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博弈论视角解读政策执行阻滞

从博弈论视角解读政策执行阻滞

从博弈论视角解读政策执行阻滞
从博弈论视角解读政策执行阻滞

改革研究

19

在经典的《执行》一书中,普雷斯曼(Pressman )和韦达夫斯基(Wildavsky )等提出,“再好的政策方案,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执行,仍将导致失败。”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本身质量因素,也受到政策资源、政策环境以及目标群体素质水平的影响。但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利益冲突是导致政策执行阻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亚当·斯密(Adam ·Smith )认为,每个人都是盘算着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驱动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约翰·穆勒(John ·Mueller )提出了“经济人”假设,他指出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会选择那些能够比其他行为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偏好的行为”。

[1]

基于“经济

人”的假设,一些管理学家提出了政府执行主体的唯利性,如丹尼斯C ·穆勒(Dennis C ·Mueller )就说过,“毫无疑问,假若把权力授之一群称之为代表的人,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会像任何其他人一样,运用他们手中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是谋求社会利益”。

[2]

这种“经济人”假设否定了那种专心致

志、一心为公的“公共人”假设,指出了政府组织或行政人员也是“经济人”,也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他们可能寻租,可能对政策执行进行扭曲变异。政策执行实际上是对利益进行的一种调适过程,其必然有人得益,有人受损。正如金太君教授所说,“政策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人们遵守或违反它的原因,人们之所以遵守政策或违反政策,是因为政策表现了一定的利益,利益在推动或抑制人们的行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利益追求是政策执行者的内在驱动力,正是利益推动着人们去执行政策或违反政策。”[3]因此,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执行阻滞的利益博弈分析

1.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

弈。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条件下,在利益诱惑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少行为表现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即体现出“经济人”属性。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是构成两者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政府的“经济人”属性,决定了双方之间的利益差别基础上的政策执行博弈。当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有利于本地区利益的时候,地方政府就会不遗余力地贯彻执行;但当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不利于本地区利益的时候,地方政府就有可能挖空心思地去曲解扭曲该政策,

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敷衍。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只做表面地应付和宣传,并未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去落实。二是政策附加。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中央政策规定的实施对象、范围、目标有效执行,而是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人为地扩大或有选择地执行中央政策精神。三是政策扭曲。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精神或部分内容故意曲解,为己所用,以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解释政策或以扭曲的方式执行政策。四是政策抵制。地方政府从局部或自身的需要出发对中央政府制定的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要么“见了红灯绕着走”,要么干脆就直接“闯红灯”。正如学者张金马所说:“由于利益的至上性,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出现一个利益“过滤”机制。下级对上级政策往往以自己的利益和损益值作为参考,得益越多,越乐于执行;受损越多,越不乐于执行,乃至抵制政策。”[4]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中央政府权威流失,宏观调控乏力等问题,产生政策执行阻滞。

2.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政

府作为本地区局部利益和地方特殊利益的代理人,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总是以本地区的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有些政策地执行,比如环保政策,具有外部经济性特征。所谓外部经济性,按照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观点,是指“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5]根据前文对政府作出的“经济人”假设,地方政府选择抵制政策,“搭便车”享受其他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成果,符合本地区或本政府利益最大化的诉求。由此产生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导致政策执行阻滞。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权力分化,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绩竞争。上级政府基于政绩考核便利性,往往重点考核下级政府的经济指标,科层行政体制又造就了层层加码的政绩考评体系,促成了“GDP ”导向的压力型考核体制的形成。出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发展或官员的政绩,不顾大局、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的地方主义行为,从而形成区域间竞争的“囚徒困境”,阻碍政策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进而为政策的有力执行带来阻滞。

从博弈论视角解读政策执行阻滞

崔利利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46)

作者简介:崔利利(1986-),女,江苏赣榆人,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要:公共政策执行难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政策相关主客体的“经济人”属性所导致的政策

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是政策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经济人;政策执行;阻滞;利益博弈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1-0019-03

