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台湾历史问题

台湾历史问题

台湾历史问题
台湾历史问题

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

1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 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2

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学者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在距今2000年以前,台湾海峡两岸两岸海水退潮时,一部分人从大陆渡海来到台湾,这部分人也就是今天台湾的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和曹族等少数族的祖先,这些最早到台湾的人被称为台湾

经考察研究认为,除了从大陆直接移民外,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从南洋群岛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财半岛等地移居来的,他们就是今天台湾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阿美族、卑南族的祖先。

在17世纪中国大陆大量向台湾移民之前,这里的先住民一直过着原始氏族部落的生活,以打鱼、狩猎为主,没有文字记载历史,只有一些口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

3 我国早期对台湾的经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曾多次经营管理过台湾。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三国,三国时吴国国王孙权就曾在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派大将军卫温、诸葛直率1万多名士兵到过台湾。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陆上汉族人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去台湾的行动。后来,吴国的一个地方官,也就是庙阳太守沈莹就写过一本书,名叫《临海水土异物志》,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况。“夷州”是古代人给台湾起的名字;“山夷”指的是台湾当地

隋朝时,台湾被称为“流求”。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第一次是公元607年,派人去台湾“求访异俗”,就是了解风土人情;第二次是公元608年,派人前往“慰抚”,就是关心照顾的意思;第三次是公元610年,派了1万多士兵去驻守保卫台湾,叫远征“流求”

从唐朝到北宋的500年间,虽然没有见到有关台湾和祖国大陆关系的正式记载,但从台南等地考古发现的唐宋古钱和陶瓷等文物来看,可以知道,大陆和台湾一直保持着经济

南宋时,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已在台湾附近的澎湖列岛上建造军营,派兵驻守,还

到了元代,元世祖曾两次派人去台湾宣抚、讨伐,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情,并让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管理澎湖巡检司。从此,台湾和澎湖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

明朝初的,朝廷仍设澎湖巡检司。洪武二十年,为防倭寇,实行坚壁清野,撤销了澎湖巡检司,并

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居住,以为这样可以断绝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屡次入侵。特别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得到倭寇将侵扰鸡笼、淡水(今台湾)的消息,明朝政府立即恢复了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归泉南游击将军统辖。在行政上,将澎湖划归泉州同安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增设澎湖游兵。万历三十年,倭寇侵扰台湾西南部,浯屿将军沈

在这期间,海峡两岸的民间联系和经济来往并没有停滞, 反而有所发展。汉族人不断从大陆移居台湾,

明朝末年,一些英雄豪杰带着自己的亲友和部下渡海到台湾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些人则是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海上贸易。在众多的海上英雄中,对开发台湾贡献最大的,要数福建澄海人颜思奇和泉州南安

1620年颜思奇和郑芝龙为反抗官府欺压,率领大批人分乘10艘船移居台湾。他们在台湾中部的北港登陆,开辟出诸罗山一带的地方。颜思齐在占据台湾第二年就病故了,郑芝龙升为首领,统辖台湾。

1638年,郑芝龙开始和明朝政府合作,那时正赶上福建遭受大旱,朝廷接受郑芝龙的建议由福建向台湾移民。据说,这次移民有好几万人,是我国第一次有计划、大规模的向台湾移民。从此,半睡眠状

明朝时期有关台湾的书籍文章很多,在许多记载中,台湾的名字已经出现。有些书中还有“打狗”(今高雄)、“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台湾南部和北部的地名出现。可见,那时候祖国大陆人民的足迹已

4

17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由于重视发展工商业,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在全世界扩张侵略,渐渐地,它们的势力就到了亚洲。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了经济掠夺机构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韦麻郎”是殖民军的舰队司令。

为了在中国海岸建立据点,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来到台湾附近,向澎湖进攻。当时,中国驻守澎湖的水军只是春、秋两季派兵戌守澎湖,季节一过,就护回大陆。

韦麻郎侵占澎湖后,就派一个叫李锦的中国人加大陆活动。李锦是福建商人,在马来半岛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韦麻郎。这次,他随荷兰舰队回到澎湖,为荷兰人奔走,干侵犯中国的事,自然是明朝法律所

但是,荷兰舰队侵占澎湖,已被明朝的水军巡逻船发现了,并且报告了漳州地方官。所以,李锦一到漳州,就被抓了起来。因为没有掌握李锦勾结荷兰人的证据,不久,漳州地方官就把李锦放了,还让他去

李锦回大陆活动没有成功,韦麻郎又派翻译林玉给漳州地方官送来一封信。信中扬言如果中国方面

消息传开,福建百姓议论纷纷,担心荷兰人走葡萄牙侵占香山澳(澳门)的老路,把澎湖变成他们的据点。因此,强烈要求把荷兰人赶走。同时,福建南路总兵官施德政也同新任巡抚徐学聚商量说:当初广东方面许葡萄牙人在香山澳通商,结果他们强占了香山澳,使广东地方不得安宁。如果再让荷兰人用通商作借口占据澎湖,危害就更大了。于是,他们就商量派前边说到的率军荡平倭寇的游击将军沈有容领兵,驱逐荷兰侵略军。

5

沈有容受命之后,在整备军旅的同时,下令禁止沿海商人与荷兰人私自贸易,在一切准备妥当后,沈有容率领一支舰队驶抵澎湖。舰队在港内抛锚后,他就带着从狱中放出的翻译林玉同坐一只小艇去会见韦

沈有容对韦麻郎说:“我国朝廷规定,凡不是朝贡的国家,一律不准通商。你们在这里不能通商获利,

谁知沈有容的话音刚落,一帮荷兰殖民者刷地抽出战刀, 逼向沈有容。他们以为人多势众,又有兵器在手,一定能把沈有容吓倒。哪知道沈有容毫无惧色,反而厉声责问:“中国惯于杀贼,你们自称是商人,

话虽这么说,可是韦麻郎一伙是硬赖着不走。沈有容在船上等了1个月,还不见韦麻郎撤离,就召集部将们商量,决定一面向巡抚报告情况;一面命令舰队挂帆起锚,让荷兰人知道他们要回福建去。韦麻郎

沈有容严肃地说:“当初,任巡抚调集大军,准备前来讨伐,只因我说你们是来要求通商的,经过交涉,你们就会撤离,所以才按兵未动。哪知道你们不听我的劝告,还在这里徘徊不走,一定有什么不可告

韦麻郎本想仗着铁甲舰和先进的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但是他看到沈有容一身正气,要侵占澎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加上他们兵力太少,又远离荷兰本土,即使侥幸获胜,也难以坚持。最后,他们便灰溜溜地于1604年12月25日撤离了澎湖。

