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持续发展小街模式

可持续发展小街模式

广

专业

可持续发展的小街区模式优势与规划设计原则探讨

王轩轩 张翔 许险峰

【摘 要】首先,论文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国街区尺度的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导致的大街区发展模式提

出反思;其次,在阐述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这种趋势与现状大街区模式的矛盾之后,论文提出了街区发展的新要求——密集支路网的小街区模式;再次,论文论证了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小地块街区模式对城市经济、交通、活力、安全与多样性等方面带来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

从道路系统、土地开发、使用功能、管理机制等方面讨论相关的规划设计原则;最后,对小街

区模式在我国实现的难点进行了思考并给予建议。

【关键词】小街区;密集支路网;公交导向;功能复合;街道活力

前言

建设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也是我国国家战略之一,这根本上是由

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然而,城市建设在街区尺度方面的关注与研究有所忽视,

导致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以大街区甚至超级街区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扩张。这种大尺度街区的城

市发展模式缺乏的是对资源利用的有效考虑,代表的是典型的高消耗浪费型发展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城市要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研究

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街区模式意义重大。

一、我国街区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土地使用率降低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对街区尺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人口大规模的聚集,土地级差效应导致大量的工业用地向地价低廉的城市外围迁移。随后,大型宿舍区、郊区楼盘以及其它大型商业服务设施也因为低廉的地价纷纷向郊区谋求发展,城市的郊区化在红红火火发展的同时,土地使用效率却不尽合理,它往往忽略了土地集约性,通常表现为土地开发的低密度、空间上的大街区。

与此同时,城市出行的交通方式开始由步行、自行车向私人小汽车转变,而交通方式是

影响街区尺度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汽车交通要求速度快,道路交叉点少,英国新城运动“1000~1500米是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的经验数据成为了我国近现代城市干道网建设的根本依据。但是,在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中,干道之间又必须有两到三条支路作为联系,这就确定了300~500米的“经典”街区尺度。

随着大街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经典化,逐渐成为一种范式并向老城“回波”,导致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开发都不可避免得带有“大街区”、“超级街区”的烙印,传统城市空间格局被打破,大街区逐渐成为城市结构的基本单元。

广

乡规

专业

1.2 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对街区尺度的影响

在城市争相发展经济的情况下,“经营城市”被片面强调其经济效益,忽略了可持续发展部分,变成了仅仅是经营城市土地。经营土地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更高财税收入,为了更快更多的得到土地收益,部分政府在没有充分研究的情况下大量出让土地,且出让的地块面积越来越大,这种粗放的出让模式间接增大了街区尺度。

另一方面,较低的开发成本也使得大街区逐渐得到开发商的青睐,因为大街区能够减少城市道路、绿化的投入以及退让“道路红线”所需的用地面积。同时大街区提高了开发门槛,导致中小开发商失去竞争的资格,不利于土地“招拍挂”的优势发挥。

更重要的是,开发商为了便于管理,将部分城市支路变为内部道路,规划时已经不合理

的街区大小又一次受到侵蚀,使得原先已经过大的街区尺度更加夸张。

1.3 现代主义规划思想对街区尺度的影响

现代主义是伴随着19世纪末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出现的,这种思潮传遍全球,也影响了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确信街道应该用于快捷的机动车流,而不是步行者的漫步,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普遍建设的宽大马路;佩里提出的“邻里单元”

理论(将社区住宅与社区商业明确分开,并制定了标准的布置方式;过境交通布置在四周形

成边界,内部采用树状的道路结构并拒绝与外部道路衔接等),是众多封闭的巨大街区出现

的主要原因。

二、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大街区的矛盾表象

随着中国的城市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发展理念:城市职能从生产转向服务

和消费1、土地使用情况开始遵循价值规律、不同功能用地出现兼容化特征2、“以人为本”的观念受到重视等等。总体来说,城市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开放性、兼容性和人性化的特征,而大街区模式与这些新理念相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具体表象

如下。

2.1 城市效率低下,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大街区模式奉行功能主义至上,将城市机械的分割成居住、工作、休闲三种功能区域并

以宽大道路相连,这些众多的功能单一的大街区加剧了城市效率的降低:居民在居住与工作两个区域中不停流动,而移动这些巨大的人流变成了城市的首要任务,并为此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大街区普及导致的城市低效扩张,直接导致大量农田转变为非农田,造成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进而引发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又反过来导

1 龚清宇,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紧凑发展与城市结构多样性[J],规划师,2002.2

2

石忆邵,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2(3)

广

乡规

专业

致了更多的林、耕、渔等用地的减少,形成恶性循环。这是一种违反生态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2 小汽车主导,造成城市交通拥挤

