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文学地理学_视野下的李劼人文学思想_王学东

_文学地理学_视野下的李劼人文学思想_王学东

_文学地理学_视野下的李劼人文学思想_王学东
_文学地理学_视野下的李劼人文学思想_王学东

收稿日期:2013-03-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2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李劼人思想与巴蜀文化”(项目编号:SXJZX2012-012)阶段性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SC12E030),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2SB142),西华大学重点项目(ZW11207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学东(1979-),男,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文艺论丛·

“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李劼人文学思想

王学东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关于巴蜀地域文化与四川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已有诸多的研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巴蜀文化视野之下,四川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形成,则是一个相对缺少的研究领域。我们知道,区域文学有其独特的地方性,指导作家进行创作的文学思想又怎么不带有区域色彩呢?这里从“文学地理学”的视野来思考李劼人的创作,特别是探讨区域文化之下李劼人的文学思想,

以及这种文学思想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李劼人;文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13)03-83-05

关于巴蜀地域文化与四川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已有诸多的研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大多数研究是以四川现代作家与巴蜀文化关系为探讨的切入点,对四川现代作家的独特性进行探讨。特别是从巴蜀文化出发对四川现代文学进行现代阐释,以彰显出四川现代文学的特质成为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路径。然而,在巴蜀文化视野之下,四川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形成,则是一个相对缺少的研究领域。我们知道,区域文学有其独特的地方性,指导作家进行创作的文学思想又怎么不带有区域色彩呢?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被誉为“近代华阳国志”,反映了近代四川社会的历史变迁。同时,他又是成都

民俗风情的画家,善于从民俗风情的方面去观察社会的变化,注重渲染地方风情的魅力,以别具一格的地方语言,写出了成都人的神韵和特色。这里即从“文学地理学”的视野来思考李劼人的创作,特别是探讨区域文化之下李劼人的文学思想的形成,以及这种文学思想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地理与整个社会的建构与发展有着密切而且相当重要的关系,中国古代学者早已注意,并有重要的建树,清代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就是其中

的重要著作之一。该著在《凡例》中说道

,“天地位而山川奠,山川奠而州域分,形势出于其间矣。是书以一代之方舆,发四千余年之形势,治乱兴亡,于此判焉。其间大经大猷,创守之规,再造之绩,孰合孰分,谁强谁弱,帝王卿相之谟谋,奸雄权术之拟议,以迄师儒韦布之所论列,无不备载。或决于几先,或断于当局,或成于事后,皆可以拓心胸、益神智。”在古

代,山川、州域等“地理”,不仅是天下治乱的依据,帝王纵横驰骋的根基,还是个人神智修养的依托。

可见,“地理”堪称是影响社会大局、个人精神的重要维度。同样,经历了现代转型的社会,尽管我们是以“时间”维度来定义现代性的,且极为看重“时间”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但是我们的现代生存之思,与“空间”有着深刻的纠缠。正如1976年福柯在《权力的地理学》中所说的一样

,“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1]在以“时间”来定义的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性等问题上,空

间问题、地理问题,是影响着我们精神甚至是决定性影响的重要维度。

地理直接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建构,也就对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由于古代社会的交通不便,

文学中的地理因素更加凸显,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了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中国

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即是明显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的不同风格。进入20世纪,这种文学地域性差异在现代性的同一性追求、意识形态的统一等语境之下,有所弱化。但各地域由于长久的文化积淀,以及作家地域生存中的复杂体验,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色依然十分明显。严家炎就认为,“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区域文化产生有时隐蔽、有时显著然而总体上却非常深刻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和作品的人生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而且还孕育出了一些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2]所以,以“地理视角”来探讨现代文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研究范式,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科“文学地理学”。

在文学地理学的知识建构和方法论探讨中,已有大量的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梅新林认为,“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依次包括:1.作家籍贯地理;2.作家活动地理;3.作品描写地理;4.作品传播地理等四个层序,通过对这四个层序动态的、立体的、综合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真切地了解文学家的生态环境,复原经过文学家重构的时空场景,揭示隐含于文学家意识深层的心灵图景,而且还可以由此探究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特殊规律。”[3]他不仅提出了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序说”,同时也指出了明确该研究领域的终极目标即是从“时空场景”到“心灵图景”,以探讨“物质的空间”到“精神的空间”的转化过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即是探讨“空间场景”如何参与到“精神图景”建构的复杂关系。

巴蜀的空间场景,特别是对“蜀空间场景”的再现和刻绘,是李劼人文学的重要特征。

李劼人对他所生存着的这一个“真实的蜀空间场景”异常感兴趣,并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其中。他不但主编过《蜀风》、《风土什物》、《四川时报·副刊·华阳国志》等“蜀空间场景文化”的刊物,而且还撰写过《旧帐》、《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说成都》等文章,详细地考察了具体、真实的“蜀空间场景”,特别是成都这个“空间场景”中的城市街道、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风俗人情、地方特产等。

更重要的是,李劼人不仅直接体验、收集、考查、介绍蜀的相关情况,还全身心投入到小说中“蜀空间场景”的描绘和展示。而李劼人的“蜀空间场景”展示,借用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的概括“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也说是说,李劼人“蜀文化空间”,以“蜀语”为形式,以“蜀地”为平台,以展示出这个空间中的物、事、人的形态和基本面目。

