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元代:绪论

一.元代文学所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了解):

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4.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二.元代文学中,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成为主流。

三.元杂剧(叙事文学)的体制特点:

1.剧本结构特点: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表演形式特点:曲、科、白相结合。

3.脚色分行特点: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四.散曲(抒情文学)的特点:

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

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5.散曲风格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类型,前者本色豪放,后者斑斓婉丽。

五.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了解):

1.自然与题旨显露。

2.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3.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的文学观念。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说话:说话指讲故事,其中,“话”为口传故事。唐代已有其名,至宋元而成为一种职业,极为繁荣。当时说话,有所谓“四家”之分,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各有门庭,自成路数。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合声是以演出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二.话本:指说话人的底本,即文字记录的口传故事。也包括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它故事文本。

三.话本的题材与形成(了解):

(一)小说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代表作品《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

(二)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和《三国志平话》)其中《三国志平话》的成就较高。(三)说经话本:说经话本是指元人演说佛经故事的底本。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共17章﹐每章都有诗﹐所以称作诗话。叙述唐僧玄奘与白衣秀才猴行者,克服种种障碍,终于到达天竺取经的故事,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最早的根据。

四.诸宫调:

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现存《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本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五.《西厢记诸宫调》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理解):

(一)思想内容:通过对《会真记》的改编,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出了大幅度的改造和创造,写出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主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二)艺术成就:1.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始乱终弃的结局,表现了新的主题。

2.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作者把原本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大为一万字说唱文学。

3.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展都能挥洒自如地运用曲词和说白加以表现,并且擅长人物内心的刻画。

4.作者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里的句子与词汇,写成了朴素而流畅的曲调。

六.《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的改造与超越(理解):

1.在思想上,改变了原作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偏袒和对女性的偏见,突出了歌颂婚姻自由的主题,使作品有了本质的提高;

2.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增添了不少人物,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成为正面形象,而且个性更为鲜明。(例如张生,原来是一个玩弄女性的人物,董解元将他改编成一个有情有义、始终忠于爱情的正面人物。又如崔莺莺,原来是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弱者,董解元将她写成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坚强女性。)

3.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4.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

第二章: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思想、杂剧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创作旨趣:认同儒家仁政学说;俗不脱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二.中国悲剧的民族特征(理解):

1.悲剧性的矛盾,被处理成喜剧性的结局;

2.讲究“团圆之趣”、“大悲之后有小喜”。

原因在于:1.“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2.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所谓“否极泰来”。3.受儒家中庸色彩的审美情趣影响。

三.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内容特点:

1.是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2.是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

3.是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以及命运对个人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四.《窦娥冤》第三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应用于赏析):

(一)思想内容: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窦娥在绑赴刑场时指天斥地、鸣冤叫屈,表现了她的愤;在后街与婆婆诀别时诉说了冤情表现了她的悲;而临刑时发誓充满了怨气,同时人头落地时冤情昭然表现了她的怒。

(二)艺术手法:1.塑造人物的特点:(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2)在正面人物身上,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点。

2.张弛交错的戏剧结构。

3.强烈壮美的悲剧气氛。

4.质朴明快而又具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五.窦娥的形象(及社会意义)(分析):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心地善良,恪守孝道,对生活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和过分之求,安于当童养媳,安于当寡妇,尽心尽力地侍候着同是寡妇的婆婆;在公堂上,因不忍见婆婆被拷打而承担了被诬陷的罪名;临赴刑场时,还怕婆婆见到伤心,特意请刽子手绕道而行。就是这样一位女子,被那个社会一步一步逼上绝路,也逼上反抗之路:坏蛋张驴儿逼嫁,她坚决反抗;张驴儿毒死父亲,并借此要挟,窦娥坚决选择官休。而官府贪赃枉法,严刑逼供,窦娥屈招被判死刑。

在注定要冤屈而死时,她先是咒天骂地,指斥天地不分清浊是非,怕硬欺软,使老百姓有苦难言;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愿,并且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正由于她那么软弱、那么善良、那么安分守己,她的负屈衔冤、她的愤怒反抗才能赢得观众的最大的同情。

关汉卿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元代社会种种腐败黑暗的现象: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无赖到处横行,社会秩序的混乱,谋财害命随时发生,衙门暗无天日,官府的草菅人命,下层文人穷困潦倒,善良人民饱受欺凌,横遭虐杀,表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六.关汉卿的创作特色:

(一)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1.入戏快。

2.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3.擅于设置悬念。

(二)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了解):

(一)开创阶段。

元稹《莺莺传》。

特点:1.三千多字的小说。2.故事是始乱终弃,最后悲剧结局。3.人物的性格比较简单。张生是一个作风轻佻的无情的公子;莺莺性格温柔、善解人意、懦弱、屈服命运。4.主题思想陈腐,宣扬的是女人祸水、男尊女卑。(二)建构阶段。

北宋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德麟又作10组《商调蝶恋花》基本沿袭《莺莺传》的内容,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对西厢故事一次重要的改造,赋予了西厢故事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是一次全新的蜕变,为西厢故事最后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

1.形式上,由一部传奇小说变成了一部说唱艺术。篇幅扩大了,内容也增多了。三千字发展为五万多字。形式上更接近戏剧了。

2.结局变了。喜剧的大团圆结局。

3.修正了人物性格。张生:由无情而多情。莺莺:在温柔多情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反抗精神。红娘、老夫人:地位重要了,红娘成了崔张爱情的纽带;老夫人则成了戏剧冲突的另一方,封建礼教的代表。

(三)完成阶段。

王实甫《西厢记》。西厢题材到了王实甫得手里,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

1.体裁:由原来的说唱文学变为了戏曲。叙事体变成了代言体。

2.主题:由原来的“才子配佳人”变成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3.情节:注意突出爱情主题,戏剧冲突更加集中。

4.人物:注意性格典型性和一致性。人物性格更集中、更合理。张生由多情而专情,莺莺:由单纯而复杂。

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由悲剧而大团圆;二是人物性格由简单而复杂;三是突出和提升了爱情主题。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理解):

两条冲突线索:1.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2.以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

1.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

2.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3.“拷红”四两拨千斤

4.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

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三.《西厢记》的创作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

(一)反封建战斗性:1.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2.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二)人物形象:

莺莺:1.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爱情心理。这一过程也是她性格形成的重要过程,也是对礼教突破的过程。麻木无知(张生出现前)。莺莺是一位遵循礼教、恪守妇道的贵族小姐。---觉醒复苏(张生出现后)。莺莺成了一位爱情觉醒了的怀春少女。---认识深化,认识由貌而才而德。---爱情的担忧。担心张生贵了之后“停妻再娶妻”。

2.做假好瞒。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当着人花言巧语,背着人唉声叹气,暗地里泪流满面。

3.重情轻利。一是大情。“寺警”一折在为难之际,她想的不是别人为她牺牲(不期待英雄救美),而是以牺牲自己去保全别人。二是爱情高于一切,功名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追求的是:“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于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红娘:1.善良、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2.机智——以礼对礼。常摆出一副俨然正经的架势,满口孔孟道学,令对手哭笑不得。

3.泼辣——斗争精神强,明辨是非,有正义感。

张生:1.本质上的志诚种、傻角。这是莺莺眼中的张生。

2.外在形式表现为风魔汉。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

3.性格上的银洋蜡枪头。

四.《长亭送别》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本折中的莺莺形象(应用于赏析):

(一)艺术特色:

1、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2、精确细腻的心理刻画;

3、自然华美的语言风格

(二)莺莺形象:1、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 2、对张生无限依恋而又无可奈何.