大街区为特征的城市建设坚持功能分区的理念,加大了居住与就业的距离,迫使居民只能采用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过低的密度和单一的用途难以支撑公共交通发展)。人体尺度被汽车尺度所替代并陷入恶性循环:大型交叉口、高架桥、宽马路的出现,进一步限制了步行自由,小汽车主导的表征逐渐明显,小汽车成为了一种必需品3。大街区模式采用的树状道路结构十分不利于交通流的疏散,而日益增多的小汽车却集中在主干道上,势必造成城

市的交通拥堵。

2.3 缺乏公共交往空间,城市活力丧失

大街区模式对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破坏是巨大的。对旧城而言,大拆大建直接导致城市机理的破碎;对新城而言,为了保证公共活动场所特意规划了大尺度的绿色空间,但“紧凑型和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世界上任何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都没有我们一些地方领导所喜欢的大广场、宽马路、庞大的纪念碑式的建筑” 4。可达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参与

性的缺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城市活力逐渐衰落和丧失。

大街区模式带来的另一个弊病是城市文化与活力的最佳载体——街道的消失。从复杂的

户外生活、交往贸易功能演变为以汽车通行为主的单一交通功能,导致街道缺乏可以交流的内容,步行不安全,愉快的步行环境被破坏。

2.4 制造隔阂与孤立,违反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原则之一,然而大街区的封闭管理却使得城市为不同使用者分化与独占,人为制造了不同收入阶层的隔阂与孤立,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两极分化。封

闭的大街区把“人”这个城市生活的主体置于从属的地位,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人为制造

了隔阂。它采用的树形结构,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与人们多样生活的网络化结构相背离,泯灭了物质形态与社会网络、人文关系间的对应。

三、可持续发展的小街区模式的优势

本文探讨的“小街区模式”是一种与密集街道网络相辅相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基于土地集约原则的,强调高效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开放性街区空间。这种模式主张将人的活动从尺度巨大的综合体或者封闭式管理的社区中溢出,流到城市街道上去,重建街道的活力,增进城市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街区的社会、文化与生态价值,形成一个人性化尺度的、多样性的城市环境。

3 1990年以来,我国私家车增长率保持在年均30%以上。

4

仇保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J].2006(9)

广

乡规

专业

3.1 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需要不同的城市道路与之相匹配,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研究小地块街区模式,应首先从其所带来的密集路网结构入手。

根据帕累托原理,子系统的简单改善,并不一定导致整个系统效率的提高,在城市交通这个大系统中就是如此。即简单提高一条道路的效率,并不一定意味着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总体效率。如果城市缺乏干道下一层次的支路网系统,所有的交通都压在干道上,那么即使不断加宽道路也不能够增强交通的疏散能力;但如果加上密集的支路网络,则可大幅提高效率。

这是因为由密集街道组成的道路网比一个相同面积的由宽大马路组成的道路网交通容量更大。

原因一宽马路导致行人与分流管制成本的增加。5 其二,密集街道可以提供多路径的选择,一旦出现堵塞,可以较容易的选择其他路径避开,从而疏解交通拥堵。

其三,密集而较窄小的街道可以减慢车流速度,提高城市交通综合效益。6

第四,密集路网使单行道成为可能。单行道可以使街道两侧都成为可到达的地点,而宽大的双向行驶街道减少了一侧的可到达性。

第五,密集路网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左转”的难题——通过三个右转来完成,而左转问

题是制约红绿灯控制交通的一个大难题。

第六,密集路网和单行道的设计,提供了道路单侧停车的便利。

以上种种国际经验表明解决城市交通的根本方法是加大路网密度,减小路面宽度,设置

单行线,建设高效率的密集路网。

3.2 增大城市资源经济效益

小街区模式带来的城市路网结构的优化,将大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因为城市路网结构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的反馈关系(如图表1所示)。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需通过土地增值得到回报,因此对于道路供给的评价标准就是:提供道路的最终目的是土地的升值,更好的交通是实现这一目

的的中间手段。7

即道路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如何用最小的道路投入获得最大的土地产出,

为此必须增加能最大化产生经济效益的临街面。密集路网代表的正是一种在相对较小的区域

内产生最大数量临街面的形式。这样的街区结构能使商业利益最大化,土地利用最充分,等

5

随着车道的增加,边际通行能力会逐步减少,当车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通行量就不再增加;相反过宽的道路所带来的人行和管线穿越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而且宽大的道路为了对交叉口左转车辆进行分流管治,必将分去部分的绿灯时间,导致直行车辆的等待时间加长(此时等待时间为横向道路的总绿灯时间+纵向道路的左转绿灯时间),必然影响交通流的通畅。 6

这点作为改善交通的措施听起来有点违背常理,其实不然。根据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1985年的高速公路容量手册(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s 1985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的研究报告,在一般城市街道中,当车速超过30mile/h (约48km/h ),实际的道路容量反而降低。这是因为随着速度的增加,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也必须增加;而随着车流速度的降低,自行车交通与步行交通更加安全便捷,因而整条道路的交通效率增加。这在交通平息的相关理论中有详细阐述。 7

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10)