首先,在李劼人的历史小说中,他大量地使用了“蜀语”即四川方言,以此营构出“蜀空间场景”的独特表现形式。当然,李劼人的“蜀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组成,这与蜀地作为一个移民聚居地,以及复杂的社会构成有关。谢应光就以《死水微澜》为例,认为李劼人的小说,“至少有三种话语系统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是20世纪初的四川方言,大多数至今还在沿用;二是四川的袍哥行话,今天大多已经绝迹;三是当时的官话,即政府和知识分子使用的那些半文半白的口语和书面语。”[4]在李劼人小说中的“蜀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四川方言”和“袍哥行话”。如他小说的四川方言:耍、估倒、脑壳、巴适、生书、精灵、啥子、丧德、伸抖、端公、默道、做活路、捡魌头、飞疼……;他小说中袍哥行话:吃相饭、舵把子、白头帖子、通皮、水涨了、汤毛子……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蜀语”,凸显李劼人“蜀空间场景”的独特样态。

其次,在“蜀语”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李劼人的历史小说细致而翔实地呈现出“蜀空间场景”。这一个“蜀空间场景”就是现实中的成都。涉及到成都市区及其郊县的茶馆、公园、街巷、庙宇、赌场、烟馆、教堂、商铺、学校、官邸、商埠,具体如东大街、总府街、湖广馆、灵官庙、青羊宫、劝业场、满城、皇城,北川大道、天回镇、川西坝等地域……在李劼人的历史小说中多有出现,并且已成为了他历史小说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些“空间”,李劼人一方面对这些空间做了描绘,以他细腻的文学之笔展开了“穷形尽相”的展示,现实了丰富的文学感觉。同时另一方面,他又追述其历史传统,把这一空间场景拉开,对这一空间地域的缘起发展、兴荣衰败、历史传说、轶闻掌故一一进行介绍,还原出一个一个真实、具体而完整的“蜀空间场景”。对于“蜀空间场景”的历史性展示,几乎成为李劼人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看来,李劼人对于“蜀地”的历史性展示兴趣,不亚于其文学性展示的兴趣。

最后,在这样的“空间场景”之中,李劼人除了对“蜀空间场景”本身感兴趣,不遗余力地描写之

外,他还进一步以“蜀事”、“蜀物”、“蜀人”充溢于期间,形成了一个立体感的“蜀空间场景”。郭沫若早在《中国左拉之待望》就看到了李劼人的小说中,“青羊宫看花会,草堂寺喂鱼,劝业场吃茶,望江楼饮酒,铁路公司听演说流泪,后院讲堂骂土端公……都由他的一支笔替我复活了转来。”[5]在这个“蜀空间场景”之中,填充着诸多有意味和民俗特色的“蜀物”:川人的服饰、室内摆设、节日民俗、货物建筑、花园亭台、交通用具、川菜川戏、蜀锦蜀绣、饮食起居等都编织在“蜀空间场景”中。

这里,李劼人“蜀空间场景”中灌注的“蜀事”、“蜀人”,更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韵味和价值。他的大河三部曲,就是“蜀事”,而且是“蜀人的大事”,构成了波澜壮阔的“近代蜀史”。如《死水微澜》以蔡大嫂这一个人物形象为中心,牵引出蔡傻子、罗歪嘴、顾天成等人物,由此探析庚子事变前后四川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也由此透视到整个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暴风雨前》则集中在1901—1909年这一时段,直接以政治性的历史人物为中心,直接展示社会革命力量的酝酿、失败与聚集。而之后的《大波》,再现辛亥时期四川的历史巨澜,涉及保路同志会成立、蒲殿俊等被捕、开红山血案、龙泉驿兵变、重庆反正、赵尔丰假独立、巡防军哗变、洗劫省城、尹昌衡夺权、四川军政府的成立……堪称一幅完整的四川辛亥革命史。在这些“蜀事”中,直接的参与者便是“蜀人”。包括前面所提到的这些蜀人之外,李劼人的历史小说塑造和描绘了大量的“蜀人”,如生活在“蜀空间场景”中的袍哥、贫民、教民、粮户、商人、官吏、教师、学生、妓女、士兵,他的历史小说或者说是“近代蜀人史”。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是将“蜀空间场景”中的“蜀人”描绘出来了,而且还展示出了他们具有“蜀”特征的生活性格和精神灵魂。蔡大嫂、伍大嫂、黄太太等“蜀女性”,便是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又追求享受、精明能干的“川辣子”。

总之,在李劼人的历史小说中,他以“蜀语”、“蜀地”、“蜀物”、“蜀事”与“蜀人”,一起构筑出一个丰富的“蜀空间场景”。所以巴金说,“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6]李劼人的小说,不仅追求把“蜀空间场景”刻画出来,而且还复活了一个真实的“空间场景”———成都。

李劼人的这种对“蜀空间场景”的关怀,不仅在他的历史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对于揭示李劼人的文学思想,有着重要价值,凸显出了他独特的文学思想。

第一,李劼人的小说充分利用了“蜀语”,深入到“蜀地”,就是要还原一个真实的“蜀空间场景”,在对真实的“蜀空间场景”的刻画和还原的过程中,便形成了他文学观念的“真实旨趣”。

在《〈大波〉第二部书后》后,李劼人就说道:“你写政治上的变革,你能不写生活上、思想上的变革么?你写生活上、思想上的脉动,你又能不写当时政治、经济的脉动么?必须尽力写出时代的全貌,别人也才能由你的笔,了解到当时历史的真实。”[7]他谈到创作中的诸种内容,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思想上的脉动,还是政治、经济上的脉动,都是为写出“时代的全貌”。他文学中的这种时代全貌的呈现,最终指向的是历史的真实。可以说,在李劼人的小说中,文学的旨趣是在于“时代的真实”、“历史的真实”的展现。