五.《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思想内容:1.竖起一面反礼教的旗帜。首先《西厢记》中所倡导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自由恋爱的婚姻与当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内容形成对立。

2.塑造了一对叛逆精神的形象崔莺莺和张生。在两个叛逆形象的创作上都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体现了高度的创作艺术技巧。

(二)艺术成就:1.《西厢记》的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2.《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3.《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语言艺术:1、具有诗的语言,曲的意趣,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2、人物语言个性化,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4.《西厢记》对杂剧的体制有所创新。它是由五本二十折组成的大型连台杂剧,且必要时一折戏可轮番主唱。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一.《梧桐雨》剧情和意蕴:

剧情:《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将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以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失去的杨妃后的苍老、寂寞与哀伤。

表达了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白朴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

艺术特色:1.社会悲剧: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结局凄凉; 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以典雅优美、富于抒情诗特征的曲词著名。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

二.《墙头马上》的剧情(理解):《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热情赞美男女间的自由结合。李千金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私奔行为辩护,用泼辣的语言回击裴尚书等人对于自己的指责。大胆表述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主人公:李千金、裴少俊。

艺术特色:1.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裴少俊的软弱、虚伪与李千金的坚强、真诚的对比。 3.语言质朴自然。

三.《汉宫秋》对历史题材的改造(理解):

1.对主题的改造。将正史中的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将昭君自动请行改为匈奴以武力强索昭君;将昭君出塞后结婚生子改为投江自杀。从而,将原故事表现民族和睦的主题改为反抗民族压迫的主题。

2.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改造。将民族和睦的象征或政治的牺牲品的王昭君改写成带有悲剧色彩的爱国女英雄。将好色而昏庸的汉元帝改写成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既昏庸无能又忠于爱情。将毛延寿由画工身份改变为中大夫,从一般小人变为卖国汉奸,意在批判宋末变节投降元军的卖国奸臣。围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拨弄的悲哀。

(艺术特色:1.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悲剧。 2.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

第五章: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一.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的概况(了解):

1.北方戏剧圈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2.南方戏剧圈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二.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的形成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理解):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

1.大都作家群: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纪君祥《赵氏孤儿》;杨显之《潇湘雨》:以男人负心为题材的婚变剧;石子章《竹坞听琴》;王仲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2.河北作家群:李文蔚《燕青博鱼》;尚仲贤《柳毅传书》;戴善甫《风光好》;郑廷玉《看钱奴》:贾仁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悭吝人的形象。

3.山东作家群: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小汉卿”,)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作家《黑旋风双献功》;《李逵负荆》与《双献功》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璧。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人神相爱的故事;与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称为元代神话剧中的“双璧”。武汉臣《老生儿》:社会伦理剧。

4.山西作家群:石君宝《秋胡戏妻》;李潜夫《灰栏记》:著名的公案剧;吴昌龄是元代写西游戏最多的作家,有西游故事杂剧3种。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1.郑光祖(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倩女离魂》。

2.乔吉(文采派)《两世姻缘》对爱情的追求热烈而执着,生死不渝,奇情动人;宫天挺《死生交范张鸡黍》历史剧。歌颂朋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和生死不渝的信义,抨击了仕途的黑暗。

3.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描写楚汉之际韩信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彷徨;杨梓《敬德不伏老》,写唐代尉迟恭的故事;秦简夫(本色派)《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塑造了一个勤劳致富、遵守信义、节俭好学的儒商形象,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当性,说明元代的商业文化已影响了元杂剧的创作,商人形象已作为正面主角出现。

三.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1.历史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情节是杀孤救孤。人物中:屠岸贾,邪恶的化身;程婴、公孙杵臼,正义力量的代表。最后以锄奸报仇结局,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2.意义:1、民族意识;2、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3.艺术:1、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

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

四.郑光祖与《倩女离魂》的剧情即剧作意义:

1.本事出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人物是张倩女与王文举。从两个方面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①倩女的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②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

2.艺术:富于浪漫色彩;辞藻俊美,刻画人物细致入微。

第六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一.南戏的产生与发展(了解):

南戏产生于宋代,繁荣于元代。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二.南戏的体制(理解):

1.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2.在演唱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3.在音乐上,主要以南曲演唱。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4.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三.南戏现存的著名作品(理解):

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2.元末明初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3.高明《琵琶记》(本色派,南戏之祖)。

四.《琵琶记》故事的演变及悲剧意蕴:

(一)故事演变:1.题材:此剧是由负心汉题材改造而成的。此剧的题材早就在民间流传,写的是蔡伯喈和赵五娘的婚变故事。

2.演进变化:①形式:由说唱艺术到戏曲。②内容:由悲剧到喜剧。③态度:对书生由谴责到同情,最后肯定。(二)悲剧意蕴和局限:1、揭示出蔡家悲剧的真正根源。(①从结局来看,孝子不孝。②从情节来看,欲孝不能。

③不孝之因。忠与孝的矛盾。)

2、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环境。

3、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

4、局限:(1)人物观念化。说教过多,过分夸大孝的作用(2)有欠真实。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贞有烈赵五娘;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悲剧命运。

五.《琵琶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双线结构的特点(艺术特征):

(一)人物刻画手法:1.层层渲染。如:蔡伯喈的软弱性格,用了“皇榜招贤”、“官媒议婚”、“丹陛陈情”、“强就鸾凤”、“琴诉荷池”、“官邸忧思”、“中秋赏月”、“询问衷情”的情节,反复地刻划他那犹犹豫豫、左右为难、进退不可、无所适从性格。赵五娘的孝顺、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用了“义仓请赈”、“勉食姑嫜”、“糟糠自厌”、“代尝汤药”、“祝发买葬”、“上京寻夫”等出渲染她的性格。

2.心理描绘。如《糟糠自厌》中对糠的诉说,用浅显本色自然的语言,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赏析《琵琶记》“糟糠自咽”)

(二)双线结构:京城—中考—得官—为婿—赏月—思亲陈留—遭灾—请赈—食糠—葬亲—寻夫

拜寿—逼试守孝—旌表

(三)强烈对比:两线对比:一富一贫,一贵一贱,一乐一哀、一闲一忙。

前后对比:开头和结尾一喜一悲,一热一冷

(四)语言特色:两种语言风格---本色与华丽。

六.分析赵五娘的形象:

赵五娘是高明写的元杂剧《琵琶记》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

①民间妇女性格。表现在“糟糠自咽”、“剪发买葬”等故事情节之中。勇于承担苦难的自我牺牲精神,高尚的人道主义爱情,不受功名利禄引诱的纯洁朴实的生活理想。

②艰苦斗争的性格。戴不凡认为“她不是被风风雨雨批得垂头丧气的牡丹,她是在严霜中迎着北风开放的菊花。”“正如夏日蓝天初升的旭日,奔腾万里的黄河,耸入云霄的泰山”,“令人油然地感到一股强大的鼓舞力量。”

③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克己待人,勤苦自立的传统美德和坚忍不拔、忘我牺牲的精神。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也留有时代的印记:奴隶式的驯服,‘一鞍一马’,‘不嫁二夫’的贞操观念。

第七章:元代散曲

一.散曲的体制特点:

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几种。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3.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二.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了解):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散曲与词的异同:

(一)相同点:都是长短句样式,都是音乐文学。

(二)不同点:

1、散曲的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

2、散曲可以增加衬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

3、散曲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三.散曲主要代表作家的创作概况(了解):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

(一)前期作家三类:1、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王和卿。 2、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和白朴等。

3、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等。创作风格以豪放为主

(二)后期代表作家:1.张可久、乔吉(有“曲中李杜”之称,词风清丽)。

2.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揭露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以“制作新奇”著称。