3.政策执行者与作为政策对象的目标群体之间的利益博

弈。目标群体对政策顺从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标群体的顺从接受程度与其利益密切相关。当政策传达到目标群体以后,利益受损的那一部分政策对象将采取博弈行动。如果政策执行者忠实执行该政策,目标群体往往采取直接抵制的办法予以回应,或者通过“政策寻租”等途径寻求“网开一面”的“特殊关照”来规避政策。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公共政策的部分失效;另一方面又为政府官员寻租腐败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如果政策执行者也对政策表示不满,则双方可能结成“攻守同盟”共同变相抵制上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即达成所谓的“政策合谋”,结成“利益联盟”,互通信息,共同进退。例如,房地产利益集团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双赢非零和博弈,致使中央的调控政策沦为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另外,政府组织与目标群体之间存在着行政权的“委托—代理”博弈关系,政府政策执行机关理应向作为目标群体的人民群众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其执行过程理应公开化,透明化。然而,政府也是“经济人”,也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扭曲异化、曲解上级政策或执行地方土政策,进而损害目标群体利益。最严重的情况甚至于出现对目标群体进行政策信息封锁垄断,以削减政策目标群体的博弈能力,使目标群体对地方政府扭曲异化的政策执行进行抵制抗衡能力不足,进而导致中央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的“经济人”属性而发生阻滞。

4.作为政策对象的目标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基于“经济

人”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人们总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政策本质上是对社会利益结构、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和调整。政策执行的结果必然使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在政策被实施的过程中,政策对象(不管是利益获得者还是利益失去者)不是被动接受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影响,而是积极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对政策执行施加影响,以此来获得一定的收益(利益失去者减少利益损失也是一种收益)。而寻租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作为政策对象的目标群体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对政策执行者进行“寻租”,使其政策执行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外部经济性特征的政策,目标群体会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进行观望,与其他利益相关的目标群体展开博弈。

二、制度创新———应对政策执行阻滞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有利于政策执行的利益博弈均衡,中央政府应当积极改变博弈参数,引导博弈方向。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个人的目的和需求偏好多受制于制度,是在制度框架限定的范围之内的一种自由和理性的选择。而政策制度体系正是对政策执行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约束功能的规则体系,它能够通过对博弈参与者的违规行为施加惩罚,加大其风险成本的方式达到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目的。因此,进行政策制度体系创新,将是应对政策执行阻滞的必由之路。

1.进一步整合中央和地方利益,协调其利益关系,实现中

央和地方利益博弈均衡。政府具有的“经济人”属性表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是“有利可图”的。双方之间的

政策博弈正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利益差别基础之上的。从上文的博弈分析可,要从根本上减少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所进行的利益博弈行为,就要从政策制定的源头入手,有效整合中央和地方不同利益。即在承认和尊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差别的前提下,强调地方利益服从中央利益。地方政府必须自觉克服狭隘的地方本位主义观念,适当克制内在的自利性冲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服从和服务于中央的全局利益,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另一方面,也要尽量考虑到地方特殊利益。地方政府作为不同利益主体所具有的不同利益诉求,都要求在中央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过程中得到适当的反应和体现。对于因执行中央政策而利益受损或未能享受中央的某项优惠政策而利益相对受损的地区,中央政府应通过建立相应得规范得利益补偿机制,对利益受损地区给予适当合理的利益补偿,由此以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政策顺畅执行。

2.转变地方政府政绩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

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单纯地用经济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绩效,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十分片面的。同时,这也是导致地方主义观念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央政府部门在制定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时应将“显项”和“潜项”有机结合,眼前和长远有机结合,地方与中央利益有机结合,以引导地方政府积极竞争,合理博弈。抵制相互攀比、盲目投资、经济封锁、市场割据等不正当竞争。另外,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促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良性互动、博弈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对于遵守博弈规则,积极执行中央政策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应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政策,鼓励其积极性;对违反博弈规则,给政策执行带来阻滞的,中央政府必须全面采取严厉措施,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制裁其不合作行为,进而减少政策执行阻滞。

