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

师:上课之前,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请看大屏幕,齐读一下(PPT出示:我自信,我是中华少年)。

生齐读,但音量不大。

师:老师觉得大家的底气有些不足啊!现在,就让我们从大声说话来展现我们的自信,来,同学们,大声一点,读出我们的自信!

生齐读,声音响亮!

师:接下来,我们就以这种自信的态度来展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精彩的驳论文,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出示目标:

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2、领悟鲁迅语言魅力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咱们同学的预习情况!

(PPT出示字词:

慨叹、玄虚、诓骗、搽、脊梁)

指名学生给划线字加拼音。生前四个读对,最后一个读错,其他学生纠错,师再次强调,让学生齐读两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PPT出示:先生是在什么背景之下,针对什么错误言论做批驳,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生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先生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一生抢答:九一八事变后三周年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生:前面导学

师:你可真会学习呀!其实导学部分除了给我们提示背景,还会给我们指出学习的方向。以后大家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前面导学。

师:那先生是针对什么错误言论做批驳呢?

十几个学生一齐站起来抢答: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师板书:敌论点)师:大家找得很准确。好,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一下。

(PPT出示:敌论点: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齐读,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能反映出说话人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生:悲观、失望

师:那这种悲观的心理能用那种充满自信的语调来读吗?

生笑:不能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那种悲观的心理吧!

生读,没有读出感觉。

师:你可以试着在前面加一个语气词,表现一下那种悲观、沮丧的心理!想想,可以加上什么词呢?

生:唉!

师:对,加上一个唉字,来,试着读一下。

生读,读出悲观语气。

师:读得真好,请坐。

师:鲁迅先生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呢?(师板书:立论点)

十来个学生一齐站起来抢答: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PPT出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了中国人在)

师:鲁迅先生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写出这句话的?

生:自豪、骄傲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情感吧!

学生齐读,读出自豪感。

师出示背景资料(PPT出示: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先生站出来,挥毫写下了这篇战斗檄文。

师:请大家请大声朗读1——5段,思考问题。注意随时拿起笔勾点圈画

(PPT出示:

1、谁提出的错误言论,其依据是什么?

2、作者又是怎样批驳的呢?)

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师巡视

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错误言论是谁提出来的?

(一生在下面小声地说了句:“国民党。)

师:来,把你的答案说一下吧!

生(声音很小):国民党反动派吧!

师:看样子,你对自己的答案很没有自信呐!下面看一下链接资料,再来看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PPT出示: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

师:《大公报》是国民党的喉舌,它发表的言论就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言论,所以,刚才那位同学理解为国民党反动派正不正确?

生齐答:正确!

师:那他们得出这种谬论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举手,师指名答: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师:只说他们的依据就行了

生:总自夸着“地在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

师:你找得真不错,请坐。

师:鲁迅先生说,这些依据都是从公开的文字上看,下面,老师给大家出示一组链接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迅所谈及的这些公开的文字

(PPT出示:

一、“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二、“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三、1934年4 月28日至5月18日,,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菩萨保佑。)师:面对着这些事实,鲁迅先生是以什么样的笔调来写下他们的丑态的呢?

生1:气愤

生2:嘲讽

师:你们觉得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来读?

生:讽刺的、嘲讽的。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嘲讽的味道读出来?

(一生读)

师:你请坐。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更多的是听出了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讽刺的意味有那么一点。接下来,听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一遍,看看能否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那种嘲讽的意味。

(师夸张的范读,尽量读出嘲讽之味)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在这里说“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这里的“总”字咱们给它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讨论)

生:这个“总”字表现了反动政府感觉自己的国家很富有,很骄傲、自豪,师:骄傲自豪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生:褒义词

师:大家觉得在这里用褒义词合适吗?

生(全体):不合适,应该用贬义词

师:那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生:自大

师:这个词用得很恰当!现在找一个同学起来把这个句子读一下,读出那种自大、炫耀的感觉

(一女生读)

师:再把那种洋洋自得的、炫耀的感觉加强一些。

(该女生再读)

师:有一点味道了,还可以再加重那种炫耀的感觉,再来一次。

(该女生再读)

之后,老师就这一句做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

师:同学们再来看一下下面这一句,“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呢?去掉后有何差别?自己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读)

师:从这个“只”字,同学们看出了当时反动政府什么样的嘴脸呢?

