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艺术概论(00504)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2)几种不同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一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罗丹提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在艺术本质论中,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最终决定艺术发展的是经济。

“扬州画派”的产生说明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原始艺术的显著特征是直白性。

黑格尔提出“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

王国维诗句“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

艺术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关系: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从生产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情况主要表现:

第一,艺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精神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满足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而生产。

第二,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相对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

第三,从事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的艺术家成了像工人一样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一种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作品指人类对社会生活或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马克思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的方式和艺术的方式。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而艺术则要求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宗教形象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虔诚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作为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的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本质、规律,以范畴、理论体系揭示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去掉一切个别事物的偶然性,是高度抽象的,根本远离了事物的实际形式。与艺术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相比较,哲学是抽象的,“在抽象的最后阶段,最为实体的将是一些逻辑范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真理,它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形象的特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观,同时也通过可感的形象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因此具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具有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所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

艺术典型能集中地表现出艺术的各种性质和主要特征。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说明了作者是从艺术的传播功能来认识艺术。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本来就是供人欣赏的,这就决定了艺术形象思维必须反映艺术美,符合艺术的规律构思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首先,从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来看,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态。

艺术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下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们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叫做审美。

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实践性与主体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形象性;形式美与形式感;创造性;情感性。

艺术的创造性就审美本质而言,任何艺术都应是独特的审美创造,每一件作品都应是新颖的,既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就创作主体而言,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某一阶段。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情感性是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

情感是指人的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形象的主观态度。

情感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第一节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和歌舞艺术。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艺术分类的标准: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感知方式、创造方式等。

按照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

按照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艺术可以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

按照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标准,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采用反讽、荒诞和调侃等多种方法直观表现当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的被称为现代艺术。

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美术、建筑美术和园林艺术都属于立体艺术。

第二节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性

静止性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绘画

雕塑

雕塑的基本技术包括雕和塑两种方式。

雕刻《巴尔扎克》的作者是罗丹。

雕塑的特点:

(1)雕塑的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

(2)雕塑形象具有单纯性;

(3)雕塑还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

工艺美术

现代工业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把造型艺术和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也就是使工业产品艺术化。

现代工业设计被称为“从小匙到大城市”的艺术类型。

书法

书法的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籇、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

美术具有许多特性,在许多特性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它的造型性和静止性。

美术表现的是“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反映了美术的静止性。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感知方式上具有永恒性。

美术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是黑格尔最早提出。

当代美学著作《美学散步》的作者是宗白华。

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响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和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

奏鸣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

旋律也称曲调,是音乐的最有表现力的因素。

抒情的艺术

第一,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第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第三,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二)音乐的类型

独奏是由一个人演奏的器乐作品。

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的大型乐曲。

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

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个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贺绿汀。

三、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性

动作性

第一,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第二,舞蹈动作必须有内涵。

第三,舞蹈动作要讲究形式美。

第四,舞蹈动作要注重风格。

抒情性

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第一,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

第二,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

第三,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

(二)舞蹈的类型

独舞

双人舞

群舞

舞剧

芭蕾舞

芭蕾起源于欧洲民间,15世纪进入意大利宫廷。

中国古典舞

民间舞

现代舞

美国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

人们赞誉舞蹈为美的化身。

原始舞蹈分为狩猎与劳动两种。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

通常认为戏剧有4个要素,即演员、导演、剧本、舞台美术。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是动作性、抒情性以及同音乐的密切性。

戏剧的根本特征是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

音乐剧是欧洲的通俗歌舞剧。

(二)戏剧的类型

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话剧、曲艺和杂技。

悲剧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

1、英雄悲剧

2、性格悲剧

3、命运悲剧

4、社会悲剧

《哈姆雷特》属于性格悲剧。

喜剧

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

正剧

五、摄影

(一)摄影的主要特征

纪实性

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征。

光与影的艺术

黑白摄影的明暗层次主要指的是影调。

(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新闻摄影

生活摄影

风光摄影

人像摄影

体育摄影

舞台摄影

广告摄影

六、电影和电视

(一)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1)具有运动的画面语言;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之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涵义。

(2)声画结合;

(3)具有时间转换的自由性;

