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围手术期的护理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围手术期的护理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围手术期的护理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围手术期的护理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围手术

期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PTA)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护理。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下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10例,共置入支架12枚,使狭窄段血管恢复正常管径。护理:术前做到好准备,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给予正确指导。结果10例患者技术操作均获得成功,造影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术后残余狭窄率20%,无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疗效满意。结论PTA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颅外脑血管狭窄/治疗;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护理脑血管疾病(CVD)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CVD中,缺血性卒中(脑梗塞)约占70%[1,2],脑动脉狭窄被

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一直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的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PTA)以其有效改善脑组织血供,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卒中风险而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我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9月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以来,先后为10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行PTA,共置入支架12枚,均获成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9~63岁,均为症状性“罪犯血管”,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轻偏瘫。共置入12枚支架,其中颈内动脉开口2例2枚,椎动脉开口8例10枚。2例颈内动脉开口应用了保护伞。术前均进行头部螺旋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2例显示有脑部腔隙性梗塞灶;颈动脉超声及DSA狭窄率在60%~80%。术前均行全面评估,无绝对禁忌证[2]。

1.2 方法

1.2.1 手术前准备

术前7天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d,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行心电图、全胸片、凝血功能、乙肝6项、抗HIV等项目检查。术前2h静脉输注尼莫地平,依据血压调整剂量。

1.2.2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8F动脉鞘,静脉给予肝素70u/kg。后将8F导引管送至颈动脉狭窄段附近(椎动脉狭窄者则放置在锁骨下动脉近椎动脉开口处)行血管造影,测量狭窄血管的长度及直径,选取适合于病变血管的支架,将带有微导丝管心通过动脉狭窄处,在导引导管内沿微导丝输送支架装置,将自膨式支架(椎动脉开口应用球囊支架)跨过血管狭窄部位,对位准确后缓慢释放支架。对于有严重狭窄的患者先用球囊进行预扩张。有条件和必须使用保护伞(angioguard)者应先将保护伞放入狭窄血管的远端释放,用保护伞的导丝作为导引导丝,支架沿保护伞的导丝置入。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严密监护24h以上,血压控制在21/13kPa以下,肝素化持续至术后6h。术后患者应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先同时用阿司匹林300mg/d,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3周后再单独用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连续6个月,后改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无不良反应者最好终生服用。

2 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所有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经治疗以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即行血管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20%。经3个月以上的随访无再狭窄发生,未见脑梗塞或TIA 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顾虑以取得合作。

3.1.2 病人准备

①术前做碘过敏试验;②穿刺部位备皮(双侧腹股沟、会阴部);

③术前行生活技能培训,训练床上大小便,嘱患者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甜汤、鸡蛋,防止便秘和胀气;④术前4~6h禁食、禁水;

⑤建立静脉通道,并避开术侧(右侧)的肢体;⑥连接心电监护仪,以便观察术中病情变化;⑦术前30min肌注安定或鲁米那。

3.2 术中护理

3.2.1 协助病人平卧于手术台上充分暴露手术部位,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强、中、弱,以便术后对照。

3.2.2 严密监护及观察

因术中患者要使用大量造影剂,导管和导丝在推送过程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可能会发生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或缺氧,刺激迷走神经兴奋而导致心动过缓,气囊扩张时有可能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3]。因此要密切观察,定时测量并准确记录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3.3 术后护理

3.3.1 注意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

术后腹股沟穿刺部位用宽胶布(5cm×45cm)及沙袋加压包扎。

病人回病房后要保持右下肢伸直、制动8h,取平卧位,卧床休息24h,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渗血。

3.3.2 注意术侧肢体远端血循环

严密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色泽、温度及脚趾的活动,每1~2h进行1次被动肢体按摩,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注意患者下肢有无疼痛症状,若术侧足背动脉搏动较对侧明显减弱或下肢疼痛,皮肤发绀,提示有下肢血栓的可能,应迅速松开加压包扎绷带,恢复血运。

3.3.3 并发症的观察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皮肤有无瘀斑、牙龈有无出血、有无血尿及黑便等出血症状,同时,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如有意识障碍与颅内占位体征,提示有颅内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汇报医生,积极协助处理。

