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文学之我见

网络文学之我见

中国文化之我见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公约是在1994年,而汉语网络文学在我国进入公共视域是在1997年以后。这样来说,世界网络媒体发展只有40年,其触角联通中国大陆不过15年,网络文学现身我国文坛也只有十余年的时间。这些简单的数字对于媒介传播史和文学发展史来说,都不过是弹指一瞬,但互联网所引发的文学转型和文明巨变,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历史性影响。,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无人问津的草创期,也度过了备受指责的落魄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新军。

“传统文学如大家闺秀,有气质,很文静,需要慢慢接近细细品味才行。而网络文学则如浓妆艳抹的小姐,谁都可以说道,网络文学吸引人的地方或许就在于此,它有更多休闲和表达自我的成分,阅读起来比较轻松。但比起传统文学来,网络文学则比较粗糙随意、模式单一,他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高层次的要求。”网络文学的传播优势

则可以弥补传统文学的不足。传统文学在走向老道和成熟的同时,他所扮演的精神审美的社会角色却越来越受到自身两大痼疾的困扰;

贵族化的存在方式和预设的传播堡垒。前者是文学远离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平民心态和“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本真形态,也淡化了“兴观群怨”和美刺传统和寓教于乐怡人性情的娱乐功能,成了文人雅士把玩书斋、挥洒采青的贵族书写。后者则由于文学活动沟通的壁垒,如发表作品难,、流通周期长、制作成本高、传播速度等,许多钟情于文学族被挡在了文学围墙之外。

此外,困顿中的文学也期待技术的救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失去新时期文学发轫之初的艺术春天般的激情,又缺乏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对文学的执着信仰、社会使命感与崇高感。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带来人们价值观念

的深刻变化和文学趣味的转变,文学在“铜臭”熏染的同时,又受到快餐文学和俗文学的两面夹击。这时候,昔日的神圣的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精英文学,不仅成了文化消费市场的脱毛凤凰,更出现文学信仰的失依、审美品格的失范和本人文精神的解构。

历史总要催生她的文化形态不断地发展和蜕变,又总是在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机遇,起始于20世末的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就给困境中的文学伸出了橄榄枝。文学走进网络或者网络选择文学,都将是必然的,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从体制上用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弥补传统文学的传播劣势。令一方面,网络的自由精神契合了文学的本性。文学最基本的人文精神是自由,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是因为只有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人类才能超出物质的束缚和生存烦恼的纠缠,是人类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得到充分肯定,从而是人在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获得自由的无限境界。

正是由于网络社区的虚拟性间接性和匿名机制,使得每个网民都有自由选择和决定身份、角色的权利,这就给网民参与i文学活动提供了空前的自由。有句名言叫“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无厘头式的身份自由消解了作家头顶神圣的光环,游戏的心态也颠覆了文学文以载道的崇高色彩,是文学真正成为大众的世俗的、裸露自我的行为方式,这就给每一个个体按照自己的主观嗜好和独特个性表现自己的真是欲望和潜意识需求的权利。

网络写作基于话语平权的民间本位意识,用“另类”的数字化约定破除文学旧制,用“比特”的收放转换褪去文学神圣的光环,并以蛛网勾

连的交互式触角拉开文学圣殿尊贵的面纱,让“脱冕”后的文学回归民间文化,对大众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终于使网络作者所秉持的民间姿态成为整个网络文化的民间立场。

网络与文学的联姻是数字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但文学的数字化生存并不就是艺术的胜利。。

1993年,美国画家斯坦纳的一幅漫画,描述了这样一幅情景:两条狗在网络中漫游,大狗教诲小狗道:“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幅漫画形象地揭示了网络传播匿名性的特点:参与者身份处于交往主体的隐匿状态。匿名写作的网络世界是一个众声喧哗的间性主体世界,是一个以庸常抗拒崇高、用世俗阻隔主流、以宣泄替代承担的世界。网络写手们“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大家都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大家一道卑微和庸常,没有等级的区别和权威的尊荣。

匿名主体的自由写作与网络写作的承担虚位同时并存,使得网络创作一身轻松却又过于轻松,以至于让许多人放弃了文学应该有的艺术承担、人文承担和社会承担,出现作品意义构建上的价值缺席和承担虚位。由于作者身份虚拟和主体性缺位,写作的责任和良知、作家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意义链也就无根无依或无足轻重,文学的价值依凭和审美承担成了被遗忘的理念、被抛弃的信念或不合时宜的观念。网络写手谋求一种纯粹的精神宣泄,所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个人经验的内容居多,在写作中往往融入浓厚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情感,并讲究时尚化,追求娱乐性。而一旦在“玩文学”的自由心境中一味展现自我,难

免放弃责任,回避沉重和苦难,纵使无意为之,亦当无以免之。此时的网络文学生产,全凭自律而没有了他律,写手无须为人民代言、为社会立心,也毋庸给予艺术的进步以积极进取的承诺,甚至不再秉持艺术传统的赓续和艺术规范的服膺。结果,文艺生产中应有的价值赋予、意义深度、审美创新和社会效果等艺术期待,均失去了合理的逻辑前提。于是,文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承担、人类的道德律令和心智原则,终于让位于个体欲望的无限表达,在线写作的修辞美学让位于意义剥蚀的感觉狂欢,失去约束的主体在虚拟的自由里失去的是现实的艺术自由,得到解放的个体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消费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作品“在场”与作者的“不在场”及其所引发的写作自由与承担虚位的矛盾,导致许多网络作品创作者淡化或者放弃了所应当担负的尊重历史、代言立心和艺术独创、张扬审美的责任。

不过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带给文学的更多的是数量的急剧膨胀而不是文学品质的改善和提升,“灌水”之作甚多及其“文学性”的匮乏,已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学信心不足乃至垢病不断的根本原因,有人将其称之为“乱贴大字报”、“马路边木板上的信手涂鸦”等决不是空穴来风。网络上的快意书写和自由发表犹如“不穿鞋的奔跑”(痞子蔡的比喻),“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文学“圆梦”机制,生产的有海量的文学也有不堪卒读的垃圾,以至于作家莫言“不想谈这些莫名其妙的网上文学”,网络写手慕容雪村用“进步巨大、毛病太多”来概括网络创作中粗糙的高产,“十年写作越写越水”成为近期中国作协等三家单位发起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中许多人使用的关键词之一。对于那些懂技术却不懂艺

术的“网虫”、“闪客”们来说,他。们在网上“玩文学”,容易流于戏谑、粗疏和随意,把文学对人文审美的关注变成随心所欲心境下的“平庸崇拜”,创作常常成为“孤独化狂欢”的游戏。这种自由生产的文学机制有助于“民间文学力”的自由释放,但免不了要批量生产出“网际文化快餐”和“心情留言板”。我们随便打开一个文学网站都不难看到过眼云烟般的“准文学”抑或“非文学”。于是,“文学性”的技术化消解和文学非艺术化的出现就是在所难免了。

虽然如此,也不可“因噎废食”,还应看到网络文学的价值及积极意义,尤其是网络文学的民主价值。在网络文学中,作家的权威地位被消解,传统的精英与大众的壁垒被打破,文学的话语成为平民话语。自由、兼容、平权、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先验的预设了民主机制,技术化在线的信息神话构造这着网络写作的民间立场,用人人都能当作假的抚慰性幻想缔造昔日文学弱势人群的圆梦空间,让文学在消解中项话语和权级模式中实现话语权向民间大众回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