广

院专业

于提高了城市的总体地价。

同时小街区利于分期建设,开发周期短,可以更快的得到经济利益的回报。临街面增多带来的地块的价值的差异性缩小,可以使出让的地块集中,便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效率的保证。

3.3 增进城市活力与街区安全

密集路网带来的城市渗透性的加强,使街区内外交流相对容易,而与这种模式联系在一起的频繁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是城市的活力之源。8此外,小街区符合人体认知的尺度,容易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同时具有较少的人口,有利于居民间的熟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街区活力。

小街区能使人及其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集中、相互交汇,这样就能够通过“注视街

道”来达到市民共同监视街道与街区安全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公共法制执行部门的费用。

9

这是一种“倍数效应”,城市公共空间愈富有活力就愈安全。

3.4 提高城市多样性和可识别性

研究表明,城市可识别性的高低同城市景观有密切关系。单调一致或杂乱无章的城市景观都会导致可识别性的降低;10总体协调而又特色鲜明的小街区则可以提高可识别性。小街区模式有利于利用更多投资渠道,改变由少数开发商建设城市区域的模式,有利于城市区域

的功能和景观多样性。

3.5 优化城市结构

大街区模式形成了一个个只顾自己利益的城中之城,与城市的总体结构脱节,其巨大的

尺度往往成为城市结构中的梗塞,导致城市结构的解体和城市元素的离散。而小街区可以使

城市区域获得较大的“穿透性”,密布且均匀的空隙和通道为各种城市系统的构建提供空间,使其能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优化城市结构的作用。

3.6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小街区通过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开发成本,浓缩税源,可以提供多种

8 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

雅各布斯提出的“街道眼”概念 10

龚清宇.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紧凑发展与城市结构多样性[J].规划师,2002(2)

广

专业

价格的住宅,让不同阶层的家庭都能支付得起,较好的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所需的可支付性原则。大街区使得同一阶层居民过度聚集,强化了居住分异程度,激化了社会阶层的对立。在减小街区规模后,可以实现在较小范围内并置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街区,并有可能通过规划为改善居住分异与隔离做出尝试。如将服务设施布置在各街区间的道路上,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接受多个社会阶层共用,建立彼此的交往机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小街区模式的规划设计原则

小街区模式能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效率,增强城市活力,达到城市健康和协调发展,

实现建设节约化城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从设计手法、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继续研究,探讨这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城市基本单元的具体架构。

4.1 确定适宜的街区规模与适宜的街区密度

分析众多国外著名城市的肌理,我们发现小街区不是偶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国外对于街区尺度的研究中主要的界定因子有以下几种:

1)城市功能的容纳:对欧洲城市进行的研究,70米×70米的街区作为一个合理的底线

可以满足大多数城市功能的容纳。即街区规模需要大于0.5hm 2

2)城市空间的可渗透性:在城市中街区越小,能看到道路交叉形成的街道拐角就越多,实体与视觉的渗透性也就更好。研究表明最理想的是70~90米的街区,即街区规模为0.5~

0.8 hm 2

3)城市交通的要求:我国已对城市道路网密度进行加密的深标中规定,城市支路的交叉口间距为140~180米。但是考虑到后文关于我国需要加大支路网密度的分析结论,本文认

为结合欧洲城市交通对街区的基本要求会使得结果较为合理——非主要道路上支路间距大于70米,主要道路上大于90米。故综合之后采用90~180米,估算出街区规模为0.8~3.2 hm 2

4)土地效益的经济性:增加土地利益的关键是临街面的多寡和地盘大小的比例。西方城市经验以60m 到180m 的临街面,和1:1.3—1.5的地块临街宽度和进深比例,最能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率和最容易“裁剪”以配合不同的项目需要。11由此估算出大致规模为0.5~4.8 hm 2

5)街区的活性:国外有关学者对澳洲和美国12个典型城市150~250年城市形态演变的

研究发现,80米×110米的地块街区稳定性最好,即1.0 hm 2

左右。

6)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建议:街区的尺度控制在长600英尺(183米)、周长1800英尺(549

米)范围以内,可以估算出约小于2.0 hm 2

城市实在太过复杂,许多城市要素都没有统一的模式,许多城市问题都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街区也是如此,因此其理想尺度并不能界定得十分精确。通过图表2的统计,0.5~3.5hm 2的街区尺度是比较理想的(不包括城市远郊的开发模式),本文建议其中除了小范围的老城更新外,规模在2hm 2以上,街区边长100~200米较为适宜。

11

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10)

专业

图表2:街区规模的适宜大小影响因子

4.2 增大城市支路网的道路指标

目前,我国城市中承担城市交通的道路网间距大多在300-400米左右,次干道间距500米左右,主干道间距1000米以上。对比我国部分大城市与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道路密度可以看出,我国大城市的道路密度一般在7km/km 2以下,而多数发达国家城市道路网密度在15 km/km 2左右(见图表3、图表4)。进一步比较发现,导致这种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支路网的缺失。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城市街区尺度较大,直接反映为围合这些街区的道路间距较大;第二,封闭管理的集合体禁止外部车流穿越,将原本属于城市支路网的道路“私自”占用,支路网与城市道路系统被强制分离,本来就密度不够的路网进一步遭到吞噬。最后呈现出的状况就是负荷过重的主干道和次干道,以及众多处于闲置状态的支路(本应承

