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年级数学上册《1-5各数的认识》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1-5各数的认识》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1-5各数的认识》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1-5各数的认识》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1-5各数的认识》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1-各数的认识》学案

一、说教材

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

一年级数学上册学案

位置 学习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导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是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导学过程: 一、学案 1、介绍自己的位置。 2、根据座位号找座位。 3、介绍新位置。 4、玩点名游戏。 5、完成练习。 二、导案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导入,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把单纯的表述学生自己原来的位置,升级到让学生在教室所有位置中找出指定的位置,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并运用本堂课的知识点。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小课题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的研究 赵勤友 (安宁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云南昆明邮编:6503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悄然兴起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对现行课堂教学的“变革”,构建高效课堂,引起了教育界的强力震撼,许多地区、学校纷纷揭竿而起,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安宁毫无例外也在其中。各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基本上都基于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合作学习)为手段进行的。部分学校在“导学案”的编制上由于缺乏理论支撑等原因,导致出现一些误区及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调查,行动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注意的问题及模式,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导学案”,激发学生强力的探究欲,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探索出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策略、注意问题及学生喜欢的模式。1、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 2、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原则策略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

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是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要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学生必须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必须有一个“教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这个“教辅”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不应该是“题海”,更不该使学生“增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法的阶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根据不久前亲身到山东昌乐二中的考察学习,并对李炳婷所写的《高效课堂22条》学习,对目前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共有的一点就是以“导学案”、“课堂指南”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成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前提。通过上网查看,小学数学“导学案”也层出不穷,各地一些小学也对“导学案”的设计做了尝试,“导学案”样式也颇为较多,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导学案”编织成“新教案”;“导学案”习题化;重“显性”轻“隐形”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将设想在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上探求一些编制的原则、策略,建构一定的模式,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位置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单元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 学生:上、下、前、后。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这四个方位。(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个别汇报。(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学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5页例4及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与表面积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从家里找一个长方体纸盒带到学校来,都带来了吗?(带来了)请大家先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用尺量一量,你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练习纸上,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练习四第1题的填空部分。 学生测量数据并完成填空,组织交流。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手中的纸盒,讨论一下,你打算从哪个方面来研究这些纸盒。 反馈:你认为可以从哪个方面来进一步地研究这些纸盒?(学生可能想到:把这些纸盒分分类;看做这些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这些纸盒内能装多少物品……)揭题: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和发现。今天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来研究,就选“做这些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来研究吧。 [说明:让学生测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为后续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活动提供了具体材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展开自主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算一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为后面学生主动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算法做了必要的铺垫;讨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纸盒”,为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提供了机会,也教给学生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由学生自己确定,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自主探索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谈话:确定了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下面要思考的问题就应该是用怎样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计算做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带来的纸盒为例,按下面的要求开展研究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想办法求出做自己的这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二课时 左、 右 自主学习 一、复习旧知 知识点二:认知并理解“前”“后”的位置关系 1.说一说:怎样用“前”“后”描述大桥上三辆车的位置关系? 2.练一练:小组同学排成一纵队,依次用“前”“后”说说自己的位置。 知识点三:初步学会辨别方位,并能用语言描述 讲故事:观看老师准备的动物运动会动画片,小组内用“上”“下”“前”“后”讲讲动物运动会发生了什么? 三、实践应用 (一)随堂练习 1.看图填一填 (1)小狗跑在最( )面, 小象跑在最( )面。 (2)小象跑在小牛的( )面,小狗跑在小兔的( )面。 (3)小兔跑第( ),它的后面还有( )个,前面还有( )个。 2.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出她们的名字。 小敏家住在小英家楼下,小英家住在小兰家楼下,那么( )家住在最下面,( )家住在最上面。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 面 表 现 不 够 , 以 后 要 注 意 的 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教师引导学生 总结注意事项。