生: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把希望寄托在“国联”,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师:哪位同学能把反动政府抓救命稻草的这种情态用声音展现出来?

(一生读)

师:还可以把这种感觉再加重一些。

(该生再读)

师:我们再来看,还有一个词也值得品味,同学们觉得是哪个词?

生:“一味”。

师: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能不能寄托在求神拜佛上?

生:不能。

师:但是,当时的反动政府却是一味的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个“一味”写出了反动派的一种什么样的嘴脸呢?

生:这个“一味”体现了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身陷求神拜佛之中,不愿自拔,不愿清醒,一副顽固不化的嘴脸。

师:你的理解很正确。接下来,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炫耀的、嘲讽的味道。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

师:这是敌方的论据,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错误的观点,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学生跳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

生: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据来批驳敌方的观点的。

师:阐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

生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

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

生: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师:什么叫“自信”?

生:就是相信自己。

师:那么,反动政府相信自己了吗?

生:没有。

师:是啊,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们失掉的是什么?

生:是“他信力”。

(PPT显示:他信力)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他信力”这个词?

生:没有,只听说“自信力”。

师:这是作者通过仿拟而创造的一个词。那么,作者仿拟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呢?生:用“他信力”来说明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味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联”上,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

师:你能把这种讽刺的味道读出来吗?

(该生读)

师:你读的真不错,充满了辛辣味。

师:求神拜佛是自信力吗?

生:是“自欺力”。

(PPT显示“自欺力”)

师:“自信力”和“自欺力”,只有一字之差,这也是仿拟的修辞,表达的也是对敌方的辛辣的讽刺。现在,哪位同学来把这种辛辣的讽刺味道读出来?

(一生读)

师:要读出那种辛辣味。再来一遍。

(该生再读)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咱们可以明确,对方的论据根本就证明不了论点,也就是

说,他们的论证过程是错误的,鲁迅先生就是运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对敌论点进行了直接的批驳。(师板书:驳论证)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先生是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生速读课文)

师: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生:第七、八段。

师:那我们就先来看第七段。

(学生齐读该段)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和激情

师:我们有这样的一些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老师搜集了一些人,咱们同学看看他们属于哪一类人呢?

[PPT出示:

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普通劳动者和创造发明家。()

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讨伐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的人。()

舍弃自己的肉体去寻求佛法,本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身,远道求取佛经,后比喻为正义而献身。()]

生:埋头苦干

生:拼命硬干

生:为民请命

生:舍身求法

师:同学们能不能举便来证明一下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呢?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例子,我们一起看屏幕。

(PPT显示:

例:我们有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埋头苦干的人。

我们有像一样,埋头苦干的人。

我们有像一样,拼命硬干的人。

我们有像一样,为民请命的人。

我们有像一样,舍身求法的人。)

师:请同学们利用这样的句式,写出这样的几种人。

(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有像黄继光一样以身堵枪眼拼命硬干的人。

师:这个例子很棒!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们有像戚继光一样抗击倭寇拼命硬干的人。

生:我们有像李时珍一样,亲尝百草埋头苦干的人。

生:我们有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而拼命硬干的人。

……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全都是从拼命硬干和埋头苦干这两个角度谈的,那为民请命和舍身求法这两个角度有没有例子呢?

(生面面相觑,无人做答)

师:在我国戏曲节目里有一个经常出现的人物,他面色黝黑,额上有个月芽……生齐答:包公

师:仿照例句来说一下

生:我们有像包拯一样贴面无私而为民请命的人。

师:你说的很准确,请坐。那舍身求法的人呢?

生:我们有像谭嗣同一样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舍身求法的人。

师:鲁迅先生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再来看一则背景材料。

(PPT显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发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如和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到12月,曾发生三次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这一类的人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物。

师:这一类人为什么不被了解?

生: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师:这一类的人们,多不多?

生:多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改成肯定句怎么改?

生(声音很小):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师:不是很自信呐!来,大点声儿,再说一遍!

生(声音响亮):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师:咱们比较一下,改成肯定句后效果跟原句比较有何不同?

