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特有的艺术体征和美学品格,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符合汉语言的语文认知水平,符合汉语言的内心发展特征。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学与其他教材的教学要求不同,需要教师教出童真的感觉,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特有的美感。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结合教材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汉语言文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材应用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符合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特点

下面是武汉映辉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的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语言词汇通过模仿和交流不断得到积累,并开始在语境中使用这些词语。这个阶段的汉语言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呈现出间断性和记忆的简短性,他们在学习生活规范和记忆时,采用单事件学习和记忆法。他们的思维呈现习得事物的累积学习。这个思维特点,要求语言的表达要短小精干,学生只有在简单句的语言表达中才能体会情感,习得知识。

汉语言文学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富有情趣、短小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具体包括:

1.听过一些故事,解释一些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狼和小羊》一文,通过狼和小羊抢水的故事,告诉学生狼这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故事传递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例如《孟母三迁》传递母爱的问答,《爱你本来的样子》一文教育学生要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等。从上述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比较简短,语言比较通俗,基本没有理解和阅读的难点,这个表现形式是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因此学生容易接受。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包括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着语言的优美,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掌握词汇和语言。因此,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出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因此,教师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成效,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还停留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思想中,没有储备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也不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美学内涵、功能价值与体裁特征,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

(二)未抓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

对于小学语文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抓不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言文学工具化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还采用“字词句段”教学法,仍然将汉语言文学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进行讲解,没有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人化一些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主题,导致本应该生动有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晦涩难懂。

第三,未注意到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很多教师没有深刻地把握好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使用与成人文学相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诗歌与儿歌时,就没有注意到儿歌的趣味性与押韵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三、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汉语言文学为语文课程的教材来源。小学语文教材是将语文知识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系统结构整理出来的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则是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及年龄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是被汉语言所喜欢和接受的阅读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想教材。

汉语言文学堪当语文教师的助手。由于汉语言文学是专门为18岁以下未成

年的汉语言服务的文学作品,其特殊性就在于更贴近它的服务对象——汉语言的特质,比如汉语言的思维习惯、行为特点、语言逻辑等等,这些都符合汉语言在某些年龄段的心理、性格、志趣的特点,因此,通过这些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了解汉语言的心理行为特点,在课堂上能够更准备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提高教学效果。

汉语言文学是汉语言的良师益友。汉语言文学被誉为“生活教科书”,汉语言可以通过它更好的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和真理。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受教育者可以将人类文化成就转化成自身的素质,即培养小学生的人格修养,而汉语言文学是这个核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根说过“读书在于造成完美的人格”,这就证明阅读对汉语言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阅读课外汉语言文学的时候,小学生经常会被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打动,逐渐领悟到真善美的真谛,以及生活的意义,为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思想起到促进作用。(一)运用汉语言文学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不仅仅是小学生识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体现,更是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中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核心因素,让小学生在学习文字、语言的同时,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有效得提高。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学占了百分之八十。汉语言文学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理,能够更好地阅读小学生的心灵世界,表达出学生强烈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教材内容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与课文产生共鸣,很容易被文学作品的思想渲染,从而丰富小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个性以及人格的健全。例如学习《荷花》,课文中是这样写的:“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早上遇到的趣事??小鱼从我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样的拟人手法将整个的景色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小学生眼前,小学生很容易融入这个美丽的画面中,去感受花鸟鱼虫和自己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运用情景再现提升小学生想象力

童话作为小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小学生通过美轮美奂的童话故事,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到童话世界中,体会主人公的欢快和难过。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童话故事的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朗读自己扮演角色说话的语气。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老师首先要提出问题,然后截取片段和学生进行情景再现,体会巨人的情感。

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花园会出现不同的景色?

师:当巨人旅行回来看到许多孩子在自己的花园中玩耍,他如何反应?生:他非常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玩的!都滚出去!”(生气的语气)

师:当一天早上孩子们有溜进巨人的花园里做游戏时,巨人发现后又是什么反应?

