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诊断学讲义(熊丽辉)

中医诊断学讲义(熊丽辉)

中医诊断学讲义(熊丽辉)
中医诊断学讲义(熊丽辉)

《中医诊断学》

熊丽辉72学时讲稿

目录

绪论--------------------------------003 第一章问诊-------------------------006 第二章望诊-------------------------027 第三章舌诊-------------------------051 第四章闻诊-------------------------061 第五章脉诊------------------------067 第六章八纲辨证--------------------080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080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084 第七章病性辨证--------------------087 第一节辨阴阳虚损证候------087

第二节辨气血证候------------087

第三节辨津液证候----------093

第八章脏腑辨证---------------------095 第一节辨心病证候-----------096

第二节辨肺病证候-----------100

第三节脾胃病辨证-----------104

第四节辨肝病证候-----------107

第五节辨肾病证候-----------112

第六节辨腑病证候-----------115

第七节脏腑兼病辨证---------120

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抽象与概括,是疾病的代名词。如消渴、感冒、胸痹等。是狭义的、具体的。

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

3.辨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名: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一个诊断名称为证名。如阴虚证,阳虚证等。

证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称为证型。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症、证、病的区别。

4.病案:即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1.司外揣内

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如面色苍白,为心血虚,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灵枢·五色》指出不同部位提示不同脏腑的病变。

3.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在病情况下亦相互影响。

五脏(中心)——六腑(表里)通过经络外连体表、四肢、百骸

(2)人与环境亦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人体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诊法合参:即四诊并重,诸法并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3.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侧重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

辨证:侧重于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病位、病性。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医家扁鹊发明诊脉,是诊断学的基础。

2.《黄帝内经》诊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从理论上对辩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难经》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4.汉代:西汉名医淳于意创立―诊籍‖,开始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及方药等,作为诊病的原始资料。东汉张仲景,公认为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起来。

5.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6.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7.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8.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以图示脉,颇具特色。

9.元代:敖氏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10.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二十七脉,本书介绍28种脉象。

11.清代: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舌图120幅;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温病的三焦辨证。

近100年来,在四诊的客观化、辨证学原理的研究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同时运用声学、光学、磁学、电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计算机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和苗头。

五、学习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其次,要不断地临床实践;

第三,要学会辨证思维的方法。

上篇

诊法

《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且循其脉”。

一、问诊的意义

最真、最全、最早、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

二、问诊的方法

1.环境要安静适宜

2.态度要严肃和蔼

3.不用医学术语询问

4.避免资料片面失真

5.重视主诉的询问

6.危重病人抢救为先。

第一节问诊的内容

问诊的内容主要有: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发病情况、病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一、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现住址、出生地、婚否、民族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1个月;

又如:发热、咳嗽3天。

由于主诉通常是病人的主要痛苦、就诊的主要原因,往往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询问主诉注意三点:

1.要把主诉抓准,病人的陈述可能是零乱而主次不分的,而主症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三个。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3.主诉不等于疾病的病名。

4.主诉简明扼要,一般少于20字。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的经过。现病史应从发病情况、发病过程、治疗经过等三个方面进行询问。

1.发病情况

主要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医生通过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对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有重要作用。

2.病变过程

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变过程,一般可按疾病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如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有何变化,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对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以及病情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诊治经过

有些病人,尤其是患病较久者,在就诊前已经其他医院诊断和治疗。所以,对初诊者,很有必要询问曾作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了解既往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问现在症状,虽也属问现病史范畴,但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将另列一节专门讨论。

四、既往史

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

由于过去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可能与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也是辨证分析时的部分依据。如体质素弱者,病情多为虚证;中风病人既往多有眩晕病史,“肝病”则可有“传脾”的症状。

既往史包括:

1.过去一般健康情况:如强壮、素健;体弱、多病。

2.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过敏史:如是否患过麻疹、白喉、疟疾、痢疾等传染病,何时何地接种过何种预防接种,有无对药物或其他物品的过敏史等。

3.其他疾病史:过去患过何种其他疾病,是否复发过,现在是否痊愈,现在还有何疾病表现。

五、个人生活史

主要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

生活经历医生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应注意某些地方病或传染病的流行区域,以便判断所患疾病是否与此相关。

精神情志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有外界因素的刺激,使精神情志产生变化,以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饮食起居“病从口入”,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易患因素。素嗜肥甘者,多形体肥胖,病痰湿。嗜酒无度,易患酒精中毒性疾病。

婚姻生育对成年男女患者,应注意询问其是否结婚,结婚年龄,爱人的健康状况,以及有无传染病或遗传病。育龄期女性应询问初潮年龄或绝经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和带下的量、色、质等变化。已婚女性还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

六、家族史

家族史包括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等及接触密切的人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应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这是由于某些遗传性

疾病,常与血缘关系密切;有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痨等,与生活接触有关。

第二节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是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有关的全身情况。

现在症状,是辨证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病情资料。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现在症的参考,但并不准确。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一、问寒热

问寒热,是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1.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临床上有恶风、恶寒和畏寒之分。

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多见于伤风。

恶寒,是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者。多见于实寒证

畏寒,是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者。多见于虚寒证

2.热:指发热,包括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寒热产生的机理:病邪性质、阴阳盛衰。

问寒热可知病邪性质或阴阳的盛衰。《内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张景岳:“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

(一)恶寒发热

【概念】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

【意义】见于外感表证。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

【产生原因】肌表失煦,则恶寒;正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则发热。

【分型】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证,分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外感寒邪所致。

2.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外感热邪所致。

3.发热轻,恶风自汗——伤风表证的特征,外感风邪所致。如果病人只有恶风,无发热,则可能为外感风邪或肺卫气虚,为表不固。

注意的问题:

1.寒热并见从辨证的角度说,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涉及到邪正两方面:邪气的性质、感邪的轻重、阳气的盛衰、邪正的状态(体质)。

2.寒热并见是表证的重要依据,且必有恶寒。

3.某些里热证可以寒热并见,如疔疮、瘟疫等,常表现为寒战。

(二)但寒不热

【概念】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

【意义】见于里寒证。

【产生原因】多因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或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所致。

【分型】根据发病的缓急和有关兼症,分为两种类型:

1.久病畏寒,脉沉迟无力者,属里虚寒证。

2.新病恶寒,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者,属里实寒证。因寒邪直接侵入体内,郁遏阳气,肌体失于温煦。

