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城市化区域定位

新型城市化区域定位

新型城市化区域定位
新型城市化区域定位

第五章新型城市化地区

新型城市化地区包括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2010年常住人口59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25.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22%左右。

第一节功能定位

新型城市化地区的功能定位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支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和新增长极。

发展方向是:

——统筹规划国土空间。适度扩大城镇居住空间,减少农村居民点。推动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加大规划产业区块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企业向园区转移。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促进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加强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建筑保护。

——完善城镇体系。按照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建成若干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新城。优化小城镇布局,实施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的小城镇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促进人口集聚。加强新城、重点小城镇、大型居住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和基层社会管理力量,稳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引导人口向新城和重点小城镇集中,努力实现本地就业、本地居住。至2020年,该区域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比例预期为29%左右。

——优化提升产业能级。依托重点工业区和产业基地,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与新城功能相匹配的生活性服务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以粮食、蔬菜为主的农业生产,积极推进水产养殖和水生经济作物生产,合理配套畜禽养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机装备现代化应用水平,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先支持新城开展低碳发展试点,加大对新城绿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业基地、工业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园区建设和产业链布局,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清洁生产,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推进生态绿地建设和保护,加强区域水环境治理,加大重点地区环境保护、工业区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域污染防治,保护海岸线资源。

第二节主要任务

新型城市化地区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城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支持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长三角地区综合性节点城市。支持奉贤南桥新城加快发展,建设杭州湾北岸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支持青浦新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集聚辐射能力。支持金山新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

——支持南翔镇、江桥镇、徐泾镇、赵巷镇、九亭镇等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枫泾镇按照中小城市标准,适度超前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安亭镇、小昆山镇、金泽镇、练塘镇、廊下镇、青村镇等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加大改革力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中心村布局,推进村庄改造、归并和自然村落保护。优先安排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农田水利、供水和污水处理、抗灾防灾、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危桥和电网改造和燃气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深化农村改革。

——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提升国际汽车城产业能级,促进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支持松江出口加工区等工业园区、开发区转型升级,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发挥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淀山湖地区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优势,以重大功能性项目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放大国家旅游度假区效应,推动区域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打造西部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

——促进杭州湾北岸地区的粮菜和瓜果等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强化黄浦江上游地区农业基地化和设施化建设,促进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和水生经济作物生产。稳定沪北远郊水稻和蔬菜生产,种养结合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发特色农业旅游。

——加大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区的水环境整治,推进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加强太浦河等黄浦江上游河道两岸地区及船舶污染控制,确保黄浦江上游开放性水源安全。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严格保护生态用地,提高绿化覆盖率,维护金山三岛自然植被和生态功能,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加强杭州湾北岸化工集中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防污染绿化隔离带。保护嘉定、松江、青浦江南水乡风貌,提升奉贤、金山地区滨海环境品质。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b5E2RGbCAP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p1EanqFDPw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案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案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案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DXDiTa9E3d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RTCrpUDGiT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 丁 兆 慧

莘县第一中学 2014年4月20日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教材分析】 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 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 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 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 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风帆起珠江》。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珠三角的快速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

(完整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下表为某城市多年平均气温一降水统计数据。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月份 1月 4月 7月 10月 1—12月 月均温(℃) 13.3 18.0 25.7 22.7 19.9 月降水量(mm) 190.9 46.3 0.3 60.2 825.5 1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该市最适宜种植的水果有 A.荔枝 B.椰子 C.香蕉 D.葡萄 3.关于城市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共同分享集聚效益,城市发展初期便形成了工业区 B.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于集聚效益而逐渐形成了工业区 C.为了争夺市场,工业区不断向城市中心移动 D.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厂企业不断向近河流、近铁路和近公路的地方分布 图2-2-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5.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优势条件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源D.土壤 6.唐人街的形成( )。 A.是种族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B.是收人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C.是交通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D.是知名度因素对住宅选择影响的结果 7.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高层建筑多建在市中心以外的地区,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同B.发展历史不同 C.政府作用不同D.发展程度不同 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示地区城市等级,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昆山的城市等级比常州高 B.无锡的服务范围比镇江大 C.宁波的服务功能比杭州齐全 D.小城市数量最少

