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扬中“撤县设市”,那些你不知道的回忆

关于扬中“撤县设市”,那些你不知道的回忆

关于扬中“撤县设市”,那些你不知道的回忆
关于扬中“撤县设市”,那些你不知道的回忆

关于扬中“撤县设市”,那些你不知道的回忆

作者简介:戴少华,原扬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现扬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其中,撤县设市期间任扬中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20多年前的撤县设市,在扬中历史上是个精彩之笔。从开始启动到基本实现,前后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全过程费用相比其他县级市仅是一个零头,可算是添写了从不可能到可能,时间最短,花钱最少,大事办成的“江洲传奇”。笔者有幸自始至终参与了其全过程,一些往事仍历历在目。

急迫启动扬中县政府

撤县设市作为议题正式提出是到了1993年底。由于扬中大桥即将建成,可于1994年下半年通车,县委、县政府认为如果同时能够撤县设市,那么扬中就是双喜临门。本着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撤县设市摆上了议事日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定什么市名。有人提出了用“江洲市”的建议,还有人说要重起一个好听响亮的名字。为此,我们以县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在全县征集,收集上来的意见多数仍赞成用“扬中”。我们将征集的情况向县领导作了汇报,提出了建议:一是扬中之名从1914年改县以来,已沿用几十年,在全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新起一个市名认可度要从头来起;二是

扬中的含义取扬子江中之意,较为切合扬中的地理特征;三是扬中具“扬我中华”之政治隐义。领导同意了这一意见。从此,撤县设市工作正式启动。

当时,我县周边已有丹阳、靖江、泰兴三个县撤县设市。县领导指示我们组织一个小组赴丹阳、靖江、泰兴三个地方先行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泰兴市。泰兴市政府办公室的蒋主任非常热情,介绍他的母亲就是扬中人,旧社会家境贫寒,在一次外出割羊草时走失,辗转流落到了金坛。谈话相当投缘,不过蒋主任也说:“小扬中还想撤县设市?”听他的意思是扬中小,弹丸之地,经济实力有限,设市不大可能。他又说,我们泰兴搞撤县设市搞了好多年,汽车轮子磨平了好几个,搞成功十分不易。他说我们听,也不争辩,但并未失去信心。

1994年1月3日,刚结束考察回来,我立马起草了一份关于扬中撤县设市的请示,上午起草好,请陆朝银县长签发。吃过午饭随即赶到镇江市政府,请镇江市政府办公室杨杏云副主任以镇江市政府名义向省政府写一份请示。文件经市领导签发并打印盖章后,当天立即寄出了。万事开头难,第一天第一关事情办得非常顺利。

事不宜迟,县政府随即组成了一个三人攻关小组,由王梅芳副县长、民政局施正纲副局长与我组成,集中精力赴南京攻关。

南京争锋扬中大桥通车前某年黄明节,前往圌山的扬中人争先恐后上渡船的情景

镇江寄出的文件到了省政府,随即转给了省民政厅。分管这项工作的是姜永荣副省长,他的秘书是张海波。到了南京我们才知道,镇江市有两家要求撤县设市,另一家是句容县。句容为此早于我们跑了三年,专项经费已花了XXX万元,这次又先于我县提交了请示。句容、扬中近期只能有一家上,谁先上变成了令人心悬的问题。我们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要把扬中报上去。

首先我们要把省民政厅各位处长的工作做好,向他们汇报扬中的经济发展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大桥通车时撤县设市的强烈愿望。一开始,他们似乎不大愿意接待我们,有一位处长的回答比较直白,认为“不大可能”。我们又找到另外两位处长,他们的态度比较平和,但对扬中不置可否。事情有点棘手。

我们了解到姜省长的批示,说扬中小,情况特殊,经济发展较好,请省民政厅提出意见。因此主攻重点继续放在了省厅。有时白天在办公室找不到人,晚上就登门拜访;晚上人未回家,就在人家门口等。当时正值年尾岁末,天气寒冷,即使刮风下雨,在门口苦等也是常事。他们逐步被我们的宣传和执着精神所感动。再则一一拜访相关方面领导,争取他们的

支持。

当时的民政厅长是张秉铎。张厅长为人谦和,待人诚恳,他对扬中表示支持,但过去对扬中不太熟悉,对句容则熟悉有加。权衡句容和扬中,确是给张厅长出了一道难题。由于王县长带我们多次的拜访和汇报,张厅长对扬中有了较深的了解,以至于后来他每次见到王县长,都笑嘻嘻地说:“老妹子,你又来啦?”民政厅主管这方面工作的是一位军队老转业干部朱德功,他听了汇报,表示理解扬中的愿望,并说从县到市,“一字之易值万金哪”。当时王县长身体不佳,生肝炎病刚好不久,为了保肝,将针剂随身携带注射。朱厅长了解这一情况后,甚为感动。其间我们还拜访了省政府秘书长刘坚、扬中在宁老干部施光前老前辈等领导。