3.3.4 出院指导

因PTA术后需终生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所以认真做好药物知识宣教非常重要。应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说明按医嘱正确服药的重要性,不能随意停服或漏服;并指导患者在服药期间如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诊;告知患者不要用力按摩颈部和头部,防止支架塌陷,术后3个月来院复查颈部B 超,术后1年复查DSA。

4 讨论

PTA是利用DSA系统将导管经外周动脉(股动脉)插到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通过导管将支架输送到狭窄处释放支架,支架打开后起到支撑血管壁,改善颈动脉系统血流,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目的。颅外段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主要是球囊成形术和内支架成形术)已有20年历史,取得良好效果,但也存在诸多并发症。

高灌注综合征是PTA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高度狭窄血管的支架置入可能会导致灌注区的急性过度灌注[4]。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血管狭窄被突然解除后脑血流量增高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本组10例未发生高灌注现象。

支架再狭窄是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再狭窄率为10%~43%。在再狭窄的因素中是否正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是关键[5]。因支架是由金属制成,在金属表面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而形成血栓[6]。其临床表现为原有临床症状较术前加重。本组病例短期随访未发现支架再狭窄现象。

总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是一门较为年轻的技术,创伤小、疗效好,但存在较大风险,应注重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

发症防治及围手术期护理。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是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134.

[2]凌锋,缪中荣.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

[3]杨莘,张积红,刘芳.颈内动脉支架术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666.

[4]李森茂,凌峰,缪中荣,等.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治疗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2):56-61.

[5]于苏文,练学淦,赵建洁,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8):851-852.

[6]王成刚,罗翎.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J].介入医学杂志,1997(1):13.

脑血管造影及支架术的术后护理

脑血管造影及支架术的术后护理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a5病区)江苏无锡214000) 【关键词】脑血管支架;并发症;术后护理 脑血管疾病(cvd)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cvd 中,缺血性卒中(脑梗塞)约占70%[1,2],目前它的治疗方法仍以药物干预为主,但复发率仍高,如何解决高复发率,一直是困扰神经医学界的难题。近年来开展的全脑血管造影及其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为脑供血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治途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防卒中复发,近期疗效确切。我院神经近年来开展多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行pta,均获成功,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1月共1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72岁,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1例轻偏瘫。其中颈内动脉8例,术后安置于监护病房。椎动脉10例。术前均进行头部螺旋 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术前均行全面评估,无绝对禁忌证[2]。 二、术后护理 1、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h,术侧下肢制动至拔鞘管后6~8h。告

知患者卧床休息、肢体制动的重要性。 2、观察患者神志、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慌、出冷汗等情况。本组病例有2例支架置入后出 现血压下降,给予升压药对症处理,一周后好转。 3、鼓励患者多饮水,进流质或半流质,利于造影剂的排出,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口腔和鼻出血。观察病人的大小便、呕吐物及皮 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及肾区有无疼痛现象。 4、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皮下血肿等,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及穿刺侧肢体的皮温,及时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度,24 小时后撤去弹力绷带。 5、注意患者睡眠情况,不能入睡者应用镇静药物以免引起血压 的不稳定及高灌注。 6、做好心理护理,不良的情绪易引起血压波动及脑血管痉挛。因此要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述和要求,解释 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 三、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1、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穿刺部位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合并症[3],多由于压迫不当、止血后患肢移动及肝素与抗凝药物应用引起。有出血或有血肿出现时应及时进行按压和包扎。 2、高灌注综合征是pta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高度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和MRI 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 进行查。 2、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 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3、脑血管造影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 对小于50 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临床上没有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眼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 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成形术的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成形术的护理 回顾性总结支架成形术治疗3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全面、连续、动态观察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加强体位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放射学;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已成为当今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收集我科于2008年1月~2010 年9月对30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效果良好,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0 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5~76岁,平均67.5岁。其中急性脑梗死2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 例。 1.2方法局麻或全麻下行股动脉穿刺,放置5F/8F动脉鞘,将5F/8F导引导管送至责任血管狭窄段附近,行全脑血管造影,测量狭窄病变的长度及血管直径,选取适合病变的支架,将导引导丝通过动脉狭窄处,在导引导管内沿导引导丝输送支架装置,将自膨式/球扩式支架送至狭窄血管段后,定位,缓慢释放支架,对严重狭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并检查置入支架后的血管狭窄段和远段的血流情况。 1.3结果30 例患者均一次置入成功,支架置入后血管管腔明显扩大,血流通畅,患者症状缓解,7~15d 治愈出院。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准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项新技术,因此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担忧等心理。我们针对其不同的心态,对症施护,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特点、优点,手术过程,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术前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及时给予合理的解释。因为患者术后右下肢严格制动8h,并卧床24h,所以要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不适应[2]。 2.1.2患者的准备术前1d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备皮,观察足背动脉搏动,以便术后对照。做好碘过敏及抗生素皮试,手术当日在左上肢留置静脉通路,以便术中用药。手术前4h禁食水。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根据患者情况酌