(4)追求逼真。

电影的主要类型,按传统说法是“四大片种”,即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和新闻教育

片。

动画片的出现反映了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结合。

电视剧的类型有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

电视文学片

七、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

(一)文学的主要特征:形象塑造的间接性;艺术表现的广泛性。

对于文学体裁的划分,历来存在“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三种方式。

“二分法”是指把文学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

“三分法”是指把文学体裁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这是欧洲传统的划分方式。“四分法”把文学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根据文学形象的特性,文学也被人称为想象艺术。

(二)文学的类型

诗歌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的。

被认为“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是诗歌。

散文

文学界讨论散文特点时得出的一个共识是形散神不散。

小说

戏剧文学

八、建筑和园林

(一)建筑

实用是建筑的基本功能。

“蒙太奇”是从法国建筑学上借鉴来的名词。

1、建筑的主要特征:空间与实体统一;艺术与技术结合;风格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2、建筑的类型

(二)园林

1、园林的主要特征

一是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

二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三是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2、园林的主要类型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3、园林与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

九、其他艺术门类

(一)曲艺

曲艺是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

(二)木偶

第三节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类艺术的相互联系

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吸收与借鉴、配合、结合。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第三章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游戏说;

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有席勒和斯宾塞。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游戏说提出“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二)巫术说;

巫术说最早由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

(三)劳动说。

恩格斯提出艺术历史的起点是建筑。

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艺术发生的众多理论中高度重视和支持劳动说。

“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的出现。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建筑艺术]

黑格尔提出,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

[造型艺术]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

[装潢艺术]

原始装潢艺术根源于原始生产实践活动。

[舞蹈]

[音乐]

[诗歌]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一)艺术发生的上限——人们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二)准艺术的发生

(三)准艺术的繁荣

(四)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第二节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第一,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

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

首先,对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种类艺术做比较,艺术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政治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错误观点:

第一,认为“政治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决定艺术”。

第二,认为“政治不是艺术发展的任何动力,政治与艺术无关”。

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重大的:

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他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因此,政治既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首先,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

其次,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第一,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二,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

第三,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第四,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表现在:

第一,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第二,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

第三,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像

道德艺术发展中的作用错误的观点:

第一,认为道德与艺术是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第二,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哲学如何影响艺术的发展:

第一,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第二,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第三,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第四,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第一,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第二,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第二,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第一,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第二,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一,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第二,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第三,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第四,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第一,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第二,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第三,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第三节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

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艺术民

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第一,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仍相互影响。

第二,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条件

第一,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类似性。

第二,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二)世界艺术

“艺术世界”对艺术接受的作用:

中介性、接受性、制度性、主动性与惯例性。

世界艺术的具体特征:

第一,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第二,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第三,世界艺术的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

(四)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名族形式;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发性。

第四章艺术创作论

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在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本领中,最杰出的本领是艺术想象。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的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

(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2)深厚的文化素养

一般文化、姐妹艺术文化、专业文化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艺术直觉”特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

第二节艺术创作活动

一、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一)生活体验;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指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象,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

典型,或称典型形象,是指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

(三)意象物化。

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及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

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规律:

第一,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律。

第二,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律。

第三,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率。

第四,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言的同一律。

第五,诸种艺术语言交递运用律。

想象性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特征。

艺术创作过程一般包含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阶段。

不同的艺术之间的联系和融通,存在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中能从其它作品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的是借鉴。

二、艺术创作中心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艺术构思,它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

在整个艺术理论中,贯穿前后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艺术思维。

齐白石先生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反映了艺术的创造性。

(二)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大致分为6种不同性质和不同作用的类型。

习惯无意识是指在意识的驱使和指导下,对于某种心理活动或动作经过严格的规范和长期反

复练习,最后达到高度熟练、高度自动化的习惯无意识的表现状态。

无意识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集体无意识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进化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积淀起来的潜在的共同心理。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三)艺术灵感

从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来看,艺术创作中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突然因为某一事物触发而得以顿悟的心理活动是艺术灵感。

灵感的主要特征就是它在无意中触发,突然在瞬间产生的顿悟。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

1、形象思维的特征

形象思维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1)形象性;(2)想象性;(3)情感性;(4)艺术个性;(5)审美性。

