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鲟鱼养殖技术》(怎样养殖鲟鱼)

《鲟鱼养殖技术》(怎样养殖鲟鱼)

《鲟鱼养殖技术》(怎样养殖鲟鱼)
《鲟鱼养殖技术》(怎样养殖鲟鱼)

鲟鱼的人工养殖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产业。由于鲟鱼身体各部分都能食用且味道鲜美独特,因此养殖鲟鱼能够获得较高的效益。

网箱养殖

网箱养鲟是利用大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网箱内小水体等特点进行密集养殖。一般选择山谷型水库等水域,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平均水深达12米。一、网箱设置规格5米×5米、4米×4米,网衣是聚乙烯结构,网目大小视放养鲟种的规格而定,以不逃鱼和有利于水体交换以及底网片不漏饵为原则,网箱设置应选择水质鲟鱼条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时还应具有微流、避风、向阳和水面宽等条件。大型水库应选择适宜的库湾设置网箱,小型水库应选择离库坝不远地方设置。二、苗种放养4月中旬把网箱设置好,网衣经库水浸泡已无粗糙感,以减少入箱的鱼种由于环境的改变惊恐窜游,从而被网衣擦伤的机会。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为宜,水温10-15℃左右,是适于鲟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放养规格越大越好,一般为每尾75-150克,放养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鱼种入箱前用3%-4%的盐水消毒,运输水与水库水水温相差不超过5℃。三、饲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颗粒料,要求蛋白质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颗粒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时以上。鱼种入箱后应停止投饵2-3天,以便鱼种适应环境,2-3天后开始投饵,刚开始投喂需少量多次,进行诱

食。饵料粒径应随着鱼体的增大适时调整,以达到适口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饵一次,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夜间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2%-4%,同时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四、日常管理要安排专人守护,坚持早中晚巡箱检查。每次喂完鱼后一小时要提箱检查吃食情况,调整投饵量;发现箱内有上浮死鱼也要提箱检查并捞岀箱内病鱼死鱼。每10天左右要清洗网箱,除掉网衣上的杂物与附着过多的藻类,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随着鱼体增长要及时调整密度。每月换置一次网箱,换置时采用套置法,即先把要换入的网箱经过2-3天的浸泡后把它套置在要被换岀的装有鲟鱼的网箱外面,并固定好,然后要小心地把要换岀的网箱解开拉岀水面。把换岀的网箱冲洗干净修补好,以备换用。注意如果进入高温季节则尽量避免倒鱼,以免造成损失。五、鱼病防治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处理,提前7-10天下水,鱼种入箱前用3%-4%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泼洒箱体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连续3天,同时在网箱内四个角用漂白粉与敌百虫穿插挂袋(掌握好漂白粉挂袋的浓度)。消毒时提起网箱四角,减少水体,提高药物浓度,观察应激反应,待岀现应激时放下四角。

池塘养殖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应鲟鱼

注意如下一些问题。一、池塘条件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二、清塘消毒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公斤/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公斤/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三、培养浮游生物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公斤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四、苗种放养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厘米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厘米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也很好。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

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五、饲料投喂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鲟鱼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投喂应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六、日常管理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在水质管理工作上,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体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高、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要加强对

水质的监测,每天清晨都要测定水体溶解氧。当池塘水色过浓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厘米或溶解氧小于5毫克/升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小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七、病害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鲟鱼

。细菌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危害鱼种,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为首先要进行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白身病的症状为体表缺乏黏液,鱼体体色变白,可以采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为鱼体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以用诺氟杀星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治疗。寄生虫鱼病主要有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等,防治方法可采用5%的食盐溶液浸泡鱼体1小时,或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非病原性疾病主要有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

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鲟鱼养殖技术光盘和书籍目录:

《CCTV7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正版VCD光盘——中华鲟养殖技术》(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本片讲了中华鲟的人工培育技

《CCTV7农广天地正版VCD光盘——流水养鲟》(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鲟鱼是一种名贵鱼种。饲养鲟鱼是一个快速致富的好路子。本片将向您介绍饲养鲟鱼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1、鲟鱼的饲养条件。2、鲟鱼的鱼卵孵化。3、鱼种饲养。4、成鱼防疫。通过对本片的学习将会提高您的鲟鱼饲养事业的效益。

《CCTV7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正版VCD光盘——鲟鱼养殖技术》(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本片重点讲了养好鲟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强调了鲟鱼秋季养殖方法。

《CCTV7农广天地正版光盘——鲟鱼标准化养殖技术》(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鲟鱼喜弱光,怕强光,喜生活在流水中,对溶氧含量要求较高,是底层冷水性鱼类。鲟鱼不但个体大,肌间无刺,骨头全是软骨,而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肉和卵的蛋白质含量高,并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高级营养品。本片向您介绍鲟鱼的标准化养殖技术:从幼鱼到鱼种的养殖技术、从鱼种到商品鱼的养殖技术、商品鱼的运输。