脑血管狭窄食疗

总原则是:低盐低脂饮食,均衡营养,尽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类),多食含纤维素高的蔬菜,足够的水果保证足量的维生素。 要限制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奶油、动物脑和内脏及各种精致蛋糕和糖等。 日常饮食宜选用低脂肪食物,如植物油、酸奶、豆类、鸡蛋蛋清、适量瘦肉、家禽、鱼类等,并注意增加维生素纤维的摄入,如各种蔬菜、瓜果、适量洋葱、大蒜、香茹、木耳等。 平时要少吃盐,适量饮酒,少喝含糖的饮料。 1.肥胖的病人应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将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一般控制在每天300克左右的主食量。如病人吃不饱可用蔬菜、豆制品补充,尽量养成吃八成饱的习惯。 2.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3.多吃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鸭(最好是野生的柴鸡)、鱼类、蛋类(蛋黄应少吃)、豆制品,少吃猪、牛、羊肉,且以瘦肉为好。 4.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富含维生素B6的豆制品、乳类、蛋类;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豆类等。 5.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咸,最好不吃咸菜。因为吃得过咸,容易引起高血压。 6.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粮等,增加胃肠蠕动,避免大便干燥。 饮食疗法;对高血脂人群进行健康膳食教育及指导控制体重;摄入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如少吃肥肉,黄油,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提倡多吃豆制品,鱼,虾.牛奶.小米,燕麦等高纤维食品,具有降血脂作用,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坚持少盐饮食[每日6克以下]如血脂极高且己发生并发症人群虚与降脂药物同时配合使用.运动疗法;加强体育锻炼.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和体力活动具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如进行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建议:食疗的话是比较慢的,平时可以多吃点枸杞煮粥,还是应该吃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一下比较好 如何治疗血管变细有何种药物食疗上如何注意 玉米有抗血管硬化的作用.玉米所含脂肪和镁比米,面高5一6倍,脂肪中亚油酸含量高达60%以上,还有维生素E,卵磷脂等,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及防止细胞衰老,脑功能衰退的作用.镁能帮助血管舒张,维持心肌正常功能. 燕麦俗称莜麦,含蛋白质15%,脂肪9%,列粮食榜首.且富含亚油酸,多种话性酶,可溶性纤维,燕麦胶等,常食可降低旦固醇,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优良食品. 大豆及豆制品含有皂草甙的纤维素,具有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作用. 甘薯含糖类丰富,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也颇可观.它的特点是可供人体大量胶原及粘液多糖类物质,这类物质保持人体动脉血管的弹性,保持关节腔的润滑,防止肾脏结缔组织萎缩,避免胶原症的发生.常吃甘薯对防冶心血管脂肪沉着,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皮下脂肪等均有稗益.可预防心血管疾病是近年发现的.它含能刺激血溶纤维蛋白活性成分,还是目前所知唯一含前列腺素的植物.洋葱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外围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阻力,对抗体内儿茶酚胺等升压物质以及促进钠盐排泄等作用.据实验,一般冠心病患者,每日食用50一70克洋葱,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及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术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1例支架置入术患者由于血管扭曲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其余病例均获手术成功。2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术后出现了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给予提高心率、升血压等措施,1周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了假性动脉瘤,经加强局部压迫止血而治愈;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加强抗感染及护理后治愈。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术后加强护理对手术成功意义重大。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1],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2]。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2月~2007年5月40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有关护理问题予以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DSA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6岁。 1.2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DSA监视40例脑血管病患者,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心理疏导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一天应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和要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介入治疗的预期,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客观分析介入治疗的预后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简单介绍造影的程序,可结合介入成功的典型病例教会患者做到精神放松,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2.1.2术前体位训练 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12h.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及对介入治疗的认知程度。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及凝血功能障碍。 4.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二、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征得家属的理解和签字同意。 2.遵医嘱术前用药并行碘过敏试验,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如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等。 3. 准备沙袋、心电监护、注射泵、造影剂等用药。 4.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尽量减少穿刺,防止出血及淤斑。 5.遵医嘱备皮,手术前一日沐浴、更衣;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心电监护等。 6.遵医嘱禁食、禁水、禁药:局麻者4~6小时,全麻者9~12小时。 7.遵医嘱给药,并调节输液速度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等。 8.严密监测术中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配合抢救。 9.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有无语言沟通障碍、肢体运动及感

