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对传统文化“礼”的认识

我对传统文化“礼”的认识

我对传统文化“礼”的认识
我对传统文化“礼”的认识

我对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说到礼,那么,礼究竟是什么?这是涉及到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重要问题。”礼”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思想与行为规范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中“礼”的一番理解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认识

一、“礼”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自然应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仪式。许慎《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说,卜辞中的“礼”像是用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作贡奉,表现的是对祖先或上帝的崇敬。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礼”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整套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疏为内涵的意识形态。再后来,“礼”由宗族内部扩展到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就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到了西周以后,被进一步发展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核心政治思想,这就是完整的“礼治”理论体系。

二、“礼”与传统文化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礼”文化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礼仪之邦,礼乐文明史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区别于异域文化的根本标志。礼治模式是华夏传统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存发展之道。可以肯定的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浸润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

中国自古崇尚儒学,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几千年以来,随着“礼”学的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我对“礼”的认识

封建礼数中的“礼”即孔子口中所谓的“君君、臣臣、子子”,而孔子曾在《礼运大同篇》中阐述了理想社会的思想,摒弃了传统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礼”不仅仅只有维护传统文化及社会体系稳定这一个属性,它应该有着伦理道德及等级制度双重属性。而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

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参考文献:

⑴董晓:走进民俗学(3)《礼仪》与民俗——谈谈精神民俗(一)[J];文史知识;1998年10期

⑵彭林:礼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史知识;2001年11期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生命的真正意义、最终目标及最高价值是相同的,就是完善生命。生命完善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才能完全实现,生命的最终目标才能彻底达到,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才能充分体现。要完善生命必须不断地改善生命,要改善生命必须首先正确地认识生命。正确地认识生命,才能够准确地把握生命的发展规律而不断地去改善生命,进而才有可能最终完善生命。 在中国文化中,把认识、改善并最终完善生命的过程称为道,正确地认识生命叫悟道,改善生命叫修道,完善生命叫得道。生命的最终追求目标就是通过悟道、修道而得道。中国正统的民族文化包括儒道佛三家,它们分别把得道者称为圣人、真人、佛陀。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大道就是达到圣人、真人、佛陀的境界,这才算做到了对生命的完善,人生价值也因此而得到充分体现。三家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形式和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别。儒家重在追求悟道即认识生命,道家重在追求修道即改善生命,只有佛家真正达到了彻底完善生命而得道的圆满境界,成就了圆满的智慧和德行。儒家重人道,道家重越凡脱俗的天道,佛家则重在追求超越时空、超越世间、至善圆满的无上大道。 古人所说的道就是指真理,人类最终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大道即至善圆满的绝对真理就是完善生命。认识、改善、完善生命的过程就是发现、落实、实现真理的过程。圣人、真人、佛陀就是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并把它真正落实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的得道者,他们达到了生命的最终目标、体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实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和崇拜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以这些具备圆满智慧和完善人格的人为榜样,人生的路才不会偏颇,才能够最终成就自己。 一、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完善需要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生命要不断地通过正确的行为去改善,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完善的程度。一个人的行为有偏差,生命就会有损失、有缺限、有遗憾。正确认识生命才能保证行为的正确,所以完善生命的关键就是正确地认识生命,即认识生命的真相。 关于生命的真相有几个要点: 1、人性本善。儒家文化讲道:“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来就是完善的,人的本来面目就是完美的,人人平等。佛家文化讲得更深广:“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生命都具有和佛一样圆满的智慧德能,一切生命本来都是一切具足的,具足真善美,纯洁天真,幸福美满,喜悦充实,众生平等。但是“性相近,习相远”,“唯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人们由于受名利色等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迷惑颠倒不识本性,偏离正道,妄想分别执著,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胡思乱想,胡作非为,造做无边的业障,产生无量无边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象灰尘一样污染了生命的本性,把生命的本能障碍住了,导致本有的智慧德能起不了作用,使这个生命变得越来越复杂、虚伪、恶劣、丑陋、愚痴。如同乌云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使大地一片黑暗,太阳和光明并没有丝毫的减少。如“鱼在水中而不知有水”,结果是“人在道中而不知有道”。悟道、修道、成道难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迷得太深了,而且是执迷不悟,迷上加迷,错上加错。(见十法界图) 2、大道至简。大道至简,人人能行。真理至显,人人能明。“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所谓完善生命、至高无上的大道、绝对真理,就是恢复生命的本性,显现生命的本来面目,这是人人本来都具备的。只要我们的思想观念正确、行为正确,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改善。正如孟子所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儒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开启智慧,智慧本有,如太阳一样,并不会因乌云的存在而消失,所以称“明德”。“明明德”就是开启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智慧不能发挥作用,是由于受到烦恼的障碍,烦恼消除,智慧自然显现。如乌云散去,光明自显。“亲民”就是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修福积德。最终使智慧福德达到至善圆满。具体做法就是“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是“修身”,以修身为本。“格物至知诚意正心”是内在的改善,是“明明德”,淡化欲望修正思想纠正意识摆正心态,开启智慧;“齐家治国

