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7—提问语

07—提问语

07—提问语
07—提问语

授课人:专业:班级:时间:

《语篇分析》教学大纲

《语篇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语篇分析 授课教师:丁言仁 教学对象:语言学方向(含翻译学方向)学生 教学时间:春季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总学时:36 学分:2 教学目的: 1)介绍关于英语语篇和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主要流派; 2)培养学生分析英语本族语者文本和中国学生英语文本的结构、连贯和衔接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3)提高学生组织口语和书面语文本的水平以及他们教授英语口语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形式及要求: 课堂讲课、讨论、学生报告、评议 教学安排: Week 1: Discourse and Situation Week 2: Organization of Text Week 3: The Underlying Organization Week 4: Functions of a Clause Week 5: Reference (1) Week 6: Reference (2) Week 7: Substitution (1) Week 8: Substitution (2) Week 9: Ellipsis Week 10: Conjunction (1) Week 11: Conjunction (2) Week 12: Lexical Cohesion Week 13: Discourse Coherence Week 14: Project Work: Analyzing Actual Discourse Week 15: Project Work: Reading Week 16-18: Project Presentation 考核方法: 出勤及课堂参与(10%) + 作业(10%) + 课程论文(40% + 40%) 教材: 丁言仁,2001,语篇分析,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采访时提问技巧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王志说。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启发引导式。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张莉采访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成败。关于新闻采访,学界给出的定义五花八门。其中,美国学者肯·梅茨勒教授给出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按照这个定义,记者与采访对象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是采访的基本形式。一般来说,采访中的提问,其作用无非有二。其一是提示性,提示或交待你这个问题的来源或背景材料,或者是,提高观众的注意力,也就是记者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新的视角,引起观众的注意。其二是连贯性,也就是说,记者的提问本身,就是叙述事件所必须的脉络。 当然,除了提问的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具体到不同的事件,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也各不相同。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通俗地说就是“有人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现在,做现场报道,尤其是面对一些批评性报道,提问的难度和技巧就更大。因为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都是采取回避、或答非所问、或东扯西拉,记者若没有思想准备,就会不知所措。不同的现场采访,其技巧的运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记者怎样灵活的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怎样巧妙地用提问方式将信息引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采访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记者不但需要精心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了一通较长的问题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记者同志,请你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像“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笼统、空泛的问题,往往使采访对象茫然无措,不知从何谈起。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记者在采访中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

语篇分析

语篇的衔接手段 cohesion and coherence 衔接与连贯 ?他们系统地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 连接(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其中前三类属于语法手段,第四类属于逻辑手段,最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照应(reference)是一些起信号作用的词项。它们不能像大多数词项那样本身可作出 语义理解,而只能通过照应别的词项来说明信息(Halliday & Hasan, 1976:31)。照应分为外照应(exophora)和内照应(endophora)。内照应又可分为下照应(或称后照应)(anaphora)和上照应(或称前照应)(cataphora)。 外照应指独立于上下文之外的词项。内照应指意义依赖于上下文的词项。下照应(后照应)指意义依赖于前述词项的词项、上照应(前照应)指意义依赖于后述词项的词项。 The snail is considered a great delicacy. As the child grows, he learns to be independent. It never should have happened. She went out and left the door open. ?替代(substitution)指用一个词项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项,是词项之间的一种代替 关系。英语中常用的替代词one(s), do, same。Halliday和Hasan将其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从句性替代。由于前述句子或上下文使得意义明确而省去句子的一部分称作为省略。它可以视为“零替代”(Halliday & Hasan, 1976:142),省去一些上下文可使之意义明确的成分。 Compare the new dictionary with the old one(s). We rent a house, but they own one. A: Black coffee, please. B: The same for me. They do not buy drinks at the supermarket, but we do. I think so. ■省略Ellipsis He prefers Dutch cheese and I prefer Danish. ---Do you understand? ---I tried to. ---Y ou haven’t told him yet. ---Not yet. 连接(conjunction)是句际间意义相互联系的一种衔接手段,常用的有递进、转折、因果、时间。词义衔接是实现衔接的又一手段。它是通过词义的选择来实现的。 I told him years ago, but he won’t listen. He was drowned because he fell off the pier. With the following conjunctions in sentences or passages: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以“陈光标到底撒谎了没有?”为例 一、前言 为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具体语篇,所以选了一篇关于陈光标事件的新闻评论,对其的语言行为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到这类语篇的基本行为及其行为组合的模式。 二、具体分析 文章选自南方网。 (1)有首善之称的陈光标,最近遭到媒体的公开质疑。这次对陈的质疑和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陈这几年高调宣称的慈善项目,是否真的落实;二是陈的慈善动机,是慈善还是把慈善作为谋名牟利的阶梯。 分析:属于表述类的陈述行为。客观地诉说真实存在的事件——陈光标的慈善行为遭到媒体的公开质疑。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增加可信度。 (2)说实话,陈光标有今天的境遇,毫不奇怪。这几年来,他的慈善行动异乎寻常的高调,早已引起诸多认为“行善何必如此张扬”的人的腹诽。后来,这些肚子里的牢骚终于涌了出来,零星地公开表达。有关陈光标言过其实、事实漏洞的传闻也不断积累。发展到今天,终于发现“少捐多报”甚至有捐款到子虚乌有单位等材料。媒体借此公开质疑,算是把这几年对陈光标的种种怀疑和不满,系统地表露,让公众讨论。为数众多的人也的确分为“挺陈”和“讨陈”两派,进行激烈的口水战。 分析:第一句是个判断类行为,其后都是对这个判断的解释。表达作者认为陈光标遭到质疑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认为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有许多是子虚乌有的。列举一些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证明命题是真的。 (3)陈光标自己的回应,大概也有两点:第一是“质疑有98%不属实”,