觉障碍;有无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有无皮肤受压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0.遵医嘱输氧和心电监护。 11.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 1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医嘱要求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3.密切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防止动脉栓塞;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指导患者咳嗽或呕吐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因腹压增加而导致伤口出血。 14.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钟后加压包扎或 Ikg沙袋压迫 6~8小时,穿刺侧肢体取伸展位继续制动2~4小时。穿刺后8小时左右可行侧卧位,24小时内卧床体息、限制活动。 15.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有无发热、皮疹、哮喘、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 16.预防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寒、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7.卧床期间协助生活护理,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术后休息2~3天,禁忌头颈部按摩,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防止球囊或钢圈脱落移位。 18.无麻醉反应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探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探析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 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其中包括4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为A组,19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记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作为对照,记为C组,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和血管异常率,同时比较三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A组、B组患者内膜中层厚度高于C组患者,血管异常率高于C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脑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征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此类病症会造成患者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在脑血管病当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状,多发于颈动脉颅外段,而这一症状也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对此类疾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在临床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男41例,女21例,其中包括4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为A组,19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记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作为对照,男39例,女23例,记为C组。所有患者年龄44~81岁,平均(58.5±2.4)岁,病程2 h~12 d,平均(3.9±2.1)d。所选患者中,不包括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包括小脑梗死、脑干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三组患者疾病类型、病程、年龄、性别、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二维超声检查的方式,对患者颈部动脉情况进行显示,对血管内膜情况以及管腔狭窄、斑块大小、斑块形态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患者斑块脂质含量进行检测,取患者颈动脉长轴切面,在距离分叉处1 cm的位置,对血管内径进行测量。如果内膜中层厚度超过了1 mm,则属于内膜增厚[1]。如果超过了1.2 mm 或是和相邻位置相比增厚超过0.5 mm,或达到相邻位置厚度的1.5倍则属于产生斑块。按照超声影像结果,将斑块划分为软斑、硬斑、溃疡斑、扁平斑等类型。

脑血管介入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有文献报道,当情绪激动或紧张时,使已经变脆变硬的动脉压力增高,容易在血管薄弱处发生破裂引起再出血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患者由于对疾病及治疗不了解,担心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而产生心理压力。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高血压及蛛网下腔出血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要向患者解释头痛是由于血压升高及出血、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或脑血管痉挛所致,要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尽量减少探视,护理人员操作要相对集中,动作轻柔。主动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疑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有无头痛加剧、恶心、呕吐;有无眼睑下垂、复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将血压控制在稳定阶段,避免各种不良因素刺激,避免剧烈咳嗽;保持大便通畅,减轻疼痛及不适。多进食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戒烟,戒酒,忌饮浓茶,勿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有癫痫发作者,派专人看护并加床栏保护。 2. 术前准备[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2]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各项检查CT胸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3]皮肤准备;会阴部、双侧腹股沟备皮;嘱患者术前6h 禁食水;在穿刺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留置导尿[4]询问药物过敏史青霉素皮试及碘过敏试验[5]训练病人床上排尿[6]指导病人衣着舒适,术前排光膀胱;[7]填写患者专科单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8]