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陈大惠

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陈大惠

————————————————————————————————作者:————————————————————————————————日期:

趋吉避凶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陈大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向各位做一个汇报。对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汇报团的老师们包括我在内,都是刚刚学习不久,希望各位能够多指教、多指导。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同学、同仁一同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来共同感恩我们的先祖,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人民的鼓励。 我们的论坛在全国各地已经汇报了十多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汇报过程中有很多观众落泪。前不久应沈阳市委宣传部的邀请,我们汇报了四天,每一场都座无虚席。我们由衷的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和光芒。 刚才中央党校的任教授讲,7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开会研究21世纪人类要走向哪里,得出来的结论是要到中国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去找答案。这个答案现在已经被我们的领袖非常荣幸、非常骄傲的提出来,就是和谐社会。 趋吉避凶,所有人的愿望 怎么才能实现和谐社会这个理想?方法和路径在那里? 核心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不和谐,这个社会是和谐不得的。 家庭怎么才能和谐呢? 就是和谐自己的身心。如果每一个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能和谐,家庭就不能和谐,家庭不能和谐,社会绝对不能和谐。很多人在论坛开始的时候向我们提出问题,说我为什么要花四天的时间来听这个东西呢?

我跟各位讲,我们也没有想到过,比如,我们在有些地方做汇报,观众有些听完了汇报现场就走到台上来,对着自己的太太讲,说我有情人,我错了,我一定要改。有六七十岁的老阿姨上台来讲说我原来打过我的婆婆,我不是个好媳妇,老人家现在不在了,我向我的婆婆忏悔。 还有15岁的孩子,一直想走黑社会,想打架斗殴,听了我们老师的汇报,也是到台上来忏悔。到现在大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这个孩子已经劝了很多他周围的小伙伴,回家孝顺父母,做个好人。还有从监狱里释放,在监狱里待了二十年的杀人犯,听了一次论坛就发誓回家孝养自己的老妈妈,再也不作恶事。这样的故事特别多。 也有些人问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去做志愿者、义工来组织这个论坛?通过他的问话,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今天的人们的价值观出问题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人心出问题了。 我听到有一个孩子,放学了向他的妈妈讲: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班里一个同学今天出车祸被撞死了。他妈妈眼睛瞪的很大,这个孩子就说:我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我有一次到菜市场去买菜,看到一个老人家白发苍苍,推着一个车子,我就问他,我说:老人家您儿子怎么不帮您买,你多辛苦啊?老人家说:他就盼着我早点死,要了我的房子。 各位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些话从你的孩子的嘴里说出来,你有没有感到害怕?他为了财产,为了他自己的欲望,他什么都敢干。 现在这些社会新闻太多了。我们的学校是不是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如果大家还不知道,还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或者相反,那就危险了。 我们为什么要来听这个论坛,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学习传统文化?目的就是四个字叫“趋吉避凶”。学习传统文化,就能趋向于吉祥,避开凶残,就能够得到幸福人生,就能消除、减少、降低灾祸。 大家生病的时候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但是要知道真正的病因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们的心坏了。首先对谁坏?对父母坏。我们课程里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观后感