当然李劼人文学思想的“真实旨趣”追求,也极大地影响到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他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公认为其艺术水准是逐渐下滑的。但是对于李劼人的文学的追求来看,其“真实旨趣”是在不断凸显,并且越来越接近李劼人所认同的文学思想。这样,尽管艺术水准有所下滑,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在文学的“真实”之路上不断地向前推进。

第二,为了实现“历史的真实”的“真实旨趣”,他的文学表达上,具有一种“求真意志”,即为了“资料的真实”而展开的多种“实验的方法”。

李劼人非常倾心于左拉派,看重该派的实验的方法。他说:“左拉派的长处,就是他用实验的方法,不顾阅者的心理,不怕社会的非难,敢于把社会底面,赤裸裸揭示出来。”[8]具体而言,李劼人“实验的方法”,其表现就是为了“资料的真实”,特别是“蜀语的真实”、“蜀地的真实”、“蜀事的真实”、“蜀物的真实”,他为此进行了无数繁杂辛苦的资料收集、整理的实验。沙汀说:“采访了许多置身事变中心的人物。……此外,他还搜集了不少早年的书画资料,包括一些家族的族谱、祭文,乃至流水账等,以及外国传教士向本国宗教团体介绍四川乡土民情的信件。”[9]张秀熟也曾谈到,“辛亥革命虽然是他的亲身经历,又有直接的闻见,但他为了资料的真实,仍努力收集档案、公牍、报章杂志、府州县、笔记小

说、墓志碑刻和私人诗文。并曾访问过许多人,请客送礼,不吝钱财。每修改一次,又要收集一次,相互核实,对所见所闻,天天还写成笔记,小说的人物,又整理有‘人物纪要’。”[10]也正是在这样细致、深入的“实验的方法”基础上,使得他笔下的“蜀地”、“蜀物”、“蜀人”、“蜀事”更加真实,也使李劼人的文学思想中“真实旨趣”更加明显。

第三,由于他脚踏实地、辛辛苦苦地以各种实验的方法,多方面收集各种原始材料,以便将“蜀空间场景”的真实、完整、形象展示出来,这就使他的文学思想形成为“博、富、厚”的审美情趣。

李劼人认为,“‘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文学家就不成其为文学家了。当然,样样事情都要文学家去亲身体会,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借助于书本,从中去获得许多广博知识。这是间接生活。我们有机会还要到生活中实证一下,加以选择。知道的越多,在你写作时才可以选择其中最好的来表现,所谓‘博而后能约’。”[11]在这种“博”追求之下,对作家自己创作的兴趣来说,就不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故事、人物、环境了,作家也就对故事、人物、环境背后的一切也报以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李劼人的小说中,对于“蜀空间场景”中的人、事、物的历史溯源,以及各种人、事、物精致品评,使得他的文本变得极为“博杂”,形成了一种丰富的文学文本。

而另一方面,在“博”的追求之下,他对“蜀空间场景”中人、事、物的多重展示,便带有了“穷形尽相”的表现铺张、辞藻华丽的特征。所以,他小说中的人、事、物,既是在真实历史的笼罩之下,又有着丰富多层的质感,呈现出了丰富、肥厚的文学形象。当然,这早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以及他“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的赋学追求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就提到蜀“多斑彩文章”。所以,李劼人的小说又并非干瘪的历史叙事,也充溢着丰富的文学情趣。

总之,从“真实旨趣”出发,到“实验的方法”,形成一种“博、富、厚”的审美情趣,组建起了李劼人的文学思想。也应该注意到的是,这期间也充满了矛盾悖反。如果说李劼人文学思想中的“真实旨趣”,让“历史挡住了人”[12],那么与此同时,在生存与形而下关注的视野中,他笔下“人”的形象也是极为饱满的,极具文学性的。

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李劼人,以其“蜀空间场景”之下的文学思想,构建出重要的“精神图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第一,李劼人文学思想的这种“求真旨趣”追求,在现代四川文学中,特别是与巴金文学思想的“讲真话”具有一致性。而与巴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李劼人文学思想的“求真旨趣”,是求“蜀文化精神之真”。所以,李劼人文学思想中的“求真”,其实又回溯到“蜀空间场景”,力求展示“蜀之真”。即是通过文学“蜀空间场景”的呈现,以张扬“蜀”独特的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与蜀文化精神对接。也就是说,李劼人笔下的“蜀空间场景”,就直接指向蜀文化精神。因此,李劼人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并未陷入资料、史实的泥淖之中,而是通过这些史实,更为真切地展示出了蜀文化的特征。

我们看到,正是这种意识,使得李劼人的小说成为一种多重意识的织体:一方面是蜀地空间及其历史的理性陈述与表达,另一方面又是时时刻刻投射出蜀文化反叛、多变的追求;一边是蜀空间场景的还原,一边又是世俗人情的繁文缛节;这里是冰冷的、细致的考据和材料,那边又是繁复、色彩斑斓的实用世界。这种多层意识,不仅有他求真理念的闪现,体现出他独有的蜀文化精神,也使得李劼人的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多层空间意蕴。

由此,“文学地理学”视野之下呈现出来的李劼人文学思想,不仅让新时代生活于斯的巴蜀作家更好地继承这些理论并实施于创作中,而且使古代巴蜀文学优秀传统和鲜明特色进一步发展。同时,他的文学思想,也成为整个巴蜀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进行探讨,将使巴蜀文化的研究更加丰富、完整。

