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战争中的辩证思想

战争中的辩证思想

战争中的辩证思想
战争中的辩证思想

战争中的辩证思想

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运动但它不是孤立的运动他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从战争的外部和内部来讲它充满着各种矛盾,但是矛盾不是平等的,随着客观条件改变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一种矛盾是主要的,而另一种矛盾是次要的。而在另一个特定环境中这种情况可以相互转化,各种矛盾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矛盾具有普遍性,这种情况下“矛盾”这个概念是抽象的,具有一般性质的。如果两种事物有差异那它们必然有矛盾,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来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的,例如1840年前的清政府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阻碍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要解决这种障碍就必须把农民阶级从被压迫的地位上解放出来。1840年以后由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使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使一部分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走进工厂,工人阶级进入历史舞台同时外国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最大阻碍,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上升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

矛盾又具有特殊性,这种情况下“矛盾”这个概念是具体的,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的根本原则。分析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但要注意事物间的共同性质尤其要注意事物间的特殊性。这就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思想。例如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们的共同性质通过斗争的形式来实现人民民主主义专政。它们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资产阶级在苏联的发展比较充分,有大量产业工人这些实际情况规定着苏联革命的主力是工人阶级。而在中国实际情况则相反,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发展很不充分,产业工人数量极少,工人阶级力量薄弱而当时的农民阶级总人数占中国总人口的80%且极富革命性这些实际情况规定着中国的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历史性的落在了农民阶级的头上。在处理事物时要关注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一般性质已确定事物概念,更要关注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以便根据事物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以解决阻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战争作为整体来讲也是一种具体的事物,它与其他事物有区别就证明它与其他事物有矛盾,在战争内部来讲也充斥各种矛盾。各种矛盾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地位。现在就讲一下战争所特有的矛盾若干个方面。

一,正义与非正义的辩证关系

战争的正义性可以说是战争一般性质的一个方面。战争是实现政治继续的一个手段,从这一方面说所有的战争都带有这个性质因为谋取的政治利益是为着解放大多数人的是正义的,谋取的政治利益是为着极少数利益的是非正义的。被压迫的阶级和民族反对压迫的阶级和民族所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的正义性能带来“人和”的条件,它贯穿整个战争的过程,影响着战争的各个方面。一切战略和战术的计划都要依据战争正义性来制定,战争正义性能给正义的一方带来一切的便利方面,比如兵源,战争物资,情报,固定的根据地等。战争的正义性能把非正义的一方对正义一方的绝对优势转化绝对的劣势,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

战略与战术是贯穿于所有战争两个方面,战略着眼于如何打赢整个战争而战术着眼于打赢每个战役和战斗。它们有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它们有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战争的战略计划贯穿于所有的战役和战斗策略,一切的战役和战斗策略都为着执行战略中所表达的精神。反过来一切的战役和战斗实践都为着不断修缮战略计划,使其不断趋于完善,这就是战略和战术辩证的关系。

三,战争和政治的辩证关系

战争是政治继续,是实现政治利益的一种手段是为着政治服务的,一切战争皆于此理。反过来政治组织是保障战争运行必要条件,没有政治条件的保障战争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全过程,尤其在战争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也是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战争运动是变幻莫测的,各种客观条件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会发生剧烈的变动这就要求战争中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要跟得上客观条件的变化。主观之于客观的关系就是主观要最大程度的反映客观事实,要从丰富的客观材料中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从而发现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用客观的规律来指导和改造客观事物,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战争中同样适用。例如,敌我双方作战,我方一部获知敌方一部的人员配备较少但武器装备精良和必经一段山路等客观情况,由于情报工作做得较好这种客观情况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我方则必须迅速分析客观情况发挥主动能动性依据敌我双方客观情况可以制定一套这样的策略:集中附近优势兵力,于山路地段做隐蔽埋伏,采取突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短时间的集中火力迅速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也要综合各方面的客观事实分析作战前各种客观情况变化的可能性和趋势以此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斗策略。