担高效输送交通的作用)。

通常认为:小街区模式道路交叉口太多,不适合汽车交通。这个问题的正确与否要从道

路系统容量的特点着眼。小街区模式诚然有较多交叉口,但由于有丰富的支路,道路效率与容量实际上被提高了。所以本文认为应该合理增大支路网的密度,尤其在城市中心区支路网密度要高于其它地区。根据前文对小街区规模的分析,按照街区边长为100~200米计算,路网密度指标应为8~18km/km 2;根据干支道路比例为l:1.5~3.0,城市支路网密度应为4.8~13.5 km/km 2。加上这样的支路网密度,我国城市道路密度将有较大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将大幅提升。

广

院专业

4.3 建立混合的土地使用开发

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程度,既与城市街区的形式有关,也与各项功能的布局有关。街区越大,越相似,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物质网络的破坏作用越大。12因此城市需要摆脱明确的土地利用区划这一粗放的方式,采用多种功能和活动混合的更为精细的城市结构。

小街区模式使得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职能空间不再被机械的割裂,更有利于不同功能在较小范围内的混合开发;小街区具备的网络化与开放性,能够更好的使城市向功能复合的结构回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有一系列的街区,这些街区以不同的比例和不同的功能进行组合,从而实现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街区的转变。

4.4 重建富有活力的街道

小街区模式在相同范围内带来更多的道路,而且这些道路宽度较小、密度较大,适宜发展为承担城市的生活与活力的步行街道。可以将几个街区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从各自的结构中抽离出来,置于街区间的街道上,并将街道建设成完全步行或符合人体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使多重功能在街道上形成交往、购物、休息、观赏、游戏等活动,促进人流聚集,重建城市的活力。

创造富有活力的街道是一个在街道增加社会、文化、娱乐和经济活动的策略,它涉及降

低机动车行驶速度和流量,创造有吸引力的街道环境,增加街道的功能和活动,促进居民交

流等方面。

4.5 合理的开发管理机制

我们倡导小尺度、开放、功能复合的街区,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多样化,这就必须在具体政策上,建立为多样化服务的管理机制。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伴随产生“垄断”机制,从而扼杀了创造成功的多样性的基础,

正如马歇尔困境(Marshall ’s Dilemma )的阐述,垄断将由竞争所引发的创新都湮灭。要

追求竞争活力,就要维护众多企业同时竞争的形势,因此要鼓励不同设计单位各自进行小街区的设计,那么构建设计过程中的多样化管理机制就势在必行。当然应该同时注意加强规划

总体控制引导,防止多样性有余,整体性不足。

五、困难与思考:小街区开发的市场协作

本文认识到开放型的小街区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并且对这种模式的具体方法从设计、管理上做了初步的研究,但是这种理论体系仍然不完善,尤其是在具体的市场开发中。

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市场协作方式较为复杂,一般包括“地块内部市场的相互支持,以及

12

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广

乡规

院专业

项目开发对市场意向的改善和渗透作用”13,因此这种协作不应只考虑土地本身小范围内的市场分析,否则很可能会严重错估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传统混合项目的市场分析基础上,更重视对较大范围的综合研究以及详尽规划。小街区开发由于多开发商介入容易局限于一事一地的得失,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困难。如何协调不同用地的利益均衡问题,建立实现市场协作开发的规划管理机制是解决小街区开发的关键。

13

王旭,刘少瑜,卢林.香港的土地综合强化利用[C].见: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187-202

广

乡规

院专业

参考文献

1. 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2. 克利夫·芒福汀著.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杨德.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仇保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J].2006(9)

5. 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10)

6. 龚清宇.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紧凑发展与城市结构多样性[J].规划师,2002(2)

7. 石忆邵.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2(3)

8. Eugenie Ladner Birth 著.张赛 译.城市中心区生活的复兴:更为深入的探索[J].国外城市规划,2003

(4)

9. 樊大可.我国大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4

10. 王旭,刘少瑜,卢林.香港的土地综合强化利用[C].见: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

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187-202

作者简介

王轩轩:女,(1981~),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张 翔:男,(1972~),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副总规划师,高级城市规划师。