3.加强地方政府“执行力文化”建设,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作为“经济人”,理性选择是地方政府决策行为的基本特征。但地方政府毕竟不完全等同于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政治生活赋予了地方政府“公共性”特征。因此,培育地方政府“以民为本”的公共行政的精神,加强地方政府“执行力文化”建设,将有助于地方政府树立大局意识,弱化逐利动机,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执行力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加强自身素质与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强化执行意识。执行意识的核心是注重落实,要改变“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主义作风。在执行上要动真格,在落实上要下苦功,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其次,要提高执行能力。善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善于把政策精神创造性的在本地区本部门落到实处。再次,要加强执行力的培训与指导。上级组织和领导在努力提高自身执行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下级组织人员的执行力培训,使重视执行、善于执行成为地方政府执行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改变我国目前政府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能力恐慌”现象。

4.倡导公众参与,建立多元政策制定体制,提高政策本身

质量。作为理性“经济人”,(下转第24页)

改革研

2

20

24

!!!!!!!!!!!!!!!!!!!!!!!!!!!!!!!!!!!!!!!!!!!!!

博弈论视角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

姓名:学院:专业: 年级:2010级 学号: 题目:博弈论视角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 关键词:经济学,大学生,考试作弊。 内容摘要: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 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近年来考试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并呈现不断蔓延之势,严重影响了考试应有的严肃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考试作弊行为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严重损害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如何有效地杜绝和减少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已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本文从从成本-收益分析维度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分析考生作弊的成本,提出控制作弊的对策。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收益之博弈 作弊行为包括夹带小抄、桌面留言、互对答案、偷看他人答卷、互换试卷、替考等,呈现出方式多样化、主体多样化、规模集团化、过程组织化、人员职业化、手段现代化、水平专业化等特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正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在动因。因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表现的关键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奖学金、评优、入党、提干、推研、就业和心理满足。在这一动因的作用下,大学生在考试中可能会违背学校规定,具有作弊、不作弊和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进行作弊等三种不同的行为选择。寻求最佳的作弊与不作弊的概率分布是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在个体理性作用下,大学生选择行为时常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作弊带来的超常收益与作弊被发现而受惩罚的损失进行对比,若作弊的超常收益低于受惩罚的损失,将不会试图作弊,否则,作弊有利可图,就会发生作弊现象;二是估计作弊被监考教师发现的可能性,如果这一可能性很大,作弊概率就小,否则作弊概率就大。 1.学习机会成本大,课堂学习收益小

博弈论案例分析

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游戏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出棋‖ 招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现在,我们就一些例子来讨论博弈论相关内容。 一、从“囚徒困境”开始 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下表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表囚徒困境博弈 [Prisoner's dilemma] 我们来看看这个博弈可预测的均衡是什么。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显然,根据对称性,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在表2.2中的四种行动选择组合中,(抵赖、抵赖)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偏离这个行动选择组合的任何其他行动选择组合都至少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差。不难看出,―坦白‖是任一犯罪嫌疑人的占优战略,而(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 要了解纳什的贡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每本书上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 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 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3)他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5、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做文化科学。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动机和目标。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6、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他是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从物之一。 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从博弈论视角分析企业诚信问题

前言 众所周知,大至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诚实守信都是立身之本。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诚信不仅仅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更被赋予了更加深广的经济学意义。美国经济学家福山认为,诚信是社会活动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这个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对企业发展中诚信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企业要诚信经营,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消费者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的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可能以牺牲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作为代价。不诚信往往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销售利润,因此,部分企业为了达到短期自身发展的目的,往往不严格遵守诚信规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假造假,欺骗消费者。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每年由于企业的不诚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差和制假售假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2000亿。诚信危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从企业出发关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问题,揭示其背后隐含的经济学含义,并对当前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便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从博弈论原理出发,对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诚信问题展开博弈,并按照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假设条件作为分析前提,进行模型的构建,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结论:只有诚信经营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政府监管时必须加大对不诚信企业的处罚力度。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一)完全信息静态模型下的讨论 1.相关假设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