(三)但热不寒

【概念】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

【意义】里热证

【分型】

1.壮热

【概念】: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常兼有口渴、面赤、汗大出、脉洪大等症(四大症)。

【意义】里实热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腑)。

2.潮热

【概念】: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

【分型】: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申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阳明腑实证)。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伴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脘痞身重,舌红苔腻等,见于湿温病。因湿邪困阻,热难透达,湿遏热伏。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兼有颧红,盗汗等,见于阴虚证。

3.微热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

【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长期微热见于:(1)阴虚潮热(2)气虚发热(3)小儿夏季热,伴烦渴、多尿、无汗,到秋季自愈。

(四)寒热往来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意义】半表半里证

【分型】

1.寒热往来无定时

【概念】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发作多次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

【意义】见于少阳病。

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概念】恶寒与战栗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状。

【意义】常见于疟疾

二、问汗

汗的生成:《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的作用:调和营卫,调节体温,滋润皮肤,载邪外出(疾在表者,汗而发之),判断邪气性质等作用。

生理汗出: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可见汗出。

病理汗出: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属病理现象。

问汗的意义:1.了解病邪的性质;2.阴阳虚衰;3.邪是否有出路,判断预后

(一)有汗无汗

在疾病过程中,尤其对外感病人,询问汗的有无,是判断感受外邪的性质和卫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1.无汗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表实证(表寒证)。因寒性收引,腠理致密,玄府闭塞,因而无汗。

里证无汗——当汗出时而不出汗,见于久病、里证患者,常因阳气不足,蒸化无力,或为津血亏耗,生化乏源所致。

2.有汗

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或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由于风性开泄,热性升散,风热袭表,腠理疏松,故见汗出。如卫阳素虚,肌表不固,则更易汗出。

里证有汗——若外邪入里,成为里热证,或因其他原因导致里热炽盛,阳气过亢,迫使津液外出,则见汗多,并常伴发热,口渴等症。

(二)特殊汗出

只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见于里证。

1.自汗:病人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属阳气虚。

治疗:益气固表止汗,方药:玉屏风散

2.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属阴虚。

治疗:滋阴固表止汗,方药:当归六黄汤

清代吴仪络,《成方切用·理血门》:“阴虚有火,睡去则卫外之阳乘虚陷入阴中,表液失其固卫,故濈濈然而汗出,及觉卫气复出于表,表实而汗即止”

3.绝汗(脱汗):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亡阴或亡阳。

亡阳: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为亡阳之汗,阳气亡脱,津随气泄。

亡阴:汗出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为亡阴之汗,内热促津液外泄之象。

4.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伤寒或温病,因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正邪剧争所致。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向愈。

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恶化

5.冷汗:指所出之汗有冷感的症状。阳气虚或惊吓所致。

6.热汗:指所出之汗有热感的症状。里热蒸迫所致。

7.黄汗: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的症状。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三)局部汗出

有些病人的出汗异常,仅表现于身体的某些局部。

1.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又称为“但头汗出”。多因上焦邪热或中

焦湿热上蒸,或病危虚阳上越所致,或进食辛辣制品,热蒸于头部。

2.半身汗: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另一侧则经常无汗者。属患侧(无汗一侧)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

3.手足心汗:即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微汗出为生理现象,汗出量多为病理现象。足少阴肾经,斜走足心,手厥阴心包络走手心。

与脾胃有关。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手足心汗出。

阳明燥热内结,迫津外出。

阴经郁热熏蒸。

4.心胸汗:指心胸部位易出汗或汗出较多的症状。见于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5.阴汗: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为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一种警戒信号,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保护作用,导致病人就诊。导致疼痛病机:

(1)不通则痛:如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食滞、虫积等,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

(2)不荣则痛:若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

问疼痛,应注意询问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

(一)问疼痛的性质

(二)问疼痛的部位

一定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常引起身体固定部位的疼痛,而疼痛又多发生在脏腑病变所在部位或脏腑经络通过的部位。

1.头痛:是指整个头部或头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1)根据头痛部位确定病在哪一经:

头痛连项背、颈项不利——太阳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羌活

两侧头痛者——少阳经(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之两侧)——柴胡

前额连眉棱骨痛者——阳明经(足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白芷

巅顶痛者——厥阴经(厥阴肝经上通巅顶)

(2)辨头痛之虚、实

实:发病急,疼痛剧烈,痛无休止,外感六淫、瘀血、虫等。

虚:发病缓,疼痛轻,时痛时止,气血阴精亏损。

头痛项强,遇寒加重——风寒

头痛伴面赤,咽喉痛——风热

头重如裹,肢体困倦——风湿

头痛绵绵,遇劳则甚——气虚

头痛眩晕,面白无华——血虚

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肾虚

2.胸痛:指胸部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左胸心前区憋闷、疼痛,痛引肩背——胸痹心痛(心脉痹阻);

胸痛掣背,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真心痛(心脉痹塞);

胸痛,壮热,喘促,鼻煽——肺热

胸痛,伴盗汗、潮热、颧赤等——肺阴虚

胸痛,伴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痰热郁肺,热壅血瘀)

3.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

两胁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的部位,肝胆又居胁部,所以胁痛与肝胆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胁胀痛易怒,脉弦——肝气郁结

胁灼痛,伴面红目赤——肝胆火盛

胸胁胀满,口苦,苔黄腻——肝胆湿热

胁痛,咳唾引痛,患侧肋间饱满——悬饮

4.胃脘痛:指上腹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

胃脘冷痛,得热痛减——寒邪犯胃

胃脘胀痛,嗳气酸腐——伤食

胃脘胀痛连胁,善太息——肝气犯胃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胃火炽盛,津液损伤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胃腑血瘀

胃脘灼痛,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胃阴虚

5.腹痛: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脾胃虚寒

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虫积

少腹冷痛拘急,牵引阴部——寒凝肝脉

右下腹拒按,疼痛——肠痈

痛剧伴呕吐,便闭——梗阻、套叠、扭转

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

脐外侧及下腹突然剧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散,尿血——结石

妇女小腹及少腹痛——痛经或易位妊娠

※喜按为虚,喜暖为寒,拒按为实,喜冷为热。

6.腰痛:腰部两侧或腰背正中疼痛的症状。

“腰为肾之外府”“中间为脊骨”“带脉横行环行腰腹”