许险峰:男,(1972~),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后感 张裔芬2010年,农产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产品的价格时刻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由于我国的农业体系的落后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有以下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2)生产技术科学化: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3)增长方式集约化。(4)经营循环市场化。(5)生产组织社会化: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6)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现代农业是广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这一系列措施都可促进广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带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 改革纵横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丽莎石富霞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由此催生出了对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鉴于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政府的过多介入微观经济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的缺位,要解决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就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自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使得其他国家不由地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中国,更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歪曲中国模式的言论。积极应对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挑战,深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客观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崛起之路的一种战略构建。 一、中国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透视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清石头在过河”再到“埋好石头过河”一步步艰苦卓绝地探索出来的,而且还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下去。中国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双重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政府主导也是将中国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正是归因于“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基本特征,通过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与廉价劳动力这两大优势,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收益主体。 纵观过去33年的历史,中国的复苏与发展可谓是一个奇迹。中国在新一轮的竞技中发挥优势,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远远高于3%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据世界银行2008年底的估算,中国模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同时,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经济整体上的平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为能克服此次金融危机向中国求助更是“中国模式成功论”的又一力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基本特征在带给我们廉价劳动力和集资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恶化之间的矛盾。据2004年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虽然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了13%,但是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快速增长,完善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能带给中国模式以借鉴和启示,使中国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运作模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 二是“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科学地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却背离了初衷,渐行渐远。一方面,少数政府权威这棵大树下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特权或者变相的特权以低廉的成本分割大量的资源并以此形成垄断,聚敛社会大部分财富。另一方面,畸形的房地产业和银行金融业“劫富于民”,使得老百姓积累财富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中国模式下的两极分化。 三是“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政府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从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汲取大量财富。而我国“强国家—— —弱社会”的病态结构使得社会对国家财富集中能力缺乏足够的制衡能力。这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缺位之间的矛盾。发展主义的中国模式使得大部分资源优先集中配置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显得捉襟见肘。国家在把大量的经费和预算投入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同比增长。1995-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7%降到15.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4%降到4.5%。在联合国公布的分配公平性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排序中,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位列倒数第四位。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催生出人们对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路分析 中国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填补了和矫正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只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标准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下表现出色,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直接后果便是本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政府仍然控制着某些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和定价权,使得其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效益降低,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市场本应该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使得经济资源在1 --

1.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一条(ACD)的文明发展道路。

1.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一条(ACD )的文明发展道路。 A.生产发展; B .又好又快; C .生活富裕; D .生态良好;2.党章规定:党员(ABC ),经教育仍无转变,应劝其退党。 A.缺乏革命意志; B .不符合党员条件; C .不履行党员义务; D .违反党的纪律;3.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有(ABC )。 A.理论修养;政治修养; B .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 C.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 D .法律知识修养;廉洁奉公修养; 4.(BC )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 A .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 B .选举中央委员会; C.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D .调整和增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部分成员; 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D )。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实行了改革开放;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下列(BCD )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权利。 A.密切联系群众; B .接受党的教育与培训; C.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D .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讨论; 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CD )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A.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发展生产力; D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8.党的纪律是(BD )的保证。 A .党的利益; B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C .全党一致; D .完成党的任务;9.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ABCD )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A.集体领导; B .民主集中; C .个别酝酿; D .会议决定; 10.中央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体要求是(ABC )的实效。

可持续发展路线图

可持续发展路线图 可持续发展路线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能源路线和环境路线,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一)能源路线 1.能源路线最主要坚持的原则是:开源节流。 2.能源路线的主要内容: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可再生能源 ●核能使用 ●采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CCS) ●智能电网的实现与构架 ●实现全面节约能源的方案 3.能源路线的具体实施: ●2020年前后,突破新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初步形成煤基能源与化工的工业 体系;突破新型轨道交通技术、纯电动汽车,初步实现地面交通电动化的商业应 用;在充分开发水力能源和远距离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网技术的同时,突破太阳能 热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能源的技 术体系和工业体系;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重点提出必须搞好能源供应多元化,加 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2035年前后,突破生物质液体燃料先进技术并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突破大容量、 低损耗的电力输送技术和分散、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以及分布式电 网技术,电力装备安全技术和电网安全新技术比重将达到90%,初步形成以太阳 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等为主的分布式、独立微型电网的供电和输电系统; 突破新一代核电技术和核废料处理技术,为形成中国特色核电工业提供科技支撑。 ●2050年前,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技术、氢能利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 术、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海洋能发电等技术,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新能源与可 再生能源、核能、水能等多元能源结构,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的中国特色新型 能源工业体系。 ●碳捕捉和储存技术贯穿于技术发展的始末,实现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大气含量。 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化石燃料使用比例较高的情景下将有助于减少32%的碳 排放,在另一些情景下将有助于减少19%至24%的碳排放。 ●大力提倡能源节约意识,制定配套的能源使用制度和奖惩措施,保证能源的合理 高效利用。 ●从目前的高燃料成本、低设施支出转向高设施支出、低燃料成本。设施支出包括 电厂、电网、工业能源设备、加热及制冷系统、智能电表、绝缘材料、效率更高 的交通工具、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等。欧盟预计2011年到2050年,用于 电网系统的建设支出将高达1.5万亿至2万亿欧元,同时化石燃料进口的支出 将大大低于目前的水平。我国也必须实现此类转变,才能真正建立完整独立的能 源体系。 (二)环境路线 1.环境问题的主要体现: ●生物多样性正在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数量在减少