生:原句语气更强烈。

师: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所以先生认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一生读)

师:这句话应读出什么语气?

该生答:愤怒,谴责

师:那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该生再读)

师示范朗读,该生再读。

师:“这一类的人们“,先生把他们称作什么呢?

生:中国的脊梁。

师:脊梁,是支撑人站立起来的力量,那“中国的脊梁”是什么呢?

生:支撑中国站立起来的力量

生:使中国站立起来的人

师:说得真好!就是这些“中国的脊梁”撑起了中国的命运,这样的人,我们为之称赞,鲁迅先生也对他们进行了热情地讴歌赞美。正是这些脊梁,带领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鼓舞着我们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奋斗成了今天的繁荣富强。在

新中国6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涌现了何其多的充满自信力的有脊梁的中国人,涌现出了何其多的有自信力的事。现在,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

(播放“今日中国之自信“的幻灯片)

师:感受了“今日中国之自信”,此刻,我们的内心都非常的感动,为今日中国而感动。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课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从这篇杂文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先生辛辣犀利如枪矛如匕首的语言,掷向敌人,直中要害。(师板书:直接批驳、间接批驳)

师:请同学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师: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想到了梁启超的一段话,送给同学们(齐读)

(PPT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请让我化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为本节课的结尾吧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且看我中华少年!下课!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是《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处于本单元的中间。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认识和使用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这一课分成了三个部分,首先是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先决条件。教材上提供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图片,以及关于力的单位的文字介绍,那么这就是一份很好的“说明书”,我们需要做的就要让学生去阅读这份“说明书”,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测力计的原理。而第二部分是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同时也用文字提示了学生使用注意事项,学生需要在文字提示的指导下来实践测量方法,同时进一步感知力的单位概念。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做橡筋测力计,这个是对测力计种类的一种拓展,学

生可以通过这个制作知道不同的测力计可以测量过轻或者过重的物体,但是这不是对力的深入学习理解,与这个单元的主题设计联系不紧密,因此,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研究。 教材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对于一种未知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说明资料、动手实践等方法去学习掌握。但是对于学习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检验。而人们检验认知的办法往往是通过继续实践,但是在继续实践之前,我们需要对我们已经认识的东西进行反思和发现问题。因此,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汇报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思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是学生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而弹簧测力计的核心部分是弹簧,学生在生活中和前几课的学习对弹簧是有定的感知和了解的,而这节课是要求学生知道力量大小对弹簧长短的影响效果,以及利用这个效果来准确表示力的大小,因此通过让学生观察和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知识点。而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物体结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证学生自主完成对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认识。 而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由于学生具备的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以及实验记录表格的提示进行实验,但是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学生去理解,因此,这里需要学生在动手实验后,通过汇报和交流来反思这些操作方法的原因,因此我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一 说教学目标: (我对本课制定的目标是:1.用拼一拼、换一换、猜一猜等方法识记13个生字,着重强调后鼻音,认识心字底,会写:“广、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联系实际、观看视频等方式,理解“遥远”、“壮观”等词,能用“非常”说话,读好长句子,体会山里孩子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3.通过对第三句话的反复朗读和体会,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还是应该落在识字和朗读中。因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第一,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包括拼一拼、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猜一猜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记住本课13个生字,认识心字底,会正确书写“广”和“升”。第二,创设多种情景,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读好长句“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能用正确的感情朗读全文,甚至背诵全文;第三,用图文结合、语言渲染的方式,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遥远”和“非常壮观”。

在这些目标中,我把识字和有感情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读好长句子、体会朗读“我多想去看看”、以及“非常壮观”的理解作为难点。为了凸显这两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列的铺垫、引导和设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铺垫感情,练习语言 在上课前,我设计了“你去过哪些地方?那里什么非东西常吸引你。”这一话题。一方面,这一话题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和文中山里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像他们那样轻易走出大山欣赏祖国山河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让孩子们在心底感受山里的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感情;再则,通过说话,达到熟练运用“非常”这个词语,为课文中“非常壮观”的理解和学习埋下伏笔。 二、生字学习,分批分类,化解难点 本课生字的学习分散在两个环节中学习。第一批在导入课文时,随即学习“北京安想”,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片和题目中随文学习,紧凑有效;第二批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分类出示。 字音方面,“城、能、升”三个后鼻音,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一