第二,也更为重要的是,李劼人“真实旨趣”的文学追求,实则是他对“蜀之真”或者“蜀”独特价值的固守。由此,在他的创作中,其表现就是时刻固守着“蜀之真”的最后艺术防线。这样,在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过程中,他的文学姿态就显得与整个文学的洪流不一致,颇为异样。这种异样,就是郭沫若最先发现的李劼人的“旧”的特征。郭沫若在《中国左拉之待望》中就说,李劼人“表现法虽旧式,但颇亲切有味”,“笔调甚坚实,唯稍嫌旧式”。[13]

但正是这种“旧式”,以及这种地域性文化的坚

守,又使李劼人的文学创作对于世界文学梦想,以及现代性“宏大历史”叙事等文学思想具有批判、反思、抵制的意义。“世界文学”的到来,现代性的主宰,这已是时代发展的宏大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了“世界文学”到来。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该怎么参与到现代性的建构、反思现代性危机呢?区域文化应该是其中一个有力的省思之境,“这种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实际上是在与中心文化的共时性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差异性特征,是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其功能就是质疑和瓦解中心文化的霸权地位,反思和批判大叙事的合法性问题,同时也在这种反思中借中心文化为参照,完成自身的转换与变化。只有确立这种共时性原则,对话才有共同的场域,才能在对话中放弃各自的独白性霸权地位,走向开放与多元。”[14]有意识地保护、继承、发展地方性知识,正是为了人类的精神遗产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为了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的需求。而作为区域性的知识构成之一的文学理论、文艺思想,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所以,李劼人文学思想的“旧式”,其实就隐含着对于“新式”中心话语霸权的反思和批判。而他小说所追求的地域文化精神,也成为与中心话语对话、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展示了文化发展开放和多元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转引自《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包亚明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2]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怡,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文艺报》,2006年6月1日。

[4]谢应光:《张力与遮蔽之间———〈死水微澜〉的语言问题》,《李劼人研究:2011》,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81-282页。

[5]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李劼人选集》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6]谢扬青:《巴金同志的一封信》,《成都晚报》,1985年5月23日。

[7]李劼人:《“大波”第二部书后》,《李劼人选集》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53页。

[8]李劼人:《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李劼人选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3-454页。

[9]沙汀:《为川坝子人民立传的李劼老》,《李劼人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都市文联编研室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第3页。

[10]张秀熟:《序》,《李劼人选集》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6页。

[11]李劼人:《谈创作经验》,《李劼人选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44页。

[12]吴兴明:《历史该如何艺术地回首———就李劼人谈历史小说的视角》,《李劼人小说的史诗追求》,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化局编,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第43-54页。

[13]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李劼人选集》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

[14]段从学:《地域文化视角与现代文学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文化地理学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网>> 文学>> 文学研究>> 浏览文章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角2014-2-24 14:41:59 来源:中国作家网我要评论我要投稿0作者:刘金祥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和文化学的重要维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和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承、流布等方面与地理环境内在关系的学科,其主旨在于探讨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以及这些文化定型活动在改变人文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一些论者将文化地理学引入文艺批评的视域,发掘和解读文艺作品的文化地理意蕴,提升了文艺批评的品位和层次。鉴于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尚处于不自觉状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解析。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发轫于文化社会学与现代文化地理学的交汇与融和。文化社会学强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人文、宗教、风俗、法律、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文学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必须从社会环境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观照和审视。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地理观念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关注地理观念对于文艺叙述在审美世界里所涵育的新的地理空间形式,它与文学艺术对地理环境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的认识和表达,在本质上迥然有别,因为文学艺术是叙述者经过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中间环节加以实现和体现的。文艺批评既包含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带有评论者的价值判断,而发掘思想内涵和建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文化地理学方法的支持和引导,换言之,文艺批评只有准确揭示一定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对地理环境的状绘和摹写,以及这种状绘和摹写所形成的审美个性和审美风格,才能深透地袒露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意蕴。所以,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不仅能够扩展人类审美的地理空间,而且能够彰显社会发展的人文风貌。 把握和处理好文学艺术创作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文艺创作的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艺批评方法的生成。西方早期的文艺理论家既把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阐释内容,也把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纳入论述范畴,并将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加以考察言说。18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在其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就把对诗歌起源的探究放在远古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之中。法国斯达尔夫人在其《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从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等社会因素层面打量文学艺术,并阐述了文学对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的反作用,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她对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西欧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与地理要素似乎密不可分。19世纪欧洲文化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研究环境与文学艺术形成的内在肌理,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认为文学艺术是时代、环境、民族观念的综合体现,其中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本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论断,是西方较早从地理环境视角诠释文学艺术起源和创作的重要哲学家之一。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泰纳,在吸纳孟德斯鸠德的文学地理学方法、斯达尔夫人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三个决定性元素。在这里,尽管泰纳所讲的“环境”仍然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与斯达尔夫人等文学社会学家不同的是,泰纳鲜明地指出,“居住在寒冷潮湿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受环境困扰生成忧郁性格,倾向于狂醉、贪食,渴望战斗流血的生活;而居住在地理环境美丽的海岸的民族,则向往航海和商业,偏爱社会的事物、雄辩术、科学发明、艺术等”,更加注重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年827地理学基础