6

1604年12月25日,沈有容斥退了第一次侵入澎湖的荷兰侵略军。之后,又过了20年的1624年,重新武装起来的荷兰人凭着武器先进,再度入侵澎湖,并于第二年占领了台湾西南部的沿海地区。他们在今天台南市的安平镇修建了一座城堡,叫台湾城。1625年,他们仅仅用15匹粗布的代价,又从高山族的新港社骗到了一大块土地,修筑了赤嵌市街。有这样一个“牛皮割地”的传说,说当时荷兰殖民者向新港社的高山族首领提出,借一张牛皮那么大的地方堆放货物。善良、纯朴的高山族人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哪知道狡诈的荷兰殖民者把牛皮剪成细丝,圈占了很大一片地方,修筑了赤嵌城。

当时,台湾城与赤嵌城之间,隔着一个大海湾叫台江,台江沿岸,主要是高山族人的家园。他们在这里捞鱼捕鹿,采集耕种。那时的台南一带,不容分布着许多汉族人的村庄, 这些汉族人的祖先迁到台湾后,把亘古荒原开辟成良田。荷兰殖民者入侵后,就以这两座城堡为根据地统治台湾。从此, 台湾第一次变成

荷兰人对台湾的统治和经营,主要是由荷兰国内的东印度公司负责。他们的经营目的就是要猖霸台湾的各种生意。荷兰人在台湾统治了38年,通过出口砂糖、稻米、鹿皮,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进行走私贸

荷兰人的占领和残酷剥削,一直遭到台湾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1652年,台湾人民推举一个叫郭

郭怀一本来是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接受明朝的招抚,由海上国到福建之后,郭怀一就留在台湾,在赤嵌城附近定居,从事开垦,创立了家业,成了当地的一家富裕农户。由于他疏财尚义,结纳了不少有识之士,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因此,荷兰人委任他当了村长。但是,郭怀一痛恨荷兰人侵占台湾,鱼肉台湾同胞。于是,他便聚集同胞秘密策划消灭荷

1652年9月7日,郭怀一邀请附近村庄的好友和村长,到家里商讨举行起义,驱逐荷兰人的事。他们计划在9月17日,也就是中秋节的晚上,由郭怀一邀请荷兰官吏赴宴,乘机在席间杀死他们。然后,

但是,郭怀一没有想到,他的弟弟郭保宇成了出卖他的叛徒,将起义计划报告了荷兰长官。在这种情况下,郭怀一当机立断,决定提前在当天夜里起义。在郭怀一的率领下,除少数人有火枪外,1000多农民手拿大刀、木棒、竹竿, 举着火把,勇猛地向赤嵌城进攻,当时,赤嵌城住有30多名荷兰兵,还没有来得及反抗,就做了刀下鬼。只有4名住在马棚附近的士兵,在混乱中逃往台湾城城去了。这一夜,熊

第二天,荷军长官派但克尔率领120名荷枪实弹的侵略兵,乘船扑向赤嵌城。郭怀一指挥起义军在台江东岸布防, 准备歼灭这股荷兰兵。哪知道荷兰船还没有靠岸,就向岸上发炮轰击,兵士们也跳进水中,边射击边向岸上冲来。大刀、木棒、竹竿毕竟挡不住子弹的射击,起义军不得不向后退却。突然一颗子弹射中郭怀一的肩膀,他忍着痛苦指挥战斗, 最后终于倒下。临死前,他口中还不断高呼:“杀呀!”“前

起义军在副则吴化龙的率领下,向南撤退,以后转战到台湾南部山地,经过半个月的浴血奋战,最后被荷兰军镇压下去了。郭怀一起义,是中华儿子为反抗外来统治,收复台湾主权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流血斗争,也是一次大规模的驱逐荷兰侵略者的民族革命运动。

7

西班牙人是在比荷兰人晚两年的1626年,以保护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为理由,占领了今天台北县沿海一带及鸡笼山(今基隆市)。他们把最初登陆的地方命名为圣地亚哥,至今台北县依然保留着三貂角、三貂岭等地名,这其实就是西班牙语

占领了基隆的西班牙人,在基隆湾内一座地形险要的社寮岛上修筑起圣萨尔瓦多城,以此作为统治中心。社寮岛就是今天的和平岛。另外,西班牙人还在今台北县的淡水镇建立了一座圣多明哥城,不久又在基隆,淡水两地盖起了大教堂。现在淡水高尔夫球场旁边,还残留着一座圣多明哥城的城楼,当地人把它

西班牙人占领基隆的目的,是想以基隆为根据地发展菲律宾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635年是这种贸易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当时停泊在基隆港的欧洲各国商船一次就有20多艘。但从1636年起,日本停止了对外贸易,中国商船则只听郑芝龙指挥,所以到台湾来的船只大大减少,这样西班牙在台湾的海上贸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这时候,占领台湾南部的荷兰人瞄准时机,乘西班牙人兵力减少,在1642年派军队攻占基隆,吞并了被西班牙人占领了16人之久的台湾北部地区。

8

郑成功,1624年出生。他的父亲就是前面提到的汉族移民领袖郑芝龙。郑成功青年时代,正赶上国内清朝打败明朝,台湾被荷兰人侵占,他亲眼目睹了这两件大事,内心充满了对清王朝和荷兰殖民者的仇恨,暗暗下决心要实现打败清朝,恢复明朝和收复台湾的理想。1647年,他带领一批人马跑到福建、广东交界处的南澳宣布起兵抗清。从这一年起,到166年的十几年里,郑成功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因为力量太小,难以取胜,

1661年阴历3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士兵,乘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岛出发,途经澎湖停留,展开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他在给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主正辞严地指出:台湾是我们中国的土

由于收复台湾的行动是正义的,所以是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支持。可以说,当郑成功率领大军在台湾登陆以后,就注意做争取和团结高山族同胞的工作。他曾在繁忙的军务之中,抽空访问了住在现在台南附近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几名将领一队亲兵访问一个高山族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名高山族同胞,他们各自端着一盘金子、银子、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原来当荷兰殖民者听到郑成功要收复台湾的消息后,就指使他们的传教士钻到高山族部落里,说郑成功的军队到处“杀人放火”。这次到台湾来,也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宝的。所以,这个部落首领听说郑成功要来时,就想出了献金、银、

郑成功看了看面前的4个盘子,心里明白了几分。于是, 笑呵呵地让翻译告诉高山族同胞说:“我郑成功率领大军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红毛夷(荷兰人),收复我们的国土,不是为了要金子、要银子的。”说

没过几天,郑成功不要金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岛,许多高山族的村社纷纷派出自己的首领拜望郑成功,表示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和收复大军一起,驱逐荷兰侵略者。当郑成功的先头部队在台南市的鹿耳门