社会福利之中的博弈论视角 20091020234 社会工作 赵志东根据福利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福利之享有者双方来划分,可以将两者广义的看做是局中人,往往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决策者,而福利的享有者未必可以真正在其中扮演好对抗者。后者往往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双方的博弈开始逐渐衍化,又起初的对抗变为合作博弈,而也会从追求均衡到非零和,共同寻求发展。 我单纯的认为将政府和最广大的福利享有者以博弈论的视角下来看,两者博弈的狭义应该是从博弈双方变化为博弈内容,也就是说由开始的对抗者追求享有福利的权益,变化为已享有福利者对于福利内容的追求,这里所指的追求可以是保障或是对于福利内容再界定。 对抗者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对抗者只能寄希望于决策者劣势的策略选择,但是在博弈中不能忽视的是博弈双方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因此对抗者很难通过单纯的对抗来获得优势。因为双方不同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在这个博弈之中,几乎不会出现一方打倒一方的情况,只能出现优势的倾斜。参与博弈的对抗者想通过这一过程来扩大自身的福利,或是争取自身的福利。而决策者则要考虑更多,如何

寻找到双方博弈的平衡点应该是决策者首先考虑的因素。而决策者要害更多顾虑,由于决策者的政策往往具备了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因此决策者并不能在单纯刨除了自身利益关联及其他因素之后,就能完全的偏向对抗者的意愿,决策者必须使得规则在顾及了全体局中人和参与者的意愿之后,又不存在种种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诱因。决策者与对抗者的种种矛盾决定了两者在社会福利的制定、实施、修改、完善等各方面都充斥着博弈行为,而且这一系列的博弈是不可消除的,同时也是不能逆的,因为在博弈双方不断试探和找寻平衡点的过程中,社会福利也随着进步,无论是哪一方面。福利享有者在享有了福利之后,便不会再忍受福利的倒退,而决策者也必须充分听取最广大社会成员的意见,毕竟那是权利构成的基础。 如果将在社会福利相关之中的双方的博弈行为看着是不断发展的,那么中国的社会福利无疑还处在第一阶段的博弈,即社会成员还在追求自身的福利,而同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博弈者所追求的福利界定还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操作上由政府代表国家提供福利。表面看来,福利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实际上,政府只是一个中介机构,真正提供福利的是国民,其基本途径来自于税收。然后相较于knowledge is power 这句名言,power is power 似乎更能说明在中国产生差异的原因。过于注重权力导致了上重下轻的社会结构,大量的资源集中在了掌握权力的人群手中,相较而言,权力缺乏的人群往往得不到福利的保障,或者只能得到可以涵盖绝大多数人的部分福利。

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10个模型)

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 作者:贺卫王浣尘 来源:中国软科学 本站发布时间:2007-7-23 23:20:26 阅读量:635次 模型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有助于简化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不少研究者在分析公共政策时,常抱定一两种模型不放,从而难免出现偏差,因为每一种模型因其前提假设的不同,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本文介绍10种公共政策分析中常用的理论模型,以期拓宽研究视野。 一、组织体制模型 该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部门的活动。因此,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应首先了解政府的体制,即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责和功能,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公共政策。组织体制模型的创立者之所以把政府部门当作主要的分析对象,就因为有不同的政府体制(如总统制、议会内阁制、委员会制等)就有不同的决策程序,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他们看到公共政策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把模型建立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之上。对政府组织机构的研究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这就是组织体制模型的贡献。 的确,是政府制定了公共政策,并赋予其合法性、普遍适用性甚至强制执行性。一项政策惟有经过政府机构的规划、颁布与执行,方能成为公共政策。然而,组织体制模型是一种静态模型,我们不能由此真正了解政策制定过程动态的一面。 组织体制模型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活动,是政府体制的函数。 二、利益集团模型 利益集团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互动的结果。每个集团都希望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够满足其所争取的利益。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一个集团的行动可能会影响到另一个集团目标的达成。利益受到影响的集团,其生存就会受到威胁--目标无法达成,发展受到阻碍--于是,必然会产生一种反应,向威胁其生存的集团提出要求,企图恢复集团之间原有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相对的影响力--成员人数的多少、财富的多寡、组织力量的强弱、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领导者能力的高低、集团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距离远近等。当任何一个集团相对的影响力发生变化时,公共政策随之发生变化。利益集团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是描述集团竞争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模型。政策制定过程就是集团竞争对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使政府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就是通过协调、妥协、讨价还价而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在利益集团模型看来,政治系统就是各种利益集团利益竞争的关系系统。公共政策作为使这些利益关系达到均衡的杠杆在政治系统中不断起作用。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 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博弈论论文-共谋与防共谋案例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三大主体博弈关系分析 摘要: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相关利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构建两人或多人博弈模型,基于博弈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的社会行为,为改进农村土地流转提出对应的建议,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博弈、共谋与防共谋 一、农村土地流转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1月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提出如下意见。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为土地互换、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要坚持农户自愿的原则,并经过乡级土地管理部门备案,签订流转合同。 二、集体土地流转市场中的利益主体 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在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制度创新的完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利益主体有: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地转出方和农地转人方。 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能否顺利进行是由国家(乡镇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人)、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村、组)、农地转出方与农地转入方四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博弈的结果,博弈过程是主观意愿根据其了解的情况逐步认识,最终做出结果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根据各自的利益目标,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相应的得到各自的报酬。当某一方做出某项决策时,事先会受到他人决策的影响,同时反过来也会影响其他几方的行为。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制度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博弈的结果,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提出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需求导致了新制度的产生。根据集体土地流转市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表现出的博弈关系,进行博弈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利益主体的策略选择,解释现行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制度存在的不足,为相关管理部门和利益主体进行制度创新供决策参考。