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A广州、B深圳、C珠海、佛山、江门、D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香港和F澳门。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

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程特点 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 业发展迅速 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 技术,工业发展步伐 加快 更加注重质量和效 益,工业结构优化, 技术水平提高,保持 较高的增长速度结果 为工业起步提供必要 的资金积累 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 主的经济特色,建立 起轻型工业体系 基本实现乡村工业 化;面临发展空间不 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 问题 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分类问题解决措施工业化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 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 偏低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寻求最佳 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建立高 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城市化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 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 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 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微点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房价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等房价线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可能为() A.同心圆模式B.多核心模式C.扇形模式D.团块状 2.图中P处最有可能为() A.住宅区B.工业区C.商业区D.文化区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图中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城市() A.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广 C.二级城市数目比三级城市数目少D.乙、丙都是甲城的卫星城,服务功能相同 4.关于图中城市地租值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A.ad 5.读上海1995~20XX年三类区域新增甲级写字楼面积变化图可知,图中折线1、2、3分别代表() A.郊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B.郊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 C.住宅区、中心商务区、郊区D.中心商务区、住宅区、郊区 下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后得出的图像,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 a类城市 B. b类城市 C. c类城市 D. d类城市 7.如果r城市是s城市的卫星城,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卫星城的城市等级 B. 减轻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C. 扩大中心城市服务范围 D. 改善卫星城的生态环境 8.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 A. u城市和s城市 B. u城市和t城市 C. v城市和s城市 D. v城市和t城市 (20XX·福州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9~11题。 9.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A.一环路B.二环路C.三环路D.环城路 10.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 11.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②市中心交通拥堵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⑤市中心人口减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创意产业 o B.消费性服务业 o C.生产性服务业 o D.生活性服务业 — 9.中国四个直辖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o B.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o C.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o D.上海—北京—重庆—天津 10.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垄断现象,其中石油销售属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行业垄断 o B.经济垄断 o C.政府垄断 o D.自然垄断 * 11.下列各产业属于城市第三产业的有()。(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区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应包括历史背景、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等方面。 (1)历史背景 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该区域各个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解释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 目的:研究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目的是解释当前城镇体系的形成特点,从而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提供启示。 (2)区域基础 分析目的:研究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3)经济基础 分析内容:①要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②明确各城镇中主要部门的发展方向。 通常需要回答的问题:①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 ②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③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④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所涉及的方面和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总人口的预测因资料丰富、方法成熟相对简单,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则比较复杂,尤其是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前后年份的城镇人口资料缺乏可比性,给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带来较大的难度。 确定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是准确预测城市化水平的关键。 应该从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城镇对农业人口可能的吸引能力两个侧面进行预测与互校。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城镇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是影星城镇规模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职能结构的规划首先要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他们的城镇性质,力求把他们的主要职能特征准确表达出来,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有必要指出的是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也应考虑未来一定年限内的新设城镇,确定其职能类型,使其与城镇体系原有城镇协同发展。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确立应建立在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及分布的基础上,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原因:工业化。①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型国家)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2020届 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右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第1题。 1.该图体现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 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 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 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 结构。据此完成2~4题。 2.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 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D.更易招募劳动力 3.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 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D.扩大种田规模 4.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 的综合表现。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 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 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5.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6.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右图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回答7~8题。 7.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8.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散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9~9题。