大约另外2%是真的或者待考;第二是“人在做,天在看”,一副两手一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气概。 分析:属于表述类。陈述陈光标对媒体质疑的回应。 (4)我以为,公开质疑陈光标,是件好事。问题关键是,我们是把陈光标拿出来和谁比?参照物不同,结论自然有异。 分析:“质疑”是判断,和祝福、感谢邓不同。质疑是不同意他人的判断,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示同意媒体的质疑。 (5)比如先说他对慈善的认识。很多国人认为,慈善是人的恻隐之心,是美德。但是新加坡政治学者马凯硕谈美国的慈善时说,现代社会慈善,是因为富人们认识到,富人的财富归根到底来自社会,如果有一部分人总是处于边缘,社会无法良性发展。因此慈善实际上不是恩赐,而是让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机制。这大概也是美国巨富搞慈善时不发出什么声音的缘故。从陈光标这几年的言论集来看,他显然认为他在恩赐。这也O K,或者值得称赞,中国不是美国嘛。就是美国,慈善事业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分析:这段话属于表述类。诉说陈光标对慈善的认识和中美慈善管的差异。 (6)至于他的慈善动机。从他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不管他认为自己是如何在恩赐,他也从高调行善中获得了莫大的利益。尤其是政治身份。这种情况,在真正慈善机制完善的社会,有些让人不能接受。但在中国,这个也没问题。毕竟还有更多获得更大利益的人,却铁公鸡一毛不拔呢!更何况,与那些去吃天价饭、强行收取手续费,甚至诸多款项下落不明的堂而皇之的机构相比,陈光标还真是善的。 分析:这是表述类的行为。这个是全段的核心判断,前面的话语是对这个核心判断的解释。对陈光标是否是“真的慈善”作出分析,寻找原因。 (7)我觉得不能马虎,也不能弹性看待的,是他到底撒谎了没有?也就