小学科学课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且有兴趣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3、德育目标:在教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 认识力的单位;建立“牛”的概念;认读和规范测量操作。 四、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直观性较强,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逐步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本课还将用到实践法,通过亲身体验,使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测力计、钩码、小车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1、在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吗?——弹簧测力计 2、讲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学生分别拉弹簧测力计,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提问学生:你是怎么判断的? 3、老师的拉得长一些,说明老师的力气大(边说边演示)。老师加大拉力,弹簧就会逐渐拉长;拉力慢慢减小,弹簧就会逐渐缩短。弹簧的伸缩就表示力的大小。聪明的人根据这样的特性,设计出了测量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弹簧测力计,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弹簧测力计? 2、引导学生看书,说一说都有哪几种弹簧测力计?(平板式弹簧测力计、手柄式弹簧测力计、圆筒式弹簧测力计、条形盒弹簧测力计)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新疆的孩子想到北京看看天安门,另一个北京的孩子想去新疆看看天山,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及一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有: 1.会认“想、告、诉、路”等12个生字,会写“会、走、北”等六个字。 2.初步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得教学效果。在识字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

识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新疆的小朋友想去北京去看看,一个是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看看,那里都有什么让两位小朋友如此的向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认识“想”)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是否圈画生字并标出自然段落,同桌互检。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试着把课文读正确。 (二)出示图片:进行欣赏.师结合图片范读课文。 (三)生自由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四)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1.指名拼读领读。 2.齐读。 3.出示词语卡片。(男女赛读) (五)出示文中短语。 1.指名读。 2.师生读。(师读“弯弯的”,生说“小路”) 3.让生说说这样的短语。(知识拓展)

2015学年度小学教学视导总结

2015学年度小学教学视导总结 XX年12月14、15两天,我参与了市教研室对四处市直小学的教学视导。虽然行程紧张,步履匆匆,但是通过听课、座谈、查看资料,我们看到了四处市直小学的扎实工作,发现了诸多亮点,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课堂教学、常规资料及各校开展的创新亮点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课堂教学方面(侧重语文): 优点: 1、教学思路清晰,环节流畅,流程紧凑。四位讲课教师都非常年轻,有的是去年刚分 配的,但是我感觉他们成长进步得很快,已经掌握了市教研室下发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模 式》实验小学吴文文老师执教的《我多想去看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把这节课归结为一幅完美的画,一篇流畅的文”。 2、教师能准确把握各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听四节课中,低年级2节,中年级2节,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教学扎扎实实,实验小学吴文文老师注重了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识字方法灵活多样,重视字理分析,富有新意。河西小学张凤玲老师分层次推进识 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效果很好。 3、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老师时刻提醒孩子坐端正,注意写字姿势,说话要说完整等。相信经过老师的不断督促,学生会逐步内化到心中,老师们今天播种的良好习惯,孩子一定会收获灿烂的明天! 4、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评价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实验小学吴文文、河西小学张 凤玲老师评价语言丰富多彩,灵活具体,适时合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 围。 5、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指导。龙山小学武晓老师范读很有感情;河西小学张凤玲老师朗读指导具体到位,自创读书三步法”即一读抓重点词语,二读抓标点语气,三读抓动作表情,学生分角色朗读很好;师范附小朱娟老师抓住重点语段让学生边读边悟。总之,老师们 在朗读方式、朗读方法,有感情朗读指导上下了不少功夫,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能力培养。如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等等。不足及 建议: 1、在写字指导上再加强。多数老师有指导书写的环节,但书写指导的汉字数量太少, 多数老师指导了一个字的书写,让学生在田字格上自由写,没有进行展示和评价。根据新的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上指导书写不低于三个字。 2、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有的老师没有设计整体感悟的环节,有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过深,一段一段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 3、时间把握不够。课堂上前松后紧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建议教师要精心备课,准确把握教材重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课堂容量与时间要搭配合理。 4、课堂内容或拓展延伸内容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我建议老师们可以大胆运用下发的经典诗文吟唱光盘,如《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一文,课后知识链接出示了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市教研室下发的经典诗文吟唱光盘上有这一首,老师们可以拿来播放,一定会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抹上亮丽的色彩。 二、常规材料方面: 优点: 1、多种形式备课相结合,凸显备课的实效性。四处市直小学都采用了电子备课、纸质备课、手写备课相结合的方式,规定教龄不满五年的教师一律手写备课,而且要写详案,这 种作法减轻了老教师的备课负担,也培养了年轻教师。 2、精心设计作业,多数教师做到及时批改、认真,批改记录详细。师范附小刘玉霞老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教科版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从头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严紧,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有新意 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 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 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 3.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便当,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 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让学生明白例外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