郑成功的部队在台湾西部沿海与荷兰军队展开了许多场激战,最后将荷兰军队的据点热兰遮城包围起来,并在海上连续打跑了荷兰国内派来的援军。荷兰殖民者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投降,撤出了台湾,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赤嵌城改为承天府,下管二县,北部为天兴县,南部为万年县,称台湾为“东都”。他废除荷兰殖民者的制度,进行各种改革,发展贸易,兴办学校,同时号召大陆人民移居台湾开荒种地,使台湾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台湾开发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但由于多年来连续征战,加上收复台湾后,工作特别忙,郑成功终于积劳成疾,收复台湾5个后就病逝了,那年他只有39岁。

9清朝时台湾的发展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继续管理台湾,再接着是郑经的儿子郑克爽,郑氏祖孙三代管理台湾共达

21年。1683年清朝政府进军台湾,郑克爽经过谈判向清朝政府投降, 台湾重新开始由中央政府管理,使中国实现了政治统一。清朝

清明政府刚开始管理台湾的时候,由于台湾社会秩序较为混乱,清明政府禁止大陆人移民台湾。但那时候在大陆,由于耕地少,战乱频繁,饥荒连年,福建闽南和广东嘉应州一带的大陆居民,照样一大批一大批地向台湾迁移。清明政府没办法只好逐渐放宽限制,直到最后取消禁令,允许大陆人携家带口迁居台

据统计,清朝政府刚收回台湾时,台湾的汉人只有10多万,但到了1877年,汉人已增加到300多万。移民的增加和清明政府前期推行的少收租税和政策,促进了台湾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到了

从公元1840年开始,因为清王朝日益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不断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捣乱,先后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台湾因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又出产很多东西,更是英、法、日、美等列强想霸占的

从1840年开始的50多年里,台湾不断遭到这些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这种情况使清朝政府终于认识到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在1885年正式在台湾建立省,并任命在抗法战争中有功的福建巡抚刘铭传为台湾首任

刘铭传在台湾执政6年,积极推行近代化的管理政策,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等事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台湾第一条铁路和许多近代的设施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创建的。直到今天,台湾人民还深深怀念着这位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在台北市有以“铭传”名字命名的学校,在基隆火车站前还有为刘铭传立的纪念碑。清朝政府在台湾经营212年,使台湾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省份,使海峡两岸融为一体。

10

正当台湾军民发奋图强,加速同祖国大陆一体化的进程时,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4月,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悲同愤,一致谴责清明政府的割台卖国罪行。人民一致要求惩办李鸿章,拒绝批准《马关条约》,继续抗战。在北京,从普通官员到督抚将军、宗室贝勒等500多人向朝廷上书100多件次,认为割台败坏了清明先辈统一中国的功绩。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1300多举人,在广东举人康有为、梁启起的发动下,联名向朝廷请愿,反对割台,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事件。在台湾,人们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他们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爱国志士纷纷上书朝廷,要求誓死保卫台湾。

从6月至10月,台湾各地同胞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抗日斗争。他们在义军首领徐骧、姜绍祖、吴汤光、胡嘉猷、江国辉、苏力、黄娘盛等人的领导下,与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以及部分清军一起,不怕流血牺牲,历经大小100多场战斗,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以劣势的装备,抗击着侵略者3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直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台湾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强意志和浩然正气,在台湾历史和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间,台湾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没有停止过。

11

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占领台湾长达50年, 在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过着亡国奴的生活。

政治上,殖民当局实行总督统治,台湾人民根本没有参与管理台湾的权利,台湾人被视作“二等公民”。

经济上,殖民当局一方面掠夺台湾工农业和矿业产品;一方面把台湾做生意赚钱的事都控制在自己手

教育文化上,他们一方面把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分得清清楚楚;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学生进行亡国奴教育,强迫所有中国学生学日语。他们把初等教育学校分成“小学校”、“公学校”、“教育所”3种。第一种专收日本学童,设备好,师资强;第二种专收台湾地市、农村的学童,设备师资都较差;第三种专收台湾山区少数民族的孩子,各方面条件更差。到了中学阶段,学校里就没有多少台湾学生了,日本学生和台湾学生的比例约为3比2。而大学里,台湾学生更少,日台学生的比例为4比1。

1937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后,日本殖民当局把台湾变成了他们的战争基地。为了控制台湾

人民的思想,殖民当局发动了所谓的“皇民化运动”,也就是要求台湾人民做“真正的天皇的臣民”,效忠日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们居然把台湾所有的报纸都变成日文报纸,还把中国人常去的寺庙都关闭,强迫老百姓改用日本姓名,平常生活使用日语,学习日本的风俗习惯,改换宗教信仰,参拜日本神社, 崇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经济,从一开始就遭到台湾人民的反抗。在日本经济的50年间,台湾人民先后发动过上百次的反武装起义,这些反抗起义虽然最终都被日本殖民当局镇压,但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给了日本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

12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各种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签订,另实际上已成了一个兰殖民地国家,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

但大陆人民并没有忘记有朝一日收复台湾的使命。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大陆进入了全面抗日战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 宣布废除中日之间以往订

1943年,中、美、英三国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宣言, 向全世界宣布:抗战胜利后,要收回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的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中、美、英三国(后来苏联也参加)发布了命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当时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新任台湾行政长官兼总司令陈仪,在举行了日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投降仪式之后, 庄严向世界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和澎湖列岛已正式重新回归中国,所有一切土地、人民和各种事务都回到中国政府主权管理之下。台

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把在心中压抑了50年之久的爱国情感尽情地表示出来。他们

10月25日光复纪念日的那天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通宵欢宴,焚香祭祖,告慰先灵。第二天,台北市30万人举行火矩大游行,庆祝新生。高山族同胞也同样狂欢庆祝了3昼夜。人们期待着,从此以后,台湾人民能作为中国人真正当家做主人。

13

可是胜利的高兴劲儿没过几天,台湾人民却发现国民党派到台湾的接收官员们,工作不好好干,可明着暗着总要收受各种贿赂,占各种便宜。他们不管台湾人民生活,光想从台湾这个宝岛上榨取油水儿。他们还把台湾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到大陆,供应国民党军队跟共产党打内战。而且,国民党的“盟友”美国,也开始在台湾发展自己的势力,美国资本家也来搜刮台湾人民。台湾人民的心情由希望变成了失望,进而

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专卖局缉私人员和警察在台北市南京西路查缉私烟时,蛮横地用枪管将一位女烟贩打得头破血流,并且打死现场一名围观群众。此事激起台北市民的愤怒,许多人围住警察局和宪法团,要求严惩凶手,但那些国民党当官的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第二天,更多的台北市民围攻了专卖局,并向台湾行政长官公署请愿,一些国民党卫兵公然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打死打伤数人。这一举动激起台弱民众更大的反抗情绪。他们罢工、罢课、罢市,冲击警察局和专卖局等官府机构,夺取广播电台,呼吁全省人民起来支援。于是,全省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到处燃起了反抗国民党当局反动统治的烈

