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明珠小学姚红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本文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同行有所借鉴。

出现的问题

1.语文课程被信息技术完全占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地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很多课堂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候会喧宾夺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制作赛马的课件,课件虽然十分“精致”,但是存在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却没有涉及,偏离了教学的中心。

2.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扼杀了学生想像、创造的空间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验作者的感情,丰富作品的想像。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图像,学语言变成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播放动画,学生看后对爬山虎爬墙的动作一目了然,难点随之突破。但是却限制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直接阅读,破坏了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使学生无法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妙之处。

3.用信息技术替代学生的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而不是替代语文实践。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就用课件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看完录像后教师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然后伴着音乐,朗读课文给录像配音,最后试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海底世界画出来。整堂课忙忙碌碌,看似热闹,实际学生没有在读中积累语言,没有在读中获得语感,没有在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只是用精彩的画面代替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分析。学生的语文实践被无情地剥夺了。

4.丢弃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

解决的对策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都做了调整或重新界定。只有深入、系统地学习,才能准确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完整掌握它的全部内涵。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没有做深入的研究,结果走向误区或极端。

2.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钻研教材、走进文本,我们要明确真正的教学内容。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灵体验和内心感悟。3.对课程资源的挖掘

作为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我们不应该将课程资源局限于课堂上,局限于信息环境中。我们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不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而且在学习实践中真切地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加浓烈,使语文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4.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养

目前,多媒体、网络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精彩动画、华丽画面、即时通信……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知识的理解。在信息社会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正确的,但是没必要将它渲染的与众不同。我们不排斥信息技术的运用,但是教学完全“技术化”本身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匮乏,带来的只能是即时刺激的满足,而不是更深的思考。单纯的技术的翻新,代替不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只有信息技术为教学艺术服务,才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字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字宝宝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与时代最新信息融通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教师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那种对敌人的极端轻蔑,对死亡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在师生互动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排演课本剧。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一)培养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网络大世界于眼前,融声、光、影、色、字于一体,具有海量、及时、形象、互动等特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但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横生枝节,影响教学本体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 一、优选教学内容,网为我用 传统资源,“一纲一本”,单纯但闭塞。多年前为上公开课《鸟的天堂》,曾远赴南京借一盘录像带,好辛苦!网络资源海量但芜杂,及时但零散。“啪!”开机上网,获取资源如探囊取物。学生们可以自由获得和教师等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也缺乏在众多信息中及时捕捉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份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便成了教师备课的必做功课。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教师不能做超大容器,只转运知识,而要负起首席引领人的责任,精心选择,精心重构,让网为我用。 选择的依据有四:一要从知识积累的价值出发,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知识信息,选择“路标”性的信息资源,引领学生沿着最有价值的路行走并观赏下去,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二要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要依照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的信息。三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选择或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四要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出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将其梳理清楚,然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置身于相对开阔的视野观察语文知识,思考语文问题。 重构的依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只是例子而已,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围绕核心的能力要素和价值要素筛选辅读材料,建构校本教材甚至班本教材,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有试验田,能在语文的世界里举三反一。 二、优化教学过程,网开四面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受时空情境的限制,不再只见文字,不见人事物,一切皆成可能!网络媒体使语文课堂左右逢源,四面凯歌。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研究《落花生》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知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也不知作者许地山的背景资料,阅读这样一篇以物喻理的文章是枯燥而费解的,于是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1:(宁静典雅的音乐)朦胧的月色,简朴的茅草亭,桌上的花生,一家人围坐……这样的情境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文中说事的情境里,使他们对文章产生了好感和期待。片段2:简朴的屏幕上有一株花生,金黄的花儿落了,子房下垂了,入土膨大了,长成花生果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都盯着屏幕,等待下文。这时点击思考:现在你认为花生为何叫“落花生”呢?你再猜想许地山为何取“落花生”这个笔名呢?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对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3、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4、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5、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资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要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只是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8、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 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两方面目的: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3)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4)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5)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6)评估: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结果。 (7)结论: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结。 2、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山东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张爱清 273500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普及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这个目标绝非是几次公开课或研讨课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日常教学中执行并贯彻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指导理念才能达到,在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化,一方面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问题也越发突出的表现出来。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课题的深入发展?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电教工作的感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硬件、设备、环境影响 对于刚参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题的实验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硬件环境的整体设计是否合理、硬件和配套软件的质量好坏、是否运转正常都会直接影响其上课的积极性。如果在硬件环境构建时考虑不当,极易导致课堂上频发故障,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几次三番的挫折经历会让教师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的畏难心理: 对整合方面的研究采取敷衍或逃避的态度。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硬件教学环境的合理构建。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初始构建时,帮助实验学校细致周密的计划,设计易于师生操作,方便学生之间协作、学生和教师的信息交流和教师课堂的组织管理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严把硬件设备质量关,禁止伪劣产品进入课堂教学环境,消除硬件在课堂教学中潜伏的负面因素。消除学科教师对使用教学设备的后顾之忧。 2、对网络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要求实验学校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保证网络教学环境的正常运转,对学校网络硬件机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对教学软件和环境及时更新升级,确保网络的安全畅通。使其时刻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多方面多形式提高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的积极性。 二、针对性资源匮乏,教师负担加重 有了合理的硬件环境构建,教师缺乏可用的教学资源,由于技术人员和教学软件开发商开发的资源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节不相适应,教师就需要额外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源收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十一册《长征》 一、教材内容分析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由于文章所述的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今天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特征分析 1、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具备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经过路线、历史意义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策略 指导思想: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掌握和应用。 五、媒体的选择应用