语篇结构

语篇结构 由于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有异,文章的体裁有别,语篇的结构多种多样。但是,这并不是说语篇的结构是随意的组合,语篇的结构是有条理的,上下连贯,前后一致的有机语言整体。较大的语篇通常都有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 故事的开头部分往往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做出交代。中间部分主要是描述故事的发展。结尾是描述人物和事态的结局或给人的启示。 议论性的语篇开头往往是指出问题,说明该文章要议论什么问题,中间部分是对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对论点加以论证,结尾部分是对开头所指出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得出一个结论。 书信的开头是称呼,中间是正文,结尾是结束语和落款。 1、线性表现问题:语篇都是由排列成一直线的句子组成。 这种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和高度的线性表现(Inearization)只能表示句子的顺序,不能表示句子的层次,所以语篇所面临的是话语的顺序和安排问题。话语的顺序常常决定了句子意义的表达。如:凯撒(Julius Caesar)大帝在获得里海(Portic)大捷时所说的名言: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句中行为发生的顺序是先后分明的。这是一个三项式(triadic)结构,句式简洁,结构紧凑,表意突出,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充分显示了凯撒大帝在获得里海大捷时那种狂妄自大,洋洋得意,耀武扬威的神态。 2、基本关系结构: 常见的关系结构有以下三种: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 1)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指的是叙述从一般出发,然后讨论特殊。 2)递进(progression):这种关系结构指的是以时间先后,推理起结等为顺序。如:He gets up at 6:30. He dresses, washes and goes out to do morning exercise. Then he has breakfast. (时间先后) He must be Bob’s brother. I remember he’s got a big red nose.(推理起结) 3)相容(compatibility)指的是有关的事情“相提并论”,主要表现在匹配(matching)和对比(contrast)两个方面。如: The ordinary saw is not easy to use; a plane demands years of practice.(匹配关系)The ordinary hand drill is not easy to use; this electric type is something any novice can handle. (对比关系) 3、话语策略(discourse strategies) 关系结构可以通过话语策略来实现。其中最突出的有:顺序(step),层次(stack),连环(chain),平衡(balance)

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1.生活中(或在目前的讨论中),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2.什么样的事情、境况等等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3.什么让你大笑或者大哭? 4.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信仰、你的观念、你的个性、你的特点? 5.你最好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6.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能否列个单子出来。(一次一个妇女接受采访之后写下了她的“十大缺点”,并将它们寄给了我。在信的开关,她写道:“你知道,我太爱唠叨。而你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热衷于听别人唠叨。”) 7.你所拥有的物质财产都有哪些?这些财产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家着了火,你会尽力挽救什么?(采访对象经常会提到的是过去的情书、旧照片、计算机软盘。) 8.你经常阅读什么(你书架上摆放的是书还是杂志)? 9.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你“最景仰的十大人物”都是谁?为什么? 10.你工作和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目前正努力解决的是什么? 11.你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配偶、其他重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下属等等。12.你经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13.在事业上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即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14.你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15.你的梦想或幻想是什么? 16.你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果有人侮辱你,你是奋起还击,还是视而不见?抑或有别的解决办法?在出席没有一个熟人的宴会时,该怎样表现?在自助食堂前排队时,如果别人挤到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做? 17.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采访对象的回答一般会涉及婚姻、孩子的出生、离婚、职位的变迁、工作的变化等方面内容,但是最好提问其他一些特殊的问题,如意想不到的事件、偶然的机会、鼓舞人心的老师,等等。) 18.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19.如果让你自己来概述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你准备说什么? 20.人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