3月2日,台北民众成立了“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 3月7日,这个委员会代表台湾百姓提出32条要求。但南京国民党政府认为是一场“叛乱”,下令派兵镇压。从3月8日起,国民党军两个师相继在台湾登陆,随即在全岛展开大逮捕,大屠杀,将轰轰烈烈的“二二八”起义镇压下去,被害者达3万余

“二二八”惨案的发生,使台湾从此进入了“一段很长的政治冬天”。它极大地伤害了台湾同胞的爱国心,玷污了祖国大陆的形象,造成了台湾省同胞对外省籍同胞长期的误解和怀疑,使当代台湾的政治生

活和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笼罩在一个阴影之中。

14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召唤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被中国人民革命推翻的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他们依仗着美国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的立场是: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海峡两岸必须实现统一,坚决反对“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1978年以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口号是“解放台湾”。1978年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把对台湾的政策逐渐调整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就是争取用和平的方式来完成祖国的统一。统一之后,在大陆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则维持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国民党当局在刚败退到台湾的时候,曾经幻想过要军事反攻大陆,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甚至提出要“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60年代,国民党当局又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经营台湾,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的政治反攻大陆政策。1975年,蒋介石去世, 他的儿子蒋经国接班,继续坚持他父亲的做法,拒绝与中国共产党谈判讲和。80年代中后期,在岛内外强大的民主化潮流和改革开放潮流的冲击下,蒋经国被迫宣布取消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8年之久的军事戒严令,并允许台湾

从1987年至1995年,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产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

现在,虽然海峡两岸之间的故对状态还没有根本解除,祖国还没有实现最终的统一,但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历史赋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只要海内外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这一天一定会来到。

15

(杭州讯)中国大陆越文化研究专家何有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台湾高山族是古代於越族(简

称越人)的一支,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浙江绍兴一带。

中新社报道,高山族是台湾的先住民,是原住台湾的少数民族的总称,又称山胞,史学界对其来源一

报道说,今年62岁的何有基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发现,高山族与越人在风俗习惯、先民遗物、造人传说等众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认为,约在4000年前,浙江绍兴一带的部分越人,因某种变故,乘

断发纹身是越人的传统习俗,断发是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和多水的环境,纹身则是在早年群婚情况下有效防止乱伦的一种措施。如今的台湾高山族也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越人崇拜鸟神,以鸟为图腾,把鸟作为至上的象徵物饰於器物。台湾高山族也有崇鸟风俗,传说中“鸟神”曾为山胞取来火种, 在如今山胞的屋脊

台湾至今仍盛行“鸟占”(或称“鸟卜”)。何有基考证认为:“这种能预卜祸福的鸟,其呜叫声、体型

何有基说:“高山族同胞的建筑形式,如建在桩上的公廨和仓库等,与越人居所完全一样。此外,高山族同胞的腰机纺织、饭稻羹鱼、父子连名、贯头衣和筒裙、屈肢葬等传统,乃至孕妇禁忌、谈梦忌讳,

高山族与越人先民在遗物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80年7月,台湾台东卑南乡发现大批石棺,出土了大量石器、陶片及玉器。考古学家最後确认这些文物和中国大陆古代百越族的遗物非常相似。更令人惊讶的是,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印纹陶器,与河姆渡的印纹陶器仿佛是同一模子里出来的,这为

越人善作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船用木桨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越人的先民即以船为水运工具。何有基认为,4000多年前,要想横渡风急浪高的台湾海峡,必须具备能抵御风浪的船只和高超的驾

何有基还从古籍和高山族口头文学中找到了许多证据。他认为,《後汉书》、《山海经》等记载的有关狗祖先的故事,与高山族流传的狗祖先故事极为相似。高山族关於乘船渡海、另觅居地的说法,与《後汉书》中“瓠”的後人“浮之会稽南海中”的记载也不谋而合。

何有基的论点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与台湾历史学家黄大受最近编着的《台湾先住民史》,就明确地指出,台湾的布农等族是百越先民的一支。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在今年出版的专著《吴越文化论丛》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认为台湾是当时越人比较容易到达的

何有基说:“我的学术考证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来自中祖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16

本报讯“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史志编纂的工作者,最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早在1800年以前的史志记载中,台湾就是中国临海郡的一个州,这件历史事实,是批驳吕秀莲台独谬论的又一铁证。”这是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编审杨静琦,近日在此间的一次研讨会上讲到的。

杨静琦说,三国时期(公元220—287年),当时的吴国编纂有一部临海郡(今浙江省临海县)的地方志书。这本书为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纂,书名为《临海水土物志》,亦名《临海水土志》、《临海异物志》。书中记述有今台湾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农业、渔业、民俗风情等。三国时今台湾称夷州,属临海郡。书中记载,“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土地富饶,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我还查阅了《三国志·吴志》的有关部分,亦记有当时的夷州人经常渡海到会稽(今绍兴)货布(卖其自织的细布、班文布)。临海郡的人在海上作业时,遇有风暴,经常到夷州避灾,亦有移居夷州者。以上真实的史志资料,千真万确地说明,1800年以前今台湾(古夷州)与今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

杨静琦原为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副主任,离休后依然从事地方志研究,现已参与审阅地方史志200本,有19本数百万字的专著。她说,我在发言中引用的资料,出自山西省地方志专家刘伟毅1997年出版的《汉唐方志辑佚》。原《临海水土物志》因是1800年以前的志书已散佚,是刘伟毅根据古籍中的