2、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形象思维逻辑的思维形式

基形意象

完形意象

群形意象

易形意象

(2)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和谐律

融合律

理想律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第三节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艺术手法。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感情的隐蔽性。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一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都属于具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作品。

浪漫主义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作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1)古典主义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是要求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甚至采用古代题材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态度。

(2)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3)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在艺术特征方面,主观性和内向性是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一)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

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作品风格相近的艺术家自觉组织起来的。

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他们直接或间接的追随者自

然而然地形成的。

(二)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艺术思潮有两个特征:新的艺术思想;群体性潮流。

(三)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研究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和创作方法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而且随着人类历史继续向前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艺术思潮、流派的活动和作用也越来越会呈现出自觉的目的性。

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现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被称为“艺术作品的陵墓”的是艺术博物馆。

艺术展览馆是美术接受和传播的重要机构和场所,它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他的作品走向社会接受过程的第一步。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

(一)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

(二)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1、题材

2、主题

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主题”一词始创于德国。

艺术作品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艺术作品的形式对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艺术的继承关系表现得明显突出。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由结构和艺术语言构成。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艺术语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其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其二是审美的功能。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在艺术接受活动中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

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二)艺术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艺术作品的意与象、情与景、物与我的统一关系在作品整体中的体现。

(三)艺术作品的风格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艺术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的代表性面貌是艺术品的风格。

把艺术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类型的文艺理论家是刘勰。

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艺术作品的格调

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俗和雅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艺术作品的品位

品位原是矿物学上的术语。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一)问题的提出

(二)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精神产品

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精神产品,而不是商品。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毛泽东同志说:“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第三节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根源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具有创造性,因此能够参与到时代精神的建构过程中。

艺术美的根源:

艺术美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意识中固有的,而是现实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艺

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

二、艺术美的条件

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美称为自然美。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根源于社会生活。

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因此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创作主体依据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事物的美,称为艺术美。

三、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和感染性。也有的理论家把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看作是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的本质

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首先,艺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其次,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第三,艺术的介绍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2、艺术接受方式与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三)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的根据首先在于作品属于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

其次,对艺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还在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第三,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的过程,而且在形态上

她还是由先后之间的差异、区别、变化、不同所构成的。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创造的无限性正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线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是艺术批评。

(一)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1、艺术世界的构造

“艺术世界”的概念是由丹托在《艺术世界》中提出的。

艺术世界能在艺术家和观众、艺术作品与接受活动之间起沟通的桥梁作用,它是指艺术世界的接受性。

2、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艺术世界的作用:

中介性

接受性

主动性

制度性与惯例性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1、艺术展览馆

2、新闻媒体

3、艺术出版社

4、艺术博物馆

5、艺术市场

6、艺术院校

三、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

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

艺术接受中艺术批评的特征和作用:

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艺术批评还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艺术批评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介性于一体的特征。

艺术批评的重要性:

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艺术批评还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第二节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在艺术欣赏中,艺术作品的情感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定向与期待

2、审美态度的形成

(二)初级阶段

1、知觉——完形与弥散

2、知觉——错觉

空间错觉

物象错觉及其他

3、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三)高级阶段

1、理解

理解和前理解

理解的循环

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2、体验

3、回味

艺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审美态度的形成属于艺术接受与欣赏过程中的准备阶段。

理解、体验、回味,是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的高级阶段。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在艺术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同呼吸,这种现象叫做艺术欣赏中的共鸣。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有三大社会功能:

1、艺术的认识功能

2、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3、艺术的审美功能

4、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美的观念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能力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有二:(1)寓教于乐;(2)潜移默化。

“寓教于乐”是古罗马的贺拉斯最早提出的。

艺术最根本的一个审美特征是形象性。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艺术概论(00504)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2)几种不同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一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罗丹提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 课程准备 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 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 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 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 第二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一媒体(媒介) 1.定义:狭义(media):负载信息的介质。(图像、文字等) 广义(communication):传播信息的工具。(如邮局系统,出版发行售卖,虚)2.媒体与人类同时产生(媒体不只指新闻媒体,还包括信息出版、艺术媒体等。) “结绳”与“鱼雁” 3.媒体的更迭与进步 旌旗、鼓角、烽燧、虎符、电报、GPS 二新媒体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 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