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寒湿腰痛

腰部绵绵作痛,酸软无力——肾虚

腰刺痛,固定不移,不能转侧俯仰——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

7.四肢痛:指四肢的肌肉、筋脉关节等部位疼痛的症状。

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风痹(行痹)

肢体关节痛剧,发凉——寒痹(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沉重不移——湿邪(着痹)

肢体关节酸痛——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达于四末)

足跟或胫膝酸痛——肾虚

8.周身痛(自学)

四、问头身胸腹

指问头身胸腹除疼痛以外的其他不适或异常。

(一)头晕

头晕是患者自觉头脑有晕旋之感,轻者闭目自止,病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风、火、痰、瘀、虚导致清窍失养

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者——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头晕胀痛,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肾虚精亏

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脉弱——气血亏虚

头晕且重,如物裹缠,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者——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若外伤后头晕刺痛者——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二)胸闷

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谓之胸闷,或称胸痞。本症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有密切关系。

胸闷、心悸、气短者——心气不足、心阳不足;

胸闷痰多者——痰饮内停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肺气虚或肾气虚

(三)心悸

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多是心神或心脏病变的反映。

由于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惊悸。常由外因所引起,多时发时止,病情较轻,心之用病。

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者,谓之怔忡。常是惊悸的进一步发展,多由内因所引起,劳累即发,持续时间较长,其病情较重,心之体病。

(四)胁胀

胁的一侧或两侧有胀满不舒的感觉,称为胁胀。多见于肝胆病变。如胁胀易怒,多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胁胀口苦,舌苔黄腻,多属肝胆湿热。

(五)脘痞

患者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谓之脘痞,或称脘胀。脘痞是脾胃病变的反映。

脘痞,嗳腐吞酸者——食积胃脘

脘痞,食少,便溏者——脾胃虚弱

脘痞,饥不欲食,干呕——胃阴亏虚

(六)腹胀

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称为腹胀。喜按属虚,多因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所致;拒按属实,多因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阻塞气机而引起。

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者——臌胀。

(七)身重

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谓之身重。本症大多与肺、脾二脏病变有关。

身重、浮肿——水湿泛溢肌肤;

身重,嗜卧,疲乏——脾气虚(不能运化精微达四肢,肌肉)

温热之邪,耗伤气阴,机体失却濡养,也可有身重之感。

(八)麻木

患者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谓之麻木,亦称不仁。中风先兆。

麻木多因气血亏虚,或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所致,临床应结合伴随症状进行鉴别。

(九)阳萎

(十)遗精

五、问耳目

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耳为宗脉之所聚;肝开窍于目,目为五脏六腑精气所注之处。可了解肝、胆、肾、三焦和其他脏腑的病变。

(一)问耳

《医学入门》所说:"耳鸣乃是聋之渐也。"二者症状虽有不同,但病因病机基本一致。

1.耳鸣、耳聋:

耳鸣: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如潮声,妨碍听觉的,称为耳鸣。

耳鸣有虚实之分,

实:突发耳鸣,声大如蛙聒,或如潮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

虚: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常是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所致;或由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成。

耳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谓之耳聋,亦称耳闭。

实:一般耳暴聋者,多属实证。常由肝胆火扰,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药物中毒。

虚:久病耳渐聋者,属于虚证。多因肾精亏虚,肝血、肝阴不足,脾虚,清阳不升。

此外,年老耳渐聋者,一般是生理现象,多是精衰气虚之故。

2.重听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称为重听。

日久渐致重听,以虚证居多。常因肾之精气虚衰,耳窍失荣所致。多见于年老体衰的患者。

若耳骤发重听,以实证居多。常见原因是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耳窍。

3.耳胀、耳闭

耳胀:指自觉耳内胀闷不适的症状。

耳闭:指耳内胀闷且有堵塞感,听力减退的症状。

病机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痰湿蕴结于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痰阻所致。

(二)问目

1.目痒是指眼睑、眦内或目珠有痒感,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

如两目痒如虫行,畏光流泪,并有灼热之感,是肝经风火上扰所致。若两目微痒而势缓者,多属血虚,目失濡养所致。

2.目痛单目或双目疼痛,谓之目痛。

目痛原因较为复杂,一般痛剧者,多属实证;痛微者,多属虚证。目痛难忍,兼面红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羞明眵多——风热之邪上行(为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目微赤微痛,时痛时止,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3.目眩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之感,谓之目眩,或称眼花。

目眩的病机有虚有实。

实: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目眩属实,多兼有面赤、头胀、头痛、头重等邪壅于上的征象。美尼尔,常伴有胸闷、恶心、头晕、肢麻,苔腻,痰湿上蒙所致(体位改变明显)。

虚:气虚、血虚、阴精不足,以致目窍失于充养所致的目眩属虚,常伴有神疲、气短或头晕、耳鸣等虚性征象,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衰之人。

4.目昏、雀盲、歧视

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称为目昏。见于久病、虚证、老年人。

若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故称雀盲,或称雀目、鸡盲、夜盲,肝虚为患。

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谓之歧视,或称视歧。

目昏、雀盲、歧视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

六、问睡眠

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眠。即如《灵枢·口问》所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灵枢·大惑论》:“阳入于阴谓之寐,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眠”。

(一)失眠:失眠又称“不寐”,临床上指病人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难以复睡,或时惊醒睡不安宁,甚至彻夜不眠的症状。阳不入阴,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虚证:心肝血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

实证:心火、肝火、痰热、食积、瘀血等

(二)嗜睡:嗜睡又称"多眠"。临床上以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

症状。阳虚阴盛,阳不出阴。

兼见头目昏沉、身重脘闷、苔腻脉濡——痰湿困脾

饭后困倦易睡,兼见食少纳呆、少气乏力——脾气虚弱

病人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心肾阳衰

病人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舌绛脉数——温病热入营血

七、问饮食与口味

问饮食及口味,是对病理情况下口渴、饮水、进食、口味等的询问与辨证分析。应注意询问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情况、食量多少、食物的喜恶、口中有无异常味觉和气味等。

(一)口渴与饮水:

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以及证候的寒热虚实。

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说:"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1.口不渴饮:指口不渴,亦不欲饮。提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湿证病人,亦可见于虽非寒证而体内亦无明显热邪的病人。