3.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4.刘时中两套《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数,前套由15支曲组成,后套长达34曲,为元散曲中罕见的长套。四.马致远的《天净沙?求思》: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作品,以其意境高远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被称为秋思之祖。此曲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副绝妙的秋野夕照行旅图,并准确细腻地刻画出游子的漂泊的心境,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艺术特点:(一)句句有景,景景有情,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二)既明快奔放、通俗如话,有元曲之长;又含蓄委婉,得唐诗之妙境:1.以作画手法作诗,叙述视线遵循全景—特写—远景的顺序,极尽渲染之能事,将作者的感情浸透于景物中,这是唐诗常用的手法。2.意象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画面极具张力,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空间,这也是唐诗的特征。3.画面凄美,基调忧戚,雅俗相融,神韵悠远,对唐人形成一定的突破。

(三)开头三句叠用九个名词,名词与名词直接衔接,巧妙组合构成意境,没有一个动词,却又自然顺畅,如同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通过画面的组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音节上两字一顿,形象地再现了游子行走到傍晚时步履蹒跚的状态。

五.张养浩的《潼关怀古》:

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叹咏历代王朝的兴亡,实际上却是哀痛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在时代更替的动乱中所蒙受的蹂躏之苦。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第八章:元代诗文

一.“元诗四大家”(了解):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二.萨都刺(少数民族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理解):

1.以写宫词、乐府诗著称;

2.在浓艳细腻中渗入自然生动的清新气息。

3.亦善写山水景物和地方风情的诗。

三.王冕的创作风格与特点(理解):

1.同情贫苦的百姓,蔑视权贵,轻名利。

2.充满了反抗精神,揭露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祖国命运和对劳动人民灾难的深切关怀。

3.表现了他钦崎磊落、孤傲正直的胸襟。

四.“铁崖体”(杨维桢)的特点:

1.意境雄奇飞动。

2.抒情富有力度。

3.个性鲜明突出。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乐府诗。

明代:绪论

一.明代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了解):

1.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2.审美趣味的转变与文学的商业化倾向。审美趣味 --世俗化,文学创作 --商品化;使明代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呈现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

二.明文学的特色与成就(了解):

(一)左派王学及对文学的影响:1.使明代中后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异端色彩和世俗化的倾向;2.文学理论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李贽“童心说”,公安派的文论主张,唐顺之后期文论的转化,徐渭的戏曲“本色”理论等等。(二)俗文学的繁荣及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1.长篇小说:“四大奇书”;2.短篇小说:“三言二拍”;3.戏曲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戏剧题材的广泛,艺术流派众多;戏曲形式演进;表现手法丰富;戏曲理论发展;戏曲作品大量刊行。

(明代文学在较广泛和深入的俗与雅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具体表现在:1、诗文的通俗化倾向;2、文言小说的话本化倾向;3、文人对民歌、笑话的加工和整理;4、戏文转向“雅部”;

5、通俗小说越来越趋于雅化;

6、雅、俗兼顾的作者群的出现。)

(三)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表现: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

则;2.清晰地认识文学“虚”与“实”的关系,改变明代以前的文学理论,重在诚、真、信、实,反对浮、夸、虚、幻的看法,逐渐认识在文学创作中艺术虚构的重要性,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在戏曲、小说人物塑造中性格刻画的重要性;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大张旗鼓地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推动了俗文学的发展。

三.长篇章回小说的兴盛及其特点:

(一)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明清以来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长篇小说的样式,这类小说一般分为若干回,每回算一章,叙述一段或两段故事情节,每回的回目标明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二)特点:1.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2.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回目一般为提示或概括故事情节的对偶句;3. 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概况(了解):

(一)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典型地代表着世代累积型小说的特征,开辟了历史演义这种历史小说的创作模式。它的成书过程大概经历了正史撰述、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漫长。

(二)作者与版本: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至清代,有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三)之后的作家作品:《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

二.思想内容(作品的悲剧性):

1.皇帝成了各个统治集团争夺利用的工具,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只是名义上的合法的最高统治者,各个政治集团想把皇帝争到手,只是为了发号施令名正言顺。

2.各个政治集团都利用妻女姐妹作为工具与对方达成协议,撕破了廉耻,把女人当成搞阴谋的工具。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曹操许婚袁谭”、“袁术与吕布联姻”、“刘备东吴招亲”等等。

3.即使是亲兄弟之间也互相争夺残杀,你死我活,全没有了骨肉亲情。如袁绍的儿子兄弟之间同室操戈;刘琦的上屋抽梯等。

4.各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借刀杀人已成家常便饭,撕破了封建阶级所讲求的仁义礼智信的面纱。三.艺术成就:

(一)虚实结合,据史演义。成功之处是据于史而不泥于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而不是虚迁就实。)

(二)辫状编结,突出主干(结构艺术)。三个国家,三条线索,两两发生关系,如发辫之三股,在编结过程中,或两联斗一,或两斗一观,又有主线存在。

(三)战争谋略,各尽其宜(战争艺术分析)。全景式描写战争,攻战谋略的智慧全书;如:仅赤壁一役,用了反激计、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骄兵计、连环计、火攻计、埋伏计等。三国间的争斗,又是人的争斗,智的争斗

1.详写战前准备,略写军事行动实施过程。(1)描写战前的政治外交活动;(2)描写战事的周密计划部署。如:

①诸葛亮舌战群儒②群英会蒋干中计;③诸葛亮草船借箭④“苦肉计”周瑜打黄盖;

2.多写人物而少写场面。(1)性格推动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冲突的自然结果,是性格碰撞的火花;(2)在战争描写中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3.详写主动者胜利者,略写被动者失败者。

4.张弛相间,曲折尽致的节奏。

5.主次互衬,各擅其妙。

(四)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孔明料事如神、关羽义重神勇、曹操奸雄兼能臣等。

(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为浅近文言文体,雅致、洗炼,与历史氛围极为合拍,可谓独树一帜。四.人物形象:

(一)蜀汉君主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他是备饱受暴君残虐的老百姓所企盼的理想中的明君,在现实中不可遇合。于是成了小说中老百姓的一种远距离的寄托。

(二)“奸绝”:曹操(分析):1、奸:残暴、权术、伪善、狡诈; 2、雄:胸怀大志,欲治乱世、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精通兵法,善于用兵。

(三)智绝:诸葛亮(分析):1、智:“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空城计、木牛流马,八卦阵等; 2、忠:报知遇之恩,忠于刘氏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义绝”:关羽:1、义:信诺之义、知恩图报之义; 2、神勇:克敌之义。

通过对诸葛亮、关羽形象的刻画,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对忠、智、义、勇人格价值的取向。

五.作品拥刘反曹的倾向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曹操、刘备形象的刻划,表达作者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想。

1.作为正史的推演,不可避免地反映出正统的儒家正史意识。

2.作为民间流传而蓄积的作品,必然浸润了民间的百姓意识。

3.体现了平民化的儒家意识;或者是儒家思想的平民化,艺术化。体现在小说中的题旨,是老百姓对明君仁政的企盼,以及自我价值认定范畴内的建功立业理想和自我人格认定范畴内的忠、智、勇、义品格。

第二章:水浒传

一.英雄创奇小说的特点(了解):

我国古代小说类别之一种。英雄传奇虽然也有历史的影子,但其主要故事来源于传说和虚构。内容多围绕不同的英雄个人而展开,通常集中于朴刀杆棒一类的个人打斗故事。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同时又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是《水浒传》。其他有影响的有《杨家府演义》、《说岳全传》等。

二.《水浒传》概况(了解):

描写的是以北宋末年宋江为首的民众起义,它也是在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和杂剧的基础上,最后由作家加工完成的作品。

1.作者:施耐庵,罗贯中是编者或整理、加工者。

2.版本: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简本(文简事繁)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

繁本(文繁事简)有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百回本

三.思想内容及其认识价值:

艺术地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

1、揭示了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官(奸)逼民反;

2、真实地再现了农民起义的过程;

3、具体地描写了起义失败的原因和过程;

4、忠义之士的悲剧命运与作者思想的复杂矛盾

四.人物形象(结合作品分析):