827地理学基础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也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了解,掌握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并理解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分析的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现象,具备解决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简答题 4小题(选作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论述题3小题(选作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了解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及其任务;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了解地球运动规律、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了解岁差、章动和极移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理坐标的定义及其地球表面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地球的圈层构造及特征;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三)地壳 了解地壳的化学成分、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了解岩浆岩的概念、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其主要类型;理解沉积岩的概念、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理解变质作用的概念、控制因素、类型;了解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最常见的四种类型;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的概念和理论;掌握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 (四)大气和气候

上都扈从诗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2015年5月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 y .2015 第47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 g olia Universit y (Philoso p h 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7 No.3 基金项目: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1B057) 收稿日期:20150310作者简介:赵延花,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米彦青,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三 上都扈从诗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赵延花,米彦青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文学地理学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三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的特殊形式,上 都扈从诗所开掘的 地理空间 二所创设的 地理意象 及采用的 地理抒情 策略都使之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三这既与传统的边塞题材作品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是元代上都扈从诗的独特特色三 关键词:上都;扈从诗;文学地理学;元代文学 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5)03001105 人类生存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 这种亲缘关系造就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三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和研究方法,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但仍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三诗歌艺术最能体现出创造它的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三‘文心雕龙四物色“中云: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三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 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1](494)这里已经说明楚辞 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三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得更加明显: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二作楚 声二纪楚地二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三 [2](1307) 因此, 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维度切入,通过上都扈从诗抒情空间产生的历史机缘二所开掘的 地理空间 二所创设的 地理意象 及采用的 地理抒情 策略四个方面对上都扈从诗进行掘微与阐释,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上都扈从诗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加深对上都扈从诗的认识和把握三 一二上都扈从诗抒情空间产生的历史机缘任何文学作品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美学中有许多生动而精彩的论述三明人唐顺之在‘东川子诗集序“中感叹说: 西北之音慷慨,东南之音柔婉 , 若其音之出 于风土之固然,则未有能相易者也 [3] (卷10)三清人孔尚任‘古铁斋诗序“感慨: 北人诗隽而永,其失 在夸;南人诗婉而风,其失在靡三 [4](346) 北音慷慨 激壮,南音清丽柔婉,系于风土人情,不只是缘于语音不同三唐顺之和孔尚任分析南北文学风格的差异,都强调 风土 也即地理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三章学诚也说: 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三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三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 也三 [5](19) 由此可见,影响中国诗歌历史演变与独 具特质的因素,除人们常说的政治时序二经济文化二社会思潮外,还有地域风尚的因素三 上都扈从诗是元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展示蒙古草原环境二风光二风俗二民情三在元朝以前,这片土地曾经是匈奴二鲜卑二突厥二契丹二女真等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三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汉民族政权长期处于对峙局面三中原文人对于这片土地了解甚少,只是通过一些出使者的作品留下了元前这片土地的历史印象三也有一些未曾到过草原的文人利用乐府旧题,根据自己对草原的想象,运用前代文人创设的边塞意象,虚设边塞时空进行模拟,这种创作因缺少现实 四 11四

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二(附答案)

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B)在俄国作家中写“小人物”最著名 A. 普希金 B. 契诃夫 C. 果戈理 D. 托尔斯泰 满分:2 分 2. 著名台词:“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是(C)中的名句。 A. 《被绑的普罗密修斯》 B. 《俄底浦斯王》 C. 《美狄亚》 D. 《鸟》 满分:2 分 3. (B)的诗歌理论开日后象征主义派诗论之先河。 A. 普希金 B. 爱伦·坡 C. 雨果 D. 司各特 满分:2 分 4. 《格列佛游记》是(A )的一部小说。 A. 斯威夫特 B. 笛福 C. 歌德 D. 莫里哀 满分:2 分 5.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出自(B ): A. 《仲夏夜之梦》 B. 《哈姆雷特》 C. 《罗密欧与朱丽叶》 D. 《李尔王》 满分:2 分 6. 下列关于“古典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古典主义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文学流派,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 B. 是以古典文学及《圣经》为土壤的文学。 C. 歌颂王权,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 D. 是贵族阶级及早期资产阶级混合的文学,是感情至上的文学,是通俗、大众的文学。 满分:2 分 7.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出自(D ): A. 《罗密欧与朱丽叶》 B. 《仲夏夜之梦》 C. 《第十二夜》 D. 《哈姆雷特》 满分:2 分 8. (C)是现代美国悲剧创始人。 A. 卡夫卡 B. 马尔克斯 C. 奥尼尔 D. 福克纳 满分:2 分 9. 提出古典主义戏剧四大特征的是(C): A. 班扬《天路历程》 B. 弥尔顿《失乐园》 C. 布瓦洛《诗的艺术》 D. 高乃依《熙德》

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看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