《CCTV7农广天地正版光盘——如何养殖史氏鲟鱼》(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如何养殖史氏鲟鱼向您介绍:史氏鲟鱼的生物学特性,饲料,育苗暂养,开口期的饲养管理,育苗驯化期管理,商品鲟鱼的人工养殖,史氏鲟鱼病的防治和鲟鱼的运输。

《正版图书——怎样养殖鲟鱼》图书(购买VCD光盘时赠送)内容包括:鲟鱼的生物学特性,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成鱼养殖技术、活饵培育技术,鲟鱼的配合饲料,病害防治等。内容先进实用,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淡水鱼养殖户、养殖场、基层技术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鲟鱼养殖技术》(图书),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中华鲟、史氏鲟、匙吻鲟、俄罗斯鲟、小体鲟、杂交鲟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鲟饲养,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和其他20多种鲟形目鱼类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以及鲟鱼的加工与烹饪和陷鱼活生物饵料的采捕与培养等共10章;同时,还引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介绍了28道“鲟鱼佳肴”菜谱,并附上相应的彩色图谱。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翔实,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文字通俗易董,图文并茂,为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鲟鱼养殖者、经营者、管理者,有关宾馆、饭店、酒楼鲟鱼经营利用者的良师益友,也可供国家水产行政管理部门、渔政部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有关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阅。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鲟鱼的名称及起源

第二节鲟鱼的分类地位及种类

第三节鲟形目科属的特征及检索

第四节世界鲟鱼类的地理分布

第五节世界鲟鱼类产量的变动

第六节世界鲟鱼类资源的保护、放流增殖及管理

第七节世界鲟鱼类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人工增养殖发展态势第八节养殖鲟鱼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

第二章中华鲟

第一节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生态习性

第四节人工繁殖

第五节活鱼运输

第六节仔、幼鱼培育

第七节成鲟饲养

第八节越冬、渡夏管理

第九节营养、饲养及加工

第十节病害防治

第十一节放流增殖

第十二节捕捞方法

第三章史氏鲟

第一节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第二节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特性第三节生态习性

第四节人工繁殖

第五节苗种培育

第六节成鲟饲养

第七节营养与饲料

第八节病害防治

第四章匙吻鲟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第三节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生太民习性

第五节人工繁殖

……

第五章俄罗斯鲟

第六章小体鲟

第七章杂交鲟

第八章其人了鲟形目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

第九章鲟鱼的加工与烹饪

第十章鲟鱼活生物饵料的采捕与培养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

参考文献

鲟鱼养殖技术套装:《CCTV7农广天地正版VCD光盘——鲟鱼养殖技术》+《CCTV7农广天地正版光盘——鲟鱼标准化养殖技术》等5套光盘+《正版图书——鲟鱼养殖技术》+快递=168元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鲟鱼养殖技术大全 一、鲟鱼网箱养殖 1.水体要求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湖泊和河流,要求水体面积较大,应在100亩以上,水深**好在5米以上,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均可。水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温能保持在4~28℃之间,水中溶氧达到5毫克/升以上。 网箱应设置在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水深4米以上、水流畅通、溶氧量高、水质适宜的区域。同时应注意避开水上交通要道,但要临近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 2.网箱规格与制作 鲟鱼养殖网箱多为双层网箱,制作材料为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网片,大网箱规格为3米×4米×2.5米,小网箱规格为3米×2米×2米,网目依鱼种的大小而定。为避免饲料流失,在网底缝上密眼筛绢布作食台。网箱可用浮式,也可用沉式,一般静水水体用浮式网箱,流动水体用沉式网箱。浮式网箱用浮桶支撑,用绳索固定于岸边,可随水位波动而升

降;沉式网箱用竹排固定,并用支脚固定在水底。一般每4个网箱为一组,每组网箱间隔2米以上。 3.幼鱼放养 利用网箱养殖鲟鱼,只能养殖成鲟,而不能用于育种。放养鱼种规格应在20厘米以上,体重在20~50克。要求幼鱼体质健壮,摄食能力强。网箱放养密度。 4.饲养管理 (1)投饵管理利用网箱养殖鲟鱼成鱼,一般都使用全价人工配合颗粒饵料。饵料粒径视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2~6毫米。根据水温变化、天气变化、水中溶氧变化、鱼的活动情况及鱼的增长状况,随时调整日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投喂饵料时,应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并保证每次投喂时间在15~20分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确保每尾鱼都能吃到饵料。 (2)日常管理坚持每1~2天清刷网箱1次,及时排除箱内残饵、排泄物,保持网箱清洁卫生,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经常检查内外箱网衣及框架是否有破损,如有破损,应及时修理,以防逃鱼。定期对箱内鱼体进行消毒,每10~15天用2~3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以防感染疾病。