脑血管造影(DSA)和介入治疗常识问答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成因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指颅内血管和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血管病理因素,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 随着医学科技诊断的不断发展,以往无法进行诊断的部位现在可以轻松诊断,通过在DSA下行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的患病部位可以直观的在显影下呈现,对后期准确对症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其他如CT,磁共振在内的一切检查无与伦比的精确优势。 2.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用X线来探查中风的原因、动脉瘤的位置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相对创伤较大,需要全麻,手术中有时要阻断脑血流,再发生狭窄时不能重复施行,而且此类手术在我国开展得不够普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约为60%,再狭窄率为7~15%,甚至更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许多缺陷,如创伤大,禁忌症严格等,疗效有较强的术者依赖性。采用神经介入疗法对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微小、适应症宽、再狭窄(或复发)率低(约5%)和可重复施行的优势,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不仅能够通过对狭窄的直接治疗使脑血流增加,脑缺血改善,而且能够预防或降低卒中的再次发作。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脑部动脉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疗效可靠,手术最安全,创伤最小。 4.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后确诊脑血管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X线透视下,将球囊送至病变血管处,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处扩张,从而改变血管供血,缓解症状。病变处扩张后,需用支架

脑血管病各种分型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体征持续时间<24h。 (2)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体征持续>24h,<3周。 (3) 小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4) 大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 (1)腔隙性梗死:梗死灶面积<1.5cm。 (2)小梗死:梗死灶面积1.6~3 cm。 (3)中梗死:梗死灶面积小于一个脑叶,3.1~5cm。 (4)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梗死灶面积>5cm。 (5)阴性: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 (6)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塞。 三、根椐病因分型 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分为以下五种亚型: (一)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 (1)临床表现:包括如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 (2)头部影像学(CT或MRI)表现: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5 cm。 (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这一类型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发现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狭窄≥动脉横断面的50%)。血管造影或MRA显示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其发生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以此来取代大动脉病变,不再强调狭窄程度,而强调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即有无易损斑块。 在新的TOAST分型中,其包括: 1.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低灌注或原位血栓形成。 2.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动脉栓塞。此种情况,可以表现为多发性的小梗死灶。 即包括原位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四个亚型。