虽说在到处争取,但当时的扬中确实有些方面存在差距。一次我们在与省厅一位处长交谈时,他说:“有的地方还想撤县设市,它那个县城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我们一听,是啊,扬中确实没有。随即陆县长指示在扬子大桥与前进路交叉路口装了一个红绿灯。难题不止一个,要撤县设市,国务院文件有一条硬杠子规定,即县城所在地建制镇“非农”户口要达8万人以上。之前我们到县公安局调查了一下户籍,1993年扬中全县(含乡镇)所有“非农”户口加起来只有3.6万人左右,差距非常大。这当口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项措施,将三茅乡与三茅镇合并,很快便获得了省政府的批

准,但合并后的三茅镇总人口也达不到8万人。

在南京的活动,不分白天黑夜,年头年尾。1994年的春节来得较晚,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按照陆县长的要求,王县长就带领我们直奔南京。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民政部部长助理李宝库同志,当时正在镇江挂职任副市长(回京后任民政部副部长)。既在镇江,对句容和扬中就有一个选择,他的意见很重要,但不可能厚此薄彼。他对扬中的优势十分清楚,当时扬中除了经济相对句容较为发达外,大桥通车是一机遇,听过我们多次汇报,看得出对扬中有非常的好感。另外,我县有一老乡也在民政部,陈金罗,时任国家民政部社团司司长,出生在我县三茅镇。他对家乡的事情十分关注,全力支持。这期间,时任中央委员、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同志携夫人考察了扬中,对扬中赞扬有加。他喜欢书法,我有幸晚上在崔部长房间陪他写字。

叁荣登百强扬中获1993年度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

就在形势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老天又赐给扬中一个极好的机会。1994年元月18日,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召开1993年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发布会。县委张学东书记要赴北京参会,会议指定扬中有一个发言。一次张书记用他的丹阳口音对我说:“戴少华,这次在北京发布会上的讲话,你要给我准备一个稿子。”我知道,这是一个5分钟的发言,但最好写成一个演讲稿。

18日上午,我们来到北京保利大厦会场,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百强县名单,扬中名列第27位,这是扬中历史上值得骄傲的殊荣。轮到扬中发言,张书记上去演讲起来。霎时摄像机、照相机一哄而上,闪光灯闪个不停,与会其他县、市人员有些愣住了,不少人带着疑惑不解的表情,扬中咋就这样牛呢?晚上,央视新闻联播出来了,张书记在上面亮了一个大大的特写。看得出,对当天的表现,他非常满意。

第二天,我们去拜访费孝通先生。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小城镇建设理论很出名,当时已到过扬中两次,对扬中的经济发展和河豚美食很是赞赏。扬中在北京开过经贸洽谈会,费老能应邀到场,作热情洋溢的讲话。费老十分热情,张书记把在百强县发布会上的演讲稿念给他听,费老谈兴愈浓。谈到撤县设市,费老说,他已给民政部阎明复副部长写了一封信,希望对此有帮助。随即我向费老的秘书要了一份复印件(字迹不十分清晰,记得一直放在家里,近日居然被找出来了)。

大约第三天,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一次汇报会,听取句容、扬中两县的汇报。由于刚得了百强县第27位,张书记在会上似乎当了主角,说话的底气和神态都不一样,有一点理直气壮、志在必得的气势,气场明显占了上风。而句容相对比较逊色,尽管也提出了不少理由,似乎一直比较被动。事后,民政部的一位领导对我们讲,“百强县”很管用,比你们再

多的口头宣传都有用。

费老的信1994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左)、费孝通(右)参加扬中长江大桥建成庆典仪式

费孝通先生的信写在两张印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栏标的信笺纸上。经辨认,内容如下:

明复同志:这几年,我还是在“行行复行行”,各地的农村都发展得很快,特别是我的家乡苏南一年一个面貌。最近扬中县的领导来找我,又听到了远处在长江中心的小岛上近三十万人的新人新事。

扬中在镇江、扬州之间的江面上。去年我到镇江,知道他们正在建一大桥。桥通扬中,我很高兴,这样扬中就联系了苏南,发展可以再跃进一步。我还想得远一些!哪一天从扬中打一隧道通到扬州(当时泰州属扬州管辖——笔者注),苏南苏北在腰部联结起来,江苏可以大变,这算是我的一个梦,但或者可说是有实现可能的梦。来人也告诉我,希望通苏南的大桥今年上半年可以筑成,准备撤县通车。他们更希望通车时可以由扬中县升格为扬中市。论规格他们是已够得上,但申请得稍稍慢了一点,怕赶不上双喜临门。实际上是有了这块新招牌,称了市,在吸引外资上可以力量大一点。扬中的地位好,人也能干,而且市容也干净漂亮,加一把力,我认为可以成为一个环保模范市。小平同志不是称赞过新加坡