五,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

进攻和防御是战争运动中常见的状态,可以说一切的战争都有这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经常相互转化,敌我双方可能因为一次战略或战术上的错误就会造成双方进攻和防御的相互转化。防御包括单纯的防御和战略的防御,战略的防御也称之为积极地防御。两者的区别是单纯的防御只是一味的后退,是完全被动的而战略的防御总的计划上是进攻的,是主动的防御。在战略的防御上整体上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是防御的但是由于我方对于敌方是相对的劣势,所以在局部上我方有条件可以对敌方建立优势的地位。由于我方局部的优势可以取得局部对敌方的胜利,有很多数量上的局部胜利可以建立整体上对敌方的优势我方由整体上的防御转化到整体上的进攻。同样进攻中也有防御,防御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这就是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

六,集中和分散的辩证关系

集中和分散是战争中常见的两种运动,集中和分散是伴随着进攻和防御而来的所谓的化零为整和化整为零是这两种状态的生动表现。在战争中这两种运动是经常相互转化的。兵力集中的的发生通常是为着集中优势兵力以攻击敌人这种现象在运动战中频繁出现;兵力的分散是为着保存实力而发生的化整为零。这两种现象在运动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计划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计划性和灵活性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战争中计划性和灵活性看似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对一个事物而言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客观因素有一部分在特定的时间是相对固定,而另一部分是经常变化的的。所以在一个事物的发展中计划性和灵活性可以配合得很好。例如游击战这种作战形态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是非常强的,这也是游击战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计划性,像后勤的保障计划,作战前的集中地点和作战后分散路线,遇到紧急情况的处理策略等。

论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784132.html, 论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黄一波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2期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和平谈判的掩盖下向解放区进攻,中国 人民陷入内战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围绕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建立新中国的中心任务而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保障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思想政治教育 一、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执意维持独裁统治,因此党为了使领导下的解放区做好内战的思想准备,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宣传教育。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内战、独裁、卖国的在政策,终将中国引向黑暗,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要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要把中国引向光明从而使党内和全国人民坚定了认识,为将来的解放战争做了良好的思想准备。 内战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本质,动员可利用力量准备战争。在解放战争期间,一方面巩固胜利果实,加强解放区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针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争取,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些工作之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党内思想政治教育 战争爆发之前,党内部分人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没有认识到蒋介石的反动本质。这种情况在党内也有反映。毛泽东针对这种麻痹思想的存在,作了题为“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话。讲话指出了蒋介石的内战方针,通过科学分析揭露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剔除党内外的和平幻想。 为了巩固和发展解放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为了配合土地改革运动,针对广大党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明确思想立场,做好自卫战争的思想准备,号召和鼓励广大党员深入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改革运动当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既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自卫战争,也密切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

人民战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对当前国防军队建设的启示

人民战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对当前国防军队建设的启示 刘国强 6-1-3 201406021018 摘要:人民战争思想是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军事思想之一,在以它为核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国战胜外来侵略者、战胜资产阶级的关键。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的根在于人民,人民战争思想是我们加快国防军队建设现代化、克敌制胜的法宝 关键词:人民战争、当代、国防军队建设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生及其作用 1.人民战争思想产生基础 早在十九世纪,克劳塞维茨便在著名的《战争论》提出了“民众武装”的概念。他在书中指出“民众武装是一种巨大的防御力量”,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仅仅把民众战争看作是一种斗争手段,也就是只从他对付敌人的角度来考察它”。也就是说他认为民众武装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保护国家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而直接忽略了民众所代表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所以资产主义只为资产阶级服务。简单来说,克劳塞维茨“民众武装”的本质是指凭借另一种阶级的力量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我认为这是行不通的。 但是他首次提出要借助人民的力量,这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同时也为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生 人民战争思想产生于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是我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所在。抗日战争是一场抵抗外敌、谋求全民族解放的战争,所以这是一场维护全民族人民的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全民族命运的战争,所以必须举全国之力、发动全国人民进行抗战才能打败帝国主义。毛泽东曾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将敌人拖入人民战争的泥潭,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之一,主要为利用全人民的力量打击侵略者,保卫国家、民族。在越南战争、古巴革命以及捷古华拉的南美游击战中得到体现和实践。人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指导进行的最高原则是战争发生的“正义性”、参与战争的“群众性”以及战争实践的“整体性”。至于,在军事实践的内容,则是将这些意念落实为战争指导、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上。其实,所有的战争都具备某些正义性与群众性。人民战争不同于其它战争,如武装暴动、民众起义叛乱或恐怖主义活动之处,在于实践上的人民参与方式与斗争形式的不同而已。 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之一,主要为利用全人民的力量打击侵略者,保卫国家、民族。在越南战争、古巴革命以及捷古华拉的南美游击战中得到体现和实践。人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指导进行的最高原则是战争发生的“正义性”、参与战争的“群众性”以及战争实践的“整体性”。至于,在军事实践的内容,则是将这些意念落实为战争指导、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上。其实,所有的战争都具备某些正义性与群众性。人民战争不同于其它战争,如武装暴动、民众起义叛乱或恐怖主义活动之处,在于实践上的人民参与方式与斗争形式的不同而已。 作为一种军事思想,人民战争的内容理应分为军事哲学与军事实践两部分。在军事哲学上,郭认为人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指导进行的最高原则是战争发生的“正义性”、参与战争的“群众性”以及