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字,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 左右 二、探究 1.向你的同桌分别介绍一下你的左手和右手。 2.请用“谁在谁的左/右边“的句式描述一下教室里物体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 质疑探究 知识点一: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一位同学。 2.同桌之间玩“找朋友”的游戏。游戏规则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重点:1~5基数含义的理解。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写数字和建立数感。 学习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 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 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一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课题:数一数 【学习内容】: 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提出问题】: 看到“数一数”这三个字,小朋友想知道什么? 1、------------------------------------------------------------------------? 2、--------------------------------------------------------------------------? 3、--------------------------------------------------------------------------? 【自主探索】:(师出示2、3页的彩图,学生观看后回答) 1、看到了什么? 2、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勇敢地数一数吧! 滑梯()个、秋千()个、木马( )架 人()个、鸟()只、花()朵 ………… 【大胆展示】:针对上面的问题: 1、自己先数一数。 2、说给同桌听。 3、上前台做向导带领小朋友一起按顺序数。 【独立练习】: 1、找一找自己身上有多少个数。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多少个数。 3、找一找同桌身上有哪些数。 4、说给大家听。 5、总结数数的方法。(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 ---------------------------------------------------------------------------------------------------------------------)【合作练习】: 一些物体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表示,下面我们就用点子图来表示吧,例如:1个滑梯就用一个点来表示(?)3个同学就用3个点来表示(???) 1、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呢? 2、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来表示? 3、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 4、10个点子表示什么? 【课堂测评】: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9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

一年级上册数学学案1.1 数一数_人教新课标

1.1 数一数学案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学习目标】 1、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 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 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 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 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 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 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 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 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通过数数,学会数数的方法。 2、“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 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

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 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 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 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 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 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 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 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培养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体验小组合作交流的快乐。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学生通过数数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难点:掌握数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课本的主题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2、尝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数字表示出第2、3页的物体分别是多少。 3、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数数的方法进行数数。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小学数学三年级导学案

1.2《经过时间的计算》自学导读单 一、温故知新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2. 1时=()分 1分=()秒 120秒=()分 300秒=()分 180分=()时 2分30秒=()秒 3.读完一首古诗大约需要30()。你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10()。 4.分针从5走到7,走了( )分,也就是()秒。 5.小明晚上6:00开始写作业,晚上6:30写完,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 二、新课先知 认真学习课本P5例(2),观察两幅图中的钟表。 小明离开家的时间是(),小明到校的时间是(),想一想: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方法一:分针从()走到(),一共走了()大格,是()分钟。方法二:因为都是7时多,列出算式解答。 三、自学检测 1.大张超市早上9:00开始营业。小明早上8:40到达超市门口,他还要等多长时间超市才开门? 2. 经过()分经过()分 7:00 7:20 8:10 8:50 经过()分经过()分 11:20 12:00 3:20 4:40

1.2《经过时间的计算》学案 一、分层训练 1. 经过()分大课间()分经过()分 ():( ) ():( ) ():( ) ():( ) 第二节上课第二节下课第三节上课第三节下课 2. 填一填 (1)40分比25分多()分,18分比35分少()分。 50分比1小时少()分,1小时比45分多()分。 (2)星期天上午,小明9:15去广场放风筝,9:50返回,他放风筝用了()分。 (3)每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晚上()开始,大约在()结束,约播放()分钟。 3.解决问题 (1)丽丽早上7:15开始吃早餐,7:30吃完。丽丽吃早餐用了多长时间? (2)一列火车本应8:35到站,现在要晚点12分钟,实际在什么时间到站? 二、拓展延伸 1. 3时50分+30分=()时()分 5时20分-30分=()时()分 1时45分+1时30分=()时()分 3时30分-2时50分=()分 2.某饭店营业时间是上午9:00——晚上10:00,这个饭店全天的营业多长时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5课时 5、4、3、2加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 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口算。 9十5= 9十3= 8十5= 8十3= 9十4= 9十2= 8十4= 7十5= 6十5= 8十6= 2、8十9=? 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5、 4、3、2加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 5、4、3、2加几) 二、新知探索 1、出示5十7=,同桌合作学习。 问:5十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独立试做5十7。 ②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③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④师: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十8、4十8、3十9。 ①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②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③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3、看书质疑。 4、做一做。 ①看图列式。(第1题)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②第2题和第3题。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5、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5、4、3、2加几,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三、练习应用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二第l题) 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按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学生汇报。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二第3题) 时间一分半,答完之后,集体订正。 3、练习二十二第 4、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看懂这个表,让学生把得数填在书上表内。(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先说问题,再计算。) 四、反思总结 创立合作讨论的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里,思维也会开阔、活跃起来。 板书设计: 5、4、3、2加几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学校班级 认识平行 学习容:第七册P39-P41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学习目标: 1、…… 2、……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 2、预习 …… 3、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与同学交流交流。 二、合作交流 1、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 …… (2)