(一)宋江(天魁星黑宋江、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呼保义):1.悲剧人物;2.失败的英雄;3.自私虚伪、一心追求功名的形象;4.农民起义的英雄;5.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义军领袖。

(1既是义军的卓越领袖,同时又是一个投降派。

2.宋江身世对性格的影响:(1)因为是农民出身,自身是一个小吏,所以能够接近下层群众,能够同情小人物,有正义感;(讲义,讲情);(2)因为他自幼攻读经史,所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朝廷的态度始终是忠的,对于起义者的态度是残暴的,他遵守道德,遵守法度(讲法);(3)因为他是一名小吏,所以他有一定的组织才能,能够玩弄权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他的调度管理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3.宋江性格特点:(1)上山前是一个仗义的英雄:表现在:对晁盖,对阎婆惜,对武松等人态度;(2)上山后是一个义军的首领:带领梁山发展壮大;(3)招安后是一个朝廷的忠臣:严格执行朝廷命令,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自己喝毒酒等。

4.成为义军的首领的原因:(1)仗义疏财的品格对众好汉有吸引力:对武松、李逵等人;

(2)关怀兄弟:54回中打高唐州救柴进、66回打大名俯救卢俊义、石秀等;

(3)有一定的组织、军事才能:领导多次战役,如三打祝家庄、两败童贯、三败高俅、征辽、征方腊等;

(4)能够熟练的运用权术:对于下层讲义气的好汉拉拢讲义气、对于朝廷官员贿赂、对于降将讲招安。

宋江反抗性与妥协性纠缠在一起的复杂性格,反抗性使他上梁山造反,妥协性又使他成为宋王朝的“忠臣孝子”。表现了人民的反抗和这种反抗最终归于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宋江走上梁山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被逼上梁山后仍时时不忘归顺朝廷,终于接受朝廷招安,导致起义的失败,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二)林冲(天雄星豹子头):1.逼上梁山,“乱自上作”林冲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早年

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2.性格特点:胆小怕事,安于现状,为人谨慎,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刺配沧州,仍隐忍不发;

火烧草料场后,从一个顺民变成了一个叛逆者。

(三)武松(天伤星行者):1.上上人物,“天神”,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使者;正义的化身;

2.性格特点:刚烈正直。第一阶段缺乏反抗性;第二阶段想走招安,好受赦生还;第三阶段是走上彻底反抗之路。五.艺术成就:

(一)传奇式英雄形象的塑造。塑造人物的方法:1.紧扣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如鲁达、林冲和杨志,由于其出身遭遇和经历不同,故性格特色也有明显的差别。

2.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甚至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表现其性格。如宋江是个具有两面性的人,作者在表现这一点时,就把他放在夹缝中,让他转身不得,性格就被逼出来了。如清风寨后上梁山时的表现。

3.在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和性格发展。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对比。

4.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富于动作性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节。

5.精心设计人物的出场和绰号。人物的出场多用韵语,介绍人物时很能抓住特点。

(二)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特点。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1.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2.上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它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六.语言特点:1.是我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它在语言上继承和发展了宋元话本,给我国小说语言开创了以口头语言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使之个性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比《三国演义》更具表现力。特别是写人物对话,不同身份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

2.小说叙述和描写景物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

第三章:明代诗文

一.重要的诗文流派的文学主张(理解):

(一)茶陵派李东阳的文学主张:1.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2.强调“诗与文不同体”,注重诗与更多被赋予实用功能的文在体式规制上的区别,以突出诗歌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

(二)前七子李梦阳的文学主张:1.不满宋人“理语”,推崇民歌“真情:认为“宋人主理,作理语”,宋“无诗”;

2.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梦阳的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三)公安派袁宏道的文学主张: 1、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主张表现自然之“趣”“韵”;

3、推崇“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歌谣;

4、将“性灵”神秘化,有唯心倾向。

二.名词解释:

(一)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二)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陆釴、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于谦: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三)前七子:明朝中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从明朝中期弘治、正德年间开始,诗歌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革新活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称“前七子”。他们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但由于他们的创作理论落后,缺乏创新,有泥古不化的倾向。

(四)后七子:明中期出现的一个文学群体。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被称为“后七子”。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复古的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远。但后七子之间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实际上并非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五)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一个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

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六)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七)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八)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九)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陈子龙: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

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赠序”.本文的重点是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求学的勤和苦。第二自然段: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第三自然段:讲述作者求学时道路之艰辛,生活之简朴,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第四自然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第五自然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全文一方面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表现方法,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作者说明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学习条件的好坏,而在于勤且艰,以此勉励马生要勤奋求学,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以记叙为主,描写、议论自然结合,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四、刘基《卖柑者言》

(第一部分:作者对卖柑者欺世行为的指责。第二部分:卖柑者的辩解和反讽,并从两方面来论述:论己之欺和论世之欺,揭露统治者“败絮其中”的本质,认为统治者与“柑”一样,外表和内在是矛盾的,是托柑以讽,比喻说理。第三部分:点明托柑讽世的寓意。)本文可看作一篇政治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文章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托柑以讽,无情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愤世嫉俗之情。从艺术手法上看:1.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三段以“欺”字为中心,由远既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2.构思巧妙,寓意深刻;3.语言犀利,讽刺辛辣,设喻贴切。

五、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诗才雄富”,“为一代巨擘”;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登临怀古名作。

1.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喜悦。

2.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六、王世贞《登太白楼》

首联由太白楼起笔,遥想当年李白长啸登楼的豪放之举;颔联写楼因人而出名;颈联回到现实,写作者登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委婉之言,抒发高士难求的情怀。此诗前实写,后虚写,表无限追慕之情。

七、宗臣《报刘一丈书》

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父亲的朋友刘墀石的复信。(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自谦不敢接受“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赞美;第二段:着重描述“上下相孚”的种种丑恶世态;第三段:正面表明自己决不向权门低头献媚的志节;第四段:劝告刘一丈勿以所谓“上下相孚“为意。)全文针对当时的官场现实,以具体的事例“摹写其丑形恶态”,作尖锐的抨击,权者的虚伪贪婪,干谒者的奴颜婢膝及“门者”之狐假虎威,“闻者”之势炎附势,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当时官场的污浊龌龊和吏治的腐败。并表明自己的志向、气节,绝不同流合污的正直态度和可贵品格。整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1.叙事生动曲折,刻画夸张幽默;2.对比手法,刻画形象;3.细节描写。

八、夏完淳《别云间》

本文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

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第四章:明代戏曲

王九思:《杜甫游春》借老杜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书卷气浓,有案头化倾向。

《中山狼》形式上首开单折短剧的体制。

康海:《中山狼》

一、徐渭(坎坷潦倒的奇才狂人)的《四声猿》与《歌代啸》(理解):

(一)《四声猿》:1.《狂鼓史渔阳三弄》狂放夹杂着悲愤。(1折); 2.玉禅师翠乡一梦》滑稽调侃。(2折); 3.《雌木兰替父从军》以颂扬为主。(2折); 4.《女状元辞凰得凤》以奇巧取胜。(5折)。它们充分显示了徐渭的喜剧天赋和落拓不羁的个性。

(二)荒诞闹剧《歌代啸》:本剧四出,每出各有一中心事件,各事件又相互关联。

(三)徐渭杂剧小结:1、愤世嫉俗的抗争精神; 2、出奇求新的创造意识;

3、浓郁的民间性;

4、高度的通俗化

二、明后期沈璟与汤显祖两大戏剧流派(流派之争):

“沈汤之争”,是沈璟和汤显祖对戏曲创作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其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曲“律”与曲“意”的关系:

1.沈“强调音律”,要求“合律依腔”和“语言本色”,甚至不惜“因律害意”。

2.汤“推崇意趣”,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甚至不惜“因意害律”。

三、吴江派:

因核心人物沈璟是江苏吴江人而得名。属于这派的成员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自晋等昆曲作家。这些人大都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作品多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讲究格律严整,语言本色。他们的许多剧目常被后世搬演。

四、临川派:

是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因汤显祖居住玉茗堂,所以又叫“玉茗堂派”。临川派戏剧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属于这派的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五、作家作品:

1.高濂的爱情喜剧《玉簪记》;

2.周朝俊《红梅记》复仇女鬼李慧娘;

3.孟称舜的爱情悲剧《娇红记》。

六、明初传奇概况

特点:“以时文为南曲”,表现出明显的封建道学气和说教味

丘浚《五伦全备记》邵灿《五伦香囊记》

明中叶传奇中的四大声腔:弋阳、余姚、海盐、昆山。

七、明中叶“三大传奇”:

1.李开先的《宝剑记》;

2.梁辰鱼的《浣纱记》我国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腔谱曲的本子;

3.王世贞(无名氏)的《鸣凤记》首开以戏曲直接反映当代重大时事风气的作品。

第五章: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了解):

(一)生平: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家,享有“东方莎士比亚”的美称。

(二)思想:汤显祖思想儒、释、道兼有;其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风影响。

1.“至情”论(尊情)内容有三:①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②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③“至情”的感悟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2.抑理。

(三)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二.比较“临川四梦”的异同(理解):

(一)“四梦”相同处:1.均系改编前人旧作而赋予新的内容; 2.均以“梦”为关键情节而现出浪漫特色。(二)“四梦”不同处:1、从题材内容看,《紫钗记》、《牡丹亭》属儿女风情戏,女性为主;《南柯记》》、《邯郸记》属政治问题剧,男性为主;

2、从审美倾向看,《紫钗记》、《牡丹亭》肯定赞颂,《南柯记》》、《邯郸记》否定批判;

3、从哲学主张、理想皈依看,风情戏标举真情、至情可歌可泣;政治戏揭示矫情、无情可鄙可憎;

4、从曲词风格看,风情戏艳丽多姿;政治戏尖锐深刻。

三.《牡丹亭》的情节与主题:

主题:作者通过编织梦与醒、生与死等曲折离奇故事,突显出理想与现实、情与理之间的矛盾,破除“恒以理相格”的藩篱,赞颂了人性中的真情、“至情”。

四.《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

1.主题上: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

2.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人鬼结合,最终人间结合。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五.杜丽娘的形象及其意义:

杜丽娘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苦于幽闺,乐于梦境: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的觉醒。杜丽娘对“情”的追求显然是以“欲”为基础,是“欲”——“情”,蕴含的个性解放精神,更具时代色彩。

(二)因情而死,为情再生。她经历了由梦怀情、因情而死、由情复生的过程。杜丽娘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正是作者在《题词》中说的那种“至情”,表现出“情”可以使人出生入死、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

(三)捍卫爱情,勇于抗争。还魂后回到现实世界中坚决捍卫保护自己的爱情婚姻。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和浪漫婚姻,是作家美好理想的闪光。

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六.《游园》(赏析):

1.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2.曲辞典雅清丽,具有抒情诗的意味。

七.《闺塾》艺术手法:

1.通过生动、夸张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剧中的很多细节,如:陈最良上场时潜玩《毛诗》、讲解《雎鸠》时学雎鸠鸣叫,春香问陈最良“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陈最良不识画眉细笔、薛涛笺、鸳鸯砚并“不知足而为屦”,刻画了陈最良迂腐的形象,让我们看到所谓饱读诗书的人知识的贫乏。其中的不少细节是夸张的,这与作品的讽刺性密切相关。

2.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这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3.艺术特色:(1)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2)曲辞典雅清丽,具有抒情诗的意味。

第六章:《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一.叙事构架(两个母题):

1.《西游记》的叙事构架,以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作参照,是一条线索、三个板块。

一条线索:即是孙悟空的行动轨迹,贯穿全书百回。从第一回花果山仙石产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到第一百回保佑唐僧取经归来,再复回西天,封为“斗战胜佛”。

第一板块: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及大闹天宫。

第二板块:第八回到到十三回,叙述如来佛造出三藏真经普度东土众生,乃遣观世音菩萨去东土寻觅取经之人。其中穿插唐太宗魂游地府,还阳延寿。

第三板块:第十四回到第一百回,叙述玄奘西行取经途中,四人取经集团的形成;历尽艰险,擒妖捉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

2.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

一是有关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这主要表现在前七回对孙悟空的出生和大闹天宫的描写

上。在这一部分里,孙悟空象征着人的自由本性;玉皇大帝、生、死及一切清规戒律,象征着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束缚。二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隐喻着人必须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这主要表现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克服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上。

二.孙悟空形象的象征意义: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明代中叶思想界凸现的心学思想,即如何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孙悟空的大智大勇、无私无畏,他的坚忍不拔、争强好胜,他的蔑视礼法、桀骜不驯,他的机敏乖巧、乐观诙谐的性格,都打上孙悟空特有的印记。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既是夸大了的遥远的神猴,又是人们仰慕乃至企及的英雄。孙悟空的形象集中表现了挑战权威,追求自由,历经冒险,终成正果的思想倾向。

三.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分析:

(一)孙悟空:“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1、反抗天宫对他不平等的待遇;2、反抗天宫森严的等级制度,要求自由和平等;3、想推翻这个制度取而代之。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

取经途中的性格特点:1、头脑清楚,眼光敏锐;2、具有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品质;3、具有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4、有很高的斗争艺术。

(二)猪八戒:猪八戒是全书最重要的陪衬人物,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引人发笑的东西。这一夯汉,保存着不少小私有者的特色。

1、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对敌斗争的坚定信念。

2、好色。

3、贪吃贪睡。

4、自私贪小便宜分不清敌我界限,好进小谗言。

四.艺术成就【“戏笔中存至理”的含义(理解)】:

(一)幻笔与戏笔结合,既写得奇幻怪诞,又充满机智风趣。

1.描绘了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以神魔为主要描写对象,运用大胆的想象和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

2.在情节的设计上,往往戏笔与幻笔相间,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离奇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引人入胜。如三调芭蕉扇。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善于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以及某些动物的特性和谐地融化为一个艺术整体。(三)风趣诙谐的语言风格,使作品具有有浪漫主义喜剧色彩。

第七章:《金瓶梅》

作者:兰陵笑笑生

世情小说特点:“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开创者《金瓶梅》。一.对社会世情的深刻展示

《金瓶梅》的核心是钱、权、色。一方面,作者通过西门庆对金钱、权力与情欲的追求,批判了官商勾结,钱权交易以及金钱、权力、肉欲对人的异化等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作者又时时流露出对钱、权、色的艳羡。这说明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欣欣子在序中说,此小说的写作目的在于“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然而,作品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金瓶梅》犹如一幅历史的画卷,暴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尤其是把矛头集中到封建的统治集团和新兴的商人势力,从而触及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艺术成就与突破

1.个人独立创作。《金瓶梅》是与过去的“世代累积型”不同的第一部由作家个人独创型长篇小说。

2.题材转变:(“寄意于时俗”,神话、历史—世俗,日常琐事、平凡人物)

第一部以一个现实家庭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并以此来表现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极摹世态人情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世情小说(或社会小说)。

3.客观性的叙事:由讲述到展现:以前的小说都是首先以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人,而《金瓶梅》则淡化了情节,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小说中的故事从传奇趋向平凡;节奏放慢,将小说叙事的重心由情节转到了人物形象。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和叙事角度中精雕细刻地展现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细节。

4.人物性格的立体化:(讲故事——写人物;传奇——平凡;多色彩、立体化;细节与个性语言。)

典型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宋蕙莲;

5.网状结构:《金瓶梅》从复杂的生活出发,全书并不是以单线发展,每一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这样,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