2.口渴欲饮:即病人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提示津液耗伤或阳气亏虚,津不上承。

分为大渴喜饮、渴不多饮、口干不欲饮

(1)大渴喜饮

大渴喜冷饮兼见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里热炽盛

大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痰饮内停

特殊情况:

口渴多饮,多尿,消瘦——消渴病

口渴,尿多——尿崩症

发热,口渴,少汗,小便清长——小儿夏季热

(2)渴不多饮: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是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

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湿热证

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降——热入营血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2)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讲寸口分候的第五点,分候的应用和原理。分候到底有没有意义?临床用不用?用不用,我看有这么一个(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象,《医案》里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什么的,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很明显的差别。所以周学霆《三指禅》上面就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或者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的去分。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案的时候,你非要写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所以我说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这是一个观点,我来理解。 第二个,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

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现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可能就是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这个脉摸起来,确实,我们临床上也有,我是有体会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体会?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当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考虑它是候的哪一个脏器(及其)病变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经常碰到的,比如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或者肝郁脾虚;肺热炽盛的时候可能右寸脉大一点;肝阳上亢、上实下虚的时候可能关弦尺弱、寸大于尺, 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关脉就弦,尺脉就弱、就没有力量,关脉就很硬。这种情况一一左关弦、右关弱, 肝气犯脾、肝郁脾虚,像这种情况,还是可以见得到的。 我这儿举两个例子,还有一些例子,(就)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这是在很早以前了,可能三十多年之前,一年春节我到岳母娘家去过春节,春节没什么事干,大家都放假,岳母娘(家)隔壁、旁边是铁路上面的一个技术员,就是有文化的人,我们两个人聊天,他讲:我平常没事,那时文化革命我没什么事,我找些中医的书来看,中医的诊脉、看舌子,那些我都看了一下,我就不知道,诊脉浮中沉、寸关尺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哪个地方是寸,哪个地方是关,三部九候是怎么回事,我跟他讲一讲,他理解了。他理解了以后,他说那你给我看看我的脉是什么脉?我一看他的脉的时候、诊了以后,就发现他的右寸脉比较弱,右寸脉,两个手的寸脉比较、其他的

中医诊断学口诀

1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中医诊断学试题一

中医诊断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脏腑在舌面上的相关分布,舌尖属()。 A.肾 B.肝 C.脾 D.以上都不是 2.潮热而兼胸闷不饥、头身困重者,多属()。 A.阳明潮热 B.气虚发热 C.湿温潮热 D.阴虚潮热 3.表实证临床表现的特点是()。 A.头身困重、脉浮缓 B.发热面赤、无汗 C.恶寒、头身疼痛 D.恶寒发热、无汗 4.症见胸肋灼痛、急躁易怒、头晕口苦、咳嗽咯血、舌红、脉弦数,可诊断为()A.肝火上炎B.肝胆湿热C.肝火犯肺D.肺阴亏虚 5.微脉主要见于()。 A.阳衰 B.气虚 C.阴竭 D.血虚 6.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证属()。 A.表寒里热证 B.寒热错杂证 C.上热下寒证 D.半表半里证 7.病人饭后神疲,困倦易睡者,多属()。 A.痰湿中阻 B.脾气虚弱 C.心肾阳虚 D.热入心包 8.脘腹胀满,不思饭食,身重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A.肝胆湿热 B.大肠湿热 C.脾胃湿热 D.以上均非 9.目暗睛迷、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是由于()。 A.肺脾精气衰竭 B.肝肾精气俱衰 C.心之精气衰败 D.邪陷心包

10.病人头痛和裹、肢体困重者为()。 A.痰湿头痛 B.风湿头痛 C.风热头痛 D.风寒头痛 二、多项选择题 1.舌质紫的主病有()。 A.热炽 B.寒凝 C.血虚 D.气脱 E.气血壅滞 2.但头汗出一症,多见于()。 A.肺脾气虚 B.上焦热蒸 C.中焦湿热 D.虚阳上越 E.阴虚内热 3.病人语言xx涩,可见于()。 A.风痰阻络 B.风痰阻肺 C.痰火扰心 D.热闭心包 E.风痰蒙蔽清窍 4.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表现有()。 A.心悸怔仲 B.潮热 C.失眠我梦 D.舌红 E.脉细数 5.在下列经脉病证中,主少腹病证的有()。 A.足少阴经脉病证 B.带脉病证 C.冲脉病证 D.足厥阴经脉病证 E.足少阳经脉病证 6.百日咳的主要临床特点有()。 A.咳如犬吠 B.咳声阵发 C.咳声不扬 D.咳而呕吐 E.咳而咯血 7.沉脉主里,其机理是因为()。 A.邪郁于里 B.气血内困 C.寒凝气滞 D.脏腑虚弱,无力鼓动 E.邪热结聚 8.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有()。 A.有无汗出 B.有无咳嗽 C.舌苔厚薄 D.脉象浮沉 E.有无恶寒发热并见 9.肝病的常见症状有()。