任红霞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民间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出极大的艺术价值,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对巴蜀文化风情和四川方言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尤其采用了摆龙门阵的独特写作模式。但这种模式在主流文学作品中却一直受到冷遇,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到底还是交织相融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关键词:《死水微澜》;民间文化;作家文学 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88-02 一、《死水微澜》艺术价值的评析 李劼人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体现了浓郁的成都特色,熔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调于一炉,运用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老成都。其风俗文化、人生百态的描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虽然在《死水微澜》这部小说中没有对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直接的描述,但是透过小说中的各个人物的命运改变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对民俗风情的市井般描绘 在《死水微澜》中有大量对川西特有的地方民俗风情的描述,对蜀地特色饮食文化、人物的穿着打扮、民间的宗教习俗、传统的红白仪式、各城镇及其建筑的沿革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例如,邓幺姑通过韩二奶奶之口了解成都,作者大量描述了成都的文殊院、会馆和名小吃等等。又如,天回镇的赶场景象,整整用了三千多字对这一盛况进行描述,对活猪市、米市、家禽市到各色小市摊子逐一介绍。再如在天回镇的细节描写中选取的是最为日常的场面,具体有“镇的两头,不能例外没有极脏极陋的穷人草房,没有将土地与石板盖满的秽草猪粪,狗矢人便。而臭气必然扑鼻,而褴褛的孩子们必然在这里嬉戏,而穷人妇女必然设出一些摊子,售卖水果与便宜的糕饼,自家便安坐在摊后,共邻居们谈天做活”。穿插在其中的俗语尤为出彩。对比观察同为川籍作家的巴金,则可以看出,在巴金的作品中突出表现了空间场景描写时间化,从而使得文本叙事时间维度强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和消弭了以地域意识为主要特征的空间维度,极大的弱化了地域化的特征。由此看到,《死水微澜》最突出的特殊性是其与众不同的民俗化特征。可以说,在《死水微澜》中,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融合各体的意识倾向,加之作者对地方民俗的热爱、搜集、整理及保护的热望,于是乎表面相似的民俗描摹在作者的小说中却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1]。 (二)摆龙门阵式的叙事模式 在《死水微澜》中,对四川方言淋漓尽致的运用,体现了巴蜀韵味,其中大量使用摆龙门阵的形式可谓独具匠心。具体来讲,川人将闲聊称作摆龙门阵,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讲究故事的来龙去脉,二是不时夹进相关插曲,三是众人对同一主题或氛围的参与[2]。在《龙门阵》这本期刊中是这样描述的“于是三三两两,自然而然,聊聊天,摆摆条,进而说说笑,又进而谈谈心,不知话从何处起,也无所谓如何收场。但觉过眼云烟,一阵清风,身心劳烦顿消,带来轻松愉快”[3]。可以说,龙门阵是以故事为主,但又不仅仅是故事,它是一种集合主讲人和插话人的集体活动,可以说在龙门阵中是没有听众的,大家都是参与人,相互之间进行对话、补充,自由散漫,没有规章,但乐在其中。例如《死水微澜》中,写到生猪市场,直接就是一大段关于川猪的知识,体型、重量、饲料,甚至猪圈的修砌方法,防病措施等等的摆龙门阵般的描述。《死水微澜》里龙门阵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作者叙事的龙门阵模式、龙门阵对小说中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以及由这种龙门阵文化所酿出来的龙门阵心理[4]。正是因为龙门阵这一特殊的描述形式,才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热闹的场景。通过人物间的摆龙门阵在叙述历史掌故、生活知识的时候,在里面竭尽铺张的能事,用作者饱含历史情感的一支笔来唤起读者参与其中的愿望,因此在抛开叙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读者津津有味,也正是随意、散漫的龙门阵形式使读者在不经意间随着人物之口将整个故事的脉络串联起来,从而保障了小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同时也烘托出巴蜀社会与巴蜀文化的生态气氛。 二、《死水微澜》的沉寂——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的互斥? 《死水微澜》问世以来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李劼人先生的作品研究也寥寥可数,深究其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

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辨析: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一答案

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在线作业一 欢迎下载参考答案,已拿100分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雨果的戏剧有(): A. 《〈克伦威尔〉序言》) B. 《欧那尼》 C. 《巴黎圣母院》 D. 《悲惨世界》 满分:2 分 2. ()标志着莎士比亚塑造性格的本领从写外部冲突到写内心冲突的阶段。 A. 《哈姆雷特》 B. 《仲夏夜之梦》 C. 《威尼斯商人》 D. 《罗密欧与朱丽叶》 满分:2 分 3. 提出古典主义戏剧四大特征的是(): A. 班扬《天路历程》 B. 弥尔顿《失乐园》 C. 布瓦洛《诗的艺术》 D. 高乃依《熙德》 满分:2 分 4. 骑士传奇集大成之作,也是英国第一部散文长篇骑士小说,它是: A. 《亚瑟王传奇》 B. 《堂·吉诃德》 C. 《贝尔武甫》

D. 《罗兰之歌》 满分:2 分 5. 英国马罗礼作品()歌颂统一、歌颂开国君主的主题,说明骑士文学与中古英雄史诗 的民族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A. 《亚瑟王之死》 B. 《罗兰之歌》 C. 《贝尔武甫》 D. 《尼伯龙根之歌》 满分:2 分 6.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出自(): A. 《罗密欧与朱丽叶》 B. 《仲夏夜之梦》 C. 《第十二夜》 D. 《哈姆雷特》 满分:2 分 7. 法国第一个古典主义悲剧诗人是(): A. 拉辛 B. 高乃依 C. 莫里哀 D. 布瓦洛 满分:2 分 8. “十四行诗”是西方最重要的诗体之一,它的创始人是(): A. 薄伽丘 B. 蒙田 C. 彼脱拉克 D. 但丁 满分:2 分