6.家常口语的运用艺术: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长篇小说的语言:半文半白——说书体——市井语,口语。

三.金瓶梅的续书

1.续书、仿作:《玉娇李》;《续金瓶梅》

2.后世世情小说两大方向: a 婚姻家庭、才子佳人;b 社会讽刺小说。

第八章:明代短篇小说

一.拟话本

由于宋元话本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因而也引起文人们的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搜集和创作,明代便出现了许多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不为说话所用,而专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拟话本”。

特点:1.在内容上,保留着宋元话本表现市民生活与情趣的特点,但由于文人的介入,在品味和境界上又有所提高;

2.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了话本的结构模式和行文特点,如“入话”、正文与结尾诗等等,但经过文人加工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篇幅更长,情节更为曲折复杂,具体描写更细腻,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文笔更流畅;

3.其作者也不再是民间的书会才人,而是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使拟话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味较宋元话本有一定提高,开始进入文学的殿堂。

二.《清平山堂话本》及其他话本集

嘉靖年间,洪楩编纂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

“三言”和“二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言”:《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三言”、“二拍”所反映的时代:

“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反映明代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它的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曲折生动,描写准确有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完美结合,在古今中外备受瞩目。三言二拍"中许多故事都广为人知,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包公断奇案》、《错配鸳鸯》、《罗衫恩仇记》等。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警世通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与早期的“话本”相比较,《警世通言》在语言、文体和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语言,改变了过去书面语与口头语分离的状况,完全采用通俗、晓畅的白话,力避文白间杂,风格趋于统一。《醒世恒言》所收录的多是成熟的话本小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先前同类作品相比,在写作技巧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话本小说原是说书的底本,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醒世恒言》继承话本小说的这种传统,并且又有新的发展。作品的多数故事不是直线展开,而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以其曲折多变而引人入胜。

四.“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人物构成的新变):

1.婚恋自主与男女平等意识的张扬:①“礼顺人情”主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追求自主婚姻的破灭,从悲剧的角度,否定与抨击当时的制度,让人们认识自主婚姻、自由婚姻的合理性。)②歌颂真挚爱情(《卖油郎独占花魁》莘瑶琴对秦重感情的认识,击败了建立在等级门第金钱贞节等观念之上的传统婚姻,歌颂了爱情至上的精神,也反映出市民阶层的新的婚恋观念。)③对妇女贞操观的看法异于传统的封建礼教,表现了尊重女性的意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对女性失贞的理解,这种突破贞节观念,是在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尊重人性、要求妇女解放的一种表现。)

2.歌颂友情和工商业者:①商人形象正面化。《施润泽滩阙遇友》小商人施复心地善良,拾金不昧。②商人的职业受到重视,地位得到提高。《蒋兴哥》篇通过“常言”的“一品官,二品客”直接肯定客商在社会中的地位;③对商人逐利本性的处理:从“三言”的道德化到“二拍”的直接描写。

3.以官场官吏为题材的作品:①抨击权奸误国、官场腐败:描绘了生活中的丑恶官吏,刻画了带有市民色彩的官场新形象,反映了正直官民与权奸宠臣的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罪恶。主要有:《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滕大尹鬼断家私》、《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②揭露社会黑暗:《灌园叟晚逢仙女》。《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狠仆人误投真命状》“如今为官做吏的人,贪爱的是钱财,奉承的是富贵;把那‘公平正直’四字,撇却东海大洋。明知此事无可宽容,也将来轻轻放过;明知此事尴尬,也将来草草问成。竟不

想杀人可恕,心理难容。”

五.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

1.篇幅较长。由原始话本中的几百字几千字,增长为上万字甚至两三万字。使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容量加大,叙事更为丰富细致;将话本“说话”性质而为阅读性质。

2.人物塑造方面,描写细腻,特别是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已相当充分。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杜、李决绝一段。

3.情节的设置和叙述上,比此前的小说有了新的突破。表现在:①常常采用巧合误会的手法,把情节弄得迷离恍惚,波澜起伏。②运用一些“小道具”贯串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③情节线索更加复杂,多线、复线式结构大量使用。

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一)小说情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悲剧。杜十娘本为京都名妓,以自己的美貌和才情赢得了公子王孙的欢心。但她“久有从良之志”,经“七年”看中李甲“忠厚志诚”,又对李甲反复地进行考验,最终才与李甲结成真正的夫妻。在与李甲归家途中,杜十娘没有料想到,原来李甲是个懦弱、自私、卑鄙的伪君子,在封建势力无形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下,竟在半途把她转卖给盐商孙富。杜十娘的爱情理想和生活憧憬完全被残酷的现实毁灭了,但在与现实作斗争中,却仍表现得刚强决绝。当李甲千金将过手、欣欣然有喜色时,她痛斥孙富、李甲,怒持宝匣投入滚滚波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控诉了罪恶的社会,作者通过杜十娘的悲剧命运,歌颂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下层妇女的灵魂觉醒和人格尊严。因而杜十娘形象在传统的“从良”题材中显示了新的思想意义。

(二)人物形象:1.杜十娘是一个美丽热情而心地善良的女子。貌美是她的一大特色。而她更是一个热情的人,为了李甲,她受鸨母的叱骂,甚至直接跟鸨母冲突起来。

2.杜十娘是一个聪明、富于心计的女子。为实现自己从良的计划,她积攒百宝箱。同时,她清楚地知道鸨母的用心,利用机会,赚得了鸨母只要三百两银子身价的诺言。又怕鸨母失信,用言语激怒她,使她发下“若翻悔时,做猪做狗”的咒愿。

3.杜十娘是一个刚强坚毅、有胆有识,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作品中杜十娘面对李甲将她转卖与盐商,毅然决然的将百宝箱沉入江底,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刚毅和镇定。

七.文言小说

1.传奇小说

“灯话”三种: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三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的合称。

宋懋澄《九籥集》——《负情侬传》、《珠衫》分别是《杜十娘》和《卖油郎》的文言原本。

“中篇传奇”:《刘生觅莲记》、《双双传》《钟情丽集》

2.笔记小说:

志怪类:祝允明《志怪录》、陆粲《庚巳编》

志人类: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何良俊《语林》

笑话集:冯梦龙《古今谭概》《笑府》

3.专辑、选集、类书:冯梦龙《情史》。此外还有《虞初志》、《国色天香》等等。

第九章: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

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1.王磐有散曲集《王西楼乐府》,或记事写景,或咏物述志。他的《朝天子·咏喇叭》讽刺了宦官恃权横行的行径,是为人常提及的名作。

2.陈铎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馀韵》等散曲集。他的《滑稽馀韵》较有特色,主要描写城市中各种行业的人物,较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明中叶以来逐渐繁荣的城市生活面貌。

二.明代民歌

1.内容:①反映现实②婚恋题材

2.现存选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成化年间)《挂枝儿》、《山歌》(冯梦龙编)。在《盛世新声》、《词林摘艳》、《词林一枝》等曲选中也收有不少民歌。

清代:绪论

一.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2.古典形态的诗、词、骈文再度辉煌。

3.新兴的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二、清代小说(总体进入独创期)

拟话本结束了改变旧作的老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

英雄传奇:《水浒后传》

才学小说:《镜花缘》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不朽巨著:《红楼梦》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遗民诗人

1.顾炎武:称亭林先生,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海上》、《精卫》、《秋山》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黄宗羲:称梨洲先生。他关心天下治乱安危,以学术经世,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

3.王夫之:称船山先生。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乘春春去去何方”,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4.屈大均:有《道援堂诗集》,他的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人民疾苦之作(如《民谣》)。屈大均的诗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长于五律。屈大均在清初影响颇大,又和陈恭尹、梁佩兰号称“岭南三大家”。