2020高三文综地理专题《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高三专项能力提升专题训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04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世界上有三大番茄主产区分别是美国、意大利和中国。中国番茄80%来自新疆,生产的大部分番茄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番茄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新疆番茄生产主要有露地和棚内种植两种方式,露地种植主要是以大面积的露天土地种植为主,棚内种植则是以靠近城市的近郊大棚种植为主,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番茄类型有薄皮和厚皮之分,目前新疆薄皮番茄产量较低,以种植厚皮番茄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番茄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靠近城市的近郊以棚内种植为主,主要原因是棚内种植A.单位面积产量高B.品质好口感佳 C.可以延长供应时间D.靠近市场方便运输 2.目前新疆生产的番茄以厚皮类型为主,主要原因是 A.适合大规模种植B.耐运输耐储存 C.方便机械化生产D.利于棚内种植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澳大利亚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地方。有绝佳的苹果种植环境,生产的苹果绿色环保,品质较高,被称为“苹果之岛”。近年来塔斯马尼亚岛苹果陆续出口我国,受到消费者欢迎。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山地、河流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塔斯马尼亚岛苹果大量摆放在我国大型超市的季节是我国的 A.夏季B.冬季

C.春季D.秋季 4.与我国苹果主产区相比,塔斯马尼亚岛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是 ①靠近欧美各国市场,销售量大②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生态环境好③多优良港湾、海运交通发达④岛屿与大陆相隔,病虫害少 A.②④B.①④ C.①②D.③④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插秧的同时在离水稻秧苗根部2~3cm处,将肥料施入深度约5cm的土壤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本应用较早,2013年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引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在建三江农场水稻田进行试验。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容易黏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据此完成5~6题。 5.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 A.延长水稻产业链B.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C.增加农业劳动力需求D.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6.下列地区中,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是 A.江汉平原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D.湟水谷地 香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干鲜香菇在中国菜中广泛使用。香菇栽培始源于中国,浙江省庆元县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早期菇民选择某些阔叶树的倒木利用刀痕栽培香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香菇栽培系统。目前,当地形成了栽培、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整条香菇产业链,是我国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据此完成7~9题。 7.庆元菇民采伐菇木林时通常采用“伐大留小”的异龄林择伐方式,其主要目的是 A.利于菇木林的可持续利用 B.扩大香菇栽培规模和产量 C.促进林下土壤肥力的恢复 D.改善香菇栽培场地的光照 8.与我国其他香菇栽培区相比,庆元发展香菇产业的突出优势为 A.劳动力廉价丰富B.便捷的交通网 C.悠久的栽培技术D.空气质量优良 9.目前,庆元依托香菇产业建设特色小镇,这样有利于 ①扩大栽培规模②提升产品品牌价值③挖掘本地市场④促进栽培技术创新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区别

[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可持续发展与传统 发展模式的区别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所引发的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形势下,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 __行为,努力寻找使得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信息经济具备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协同效应、节约资源等特征,并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在线社区交流、互联网游戏、电子政务应用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经济产业模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 冲击和改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和商贸业等领域中的深入推广使用,使得工业效率和商贸业效率得以快速提升,信息经济正一步步地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占据越发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F275.3 :A :1001-828X(xx)07-00-02 一、信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的,信 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信息经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社会组织和个人相联系,以新的全球公平伙伴关系,广泛开展全球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建设一个环境优雅、资源丰富的地球村,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信息经济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特点决定了它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小。传统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是物质、能源、资金和劳动力,自然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传统经济发展对其不加限制的利用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生态和资源问题。而信息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是物质、能源、资金、知识和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其增长具有无界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突破了自然资源稀缺的瓶颈。同一内容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可以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区由多人同时使用,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因此,信息经济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不会使资源枯竭,而且是一个学习积累和不断强化的过程。 从信息经济要素中物质、能源、资金、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构成 比例来看,信息产业对原料和自然资源的需求率比传统产业要低的多。例如当前的价格分析表明,一片半导体芯片产品的价格,85%以上归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水稻种植区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政策 2.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土地石漠化、低温冻害 B.土地盐碱化、旱涝频发 C.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沼泽化、土壤污染 1. 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东北稻米质量好,市场上很受欢迎。由图可知,从1980年至2019年,水稻种植北界向北移动,种植范围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使得种植北界向北移动。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问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出现黑土遭受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乙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业生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并且混淆土地石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将土地石漠化等同于土地荒漠化。 下面两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 村寨秧田育鱼苗,不利于鱼苗成活 C.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 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4.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A. 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 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 对市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 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讲解