治疗现代社会危机的良药在古代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所以一直觉得自己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修齐治平”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也认识一些。但是我以为,这些道理,这些原则,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慢慢失去了他们生长的土壤。在这个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环境里面,有些东西是应该去掉了。而儒家的一些东西,也有些不合时宜。 比如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是“赢在起跑线。”、“更高更快更强”等等一些令人身心鼓舞的话,我们也一直在为之不懈努力着。儒家里提到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太过于消极?我们现在提倡男女平等,那么“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压抑女子的思想,是否该推翻?尤其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意思是要讲仁义,不说杀动物,连杀害动物的“庖厨”也要远离。但是又有“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端正,不合乎“礼”,也是不吃的。好吧,既然不忍心杀害动物,不忍听到动物临死前的哀鸣,为什么还要吃肉呢?而且割得不正的肉还嫌弃不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听到了动物的哀鸣,就不忍吃它的肉,于是远远地避开“庖厨”。没有听到它们的惨叫声,便吃得心安理得,这是多么的虚伪?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达程度越来越高,高速发展带来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反复的研究和验证,有专家提出:“治疗现代社会危机的药方,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寻找!”于是儒家思想开始在世界上流行,孔子学院也如雨后春笋,遍地生长。 我开始反思:之前的想法,是不是太片面了? 9月21日上午,公司组织观看一部专题《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由原央视《东方时空》的主持人陈大惠先生主持的。观看之后感慨良多。这里拣感触最深的两点体会简单谈一谈。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而家庭又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人组成的。一个人的品格,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邻里和睦,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传统文化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每个人都品格高尚,尊卑有序,夫妻相敬如宾,兄友弟恭,这个家庭会不幸福吗? 胡斌这个22岁的小伙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汇报的题目就是《我被13所学校开除》。他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在学校,侮辱老师。被13所学校开除后,再也没有学校敢收他。于是离家出走,混黑社会。四年不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他的人生,似乎注定要这样堕落下去。 我想,什么样的原因让胡斌的人生走到这一步?他的爸爸妈妈,难道就没有管过他吗?胡斌说,他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吵架打架、闹离婚。爸爸会偷偷把他拉出去跟他说:“儿子啊,以后法院问你愿意跟谁,你就说跟爸爸。”妈妈也偷偷跟他说过这么一番话。所以他一直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四册政治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 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公共参与】 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活动。 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引入新课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盖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二)讲授新课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板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板书)

阅读与思考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阅读与思考 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此赞叹? 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地现实价值与意义

实用文案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

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

(整理)从基因等角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从基因等角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表述的内容 中国的太极阴阳文化(也称“周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宇宙间永不改变的真理,各个层次的宇宙都是按中国太极阴阳文化表述的模式运行的。是谁发现了宇宙形成、发展、变化、衰老与死亡的规律?又是谁发现了如何跳出三界、超出五行、躲避生死方法?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圣人。伏羲圣人以后,中国人的历代列祖列宗对太极阴阳文化都有所发展和诠解,如轩辕黄帝、商汤王、伊尹、周文王、周公、老子(老子虽然没有谈八卦,但《道德经》表述的内容就是阴阳太极变化的规律性)、孔子、鬼谷子、董仲舒、徐京房、邵康节、程氏兄弟、朱熹等历代圣贤都不同程度的发展诠解了太极周易文化。 二、太极文化表述的内容 太极阴阳文化表述的内容是什么?它表述的内容 就是:任何层次的宇宙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它告诉人们,