北大精品课件:博弈论及公共政策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博弈论与公共政策 北大精品课件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主要内容 一、博弈的标准式表述 二、占优策略均衡 三、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四、纳什均衡 五、多重纳什均衡的比较 六、混合策略 七、应用举例 何谓静态博弈? 开始时由参与者同时选择行动,然后根据所有参与者的选择,每个参与者得到各自的结果。 何谓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每一参与者的收益函数在所有参与者之间是共同知识。 一、博弈的标准式表述 博弈的标准式表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博弈的参与者 (2)每个参与者可供选择的策略集 (3)针对所有参与者可能选择的策略组合,每个参与者获得的收益 对于一个 n 人博弈,设各参与者的策略空间依次为 S1,S2, …,Sn ,收益函数分别为u1,u2, …,un ,其中 ui (s1,s2, …,sn) 为参与者选择策略组合(s1,s2, …,sn) 时参与者 i 的收益,则可用标准式将该博弈表示如下: G = {S1,S2, …,Sn ; u1,u2, …,un } 在双人有限策略的情况下,可以用双变量矩阵更直观地表述博弈。 例1:囚徒困境 但是,如果参与者超过2人,则用双变量矩阵形式来表示博弈就不那么方便了,甚至根本无法采用这种形式。

例2:三人有限策略博弈 二、占优策略均衡 1、占优策略 在博弈中,如果不管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的特定策略都优于或至少不劣于其他所有策略,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特定策略是该参与者的占优策略。 在前面的囚徒困境博弈中,“招认”就是每个囚徒的占优策略。 2、占优策略均衡 如果每个参与者都存在占优策略,那么由这些占优策略构成的组合就称为占优策略均衡。 在前面的囚徒困境中,(招认,招认)就构成一个占优策略均衡。 注意: 占优策略均衡只要求每个参与者是理性的,而并不要求每个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者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不要求“理性”是共同知识。 例3: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 A、B两人同住一室,现在,他们考虑是否购买一台电视机。电视机的价格为4000元,每个人从看电视中获得的效用各为3000元。 假定他们根据下列程序决定是否购买电视机: 每人把是否购买电视机的想法写在一张纸条上,如果两人都认为应该购买,则平均分担购买电视机的费用。如果两人都认为不应该购买,则不购买电视机。如果只有一人提出购买而另一人不想购买,则由提出购买的人独自购买电视机。 每个人会如何决策? 三、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1、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首先从某一参与者的策略集里剔除掉一个劣策略,再重新考察各个参与者剩下的策略中哪些是劣策略并剔除其中之一,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每个参与者都仅剩一个策略为止,最后得到的策略组合就称为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例4:俾斯麦海之战 在单人决策中,当所有情况下的收益都增加(至少不减少)时,当事者的境

