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点评复习参考上海2008年高考高分作文赏析及

点评复习参考上海2008年高考高分作文赏析及

点评复习参考上海2008年高考高分作文赏析及
点评复习参考上海2008年高考高分作文赏析及

民族神话

鸿蒙未辟

宇宙洪荒

亿万斯年

四极不张

上海2008年高考高分作文赏析及点评

点评老师:北郊中学高级教师张国顺

编者按:

下列作文均为今年高考一类卷,得分均为在65分以上。高考作文历年来一直不限文体,但议论文一直是主流,今年高考当中这一格局已被打破。选登这组文章的用意就在于提醒还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生读者,今后还要注意多种文体的训练。

他们

卢梭曾言,这世间有两种人,一为忙忙碌碌、为生计、为功名利禄操劳不休之人;而另一种,则以一双冷眼静观世人的来回奔走,这种人,便是思想者。这两种人,前一种是“我们”,平凡地生活于世间;而后一种则是“他们”,超脱于物质世界而高居精神的殿堂之上。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们,便能与一个崭新的世界相逢。斗升之米,爵禄王侯,非我所求,唯有信念,唯有精神,才是他们的终极理想。

康德仰观星空,俯察内心之道德律;帕斯卡尔终身以“真理的信徒”自称;海德格尔隐于山林之中、探寻“存在”这一哲学的终极命题。独居的孤寂、生活的困窘,在深邃的思想面前,失去了它那张牙舞爪的震慑力。黄金的闪亮,王冠的灿烂,也消退了那摄人心魄的诱惑力。在这一方天地里,流转的只有思想。山岳可以被时间冲走棱角,金字塔也终会化作尘土,唯有这一方思想者的天地,将与三光共荣、与日月同光,成为不朽的永恒。

再将目光转回到我们身上吧。倏然发现,那些扰人宁静的事、那些翻腾作浪的欲望,是多么地渺小与琐碎,曾一再被它们困扰着的我们,又是多么可笑!

目光的转换,改变了我们的理想。先前那世俗的草芥之求被弃掷一旁,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明白了何谓更高远的追求,那便是对精神的孜孜探求。伊壁鸠鲁曾言,这世间的至美,便是“静态美”——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精神的美丽。寻找这魅力的路途何其遥远,幸而有他们做我们的牵引和向导。他们那如大河倒影、深潭照物般深刻的思想,如黑天穹的一道亮光,照亮了我们长长的征程。孟子言,万物于我而备矣。原来是要从我们心中寻求精神之美的源泉啊。鲁迅亦曾说过,其内心愈强,则其思亦邃。他便是教我们涵养自己内心的力量,而欲增强内心之力,则须博览百家之言、诸子之说。

望着他们之前的我们,仿佛是《逍遥游》中的蜩与学鸠,盘桓在梧桐树那三丈的天地里,如井底之蛙般志得意满。在我们把视线转向他们之后,当我们深入到他们的世界之中,刹那间天地开阔。鹏鸟之逍遥,尚有待于六月之息的助推。我们好比那羽翼渐丰却停于陆上的大鹏,他们便是那六月之息。唯有那股思想之大风呼啸而来,我们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直抵达他们那建筑于天际的精神圣殿,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他们”的概念界定非常清晰,开篇便由卢梭名言提出两种人——平凡人和思想者,而全文将“他们”落笔于思想者,行文的重点是从思想者身上感受精神力量。文章紧扣作文题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思考方向,始终将“他们”与“我们”加以勾连,表现“他们”对“我们”的积极影响。作者以康德、帕斯卡尔等典型事例讴歌了思想者

坚持信念的理性的光辉;且反观自己如蜩与学鸠、井底之蛙,从而渴望深入到思想者他们的世界,扶摇理想之风九万里,成为思想者一员。这篇文章以理性思考、文化底蕴、语言流畅见长。作为思想者的“他们”,时代感稍嫌不足。

他们

有一群人,他们沿袭了世间最古老的职业,面朝黄土的背影刻画了他们朴实的形象。早出晚归的勤劳与上天的恩赐彰显了他们平凡的命运。他们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土地上,站成了永恒,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我们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蜕变着,审美的尺度也正悄然变化,我们羡慕于满眼富丽堂皇之美,却不知日照农田的绚烂;“奥斯卡”颁给杰出的演员,“诺贝尔”颁给优秀的科学家,又有谁来为农民颁奖?又有谁给农民以掌声?把视线转向他们,我看到了辛勤的汗水,感到了泥土的情怀。