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已在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有所了解,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省编教学指导意见安排3课时,由于课时紧张,我设计两课时完成,前两个部分为第一课时,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2、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剖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 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4、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讨论并总结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 6、结合教材“活动”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四、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组织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介绍Google Earth软件并定位首都北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珠江三角洲的概况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一)城镇化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必须循序渐进 许多地方近年来城市无节制的扩张无异于城市化的“大跃进”, 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各类资源及环境不堪重负; 曾经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的状况甚至在不少大城市中也出现了; 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城市病”开始大量出现等。现在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 是再及时不过了。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城镇化决非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增长的过程, 它 还是一个质的提高过程, 包括: 城镇产业的升级及其结构的合理化; 城镇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 优秀的传统城镇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等。总之, 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感也应不断增强, 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与城镇化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动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城镇化成本的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我们认为, 要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这里, 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指某一特定城市的发展, 在确保当代城市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和城市以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即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和城市外居民利益与机会代价。相应, 可持续城镇化可定义为, 某一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在确保当代区域内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及区域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紧密, 尤其重要的是, 这二者均与上面讨论到的“城镇化成本”密切相关。就广义的城镇化成本而言, 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是成本较高的城镇化, 因此, 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必然使维系城镇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失当, 因而是高成本的城镇化。粗放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是高成本的城镇化。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即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如对土地的占用, 水资源、能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成本), 求得较多的城镇发展的收益, 它与上面提到的城镇体系结构又紧密相关。其实, 所谓城市群组团的方式, 在美国也就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个主要区域, 它们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而在我国, 提出要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就达180 余个, 经济学的“短边原则”应当是“大都市冲动”的一副清醒剂, 否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化的理论:①空间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帕兰德、胡佛、廖什。空间区位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并通过要素的不断流动形成聚集作用,城市就是网络中的结节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由结节点连同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体系,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铁的场效应,随着距离由远而近,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就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②结构转换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根据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并由传统部门向现化部门演变的结构转换过程。乔根森模型:乔根森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产生劳动力无限供给现象的各种假设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一个新古典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认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提出并阐释了由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差异、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模型。 ③中心与增长极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佩鲁、缪尔达尔、赫希曼、尼克尔斯。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即城市,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④核心与边缘理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的约翰·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型。他指出,发展是通过一个不断连续而积极的创新过程实现的,发展起源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处于一定联系范围内潜在的相互作用力量最大的点,即“变化中心”或“核心区”。创新从这些中心或核心区向周围潜在的相互作用力较小的区域即“边缘区”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地域空间经济的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的定义包括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第五个层次是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第一、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动态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第二、农村城市化是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与配置的过程。第三、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第四、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城市文明、城市意识逐步替代农村意识和行为方式。第五、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地域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带来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必然带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中心城市①中心城市的界定: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体系而言的,它是指在经济上居于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上看,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区域政治的控制中心和社会文明的辐射中心。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点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它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第二,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第三,区域经济的中心。第四,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第五,区域政治与管理的中心。②中心城市的功能:第一,中心城市的磁力功能。第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第三,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③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第一,从数量上看,中心城市严重短缺。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心城市不健全。第三,从体系上看,中心城市不能成为完善的城市体系的中心。④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有重点、有步骤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武汉为例 摘要:从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武汉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武汉 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AnYang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ity of Anyang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barriers to pla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Enhanced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Anyang 1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聚集与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及城市规模扩大,而广义的城市化则还包括城市地域扩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职能结构优化、城市整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效应集中体现于促进区域消费总量增长、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消除人地矛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2]。 1.1 城市化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 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城市化已经