六、教学准备 1、制作有关“长征”学习型网页。网页中包括长征的许多背景资料和相关专题资料。 2、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图片,长征中的故事,毛主席在长征中的诗词作品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也就必然面临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在努力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当然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渗透结合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以往的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往往收效甚微。而今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这个大环境下,多媒体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声情并举,为语文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本人对此有着自己浅浅的见解,故将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机渗透作一个浅显的阐述,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1、利用多媒体方式导入新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要想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语文的话,就势必要在导入新课上下一番功夫。如在教学《丑小鸭》课文时,先播放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拇指姑娘》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故事的作者安徒生,激发学生继续想听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吗?想不想再听一首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看看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了,将跟随着老师的思维一起走进课文,那么一堂语文课也将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了。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理解文章结构,丰富课文内容 (1)图像图片辅助教学。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播放一组组有关百草园、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长妈妈讲故事、捕鸟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欣赏中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生活学习的地方是怎样的,再根据图片的展示配以课文内容的讲述,学生将很容易的熟悉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结构。 (2)视频辅助教学。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

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新课改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哪些优点呢?笔者在此就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谈一些粗浅的实践体会。 1、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互连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尤其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阳光学习网”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连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一课的教案,并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删、补。由于二年级学生小,对“雷锋”还不了解,课前让学生从网上搜集关于“雷锋”的各种资料。并充分运用网上的图像、音乐、动画、视频等表现方式,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2、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鸟的天堂》一课,写的是广东省新会县天马公社的一棵大榕树,这对于北方孩子来说,从未见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的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3、信息技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现代社会对阅读、写作、识字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标,单就阅读而言,要求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如何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纯对学科知识本身学习进行评价。 3.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5.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他是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6.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相互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之上的。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水平。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讲课教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课堂教学奇迹,它的社会作用取决于教师。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变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学发展。可见,教师应全面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是诱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综合化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须实现现代化,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独到的功能,让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信息化推动现代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使之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

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明白到这一点,以为要上好一节课,课件制作越多越好,课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制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因为本地教学条件的限制、资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学任务繁重,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于是就实行“拿来主义”,上网下载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师的资源,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在畸形中发展,所谓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现在用机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地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违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松鼠和松果》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及目标: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 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

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学生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语文教学中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平等、互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一、构建信息化语文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突破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教师自己还可以不断丰富这个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图象软件、视频软件、媒体应用以及互动式电子作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语文世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

问题的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在教学“飓风过后所所想到的”这一想象作文时,因为大多数学生对这幅漫画的思维仅停留在画的表面内容,作文时思路狭窄,作文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点,我便指导学生利用IE浏览器、硕鼠、格式工厂等软件和工具,让学生在信息丰富,资源多样的互联网上浏览查询资料。这样,为下一步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更为便捷有效的是,学生作文之后马上可以在互动式作业平台互相评议,修改,这样一来既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真正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语文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文本与情感的共鸣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习课文时,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课文时,如果依旧照书死搬,强加于学生使其理解,学生不但很难设想当时的情境甚至会对文中所讲的内容产生疑惑,这样就会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让学生观赏有关济南冬天风景的图片材料,学生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老舍笔下特有的冬景。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浓缩为三拳,设计flash动画,一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