…… 2、师生共同交流,反馈。 3、练习 (1) …… (2) …… 4、 …… 5、自学第40页,用三角尺和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6、师生交流画法。 7、完成第40页“试一试”。 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各个图形中各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填空。 长方形()组梯形()组 平行四边形()组正六边形()组 2、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互相指导、帮助。

(2)师生交流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思考: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完成第41页“想想做做”第5题。 (1)交流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2)思考交流:平移后,对应的线段都互相平行?你会验证吗? 四、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课后作业 “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准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一数”,另一部分是“比多少”。 第1课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教材安排了一幅新学期开学图,通过此图,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教材第4、5页还将“美丽的校园”中的人或物抽取出来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通过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在-起。 教材第6页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利用情节中的素材——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再认识“不同样多”中“多”和“少”的含义。在学生直接经验的作用下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一一对应法。借助图中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比多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数数;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难点: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4.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例如“比多少”一课,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来比较两种物体的多少。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6.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1.数一数1课时 2.比多少1课时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

第1单元准备课 第1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材P2-P5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课本第2~3页学校开学图。 2、小黑板一块,内容是课本第4~5页1~10的各数实物图。 3、1~l0各数的数字卡片共l 0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已是一年级学生了。这一节,我们上的是数学课。 师:数学课要学什么本领呢?它要学的知识可多呢! 二、新授 1、教学“学校开学图”。 出示放大图。(指着挂图向学生讲解)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明学生说一说。 (3)问:图上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

师: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是1件东西。 问:找一找还有什么的数量是1的? (板书“l”,全班同学读两遍。) (4)问:有几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有几个同学拉单杠?(2个同学) 问:图里还有什么数量是2? 小结:2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在看书,2个同学在观看踢足球……它们的数量都是2。 (板书“2”,全班跟读两遍。) (5)问: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踢足球?(3个小朋友) 问:图中还有哪些数量是3的? 小结:3个小朋友踢足球,3条凳子,3个女孩跳绳,它们的数量都是3。 (板书“3”,全班跟读两遍。) (6)问: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 (7)问: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老师板书“5”) 问:图上还有什么数量是5的?(5朵花) (8)问:谁能说出数5以后是数几呢? (9)师:空中有7只飞鸟,就用7表示。 (板书“7”,全班跟读两遍。) (10)问:7是在什么数的后面?(在6的后面)数完7以后数几呢?(板书“8”) (11)师:数完8后数什么数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学校----- 班级---- -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亿以内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拨计数器,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并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知道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并能熟练掌握“个级”和“万级”各个数位的顺序。 【学习重难点】 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借助计数器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 【自学互助】 (一)课前自学 1、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那么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 2、一(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3、5673是()位数,其中的5表示(),7表示()。 (二)课中自学 1、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数(小精灵提示:计数器上哪一位上的珠子满10颗,就要向前一位进1。)(1)照这样数下去:一万一万地数, 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2、独立阅读教材第3页,完成下题。 (1)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如:个位、十位、百位、()位、()、十万位、百万位、()位、亿位等。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从个位起),从低位到高位每()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级,表示多少个();()位、()位、()位和()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 (4)75620003中的7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展示互导】 大家把自学互助的结果展示给小组同学或者全班同学。(可以交流这节课学到的新知识)【质疑互究】 我的疑惑: 【检测互评】 我会填: (1)10个一万是();10个十万是();一亿里面有()个一千万。(2)从右边起,第五位是()位;第()位是千万位;第九位是()位;它的右边的数位是()位,左边的数位是()位。与一万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和()。 (3)6530006是()位数,最高位是()位,从右边数的第一个“6”表示(),第二个“6”表示()。 (4)万级包括的计数单位有();从高到低的数位有()。(5)由5个千万、2个十组成的数是()。 (6)九十八万、九十九万、()一百零一万 【总结提升】 ()是指计算物体个数的单位;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它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同一个数字,所在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而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像345这个数由3个数字组成,它是一个()位数。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第几 学习内容:课本20页内容 课标要求: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5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5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区分基数与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 2、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 学习重点: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学习难点: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 任务评价: 任务1:通过提问:一共有几人排队?谁排在第5?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 任务2:通过提问:5和第5一样吗?检测目标二的达成情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出示挂图第20页的图画。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有几人排队?小朋友排在第几?他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2)小朋友排在第几?谁排第一?解放军阿姨呢?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3)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提醒: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1)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