脑血管介入手术后的护理康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1204216.html, 脑血管介入手术后的护理康复 作者:王哲隽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20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3783(2020)01-0016-01 1 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概念以及术后常见问题 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并利用导管操作技术来对颅内的神经系统以及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叫做脑血管介入。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应用在颅内手术中,对于大部分的脑部血管疾病都能够起到相当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一种手术方案是近几年的新兴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术后患者的护理则成为了广大医护人员包括患者家属比较关注的事情。 患者在接受了脑血管介入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而且在手术的过程也可能由于支架放置位置偏移,导致患者出现反复咳嗽的情况。在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后,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术后康复护理,并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方案,从而保障护理效果的最大化。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在手术的过程中也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术后恢复的时间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故做好术后护理,不仅仅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2 脑血管介入手术后的护理康复方法 对于接受了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来说,科学的护理方法有助于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针对不同的患者也要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护理方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2.1 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心理压力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病情会产生一定的担忧,在术后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随着患者心理压力的增大,患者脑部血管会承受更强的负担,动脉压力的增高对于较为薄弱的脑血管会造成严重的哑膜,导致脑血管再次出现破裂,并引发脑出血。部分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发展以及诊疗方法不够熟悉,对于治疗以及手术后遗症等问题都会产生一定的担忧,这样的情况也不利于患者康复,而且可能带来并发症。因此,在进行术后护理的时候,除了要注意患者的身体健康,包括血压数值、脑电图情况等,也要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术后更是要保持情绪和心态的稳定,避免颅内血压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医护人员可以在查房的时候,与患者多沟通、多介绍,让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患者的病情以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11-03T13:59:10.0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作者:许可孙祥荣刘曙东 [导读] 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致死率及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185例,包括颈内动脉狭窄118例(63.78%)、椎动脉狭窄55例(29.73%)、锁骨下动脉狭窄31例(16.76%);症状性狭窄117例(63.24%),包括脑梗死患者120例,约占64.86%,脑卒中患者66例(35.68%),无症状狭窄68例(36.7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其手术效果、并发症以及远期预后等。结果:本次研究中185例患者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30d内发生脑组织缺血事件3例(1.62%),脑组织血液灌注过度4例(2.16%),无其他心肌梗死、脑出血以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 (40.86±10.49)个月,支架血管段复发狭窄7例(3.78%),包括颈内动脉3例(42.86%)、椎动脉3例(42.86%)、锁骨下动脉1例(14.29%);远期脑组织缺血事件8例(4.32%),其中颈动脉血管缺血6例(75.00%),在随访时间无任何患者发生脑出血。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支架成形术;颅外脑血管狭窄;缺血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085-02 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致死率及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病因有颅外脑血管不同程度狭窄,多经药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介入治疗等措施进行治疗。随着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技术以及内膜切除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该术式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患者以及家属的欢迎及好评[1]。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18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其手术效果、并发症以及远期预后等临床资料,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185例,其中男110例(59.46%),女75例(40.54%),年龄45~85岁,年龄平均(63.55±10.33)岁;按照缺血血管病灶分析,颈内动脉狭窄118例(63.78%)、椎动脉狭窄55例(29.73%)、锁骨下动脉狭窄31例(16.76%),上述缺血血管病灶均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认管腔内狭窄程度至少70%;症状性狭窄117例(63.24%),包括脑梗死患者120例,约占64.86%,脑卒中患者66例(35.68%),无症状狭窄68例(36.76%);按照合并症分析,高脂血症150例(81.08%),房颤39例(21.08%),糖尿病113例(61.08%),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3例(44.86%),高血压159例(85.95%)。 1.2 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1)临床资料完整,治疗期间无脱出;(2)入院后均接受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至少存在以下1处狭窄病灶(管腔直径缩小至少70%),颈内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以及锁骨下动脉狭窄;(3)精神系统正常,人格行为正常,能够阅读文字资料;(4)本次研究患者、家属以及法定代理人均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如下:(1)肿瘤患者;(2)传染病患者,凝血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3)精神疾病;(4)本次研究药物过敏;(5)既往颅脑血管支架手术病史;(6)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他禁忌症;(7)临床资料不完整,未获得随访,经沟通后,依然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 1.4 研究方法 术前72h起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均qd,阿托伐他汀钙40mg,qn。术前2h静脉穿刺注入尼莫地平,保持血液平稳在合适范围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经皮穿刺进入右股动脉,将动脉鞘送入血管内,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措施,沿泥鳅导丝将引导管及造影管直接送入颈总动脉等预定位置;造影后明确狭窄病灶棘突情况,释放型号合适的支架;其中颈动脉→自膨式,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椎动脉→球囊扩张;均包含远端血管保护装置。手术结束后,均复查头部CT,持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经腹壁下注入低分子肝素(每次5000U,每日2次,持续3d给药),继续抗血小板治疗;术后双抗3月后,改成口服拜阿司匹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期间,以及术后常规给予他汀药物治疗[2]。统计分析血管再通、并发症情况,疑似再狭窄患者复发脑血管造影。 2.结果 本次研究中185例患者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30d内发生脑组织缺血事件3例(1.62%),脑组织血液灌注过度4例(2.16%,主要症状包括头部晕眩、头部疼痛,积极降低颅内压、平稳血压等措施后明显好转),无其他心肌梗死、脑出血以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40.86±10.49)个月,支架血管段复发狭窄7例(3.78%),包括颈内动脉3例(42.86%)、椎动脉3例(42.86%)、锁骨下动脉1例(14.29%);远期脑组织缺血事件8例(4.32%),其中颈动脉血管缺血6例(75.00%),而病灶与支架同侧患者3例;在随访时间无任何患者发生脑出血。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50%左右检查颅外动脉能够发现狭窄血管段,其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中近九成主要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据医学调查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脑卒中风险越高。但其他颅外大血管与脑卒中风险之间的关联需进一步研究[3]。目前,医学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依然是颈动脉严重狭窄的首选治疗术式。但随着目前支架介入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颈动脉重建血运技术的迅猛发展,将颈动脉支架手术治疗水平提高至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水平同等地位[4]。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期间,并发症主要包括一过性脑缺血、严重脑卒中等。本次研究中,术后30d内发生脑组织缺血事件3例(1.62%),脑组织血液灌注过度4例(2.16%),无其他心肌梗死、脑出血以及死亡病例发生,提示不良反应较好,安全性较高;而且支架血管段复发狭窄7例(3.78%),提示远期疗效较好。 总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时需结合其他检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性判断,本次研究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不足,主要在汉族人群中进行研究等。