(共计:13287字)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 在古时候,人们的食物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那么在古代食物是怎么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食物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食物演变孟子说: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质性存在的前提,没有食物的供应,生物自然就会死亡。 非洲大草原,怀孕角马刚刚诞下幼崽,那些站立不稳的小角马就将头颅伸到母亲的腹部去找乳头。求生让觅食行为都不用去教,不用去学,因为本能让它想办法活下去。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鲁滨逊身处孤岛,为了驯服岛上的野生山羊,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一头狮子,也可以用饥饿的办法把它驯服”,何况一只小小的山羊呢! 由此可见,食物对生物何其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业国家,可是食物却并不易得。一是平原较少,多为山地,粮食产出并不高。二则人口庞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食物供给分配必定偏少。最重要,内乱不断,战争频仍,刚刚休养生息,兵戈又起,所以,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饥荒伴随,求生艰难。但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靠着绵长的历史文化,庞大的疆域,在兴衰交替中创造出了多彩的饮食文化,现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为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精华体现。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主食叫“黍”这是一种产自中国西北 地区的农作物,外形与小米相差不大,颜色呈黄色。直到现在陕西山西北部都还在种植,当地人称之为“黄米”,用来将其做成“黄米粥”、“黄米糕”食用。黍极耐干旱,这也是它为什么会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原因。《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黍的描写,例如《诗经;小雅》“黍稷方华”说的就是黍! 而稷则是黍的变种,就是小米。后来“社稷” 一词作为国家的含义,“社”象征土地神,而“稷”则代表着谷神的含义。 麦子的出现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在安徽亳县考古发现了小麦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鉴定,发现距今有三千年历史。麦子种类很多,有小麦、大麦、燕麦之分。小麦和大麦在古代称之为:“来牟”,《广雅》有载:“来,小麦;牟,大麦”。麦本来属于稀罕谷物,尤其是小麦,到现在北方乡下一些老农都称之为“细粮” 。它的真正推广种植虽始于汉代,最后逐渐取代小米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却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改革开放前,陕西山西北部主要粮食还是以小米和燕麦为主。大麦和燕麦属于粗粮的一种,味道相较于小麦口感差,但是因为早熟的特点,又耐高寒,对土质的适应性极强,一直为农民所喜欢。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主要粮食出现,到了现代,虽然也有广泛种植,大部分都用来作为啤酒的原料,一部分流入市场,成为调剂人们口味的副食。 至于中国南方地区,一直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中国是稻米的故乡,可是北方在历史上作为传统的政治中心,却因为气候、土质、水资源问题始终无法种植,使得古代稻米的价格一直高昂,它的味道在当时虽然被认为比黍、麦更好,但只是贵族阶层的珍馐,普通平民难以接触。《论语》中,宰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中国5000年历史版图变化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认为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封建帝制中国的雏形。

短篇历史故事

短篇历史故事 篇一:小故事短篇 猎虎 浓密的丛林里,时常传来虎啸猿鸣之声。在交叉纵横的枝桠之间。一个少年在静静的蹲伏着,他一动不动,像是与着山林融为一体。他的眼神如闪电般刚毅锐利,从这眼神中人们丝毫不会去怀疑他的沉着冷静和他的反应能力。他一动不动,眼神穿透了浓密的草木,死死的看着前方。 突然,一阵恶风平地而起,正所谓云生龙,风生虎。狂风响处,闪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那猛虎身长一丈左右,高大雄壮,威风凛凛。狂啸如惊雷,动静起狂风。毫无疑问,这只猛虎是这片森林的霸主。 看着这只猛虎,少年的目光中逐渐露出一丝狂热。他舔舔嘴唇,喃喃的轻声道:终于等到你了。 只见这猛虎的嘴边沾满血迹,肚子圆鼓,显然是刚刚觅食回来,少年也是跟踪它三天才找到它的洞穴,并且掌握了它的生活规律。它在觅食之后一定会回到洞穴休息,而这个时候,就会是他最松懈的时候。少年的目光沉静如水,一张强弓逐渐被拉开。 随着噗的一声破风之声,一支长箭射到了猛虎的腹部。吃的饱饱的准备休息的猛虎受到这猛然间的剧痛,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只是瞬间跳起,痛苦的咆哮开来。这给了少年一个机会。 少年双手如飞,猛然间第二箭,第三箭几乎发出,一支同样射到

猛虎的肚子之上,最后一只射到猛虎的前胸。 吼!猛虎怒吼了一声,显然是已将发现了藏在草丛之中的少年。它忍着剧痛,想向少年扑来。少年没有丝毫慌张,脚尖一点,在猛虎扑过来之前,飞速的掠开这片草木,但是猛虎的去势不减,带着暴怒,狠狠的向这片草木扑过来。 吼吼!一声声绝望的惨叫传来。只见猛虎颓然的趴在少年刚刚待过的草丛里。肚皮上插着几根竹签。整个肚皮都被撕裂开来,鲜血和刚刚吃下去的食物流淌满地,眼看是要活不成了。少年终于露出了一丝自信的笑容,似乎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样。 从最开始猛虎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作为森林霸主的它,虽然没有人类那样的智慧,但是也会有着一些骄傲自负的情绪。它不会想到,甚至是没有想过,在它的洞穴门口,居然有人敢袭击它。其次它刚刚吃饱会产生困倦,令它的反应能力下降。再次少年两箭都射在它的腹部,对于腹部满是食物的它,会减少它的速度。这样在猛虎扑向少年时候,少年就有了一个逃跑的时间。而竹签的机关当然是少年设置好的最后的杀手锏。 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看似简单,其中又有复杂的布局,和精准的把握。猛虎浑身抽搐,眼看就是要活不成了。只见它拼着最后的力气爬向自己的洞穴。也许这就是百兽之王的尊严吧,至死也不愿他人看到自己的惨状。 少年有一些动容,又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么多年的心愿终于实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曲折前进。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台湾不独,中国不武的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美国

台湾

总序第51个活动设计 台湾、香港、澳门 领域:社会、语言 活动目标: 1、积极和同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信息,在互动分享中增进对台湾、香 港和澳门的了解及情感。 2、知道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有美丽的风景和物产,能大 胆表达自己的理解。 3、初步了解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认识香港和澳门的区旗,了解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日期。 活动重点 知道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活动难点 积极和同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信息,在互动分享中增进对台湾、香港和澳门的了解及情感 活动准备: 1、师幼、家长共同收集有关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图片或多媒体视频。 2、资源包材料:教学课件《七子之歌》。 3、中国地图、中国台湾的地图,中国香港地图、中国澳门的地图,台湾、 香港和澳门的风光图片,香港和澳门区旗图片个一幅。 活动过程 一、白暨豚互相问候,认识香港回归的吉祥物,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才暨豚布偶,幼儿和白暨豚互相问候。 2、教师介绍白暨豚。 3、幼儿先自由交流有关台湾、香港和澳门的见闻,再在集体中表达。 二、观察中国地图,了解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 1、教师:小朋友,请你在中国的地图上找找,看看台湾、香港和澳门在哪 里? 2、教师: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地图上看上去像什么? 3、小结:香港和澳门临海,台湾四面环海。 三、欣赏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风光带图片,感受其建筑特色、,诶里风光、 风土民俗等。 1、教师: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什么样子吗?今天特地 给你们带来有关的视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认识台湾地图。 3、带领幼儿参观香港的高楼、商场、海边的风貌,认识香港地图、介绍香 港的世界之最。 4、带领幼儿参观澳门,介绍澳门的主要建筑、著名旅游景点的风光、澳门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中外名人故事大全4篇

中外名人故事大全4篇 篇一:中外名人故事 《中外名人故事》 填空题: 1、儒学先圣是(孔子)。 2、“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3、妙手回春的神医是(华佗)。 4、中华药王是(孙思邈)。 5、杰出的佛学家探险家和翻译家是(玄奘)。 6、留取丹心的民族英雄是(文天祥)。 7、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是(郑和)。 8、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 9、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将是(鲁迅)。 10、人民音乐家是(聂耳)。 11、王羲之临摹一直到(十二岁)。 12、(巴甫洛夫)自幼学习勤奋兴趣广泛被称之为生理学之父。 13、发明大王叫(爱迪生)。 14、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15、被称为“科学巨人——(牛顿)” 16、与命运抗争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17、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托尔斯泰)