中医诊断学期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名词解释 1.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突见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生命危在旦夕 2.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湿热熏蒸 3.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寒湿郁阻 4.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结块肿大,或大或小,随吞咽移动——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5.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或外感风热时毒,挟痰结于颈部 6.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主湿浊、痰饮——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7.光剥舌(镜面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8.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由外感风寒/热、痰湿——肺失清肃 9.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津枯肺损 10.自汗:(清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卫阳虚弱、腠理不固——气虚、阳虚 11.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阴虚、气阴两虚 12.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伴腹满、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常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属阴虚火旺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并伴见身重,脘痞,苔腻等症,属湿热蕴结,湿温病 13.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 14.癃闭:指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实——瘀血、结石、湿热;虚——脾气虚、肾阳虚 15.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16.寸口三部九候: 寸口三部:寸、关、尺 每部三侯:浮、中、沉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九候 尺:浮、中、沉 二、问答题 1.试述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临床主病? (1)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2)白色:主虚证(气、血)、寒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2.临床常见的舌色有哪几种?各提示哪些临床意义? (1)淡红舌:淡红舌为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疾病情况下见舌色淡红,为疾病初起,病情轻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上课了。 上午我们讲到了诊脉的一些基本情况,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诊脉的方法,讲了这些内容。下面我们讲第二节,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叫做平脉、常脉或者是缓脉,有这样几种称法。什么是正常脉象呢?就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表现的一些脉象,这个脉象它有一定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但是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脉,而是切脉里面,你说哪一种脉就是正常脉,哪一种脉就不是正常脉,除了刚才讲有时候可以称缓脉为正常脉以外,一般不好说浮脉就是正常脉,沉脉、数脉、滑脉,哪一种脉象都不好说是正常脉,它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临床上我们记录的时候,也一般不是描述(正常),记录病历也不是说它脉象正常,也不这样记,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的表现,它是属于正常脉象,我们写病历的时候也不写脉象正常,最多写一个脉缓,就用缓来代表这个正常脉象。既不写平脉,也不写常脉,也不写脉象正常。脉象正常,它能够反映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就是气血、阴阳、精神这都是正常的,因此就表现为脉象的正常。脉象正常,怎么知道脉象正常呢?有什么特点呢?它的脉象特点是,部位上看不浮不沉,中取明显,不浮又是怎么样的不浮?不沉是怎么样不沉?就是说用的力量适中。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就是浮取,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沉取?这个脉象浮取也可以有一点体会,不很明显,中取就很明显,沉取也仍然有一些,不很明显了,这

就是一个特点。速度上、速率上,位、速、形、势,我们上午讲到脉象的要素应该包括位、速、形、势,这是讲的位置上不浮不沉,当然也不存在着长和短,从纵轴上它也不存在着长和短的问题。长短多少啊?我们还有个说法,就是一寸九分,是不是啊,少于一寸九分,它只有一寸五分,那是短了,它两寸多长还在这里有脉搏跳动,那当然是长了。浮和沉就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中取明显。快慢,不快不慢,反正就是要处于中间,什么就是快、什么就是慢呢?可以局限一下,我们说,上午讲了一下,1分钟呼吸18次,如果说按每息4次,闰以太息,就是说相当于每1息4.5次的样子,因此在80次左右,在这个范围之内,85次也可以正常,86、87也还可能是正常,渐渐正常,75、76、78都可能是正常,所以快慢是不快不慢,快了、慢了那都是病了,都是病理表现。形态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不快不慢,不大不小,那么到底有多大呢?也没有具体的来测量,当然这个是可以测量的,解剖以后把这个血管看看,量一下这个血管有几个毫米,恐怕不会超过1个厘米吧,3个毫米、5个毫米,恐怕就是3个毫米左右那么大一个范围,形体适中,太大了就变成了洪脉,小了是细脉,形体适中。第四个,势力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它的力量从从容容,那就包括了不快不慢了,和缓有力,是和缓有力这四个字,这是正常脉象的表现。第五个节律,它的节律是节律整齐,没有歇止,它没有跳5下、3下、8下,中间停一下,也有的可能20下、30下,跳1下停1下,有的甚至1分钟没有跳(停),到第2分钟的时候它出现停了1下,那都是有歇止。为什么强调50动?有的有歇止的脉

慕课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知识点作业

各知识点测试汇总 绪论 1.1概述 一、单选题 1.提出“独取寸口”的医书是() A《脉经》 B《肘后备急方》 C《难经》 D《黄帝内经》 2..下列不属于诊法的是() A 望色 B 诊舌 C 诊病 D 按腹 答案:1. C 2. C 二、多选题 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诊法 B 辨证 C 诊病 D 病历 2.“证”是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性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 A 病位 B 病因 C 病机 D 病性 答案:1.ABCD 2. AD 1.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多选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 审症求因 B 见微知著 C 以常衡变 D 整体审察 二、判断题 “因发知受”的“发”是指发病。() 三、填空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秉承中医学的特点。 答案:多选题:BC 判断题:╳ 填空题:整体观念 1.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的是() A 四诊合参 B 以常衡变 C 病证结合 D 整体审察 2.创立“诊籍”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李时珍 C 淳于意 D 扁鹊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体征() A 口臭 B喉中痰鸣 C 腹痛 D 脉滑()答案:1. B 2. C 3.C

一、望诊 1.1望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望神的重点临床意义 1.望诊的内容包括()ABCDE A.全身望诊 B.局部望诊 C.望舌 D.望排出物 2.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ABCD A.以常衡变 B.动态观察 C.充分暴露 D.综合判断 3.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是()ABCD A.神情 B.目光 C.色泽 D.体态 1.2 得神与少神、失神、假神的辨析 1.得神的表现提示()A A.精充充盛,体健神旺,或虽病正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属病危 2.下列各项,属神气不足表现的是()B A.两目晦暗 B.精神不振 C.面色无华 D.肌肉瘦削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于()C A.狂病 B.癫病 C.痫病 D.中风 1.3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 望诊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常色与病色 1.我国正常人的面色特点是()。AC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2.病色可分为()AB A.善色 B.恶色 C.主色 D.客色 3.病色的特点是()BD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1.5 望色之赤色、黄色、青色 1.小儿惊风多见()C A.面色淡青或青黑 B.面色与口唇青紫 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D.面色青黄而无华 2.满面通红多属()A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中医诊断学病案分析范文

1.女,32岁,3天前出现呕吐清水,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畏寒肢冷,舌淡,苔少,脉沉细。宜诊断为 A.寒饮停胃证 B.胃阳虚证 C.胃气虚证 D.寒滞胃肠证 E.胃阴虚证 答案:1.B 2.女,40岁。失眠3年余,面唇淡白无华;入睡困难,多梦健忘,心烦心悸,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临床辨证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心血虚证 D.肝血虚证 E.胆郁痰扰 答案:2.C 3.女,52岁。心悸胸闷已2年。近日心悸加剧,且胸部闷痛,入夜加重,伴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迟。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心脉痹阻证 D.气虚血痰证 E.心血虚证 答案:3.B 4.男,22岁。心烦失眠1周,近因面临分配工作,心情烦躁,近1周入夜难眠,手足心自感发热,入夜咽干欲饮,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数。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阴虚证 B.肝阴虚证 C.肝火上炎证 D.心血虚证 E.心火亢盛证 答案:4.A 5.男,70岁。患有“冠心病”10年。今上午突然心痛剧作,面色青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心阳虚证 B.心脉痹阻证 C.心气虚证 D.亡阳证 E.心阳暴脱证 答案:5.E 6.女,60岁。患“高血压”8年余,近来,自感心前区闷痛,时有心悸,短气,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临床辨证是 A.心脉痹阻证 B.痰阻心脉证 C.肝气郁结证 D.血瘀心脉证 E.心气虚证 答案:6.B 7.女,55岁。心悸,胸闷,气短已3年,活动后加剧,面包淡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入夜不能安睡,舌淡苔自,脉弱。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心阳虚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心阴虚证 答案:7.A 8.女,50岁。近来因工作劳累过度,时感气短乏力,近日与他人争吵后感到心前区胀痛,且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失眠,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临床辨证为 A.心气虚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滞心脉证 E.寒阻心脉证 答案:8.D 专业知识分享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主症诊断思路 主症的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脱