“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所出版的《找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先明确提出来的.其概念是:.人类应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生存利益’.实际上这只是哲理性的概念,类似 于中国的成语“功在当代.利在千伙’.也可以说是一种主张,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由于这一概念涉及的倾域、空间和时问十分广阔,所以对其理解也就有不同的角度和涵义.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荃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书中,对可待续发展的定义为:“人类生活在永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容量中,同时又要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二强调既要注意环境容量,又要改善生活质量,让人类世世代代过好H 子.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的目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在"1992-1993年世界资源’一书中则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x基础的经济发展’.这是强调不要以牺性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在不破坏自然和社会的基础条件下,完成经济发展这一最根本的任务.该书还从科学技术方法的角度.提出一些学者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强调节约有效和清沽化的技术,认为这是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联合会(IUBS则共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提倡保持最佳的生态系统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下去.”哲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一定义比较完整,但也还有待完善。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三个原则tl.公平性原则,如当代人与人、代际之间以及在分配有限资源方面的公平性;2.持续性原则甲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保持发展的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因此地球的整体观和人类互相百依存则表现为共同性.这二个原则很重要,但还汉有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与以往的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所在.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要同时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要限制人口增长,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争取地区、国家和代际的公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可以总结为:1.经济必须不断增长,因为它是社会财富和国家实力的体现,这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问题的严峻的形式使人们对传统发展方式开始了全面质疑和反思。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后,这一理论和战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观正逐步取代传统发展观,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顾及当前利益、近期利益,又顾及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近期的发展不仅不损害未来、长远的发展,而且为其提供有利条件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有其必要性。 有存在这样的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总的来说是有益处的,还是好的,只是由于个别人或经济团体利欲熏心,只顾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才造成了人类的困境。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当然,个别人或经济组织的这种恶劣行为造成当代人类困境和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这是因为,正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刺激和造成了这些人的恶劣行为,而不是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促成了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如果不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我们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彻底根除这些个人的恶劣行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那些困境和危

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选择题答案附后

C.宣传

13.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是以()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 A.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 B.单一参与者主体的利益 C.龙头企业的利益 D.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利益 14.以下不能体现农业专业化的是()。 A.吉林的玉米产业带 B.美国的畜牧业生产,其育雏、饲料、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 C.墨西哥某城市为农户设立系统化的服务机构 D.陕西的苹果产业带 15.近年来,在我国发展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属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哪种组织模式()。 A.合同制模式 B.公司制模式 C.合作社模式 D.股份制模式 1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成为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新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A.《人类环境宣言》 B.《21世纪议程》 C.《登博斯宣言》

D.《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 17.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社会可持续性 B.经济可持续性 C.生态可持续性 D.资源可持续性 18.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 A.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B.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C.石油农业发展模式 D.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19.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的是()。 A.南方水旱结合 B.发展石油农业 C.立体种植农业 D.农渔结合的“桑基鱼塘”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现代农业说法正确的是()。 A.以科学化为核心 B.以市场化为核心 C.以商品化为特征

D.以产业化为目标 E.以产业化为中心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主要包括() A.良种化 B.化学化 C.市场化 D.机械化 E.专业化 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外部动力因素有()。 A.产量目标的追求 B.农业现代化 C.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 D.城镇化的发展 E.质量目标的追求 4.农业科技进步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分别是() A.渐进性 B.社会性 C.综合性 D.区域适应性 E.应用的不确定性 5.农业生产条件技术的进步表现在()。 A.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节目对象 小四至小六学生 节目长度 十五分钟 适用主题及单元 主题:都市生活 单元:环境、科技与文化 学习重点 1.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了解在家居、办公室和社区层面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3.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节目简介 本节目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并让他们了解到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于「全球暖化」、「温室效应」等有深远的影响。此外,节目亦带出了学生应「节约用水」、「珍惜食水」等讯息。 透过介绍机电工程署总部大楼的环保设施(例如:太阳能发电装置、风力发电机、安装了用户感应器的照明系统、天窗、太阳光导管、挡阳板、双层玻璃幕墙、贴上太阳隔热膜的玻璃和绿化天台花园等)和环保措施(例如:将空调室调校到摄氏25.5度、将办公室设备如复印机设定为节能模式等),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在办公室方面可以节约能源的方式。 节目透过介绍推行「家居废物源头分类」的社区,让学生知道可回收的物品的种类已大大扩阔。

「工作纸」建议答案 1.节省能源的例子: ●夏天时将冷气机的温度调校至约摄氏25.5度就是最舒 适和省电; ●用附设有能源标签的悭电(弃用一般钨丝) (可接受其它合理的答案) 节省用水的例子: ●洗澡时用花洒淋浴(弃用浴缸) ●用洗米水来淋花 (可接受其它合理的答案) 2.太阳能、风能(可接受其它合理的答案) 3. 太阳能发电装置、风力发电机、安装了用户感应器的照明系统、天窗、太阳光导管、挡阳板、双层玻璃幕墙、贴上太阳隔热膜的玻璃和绿化天台花园等。 (以上任何三项,亦可接受其它合理的答案) 4.(可接受任何合理的答案) 5.计算机光盘、打印机墨粉盒及墨盒、清洁的饼干罐和清洁的饼干 罐皆可回收。