生:巨人大发雷霆:“好容易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愤

怒的语气)

师:当巨人看到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在桃树底下时,又是什么反应?生:大声斥责:“喂,你赶快滚出去!”(极其不耐烦的语气)师:当孩子们在花园玩耍时,巨人的花园草绿花红;当巨人训斥孩子时,巨人的花园冰雪覆盖。其实,冰雪覆盖的不是巨人的花园,而是巨人自私、冷酷的心。

四、小学语文运用汉语言文学开展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和成人文学的不同,从汉语言发展水平出发展开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主旨是“以善为美”,通过简短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一些基本的道德,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汉语言文学的一个故事只传递一个基本的道德,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不断寻求新事物,追求自由

公道的世界,追求友谊。而单一道德的传递是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复杂性是不相吻合的,这也是汉语言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本质特征,成人文学“以真为美”,强调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强调道德的现实转化,而汉语言文学则侧重于道德观的塑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汉语言的思维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从汉语言出发进行道德的渲染和教育,引导学生习得明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例如,汉语言文学中说小朋友吵架是错误的行为,旨在教导学生要文明,要友善,而在现实社会中,吵架的理由显得非常重要,合理的吵架我们称之为讲理或者争辩,学生的年龄显然很难理解,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从汉语言的发展出发。

(二)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特征,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 80% 是由汉语言文学构成的,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和内容特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吻合,这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充分发掘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发挥汉语言文学语言和思想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展开想象,从而形成互动的课堂。例如,《庐山的云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亲眼见过庐山,庐山的云雾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知,因此庐山云雾的感受一方面是通过文章的语言,而另一方面则必须通过学生想象的感知。这时,教师借助音乐,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听本课的朗诵,并闭起眼睛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并根据语言通过图画进行描述,通过画画和讲述,课堂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庐山云雾的美景逐渐立体起来,在借助文章语言解释自己图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基本内容,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语言的美丽。

(三)发挥汉语言文学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无论是字词句的准确使用、语文文本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写作以及文学知识的积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单一的课堂学习,无法实现语文知识的丰富性要求,语文课堂的实践是有限的,语文课堂所能接受的语文知识也是有限的,而语文的学习是无边境的,因此,语文的学习必须突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语文文本的阅读、文学知识的写作以及语言的表达。课外阅读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和同伴的监督,阅读的有效开展大多依靠于文本内容的丰富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简单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学促进学生有效地展开课外阅读,包括引导学生学汉语言文学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儿童文学形式的多样性满足了该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语言和内容的简单特征也有效地促进了该阶段学生语言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汉语言文学和成人文学的区别,从汉语言出发展开教学,注重利用汉语言文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发挥汉语言文学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士荣.儿童文学审美化———谈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时代文学,2009(19).

[2]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3).[3]王标,韩晶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

[4]韦宏.儿童文学在高师中的地位与小学语文教育的需求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5]胡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3(4)[6]本萑.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儿童文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2(29)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1 20_年4 月13日,一个好日子。我们鞍山市铁东区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一行30人,在教研员赫冬梅和陈佳的带领下,早上五点半就集合,六点出发,八点钟就赶到了沈阳空军招待所礼堂。观摩了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专题研究会。此次活动有于永正、支玉恒两位资深名师的课堂教学、讲座,现任教研员评课等。每一堂课都值得学习,每一位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下面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完几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于永正老师执教《爱如茉莉》,70多岁了,依旧给学生范读,而且读得生动形象,别有韵味,受到了大家的赞赏。不只是他自己给学生范读,还抓住一切机会,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的读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课中,他抓住文本中形象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对爸爸妈妈之间的爱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拓展品读,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于老师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支玉恒老师《草原上的花》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王文丽老师在上《鱼游到了纸上》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描写青年“忘我”的语句,体会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忘我”原因;让学生声情并茂中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推行以来,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改变,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需要解决。 一、拼音教学效果差。部分教师依照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和个人经验,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甚至于直呼音节,还强调背诵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分开,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 二、识字教学被削弱。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有的学生大量运用网络语言。 三、阅读能力不强。部分教师对教材还处于条分缕析现状,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且很多是无效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学生实际,甚至于直接照搬教参书上的目标;学生阅读量小,教师忽视学生积累等,语文需要积累,而很多教师只注重理解,忽视了积累。 四、表达能力较差。现在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大胆、主动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或不敢说,或说不清楚,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课堂教学中缺少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激发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五、习作能力较低。学生怕写作文,习作时感觉无话可写,结果形成“编”作文或“拼”作文现象。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能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从教师习作教学情况来看,习作指导与讲评实效性不强。 总之,在高唱“以生为本”的现实课堂中,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盲目地练。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还有,有的教师的语文教学十分封闭。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再者,教师没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也有很多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除了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努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 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 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 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 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 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 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 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5页文档资料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为使效果则更为突出。本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摸索,对此教法,有如下深刻体会:一语文教学与音乐联系 音乐,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听辨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而且能促使记性、想象、思维、意志和个性的发展。还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进行思想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优良道德品质,进而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语文课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把语文课与音乐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就先让学生欣赏这首豪情满怀的歌曲,体会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理解,通过字里行间去感知这首词含蕴的丰富感情。在教学六年级11册的《革命烈士诗二曹》时,就让学生欣赏歌曲《红岩》等,《红岩》的歌曲欣赏可以让学生想象和体会出革命烈士就义前那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又如在教学初中第6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首先播放志愿军军歌,通过雄壮激动人心的歌曲欣赏,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激烈悲壮的朝鲜战场,很快就把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联起来,这样课文就不难理解了。通过想象和体会,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英雄人物的心灵美和高尚情操,以此去点燃学生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火种,充分发挥语文课思想性对学生的熏陶、感染的力量。通过这样联