18、(诺贝尔)一生厌恶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称为一名世界主义者。 19、童年的(罗丹)是个红发胖矮、害羞的近视的孩子。 20、民族的压迫和生活的贫困激发了(玛丽·居里)强烈的爱过热烈 热情和奋斗精神她决定用知识武装自己。 选择题: 1、儒学先圣——(B)A、孟子B、孔子C、老子 2、战国最成功的改革家——(B)A、屈原B、商鞅C、李广 3、造纸术的发明者——(B)A、张衡B、蔡伦C、牛顿 4、1985年6月12日下午,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在(A)大学的讲坛上心肌梗塞倒下了。 A、中国大学 B、日本?学 C、苏州大学 D、中国人民大学 5、炸药的发明者——(B)A、罗丹B、诺贝尔C、居里夫人 6、美国作家海明威是1954年(A)文学奖获得者。 A、诺贝尔 B、艺术大师 C、创立者 7、中华药王是(C) A、王羲之 B、祖冲之 C、孙思邈 8、万婴之母是(A) A、林巧稚 B、聂耳 C、雨果 9、发明大王是(B)

台湾著名景点介绍

台湾著名景点介绍 ●淡水 位于台北县西北隅的淡水镇,南隔淡水河与八里乡对峙,东以大屯山与台北市北投区相隔,北与三芝为邻,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福州市相望。淡水市街沿河而建,很具水乡情调,有威尼斯水都的风韵。淡水镇,因地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使淡水镇屡受异族统治的命运。曾经是桅樯辐轃,名噪一时的热闹商埠,如今却落得夕照晚吟的下场,昔日的光彩荣耀,只有留在老一辈人的追忆中。 旅游资料有庙宇教会:龙山寺、和衷宫、天主堂、淡江教堂、行忠堂;史迹文物:马阶墓园、八角塔、沪尾偕医馆、领事官邸;自然景观:淡水八景、红树林保护区、石沪角、中仑海堤;还有牛津学堂、淡江农场、邓丽君墓园、水管头等。 淡水镇位处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湾大门,公元1858年开港通商,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港口,亦是个充满历史的小镇,淡水镇旧名“沪尾”,而“淡水”则是一个总称,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带。 一般所说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带,含其周围邻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见一些局部保留旧建筑趣旳屋舍,加上古董艺品店林立,更显其古朴风味。沿街可欣赏精雕细琢的石艺、木雕作品,以及各色装饰艺品。 小吃在淡水早已成为一项特色文化,海鲜方面以位在中正路的海风餐厅及榕园活鱼历史最久;小吃方面则包罗万象,如渡船头的鱼丸汤、

肉包店、铁蛋小店、炸虾卷等,令人垂涎三尺。此外,充满传统风味的弹珠汽水、鸡蛋冰、枝仔冰、酸梅汤等,都小镇飨宴游客的招牌美食。渡船码头、中正路等处,都可以品尝这些美味小吃。 ●爱河 爱河源于高雄县仁武乡的八卦寮埤潭,是农田灌溉渠道;爱河流经左营、三民、鼓山、盐埕、前金、苓雅等区而注入高雄港第一港口,主流全长约12公里,流经高雄市区约10.5公里,为高雄市的生命之河;爱河的支流有三:“宝珠沟”─水来自下淡水溪,在凹仔底注入爱河、“三块厝溪”─由三民区之三块厝经民族路的南鼎桥注入爱河、“大港溪运河”─发源于五块厝,在七贤桥旁注入爱河,光复后曾截弯取直。爱河最早称为“打狗川”,高雄因平埔族的马卡道族的刺竹文化而称打狗;在日据时期,日人嫌打狗名字不雅,于1920年将打狗更名为高雄,1924年升格为高雄市,故称爱河为“高雄川”;自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火车全线通车后,日本政府开始以三期的筑港计画,所以当地人又称“高雄运河”。 台湾光复后政府将运河两岸辟为河畔公园,逐渐吸引观光客来到爱河旅游观光;1948年,陈江潘先生在中正桥附近经营划船所,并请人命名为爱河游船所,某日的台风将招牌吹落,只剩爱河两字,当时又有情人于此殉情,新闻记者报导成“爱河殉情记”,于是成为了高雄人对爱河认知的图腾,渐渐地高雄运河的名称便走入历史;1968年,杨金虎市长为蒋夫人祝寿再度改名为仁爱河;1992市议员陈武勋在议会提议下将爱河的名字正式改回。

台湾历史

一、单选题 (共分) 1.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南岛语系 D. 闪米语系 2.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台北 B. 台南 C. 南投 D. 台东 3.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 狩猎 B. 渔业 C. 农耕 D. 畜牧 4.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天目山脉 B. 戴云山脉 C. 中央山脉 D. 怀玉山脉 5.排湾族的图腾是 A. 白马 B. 犬 C. 梅花鹿

D. 百步蛇 1.安平古堡在何地 A. 台南 B. 台北 C. 台中 D. 台东 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 A. 冯锡范 B. 黄安 C. 陈永华 D. 萧拱辰 3.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 普罗文查 B. 热兰遮 C. 赤嵌 D.巴达维亚 4.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郑芝龙 B. 郑克塽 C. 郑和 D. 郑经 5.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东莞郡王 B. 多罗郡王

