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观沧海曹操(东汉)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5.秋词二首刘禹锡(唐)6.夜雨寄北李商隐(唐)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8.潼关谭嗣同(清)9.峨眉山月歌李白(唐)10.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1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1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
1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14.望岳杜甫(唐)15.登飞来峰王安石(宋)16.游山西村陆游(宋)17.己亥杂诗龚自珍(清)18.竹里馆王维(唐)19.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20.逢入京使岑参(唐)21.晚春韩愈(唐)22.泊秦淮杜牧(唐)23.贾生李商隐(唐)
2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宋)25.约客赵师秀(宋)26.野望王绩(唐)27.黄鹤楼崔颢(唐)28.使至塞上王维(唐)29.渡荆门送别李白(唐)30.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31.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32.龟虽寿曹操(汉)33.赠从弟(其二)刘祯(汉)34.梁甫行曹植(汉)35.饮酒陶渊明(东晋)36.春望杜甫(唐)37.雁门太守行李贺(唐)38.赤壁杜牧(唐)39.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宋)40.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宋)41.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宋)42.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4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44.关雎《诗经?周南》45.蒹葭《诗经?秦风》46.式微《诗经?邶风》
47.子衿《诗经?郑风》4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4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5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51.卖炭翁白居易(唐)5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53.送友人李白(唐)5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55.卜算子?咏梅陆游(宋)56.行路难李白(唐)5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58.水调歌头苏轼(宋)59.月夜忆舍弟杜甫(唐)60.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唐)6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62.商山早行温庭筠(唐)63.咸阳城东楼许浑(唐)64.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唐)65.行香子秦观(宋)66.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67.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68.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6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70.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7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72.临江仙?夜登小阁陈与义(宋)7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辛弃疾(宋)74.浣溪沙纳兰性德(清)75.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7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7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78.过零丁洋文天祥(宋)7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80.南安军文天祥(宋)81.别云间夏完淳(明)82.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83.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明)
84. 清明杜牧 (唐)
85. 金缕衣无名氏(唐)
86.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
87. 望江南李煜(五代)
88.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
89. 早发白帝城李白(唐)
90.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唐)
附录:
诗词小常识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sè),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简析】
《观沧海》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山河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观诗有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简析】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观诗有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简析】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观诗有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téng)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简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观诗有感】
秋词二首
刘禹锡(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简析】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观诗有感】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简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观诗有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简析】
陆游是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本首)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观诗有感】
潼关
谭嗣同(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简析】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当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观诗有感】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简析】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观诗有感】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岐(qí)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简析】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观诗有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cén shēn)(唐)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简析】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观诗有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简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观诗有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简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远游》篇的影响,语句从此诗化出,然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慨然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观诗有感】
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观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