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学测量。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任一个引导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 1.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统统,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 3.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密 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 4.“1牛顿(N)=100克力(gf)”的含义 学生从书上获得“1牛顿(N)=100克力(gf)”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1牛的力相当于重100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黄盖中学沈小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提环、外壳 使用方法:1.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新疆专用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我将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疆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两个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和新疆,去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和天山上美丽的雪莲。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识字写字方面,要求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所要求的“多认少写”的要求相一致。基于课标精神,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想、沿着”等9个字,会写“去、走、北京、前、对”等6个字。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愿望以及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2.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多媒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与新疆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2.练习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读准字音,读好轻声,注意停顿。 二说学情 一年级下学期,在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识字写字基础,阅读也已经起步,一些学习的习惯,也已初步养成,但是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差,理解力、体会能力都是薄弱的,《我多想去看看》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孩子很难有机会去北京看升国旗,所以学生很难体会升国旗的情景,所以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和体会升国旗的情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一)趣味导课由播放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合作探究同桌、小组合作学习。 (四)精讲点拨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五)有效训练拓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通过以下几个板块来说: 板块(一)引题导入 课件展示课本图画,趣味导课 1.问:这是哪儿?再看看标题,文中的“我”指的是谁呀?多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呢?我紧抓这个培养学生质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 学实录及点评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2、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天安门升旗的录像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3、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 ⑴我多想去看看。 ⑵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比较中读第三句,最后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 物理《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本课的难点;制作简易测力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小塑料袋(装称量物体用)、文具盒等各种待测物体、实验记录单、相关课件及视频资料等。 六、说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通过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所以说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测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案、游戏设计 (一)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案、游戏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说课评 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执教丹东市张老师评课人高英 片断1: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 生:没去过。 师: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 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同时老师用优美的动作 打节奏。) 师: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它又雄伟,又壮丽,有个妈 妈给她的孩子讲北京的样子,她是这样说的……(播放录像片)。 评析: [从谈论,到优美的音乐,利用课件,把北京城淋漓尽致地 展示在孩子们面前,同时也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片断2: 师: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61页,听听老师读,看看老师读的好不好?师范读(配音乐)。 师:你们认为我读的怎么样? 生:好。 生:棒极了。 师:你想读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借助拼音读几遍。 评析: [教师用亲切动听的话语,标准的朗读,体现了老师的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朗读功底,教师的示范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片断3: 师:你们想读课文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 师:在小组内把生字划出来,小组内多读几遍,想出好办法记住它,看谁记的最多。 生: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你以前认识哪些字?在哪里学的? 生:我以前认识“路”字,在幼儿园学的。 生:我还看见过“马路”。 生:还有姥姥家的“山路”。

生:我还认识“北京”两个字,妈妈教我的。 师:这些同学真了不起,老师敬佩你们。那么你们又记住了 哪些字呢? 生:我记住了“想”,上边两个“水,目”,下边是“心”字,用“心”去想。 生:我记住了“升”,这样就“升旗”。(师生做升旗的动作) 评析: [学生识记生字,是这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 保持,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做法。让学 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愿意识记的字,自主地选择不同方法记住 字形,同时,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还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 片断4: 师:老师想如果没有拼音,你们也能认识这些字,对吗? (逐个出示)。 生:读。 师:哪里的火车开起来。 生:这里的火车开起来。 生:读卡片。 师:双轨火车开起来。 生:呜、呜、呜(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测量力的大小(课堂实录)