战争实践的“整体性”。18 至于,在军事实践的内容,则是将这些意念落实为战争指导、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上。其实,所有的战争都具备某些正义性与群众性。人民战争不同于其它战争,如武装暴动、民众起义叛乱或恐怖主义活动之处,在于实践上的人民参与方式与斗争形式的不同而已。19从参与的方式来看:一般的战争是由正规军队所从事的正规战,胜负取决于正规军的人力、物力与精神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限。武装暴动、起义叛乱甚至恐怖主义所发生的战争则是纯由人民群众发起,没有正规军参加的非正规战争,一般规模不大,难以持久,且非有绝大的正义性,失败的机率很高。一般的人民战争则是指由任何治理者所发动人民间接参与非武装支持,和正规军结合的正规战争,战争是由正规军担任,人民群众只负责非武装性的支持工作。中国的人民战争则是正规军仍然担负正规作战,但人民群众除间接参与非武装性的支持外,还组成武装力量直接的与正规军并肩作战。这种直接参与作战的方式,可使得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转变,最终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实践,全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谋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发动人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警句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警句 把人类的聪明才智用到正经地方,别用到互相杀戮上。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造成了几千万人的死亡,小心这些亡魂的眼泪会造成地狱发水,漫溢到阳间来,淹死杀戮制造者的后代。——周大新 谁杀人的本领再高强,上帝都不会给他褒奖。——周大新 战争是地狱之子,和平是艺术的保姆。——莎士比亚 做好战争的准备是保持和平最有效的办法。——华盛顿 金钱是战争的筋骨,和平是财富的源泉。——拉伯雷 和平优于战争,是因为和平时儿辈埋葬父辈,战争时父辈埋葬儿辈。——培根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马基雅维利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惟一美德,以求和为惟一耻辱。——萧伯纳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黑塞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约翰逊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和平是理智的杰作。——缪勒 世界和平是今天最宝贵的财富。——卡里略 没有一个伟大的国家能长久保持和平,假如没有外敌存在,那么就会发生内在的敌人。——佚名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俗语 宁做太本犬,不做乱离人。——民谚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佚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维护和平,反对不义的战争。 和平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威胁着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维护和平需要实力。 和平才能有互惠互利,战争往往两败俱伤。 对战争的深刻反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战争与和平》经典语句和段落_2000字