翻译的语篇类型

第六章翻译的语篇类型 语篇是指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内容相对完整的文章或著作节选均可称为语篇(李运兴,1998:69)。翻译的具体操作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一是词句层,也就是像作文一样的遣词造句过程。译者在这一层次上所思考的主要是词义的定夺及句式的安排。但译者只在句以下的层次上进行思考是不够的。因为有时会把原文的一句拆成两句,有时又会把原文的两句合成一句,有时一个词、一个结构的意义并非在本句的范围内就能解决,必须放在更大的语言单位中去分析思考。这就需要译者在句以上的语篇层次上进行操作,不仅要考虑一个句子,还要顾及几个句子、整个段落,以至整篇文章。这道理也正和作文一样,光遣词造句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连句成篇,句与句之间的结构衔接、意义连贯也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不仅要体味译者在选词造句上的精妙,也要纵观语篇层次上意义的连贯和流畅,作为自己翻译实践的借鉴。语篇的类型多种多样,从本科英汉翻译学习出发,我们选取以下几种语篇类型加以论述。必须注意,虽然每种语篇类型在措辞和文体上都有各自特点,但只要掌握了牢固的英汉语知识和基本翻译技巧,基本可以应付自如。 第一节报刊杂志语篇的翻译 报刊杂志文章的特点是题材新颖,时效性强,通过派生、附加、合成、拼缀及缩略等产生的新词多。由于译文同样讲求时效性,可能无法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精雕细刻,译文句法有时难免欧化。 例文[1] The Most Important Speech of the Century David Nyhan We learned how far up he’s come on New Year’s Day when every Chinese newspaper heralded a 6000-word speech in which Deng signaled the end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xenophobia. It may eventually come to be regarded the most important speech of the century. For in it, the Maximum Leader of the nation that comprises one-fourth of mankind served notice that China is joining the rest of the world (save Albania) in the 20th century. “No country can develop by closing its door,” said Deng. “We suffered from this, and our forefathers suffered form this.” Reversing thousands of years of official hostility to the world out side the Great Wall, Deng said simply: “Isolation landed China in poverty, backwardness and ignorance.” This startling admission contradicts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policy, going back beyond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Chin Dynasty, when the wall was erected to keep barbarians on horseback out in the wilds where they belonged. Deng’s message: Do not renounce Marxism, but adopt capitalist ideas where they make sense—“it cannot harm us.” Economic reform, spearheaded by younger leaders,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bulwark for the nation’s security, for only with economic strength can bombs, missiles and planes be purchased. If China is trying to catch up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he 20th century, maybe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long to them. They have people, brains and they can be impressively disciplined. And their industrial potential is awesome. It may come to be commonly accepted in the next century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speech ever given by a fellow with a cowboy hat came not from Ronald Reagan but from an 80-year-old Chinese man.—Boston Globe 本世纪最重要的讲话 戴维·奈恩 在元旦这天,当中国每家报纸都发表了邓小平的一篇六千字的讲话时,我们了解到他迈出了多大的步子。这篇讲话标志着中国几千年仇外历史的终结。 这篇讲话最终有可能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讲话。因为在这篇讲话中,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宣布,中国在二十世纪正在加入世界其他国家(除了阿尔巴尼亚)的行列。 邓说:“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也吃过这个苦头。”邓改变了几千年来官方敌视长城以外的世界的态度,他明确地说:“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承认这一点是令人吃惊的,这同中国几千年来执行的政策大不一样。这种政策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直到秦代,当时修筑了长城,为的是阻挡居住在荒原上的骑马的野蛮人。 邓的意思是:不放弃马克思主义,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的观念有道理,就采纳,因为“开放伤害不了我们”。由较年轻的领导人带头进行的经济改革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保障,因为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才能购买炸弹、导弹和飞机。 如果中国在二十世纪设法赶上世界上其他国家,二十一世纪可能属于它的。他们有人力,有人才,他们的纪律性很强。他们的工业潜力也是令人敬畏的。 下一世纪,人们可能会普遍同意,发表最重要讲话的戴牛仔帽的人不是罗纳德·里根,而是一位八十岁的中国人。--转引自连淑能,2006 评析:这是一篇报刊评论型的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作者是外国专栏作家,所传递的观点是客观、肯定和友好的。文章开篇以中国各家报纸刊登的演讲为引子,采用边叙边议的方式,对邓小平的一些重要言论加以评述,最后以耐人寻味的论断结束全文。全文共分七段。第一段实际上是一个包含了两个修饰性从句的长句,将原文简而化之,其主干句是:“We learned how far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直面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要求 摘要: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不同,在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记者在提问时,要全面了解掌握被采访对象的情况,并与各类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正确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新闻提问,新闻素材,目的性,激将法,引导艺术 正文 无论是从事纸媒体还是从事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工作的记者,提问都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好的基本技能。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发掘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包括座谈、访谈、现场考察等。访谈即面访,是通过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而获得新闻信息的采访方式,通常能形成记者与之一对一交流的格局。在面访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至关重要。好的提问,能如刀锋般直剖事实真相,也能曲径通幽般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而失败的提问,则可能导致记者空手而归,甚至会断了与采访对象再沟通的路。 新闻写作的起点就是新闻采访,掌握好新闻提问的方法,能帮助记者获取更多关于报道的丰富的素材。 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难题,这是因为记者的采访有着强烈的目的性,采访提问每次都会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这要求记者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在采访中把握整个活动的逻辑主线,挖掘事实真相,探寻人物心理活动的内涵。 特定的采访活动可能符合某些采访对象的利益,也可能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加之采访对象具有不同的阅历、经济、政治、文化观念,采访情况极为复杂。记者要通过提问全面地掌握需了解的情况,抓住采访过程中可能随时出现的新线索、新问题,作出机敏的回应,不失时机地追问,并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