三新媒体艺术(2,代表传播方向;3,人性化) 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接受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一造型机制 数字化机理,智能化功能,虚拟化呈现,海量化存储,非线性结构,网络化传播,无损花复制。 二本质特征 1.科学模拟(精灵鼠小弟) 2.多媒融合(把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融合在一起) 3.互动参与 4.平等共享 (科学是让人“知道”,艺术是让人“感到”。“知道”不一定“感到”=_=!!造型机制是表层的,深层的是本质特征。数字化机理:过去不同的艺术使用的是不同的造型的物质材料,如音乐用声音造型;绘画用色彩,图案;摄影用感光和显影材料等。人们最熟悉的数字化结构:光盘。以扇形记录信息。新一代DVD 4.7G 存储介质的使用要和读取结合起来。地球上物质分四态,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一深化文艺理论研究 二深化艺术史的研究 三深化门类艺术的研究 四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培养新媒体的创作和批评人才

(精选)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 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

“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2010年戏剧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第一章、东西方戏剧的起源 1、戏剧: 2、简述戏剧与文学的异同。 相同:戏剧和文学一样,都是社会形式及 生活的一种呈现。 相异:文学:是限制艺术,文本艺术; 戏剧:是一种活生生的艺术样式, 一种行为艺术。 3、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样式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 4、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民间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具体地说就是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 的祭祀。 5、“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这句话出自王国维。 6、戏剧产生的三个文化条件:1)模仿性的表演;2)故事性的增强3)观演的分化与交流 的出现。 7、分析东西方戏剧起源的历程。 在世界上自古至今存在着两大风格迥然,形态各异的戏剧传统:自古希腊以来的欧美戏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传统和以古印度梵剧、中国戏曲、日本能乐为代表的东方戏剧传统。东西方戏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戏剧都是源自民间,是和原始人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的仪式密切相联的。 8、“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 9、“喜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狂欢之歌”。 10、中国戏曲的源头是1、原始歌舞2、祭祀仪式3、古代俳优的表演4、百戏、角抵戏。 11、中国戏曲形式较为复杂包含了唱、念、做、打、说等,是更为综合的艺术。 12、司马迁谓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指的是古代的俳优 13、百戏:古代的“百戏”又称“角抵戏”,秦汉时已出现,是各项技艺汇集在一起,彼此竞争,互争优胜。这些,后来同歌唱、舞蹈等合流,成为中国戏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打”。 二、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 14、古希腊时期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15、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喜剧大师,被恩格斯称作是“喜剧之父”的是阿里斯多芬。 16、埃斯库罗斯的创作特点: 1、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 2、第一个在戏剧中引入了第二个演员; 3、艺术风格上,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高雅凝重,规模宏大,奠定了西方悲剧庄重、严肃、高贵的气质底蕴。 17、欧里庇得斯的创作特点: 1、第一个将悲剧用于刻画世俗生活中的平民。“标志着旧的‘英雄悲剧’的终结”。 2、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 3、善于塑造女性形象。 4、艺术上:语言自然流畅,接近口语,富于感情,说理性强,重视话语的修辞效果,善于用文字塑造形象。 18、第一个采用三部曲的悲剧形式的戏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被称作“剧场里的哲学家”,“问题剧”的创始人的是欧里庇得斯。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第六章 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课程代码:00504 2016年4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必考科目之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人文类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艺术学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艺术发展基本规律、世界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律及具体艺术门类的发展规律等相关问题能力,从而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如下: 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了解世界范围内艺术学学科及理论的发展概况,掌握中西方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理解动中西方艺术学理论的异同及相互借鉴。 5.掌握艺术学理论横向、纵向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6.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使艺术创作链保持良性循环。 7.能够结合中国艺术创作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议。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作为艺术类专业基础课,将与此相关的各具体艺术门类以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要素放在一个体系内来进行阐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艺术学理论的整体意识,从而将创作、作品、鉴赏等环节相结合,更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

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全)1.doc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

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就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完整版)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模版