《战争与和平》经典语句和段落_2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没有人想到,承认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帝王是历史的奴隶。 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军理之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 【正义性】指战争的政治目的是符合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根本利益的,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战争,具有了正义性才会有群众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从而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加战争。如此,就形成高度具“群众性”和“整体性”战争形式的人民战争。反之,在非正义性的战争中,人民不会有积极的态度,甚至在进一步了解战争的非正义性后,还会反对和抵制它。 举例:如1950 年的韩战和1966 年的越战,美国最终都因国内的民意,而不得不结束一场没有完成,人民最终认为不再具正义性的战争。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由于出兵的正义性始终未获有力的佐证,联军虽然获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却在战后的治理中遇到了麻烦。 【群众性】指参加战争活动的人员较广泛。只要进行战争,各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人民战争对人民群众的组织动员更广泛、更深入,能够形成比一般战争声势要大得多的群众活动场面和群众自觉投入战争活动的热情。 【正义性和群众性的关系】(P87 (一)人民战争的含义与精神实质第4行) 【被压迫人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要用革命战争才能解放自己!!!】 举例:【百团大战】抗日战争,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使用105个团的兵力,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目的: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1940年秋 【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2)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P90 【现代高技术下人民战争的变化】 1.打牢人民战争的思想基础 高技术战争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用先进思想、爱国精神、高超技术、铁的纪律武装起来的军队和人民群众,才能在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先进思想武装群众,以爱国精神激励群众,以人民战争必胜的信念鼓舞群众。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高技术战争,既要看到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长处,又要看到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创新和丰富人民战争的内涵 首先,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为积聚雄厚的人民战争潜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经过长期奋斗,中国高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表明整个国家和军队都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上来。一支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起来的高科技产业大军,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锐力量。这一切都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使军队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前提。 再次,现代高技术的军民兼容性,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战争,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现代高科技越来越朝着军民兼容、军民共享的方向发展。人民是高技术的主人,人民可以创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读后感)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

战争与和平期末试题

战争与和平期末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3:战争与与平考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得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得主要原因就是: A、资本主义经济得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得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得变化 D、局部战争得不断变化 2、下列事件发生得先后顺序就是: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3、在一战期间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以下哪一场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俄国得夏季攻势 4、巴黎与会上,美国铩羽而归得主要原因就是 A.威尔逊国际外交经验不足B.美国综合国力不如英法 C.美国不愿意插手欧洲事务D.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面临日本得挑战 5、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该国以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 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国联得本质特点 ③表明英、法、美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 6、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与法国外长白里安共同获得1926年诺贝尔与平奖,与之相关得条约就 是: A.国联盟约B.《拉巴洛条约》C.《洛迦诺公约》D.《非战公约》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得根源就是: A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得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得矛盾 C生产得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得矛盾 D生产与销售得矛盾 8、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得表述,正确得就是: ①苏德战争得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得形成 ②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得“中立”态度 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⑦④ 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各个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战略进攻得就是: A、苏德战场B.太平洋战场C.北非战场D.西欧战场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得重大事件不包括: A、发动阿拉曼战役 B、召开德黑兰会议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登陆西西里岛 11、2005年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下列关于二战得影响,正确得就是①战争教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一、邯郸之战 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 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重要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 (1)战争本质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才具备实行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 (2)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赢得战争; (3)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正规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4)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并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条战线的多种斗争形式相结合; (5)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战争的依托和战略基地; (6)采取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游击战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统一人民群众的意志,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战争思想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的军事理论。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