养鱼经验: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是一种在地球上生活历史悠久,外形比较特殊、最古老的一种鱼类。在我国生活的野生鲟鱼有八种,常听说的有中华鲟、西伯利亚鲟。但是中华鲟是国家保护动物,不可以捕捞,现在有些食用的鲟鱼是人工养殖的,多数是从外国引进的俄罗斯鲟、欧洲鲟等鲟鱼。养殖鲟鱼,怎么养殖,会跟其他的鱼养殖方法不一样。 1、建设养殖场 养殖鲟鱼,由于鱼体型会长的比较大,所以最好有池塘养殖,如果没有池塘要修建水泥池来养殖,一般一个池子大概是长4米、宽3米、深2米以上。池养的鲟鱼数量,可以根据鲟鱼大小来决定。附近要有干净水源,养殖,最好活水养殖,流动水养殖。培育鱼苗的地方,要单独建设,一般可以做棚室,用大型的塑料容器育苗。小鱼苗看起来跟其他的鱼类差不多。要准备一些单独的设备。

2、养殖准备 放养前要清洗水泥池,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左右,之后洗刷干净,再换清水浸泡几天。养殖前放掉,重新灌水进来水位在1.5米左右的水深。幼苗培育到一定大小才会放养入池。放养前要准备饲料,还要准备增氧机,深水要补充氧气。进出水口要覆盖网纱,过滤水源。 3、鱼苗放养 放养前,鱼苗要消毒,比如,一开始用盐水或是石灰水浸泡及时分钟,彻底杀菌后,清洗干净放养。放养健康鱼苗,放养鱼苗水深在30厘米左右,注意要温水养殖。浸洗盐水的鱼容易适应池水温度。放养的鱼苗要大小一致。生长均衡。下池前先放几条,看水温适不适合,适合再全放。 4、喂养 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鱼虾之类的,如果水泥池养殖,一般没有水生动物。要自己投放,不像池塘。可以投放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蛆虫、蚯蚓之类可以喂食。也可以喂食人为配制饲料。骨粉、鱼粉,等健康的饲料。喂食的食物要干净、消毒。 5、管理任务

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省级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1 、任务由来及说明 根据赣标办〔2012〕1号《关于印发2012年度江西省地方标准立项指南》的函文件精神,结合我省西杂鲟成鱼生产现状和技术规范的需要,《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由赣州市水产研究所承担。承担单位高度重视,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课题组。课题组认真填写了《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标准项目申报书,同时阐述了制定标准的目的意义、技术内容、工作进度、计划等,该标准预计于2018年9月份开始进入具体实施运行阶段。 2 、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西杂鲟成鱼的无公害养殖生产,使我省西杂鲟养殖生产技术更好地与国内相关研究接轨,更好地适应我省无公害食品生产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很有必要。 (1)制定《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是切实提高西杂鲟产品质量安全的迫切需要。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在我国现阶段水产品养殖生产中,仍然存在使用禁用渔药以及药残超标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出口水产品中,往往引起严重的国际贸易事件,造成很不好的国际影响,制定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规范,对于确保西杂鲟成鱼的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制定《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是规范西杂鲟养殖技术,促进西杂鲟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江西省充分利用山区冷水资源丰富、水质无污染、水量充沛

以及区位、交通等优势,大力发展鲟鱼养殖业,产量逐年攀升,2016年达到3000余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特色养殖品种,产业支柱作用逐渐显现。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西杂鲟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已较成熟,但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如养殖企业和专业户在引进鱼种、养殖池准备、种苗质量和成鱼饲养管理上还不规范,一些外购鱼苗不仅成活率低,还存在品质退化,生长慢,抗病力差,效益不高等弊端,迫切需要在培育池准备,饲料投喂,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规范,以引导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2017年2月份开始,由赣州市水产研究所承担。在拟订标准编制工作进度后,进行课题调研,收集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先后查询了国内北京、湖南、黑龙江等省的相关标准,收集了我省其它地市近几年有西杂鲟养殖生产的技术资料,并结合了合作企业近八年来的养殖技术经验。在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试验示范、总结分析整理,于2017年4月起草完成了《西杂鲟成鱼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建议书。2017年12月征求了南昌大学、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抚州市水产研究所、吉安市渔业局等单位的10位专家的意见,2018年3月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正式的标准(送审稿)。 4 、编制原则和依据 编制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的原则,尽可能与国内外标准接轨,注重了标准的可操作性,严格按GB/1.1-2009的最新版本的要求进行编写。 本标准主要参照以下标准进行起草:

DB21∕T2060-2013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DB21∕T 2060-2013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B 50 DB21 辽宁省地点标准 DB 21/T XXXXX—XXXX (报批稿)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XXXX - XX - XX公布XXXX - XX - 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提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本溪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本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起草。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叶远涛孟照勇郭海军孙玉芝高冰李晓晨孙兆旭吴焱明宋庆波马志坚吴玉庭吴长春。

鲟鱼流水养殖技术规范 1 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在流水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鱼种培养和食用鱼养殖的环境条件,养殖设施,养殖模式,养殖方法 及饲养治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鲟鱼鱼种培养和食用鱼流水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关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ll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l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农业部1224公告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3 环境条件 3.1 场址条件 养殖场要选择在淡水水源丰富,远离污染源,通讯、交通便利,电力 充足的地点。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3.2 水源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ll607 的规定。 3.3养殖用水 养殖池水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要求水质清新,无浑浊、无污染。池水透亮度>30cm;溶氧量>6mg/l;温度10℃~28℃;氨氮<0.5mg/l。 4 鱼种培养 4.1 鱼种培养设施 4.1.1 圆形玻璃钢培养缸