农民的存在,有如泥土般平凡、朴实、无私、奉献。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谛。钻石耀眼,但因其苛刻的生存条件,注定只能成为富人身上的点缀,而泥土从未挑剔自身的生存环境,无论是肥沃的平原,抑或贫瘠的山巅,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生命。农民生来就是土地的儿子,在土地上生长,为土地奉献一生。他们终日穿梭于田地间,撒下希望的种子。流下的汗水滋润了作物,踏过的足迹坚实了农田。当绿油油的秧苗悄悄拔起了尖,他们的脸上变漾起了笑;当金灿灿的麦子饱满得坠弯了腰,他们的快乐洋溢整片土地。是苦是累,是脏是臭,他们从未抱怨,只是敞开他们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付出着。

精美的瓷器,古朴的陶器,当你沉浸在它们精妙绝伦的意境中时,你可曾想过他们的前身便是那平凡无奇的泥土。泥土,从不刻意显露自己,但经过烈火的洗礼,他们便产生坚不可摧的力量与难以企及的高贵。5·12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天灾降临,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然而,通过电视,我们鲜见他们的泪水。农民们在自己的房屋破败不堪的同时,带领救援部队披荆斩棘,挺进偏僻山区。还来不及释怀伤痛,他们又回到田里抢收麦子。各地的农民都汇聚四川帮忙:唐山一支农民队伍在18日已救出25名幸存者,莒县农民救援队没日没夜地搬卸救灾物资令救援战士流下热泪。

也许镜头很难捕捉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但一句“我是农民嘛,有的是力气”,听似平淡,却如泥土般掷地有声,农民的人性光辉在困难之际分外耀眼,他们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要为农民鼓掌,为他们的挺身而出,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为他们的博大胸怀。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爱的光芒,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有一群人,他们朴实无华,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他们用最卑微的姿势在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点评】

本文作者关注的“他们”是中国的农民。作为抒情散文,作者精于构思,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泥土”这一意象作为全文线索。文章首先以抒情性的笔调,以审美的眼光,歌颂了农民具有泥土般的平凡而朴实的美;继而实写了汶川地震中农民的事迹,讴歌了农民坚不可摧、博大胸怀的泥土精神。文章有虚有实,整散结合,首尾圆合,表现作者一定的语言功力。

文中体现作者对社会热点汶川地震的关注,作为高中生,本应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地震材料作文理所当然。与很多考生为写地震而写地震,堆砌生动感人的人和事,或直接采用报刊的热点评论不同,作者有针对性地选用有关地震的材料,全然是为表达文章主旨服务的,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一个拾荒者究竟会捡到什么?一考生从这个群体中发现人性的光泽——

他们

我不知道,很多人是怎么看待这样一群人,他们佝偻着背,他们拖着破烂不堪的麻皮袋,他们完全可能在一个又一个垃圾箱旁。

是的,无论一个城市多么的发达,总是会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我们称他们为拾荒者。

拾荒者们可能没有豪宅,没有华服,没有灿烂的脸庞,更多的可能是那双粗糙的手,那把长长的黑色镰刀,那袋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易拉罐的袋子。

很多人可能会很不屑于他们的职业,不屑于他们的卑微。可是,每每看到他们,我总能感到他们身上的人格尊严。

他们不同于乞丐的低声下气,是因为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双手,在赚取自己的明天。

很多人会想,每天捡一些瓶瓶罐罐、破铜烂铁,会有什么好的未来?孰不知,正是有了这些拾荒者才让我们很多的资源得以回收,很多的资源不被浪费。

他们不向人乞讨,不需要施舍,他们活得很辛苦,但他们活得有尊严,有骨气,因为他们靠的是自己!

曾经看过无数个靠拾荒来养活子女的母亲的故事,也去过拾荒者的临时住所探访过。

我知道,他们的梦想或许很可笑,他们的愿望或许很微不足道,他们害怕别人对他们鄙视的眼神,他们难过别人对他们不理解的嘲笑。

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那是不是我们又太偏激了呢?

每一份职业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性,每一个个体都有他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性!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的我们不能去包容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呢?

最近,牵动亿万中国人民之心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也是他们,用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钱,捐赠给了灾区,那些钱可能不是百元大钞,但一分一厘都重如泰山般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可能付出了千万份的汗水,我们才瞥见了那一滴的汗珠,但他们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职业,他们的身份!