5.吴嘉纪:布衣诗人。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遒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此诗为人称道的主要是白描手法出神入化的运用。作者以自然纯真的“天籁”(林昌彝《海天琴思录》赞吴嘉纪语)之笔,记下的是历史的真相。三四句是“诗眼”,诗人不正面写“汗如雨下”一类“煽情”语,但盐民的异常艰辛自在文字之外。

二.古文三大家

指清初以写作文学散文而著称的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

1.侯方域:有《壮悔堂集》。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

2.魏禧:有《魏叔子文集》。其文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议论。入清不仕,喜表彰抗清的志节之士,具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是传世名篇。

3.汪琬:著有《尧峰文钞》,他的文章力求雅正,结构严谨而叙事有法,朴实流畅。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观点偏于正统。代表作为《江天一传》。因为合于“道”又合于康熙皇帝的喜好,在当时负有盛名。

三.“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①.钱谦益:清诗开山宗师。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主张转益多师,兼采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以补救“七子”公安、竟陵之弊,确立清朝一代诗风。主宗宋。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

②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其代表人物是冯班,曾师从钱谦益,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其诗沉丽细密,抒亡国悲痛,出入温、李,婉而多讽。后来的吴乔、

赵执信,或继承或私淑冯班诗论,批评王士禛之神韵说。

2.吴伟业和“梅村体”

①吴伟业:明末复社成员,是清初尊唐派领袖。诗歌内容:一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如《永和宫词》、《圆圆曲》、等。二是痛失名节的悲吟。如《自叹》、《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组诗《遣闷》等。

②“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全诗以陈圆圆和吴三桂悲欢离合曲折经历为线索,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的重大变化,名句“冲冠一怒为红颜”。相传“(吴)三桂赍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其诗为艺术的实录,故称为“诗史”。)《永和宫词》等。成为古代叙事诗新的高峰。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

四.清词中兴:清初词坛兴盛,著名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号称三大家。

1.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①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其《迦陵词》存1600余首,居清代之冠。

②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领袖,在词坛占有主导地位。它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政治上的非主流地位及深蕴的郁勃心理使他们的词风总体上以悲抑奇崛、凄清疏放为基调。阳羡词派主要倾向在学习辛弃疾、蒋捷,并能融会南北宋词家的长处,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

③《南乡子》:“天水沦涟,穿篱一只撅头船。万灶炊烟都不起。芒履,落日捞虾水田里。鸡狗骚然,朝经北陌暮南阡。印响西风猩作记。如鬼,老券排家验钤尾。”此词直面农民之惨痛疾苦。以词特别是小令的形式抒写类似杜甫《三吏》、《三别》的主题,是陈维崧的创新,足以见出他的真胆识、真精神。用笔则意不说破,锋芒内敛,若绵里藏针。

2.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①朱彝尊:浙派词的领袖,咏物怀古词往往有所寄托,如《长亭怨慢·雁》、《卖花声·雨花台》。纵观朱词,大都精巧有余而沉厚不足。

②浙西词派:是以浙西六子为核心的一词派。浙西六子指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以朱彝尊为领袖,浙派宗法南宋,主张用姜夔、张炎一派之清空醇雅矫正苏轼、辛弃疾一派之雄豪发露。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③《贵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此词是回忆往事之作。在温柔敦厚之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悲凉。词中所叙之事,乃是与一个女子乘船渡江,于雨夜昏黑的烟波江上,两人彼此有意,却依然咫尺天涯,词中所流露的关爱,甚是无奈。

3.纳兰性德与京华三绝

①纳兰性德:字容若,有《侧帽集》(后更名《饮水词》)300多首。作词崇尚南唐二主,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其词直抒胸臆,情致深婉,风格哀郁凄婉,语言清新自然,多写离别相思,伤情悼亡。

②京华三绝:曹贞吉、顾贞观、纳兰性德

③《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中既描绘了边塞的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思念故乡的伤感,翻山越岭的辛劳,无可奈何的愁闷与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溶合在一起,建构了全词的沉抑基调。

五.王士祯与“神韵说”

1.王士禛:字贻上,号渔洋山人。有《带经堂录》、《渔洋诗话》等。其论诗,力主妙悟,创神韵一派,时天下翕然应之。王士祯擅长七言近体诗,善于融情入景,创造出一种幽静闲远的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

2.神韵说:“神韵”说是王士祯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就是意境,一种以意象传情的超逻辑、超语言的纯审美境界,是诗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内在审美特质。“神韵”说主张诗歌主题朦胧,语言明隽,风格清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的“唐宋之争”而发的。在创作上,他的诗是“神韵说”的具体体现,空灵婉转,不滞不粘,富有才情。

六.康熙诗坛: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此外还有查慎行和赵执信。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内容,写过不少现实性很强的诗。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一.清初戏曲概况

(一)文人的抒情写心剧:

代表作家作品有吴伟业杂剧《通天台》、《临春阁》、传奇《秣陵春》,尤侗杂剧《桃花源》、《读离骚》,传奇《钧天乐》等,他们写戏不是为了演出,而是为了抒情。以抒发文人的亡国之痛和怀才不遇的悲慨为主,抒写自我内心,多为案头之作。

(二)苏州派剧作家:

1.苏州派: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毕魏、丘园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特点,故称苏州派。

2.创作特点:(1)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题材上多描写重大政治斗争;(3)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4)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5)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

3.作家作品:苏州派剧作家除李玉外,朱素臣成就较高,著有传奇十九种,以《十五贯》影响最大。

李玉:明亡前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园》《占花魁》,世称“一人永占”。入清后有《千钟禄》《万安民》和代表作《清忠谱》。《清忠谱》是以李玉为主经过苏州派作家集体加工的剧作。在戏曲舞台上直接表现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是《清忠谱》的独特成就。

(三)李渔(风情趣味剧):

1.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喜剧集有《笠翁十种曲》:《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2.戏剧特点:①强调戏曲舞台性。“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回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言,否则搁笔”。②创作强调“结构第一”。“立主脑”,“脱窠臼”、等。③语言主张“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人物语言个性化。④题材选取和情节安排强调“奇”与“新”。⑤演员要训练有素,导演要加强修养。⑥认为戏曲要“有裨风教”,“点缀升平”,宣扬封建道德。

李渔在戏剧理论方面的著作较有价值。所著《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戏剧理论,其特点是注重舞台演出效果;密切联系当时戏剧创作和演出实际,富有针对性。

二.洪昇与《长生殿》

1.洪昇:诗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今存杂剧《四婵娟》:《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2.《长生殿》主题:“情缘总归虚幻”。

3.《长生殿》的思想内容:①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②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③“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4.《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①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②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③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三.孔尚任与《桃花扇》

1.《桃花扇》的意义:

①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②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③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2.《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①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a.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b.一柄诗扇贯穿全剧;c.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d.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②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a.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b.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c.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3.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4.《桃花扇》的悲剧意蕴:①忠君报国的迷惘;②爱情追求的迷惘;③社会前景的迷惘;④人生意义的迷惘。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一.清初续书:有两类一是仿作,如天花才子评的《后西游记》、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二是假借原书人物另结撰故事,如丁耀亢的《续金瓶梅》。较为出色的是《水浒》续书。

1.陈忱《水浒后传》是清初的小说续书中成就比较高的一部小说。

2.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该书以写“水浒”为名,实写南宋杨幺洞庭起义。以此表现起义将士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3.俞万春的《荡寇志》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

4.《说岳全传》也以《水浒传》续书自居,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一般认为是康熙、雍正年间钱采和金丰在各种“说岳”故事基础上加工创作的。共八十回。

5.《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是《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原题为“西周生辑著”。二.李渔白话小说的特点:

李渔作小说亦如作戏曲,自行刻售,是作为一种谋生之道。李渔的短篇小说全是叙写世情的作品,但不是摹写真实的社会人生,而是演绎个人别出心裁的经验之论和游戏人生的意趣。他强调创造的自由,故表现出一种主观专断的叙事特征和情节的随意性,毫无顾忌地摆布人物、编造故事。另外,李渔的小说在结尾往往有关乎名教、有裨风化的说教,但又突出表现出一种玩世的娱乐性。