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过来,白天就呼呼大睡,晚上就哭,有时候哭一通宵,他这个症状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有特征性,因此,它可以作为病名。遗尿,就是这个症状突出,不是一般的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楚的那种小便失禁,他就是晚上睡着了以后(遗尿)。所以像这种特殊的,其他的任何症状,一个病人可能往往有十个八个症状、二十个症状,其他症状不能够和它相比,特别突出,它所包含的病种又少。第三个,它的定义一定要明确。定义明确什么呢?所指的这种病,就是什么情况下所特定的这种表现,就叫这种病。比如说

《中医诊断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_10891(精)

《中医诊断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 A 、 B 、 C 、 D 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共 20小题,每题 1分,共 20分 1.下列何项对表证的诊断最有意义( A .发热 B .恶寒 C .苔薄 D .脉浮 【答案】 B 2.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 A .恶风 B .恶寒 C .寒战 D .畏寒 【答案】 D 3.冷汗淋漓见于( A .气虚证 B .阳虚证 C .亡阳证

D .亡阴证 【答案】 C 4.饥不欲食见于( A .脾气虚证 B .脾阳虚证 C .胃气虚证 D .胃阴虚证 【答案】 D 5.下列何项不属正常舌象( A .舌色淡红 B .舌质娇嫩 C .舌体柔软 D .舌苔藻白 【答案】 B 6.舌苔颜色对辨何项最有意义( A .证之表里 B .证之寒热 C .证之虚实 D .证之真假

【答案】 B 7.舌苔有根无据主要辨别( A .正邪盛衰 B .气血盛衰 C .胃气存亡 D .津液存亡 【答案】 C 8.下列何脉并非细软并见( A .濡脉 B .弱脉 C .微脉 D .虚脉 【答案】 D 9.结脉与促脉的区别在于( A .脉形 B .力度 C .脉律 D .脉率 【答案】 D

10.濡脉与弱脉的区别在于( A .脉位 B .脉形 C .力度 D .脉率 【答案】 A 11.迟脉除寒证外还可见于( A .湿热内蕴 B .邪热结聚 C .真寒假热 D .真热假寒 【答案】 B 12.下列何项不是心阴虚证.心血虚证的共有表现( A .心悸 B .失眠 C .心烦 D .脉细 【答案】 C 13.下列何项不属胃气上逆(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 目录 01、绪言、总论 02、发展简史 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 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 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 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 08、方剂的配伍(一) 09、方剂的配伍(二) 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 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 12、剂型更换的变化 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 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18、止嗽散(二)。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 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 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 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 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期末中医诊断学高起专word精品

1. (单选题)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致病三因”学说,将眼病病因归纳为内因、外因和()(本题 10711182358722 3.5 分) 疔A、外伤 厂B、不内外因 厂C遗传 'D、老化 厂E、疠气 标准答案:B 2. (单选题)脱肛,便溏,气短纳少,脘腹坠胀,舌淡苔薄,脉弱,证属(本题 3.5分) 1071119 2358723 B、肾气亏虚 r D、脾不统血 ( A、脾气亏虚 ? r C脾虚下陷 标准答 C 案: 1071120 3.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是聚星障的眼部体征()(本题3.5分) 2358724 A、抱轮红赤 r D、黑睛病灶呈地图状 r C黑睛病灶呈树枝状 r E、黑睛病灶状如豆腐渣 r B、黑睛表面点状混浊 标准答 E 案: 1071121 2358725 4. (单选题)聚星障眼部外用药常选用()(本题3.5分)丨

A、抗生素滴眼液

B 、 抗病毒滴眼液 C 抗真菌滴眼液 E 、 激素滴眼液 D 、 降眼压滴眼液 标准答案:B (单选题)黄疸,发热,胁痛,苔黄腻,脉弦数,此属(本题3.5分) 大肠湿热 C 脾胃湿热 5. B 、 肝胆湿热 A 、 脾胃湿热 D 、 膀胱湿热 标准答案: 6.(单选题 )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 :(本题3.5 1071123 2358727 A 、 呃逆 r D 、 暧气 r B 、 太息 r C 干呕 标准答案: A 7. (单选题 2358728 )胞睑红肿热痛,伴大便干结,多为()(本题3.5 1071124 A 、 外感风热 D 、 心火上炎 E 、 肝胆火炽 C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责任校对: 专业年级班 学号姓名 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类专业本科《中医诊断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A 型题(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相似之处是哪项 A.以常衡变 B.诊法合参 C.整体审察 D.见微知着 E.司外揣内 2.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A.气血不足,精神亏损 B.机体阴阳严重失调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 D.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3.在《灵枢·五色》中,“庭”是指 A.前额 B.眉间 C.鼻 D.颊侧 E.耳门 4.鼻端色青,多属 A.气血亏虚 B.肺脾蕴热 C.阴寒腹痛 D.胃气已衰 E.肾虚水停 5.舌绛紫干枯少津,可见于 A.热毒炽盛 B.肝火上炎 C.风热犯肺 D.气不摄血 E.寒凝血瘀 6.红瘦舌,黑干苔,最不见于 A.阴虚证 B.阴虚火旺 C.津枯血燥 D.胃肠热结 E.阳虚寒盛 7.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 A.呃逆 B.太息 C.干呕 D.嗳气 E.恶心 8.下列主诉,哪项最正确 A.诊为肝癌而来就诊 B.发热.咳嗽.吐痰 C.患痢疾三个月 D.胁胀.肝肿大一周 E.头晕一周,加重半天 9.时感肌肤麻木的原因,下列哪项最为常见