语篇类型特征说明

阅读课当中分析各种语篇类型的语篇特征是一种新的题型,符合了2017年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中语篇类型素养。 列举常见的几种常见的语篇类型和分析特征的角度。 Four Types of Composition Narration (记叙文) 1.Definition: To narrate is to give an account of an event or a series of events. 2.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on (1)Elements: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2)Point of View: A narrative essay must be written from a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 (first person point of view, third person point of view). Each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3)Order: In narration, time structures all details. It is called chronological order or time order. Flash back: begin at one point in time, and then flash back to an earlier action or event. (4)Tense: Stories happened in the past. So generally we use past tense in narration. 记录的是一般的性的事实可用一般现在时。 Description (描写文) 1.Definition: Description is painting in words of a person, place, object, or scene. 2.Structure ①Introduction: lead-in and thesis statement ②Body: including one or more paragraphs. Each paragraph describes one point. ③Conclusion: restate the main impression and draw a summary 3.Types of description ①Objective description-②Subjective description- 4.Ways to develop a description essay ①Through the impressions of one’s senses---sight, hearing, taste, smell, and touch ②Using spatial order: describing the physical layout of the place(left>right, bottom>top, clockwise/counterclockwise, inside>outside) ③Using chronological order ④Use specific words ⑤Decide on the dominant impression 5.Describing a Place: location, area, transport, population, history, places of interest, something special 6.Describing an object: ①State briefly how you got the object, if this is important. ②Provide some basic factual information about it(its size, shape, texture, color, ect.)③Point out its useful features(uses, functions, etc.)④Focus on a particular,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object⑤State in what way the object is important to you 7.Describing a Person: ①appearance ②language ③behavior ④manner ⑤psychology. In describing a person, the writer should not merely give details of his appearance. He should try to reveal the person’s charact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which may be shown in what the person does and says, or in how he behaves to others. Exposition(说明文) 1.Introduction

记者采访的十二种提问方法

记者访问地十二种提问方法 面对复杂多变地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地采访对象,面对不同心境、不同状态地同一个人,面对无比微妙、无比深透地心灵,记者只有掌握多种多样地提问方法,机智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良好地采访效果.根据新闻实践地积累,记者在访问时采取地提问方法有这样几种:一、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地,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地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地提问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地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地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地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地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 .注意情感地铺垫正面提问地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地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地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地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地感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地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地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地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地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地又是一般性地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地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地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地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地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地采访提纲是否妥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迂回法——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地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地限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地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地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侧面提问地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地、感兴趣地,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地,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地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应当明确地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地.因此,聊天地内容应当是有目地,有选择地,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有地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地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诱导法——采用启发诱导地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地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地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地情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语篇类型Modes of discourse

Modes of discourse, also known as rhetorical modes, are concepts that describe the different purposes of communication and genres of composition. How an author or speaker approaches a particular work, frames the presentation of it, and outlines what to include depends on the desired response of the audience. The desired response dictates which mode of discourse, or formalized approach to presenting an idea, is most appropriate. Most often, the term "modes of discourse" is used to describe types of essays or other written works. When studying composition, especially regarding English composition and English literature, educators teach four major discursive modes, classified as exposition, narrative, description, and argument. While theses genre labels are generally applied to written works, the concepts also apply to spoken communication. Expository and argumentative modes of discourse are very similar. Primari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xposition and argument lie in the amount of preparation required. Typically, an argumentative work requires mor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evidence than an expository work. Both modes involve investigating a topic, reviewing and evaluating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en presenting a clear view or argument regarding the topic. Authors and speakers typically use exposition or argument to persuade an audience for or against a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 Narrative essays and simila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volve more storytelling than expository or argumentative works. In terms of modes of discourse, a narrative approach allows for more creativity, relying less on research and more on the audience's ability to relate to the writer or speaker. Rather than facts, figures, and evidence, narration allows the creator to provide personal insight, stories, and other experiential or anecdotal examples to persuade an audience. Descriptive works cover a broad range of topics. An essay discussing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Sistine Chapel, for instance, would be an example of a descriptive work. Like narratives, descriptive works allow for more creativity than other modes. Unlike a narrative, descriptive works do not have to present personal insight. Instead, descriptive works provide a clear, vivid mental image for the audience, relying on the audience's own personal insight, knowledge, and emotions to evoke certain responses. Within each of the four major modes of discourse, a speaker or an author furthers the purpose of spoken or written communication with specific rhetorical approaches. For example, an expository essay might employ such methods as compare and contrast, examples and case studies, or cause and effect. Similarly, an argumentative or persuasive speech might employ classification and division. Effective use of rhetorical approaches within the bounds of a particular mode of discourse helps further an author's or speaker’s intended goa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