三.拟话本小说与世情小说:拟话本小说由改编转向独创,自主性也就增大了,必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摹写世情的小说占了主导地位,话本的体制失去了约束力,这时期的小说集有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圣水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酌玄亭主人的《照世杯》等。

四.才子佳人小说: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靡一时。这类小说主要写上层社会青年男女(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故事。男主人公都是能诗善文的才子,女主人公不仅容貌美丽,且亦能诗。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

第四章:《聊斋志异》

一.蒲松龄:除《聊斋》外还写诗1000多首,词500多首,文450 多篇,俚曲14首,戏曲3出及《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大多收入路大荒编《蒲松龄集》和蒲松龄纪念馆编《聊斋佚文辑注》中。

二.《聊斋》版本:①手稿本:残存4卷237篇。②铸雪斋抄本:实存474篇。③青柯亭本:凡16卷431篇。乾隆31年刊刻。④“三会本”: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共12卷,491篇,为较完备版本。

三.思想内容:

1.批判揭露黑暗现实。《席方平》描写了冥府对一件冤狱的处理过程。借阴间写阳世,通过席方平到阴间代父伸冤的曲折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府自上而下的黑暗腐败和人民的含冤难伸。

2.对科举制的抨击与批判。①批判科场黑暗,试官昏聩无知。②刻划了知识分子受科举、八股文毒害的情状。

3.对真诚男女之情的讴歌与赞颂。《聊斋志异》还有多篇作品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歌颂纯真爱情的主题。①塑造了一批聪明、热情、勇敢与封建礼教相对立的青年妇女的形象,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红玉》;②塑造了不少“情痴”、“情种”的男性形象,《阿宝》男主人公孙子楚;③提出了“知己之爱”的崭新的爱情观,《瑞云》名妓瑞云与贺生相恋。

4.抨击不良的世风恶习,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等带有训诫意义的作品。《聊斋志异》中有不少作品,或借寓言形式,或直抒胸臆,抨击了当时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不良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给人以启示。《贾儿》告诉人们,不但要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四.《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与艺术特色

1.文体特色:“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意思是用唐传奇搜奇记逸,曲折腾挪的手法记述狐鬼神怪的故事

2.结构特色:人以统事,单线结事。

3.情节特色:简而多曲,变而近理。

4.环境特色:亦真亦幻,表幻里真。

5.人物特色:丰采各具,群像环列。

6.语言特色:简练雅洁,灵活多样。

五.其后文言小说作家作品:

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是传奇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大都作品都是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资料-新 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 1.元曲(体制:科范、宾白):A.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B.科范,也就是科(介) ,科介是指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亦作"科泛"。指戏曲程式动作。 C.宾白,是古代汉族戏曲剧本中的。汉族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叫做宾白。明《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明《菊坡丛话》)。 2.《西厢记》(来源《莺莺传》、《董西厢》延续):《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

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3.《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名句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简答题 1、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答:(1)屈原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集中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a.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b.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2)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中的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作品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把相思的愁苦和秋风,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 (3)在描写人物、状摹物态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招魂》中诗人对楚宫美人群像的刻画尤其精彩。 (4)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 2、汉赋的形式特点: 答: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例, (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

时间的流动,多种场面、生活、气氛构成了一种极其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写天子的宛囿的广大富饶,天子诸侯打猎的盛况和壮观及种种排场,场面非常开阔,层次也很分明,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 (2)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极大,穷形极相,动魄惊心,就其总的气氛来说,又是极其富丽,极其热烈而又庄严的。 (3)它极大程度上利用了是国方块字在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一排列就是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几十个草字头等等,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气势感。 3、简述散体大赋的发展过程: 答: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演说发展起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息。这类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4、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答: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

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第一章先秦文学 第一节《诗经》 一、《诗经》的概况 1、《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诗经》被正式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唐代,《葩经》。 2、《诗经》中的作品共305篇,按风160、雅105、颂40来编排,另有“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仅存篇名无诗,一般认为是有声无词的笙曲。所收作品大约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 3、《诗经》的编辑 A、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孔丛子?巡守篇》采诗的目的: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B、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删定的。(不合理) 4、诗经的流行与研究:《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诗经》的内容 1、周族史诗P4 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记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的史实;《公刘》记述了周族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地迁往豳地发展农业,开始定居生活的历史;《绵》写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往岐之周原,创业立国,设置官司、宗庙,建立政治机构;《皇矣》歌颂文王之祖太王、王季的美德,并描述文王伐崇伐密的胜利;《大明》记述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太娰生武王,再写武王牧野大战,伐纣灭商。记录了自先公先王壮大部落到武王灭商建国的整个历史。 2、颂歌和怨刺诗P5 中国古代诗歌有所谓的“美刺“的传统,也就是“颂美”和“怨刺”的传统。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怨刺又称变风和变雅,是王道衰落、礼乐崩坏的产物)颂歌的作品有《大明》、《丰年》,怨刺的有《魏风?硕鼠》 3、婚姻爱情诗P7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散曲:元人多称之为“乐府”、“今乐府”,是与戏曲相对而言的。是即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不同于有科白的戏曲。在元代,散曲一跃而起与诗词分庭抗礼,甚至后来居上成为诗坛上的主要诗歌体裁。作为一种新诗体,散曲形成于宋今时期,主要体裁有小令和套曲。 ?马致远,号东篱,元初作家。扩大了散曲的题材范围,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品位。他的散曲以豪放为主,兼有俊逸的特点。语言凝练优美,简洁明快,又能挥洒自如,机趣横生。《天净沙·秋思》是写景抒情名篇,是秋思之祖。前三句以九景设境,全属静字,颇得含蓄幽邈之味。以景物点染“秋”,亦已景物表达“思”。通过描写苍凉微茫的景色,表达旅人漂泊无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与景。“断肠”点明情感,“天涯”概括全景。 《双调夜行船·秋思》是元散套中的绝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杂剧:形成于金王朝,兴起于我国北方。是一种体制严格的剧种,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主要脚色有净、末、旦、杂等,以曲辞为主要部分,以宾白和科泛为辅助部分。 戏剧的三大繁荣期:元代杂剧的博兴,明中叶以后传奇的繁荣,清中叶以后花部的鼎盛。

?关汉卿:号已斋,金末元初人,是元杂剧的主要奠基人。作品按思想内容分:一、历史剧,发扬正气,歌颂历史英雄。 二、公案剧,揭露社会黑暗和官场腐朽,歌颂人民反抗。《窦娥冤》三、表现妇女生活的社会剧和爱情剧。《救风尘》《拜月亭》 作品的艺术特点: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二、戏剧的完整。三、重视舞台效果,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五、语言质朴本色。 《窦娥冤》的思想主题:通过描写一个蒙冤而已的妇女的满腔怨愤而使天地发生异常的故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的政治,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抗情绪。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二、语言本色。三、宣扬封建思想:忠孝节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窦娥:善良,刚强。 ?《西厢记》是元代成就最高的一部爱情剧。是我国较早的以多场杂剧表现一个故事情节的戏剧。 王实甫,名德信,与关汉卿生活年代相同或稍晚。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唐《莺莺传》或《会真记》,男子负心,始乱终弃,宣扬女人是祸水。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初王实甫《西厢记》,“愿天下有情的终成了眷属”“从今至古,自有佳人,合配才子”。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避免,音韵搭配要合协。在沈约的倡导下,一些作家将这些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的排偶、对仗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于是产生

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钟嵘著,在刘勰《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文赋》: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 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沈宋:沈约、宋焕志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所作的乐府诗 诗史: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艺术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古文运动:指中唐自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他们基于当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