9. ()的诗歌理论开日后象征主义派诗论之先河。 A. 普希金 B. 爱伦·坡 C. 雨果 D. 司各特 满分:2 分 10.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从语言革命开始,作家们提倡用本国民族语言写作,打倒拉丁文。 除了()之外,其它作品都是用作家本国本民族语言写作的。 A. 《乌托邦》 B. 《巨人传》 C. 《堂·吉诃德》 D. 《随笔集》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 A. 主观性 B. 回到中世纪 C. 回到自然 D. 写奇人奇事 满分:2 分 2. 《变形记》的艺术特色在于(): A. “变形”手法的创新 B. 小说有大量心理描写,有大量细节的逼真性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姓名:席许苛 学号: 104754140136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方向:地理教育 课程名称: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任课教师:陈德广 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二9-10节)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席许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探究式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大量不足,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新高中地理教材强化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以正确阐述人地关系为基本线索,构建知识框架,并附有大量图表、阅读材料及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一强化就要求地理教师应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探究式教学概述 1.1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对知识质疑并进行研究、思考、调查的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首次将探究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之中。在他看来,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主张利用探究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教材与学习材料,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 1.2 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1)

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有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当今时期,在源远流长、积淀丰厚而又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中国文学研究不断面临学科交融、学术创新的严峻挑战之际,建立中国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学科意义 建立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尝试与探索,是基于对目前中国文学研究现状诸多缺失的反思以及如何构建一种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学史研究范式的双重选择的结果。文学地理学,顾名思义,即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而成的跨学科研究,其学科定位可以有以下多向选择:1、从属于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2、从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3、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交叉学科; 4、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5、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鉴于目前文学地理学学科尚处草创阶段,难免见智见仁,我想不妨先从中抽绎出若干核心要素,然后重新排列组合如下: 1、文学地理学是文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 2、文学地理学并不是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有机的交融; 3、文学地理学之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地位并非对等关系,而是以文学为本位; 4、文学地理学研究主要是为文学提供空间定位,其重心落点在文学空间形态研究; 5、文学地理学既是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也可以发展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乃至成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据此,大致可以将文学地理学扼要概括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方法,其发展方向是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依次包括:1、作家籍贯地理;2、作家活动地理;3、作品描写地理;4、作品传播地理等四个层序,通过对这四个层序动态的、立体的、综合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真切地了解文学家的生态环境,复原经过文学家重构的时空场景,揭示隐含于文学家意识深层的心灵图景,而且还可以由此探究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特殊规律。这里,需要特别关注一下文学地理学中“地理”之于“文学”的“价值内化”作用,所谓价值内化,就是经过文学家主体的审美观照,作为客体的地理空间形态逐步积淀、升华为文学世界的精神家园、精神原型以及精神动力。有感于《红楼梦》又名为《金陵十二钗》,且反复出现“金陵”意象,我曾作过一次粗略的统计,结果发现《红楼梦》一书中出现“金陵”(或南京)竟达42次之多,足以表明“金陵”在曹雪芹精神世界中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因童年时代居于金陵,于是金陵便附丽着美好的童年生活在与曹雷芹坎坷一生的强烈对比中,不断内化、升华为具有精神原型意义的理想世界,积淀为具有精神原动力作用的“金陵情结”。再如鲁迅先生的系列“故乡”小说,则为我们提供了由地理上的“故乡”价值内化为“故乡情结”的另一经典案例,也同样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文学地理学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其目的首先在于重新发现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文学空间,其次是从文学空间的视境重释与互释文学时间,最后则是重新构建一种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学史研究范式,这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无论在个案研究的微观方面,还是在文学史研究的宏观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正如一切物质都是时间与空间的同时存在一样,文学的存在也离不开时间与空间两种形态,而文学的研究也同样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文学史,只有当其还原为时空并置交融的立体图景时,才有可能充分重现其相对完整的总体风貌,因此,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空间研究形态的拓展与深化,既在理论层面上更符合构建一种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学史研究范式的内在需要,同时也可以在现实层面上反思与补救当前中国文学研究现状的明显缺失。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是19至20世纪之交在中国文学变革与西方文学理论传入的双重作用下兴起的。尔后,经过代代学人持续不懈的努力,中国文学史——无论是通代文学史还是更为精细的分类专题史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与成果,成为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纵观百年以来不断涌现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著作,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注重时间一维的单向度的线性范式——姑且称之为“藤瓜范式”,即文学史的时间进程为“藤”,作家作品犹如结在“藤”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各布斯采用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讲诉和强调了城市多样性的重要,其结论就来源于对城市生活的观察人员的访谈城市问题的相关问题的阅读。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与城市规划 人本主义地理学家认为他们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是因为他们所研究人的方面是大部分特殊的“人”的意义,价值,目标和目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对人知觉和人的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的创造性赋予中心的和积极作用的一种方法。 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含义,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题的哲学”。 此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一)人的空间本体论:马丁布伯的空间本体论定义为“距离与联系”:空间性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原则,包括与客观世界具有一定距离的初始环境和进入其中的联系。二进入未知的初始环境的能力是组成任何人