他们不自卑,他们不后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你可能说不出他们的名字,记不清他们的长相,但希望我们每一个都能对他们充满爱。

夕阳下他们的身影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袋子里的易拉罐碰撞出好听的旋律。

他们的身影被余辉拉得很长很长,很直很直……

点评:除了特写展示了拾荒者的形象特征及人格意义外,更值得肯定的是“思想的翻进”。首先,明确表示“我”为他们的“人格尊严”而感动,继之揭示他们内心美好的梦想。至此还是写“他们”的自我;接着写“他们”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奉献“重如泰山”,这便道出了“他们”不仅是物质资源回收上的贡献,而且具有人格意义上的贡献,同时还具有

社会救助方面的贡献。用“他们”的贡献反比“我们的冷漠与幼稚”,因而全文的思想显得相当厚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陈军)

父爱的模样是怎样的?一考生聚焦生活细节,开始“默默”而掷地有声的记述——

他们

我知道他们一定在外面等着。他们不像母亲们那样焦急地聚坐在一起,谈天谈地。他们一定就那么静静坐在角落旁,抽着根烟,不时看着这学校的大门,考虑着自己的孩子是否一切顺利。他们不说话,只抽着那危害了他们一辈子的烟,粗糙的指间有着烟熏的痕迹,脸上刻着令人生疼的岁月印迹。他们,是父亲。

我们都体会过,小时候最爱的还是他们。他们什么都会,会骑着那“吱呀”的老坦克,带着我们去天南海北;他们会抓蚱蜢和金龟子,然后让我们骑坐在肩头,到处炫耀我们的成果;他们会在六·一节的时候,带着我们往人群堆里挤,在已经闷热的天气里,排着长长的队坐过山车。我们从不担心会受伤,因为他们无比强大,好似(加个“一”字更通顺)棵树,生(删去“生”字更顺)扎(加个“在”会更通顺)我们心里。即使我们只知道儿童节与母亲节,即使我们有悄悄话只跟母亲说,即使我们从未对他们说过爱。他们依然无欲无求,用极少的语言云(可删云字)表达他们那温暖的爱。

我们如今是否知道他们的生日?知道他们的鞋码?知道他们最大的心愿?……也许我们只知道自己,知道他们会烧我们最爱吃的菜,知道他们会在我们的生日时送来最贴心的礼物,知道他们要我们好好读书……

他们的伟大与爱是默默的。他们会在母亲焦急(地)打电话找晚回家的我们时,默默地在小区门口等我们,我们一定看到了。他们会在我们摔倒时,默默站在旁边说着:“自己起来。”我们一定看到了。他们让自己坚强而无私。在四川地震时,北川中学的操场上,躺着一具具孩子的尸首,他们则压抑着无比的悲痛,扶着几近崩溃的妻子,寻找着自己的孩子。而另一群父亲,他们肩负重担,在灾难之地救死扶伤,他们听着自己孩子致(捎)来的问候,微仰起头,努力让自己的思念不表现出来,说着(删“着”):“别太想我,我很好。”

他们,永远如此沉默,不让我们看到悲伤,不让我们看到眼泪。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给予我们,却从不说爱我们。(这是议论,同时也是抒情!语言平实,却很感人。) 他们是父亲,伟大而隐忍。他们是父亲,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男人。也许,我们出考场时,该给他们个拥抱,我想他们一定会尴尬一下,然后直至老去,也铭刻于心。

点评:最动人的东西,就在“平常”之中!这位考生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细节,更是他(她)的浓浓感情。

在写法上,文章牢牢扣住“今天”的“父爱”的主要特点:“默默”。作者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但又并不太在意的东西。这是“今天的”父爱,与朱自清当年写《背影》时的父爱,在表现形式上已有所不同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

选择抗震救灾作为题材,怎样写出思想的高度,一考生是这样展开的——

他们

他们在天府之国,我们在长河之尾。虽然路遥遥、水迢迢,但是不能阻挡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在苍生受到荼毒、民族受到重创的时刻,是无数像他们那样平凡而忙碌的身影,用自己的大爱来恪守职责,用自己对责任的神圣捍卫书写了以人为本的伟大篇章。