从宏观的总宇宙到极微观分宇宙是个整体的系统生命,这个系统生命是由多层的宇宙运动构成的,人体生命运动的本身既是个宇宙,也是一定层次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它还告人们。任何层次的宇宙都在不断地从时间到空间,又从空间到时间,从阴到阳,从阳到阴,从精神到物质,从物质到精神“生生不息”地,按一定的规律不停的循环运动着,这个运动过程也是个不停的完善自我的过程。“生生不息”就是这种文化最集中的表述。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三教九流)乃至数千年的社会制度,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都是根据太极阴阳文化表述的规律演绎出来的,因此中国的先圣先贤们把诠解阴阳太极图的文化《易经》称为“万经之首”。当然,在演绎中也有归纳,当人们看到事物的演绎结果时,就又根据它的发展变化规律,用中国的特定文化进行规纳,这就是太极阴阳文化的归纳法。 三、太极文化表述的方法 太极阴阳图表述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无所不容的,任何层次的宇宙与任何层次、阶段、角度、意义、方位的事物都可以用太极周易阴阳文化进行表述,关键看我们是否掌握了它的演绎规律。太极阴阳文化只给你了一个图,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它等于什么都没有告诉你。当人们理解了它,就知道它是无所不容的文化。如果把它包涵的内容展开,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梁磊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

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

陈大惠: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陈大惠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曾任 《东方之子》、《经济半小时》、《对 话》等栏目前主持人,是一位资深 制片人。《纽约时报》、《时代周 刊》曾两次对他提出采访的邀请。 后来陈大惠为了推动和传播中国 传统文化,休假做义工已经3年。 2006年至2008年主持完成了大型 公益访谈类节目《和谐拯救危机》, 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现辞工专门做传统文化传播的志愿者。 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向各位做一个汇报。对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汇报团的老师们包括我在内,都是刚刚学习不久,希望各位能够多指教、多指导。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同学、同仁一同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来共同感恩我们的先祖,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人民的鼓励。 我们的论坛在全国各地已经汇报了十多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汇报过程中有很多观众落泪。前不久应沈阳市委宣传部的邀请,我们汇报了四天,每一场都座无虚席。我们由衷

的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和光芒。刚才中央党校的任教授讲,7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开会研究21世纪人类要走向哪里,得出来的结论是要到中国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去找答案。这个答案现在已经被我们的领袖非常荣幸、非常骄傲提出来,就是和谐社会。 趋吉避凶,所有人的愿望 怎么才能实现和谐社会这个理想?方法和路径在那里?核心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不和谐,这个社会是和谐不得的。家庭怎么才能和谐呢?就是和谐自己的身心。如果每一个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能和谐,家庭就不能和谐,家庭不能和谐,社会绝对不能和谐。很多人在论坛开始的时候向我们提出问题,说我为什么要花四天的时间来听这个东西呢?我跟各位讲,我们也没有想到过,比如,我们在有些地方做汇报,观众有些听完了汇报现场就走到台上来,对着自己的太太讲,说我有情人,我错了,我一定要改。有六七十岁的老阿姨上台来讲说我原来打过我的婆婆,我不是个好媳妇,老人家现在不在了,我向我的婆婆忏悔。还有15岁的孩子,一直想走黑社会,想打架斗殴,听了我们老师的汇报,也是到台上来忏悔。到现在大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这个孩子已经劝了很多他周围的小伙伴,回家孝顺父母,做个好人。还有从监狱里释放,在监狱里待了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总议题: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分议题: 1、中华文化如何形成?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新时代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正确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付出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科学精神:能够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认识,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公共参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议题式教学 教学流程: 导入:中医抗役佑我华夏千百年 环节二:讲授新课镜头一,通过讲述中医佑我华夏千百年历史,并结合中医

在今年抗击新冠状病毒中的突出贡献,引导学生进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在了解中医智慧对我们抗役的启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结合教材知识,完成下列任务:针对秋冬季,呼吸疾病高发阶段,古人给我们哪些应对的智慧启迪。组内商议,小组代表展示议学成果。(时间2分钟) 师生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汲取古人的智慧,更好的打好今年秋冬抗役战争 活动二:在初步学习眼睛保健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穴位按摩,完成下列任务: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他领域的辉煌成就首先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阐述核心思想理念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上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二:阐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和泰和,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