李劼人“大河小说”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460643.html, 李劼人“大河小说”初探 作者:杨明清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04期 1919年李劼人离开了天府之国,前往法国学习文化学,寻求救国救民、治国治邦的真 理。几年中他阅读了大量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并大量翻译了莫泊桑、都德、福楼拜等作者的代表作,同时写了许多评介文章,这些翻译和评介文章深深影响了他回国后的创作。而他在1936年至1937年间所创作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其“编年本”的形式,揭示了时代发展的全景式笔法和对社会生活、地方风俗、人物形象的精细观察与描摹,体现着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传统。他本人被称为“东方的福楼拜”“中国的左拉”,他的小说因此也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 本文总体以李劼人小说的历史性叙事、“巴蜀世界”的独特描绘、“女性形象”的审美诠释和川味语言艺术四个方面为整体框架,从影响与接受的角度出发,即每一个部分都是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李劼人的影响,李劼人对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及其接受后的变异创新的个性书写来构建的,也就是影响、接受与个性三层。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 一、“大河小说”的历史性叙述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有两类小说较为引人注目,一类是社会讽刺小说,一类是由多卷 体组成的系列小说,可译为长河小说或大河小说。罗曼·罗兰曾经称自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像一条长河,长河小说也得名于此。我们曾经学过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甚至意识流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可以算作长河小说。因为这类小说线条清晰具有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而且它们也都带有点风俗小说的味道。 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是国内第一个在文坛大声疾呼应该注意对李劼人小说关注的人,他也称李劼人小说为“大河小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两方面,一是李劼人受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影响而创作了他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二是李劼人“大河小说”也具有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小说的特点——“历史叙事性”。 李劼人用诗意的书名将三部曲连接起来,《死水微澜》写的是1894年到1901年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段时间的四川社会风貌,这可视为中国历史的序幕;《暴风雨前》则写的是1901年到1909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的这段期间中国社会的千奇百怪的世相;《大波》写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四川争路事件,这便是经历过暴风雨后掀起的“大波”。李劼人用这种诗意的象征完整地表现了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进程,完成了“小说近代的《华阳国志》”的书写。足见李劼人在师承巴尔扎克和左拉的法国模式后有着自己的独特感悟与个性书写。 二、“巴蜀世界”的独特描绘

地理学考知识点2020版

会考必会知识点 ---- 第一章 1、如何判断某物是不是天体?乌云和宇宙中的人造卫星谁是天体?判断依据是什么? 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高到低分别都是什么? 系(课本P3图1.2) 系 系其他行星系 系其他恒星系 系 3、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的顺序写出。 6、地球具有生命的条件有哪些?(详细答出) 10、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11、如何得知地球圈层内部的结构?

★注意通过不连续界面波的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13、地球的外部结构和各个圈层的特点。

第二章 1、大气层结构:对流层(近地面),平流层,高空大气。 2、大气受热过程: (1)画出大气受热示意图标出过程的名称。 (2)近地面大气的热源是:。 (3)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4)晴天还是阴天温差大:。 3、下图中,若A、B气温分别为10℃、20℃,请画出热力环流形式。并画出近地面等压面 及高空等压面,并比较ABCD四点气压值大小。 (1)会画热力环流图 (2)会比较四点气压值:找到顺着环流方向就是。 (3)高压处等压面,低压处等压面 (4)高压降水,低压降水。 ***高空中等压面和近地面等压面成对称关系 ***热力环流图中各个箭头是。(这两条是检验你做的是否正确,牢记。)画出热力环流的实例: 4、空气的水平运动是,运动过程中受到,,。 高空中的风不受,受,。 (1)高空中的风的画法: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不受摩擦力,偏转度数90°) (2)近地面的风向的画法:画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受摩擦力,偏转度数45°) ***偏转方向的判断:北半球用右手,手心朝上,四指的方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的方向是风向。南半球用左手,之后步骤同。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低压(既影响风力也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垂直风向(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在风向的反向延长线上(既影响风力也影响风速)。

文学地理学读书笔记

文学地理学读书笔记 文学地理学定义: 文学地理学,是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文学地理”这个概念,由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百度百科 文学地理学主要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空间的维度,探讨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对象和性质》曾大兴,编者按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 一、《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曾大兴 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分类: 1、系地法:考证文学事象发生的地点,然后按照形式文学区或功能 文学区进行排列。例如某个作家是在哪里出生、成长的?某个作品是 在哪里产生的? 某个作家一生到过哪些地方? 某种文体的起源地在 哪里? 之后又传播到了哪些地方? 某个文学流派的发源地在哪里? 之后又扩散到了哪些地方? 某个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某个 文学区的中心地哪里? 等等,都要考证清楚,然后制成相关的表格或地图。 2、现地研究法:

(1)把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曾 大兴 (2)“现地研究”的方法学,是指“回到作品产生的现地,以科学方法验证相关的古代文献,提供贴近研究诗人作品及生活的新资讯”的研究方法。所谓“现地”有三: 一、是真实的山川大地。 二、是曾经亲历其地者所记录的世界。 三、是古人生活的客观条件。 现地研究,并不只是历史地理的探讨,它是立足在文学研究上,尽一切可能向原作者时代收集物证,并以严谨的论证过程和现代仪器程式进行检验的鉴识科学。 ——简锦松: 《唐诗现地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出版社3、空间分析法:对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 包括各种空间元素及其结 构与功能) 进行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是指存在于文本中的以地理物象、地理意象、地理景观( 地景) 为基础的空间形态,如山地空间、平原空间、海洋空间、草原空间、乡村空间、都市空间等等。“空间分析法”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文本空间的分析,用台湾学者 范铭如教授的话来讲,就是“探讨文学里的空间”。 3、区域分异法:按照文学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把它们分为不同的 地理板块。 4、区域比较法:把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的文学事象进行共时比较或平行研究。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的理解: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的任务:○1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4.我国城市地理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理论建设 ○2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 ○3要有发展的观点 ○4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 5.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b城市土地利用○c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6城市政策研究 思考:城市地理学与主要与那些相关学科有关? 答: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市和城镇: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2.乡村和城市的区别:①在产业构成上不同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②规模上区别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景观上不同城镇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于乡村,④物质构成上不同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上不同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3.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 4.(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8)其它标准 5.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确定行政地域是为了管理 6.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而提出的城市地域的概念与建成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