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中国革命的成功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只有被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只有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保持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才能永远做人民利益的忠诚捍卫者和人民战争的忠实践行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战争思想更加丰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广泛地适用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方面,成为一种凝聚民心、发挥人民群众力量的形象化表达。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之一,主要为利用全人民的力量打击侵略者,保卫国家、民族。在越南战争、古巴革命以及切·格瓦拉的南美游击战中得到体现和实践。人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指导进行的最高原则是战争发生的“正义性”、参与战争的“群众性”以及战争实践的“整体性”。至于,在军事实践的内容,则是将这些意念落实为战争指导、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上。其实,所有的战争都具备某些正义性与群众性。人民战争不同于其它战争,如武装暴动、民众起义叛乱或恐怖主义活动之处,在于实践上的人民参与方式与斗争形式的不同而已。 目录 1 性质定义 2 存在形式 3 基本内容 ?精准打击 ?信息化 性质定义编辑 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进行的战争。符合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人民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战争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毛泽东曾把中国殷商时期的周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罗马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和西班牙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侵略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都称之为人民战争。[2] 某些国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推行殖民主义,也标榜自己所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 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 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 争”,以掩盖其战争的真实性质。这类战争得不到广大人民真正的长期的支持,因而并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可以称之为人民战争的数百次农民战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人民战争最后总是归于失败,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虽属人民战争性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政治上妥协退让,革命果实终于被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所窃取。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得以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为争取阶级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后来相继粉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进攻所进行的武装斗争及斯大林领导的卫国战争,都是彻底的人民战争。 存在形式编辑 马克思主义依据唯物史观的主张,从军事思想的高度来解释人民战争,认为人民战争所依持的前提有二:一是人类社会一切主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所创造,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当然主人;二是一切社会现象和过程包括战争,都只有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愿的前提下,才可能是公正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公正与不合理。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将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将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大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现了许多的思想流派,他们影响深远。同时在诸侯众国的无数战争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天才的军事人物,成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英雄。其中的佼佼者是如下的10大名将: 1、孙武 简述: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代表作:《孙子兵法》:著名的军事作品,无语,还有人不知道吗。柏举之战:以吴国3万大破楚国20万,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特点:超强的军事理论能力,用兵如神,知名度高。结局:终老于吴地。 点评:兵圣!名传千古,宇内共知,中国历史的军事第一名人。 2、吴起 简述:吴起(?-前381)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在魏,任西河郡守,在楚,任国相。 代表作:《吴起兵法》:著名的军事作品,与《孙子兵法》齐名。无一败绩:在魏国与其他诸侯国打了72仗,其中64仗全胜,其余平手,从无败绩!阴晋之战: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特点:战无败绩,治国能人,文武双全。 结局:在楚国变法,被受利益损害的贵族杀害。 点评:吴起是集卓越的将军、高深的军事理论家、杰出的政治家及改革家于一身的春秋战国第一强人。 3、白起 简述: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官居秦国尉,受封秦国武安君。 代表作: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攻陷楚国国都,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国士兵,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特点:百战百胜,擅长歼灭战,杀人无数,令六国闻白起之名胆寒。 结局:招秦国相范雎嫉妒,被诬陷,自杀。 点评:战神!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无敌于天下,是中国历史上战将的一大奇迹。 4、孙膑 简述:孙膑(约公元前380-432),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 代表作:《孙膑兵法》:军事的经典著作。奇谋异计: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杀庞涓:以迫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围歼魏军,逼庞涓自杀,擒获魏太子申。 特点:高深的军事理论,多智,擅用计谋。 结局:善终,死后,葬于驿城。 点评:既生瑜何生亮,可惜庞涓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同时成就春秋战国的一代名将——孙膑! 5、李牧 简述:李牧(?-前229),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最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 代表作:抗击匈奴:长年对抗匈奴,一举歼灭10万匈奴铁骑,保赵国边关10年平安。两拒