测量力的大小 9:12开始上课 一、认识测力计 1.自己认桌上的测力计 2.任务:它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提出你的疑问。(男生:弹簧挂钩……女生不知道怎样认识,很久以后才拉动弹簧。第二个问题不见讨论) 3.交流: (1)结构、测量单位 生1:测的单位是什么? 生2:克力牛顿师板书:牛顿克力 生3:测量单位是什么? 学生阅读P77 师: 生:牛顿用N表示,克力用字母表示:gf,这些是干嘛用的? 板书:力的单位国际上用牛顿表示力的单位 还有发现? 生:1牛≈100克力 你们怎么发现的? 生:书上。师:刻度板上有发现吗?1牛和100克力的关系? (交流时学生要面对学生,问题,学生在回答老师,师生互动,关系太慢了,告知就行)9:24 (2)1小格是多少?(难点) 1小格是多少?(小组有效讨论了,发现测力计不一样,在数格子,0.5/10,0.1/10女生反复数格子,男生说0.01女生还不确认,4人集体确认了) 你们怎么找1小格是多少?(学生对了,教师不要再重复了,集体就是一种学习)(3)按测量范围编号(推进太慢了,学习进度不同,有小组很快,有小组不会,也结束,让别人教) 二、测量力的大小9:35

1.认材料。出示记录表:看懂了吗?(记录单解读太慢,等学生提出问题,孩子不会解读,老师就得用问题引导:测什么?一列一列解读。有序读表也是一种学习,解读图表是一种科学素养。) 生:划去线是什么意思? 估好后再去选择合适的测力计(要强化) 2.9:40取材料开始测量(推进太慢了,用了28分钟) 3.学生测量。(有的先估了,要交代先测量钩码,这是放4个钩码的用意) (课堂观察:1号男生用2.5牛的测水,不行,2号男生:水要用绿色的;1号男生又用了0.5牛的,不行;2号男生递给他5N的。1号开始用合适的测力计测量;2号男生水是 4.8N。——儿童的不同水平,小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三、交流研讨 9:56结束实验。整理材料。 1.小组比较数据:大钩码,如果有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 (小组交流数据是有效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有意义) (课堂观察,小组重测了鸡蛋0.55N,用2.5N的,用5N的0.5N) 2.数据交流指向:选择合适的测力计,精度不同。 3.有什么经验要跟大家分享的?(归零、……) 四、课后任务:制作橡皮筋测力计。10:05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受重力 师:同学们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吧,你能不能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能 师:出示一袋米,一个勾码。 勾码认识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勾码。 师:你用手估计一下,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每个同学都用手来试一试,然后我们来交流,好吗? (生活动:感受米和勾码的重量) 师:谁来告诉我,到底谁重谁轻? 生1:勾码轻,米重。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2:米轻,勾码重 师:那究竟谁重谁轻呢?下面有一个挑战,用上这个小工具(师出示一个自制测力计),来比一比谁重谁轻,允许同学们做记号。 (学生进行操作,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焦急,没做完继续做。)师:有结果了吗?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大型的(出示演示用的自制测力计)

生1:上台演示,作记号。 师:告诉我,你们组的结果是什么?谁重谁轻? 生1:米重勾码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1:因为米袋子压得下,勾码的记号在上面。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果?或者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记号的方法不一样,他在哪里做的记号?(指针处)这一次是在指针处做记号。你们的结果是? 生2:米重、勾码轻 师:这两种做法原理都一样吗?(一样) 这个结果跟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米和勾码的重量就是科学中的重力,一起读“重力”。 二、测勾码的重力和米的重力。 师:米受到的重力比勾码的重力究竟重多少?用这个方法比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师:请每个小组领一个弹簧测力计,比较弹簧测力计与我们刚刚用的小工具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发测力计,师宣布:开始,看谁找到的相似点多) (生领取材料,观察) 汇报交流:

最新《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说课人:常菊菊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本文以新疆孩子、北京孩子的口吻,采用诗歌的形式,写了天山的孩子一心向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和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希望走进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和洁白的雪莲。抒发了各自的向往。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北京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析学情 低年级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巧妙利用,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浅入深,不断提高。鉴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去过北京,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的风光,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三、说理念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四、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椎》要求,结合新教材重点和学生特点,《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为: 1、知识目标 巩固12个生字,会写“会、走”等6个字。