匙吻鲟养殖技术

匙吻鲟养殖技术 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属鲟形目、匙吻鲟科,是北美洲的一种名贵大型淡水经济鱼类。显著特点是吻呈扁平桨状,特别长。匙吻鲟肉质鲜美,吻部富含胶原蛋白,营养丰富,是宴席佳肴;鱼子浆在价格昂贵,鱼皮可制成优质皮革。匙吻鲟还可以作为观赏鱼出售。美国于6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我国1988年从美国引进,现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和开始推广生产。 匙吻鲟鱼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遗传可塑性大,抗病能力强,易人工驯化。匙吻鲟性情温和,习性与花鲢相似。池塘养殖。可采网捕,第一网就能捕起90%以上的鱼。大、中型水面,可采用拦、赶、刺、张综合捕鱼法,就能捕获大部分匙吻鲟。匙吻鲟的生物学特征预示了生长快、可共生、食性广、成本低、价值高等经济优势,将成为我国鲟鱼养殖业中的一个优良品种,适合在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大力推广养殖。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匙吻鲟将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受欢迎的又一个优新品种。 生活习性 匙吻鲟栖息于水体中上层,性温驯,起捕度很高,在池塘一网就可捕到90%以上。PH适宜范围为6.5-8。生长的碱度和硬度范围较广,但120-140mg/L 最合适。水中溶氧最好保持在5mg/L以上,水中溶氧3mg/L为适中,虽然水中溶氧在1.5-2.0mg/L也能正常生活,但影响生长,较白鲢耐氧能力稍差。匙吻鲟还是广盐性鱼类,仔鱼可在6%的海水中生活。 匙吻鲟是广温性鱼类,在2-37℃的水体中都能生活。即使水面结冰,只要水中仍有充足溶氧,它也能在冰下水中生活。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5-32℃。该鱼也能耐高温,能在32℃的水中生存。湖北夏天气温高达39-40℃,池塘表面水层水温往往超过32℃,在池塘中养殖的匙吻鲟仍能正常生活。 匙吻鲟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性情温顺,食物链短,是所有鲟鱼中惟一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其饵料来源广,且易养易捕,适合于水库、湖泊和池塘等水域养殖。

鲟形目主要养殖鱼

第八节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 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鲟形目包括已灭绝的软骨硬鳞科(Chondrostidae)和现存的鲟科(Acipenseridae)、匙吻鲟科(Polydentidae)共27种。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一、中华鲟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鳇鱼、大腊子。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1、地埋分布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2、生活史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翌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肥育生长。 3、形态特征(图1-62)身体呈梭形,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体长为体高的5.4~9.5倍。体表有五纵行骨板状大硬鳞,硬鳞行列间的皮肤在幼体时十分光滑,随着个体长大,成鱼时则变成不同程度的粗糙状态。头宽、吻尖,呈犁形,幼体吻较尖,吻端稍向上翘,成鱼吻较圆钝。头部皮肤具有梅花状的感觉器——罗伦氏囊。口位于头腹面,横裂,能伸缩,成年鱼无齿。吻须两对,成鱼较短,约及须基至口前缘距离的1/2。头部两侧有鳃室,有骨质鳃盖,鳃盖后缘有发达的鳃盖膜。鳃室内有四对鳃,鳃是呼吸器官和气体交换的场所。鳃腔前与口腔相通,后方开口于鳃孔。呼吸时,水由口腔进人,通过鳃腔,由鳃交换水中气体,然后由鳃孔排出体外,周而复始。眼很小,视力退化,仔鱼阶段对光的变化很敏感。胸鳍位置接近腹面,十分发达,呈扁平叶状,水平伸展。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尾歪形,上叶显著大于下叶,其上叶两侧有棘状硬鳞。胸鳍和尾鳍的构造与其底栖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灰黄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清水、光照强的环境下体色变深,在混浊、昏暗的条件下养殖则体色变浅。 5、食性中华鲟是以摄食底栖动物为主的温和性肉食鱼类。在天然条件下开口后的稚鱼以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水蚤类为食;降河至长江下游常熟一带的幼鲟,以虾、蟹为主要食物;进人河口水域的幼鲟,食物以鱼类(鲐属、舌鳎属、虾虎鱼、鲻类等)、沙蚕类、虾类为主,间或摄食蚬类和蟹类。中华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进行人工饲养。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 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各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流,对于保护和恢复鲟鱼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放流也已开展多年,2000年1月的大规模人工放流成为我国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重要标志。 经过几年来我国各地的鲟鱼繁养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X史氏鲟杂交种以及少量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为代表;第三类是从美国引进的匙吻鲟。 在以上三类中,从俄罗斯引进的各地欧洲鲟鱼最受我国各地水产养殖者欢迎的。其主要原因为:1)人工受精卵来自已有几十年人工驯养鲟鱼历史的前苏联人工放流基地,其亲鱼至少是人工驯养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故此对于人工条件下驯养已具有相当的适应性,较直接来自于天然水域亲鱼所产的子一代苗种更易适应全人工养殖,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更容易,死亡率低(中华鲟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在饲料转化方面实际上更好,生长速度更快,此为特例;2)由于是人工驯养的子三代,其受精卵的引进符合CITES公约要求。因此在成品鱼出口上也得到国际公约许可。 水质:鲟鱼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单位指标