A.肾精不足 B.肝阴亏虚 C.风痰阻络 D.风寒入络 E.血虚失养 10.胃气衰败的脉象特征最可能的是 A.弦而软 B.弦而硬 C.弦而缓 D.弦而数 E.弦而滑 11.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者为 A.心气亏虚 B.心阳不足 C.痘疹将发 D.心肺气绝 E.宗气不守 12.最能辨别虚实真假的是 A.脉沉取之有力无力 B.舌质的苍老与嫩胖 C.病程的新久或长短 D.整个体质的壮和弱 E.二便的通利和闭涩 13.原高热烦渴,脉洪大,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肢厥,属 A.真热假寒 B.真寒假热 C.热证转寒 D.真实假虚 E.真虚假实 14.伤风证最常见的表现是 A.咳嗽,喉痒,鼻塞 B.恶风,微热,汗出 C.突起水肿,少尿 D.皮肤瘙痒,出风疹 E.眩晕,麻木,振颤 15.下列哪项常不是形成气虚证的原因: A.久病重病 B.劳累过度 C.年老体弱 D.情志过极 E.先天不足 16.下列哪项不是脾阳虚证的特征表现 A.浮肿少尿 B.带下清稀 C.形寒肢冷 D.月经淋漓 E.久泄不止 17.脘腹冷痛,痛势暴急,口吐清水,面青肢冷,苔白滑,脉沉紧,应诊断为 A.胃阳亏虚证 B.寒饮停胃证 C.胃气亏虚证 D.食滞胃肠证 E.寒滞胃肠证 18.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下述哪项最有意义 A.少腹硬满或不满 B.口渴引饮或不渴 C.小便自利或不利 D.神志不清或神清 E.脉象浮数或沉结 19.十二经脉病证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 A.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 B.经络所属脏腑的症状 C.多经合病的症状 D.另条经络所见的症状 E.与相表里经络的症状 20.住院病历的“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是

成中医大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病、辨证、诊断综合运用、病历书写。 2..认清几个概念: 1.症(症状、体征) 2.证(证候、证型) 3.病 4.辨证 3.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 : (1)司外揣内(2)见微知着(3)以常衡变 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5. 西汉·淳于意: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 6.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脉法。 7. 元·敖氏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为现存最早舌诊专著 8. 清·汪宏《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着 9.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10.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二.问诊 1.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解。(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 2.畏寒:自觉怕冷,体温偏低,得温可缓。(阳气内虚,机体失煦) 3.恶寒发热:(1)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 (2) 恶寒轻,发热重-表热证 (3) 发热轻,恶风-伤风表证 4.但热不寒中,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加重): (1)日晡(申时,午后3~5时)潮热-腹胀便秘,阳明腑实 (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湿温热伏 (3)阴虚潮热-骨蒸颧红,阴虚阳亢 (4)身热夜甚-斑疹舌绛,热入营血 5.但热不寒中,微热(轻度发热, T 37°~38°之间) (1)阴虚内热(病程长,午夜发作)-长期低热,五心烦热 (2)气虚发热(持续,劳累加重)-烦劳则甚,中气下陷 (3)气郁发热(时发时止,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气郁而化火 (4)血虚发热-面白,舌淡 (5)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湿温粘滞 6.寒热往来(1)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2)疟疾病:寒热往来,大汗,发有定时。 7.问汗: (1)自汗-阳虚、气虚、表卫不固 (2)盗汗-阴虚内热 (3)战汗-正邪相争邪盛正衰-身热脉躁,正盛邪衰-身凉脉静 (4)绝汗: 亡阳-汗清稀、冷、味淡,亡阴-汗粘手、热、味咸 8.问疼痛: 1 胀痛:气滞疼痛 2 刺痛:瘀血疼痛 3 冷痛:寒证疼痛 4 灼痛:热证疼痛 5 重痛:湿邪困阻所致,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之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试卷2

试卷 二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中医诊断学》(01.031.0.3)试卷 (中医基础专业、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五年制本科专业) 考试日期:2006年5月8日 考试时间: 120分 钟 满分: 100分 姓名: 学 号: 得分: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 6 页)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A 型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 题,每小题1分,共20 分) 1、出现假神的机理是:( ) A.阴阳俱虚,正气不足 B.正气亏虚,精气衰败

C.阴虚阳亢,精气俱衰 D. 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2、病人面色黄而虚浮多属:( ) A、脾胃气虚 B、气血不足 C、脾虚湿蕴 D、肝郁脾虚 3、小儿囟填,多属:( ) A、火邪上攻 B、吐泻伤津 C、气血不足 D、肾精亏虚 4、齿龈红肿热痛,伴有齿缝出血,多属:( ) A、胃热伤络 B、气不摄血 C、肾虚虚火伤络 D、瘀血内停 5、虚里动而微弱者属于: ( ) A.宗气外泄 B.心胃气绝 C.中气不足 D.宗气内虚 6、下列哪项不与绝汗并见:() A.恶寒战栗 B.冷汗淋漓 C.面色苍白 D.肢厥脉微 7、呕吐吐势徐缓,吐物清稀者多属:( ) A.虚寒 B. 实热 C.湿 热 D.宿食停滞 8、以下哪种舌象亦可于见正常人:( ) A.舌有芒刺 B.舌光滑无苔 C.舌有裂纹 D.舌胖娇 嫩 9、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为:() A.心血不足 B.肝血亏虚 C.脾虚湿盛 D.肺阴不足 10、外感风寒或风热,肺失宣肃,导致音哑或失音称为() A.子瘖 B.金实不鸣 C.金破不鸣 D.失 语

11、表证恶寒发热较重,常常提示:( ) A.邪正俱盛 B.邪轻正衰 C.邪盛正 衰 D.正胜邪却 12、饭后嗜睡,神疲乏力,食量减少者,多属:( ) A.痰湿困脾B.中气不足C.心肾阳虚D.热入心包 13、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的疼痛,多表现为:( ) A.胀痛B.灼痛C.冷痛D.绞痛 14、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者,多为:( ) A.阴虚内热 B.瘀血内停 C.里热炽盛 D.湿热内蕴 15、以下除哪种脉象外,脉位都偏浮:( ) A.散脉 B.洪脉 C.芤脉 D.滑 脉 16、腻苔不具备的特点是:() A.颗粒细腻致密 B.苔质疏松浮浅 C.中间厚边周薄 D.紧贴不易揩去 17、鉴别脾气虚证与胃气虚证最有意义的是:( ) A.是否面色萎黄 B. 是否舌淡脉弱 C.有无神疲肢倦 D.是否大便稀 溏 18、停经半年,面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淡脉细。宜诊断为:( ) A.心血虚 B.心肝血虚 C.肝血虚 D.心脾两虚 19、久病咳喘,乏力少气,呼多吸少,自汗耳鸣,舌淡脉弱,最宜诊断为( )