博弈论案例分析

(1)失火了,你往哪个门跑 失火了,你往哪个门跑——这就是博弈论 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选择。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这就是博弈论! 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选择,而其他人的选择也考虑你的选择。你的结果——博弈论称之为支付,不仅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博弈论称之为策略选择,同时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你和这群人构成一个博弈(game)。 上述博弈是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被称之为少数者博弈或少数派博弈(Minority Game)。当然,原来的博弈形式不是这么简单,这里我把它简化了,我们在第三部分论述归纳推理时还要谈这个博弈模型。现在很多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 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你会见到很多例子。只要涉及到人群的互动,就有博弈。 什么叫博弈?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而在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在英语中,game即是

人们遵循一定规则下的活动,进行活动的人的目的是使自己“赢”。奥林匹克运动会叫Olympic Games。在英文中,game有竞赛的意思,进行game的人是很认真的,不同于汉语中游戏的概念。在汉语中,游戏有儿戏的味道。因此将关于game的理论,即game theory翻译成博弈论或者对策论,是恰当的。本书下面统称game theory为博弈论。 博弈论的出现只有50多年的历史。博弈论的开创者为诺意曼与摩根斯坦,他们1944年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诺意曼是着名的数学家,他同时对计算机的发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时博弈论还未对经济学产生广泛影响,否则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肯定有他的名字,因为诺贝尔奖有规定,只颁发给在世的学者。谈到博弈论,不能忽略博弈论天才纳什(John Nash)。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论对于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正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一种核心工具,以至于我们可称博弈论是“社会科学的数学”,或者说是关于社会的数学。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agents)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它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被各门社会科学所应用。甚至有学者声称要用博弈论重新改写经济学。1994年经济学诺贝尔奖颁发给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塞尔屯、哈桑尼(),而像198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公共选择学派的领导者布坎南,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理性主义学派的领袖卢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冲突

摘要:政策制定作为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政策科学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成败与否。本文通过讨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冲突,对比分析了他们彼此的关系以及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此问题的一些新认识。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理性非理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决策者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对影响政策问题的复杂环境,信息等客观因素进行加工、分类、整合、处理,并最终形成政策的过程,而不是全然由决策者拍脑袋决定,因此,政策制定过程是一种理性选择占主导地位的行为过程。但是,由于在现实中,政策制定中常常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严重干扰,并且由于决策者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导致政策制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属性。尽管一些学者曾尖锐的批评过政府选择行为的非理性,但是由于政策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接受新制度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主张在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研究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问题。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我所遇到过的卓有成效的经理们之中,有些人运用逻辑和推理,而另一些人主要依赖于预见和直觉。既有轻而易举就做出决定之人,也不乏每当移动一步就备受烦恼之苦者。”这段话表明,管理是人的一种双重能量的活动,既有理性成分又有非理性成分。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 在英语里,理性有rationality和reason两种表达。前者一般指心智上控制调节行为和抽象思维的一般能力,而后者一般是狭隘地指进行推理的能力。理性,可以直观地理解成为人的行为类型,此类型的特点是以逻辑推理方式来观察事情。如果从字面意思去解释,理性,具有以清晰的思维逻辑为基础,通过深思熟虑,冷静理智,不轻易显露主观感情等特点。理性行为通常是指人们在某些理性因素作用下进行的行为选择,这种行为是在冷静、客观的前提下提出的。提出有限理性学说的西蒙认为,理性的概念应分为经济学讨论的实质理性和心理学所讨论的过程理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总是达成按照给定效用函数来说客观或实质最优的决策。认知心里学的理性人所作的是根据现有知识和手段来说,以过程上合理的方式来作出他或她的决策”。本文谈及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理性是指决策者对政策问题发挥充分的认知,其政策形成主要依靠分析、判断、处理等方法。理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为技术、实证、推理、理智、逻辑性等方面,大多与方法、手段、目的相连。 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理性通常由下列因素及其过程使然:(1)决策者能较为全面地搜集和掌握的信息资料;(2)在政策效力方面,决策者能够准确评估政策所产生的效应;(3)经济学家和统计部门所提供的理论和数据支持(4)政府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形成对政策的比较方案,从而在理论和实证资料的支持下有根据地说明甲方案优于乙方案或乙方案胜于丙方案,等等。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非理性 纯粹的非理性行为是指人们在直觉、本能、信念、情感等非理性的驱动下(而不是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对环境的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感觉、知觉、表象、情绪等形式展开的感性意识,不能像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展开的理性思维那样清晰。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由于相对模糊的感性意识支配着人们选择行为,这是因为人们的意识活动通常都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这种底层次的感性层面的意识活动就会导致纯粹意义上的非理性行为。广义的非理性行为还包括那写尽管产生于逻辑思维但没有效用上实现“最优”的行为。比如,西蒙将非理性理解为“对效用最大化的任何偏离”这实际就是指广义的非理性行为。相对于理性,非理性是活跃的、能动的和不安分的,非理性因素不受任何逻辑规律的限制,它们时常表现为难以预料的波动或情绪冲动,如本能、直觉、灵感、意志和神秘的体验等。在本文中讨论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非理性是指决策者没有对政策问题充分发挥认知,其政策形成主要依据直觉、经验、