鲟鱼疾病防治

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是水产养殖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水产动物生产增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鱼病防治主要以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为方针,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才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由水产动物疾病的特点所决定的。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中,平时难以观察,一旦生病,很难对其进行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当发现动物机体开始死亡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其次,在针对水产动物疾病治疗时,给药困难,在生产中通常采用全池泼洒和口服法等对养殖动物群体用药,而不针对生病个体用药。另外,水产动物口服药物治疗后,大多食欲减退或失去食欲,更难通过口服药物治疗,即使使用外用药物,但较大水体很难实施,因此,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积极推进健康养殖,注意控制和杀灭病原。通过免疫预防等综合措施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 鲟鱼养殖疾病防治措施主要有: 1、合理放养,环境对鲟鱼有一定的容量,应根据养殖鲟鱼种类和生长阶段,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合理的放养条件下,能够提高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预防疾病的发生。 2、合理投喂。 鲟鱼健康生长,饵料投饲技术非常关键。为保证鲟鱼的生长需要且尽量地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养殖环境的污染。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方式,不但是保证鲟鱼的正常生长,获得较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不能正常地摄取到食物将会导致营养缺失症或使鲟鱼生长机能下降,从而导致对环境变化或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因此,鲟鱼养殖的规程中,要保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饵料,并在一定条件下,适当进行调整,勿使其摄食过饱或摄食不足。 3、水质调管。水体是鲟鱼生长和生活所需氧气的来源,也是其排泄物的载体。此水环境的变化对鲟鱼的生长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鲟鱼对水质的理化指标有一定的要求。这些理化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氧、盐度、氨氮、亚硝态氮和硫化氢等。在其养殖过程中,发现已超过鲟鱼的承受范围,应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鲟鱼有适宜的生长环境。

俄罗斯鲟鱼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

俄罗斯鲟鱼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俄罗斯鲟鱼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承办单位 项目承办单位:养殖专业合作社 项目法人: 联系电话: 1.1.3拟建地点:林村 1.2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1.2.1研究工作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6)项目单位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

1.2.2研究工作的范围 根据项目建设条件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场址、项目技术方案、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定员、项目实施计划、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方案、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以便为项目的融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和依据。 1.3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 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淡水项目,属于淡水渔业养殖项目范畴,根据该村渔业养殖状况,结合该村养殖农户财务现状,在现有养殖鱼塘的基础上改造500亩作为精养鱼池,其中建设300亩俄罗斯鲟鱼养殖塘,主要养殖俄罗斯鲟鱼;建设200亩淡水养殖四大家鱼、泥鳅混合塘,建设一处四合院平房作为社员办公和销售中心。 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俄罗斯鲟,鲟形目,鲟科,鲟属,属于软骨鱼类。与我国的中华鲟、白鲟一样,皆为当今世界的珍稀动物。主要栖息在里海和亚速海--黑海水系内。属洄游性鱼类。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迅速。 俄罗斯鲟个体延长,呈纺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全长可达236厘米,体重115公斤,全长最大达300厘米。俄罗斯鲟头长 -2-

鲟鱼流水养殖常见病及防治

一、水霉病。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预防与治疗:⑴运输、放养鱼苗和流水池清洗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擦伤。⑵对染病鱼池用4千克/立方米的食盐或20克/立方米的土霉素+4千克/立方米食盐,浸泡1-2小时。⑶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二、肠炎病。症状:此病在养殖的整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病鱼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剖开肠管,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粘液流出。 防治方法:⑴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⑵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⑶饲喂大蒜,0.5千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25克/千克饲料的食盐,共喂3-6天。 三、烂鳃病。症状: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鳃上粘液增多,鳃丝红肿,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红色或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 防治方法:⑴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⑵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s千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⑶饲喂大蒜,0.5千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共喂3-6天。 四、寄生虫病。因采用地下水流水养殖鲟鱼,没有发现寄生虫病,平时用车轮一次净 0.6克/立方米水体进行预防。 五、脂肪肝。症状:患病鱼无明显体表症状,仅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饵料系数高,解剖见肝表面有脂肪组织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 预防方法:⑴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E。⑵降低饲料中的油脂含量。 (二) 鲟鱼抗病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其骨板坚硬,鳃部分裸露,在人工环境下进行高密度养殖,因相互磨伤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鲟鱼患病后用普通药物难以治愈,且鲟鱼对一般的常用药物非常敏感,这要求我们在鲟鱼养殖工作中,加强鱼病预防工作,方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水霉病 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子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最后瘦弱而死。 病因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水对养殖池进行清池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仔细,避免鱼体体表受伤;及时对养殖池进行排污清污,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用1∶1配比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对操作后的鱼体进行消毒,可预防此病的发生。每立方米水体中用2.0g五倍