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治疗常识

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治疗常识 作者:田朝晖发布时间:2008-07-19 为什么脑卒中患者要做脑血管造影?血管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颅内外血管狭窄既可直接造成脑缺血,又可继发血栓形成造成脑缺血,还可因狭窄处的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造成脑缺血。脑血管造影是明确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所在的重要诊断手段。只有明确了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才能针对发病的源头进行根本的治疗。 什么是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直径大约1.33~1.66毫米)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

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成形术?脑血管造影后确诊脑血管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X线透视下,将球囊送至病变血管处,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处扩张,从而改变血管供血,缓解症状。病变处扩张后,需用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因为支架内壁光滑,因此植入支架后消除了斑块破裂后血管塌陷、急性闭塞等危害,使动脉血管回复正常。 血管内支架治疗可解决哪些问题? ①狭窄血管经支架成型术后,防止血管进行性狭窄后导致的脑梗死; ②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不稳定的时候可以脱落,顺血流到达血管远端,而造成远端血管的闭塞。支架置入术后,通过支架的压迫作用,可以将不稳定的斑块压住,从而阻止脱落; ③对于溃疡性斑块,由于血流在溃疡内形成涡流,极易形成血栓,通过支架的压迫作用,使溃疡性斑块消

失。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改善血管狭窄的重要处理手段之一。 血管内支架治疗有哪些优点?该手术具有一下优点: 1.全身侵袭性小,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2.只在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切口 2毫米左右; 3.手术时间短;手术病人所受的痛苦及住院天数均较少; 4.不损伤颈动脉周围的正常血管和神经组织,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术中不阻断血流,脑缺血并发症较低。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毕业论文

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毕业论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1],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神经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2]。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院神经科2005年2月~2007年5月40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有关护理问题予以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DSA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6岁。 1.2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DSA监视40例脑血管病患者,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心理疏导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一天应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述和要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介入治疗的预期,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客观分析介入治疗的预后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简单介绍造影的程序,可结合介入成功的典型病例教会患者做到精神放松,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2.1.2术前体位训练 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12h.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24h翻身方法,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排便时需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2.1.3术前准备完善 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如:尿常规、血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型及出凝血时间、青霉素皮试、心电图检查;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进行脑电图检查,有心肺异常的患者还应行心脏超声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前禁食6h,禁饮4h,防止术中出现呕吐;术前10min排净大小便并于插管的对侧肢体建立留置针通道。备皮,剔除阴毛和穿刺部位毛发,清洗干净,彻底打肥皂清洗,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有皮肤感染者暂缓造影。做碘过敏试验术,晨起禁食,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100mg.如患者紧焦虑情绪较明显可予安定5~10mg静注,或咪唑安定10mg静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镇静,防止躁动影响操作过程和造影质量。 2.2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肢体及意识状态,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语言活动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时,常提示可能由于导管造影剂等对血管刺激而引起血管痉挛所致。可给予罂粟碱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肢体活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因在导管及导丝推送过程中及支架释放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发生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缺氧,刺激颈动脉窦而致迷走神经兴奋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可能撕裂血管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3]。我们做好严密观察并根据心率、血压情况给予应用阿托品提高心率,多巴胺升血压。为防止继发血栓形成,每小时给予静脉应用肝素3000u或者尿激酶20~50u. 2.3术后护理