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

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 1.C[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少,主要使用大型机械化耕作。] 2.A[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追求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交通运输条件、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等,都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B[第3题,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区域,⑦位于高大山脉的背风坡、距海较远,降水少。第4题,①农业带纬度位置较高,气候湿冷、无霜期长;市场不属于自然因素。] 5.C[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科学的、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 6.D[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两地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实行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8.A[美国产区的1月平均气温在6~8℃之间,所以不会是纬度较高的五大湖区;美国30?N~40?N东海岸有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降水较多;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也较多,所以A项正确。] 9.C[从图中看出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与北半球最适宜区吻合,年降水量也比美国更接近北半球最适宜区,所以①正确;苹果在冬季不生长,糖分的积累主要是从气温日较差考虑,而不是气温年较差,所以②错;美国产区位于大陆西海岸30?N~40?N之间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而我国苹果产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夏季时美国产区光照条件更好,所以③错;表中中国苹果生产成本远远低于美国,主要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导致的,所以④正确。] 10.C[第10题,“最主要”是题眼,黑风暴大规模袭击与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当的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大风和干旱只是基础条件,不是“最主要”原因。第11题,四个区域中只有塔里木盆地植被最稀疏且多大风天气。] 12.A[读图可知,该地区种植业的规模大于适宜发展种植业的缓坡和平原的规模,所以造成该地区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过度开垦。] 13.D[我国南方地区丘陵和低山面积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应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缓坡适宜开垦为梯田发展种植业,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开垦为梯田,若发展水稻种植业,会造成水土流失;全面封山育林,也不可行。]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分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它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类及代际的福利不会减少,包含三个要素——环境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既减少环境损害,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此外保证经济的发展有利可图。立足于中国实际,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讨论了农业环境、社会经济体系、投入、耕种系统四个维度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标签: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投入;社会经济体系;耕种系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经济发展,重视代际之间需求的持续满足,让环境、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路径,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粮食安全的隐性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通过本文我们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农业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投入系统和各种耕种制度。以高效农业为目标,围绕它们建立了农业可持续的方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维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和道德责任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以不损害环境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可持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指土地和土壤这种自然生产因素,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视,农业废物管理也成为农业可持续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一方面,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土地利用。我国土地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土地拥有量少,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压力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侵占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现象日益凸出,这是相对于高数量人口我国土地稀缺的必然结果。农业内部土地利用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随着经济作物效益的增加,更多农业生产者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放弃传统的粮食作物。除此之外,农村违法占用耕地乱建住房的现象比较多,这都影响土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土地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维护其一定结构和保持土壤质量至关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气候、地形模式和区域分类,建立农业生态区,把农业生态区作为土地资源群,对土地使用进行规划和限制,为土地的持续利用设置一定的计划,发挥土地潜力,限制进一步退化。 (二)农业废物管理 农业废物是农业生产残留的有机类物质,会通过多样化农业活动生成。农业废弃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农田上的废弃物和加工后的废弃物。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在作物生产成倍增加的同时,联同的废物和作物残留物相应增加。我国农业在生产加工方面的废弃物较少,更多的是农田上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和

农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水城县绿色产业服务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前言 国发[2012]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花椒、金银花、猕猴桃、核桃等经济作物。为加快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通过半年调研的目的,是寻找一条最适合我县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模式,经验和做法,到2020年我县规划发展猕猴桃30万亩,涉及28个乡镇,现将水城县猕猴桃产业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可持续发展成效 水城县自2000年从四川苍溪引种红阳猕猴桃,近13年的种植试验表明,红阳猕猴桃比较适合水城的气候特点,成熟期比原产地提前1个月,表现为早熟。经后熟处理过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总糖16.1g/100g,总酸0.94%,果糖0.9g/100g,维生素C168.8mg/100g(经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测试),品质较原产地好,在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可谓“一枝独秀”,所以,在水城又被赋予了“水城红心猕猴桃”的新名字,主要优点是:早熟、果实中等大小,果心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香味浓郁,口感好,硬度适中,贮运性较好,抗逆能力强。2007年经省内专家进行田间鉴定,并顺利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由水城县统一打造的“黔宏牌”红心猕猴桃,曾获2007年中国(江西)果品及苗木展销会“猕猴桃类”金奖,先后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2013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此,国内外订单纷纷青睐水城,产品闻名全国,基地单价一度达到60元/公斤,其价格是同类果品海沃德、秦美等品种的5~8倍,是四川红阳猕猴桃的2~3倍。由于水城独特的区域小气候,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姓名:葛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 班

寸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j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I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I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I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 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 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11)通过采用适当的机械化,采用有效的耕作和栽培技术,改善土地管理和节约用水。 12)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化肥管理、侵蚀控制和有效的输水体系,提高用水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