C. 宝平郡王 D. 延平郡王 1施琅在给康熙的哪份奏折中就请求康熙要对台湾的弃留问题做出明确的决断 A. 《舟师抵台湾疏》 B. 《安抚输诚示》 C.《飞报大捷疏》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2.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 A. 《舟师抵台湾疏》 B. 《恭陈台湾弃留疏》 C. 《安抚输诚示》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3.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 A. 嘉庆十五年 B. 嘉庆十六年 C. 嘉庆十七年 D.嘉庆十八年 4.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5.在得知施琅要攻打台湾后,郑克爽派谁驻守澎湖 A. 郑聪 B. 郑明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当前中国的历史阶段变化 经济领域从短缺向过剩的变化 其一,亲资本政策改变的内在条件在于资本过剩。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所做的,不外乎是以西方制度为派生物的产业资本从形成到扩张、再到过剩的历史进程。老一代学者马洪早在1 9 98年就提出我国的生产过剩问题,中青年学者林毅夫则于1 999年分析了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据此,我们近年来进一步提出讨论的经济史的阶段变化的判断是:不仅2 0世纪末我们就已经告别短缺进入产业过剩,而且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则已经是金融资本在产业过剩条件下只能异化于实物产业并走向相对过剩。只不过,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差别太大,很多未及工业化的地方政府仍然坚持亲资本政策招商引资。 现在的投资环境之所以劣化,除了资源环境趋紧的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大量的过剩金融资本难以投入到愈益过剩的实物经济领域,投资者无论办何种实业,都面临利润迅速摊薄、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的困境;而只要实物经济领域没有投资机会,就一定会导致金融资本异化于实物经济追求投机领域流动性获利。而这恰是全球金融化内生性的本质特征。 但在中国,金融资本虽然走向过剩,却在国家垄断下有另外的作用。实际上,任何现代政府运作都是高成本的,一般要靠不断制造负债转嫁制度成本。同时,放弃金本位约束的货币增发也是政府不断扩张信用——只要不诱发严重通胀的货币总量扩张就能缩小债务压力。因此,主权独立的国家把握货币主权,以政治强权不断制造货币信用,是向社会转嫁政府负债的直接手段;而霸权国家货币增发促进的金融全球化则是向世界转嫁债务的直接手段。 历史地看,“二战”以后世界上所有的跟进型追求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资本极度稀缺。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比较激进的政策体系大都实质性地具有亲资本内涵。我国也不可能例外一一从2 0世纪5 0年代到90年代历届政府都内涵性地亲资本一一不论意识形态如何解释。直到1 999年认识到产业过剩的中央政府在十五规划讨论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表明要改变亲资本的政策体系;接着,从2002年提出全面小康后相继强调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开始转向亲民生、亲贫困;因此现在叫做“民生新政”。2 0 07年提出“生态文明”,则进一步趋向于亲环境的政策体系。 至此,中央政府层次上已经表现出告别百年激进的思想倾向。 其二,中国产业资本的结构调整和扩张,与1 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化过程相关。

(完整word版)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 一、单选题 (共50.00分) 1.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南岛语系 D. 闪米语系 2.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台北 B. 台南 C. 南投 D. 台东 3.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 狩猎 B. 渔业 C. 农耕 D. 畜牧 4.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天目山脉 B. 戴云山脉 C. 中央山脉 D. 怀玉山脉 5.排湾族的图腾是 A. 白马

B. 犬 C. 梅花鹿 D. 百步蛇 1.安平古堡在何地 A. 台南 B. 台北 C. 台中 D. 台东 2.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 A. 冯锡范 B. 黄安 C. 陈永华 D. 萧拱辰 3.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 普罗文查 B. 热兰遮 C. 赤嵌 D.巴达维亚 4.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郑芝龙 B. 郑克塽 C. 郑和 D. 郑经

5.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东莞郡王 B. 多罗郡王 C. 宝平郡王 D. 延平郡王 1施琅在给康熙的哪份奏折中就请求康熙要对台湾的弃留问题做出明确的决断? A. 《舟师抵台湾疏》 B. 《安抚输诚示》 C.《飞报大捷疏》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2.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 A. 《舟师抵台湾疏》 B. 《恭陈台湾弃留疏》 C. 《安抚输诚示》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3.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 A. 嘉庆十五年 B. 嘉庆十六年 C. 嘉庆十七年 D.嘉庆十八年 4.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 A. 1年 B. 2年 C. 3年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转自铁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205723.html,/post_3396898_1.html/ ]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205723.html,/ ]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205723.html,/ ] 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台湾近代史报告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 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 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 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

台湾从远古到元的历史

从远古到元朝的宝岛 海峡两岸同呼吸共命运同根一体【1】 摘要:本文记叙述台湾地区自地质年代台湾形成伊始至元朝对台湾设立官职管理的发展过程。描述了古生代台湾的产生到冰河时代大陆与台湾的分离、战国以来到元朝对台湾的开发、台湾原住民的由来,等等。本文着重分析从古至今各朝各代对台湾地区的探寻与开发,以及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关系,使人们对台湾的由来以及它与大陆“本是同根生”的渊源得到更深厚的了解。 关键词:台湾的出现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台湾原住民 地质年代的资料 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早在6亿年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大陆与台湾形成一片干陆。在中生代(约2.2亿年前)三叠纪与侏罗纪期间,两岸间出现许多海水。两岸分离于白垩纪与古新世时期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最初的台湾海峡。 现今 台湾历史上曾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属于同一的自然地形体系。大自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地壳运动把祖国大陆与台湾原本相连的部分变成海峡的滚滚波涛。 资料 张光直教授在《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指出:在更新世的末期,台湾岛根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历史上的漂洋过海 “台湾”这一名称始于明朝,出现不过300余年,但文献史料证明两岸人民对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几经变化,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海外仙山”的种种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一个名叫夏革的人像成汤(商部落的首领)讲述了海上的神奇大山。这是中国大陆上的人第一次听到海岛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海上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尚书·禹贡》中的“岛夷卉服”可能就是最早提到的台湾。 瀛洲 从战国时代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遣使入海求灵药的故事知者甚少,但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与三千童男童女探寻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故事却十分为人熟知。《后汉书》中更明确记载,徐福到达夷洲等地,没有发现长生不老药,怕被始皇问斩,而留于此。台湾史学家连横先生在《台湾通史》中言:“蓬莱、方丈为日本琉球,而台湾则瀛洲也。语虽凿空,言颇近理。”虽然未能有明确记载徐福等人在瀛洲的史实,但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 夷洲 公元230年,时值三国时代的吴国,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民“浮海求夷洲及覃洲”。这应该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二位将军返回大陆时曾带走了大批夷洲人,这批夷洲原住民成为了首批大规模移民祖先故里的人。二位将军揭开了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序幕,表示中国政府政治和军事力量正式到达台湾地区,这充分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流求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派出朱宽入海求异俗,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无功而返。隋炀帝遂派遣陈棱率兵万余人前往流求“慰谕”,当地酋长不服,只好诉诸武力。虽然隋朝与台湾无法建立正常的交往,但大陆人民对听我的认识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交流与往来 宋代 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宋朝对台湾的正式经营始于宋孝宗,宋孝宗派遣汪大猷到泉州震慑隔海相望的台湾地区的毗舍耶人,而在澎湖屯垦。台澎成为中国东部海防线上的坚强堡垒。宋代台湾与大陆民间的联系已大大加强,而福建人民对台湾的了解可能是家喻户晓了。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 本文是关于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侵略林邑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公元620xx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 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脚都肿了,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涂中。炀帝知道消息后非常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 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 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特别是明朝将南京也定为都城或陪都,体现了这一时期都城地理格局的总特点。 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政府迁都北京,也与民族斗争的背景分不开。 三、中国古代六大古都及其当时的名称 六大古都当时的名称