在信息化条件下坚持人民战争思想

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坚持人民战争思想 一、什么是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它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人民,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争的正义性。在毛泽东看来,战争的性质既取决于它的政治目的,又取决于它的社会效果,就是能否促进历史的进步,而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首要条件和政治基础。二是战争的群众性。战争的群众性是指战争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这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标志。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更强调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武器。人民战争的实质是,正义战争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武装人民,组成最广泛的国际国内统一战线,人民群众坚决支持和参与战争,军队和人民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从而逐步化劣势为优势,实现以劣胜优的转化,最终夺取战争胜利。 二、信息化高科技条件下人民战争面临的挑战 (一)人民战争的传统战法战略受到挑战 人民战争的传统战法是通过诱敌深入,避实击虚,以空间换取时间,从而积蓄力量,伺机打击敌人。由于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具有节奏快、速战速决的特点,首战即决战的思想早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非正义的一方往往可能因持有先进兵器而千里奔袭,甚至是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能力,可以确保其时间来换取空间。所以,在拥有远程精确打击力、快速投送力以及指挥自动化的非正义一方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瓦解正义一方的防御甚至整个指挥系统,制约了正义一方想要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随着战争由大规模全面性质的世界大战向短促、快速的局部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即便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人民"很可能在还没有完全来得及动员之前,战争便已经结束。美军早已研究出“速胜论”的战法,这使得人民战争的群众性难以得到发挥与展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若真是要用到人民战争的战法,必然已是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而此时对方一旦拥有制信息权、制天权、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战场变得单向透明,正义的一方将变得十分被动,无论是在战略上持久,或是在战役战术上速胜就变得愈加困难。 二)非接触式和高科技战争对人民战争带来的挑战 人民战争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面临着挑战,在精确战争时代,因为武器的非制导化而出现的超大规模杀伤战争已经不在出现。战争更加局限于具备高度精确知识的军人领域。"人民战争"会造成更多的无辜伤亡,甚至可能在道义上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新海湾战争中,伊斯兰人民战争以圣战式样的人肉自杀炸弹展开,在初期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的自杀攻击那样,给予美英军一定的恐惧感,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并未给联军带来过大的伤亡,反而造成无数平民死伤,最后连圣战者都不得不放弃这种自杀攻击方式。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形式还具体地体现在由传统的争夺每一个城池、土地的战法发展到了通过快速的海空高技术打击瘫痪整个敌人的指挥管制系统,造成对方政权决策机构瞬间麻痹,进而导致政权崩溃的阶段,使对方失去领导。在新海湾战争中,美军后来的战役调整趋势可以看出,美军根本就没有打大规模巷战的企图。而是通过围困、断水、断电迫使伊拉克军队在意志上屈服,这让很多所谓军事专家大跌眼镜。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冲突过程中,空中打击的时间远远超过地面作战。人民、市民只能成为海空军导弹攻击目标的观望者。而在巡航导弹、GPS炸弹的背后,高技术战争第一战场、第一时间已经由陆地转向太空。侦察卫星、全球定位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主导了整个战场态势。人民对此看不见、摸不到。这就是美军的非接触式战争,让你有劲也使不上,不会和你正面交锋,就算你能组织起人民战争又能怎样?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打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多次局部战争的作战常规,在多维空间中立体展开,这一定已经是被诸多军事专家所一致认定的,信息战、电子战、心理战、特种作战和常规作战等交织进行,战争形态、作战的双方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以往单一的依靠兵力及常规技术装备的多少逐步转化为以信息化优势配合高技术装备及尖端武器来压倒和逐步消弭对方的兵力优势,突破对方防线,达到全面压制对方的目的,因此,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高技术性和高度信息化,也给传统的人民战争参战支前等内容、形式与具体方法提出了挑战。 然而这并不代表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现代战争会完成否定人民战争的存在,所谓的信息化战争,也是依托高技术兵器与信息化打发等等所进行的战争,改变的其实只是战争的单纯形态,但是战争的根本性质却没有得到改变。未来我们国家可能面对的战争,还是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成、维护祖国统一,边境重大军事行动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反对地区强权,反对霸权等一系列行动为主的,同时这也是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顺应社会时代发展潮流的争议战争。正义的战争一方面能够得到大多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大多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这是我们人民战争的优势。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摘要: 在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革命战争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实行,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革命总路线、革命道路、革 命纲领、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理论都得到了完善,新的统一战线的 形成,武装斗争形式的多样化,党的建设的进一步推动,都体现了该 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发展。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放战争时期;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带领人民在抗击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反动 势力的革命中,在具体分析我国当时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重要理论成果。它系统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国 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引导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历次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这个理论做出 了更为全面细致的阐述,推动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新民主主义理论之革命总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是一个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他对中国社会矛盾、革命对象、任务、动力等做了最初的描述。中国国情及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当时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对象 决定了革命任务,所以中国共产党既要实行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也要实行对抗本国封建势力的民主革命;革命力量比较广泛,人民大众、一切受压迫和迫害的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都是革命的 主要力量;随后,毛泽东又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实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 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能够更好地实现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这个时期,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新的革命对象被 提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力量勾结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