系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书本知识,更可贵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二语文教学与实践体验的联系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是重要途径之一。根据课文和作文的需要,让学生直接参加有关的体验活动,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亲身实践,感知事物。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亲自带领学生跋山涉水,到野外去春游,去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受万物复苏、春光:邕漫的大自然,感受春天到来的情景。在教学《林海》一文时,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区去观看,从而加深学生对“林海”的感知。这既是体育中的爬山锻炼,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和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就十分容易了。能够结合体育的课文很多,如《中国石拱桥》、《济南的冬天》、《天气陛下》等。 三自主构建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效体验的生成 1.“激趣——引导”式识字体验 在体验性识字教学中,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活化静态汉字、观察汉字形体、丰富奖励手段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汉字"四味":趣味、情味、美味、甜味;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引导孩子体验快乐识字;利用学生熟识的语言体验及生活经验来增强识记,丰富识字体验,来促进快乐识字。在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们学习识字方法,找到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养成了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角色——感悟”式阅读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其中,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心得_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心得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心得,感谢您的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心得 江苏丹阳市界牌中心校( 212323)黄华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大师于永正也说过:“学语文是为了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文不同于一般文章,文章一旦成为课文便含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不能始于‘批文’,止于‘得意’,‘得文’是更重要的。” 下面就《最后的姿势》一课的两份案例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案例1】 第一板块:感受独特姿势 师:灾难降临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做的?请画出文中描写那一瞬间谭老师姿势的语句。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请圈出谭老师临终时的三个动作,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能通过朗读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板块:追忆震撼瞬间 师:在危急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词句。 师:谁能用成语形容一下当时危急的情形?谁能将危急紧张的情况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但是,从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一直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只要教好了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终日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任务中,最终学生对语文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反而使很多的孩子早早的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006学年我们对我镇的五、六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关于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讨厌上语文课。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不会学习、不愿学习的现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多数是等着老师讲,或者是等着班级中几个优等生讲,然后他们唯唯应诺。这样的学习,多数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使部分学生成了语文课的装饰品,慢慢地他们就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策略显然与推进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通过调查、反思,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获得收集、处理信息,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发人的各种潜能,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新课程理念看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教师应该从设计、教学、练习、评价等多方面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世纪语文教师的使命。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教学反思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

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比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我也想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说法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的普遍看法。教师存在着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试想,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他们的“自主活动”是否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进行?这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实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活动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 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长文短教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长文短教” 我们知道,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不断增加阅读篇目与提高课文的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如何“长文短教”。 一、抓住文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将相和》一文,是以“和”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紧紧抓住文眼中的关键词“和”,讨论“将相为什么不和?”,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为赵国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导致将相不和。一个问题理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最后讨论“将相怎样和好”,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自责的精神。再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高度——为了国家的利益,将相必须和好。最后归纳出三个故事是围绕“和”而统领在一起的。 再如《画家与牧童》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出示题目时将画家写大一些,将牧童写小一些,让学生猜测为什么这么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从而引导学生去整体把握课文,而后抓住“大”去感受画家戴嵩画技的高超和为人的谦虚宽容。而后问学生“画家本事这么大,这么谦虚,可不可以再写大些,牧童再写小一点,行不行?”学生说不行,因为牧童也很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再次读文感受牧童的人格魅力。这样抓住题目书写的不同作为研读的支点,学生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更从“大”与“小”中感受了人物的了不起。 二、抓住中心,统领全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策略初探