(2)穿蓝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谁排第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叔叔呢? 3、区别几个和第几 5和第5一样吗? 4和第4一样吗? 强调: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4、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拿出4个圆片和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放在第二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摆? 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摆法?引导学生体会第几是相对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的做一做。 2、做第23页的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作业设计: 填空: (1)图中一共有()个小动物。 (2)从左数是第(),从右数它是第()。(3)从右数是第(),从左数它是第() 板书设计:第几 排第5 一共有5人 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中去慢慢地揣摩数学的内涵吧。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判断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我们从未思考过。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改成‘等式’二字也未必准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方程,例如,x-x=0,对一切x 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能够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 [案例2]“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判断错误。不过,究竟什么是半圆呢?如果说圆是一条定点到定长的封闭曲线,那半圆不就是这曲线的一半,这不正好是圆周长的一半吗?把直径纳入进去形

成半圆,不就承认圆是一个块而不是线了吗?有一天,我突然醒悟并为此感到兴奋,并和老师们交流,老师们也大呼其对。不过过几天,我还是不放心地去翻了《数学大辞典》,它明确告诉我“半圆就是半条弧和直径所组成的图形”。我空欢喜了一场。这个知识点其实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花了那么长时间,去让学生搞懂连自己也不懂的东西,其价值何在呢? [案例3]“0”一直是整数而非自然数,为这,老师和学生们都没少费脑筋,可现在“0”也加入了自然数的行列;“5个3是多少?”也能够写成“5×3”了;“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操作时,直接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也不说你是科学性错误了。难道数学是能够改变的吗? [案例4]9月1日,我去随班听课。先是听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为小数乘法的意义。老师花了很大力气去让学生搞清:4×5是表示5个4相加是多少或4的5倍是多少,4×0.5是表示4的十分之五是多少,4×1.5是表示4的1.5倍是多少。有些学生还是有些糊涂,教师便协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能够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更糊涂了。第二节课去听六年级数学课,正好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又出现了上述情形,只不过把小数换成了分数。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4×0.5说成4的0.5倍又何妨呢?!至少能够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学案

教材:人教版 年级:一年级上册科目:数学 全册学案

一准备课 1 数一数 预习指南:数数的时候一般用点数法数数,数到几,这组事物就有几个。数数的方法除了点数法,还可以用做标记、画线数等方法。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温故知新1. 你nǐ能nénɡ数shǔ出chū下xià面miàn事shì物wù的de个ɡè数shù吗mɑ?试shì一yi试shì吧bɑ! 新课先知2. 教材第2、3页主题图。 (1)数物体的个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 )数,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顺序数,数数时最好是用笔点着数,也可以数一个做一个记号,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2)数数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两点:一是一一对应( )的方法;二是记录计数的结果(总数),即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 )。 预习检验3.数shǔ一yi数shǔ,圈quān出chū相xiānɡ应yìnɡ的de数shù字zì。 大人孩子帆船贝壳海鸥 1 2 3 2 4 6 1 3 4 3 5 10 1 2 3 4.涂tú一yi涂tú。 2 比多少 预习指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哪种事物有剩余,那种事物就多;没有剩余,那种事物就少;如果两种事物正好一一对应,这两种事物就同样多。

温故 知新 1.照zhào样yànɡ子zi,画huà一yi画huà。 新课先知2.教材第6页主题图。 (1)通过用( )的方法对比,和相比,都没有剩余,这两种物体 的数量( );和相比,有剩余,就( ),没有剩余,就( )。 (2)比较两种事物的多少,用( )的方法,如果哪种事物有剩余,那种事物就( ),没有剩余的事物就( ),如果两种事物都没有剩余,我们就说这两种事物( )。 预习检验3.看kàn一yi看kàn,数shǔ一yi数shǔ哪nǎ个ɡe多duō、哪nǎ个ɡe 少shǎo或huò同tónɡ样yànɡ多duō。 比( ), 比( )。 和( )。 4.在zài多duō的de右yòu面miàn的de方fānɡ框kuànɡ里lǐ画huà“ ”。 5.摆bǎi一yi摆bǎi,比bǐ一yi比bǐ。 比( ), 比( ), 和(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