精细化鲟鱼养殖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一种精细化鲟鱼养殖方法,包括环境控制、鱼苗把关、营养控制、病害防控等方面入手;严格控制鲟鱼养殖条件,减少鱼病发生,全面保证鲟鱼的养殖环境,及生长所需营养,使鲟鱼健康生长、减少死亡率,提高产出量;同时良好的水体环境、绿色环保的养殖方式,提高了商品鱼的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精细化鲟鱼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 1)环境控制: A.池塘条件:养殖池塘面积不小于4亩,塘深2米以上,塘底为沙质,每口塘设有独立进排水口、坡降、饲料台,并配备水车式增氧机和拦网; B.清塘消毒:在投放鱼苗前15~20天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首先泼洒茶子饼浸出液清塘1~2天,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然后使用生石灰水浸塘3~4天,水深20~30厘米;排出后放入清水洗塘,保证水体pH值为7~8;再次排出,放入清水作为养殖用水,并且在投苗前10天,将池塘水深加到70~80厘米,使用含氯消毒剂再次消毒; C.培养浮游生物:放入养殖用水后,将干鸡粪浸泡消毒后的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作为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D.设置网箱:投放鱼苗前7~10天,在池塘中设置养殖用网箱,网箱规格为4~5平方米,网衣为聚乙烯材料制成,网目大小以不逃鱼和有利于水体交换以及底网片不漏饵为原则;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水浸泡处理; 2)鱼苗把关:

E.鱼苗选择:选择体长为10~15厘米或体重为75~150克的无病无伤、健壮活泼、规格整齐的鱼苗作为放养苗种; F.鱼苗试水:放鱼苗前2天,选择相同规格的鱼苗10~15条杀菌处理后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无异常后才可放苗; G.投放鱼苗:鱼苗试水无异常后,使用盐水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入网箱,投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0~50尾; 3)营养控制: H.饲料投喂:鱼苗投放后停止喂食2~3天,第三天开食,每天投喂饲料4次,早中晚各投饵一次,夜间投喂一次,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3%~5%; I.饲料回收:在饲料台上设喂食网,每次投放饲料1~2小时后,通过喂食网,将饲料回收,回收的饲料可加工后再次利用,保证饲料营养健康,同时保证水体清澈干净; 4)病害防控: J.水质管理:鱼苗投放后,鱼苗阶段每隔7天换水1次,成鱼阶段每隔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后加入一定量的定向绿藻肥或微生物制剂,保证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长需求,保证水体透明度在30~50厘米,同时保持水体pH值为7~8,净溶氧量在5mg/L以上;每隔10天清洗一次网箱,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减少病害; K.换置网箱:随着鱼体增长,每月换置一次网箱,控制养殖密度,控制病害; L.鱼病防治:坚持早中晚巡箱检查一次,发现箱内有上浮死鱼后提箱检查捞岀箱内病鱼死鱼,并整箱隔离流水饲养,同时使用相应的防治药物进行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细化鲟鱼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独立进水口设有60目的过滤筛网;饲料台为水泥混凝土制成,其面积为6~8平方米,并且上面设有遮荫网。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即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欧洲鳇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中华鲟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 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1.2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 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各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流,对于保护和恢复鲟鱼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放流也已开展多年,2000年1月的大规模人工放流成为我国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重要标志。 经过几年来我国各地的鲟鱼繁养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X史氏鲟杂交种以及少量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为代表;第三类是从美国引进的匙吻鲟。 在以上三类中,从俄罗斯引进的各地欧洲鲟鱼最受我国各地水产养殖者欢迎的。其主要原因为:1)人工受精卵来自已有几十年人工驯养鲟鱼历史的前苏联人工放流基地,其亲鱼至少是人工驯养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故此对于人工条件下驯养已具有相当的适应性,较直接来自于天然水域亲鱼所产的子一代苗种更易适应全人工养殖,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更容易,死亡率低(中华鲟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在饲料转化方面实际上更好,生长速度更快,此为特例;2)由于是人工驯养的子三代,其受精卵的引进符合CITES公约要求。因此在成品鱼出口上也得到国际公约许可。 水质:鲟鱼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单位指标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 张海明 1世界鲟形目种类简介 鲟鱼类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h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 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现代世界共有2科6属26种:在鲟科(分鲟亚科和铲鲟亚科)中有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在白鲟科中有白鲟属1种,匙吻鲟属1种。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表1)。 表1 世界鲟形目鱼类及分布

