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代北方人口问题

元代北方人口问题

元代北方人口问题

一、金末蒙初北方人口的谷底值估算

这里说的北方,包括原金国、西夏疆域,不包括辽东以北部分。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中认为有1050万,但是葛剑雄的估算是非常粗略的,没有提供有力的依据。

赵文林、谢淑君版本的《中国人口史》也认为1054万。

1236年,中原汉民111万户,约600万口。这600万并不是实际人口数,因为还有相当多的人口没有纳入统计,以下一一说明。

1、驱口。
蒙古人在灭金过程中,将很多北方汉人纳为奴隶,即驱口。史载,金末元初驱口“凡居天下之半”。古人的描述可能有所夸大,倘若驱口占总人口1/3,则驱口有55万户。

2、匠户

蒙古人在攻占北方过程中,俘获了大批工匠。很多百姓为了逃避屠杀,也冒充匠户,从而得以幸免。南京大学高荣盛教授在《元代匠户散论》中认为,蒙古占领华北和西征过程中,俘获的匠户多达百万户。1236年,蒙古国括中原民匠,“得七十二万户”。这里就以72万户计。

3、流徙者
1236年统计时,要求流徙之民就地登记。但是,金末元初很多北方人为逃避战乱,迁徙到人迹罕至的山区、高原避难,特别是山西、陕西这样的省份,漏计的人口应该不少。如宁夏中兴府,在郭守敬兴修水利以后,“民之归者四、五万”。估计这部分人至少有10万户。

4、未统计到的地区

1236年统计户口时,陕西、辽东、河南还有部分地区没有统计到,按《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这些地区有18万户。这18万户不知是否包括驱口,如若不包括,实际人口还要更多。


5、漠北的汉族人口

1236年只统计了中原汉地的民户,而蒙古国时期很多汉人被掳掠到漠北,这些人自然在统计之外。1213年,永清县的富户史秉直率领投降的汉民10万余户到漠北,是有记载的较大一次。《榘庵集》卷5载,蒙古兵攻占洛阳后,“渠帅尽驱(当地百姓)于北”。《黑鞑事略》记载,蒙古国时期,漠北“牧者谓之瓦剌赤,回回居其三,汉人居其七”,可见汉人在漠北数量之多。1219年,丘处机在镇海城,“喜见此地庄稼已成”,这些庄稼自然是汉族俘虏种植的。

漠北的汉民数量已经不可考,从一些线索来看,至少应该有20万户。

5、军阀控制区的居民

山东、淮北在军阀李璮的控制下,名义上隶属蒙古国,实际上拥兵自重。河北也有很多汉族军阀,不一定就能交出辖区内的全部人口。姑且认为这部分漏计的人口为10万户。



如果考虑到以上各类漏计的人口,蒙古国时期,北方汉民应该有294万户,以每户5.44人计算,则有约1600万人口。



、从明初人口推测元代人口

明初,按
照《明太祖实录》记载,北方地区有人口1600多万。如果算上军户,应该有1800多万。
元末战争中,北方人口下降严重,倘若以人口损失40%计算,则元末战争以前的1350年,北方应该至少有3000万人口,估计在3000-3500万之间。

元代北方民族压迫严重,很多百姓沦为驱口、投下户,没有田产、生存艰难。正是如此,尽管北方人口稀少,依然有数十万人口流向江南觅食。加上北方黄河泛滥、瘟疫流行,人口增长不可能较快。

1234-1251年间,北方百姓四处流徙,负担沉重,人口发展几乎停滞。1251年以后忽必烈经营漠南汉地,人口才逐渐回升,到1351年元末战争爆发以前,稳定增长期只有100年,人口不可能翻番。

明代前期,北方人口增长率约0.7%,元代北方汉民生存艰难,增长率当低于此值。

粗略估计,1251年前后北方应该有1700-1900万居民。扣除蒙元从南宋和边疆迁入的移民,估计原金朝、西夏的居民也应该有1500-1700万。



三、蒙古国时期从南宋掳掠的人口

蒙元攻城,除了喜欢杀戮,还喜欢将当地百姓强制迁移到其他地区,在攻金的阶段就有很多河南人被迁到黄河以北,还有部分中原人被迁徙到漠北垦荒。

在攻宋时自然也不例外。

1235年,蒙古兵将均州(属南宋)、唐州、邓州百姓十万余人迁到洛阳以西。这批人在十年以后差不多又迁回原籍。
1236年,蒙古攻襄阳,迁襄阳人入洛阳。这部分人最后定居下来。
如上述的短距离迁移还有很多次。
在蒙古攻宋的中前期,蒙古人把掳掠的南方人安置在黄河以北或者关中地区。
1261年,朝廷将“渡江新附民留居蔡州者”,徙居黄河以北的怀孟路。
同年,又把从鄂州迁至江北的人民,迁到怀孟路。
陕西紧挨四川,从四川虏获而来的百姓较多。京兆府“其居民太半南驱放良、归顺等户”。
宁夏中兴府的四川俘户也很多。
随着攻宋战争的胜利,迁入陕甘地区的南宋移民大增。
1270年,从怀孟路迁1800户南方移民入河西地区。
1271年,从鄂州、随州迁民1107户约万余人如中兴府,1274年成为屯田户。
1275年,又有4800余户南方人迁入中兴府,增设怀远、灵武二县安置。
1238年,南宋金、洋二州的姓雷、姓李二员率众降蒙,迁入甘肃成州,蒙古在成州设立金洋州安置之。
上述仅仅是载于书籍的一小部分移民事件,在蒙古攻宋的40余年,迁入北方的南方人应该不在少数。