青岛胶南珠山职业学校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概论课程类型: 基础课 适用专业:广播与影视主撰人:殷兵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影视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原理,熟悉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了解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熟悉各种影视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从影视艺术本质、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影视生产规律、影视前后期设备操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影像诞生历史、影像视听语言发展、影像产品分类、现代影像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本质及生产规律,通过对影视前后期设备的使用,熟悉影视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能鉴赏不同影视片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影视艺术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基本原理及影视艺术的发展史。 理解:影视基本特性、传媒特性和发展趋势。 掌握: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 2、能力要求: 增强影视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绪论:中国电影电视发展之路(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电影的发展 2、中国电视的发展 第一章影视艺术基本概念(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艺术的本质和影视艺术的特征 2、影像和镜头的概念 3、影视声音的概念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的本质和影视艺术的特征 2、理解影视艺术相关的基本概念性的东西 3、理解影视声音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影视艺术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构成及声画关系 第二章、影视创作(4学时) 教学内容: 影视创作的概念 影视创作流程及编剧、导演、表演、摄影、摄像的概念和操作教学重点:

艺术概论笔记 王宏建(25页超全打印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017艺术概论考试大纲

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课程代码:00504 2016年4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冇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含师类与非师类)必考科目之一。包括大学、淸华大学、师大学在的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师院校,以至理工农医等各类髙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此门课程。本课程对于培养人文类学生具有全而的艺术常识,较奇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而,尤貝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自学和辅导考试,能较全而、系统地掌握艺术学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艺术发展基本规律、世界文化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培养和提髙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律及具体艺术门类的发展规律等相关问题能力,从而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如下: 1.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2.了解并熟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3.了解世界围艺术学学科及理论的发展概况,掌握中西方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4.理解动中西方艺术学理论的异同及相互借鉴。 5.掌握艺术学理论横向、纵向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6?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能够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使艺术创作链保持良性循环。 7.能够结合中国艺术创作发展的现状提岀建议。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作为艺术类专业基础课,将与此相关的各具体艺术门类以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要素放在一个体系来进行阐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艺术学理论的整体意识,从而将创作、作品、鉴赏等环节相结合,更有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一方而通过介绍四方艺术发展状况,能够使学生了解中西艺术的异同,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资料

课堂专用复习资料艺术概论 孙美兰版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艺术的定义?(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什么是艺术? 答:何为艺术?国内外从古到今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与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席勒的游戏论等,本教材认为,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思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为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人类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所谓的掌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或反映人类认识生活的方式。艺术也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所以艺术是意识形态。 另外,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强调艺术的精神在生产形态方面存在巨大的实践性威力。1、艺术是社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具有精神生产的特征,2、艺术创造也在改变和构建着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具有物质生产的某些特征。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什么不同呢?(只需了解的标识) 精神生产: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具有审美价值 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具有使用价值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形态的特点有哪些?★★ (一)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一.艺术概论包含艺术原理、艺术系统、艺术门类。 二.艺术原理包含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功能与教育、艺术与环境 三.艺术系统包含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 四.艺术门类包含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文学艺术 五.广义艺术:指包含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在内的艺术形式。 六.狭义艺术:主要指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 影、书法),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戏剧、戏曲)。 七.艺术本质的讨论: 艺术作为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八. 艺术的本质: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创作、作品、鉴赏的主客体统一) 九.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研究启示: 1、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妙。 十.艺术具备的三大特征:形象性特征、主体性特征、审美性特征 十一.艺术起源观点: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 十二.游戏与艺术的联系与区别: 1】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 1、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求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 2、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 3、游戏中强烈的情感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 2】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 1、游戏的目的是发现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 2、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3、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 十三.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 原始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

艺术概论专题讲解笔记总结

艺术概论专题讲解笔记总结 1,什么是学科?——学科应符合的基本条件:1,有一批基本概念 2,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 3,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它的理论是普遍有效的 相关链接:学科的定义(百度定义):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 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 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3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在2011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年会议一致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从文学所属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四个并列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 ···················································2,注意区分概念——什么什么是某某&某某是怎样的 例如:什么是艺术概论(定义判断)&艺术概 论是怎样的(特征描述) 3,艺术与美术的历史与理论表述