鲟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一目,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距今有1.5亿年历史,在生物学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鲟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其鱼籽酱是世界三大珍味,有着重要的渔业价值,1990年总产量14386t,1993年为9603t,近几年产量连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江河阻隔、水域污染和人为酷捕。为了推进鲟类资源保护事业,发展鲟渔业,有关各国相继开展鲟类增养殖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生物学研究,已取得初步结果,特别是鲟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进展很快。 2、鲟鱼养殖技术概述 ⒉1人工繁殖 目前,以俄罗斯为主的世界各国正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种类有小体鲟、闪光鲟、俄罗斯鲟、欧洲鲟、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鲟、高首鲟、匙吻鲟以及十多个杂交鲟。 人工繁殖的关键是选择优良的亲鱼,无论是天然捕捞还是人工培育的亲鱼,它们性腺发育必须达到IV期。若亲鱼未完全成熟,可以在网箱或池塘暂养或结合注射催产剂促使加速成熟。 鲟鱼在人工繁殖中,要经过人工采卵、授精、脱粘及孵化四个阶段,这些技术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对水温要求比较严格,孵化水温在15-200C之间,7天左右孵出。 ⒉2幼鱼培养 幼鱼培养分两个防孚,仔鱼防孚是从是卵手黄消失至分塘养殖,主要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水生寡毛类、桡足类等活性饵料,适量辅以鸡蛋黄及人工配合饲料等,稚鱼阶段主要用人工配合饲料,辅以小鱼虾等生物饵料,1997年俄罗斯学者研究成功2种鲟鱼专用饲料,效果很好。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见表2。 表2 鲟鱼专用饲料的成分及含量单位:g/kg

鲟鱼养殖

鲟形目鱼类 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鲟鱼有两科:即鲟科和白鲟科。白鲟科有二属二种:白鲟属长江白鲟、匙吻鲟属匙吻鲟;鲟科有四属:鲟属、鳇属、拟铲鲟属和产鲟属。世界上现存鲟鱼种数为25种~26种。鲟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部。分布在中国的鲟鱼有8种:分别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鲟;新疆有三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 在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黑龙江萝北江段浦获到成熟史氏鲟亲鱼并经人工催产,首次获得成熟的鱼卵。此后湖北的宜昌、仙桃、大连瓦房店、北京小汤山等地相继建立了鲟鱼繁养基地。近几年鲟鱼养殖引起国内水产养殖界的关注,我国许多省市如黑龙江、北京、大连、湖北、广东等地先后展开了鲟鱼的人工养殖。 中华鲟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鳇鱼、大腊子。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中华鲟形态特征 身体呈梭形,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体长为体高的5.4~9.5倍。体表有五纵行骨板状大硬鳞,硬鳞行列间的皮肤在幼体时十分光滑,随着个体长大,成鱼时则变成不同程度的粗糙状态。头宽、吻尖,呈犁形,幼体吻较尖,吻端稍向上翘,成鱼吻较圆钝。头部皮肤具有梅花状的感觉器——罗伦氏囊。口位于头腹面,横裂,能伸缩,成年鱼无齿。吻须两对,成鱼较短,约及须基至口前缘距离的1/2。头部两侧有鳃室,有骨质鳃盖,鳃盖后缘有发达的鳃盖膜。鳃室内有四对鳃,鳃是呼吸器官和气体交换的场所。鳃腔前与口腔相通,后方开口于鳃孔。呼吸时,水由口腔进人,通过鳃腔,由鳃交换水中气体,然后由鳃孔排出体外,周而复始。眼很小,视力退化,仔鱼阶段对光的变化很敏感。胸鳍位置接近腹面,十分发达,呈扁平叶状,水平伸展。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尾歪形,上叶显著大于下叶,其上叶两侧有棘状硬鳞。胸鳍和尾鳍的构造与其底栖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灰黄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清水、光照强的环境下体色变深,在混浊、昏暗的条件下养殖则体色变浅。 地理分布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产卵洄游期主要进人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人,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 生活史

史氏鲟鱼养殖)

史氏鲟鱼养殖 史氏鲟原产于黑龙江流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抗病力强、适应能力好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上世纪50年代末人工繁殖成功,驯养研究取得了成功,促使史氏鲟迅速成为新兴的名优水产养殖新品种,目前养殖已遍及广东、福建、北京、四川、湖北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1、史氏鲟的生物学特性 ⑴史氏鲟的纲目与分布 鲟科: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腕鳍亚纲、鲟形目; 中文名:史氏鲟;学名:史氏鲟; 外文名:AmurSturgeon;史氏鲟 体型:细长呈细纺锤形; 所属门类:脊椎动物亚门; 主要分布地: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 主要食物:底栖生物、水蚯蚓、小型鱼类等。 ⑵史氏鲟的形态特征。史氏鲟又称黑龙江鲟、施氏鲟,俗称七粒浮子,呈圆锥形,头尾部尖细,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外披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其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以上。 ⑶史氏鲟的内部结构。骨胳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的前段有软骨性椎体。头部的大部分是软骨,极少部分是膜内化骨构成的脑盒。肩带部具有锁骨和匙骨等膜成骨。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鳃耙31~48,鳔大,仅一室,与消化道相通。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心脏还保留动脉圆锥,有冠状窦、体壁动脉。肛门与泌尿生殖孔各向外开口。雄性的输精管经过中肾通尿殖管,雌性卵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细叶分枝状,外覆以极薄的卵巢膜,卵巢通过卵巢系膜与肾脏相连。成熟期,黑色的卵粒充满腹腔。输卵管一对,位于腹腔侧壁内,斜形的喇叭口开于腹腔中部,另一端以很短的游离端及其开口套叠并终止于尿殖管中。游离的这一段称为内输卵管,因兼具输卵和输尿的功能,故名尿殖管。左右尿殖管在腹腔后