博弈论经典案例与分析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来说,囚徒B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 的唯一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嫌疑犯乙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价格战 案例:假设市场中仅有A 、B 两家企业,每家企业可采取的定价策略都是10元或15元,我们可以得出得益矩阵如下: 分析:无论对企业A 还是企业B 来说,低价都是他们的占优战略。从表可见,企业A 的占优战略是10元,因为无论B 采取什么战略,企业A 都能获取比定价15元更多的利润。 如果企业B 定价10元,企业A 定价10元能够获利80万元,而定价15元只能获得30万元;如果企业B 定价15元,企业A 定价10元可获利170万元,而定价15元却只能获利120万元。同样地,企业B 的占优战略也是定价10元的策略。 企业B 男

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梁伟

第9卷第1期 2012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2Vol.9No.1 传统的公共决策视角是一种权力视角,这种视角从权力主体的单一立场出发,其决策的结果往往背离公共决策公共性价值,造成决策失误,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基于这个事实,本章将引进博弈论的视角对公共决策的主体、内涵以及决策过程进行重新考量,以促进公共决策正义性价值的实现。 一、公共决策中博弈论视角引入的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利益主体对自我利益的强烈关注以及整个社会对利益主体权利义务的理性认识提升了各利益群体对决策介入的迫切需要。那些在利益格局中本已存在的或新近出现的诸多主体都有着表达其要求,希望政府作出利于自己决策,以维护自我既得权益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国家和人民从封闭走向开放、公民权利意识从沉睡走向觉醒,利益的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以“权力视角”为中心,以政府为单一决策主体的公共决策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公共决策领域急需引入另一种视角———“关系视角”。博弈论视角正是这种关系视角,它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1] 在博弈 论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简而言之,决策主体在做出决策时,在考虑其他理性人最大效用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它充分尊重所有决策主体参与决策的自由和权利,强调决策中各博弈主体力量的规制与均衡。这种通过利益相关方自由博弈的“关系视角”正迎合了时代对公共决策正义的吁求。 笔者把博弈论引入公共决策分析,首先从公共选择理论中得到启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两种市场: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经济市场在尊重每个理性人基础上分配利益,政治市场不仅分配具体的利益,更重的是它还分配人的权利。如果人的平等、自由、受尊重等权利在分配利益的经济市场里能得到完整和维护,它更理应在分配权利的政治市场里受到同样的对待。原因显而易见,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 行活动。博弈论是应用于经济市场的重要理论,它从个体选择出发,尊重个体选择过程中的理性行为,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博弈论视域,尊重个体理性,体现了个体理性在“两种市场”选择逻辑的一致性。 其次,作决策是个人、集体、国家运行中常见的事项。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集体决策、公共决策等。个人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集体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组织分享性的集体利益,公共决策决定的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博弈论作为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的现代决策理论,被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广泛应用于决策的过程中。公共决策分配的是公共利益,内含公共性价值,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都不是单方面单角度的决定过程,而是博弈的过程,那么公共决策更应该如此,即充分尊重利益相关主体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他们参与到具体决策的博弈中,这是公共决策正义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再次,当今中国发生的一些公共决策案例很好地证明了这种假设:在公共决策中,如果公民和社会团体能够出场和公权力进行博弈,则会促进公共决策的公平正义。比如:2004年深圳西部通道工程原计划要经过居民小区,小区居民因为工程的污染而意见纷纷,此后,政府和小区居民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博弈,博弈的结果皆大欢喜,小区居民作出了让步———同意工程继续进行,政府机构也作出了妥协———改变工程设计方案,以尽可能减少对沿边居民的影响。基于以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三点理由,我有理由认为“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并非是不合时宜的,问题在于,对此探讨的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这种时宜。 二、博弈论视角下公共决策内涵的重新考量 传统“权力视角”的公共决策主体单一化,公共决策目标更为强调效率,公共利益模糊化和虚拟化,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内涵必然要从以下几方面重新审视和考量。 第一,公共决策主体。博弈论视域下的公共决策主体不同于政府单向度的传统公共决策,它是多向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能再接受这样的观念,即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2]西方一些学者把政治现代化概括成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的过程,从历史考察,这种过程的逻辑模 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分析 梁 伟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摘 要:博弈论是应用于经济市场的重要理论,本论题把博弈论视角引入公共决策中,试图对公共决策的主体、 目标、公共利益作重新的考量和分析,以寻找公共决策正义的进路。 关键词:博弈论;关系视角;公共决策 45··