整洁繁荣的么?我看扬中是有条件赶上去的。如果能早一点撤县建市,对他们是一个鼓励。

我知道他们已见过你,当面请求过民政部长早日批示,他们要我写信给你,表达我的支持。我是乐于帮他们一把。因为我在过去十年中已去过两次,确实有很好的印象,尤其是近年来他们接受我的建议,开展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联营合作,取得了成绩。四川凉山冕宁的一家稀土企业就是由扬中帮当地兴建的,现在已成了该县最大的企业。我认为这是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一条可行的路子。我向他们出了个主意,要吸引外资,更新这个小岛上的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而同时把已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扩散到中西部地区,在缩短当前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上作出先导。我向他们表示,如果条件许可,愿意在大桥通车时去参加庆祝,并且把上述两条建议重申一次,一是建立环保模范市,二是向西部扩散乡镇企业。为此我写信给你,表示支持他们,请求早日批准“撤县建市”。此致敬礼费孝通1994年1月16日

中南海定音江苏省政府关于扬中撤县设市的通知

上报扬中撤县设市的方案虽未最终敲实,但胜算已经比较明显,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北京。先前先是陆县长两次带我们拜访民政部崔部长,之后,陆县长又拜访了阎明复

副部长。趁他们谈话之际,我取出随身携带的“傻瓜”相机,留下了他们亲切交谈的身影。王梅芳副县长也带我和蒋茂军局长、施正纲副局长拜访民政部相关领导,陈金罗司长的儿子陈继红在其中帮我们穿针引线,他们父子俩为扬中的撤县设市操了不少心。

终于,3月11日省政府签发了上报国务院的文件。文到北京,眼看大功即将告成,我们一行再到民政部拜访。民政部告诉我们,呈送上来的文件有一处内容不符合国务院规定要求。我把文件带到崇文门宾馆,用特快寄给江苏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的潘君同志(此人过去是苏北某县的铁姑娘队队长,扬中撤县设市她帮了不少忙,为人热情,办事老到),请她将文件带到省政府重新办好,用特快寄给我。潘君不负所托,两天后我收到了文件。

文件办好了,很快呈报到国务院,主管领导是国务委员罗干,只要他一签字,一切就搞定了。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刘济民同志分工这一条口,他先前被派到无锡市委任副书记,与我县前任县委书记、时任无锡市委副书记的王家骏同志非常熟悉。出发去北京前,陆县长请王书记给刘秘书长写了一封信。北京安顿下来后,我多次联系,终于和陆县长两人来到中南海刘秘书长的办公室。办公室不算大,二十平米左右,陈设简朴,靠北的一面墙是一排书橱,办公桌靠西边的窗口摆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橱上挂着一个镜框,为黑色的周

总理的标准像,非常突出。陆县长简要说明了来意,交给他王家骏书记的信。刘秘书长中等身材,微黑皮肤,热情而又持重平和,他询问了扬中的情况,又谈到与王家骏书记共事的情形,谈到经济发展,说“扬中要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无烟工厂”,“工业要发展,但生态环境要保护”。陆县长一一点头,表示赞同,并提出尽快批复扬中撤县设市的请求。刘秘书长表示会尽快呈请罗干同志签字。说好谈5分钟,结果谈了半个小时,刘秘书长将我们送出了办公室。

北京制印1994年10月6日,扬中大桥通车、撤县设市、实现小康县、建设生态示范县“四喜”同庆

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下达了同意扬中撤县设市的批复。准备庆典只差最后一项工作——刻制印章。这一任务交给了我和办公室的殷立虎同志。带国徽的印章涉及四枚,市人大、市政府、市检察院、市法院。能制这种印章的,全国只有两处,一是上海,二是北京。当时获悉上海不制,只能到北京了。我们负责的是三枚,县法院另外指派了专人去雕刻。

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省人大、省政府和省高检的介绍信,我们跑到了北京前门大街附近的“中国人民造币总公司(北京印钞厂)”,说明了来意,递交了介绍信。接待我们的公司办公室主任说,这还不行,必须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具介绍信。

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北京气温很高,我们决定下午3点人家上班时去。到了最高检,门卫告诉我,这里已经下班了。我一脸疑惑,怎么下午3点就下班了呢?他告诉我,高温季节属特殊情况,一般中午不休息,下午3点下班,50岁以上的老同志甚至可以在家办公。我提出能否让我们进去找找人,他领我们上了楼,巧得很,负责开介绍信的同志还在,我们顺利地拿到了介绍信。

为了加快制印的进度,我们三天两天去催办,造币总公司的车间主任被我们的精神所感动,终于在8月10日把制好的印交给了我们,屈指数来,已在北京待了8天。印章总共四枚,元章两个,市人大、市检察院各一枚;套印两个,市政府正印副印各一枚(副印没有印把,为印刷布告等用)。另外交给我一张印纸,印有市政府印模,要求我们带回后直接交到省政府。我问为什么,他说这里面有暗记,如果将来印章被假冒,可以到省政府去甄别。

带国徽的印章雕回来了,大约一个星期左右在镇江开会,扬中市委的印章也给我带回来了。市委的印章为全铜材质(包括印把),由省委统一制发。当我把印章交到张学东书记手中的时候,张书记拿起来在一份报纸的边沿上先盖了一下。我笑着说:“有了这枚印,张书记从此就是市委书记了。”在旁边的秘书们也都一同笑了起来。

从此,扬中由县到市,又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2015年6月19日一稿,6月29日改定)

备注:限于篇幅,原文略有删减,敬请作者见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