历史与理论是两种表述方式(即史、论结合) 什么是作为概念的艺术?——“艺术”一词来源于古罗 马,原义指“人工技艺”(包含面较 广,相对于“自然造化”);中国古代 也有“百工技艺”的说法,与西方古 代类似 “术”本身就反映出其原始意义是指 功用性;最早的审美意识是人出自于 满足自我需求的需要 在我国它作为专有名词是在新文化 运动之后。···················································4,艺术的形态和特征是怎样被描述的(分类) 对事物形态和特性的描述,是理论表述的最主要方面 相关链接:形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特性是某一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国的崔希伯爵在1796年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最基本的理论意识形态包括分类的思维形态(分类是

彭吉象艺术概论笔记(艺术硕士考研精品资料)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笔记整理 上编 艺术总论 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 é ——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1、《艺术概论》,顾名思义,就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得基本理论。 2、《艺术概论》得研究对象:概括地说,艺术理论就是以各门艺术得普遍规律作为自己得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得一切艺术现象,探索与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得普遍规律,主要就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得共性问题,艺术得基本原理与概念范畴问题。 3、德国美学家康拉德·费德勒最早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分离得构想。 5、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得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得关系。 6、艺术回归社会得中介就就是艺术接受。 7、从社会关系得角度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得意识形态,就是社会生活全面得、审美得反映。从创作活动得角度瞧,艺术又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得一种表现状态,二者具体地统一在社会历史得进程之中。 8、任何成功得艺术创作、美得艺术作品,都就是合目得性与合规律性得统一。 9、关于艺术得起源 ⑴模仿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得模仿 关于艺术起源,最早产生得就是模仿说。 代表(西方):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莎士比亚、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中国):姚最、张璪、荆浩、袁宏道、王履等。 苏格拉底 ⑵表现说——认为艺术就是心灵得表现 代表: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直觉说”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直觉即创造,即艺术。”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直觉表现”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唯我论” ⑶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得游戏冲动 游戏说得代表人物就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与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代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德国(美学家)席勒:“艺术起源于游戏”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⑷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得理论主张。英国人类学家詹·弗雷泽得《金枝》也就是探讨原始文化得巨著。她把巫术原理归结为两个原则:“相似律”与“接触律”(或“触染律”)。 代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与弗雷泽 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 ⑸劳动实践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得劳动实践96 代表:德国(哲学家):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 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 ⑹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得多元决定论 (一)阿尔都塞得多元决定论 (二)希尔恩得综合研究方法 10、中国古代画论中得“师造化”说与西方得模仿说十分相似。 11、隋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动必依真”等主张。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 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 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条件: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 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在不同关系中,和不同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1美的本质 1)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美的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一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2)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 3) 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

舞蹈艺术概论知识点总结

审美理想:人们所向往的至高、美好的境界,表现了人类对精神完善、完美的追求。审美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的舞蹈:是指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手势、面部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创造艺术形象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叙事性舞蹈:又成情节舞。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来塑造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社会思潮:在社会在,某一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者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舞蹈时空顺序结构: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次序的先后进程,来安排人物的行动和舞蹈场景的结构方式。 舞蹈语言:是由具有一定的传情和达意的表达功能,或者具有表现某种抽象精神内容和一定的象征功能,或者具有以此物比彼物和寄托隐含意念的譬喻和寓意功能的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语汇所组成的。 二、简答题 1、对舞蹈的起源有各种学说: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表情论、性爱论、劳动论等 2、舞蹈在古代社会及现代社会的功能。 古代:舞以达欢;祭祀与祈祷;交流、交谊和择偶;健身、习武、象功;教育 现代:(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3、舞蹈的分类。 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 生活舞蹈: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 艺术舞蹈:(1)、按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2)、按表现形式

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3)、按反映生活和塑舞蹈形象方法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4、舞蹈的审美特征:1、情景交融,如诗如画。2、虚实相生,物我合一。3、内涵丰富,给人启迪,引人思考 5、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6、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映生活和塑造舞蹈形象方法分(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7、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 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8、艺术的定义:艺术是通过动作、姿态、线条、色彩、声音、语言、文字等为表现手段,塑造出具体生动的、可被人感知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从审美角度来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形式,是人对现实世界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 9、劳动综合轮: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人的内在生命力外化为人体的有节律的动态的艺术造型,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产生[狩猎、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