蒙古攻下南宋后,又将南宋的皇室、数万工匠迁入大都。除此之外,在整个元代,朝廷数次在南方征集工匠,数量可达数十万。

《元史》载,12

76年,元朝政府“籍江南民为工匠凡三十万户”,经挑选以后还留下了10万多户(
50万人),这些人主要分布在大都及其附近。

1279年,工部又籍人匠四十二万,1287年,“复括江南诸路匠户”。



四、蒙元时期的非汉族居民

1、蒙古人

虽然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但蒙古人主体依然在漠北居住,漠南汉地分布的主要是蒙古的官员、军人,且分布很分散,北方、南方都有。

《蒙古源流》卷五:方大乱时,各处转战蒙古人等四十万,内惟脱出六万,其三十四万俱陷于敌。

元末战争,人口损失较大,蒙古军人作为元朝的主力军,势必也损失惨重,到明初,留在内地的蒙古人估计还有十几万。

这十几万蒙古人有部分被朱元璋编入军队,有部分逐渐汉化了。


2、色目人

元代色目人是迁入中土的外国各族人总称,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数目最多。这些来华的中亚人是回族的前身,因为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上同汉人有显著差异。

中亚色目人主要有:畏兀儿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哈喇鲁人、钦察人等

边境的色目人主要有:西夏人、汪古人、

回回在建国以前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更具宗教意义,因为它的认定标准是伊斯兰教而不是血统,后来的发展中还融合了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人,旧称汉回,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是回族。


元代色目人主要包括畏兀儿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西夏人、汪古人等。



3、契丹人

金代契丹军民由于多次叛乱,后期又有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内地的契丹人可能不增反减。

按照一些记载,元初的契丹人应该有4-5万户,20余万口。相当一部分被纳入蒙元的军籍。

元代契丹人分布地区:东北,河北、山西、陕西,南方的江浙行省

元末战争,契丹人不少是军籍,势必人口损失很多。

剩余的契丹人的流向:东北、华北地区的契丹人部分随着蒙古人撤退到漠北,逐渐融入蒙古人,剩余的契丹人逐渐汉化;东北的一些契丹人演化为今日的达斡尔族;西北、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据称也是契丹演化而来的。


4、女真人

金朝末年,女真人口损失惨重。

按照刘浦江在《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的论述,1183年猛安谋克正口有355万人,其中女真人有284万,渤海人、奚人、契丹人、汉人有71万。猛安谋克中的奴婢有280万,主要是汉人,也有少量契丹人和奚人、渤海人。

到1207年,猛安谋克人口增长到771万,按之前的比例算,其中女真人约355万,汉人约310万,其余是渤海人、契丹人、奚人。

金朝末年华北汉人发起的红袄军起义,专门屠杀女

真人。

元好问《临淄县令完颜公神道碑》载:华北地区的红袄军,主要攻击目标是女真人的猛安谋克村寨,“ 眶毗种人
,必杀而后已...寻踪捕影,不遗余力,不二三日,屠戮净尽 ”。

经过汉族红袄军、蒙古人的屠杀与战争,黄河以北的女真人损失过半,其余绝大部分跟随金宣宗迁往河南。

史载贞佑年间南渡的猛安谋克有百万之众,加上河南原有的50多万猛安谋克,一口还剩下150多万口。如果扣除猛安谋克中的汉民、渤海、契丹等,女真人还剩下70万左右。

河南的剩余女真人,相当的一部分被金宣宗、金哀宗用来戍边,分布在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各地,以达到保卫开封的目的。

从1214年金宣宗南渡,到1234年金国灭亡,女真人在蒙古、汉族起义军的仇杀、战争下,势必损失过半人口。加之河南瘟疫肆掠,开封城内近四成人死于瘟疫,女真人死亡比例还要高于汉人。

估计金朝灭亡后剩余女真人不到30万。


5、高丽人

蒙古人在征战过程中,也俘虏了不少高丽人,多居住在辽东。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部分高丽人被遣返回朝鲜。《明史.朝鲜传》记载,灭元的当年,朱元璋就给朝鲜国王送去玺书,遣送高丽人回朝鲜。

明代辽东都司境内还有少数高丽人,估计只占明代辽东人口的1/10。明末高丽人是满族的来源之一。



色目人以百万计,元代北方的各少数民族估计有200多万,扣除蒙古、色目、高丽人,剩余的女真、契丹、党项人估计有50万-60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