何谓体验性学习?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都是自家体贴出来。”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与运用语言,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历程。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使体验更有效呢?一、亲历亲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提倡“教学做合一”。 因此,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其生活经验,将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有趣、好奇、实用的问题情境中自我探究,建构学习的内容,感受学习的价值意义。例如在教学会合作》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中所述,组织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验合作的乐趣,领悟合作的道理。 二、情景再现 现代教学技术为再造情景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制作合成的多媒体课件给人带来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催人动情,促人求知,以实现有效体验。例如在学习媳圆明园的毁灭》的“毁灭”部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片《火烧圆明园》中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文字的真正含义(一个不留、一点不剩、全部掠夺、肆无忌惮??),从这些文字中体味到心酸、国耻,激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选材范围甚广,从时间来说,有现代的、近代的,也有远古年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异国他乡的,从大海、高山到浩渺的宇宙,无不涉及。 教材内容中许多篇目并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与其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解决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问题。 我们就必须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想象带领学生神而往之。 只有使学生有体验,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效。 1.读中想象“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侏作仁谈朗读》)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砸雹~-r=-J·现代教学研究2011年第10期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放电影”,让朗读的过程成为既是对语言的品味过程,更是深情投注的体验过程。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产生有效体验,解读文本,感悟文本。 2.“补” 中想象一是可以通过抓住文中的空白点,适时展开补白,使学生产生有效的体验,从而丰满文本。 例如学习《黄山奇松》,“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口虎,有的形似孔雀??”该旬时,

语法知识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法知识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语法概说 1.语法的性质 语法,是语句中各种单位的组合规 在汉语中,语言单位的组合主要靠两种组合手段:语序和虚词。 五种语法单位 就汉语语言分析来说,可以分成由小到大的五级单位,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二、构词法 1. 单纯词: 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现代汉语的单纯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绝大部分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 ⑵联绵词是双音的单纯词: ⑶音译外来词都是单纯词: ⑷拟声词是单纯词:拟声词是摹拟各种声音的词,表意作用是使语言具体形象,给人如闻其声的实感。如:砰、咚、扑通、哗啦啦、滴滴答答等 ⑸少数叠音词是单纯词: 2. 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如:朋友、国歌、认清、向日葵、电冰箱等 三、词类 1. 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可以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2.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 语法功能:①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 ②不受副词修饰: ③经常作主语和宾语: ④能与介词组成介词短语: 3.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存在、变化的词。 语法功能:①能受副词修饰。 ②大部分动词能带宾语。 ③经常充当谓语,起陈述作用。 ④动词后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4.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语法功能:①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②主要作谓语或定语,少数能作补语。 5.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分为基数、序数、分数、小数、倍数和概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377013.html,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陈明梅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阅读妙处无穷,书香熏陶人生。在当代教育发展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高尔基早就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教育家们早就把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当成第一要务。广大家长们先不要要求孩子们能在书里得到些什么,爱上阅读比什么都重要。本文就阐述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开展阅读对教育教学的有力促进作用,并分析了开展阅读对写作的重大帮助。 【关键词】重要性;阅读教育;趣味性 曾有人说过,“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只是单一地学习课堂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也是有缺陷的,还要加強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有多重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已成为当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里,学生写作一直处于死记硬背或者不断抄写的模式,很多学生会感到生硬无趣,甚至感到乏味,因此,怎样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成了当代社会讨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一些家庭可能会从一些童话故事书开始,每天晚上都给孩子读一篇,或者让孩子自己读一篇故事,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养成阅读的习惯,这种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他们从故事中把阅读和课程中的语文联系在一起,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小学生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语言及文字的积累,在句子的模仿或者看图写话中就可以更准确地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在校内要讲普通话,增加阅读量,让孩子多认识汉字的同时也可以练习普通话,让发音更加精准,让学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对孩子上台演讲有极大帮助。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让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只是学生开始学习的入门阶段,是孩子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很多小学生都不会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他们总是觉得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能勉强通过语文考试就好,多余的读书学习能免则免,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语言作为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作为诗词歌赋在书本上呈现的载体,在人类演变史上承载着重要意义,所以在学校里,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意义就变成每个教师的责任,每个孩子的阅读深浅程度不同,自然在字里行间对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