位卑未敢志(忘)忧国。

当CNN的记者问起陈家坝村的书记伤亡情况时,堂堂男儿不禁潸然泪下。双亲、妻子儿子都在灾难中去世。可是他无暇自哀,当前线灾情传来时,他继续强忍悲恸扑向碎石瓦砾间。渺小的身影背后屹立着的是个伟大的人格。虽然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书记,无朱门沉沉的权贵和身份,但是他在亲人尽殁的情况下依然放不下心中尚悬着的天下苍生。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联想到无数像他那样卑微的身份仍不忘心系民众,忧怀苍生的官员。他们对人民的大家(爱),对职责的固守(,)让他们在骄傲的身份中巍然屹立起伟大人格的闪耀光辉。

拼将十万头颅血敢将乾坤力挽回。

奋战在第一线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为了哪怕是一线希望,暴霜露、斩荆棘(,)尽自己的力量将其牢牢摄取。还有无数像他们那样平凡的志愿者,为了救援奔走效劳,急于星火。是他们对职责的恪守和神圣捍卫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奔(奇)迹,是他们用伟大的爱挽回虚墟下一丝丝微弱的呼吸和希望。

无数像陈家坝村的书记和无数在第一线救援的解放军和志愿者,虽然他们只是平凡的人,但是平凡的人可以拥有伟大的爱,可以用这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们从他们对职责的恪守中看到了这种爱。

但是,他们此次救援的意义就如此吗?地震发生后,无数解放军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只要有生命在就竭尽全力去相救。这是以人为本的崇高思想体现啊!

人类进步的历程,就是人的价值不断被发掘,被实现的过程。文艺复兴使人以(从)上帝的子民上升为天地精华,万物灵长;启蒙运动使人类从信仰的盲目徘徊争(挣)脱出,站在理性的顶峰。人的价值就这样不断受到尊重。反观众多奋战在第一线的他们,“我还能救一个,我不想放弃”、(,)那破损的沾满鲜血的双手,那无数个作战意念在废墟中搜救生命的身影……他们是以平民的身份表达对生命最崇高的敬重,他们平凡人的行动捍卫生命、捍卫人的价值。这是中华文明在凡人身上最崇高的体现,中华民族因为他们而获得最崇高的尊严。

恪实职责,以人为本,他们用自己的事迹为当代中国书写新的伟大篇章,民族精神因为他们而升华。

点评:同样写抗震救灾的文章,也有选材立意的高下之分。有的考生通篇罗列“他们”的一幕幕真实场景,叙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至于这些场景背后所蕴藏的深意则一笔带过。而本文仅选取了陈家坝村书记作为“他们”中的典型,一笔带过军人和志愿者,从而腾出笔

墨来分析“他们此次救援的意义”,尤其是“人类进步的历程就是人的价值不断被发掘、被实现”这一节议论,深刻揭示了“他们”救援行为的价值意义——“是以平民的身份表达对生命最崇高的敬重,以平凡人的行动捍卫生命、捍卫人的价值”,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在凡人身上最崇高的体现”,大大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含量,使其立意明显高于同类题材的作文,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小英)

一考生将视角投向人类文明史上多位著名人物,试图找到思想延伸的轨迹——

他们

卢梭曾言,这世间有两种人,一为忙忙碌碌、为生计、为功名操劳不休之人,而另一种,则以一双冷眼静观世人的来回奔走,这种人,便是思想者。这两种人,前一种是“我们”,平凡地生活于世间;而后一种则是“他们”,超脱于物质世界而高居精神的圣殿之上。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他们,便能与一个崭新的世界相逢。斗升之米,爵禄王侯,非我所求,唯有信念,唯有精神,才是他们的终极理想。康德仰观星空,俯察内心之道德律;帕斯卡尔终身以“真理的信徒”自称;海德格尔隐于山林之中,探寻“存在”这一哲学的终极命题。独居的孤寂、生活的困窘,在深邃的思想面前,失去了它那张牙舞爪的震慑力。黄金的闪亮,皇冠的灿烂,也消退了那慑人心魄的诱惑力。在这一方天地里,流转的只有思想。山岳可以被时间冲走棱角,金字塔也终会化作土灰,唯有这一方思想者的天地,将与三光共荣,与日月同光,成为不朽的永恒。

再将目光转回到我们身上吧。倏然发现,那些扰人宁静的事、那些翻腾作浪的欲望,是多么的渺小与琐碎,曾一再被它们困扰着的我们,又是多么可笑!