中国历史政权变迁

中国历史政权变迁 一、上古时代 (一)三皇 天皇 地皇 人皇 (二)五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二、奴隶时代 (一)夏朝 夏(大禹) 后羿 寒浞 (二)商朝 商(商汤) 殷(盘庚) (三)周朝 西周(姬发) 东周(姬宜臼) 三、封建时代 (一)秦汉 秦(嬴政) 张楚(陈胜) 西楚(项羽) 南越(赵佗) 西汉(刘邦) 新(王莽) 玄汉(刘玄) 成家(公孙述) 东汉(刘秀) 仲家(袁术)(二)魏晋十六国 1、三国两晋: 曹魏(曹丕) 蜀汉(刘备) 东吴(孙权) 西晋(司马炎) 东晋(司马睿)2.十六国: 前赵(刘渊)

后赵(石勒) 成汉(李雄) 前燕(慕容儁) 前秦(苻健) 后秦(姚苌) 后燕(慕容垂) 南燕(慕容德) 北燕(冯跋) 前凉(张茂) 后凉(吕光) 南凉(秃发乌孤) 西凉(李暠) 北凉(沮渠蒙逊) 西秦(乞伏国仁) 胡夏(赫连勃勃)3.其他政权 冉魏(冉闵) 代国(拓跋什翼键) 西蜀(谯纵) 翟魏(翟辽) 西燕(慕容泓) 前仇池(杨茂搜) 后仇池(杨定) 桓楚(桓玄)(三)南北朝 刘宋(刘裕) 南齐(萧道成) 萧梁(萧衍) 陈(陈霸先) 北魏(拓跋珪) 西魏(元宝炬) 东魏(元善见) 北齐(高洋) 北周(宇文觉) 西梁(萧詧)(四)隋唐 隋(杨坚) 许(宇文化及) 郑(王世充) 夏(窦建德) 魏(李密) 汉(刘黑闼) 吴(李子通) 唐(李渊)

武周(武则天) 大齐(黄巢) (五)五代十国 1、五代: 后梁(朱温) 后唐(李存勖)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2、十国: 吴(杨行密) 吴越(钱镠) 南唐(李昪) 前蜀(王建) 后蜀(孟知祥) 闽(王审知) 楚(马殷) 南汉(刘?) 南平(高季兴) 北汉(刘崇) 3、其他: 殷国(王延政) 燕国(刘守光) 北平(王处直) 赵国(王镕) 岐国(李茂贞)(六)宋辽金夏 北宋(赵匡胤) 南宋(赵构) 大楚(方腊) 楚(张邦昌) 齐(刘豫) 辽(耶律阿保机) 金(完颜阿骨打) 西夏(李元昊) 大理(段思平) 西辽(耶律大石)(七)元明清 元(孛儿只斤忽必烈) 宋(韩林儿) 天完(徐寿辉) 汉(陈友谅) 夏(明玉珍) 吴(张士诚)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出现了大陆居民再度大规模移居台湾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同胞,台湾居民已超过200万人,较郑氏父子治台时增加近10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政府陆续在台湾增设行政机构。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广招福建、广东等地居民迁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先后设立抚垦总局、电报总局、铁路总局、军械局、通商局、矿油局、伐木局等机构;修筑炮台,整顿防务;架设电线,创办邮电;铺铁路,开矿山,造商轮,发展工商业;兴建中西学堂,发展文化教育等。其中有些建设项目,在当时全国尚属创举。例如台湾铁路不但是全国最早的铁路之一,而且是中国自己集资修成的 清政府治理台湾的200余年间,台湾的封建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全省各地相继出现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商人。但与此同时,台湾人民反抗清王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剥削的斗争也不断高涨,且与大陆人民的反清斗争遥相呼应。事实表明,凡较大的起义组织几乎都是从大陆传入的。如1786年台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大陆人民的反清秘密团体“天地会”传入台湾后,由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起义军众达十数万。清政府调动浙江、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数省兵力驰台镇压,历时1年2个月,始得平定。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后,台湾天地会、小刀会,又与之呼应,多次起义。 台湾同胞富有高度的民族爱国精神。他们在反抗国内反动统治的同时,为了抵御外患,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台湾和大陆边沿各省份成为我国反帝斗争的最前线,直接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忧患。在鸦片战争期间,台湾同胞动员组织了人数2倍于当地戍兵的抗英民团,并捐资输银,共赴国难。他们和官兵一道击退了入侵的英军,粉碎了敌人试图侵占台湾的阴谋,赢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当时台湾兵备道姚莹在其《奉逮入都别刘中丞书》中写道:“台湾擐甲之土,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卒得保守岩疆,而获安,未烦内地一珍一矢者,皆赖文武士民之力也”。鸦片战争之后,台湾同胞还先后击退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早在16至17世纪,日本就曾数次出兵窥伺台湾。19世纪后半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图跻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94年它发动了中日战争(甲午之战),翌年3月攻占澎湖。腐败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从而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日本占据台湾后,在台北设有总督府,作为统治台湾的最高机构。并在各地建立乡镇公所,实行警察、保甲制度,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和“皇民化”教育。同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初时把台湾作为其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使台湾加工工业和交通运输逐步得到发展。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为配合军国主义的南进政策,又进一步在台湾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各类工业,扩大了工业在全岛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台湾开始由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逐步向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据统计,抗战结束前夕,

台湾历史与文化练习

台湾历史与文化相关练习及答案 一 1 . 康熙统一台湾的时间是哪一年? ? A.1684年 ? B.1685年 ? C.1662年 ? D.1683年 参考答案:D 2 .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病逝,继承他的人是谁? ? A.施琅 ? B.郑芝龙 ? C.郑克塽 ? D.郑经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封建政府第一次在台湾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 A.澎湖巡检司 ? B.台湾府 ? C.琉球巡检司 ? D.台湾省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 在朝廷的公文中较早明确出现“台湾”字样是? ? A.明万历年间 ? B.南宋 ? C.清代 ? D.三国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5 . 矮灵祭是台湾哪一个少数民族的祭典? ? A.泰雅族 ? B.赛夏族 ? C.鲁凯族 ? D.布农族

答案解析:暂无 6 . 打败明郑政权收复台湾的清朝将领是谁? ? A.戚继光 ? B.俞大猷 ? C.万正色 ? D.施琅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 1930年,在台湾嘉义发生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起义,历史上称为什么起义? ? A.朱一贵起义 ? B.雾社起义 ? C.林爽文起义 ? D.反割台起义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8 . 清朝光绪年间台湾建省,第一任台湾巡抚是谁? ? A.丁日昌 ? B.刘铭传 ? C.唐景崧 ? D.刘永福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 . 在台湾诸多的戏曲中,唯一在台湾产生的剧种是哪一种? ? A.梨园戏 ? B.高甲戏 ? C.歌仔戏 ? D.南音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0 . 促使清廷深感台湾地位重要而建省的历史事件是 ? A.牡丹社事件 ? B.甲午战争 ? C.中法战争 ? D.英法联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