鲟鱼养殖技术

鲟鱼养殖技术 **1 **2 (1.**** ;2.**** ) 鲟鱼是一种大型名贵经济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该鱼是鱼中名品,它肉厚、骨软,全身都可食用。实践证明,人工淡水养殖的,体重在2kg以下的活体,其肉质优于三文鱼,其软骨、鱼肝、鱼肠、鱼肚、鱼筋可烹制成几十道风格各异的名菜。它的软骨具有抗癌和补钙的作用;鳃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殊功效;鱼油具有治疗烫伤的特效;长期使用鲟鱼对久治不愈的腰伤、胃病和脱发等病,均有显著疗效;用鲟鱼的卵加工而成的鱼籽酱,味道鲜美,价格昂贵,素有“黑色黄金”之称,是驰名中外的珍贵高档食品。据测定,史氏鲟肉中含粗蛋白18.1%,粗脂肪1.9%;鱼籽中含粗蛋白26.2%,粗脂肪16.3%。这也验证了鲟鱼具有极高的滋补作用。又因其体披五行骨板,形态特异,所以鲟鱼也被当作一种观赏鱼类,称其为“巡洋舰”。 鲟鱼的养殖在我国始于九十年代初。生产实践证明,它具有生长迅速(当年鱼苗在18-220C的水温条件下,经六个月的饲养就能达到平均尾重0.5kg以上的商品鱼规格),饲养周期短(只须六个月至一年),适应能力强(南北方均可养殖),投喂方便(可以吃人工配合饵料),消费市场广阔,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又一个淡水养殖名贵品种。 第一节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鲟鱼身体延长呈纺锤形,前端略粗,躯干部横切面呈三角形;向后较细,腹部较平;吻突出呈锐三角形或矛头形,吻的腹面,口的前端有须两对;口小,下位,嘴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躯干具五行骨板;背中线一行,左右两侧各一行,左右腹侧各一行;尾鳍单尾形;背部为黑褐色或棕灰色,腹部银白色;骨板数:背骨板12-17块,侧骨板32-46块,腹骨板7-11块;鳃耙数:35-38。 一、生活习性 鲟鱼是底栖冷水性鱼类,其生存水温为0~330C,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的生长适应温度为14~250C,水温低于40C或高于260C时生长缓慢。鲟鱼对低温有特殊的适应能力。水温低于50C仍能少量摄食,温度达到260C以上时摄食量下降。 鲟鱼对水中的溶氧要求明显高于四大家鱼。当水温在18~220C时,水中溶氧如能保持6mg/L,鲟鱼的食欲旺盛,生长迅速,饵料系数低;当溶氧低于4 mg/L时,鲟鱼食量明显减少,长势缓慢;当溶氧降至3 mg/L以下时,鲟鱼就会出现浮头现象;当溶氧降至1.5 mg/L时,鲟鱼就会窒息而死。 1

鲟鱼的养殖技术和市场行情-鲟鱼养殖

鲟鱼的养殖技术和市场行情-鲟鱼养殖更多鲟鱼养殖相关资讯请访问 鲟鱼的养殖也是最近几年来发展的,其中有国家保护动物中华鲟,有些从俄罗斯引进的,也有些的产自我国的黑龙江。因鲟鱼的种类较多,其种类有匙吻鲟、史氏鲟、达氏鳇、小体鲟、杂交鲟等。 (一)市场:鲟鱼的养殖兴起主要是两年以前,那时的市场售价相当高,尤其在南方几省,多数在上百甚至几百元一斤,但目前的销售价,多在50元/斤以内,而且市场销售也没以前那么旺,养殖是有一定的效益的,但是否进行养殖,则由你自己酌情考虑。 (二)养殖技术:因为鲟鱼的种类较多,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及食性各有差异,养殖的具体条件要求也有不同,这里不能一一介绍。 1、多数鲟为动物食性,其中匙吻鲟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比较适合在大水面进行放养)。 2、鲟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酸碱度在7―8之间,水质清新,最好有微流水环境,溶氧量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部分养殖品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多数鲟在水温18―28?时生长良好, 水体具有较高的硬度。 3、鲟鱼的养殖既可单养,也可以进行混养;既可在池塘养殖,也可进行网箱养殖、温流水养殖、流水养殖,也可在水库或湖泊放养。 4、鲟鱼具有生长快,个体大的特点,一般目前养殖中主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饲料系数一般大2左右。在鲟鱼的鱼苗和鱼种阶段需投喂浮游动物或其它动物性饲料,而且鲟鱼在卵孵化至食性转化阶段自然死亡率较高。

5、在养殖的高温季节需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良好,当水温超过33?以上时最好有遮阴或降温设施;在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时必须有增氧或充气设施。 6、养殖的日常管理是最重要的,要注意水质管理、水温调控、及时分养、巡塘、调整投饵量、遮光(有些品种)等。 7、鲟鱼的养殖过程中也会有病害发生,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本文由商务网收集整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