目光的转换,改变了我们的理想。先前那世俗的草芥之求被弃掷一旁,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明了了何谓更高远的追求,那便是对精神的孜孜探求。伊壁鸠鲁曾言,这世间的至美,便是“静态美”——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精神的美丽。寻找这美丽的路途何其遥远,幸而有他们做我们的牵引与向导。他们那如长河倒影、深潭照物般深刻的思想,如暗黑天穹的一道亮光,照亮了我们长长的征程。孟子言,万物于我而备矣。原来是要从我们心中寻求精神之美的源泉啊!鲁迅亦曾说过,其内心愈强,则其亦愈邃。他便是教我们涵养自己内心的力量,而欲增强内心之力,则须博览百家之言、诸子之说。

望向他们之前的我们,仿佛是《逍遥游》中的蝈与学鸠,盘桓在梧桐树那三丈的天地里,如井底之蛙般志得意满。在我们把视线转向他们之后,当我们深入到他们的世界之中,刹那间天地开阔。鹏鸟之逍遥,尚有待于六月之息的助推。我们好比那羽翼渐丰却停于陆上的大鹏,他们便是那六月之息。唯有那股思想之大风呼啸而来,我们才能抟捊摇之上九万里,直抵达他们那建筑于天际的精神圣殿,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

点评:在不长的文字内提及了7位“他们”,并且对“他们”都有较为正确的介绍或引用,体现了作者良好的阅读储备。全文最后一节运用《逍遥游》道出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使文章避开了呆板说理,较好统整了思想性与文学性、考试要求与文学性。(特级教师、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王刚)

凡人与伟人的理性追逐,有没有“我们”与“他们”的区别?一考生是这样描述的——

他们

他们,是一群理性的思考者。

是吟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熹;是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苏轼。

是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是敢于用《物种起源》和教会叫板的达尔文。

是在国难当头建立京师大学堂的智者;是让后来的北大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学府的人。

他们,这些理性的思考者让宋朝独立和唐朝的盛大辉煌。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宇宙与生命的力量,拯救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们行路的准则。“我思故我在”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确实,人类历史是由理性的他们推动。从钻木取火到发明工具,从创造文字到建造城池,他们,挟带着悠长文明,指引我们奔向远方。

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理性的他们,孔子的“礼仪仁义”塑造了华夏礼仪之邦的美名;商鞅变革奠定了秦一统山河的基础;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让清政府见到了黎明的曙光。

然而,时代回敬了什么?

孔子颠沛流离,累累如丧家之犬;商鞅身死车裂,背负无数骂名;康梁东躲西藏,避难日本。

他们将理性的力量播撒于时代,只是评价一个时代的标准都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态度,理性的态度。

疯狂年代的“我们”毫无理性可言,比如魏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正理性的人或是装疯卖傻,或是饮酒避世,只因时代毫不留情地给他们以“白眼”。

不免想到当下。我们现在的时代,早已为过多人指责,浮华空洞也好,争名逐利也罢,也许是事实。但我们可不可以少一些冲动的口诛笔伐,多一些理性深沉的思考,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价值,甚至,让“我们”也成为“他们”。

其实,理性并非只是圣人的特权。当中国在法留学生以理性的爱国维护了中华的尊严;当地震时期,那么多普通人通过研读唐山大地震纪实文学找出措施,那一刹那,我们与那些高高在上的他们的名字并无相异——都是理性的思考者,都是用理性实现价值的人。

巴金说过:“血固然宝贵,但也会迷糊了我们的双眼。光荣地献出自己,那是英雄的事业,我们似乎更需要平凡的人。”

理性曾是一种神话,他们曾是神话的主角。固然,他们是我们仰望星空时不可或缺的繁星。但低下头,看着自己,我们与他们只是看上去不同。理性地想、理性地做,人们相信,这是一条没有灰尘的路,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会通过,相信终有一日,我们会与他们相认。

点评:作者的行文比较大气,材料比较丰富,内容比较充实。文中的“他们”均以“理性”冠之,主题集中。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性,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然而“他们”却承受着时代种种非理性的不公。这种关注就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而是对时代理性的深沉呼唤。但正是材料比较庞杂,造成本文深度不足,何为理性,“他们”究竟怎样进行理性思考而闪耀思想光辉,推动时代进步的,在这一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还缺乏深入挖掘。

(上海市光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