浅谈区域城市化•核心城区郊区化•城镇化

浅谈区域城市化•核心城区郊区化•城镇化 发表时间:2018-09-12T15:44:19.4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葛文康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部分核心城市发展已表现出明显的郊区蔓延特征,机动化等现象,当然这些也是在城市化这个重要因素推动下而产生的。 凤台县城乡规划局安徽 232101 摘要: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部分核心城市发展已表现出明显的郊区蔓延特征,机动化等现象,当然这些也是在城市化这个重要因素推动下而产生的。城市化——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说法,本文通过对于“区域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近郊区和边缘区的城市化”的描述,来分析一下不同层面上我国城市化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可能对策。 关键词:区域城市化;核心城区郊区化;城镇化 1,我国城市化的状况 城市化,城镇化两个“通用”的词语,目前在中国看来可以理解成为: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聚集和城市“景观地域环境”向农村地域的推移等看的见的实体城市化过程。目前看来我国的城市化过程还是长久的时间纬度,我们的城市承受不了每年过高的城市化比例。 2我国城市化过程思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有着它的特有的推拉引模式,不同于简单的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循环过程,在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把目前许多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城市化指标的实质概述为滞后于城市发展虚假的城市化。到底我们应该怎么考虑城市化问题呢,才不至于我们的规划不会出现社会的失误、资源的失误呢? 2.1 区域层面的城市化——行政区域的“改革开放” 2.1.1区域层面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规划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城市化问题当然也要从区域和城镇体系的角度来论述,区域中不同区位和不同等级的城市承担着不同的区域职能,对于不同的区域职能将对应不同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不同的空间结构;又意味着这些区域城市之间的不同的关联程度——辐射和依托。不同的职能结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在自然历史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决定着不同的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对于城市化来说就应该有着不同的战略方针和不同的城市化指标。 2.1.2行政区域的“改革开放”的协调式发展 对于区域来说,对于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所提出的城市化的战略可能不仅仅是目前所谓的大都市区战略或者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单独的从一个或某几个城市出发的城市化战略,而应该是区域统筹部署的战略。 或许应该是建立在区域行政区域“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的,打破城市行政区划的制约,或许是一种城市行政和城市发展两套体系的管理模式。达到城市之间分工合作,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机制,协调区域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推拉的关系。区域层面或者说全国层面上协调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区域层面上协调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承担的职能。这些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也是发展战略的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城市发展核心制约问题的协调,城市化动力和解决途径的协调 2.2城市核心区的郊区化——变异的“蔓延”式增长 应当承认,我国城市目前的城市郊区化(疯狂圈地)原因可能有二,一是 “迸发式”而非渐进式的城市化进程,二是国际资本转移引发的产业投资热潮,再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许多地方,土地出让金成了除了税收之外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如有的城市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的收入竟然占到了近一半。应当意识到,如果不从发展观念上进行改变,过度郊区化直至真正的城市蔓延将有可能在我国变为现实。由此造成的无节制的土地消耗、沉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压力、严重的交通问题和生态危机、就业与居住的分离等问题,也将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2.3城市近郊区和边缘区的城市化——多元化,非均衡,逐级递推综合协调的“居民点”建设 2.3.1城市近郊区和边缘区的城镇化问题 对于城市化的战略,一些学者提出了大力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作为吸纳大量非农人口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提出是基于目前国家发展和非农人口的价值观和收入无法正常的融入核心城市,反而会造成城市的无限蔓延和城市运行的不经济等现象的。 战略出于良好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城市郊区和边缘区的小城镇发展状况却是一种各自为阵的发展模式,加上目前国家推行的新农村规划战略,甚至给一些政府官员和开发商们有机可趁的“机遇”。 这样的小城镇发展,第一,不能带来小城镇真正吸纳能力的增加,出现一种相对来说虚假的城镇化现象,这些小城镇的居民价值观念没有改变原本的价值观,甚至还丢失了中国农村的淳朴的价值观。第二,非适宜的城镇产业化,并且是一种低竞争力的高危害的产业化;这些产业集聚力不够,竞争力不足,造成了环境资源的大量浪费。如何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是我们现在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2.3.2多元化,非均衡,逐级递推综合协调的“居民点”建设 这里所说的居民点是包括城市边缘地区居住城镇或城区、中等城镇、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点在内的一种统称。 定义为“居民点”建设这一概念,一是为了说明现在的新农村规划和中小城镇规划都是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而提出的,二为了避开现行的行政体系弊端而带来的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利于提出下面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和行政体系的二元发展的关系。 对于我们这里的居民点,是一种居民聚居的模式,这样把城镇的行政体系分为两层 一层:“生产管理”模式,对于区域的城镇的产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计、服务设施、城市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保护的综合协调管理;政绩评价体系,则是区域的发展状况和外区域的联系合作状况。 二层:“生活管理”模式,用来管理居民点的布置和生活发展;和第一区域的产业环境空间相协调,提供给居民更为适宜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政绩评价体系,则是对于区域空间的配合,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样就避免城镇发展和行政管理的矛盾,但是无法避免现在城镇一哄而上散点发展的状态,所以提出了综合协调,多元,非均衡的发展。 (1)多元的城镇和产业发展状况 城镇的发展要适宜不同的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的产业,增强竞争力。既要有自生型非农化和辐射型非农化的结合,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