脑血管病介入病人术前术后护理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病人护理 基本概念:介入放射学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如X线机、DSACT、B超、MRI等)的监控指导下,经皮或经腔插入穿刺针或引人导丝、导管做抽吸、注射、引流、造瘘或对管腔与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诊断与治疗的微创伤技术。介入放射包括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方面。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理解患者,同情患者的感受,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能正确采用对待恐惧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2、术前准备做抗生素、碘过敏试验,阳性如:发热胸闷呼吸困难喉头发痒等,预防可用地塞米松10mgiv 3、备腹股沟区及会阴部皮肤,急症时可以不备皮。 4、术前半小时用镇静剂或术前一晚用。 5、术前6小时禁饮食,防止术中窒息,不用严格禁,可以少量流质饮食,防止低血糖反应发生。 6、术前可以训练床上大小便 7、观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与术后对比。 8、常规检查:血Rt、血Pt、ECG等 9、药物准备:阿司匹林100-300mg/d,波利维250mg氯吡格雷75mg/d,急诊时300mgst 二、术后护理 1、定时测血压、脉搏;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病情变化。 2、观察穿刺侧肢体末梢循环情况,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如有渗血和出血及时通知医生。活动指导根据手术的要求,造影术后患者卧床24小时,穿刺部位压砂袋4-6h体平伸制动12小时,24小时后恢复术前活动程度。 4、放支架者4小时后拔管, 5、药物应用:阿司匹林100mg/d波利维75mgbid2-3月或如果是药物涂层除asp 外氯吡格雷6-9月 6、察记录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7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 8、48h—72h后可以出院 三.并发症及处理 1.冠脉痉挛.1-5%发作,处理:硝酸甘油和硫氮唑酮 2.急性闭塞.8-11%,50-80%发生在导管室内。预防:抗pc和抗凝,术中10000U 肝素应用 3.夹层:20-40%发生,有钙化或复杂病变等容易形成夹层。处理:扩张,支架覆 盖小的可不用管,能用小的就用小球囊尽力用小的,4-6%在24h内消失, 63-93%在3-6月内消失。 4.血管迷走反射:症状:哈欠、恶心、呕吐、出冷汗,血压下降,心率下降,面 色苍白。 1)发生率3-5%,一般与疼痛紧张出汗后发作12h内补液1500-3000ml 2)治疗:阿托品,多巴胺5-10mgiv,并加快输液速度

脑血管狭窄症状及治疗

脑血管狭窄 脑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脑血管狭窄使得经过脑血管的血液减少,脑细胞就会缺血死亡。 脑血管狭窄的症状表现:如果是血管狭窄就会出现脑供血不足,进而出现头晕头疼等临床症状,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 症状1、脑血管狭窄主要表现为头晕,如果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常会伴有恶心呕吐,视物眩晕。 症状2、如果是颈内动脉系统则大多表现为,肢体无力,走路不稳,有踏棉花的感觉。 造成脑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而且与年龄有关,如结节性动脉炎引起的血管狭窄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而由于动脉硬化狭窄者往往为40~80岁的中老年人,甚至更高年龄者。儿童发病者,多由于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造成,颈椎病也是脑血管狭窄的诱发因素。 意见建议: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支架治疗三种办法。如果管腔狭窄小于50%时,我们可以服用药物治疗,主要是阿斯匹林(A),丙丁酚(P)和他汀类(S)药物,这种疗法简称PAS疗法。丙丁酚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具有中等度降低总胆固醇的作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如果血管狭窄超过管径的50%,就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者在狭窄的血管内放置血管支架使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中血管内支架治疗目前应用较广泛,它主要的优势是对病人的创伤小,能同时处理多处狭窄病变,因而特别适合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手术后血管狭窄又复发、多支血管狭窄及狭窄部位手术无法抵达的患者。这三种治疗方法各有适应症和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针灸配合西医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 注意低脂低盐饮食,避免劳累情绪激动 可以服用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的功效生产厂商: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功效主治:(1)脑血供不足,椎动脉缺血,脑血栓形成后等,(2)耳鸣,脑晕,(3)偏头痛预防, (4)癫痫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1 包括椎基地底动脉供血不全在内的中枢性眩晕及外周性眩晕,选用氟桂利嗪每日10~20mg,2~8周为1疗程,2 特发性耳鸣者,氟桂利嗪10mg,每晚1次,10天为一个疗程,3 间歇性跛行,氟桂利嗪每日10~20mg,4 偏头痛预防,氟桂利嗪5~10mg,每日两次,5 脑动脉硬化,脑梗塞恢复期;氟桂利嗪每日5~10mg,用于典型或非典型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眩晕的对症治疗。脑供血不足症导致头痛的治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