2、技能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培养。 3、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是重点;读好诗中的长句子,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是难点。 五、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首先出示北京的挂图,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之后请学生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出学生的情感。我还通过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2、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学生来说,这一刻,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请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升旗场面读出来,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 4 课〗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吉林省靖宇县保安希 望小学梁晓芳【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运动和力》单元的过渡课,在这 一课中,孩子们要学习使用测量力的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 都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感知力是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 擦力的大小是多少。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本课有三个活 动。 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主要是测量重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 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引导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让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析】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跟学生在三年级时使用的温度计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玩中 学”、“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 小组自主合作.? 3.. 兴趣探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3、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理解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平板测力计、钩码、剪刀、沙袋、矿泉水、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等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沙袋、钩码、重物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掰手腕游戏???老师请二位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拉拉力器????让两个学生上去拉,引起学生思考:谁的气力大一些,究竟大多少呢?有

人教版一年级上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word版 含答案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奋斗小学李立雪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奋斗小学的李立雪,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第五单元通过一个个富有人文色彩的小诗歌、小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挚爱、真情。《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共需要2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的 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认读课文中的词语,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心”。 2.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 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产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写好字。 其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三点: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字音,写好“广”字。 2.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产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写好“广”字。 课前准备有一个教学课件,一张写好“想”字的识字卡片。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个环节:图片导入,用北京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来谈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北京的喜爱之情。我是这样导入的: (课件) 1、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览北京,看,这是哪? 哎呀,看到北京这美景,你想说什么呀? 2、这时,我接着学生的话题说:这节课,我们就学第11课。(板书课题:11 我多想去看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课题中这个字(出示字卡“想”)是今天要学的生字,怎么读?大家齐读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字吗? 想字下边是今天要学的新偏旁,叫‘心字底’。一起说一遍。 你知道“想”字为什么是心字底吗? 谁能用“想”字说一个词语或一句话? **像这样在课题中识字,学新偏旁,即不脱离情景,又能分散学习的重点,同时还能教学生记字方法。新教材识字量大,如果在课堂上每个字都分析如何记字形,时间不够用,因此在教一些典型的或的特殊的生字时,要有步骤地、具体地把识字方法渗透给学生。**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计划

2012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教研组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一年级语文组继续深化实施课程改革,围绕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以“快乐学习,主动成长”为理念,围绕“轻负高效”的核心主题,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继续深化“快乐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学习并贯彻课改精神,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动语文教学健康、和谐有效地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习接好轨。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1.全面提高本组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汲取课改的新精神,新理念,并将其内化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2.努力开发本组教师的教学特色,各取所长,尽可能的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使本组语文教学在整体上有大的进步。 3.高度重视集体备课,按照学校集体备课的要求组织好每一次备课活动。 4.注重教师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创建一个和谐、民主、文明,有浓厚的教研氛围的年级组。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课改意识。 措施: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语文培训和教学听课活动,做好记录,并及时写下反思或课后评议。 (2)组织组内教师阅读《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论坛》等教学刊物,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做好摘记。 2.提高教研组活动质量,服务于教学。 努力落实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措施: (1)认真组织每次的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2)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人人参加,形成人人发言的氛围。

(3)组织本组老师学习观看优秀课例光碟,讨论、评议运用到教学。 (4)组内老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评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措施: (1)平时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每天早晨朗读课文,阅读课上具体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加大学生阅读量,积累经典古诗文。利用晨读和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平时加强监督落实,期末进行检查。 (3)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加强阅读训练。加大学生阅读量,每篇阅读课文选择所匹配的内容带一篇课外阅读,充分利用语文读本的作用,教师做好阅读指导以及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摘记。 (4)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5)通过与生活结合(日记)、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坚持写好日记。 4.注重“课前小研究”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措施: (1)教给学生方法,采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等方法,让学生先进行课前研究。 (2)定时就学生在课前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使学生真正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2)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检查学生的课前研究情况,不定期的对比较的课前研究作业进行展示,达到“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 5.积极组织学生、教师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措施: (1)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快乐体艺节”语文科的比赛活动。 (3)教师进行语文基本功的学习。 6.组织搞好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的内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