期末中医诊断学高起专

1. ( 单选题) 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致病“三因”学说,将眼病病因归纳为内因、外因和()(本 题3.5分 A、外伤 B、不内外因 C、遗传 D、老化 E、疠气 标准答案:B 2. ( 单选题) 脱肛,便溏,气短纳少,脘腹坠胀,舌淡苔薄,脉弱,证属(本题 3.5分) B、肾气亏虚 D、脾不统血 A、脾气亏虚 C、脾虚下陷 标准答案:C 3. ( 单选题) 以下哪项不是聚星障的眼部体征()(本题 3.5分) A、抱轮红赤 D、黑睛病灶呈地图状 C、黑睛病灶呈树枝状 E、黑睛病灶状如豆腐渣 B、黑睛表面点状混浊

标准答案:E 4. ( 单选题) 聚星障眼部外用药常选用()(本题3.5分 A、抗生素滴眼液 B、抗病毒滴眼液 C、抗真菌滴眼液 E、激素滴眼液 D、降眼压滴眼液 标准答案:B 5. ( 单选题) 黄疸,发热,胁痛,苔黄腻,脉弦数,此属(本题3.5分) C、大肠湿热 B、肝胆湿热 A、脾胃湿热 D、膀胱湿热 标准答案:B 6. ( 单选题) 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本题3.5分) A、呃逆 D、嗳气 B、太息 C、干呕 标准答案:A 7. ( 单选题) 胞睑红肿热痛,伴大便干结,多为()(本题 3.5分)

A、外感风热 D、心火上炎 E、肝胆火炽 C、脾胃湿热 B、阳明实火 标准答案:B 8. ( 单选题) 患者白睛红赤肿胀,患眼灼热疼痛,刺痒较重,恶热畏光,泪热眵结;兼见头痛鼻 塞,恶寒发热,口渴思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治宜选用()(本题3.5分 A、泻肺饮加减 B、羌活胜风汤加减 C、泻白散加减 D、防风通圣散加减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D 9. ( 单选题) 中医称角膜为()(本题3.5分 A、白睛 B、黑睛 C、视衣 D、瞳神 E、神水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弦脉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弦脉 弦脉。古代没有这个“弦”,不是弓弦的这个“弦”,就是这一个“悬”。这个脉象特征:端直以长。端端正正,不转弯抹角,没有一点圆滑,不圆滑,很端正,端直以长,直直的,并且显得比较长,如按琴弦、如按弓弦、状若筝弦,反正都是一个弦。大提琴的弦是比较粗的,如按琴弦;如按弓弦,弓弦就更粗一点,射箭后面的那根弦,这样的。就是说形容它,弦都要绷得很直、很紧,如果弦绷不紧,那就弹起来,自然就声音不好、箭发不出去,所以它很直,端直以长,它的形是长、比较大,势只能说比较强,而最主要的特点是硬,它的主要的特点我认为是管壁比较硬。这种脉象图。弦脉临床很常见,他们做脉诊研究的人弦脉分成弦一、弦二、弦三、弦四,还分好多种类型。总的特点,弦脉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波峰不尖锐,你看这个脉搏跳上去了以后这么长一段距离,而下来这一个重脉波、重脉凹,这个地方也是显得比较钝,不圆,这个地方一摸上去,跳一下,那么在我们手头上就感觉到跳的时候没有一个明显的波峰,而是整个脉管,描的时候整个脉管都描在这个地方了,这是一个弦脉的特点,它的特点就是波峰不明显,波的顶部是钝、平的,当然有的没有这么明显,有的可能就是这样了,这样下来了,它这个地方反正是很钝的这么一种表现,不像其他的脉是这么很锐地上去了,这就是它的特点,它的脉搏的特点。弦脉形容它“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挺然于指下”就是我们摸脉的时候手下面明显地摸到有一条管子,要告诉学生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脉搏跳的时候当然你知道下面有血管在跳,没有跳动的时候,脉搏跳了一下以后它没有跳,没有跳时手下面还可以摸到一条管子在那,就像我们这个肌腱一样的,这个肌腱没有跳动,但是我们可以摸到,你看这不是有个肌腱吗?这个肌腱是明显可以摸得到有一条肌腱在这里的,弦脉的脉搏也是,跳的时候可以摸到它在这里弹起来了,没有跳的(时候)、它下去的时候,这个管子还可以摸得到,甚至有的人弦得很厉害的时候,真的是摸上去就和这个肌腱一样的、和中间这条腱一样的,摸到明显的一条管子,这个血管可以理解挺然于指下,就是在指下面有一条很明显的管子,就像有个竹管,竹子是空的吧,小竹管一样的,当然没那么粗了,小竹再细也有一个指头粗吧,就像一个小竹管一样的。病情的轻重和它的硬度有关系,如果越硬越明显,弦得就越厉害,那就是弦四,稍微有一点硬,不是那么很明显,那就是弦一、弦二,稍微弦得轻一点。所以弦脉是一种什么?阳中之阴脉。什么叫阳中之阴脉?我来理解它,就是形状好像很明显,挺然指下,不跳动的时候脉搏都在这里有一个血管在这里,摸上去没有跳动,而学生可以摸得到,仔细摸它下面有一个管子,挺然指下。阳中之阴脉是什么意思?它的力量并不是很强,并不是说这个脉搏一下跳起很高,一下升上来了,和那个洪脉一样的,波涛汹涌,以后我们讲紧脉也讲这个问题,紧脉是一下子升上来、很有劲,它这个力量并不很强,所以我理解它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外面的血管很明显,中间、里面流的血液、气血并不一定旺盛,这就是弦脉。怎么理解这种脉?它的波峰较钝,切迹高而很明显,所以脉搏显得是一个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