博弈论经典模型全解析

博弈论经典模型全解析(入门级) 1. 囚徒困境这是博弈论中最最经典的案例了——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寻味。“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

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起码他不必在这之上再被罚款。所以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不顾一切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与咨询企业、软件供应商打交道的。在与这些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境地,这个时候需要相互之间有足够的了解与信任,没有起码的信任做基础,切不可贸然合作。在对对方有了足够的信任之后,诚意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诚意或者太过贪婪,就可能闹到双方都没有好处的糟糕情况,造成企业之间的双输。 2. 智猪博弈在博弈论(Game Theory)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着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

公共政策系统论

1、系统论,一般认为由以下哪几个部分组成?() A系统程序原理 B系统论原理 C系统方法 D系统内容 E系统工程 2、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博弈论。() 3、理性必然导致最佳的公共政策。() 4、敏感性分析的含义是,在一个多变量组成的系统中,假定其他变量不变化,只对一个变量取不同的数值,用于发现什么变量对政策结果的作用是关键的。() 5、建立理论模型的关键在于要分析对象的运行机理,最大限度地摸清() A因果关系 B前后关系 C渐进关系 D互动关系 6、建立理论模型所使用的数理逻辑形式() A是科学而全面的 B是难以进行精确推理的 C一般将所有“因素”考虑在内 D一般会忽略一些“次要要素” 7、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林德布罗姆的“渐进主义精神”的是() A新政策应力求尽善尽美 B优先考虑“保守疗法” C政策分析应当依赖于理性分析 D政策过程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 8、通过理论来构建政策方案() A是一种守旧的办法 B是一种过时的办法 C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D会产生很多负面效果,需谨慎使用

9、社会实验方法的缺点是() A指标带有人为偏见 B政策与社会指标变化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C过于强调对指标的追求 D是一种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不能大范围推广 10、社会实验方法的缺点是() A指标带有人为偏见 B政策与社会指标变化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C过于强调对指标的追求 D是一种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不能大范围推广 11、__ 是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A组织 B系统 C集团 D部门 12、哲学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体现的思辨工具包括哪些?() A辩证法 B唯物论 C认识论 D矛盾论 E经验论 13、____是对客观事物的虚化或拟化,但是无论是虚化亦或拟化均要忠实于事物原型。()A模具 B模型 C道具 D模特 14、作为科学方法,理论模型具有哪些特点?() A直观性 B近似性 C假设性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 来说,囚徒B 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 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 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 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 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 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 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 的唯一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1,1 8, 0 不坦白 0,8 5,5 坦白 嫌疑犯乙 不坦白 坦白 嫌疑犯甲 1,2 -1, -1 时装 0,0 2,1 足球 男 时装 足球 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