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气候多样性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090706]

云南气候多样性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090706]

云南气候多样性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090706]
云南气候多样性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090706]

云南气候多样性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摘要]云南气候多样性成就了丰富中药资源,同样气候条件限制使物种分布面积不大、蕴藏量有限。从气候带、行政区划对中草药资源分布蕴藏进行了论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概括与综述。

[关键词]气候多样性;中药资源分布;可持续发展

云南地处北纬21o~29o之间,是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全年接受太阳辐射光热多,热量丰富;加之北高南低的地势,南部地区气温高积温多,热量资源丰富,而北部地区气温低积温少,热量资源欠缺,造成河谷地区炎热,坝区温暖、山区寒冷的特点。云南多种类型的气候生态环境,自然气候差异悬殊,风光无限,物奇候异,南北走向的山脉河谷,有利于南方湿热气流的深入,使南方热带动植物沿河谷北上。北部山脉又阻挡了西伯利亚寒冷气流的侵袭,北方的寒温带动植物沿山脊南下伸展。东面湿热地区的动植物又沿金沙江河谷和贵州高原进入,远离海洋不受台风和盐风的影响,大部份地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使云南处于各种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形成十分复杂的植物生态群落组合区,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全省已查明高等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99科,2136属,近14000种〔1〕,约占全国高等植物种数的1/2〔2〕。据全省中药资源普查药用植物有315科1841属6157种〔3〕,药用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2〕,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同样气候条件限制使物种分布面积不大、蕴藏量有限。本文依据云南七个气候带,结合行政区划对中草药资源分布与蕴藏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进行概括归纳,对如何保护云南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作初步探讨。

一、云南气候区划与药用植物分布概况

有关部门依据热量(≥10℃的有效积温天数,最热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等主要指标),结合水分和相应海拔高度等农业气候要素。将云南划分为6个农业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4〕,是全国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

1、滇西北和滇东北为主的寒温带(高原气候区)和中温带

寒温带位于西北部和东北部,纬度和地势均为全省最高,年均气温在7.0℃以下,长冬无夏,霜期达6~8个月,积雪期长达半年左右。包括滇西北海拔在3000m以上地区,以及滇东北海拔2800m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8.57%〔4〕。中温带位于滇西北一带海拔2400~3000m的中山地区,及滇东北昭通地区和东川海拔高度2250~2500m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16.51%〔4〕。年均气温在7.0~12.0℃,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冬季气温低,光照雨量处于中等水平。区内气候寒冷,热量条件差,降水较少,山高谷深,交通相当不便,经济欠发展。是我国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区域,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野生药材资源主要有冬虫夏草、川贝母、云黄连、胡黄连、大黄、天麻、黄精、珠子参、玉竹、猪苓、重楼、山珠半夏、天南星、羌活、茯苓、天冬、三分三等〔5〕;家种药材主要有云木香、秦艽、桔梗、当归、附子、人参、西洋参等品种。是云木香、云黄连、秦艽、当归、人参属植物最适宜种植区。是我省地道中药材云木香、云黄连、当归等的主产区,如云木香以色黄白,质坚实、味香浓,油气足、不空心而颇负盛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到现在每年都有上千吨优质云木香调往全国。79年和83年丽江拉美容高山药材试验场在国家有关单位的帮助下曾引种人参和西洋参成功,西洋参质量与进口药材一致,90年卫生部批准可与进口西洋参同等供药用〔6〕。据笔者调查,现今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和丽江地区的玉龙县一些山区乡镇中药材种植收入超过其它粮食和经济作物。形成规模种植的药材有云木香、秦艽、当归、桔梗、附子、茯苓、天麻、人参、大黄等品种。草乌、附子由于种植技术基本成熟,商品质量和市场价格较好,近年来种植面积及产量在逐年增加,秦艽、云木香、当归、桔梗等品种种植面积则随着市场价格的起伏而波动。本区土地资源广阔,非常适合进行规模化种植发展中药材。滇西北是我省中药资源物种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也是我省中药材种植生产最具潜力的地区。

2、滇西北和滇东北高原为主的南温带

位于大理州北部、丽江大部海拔在2000~2400m地区;曲靖地区东北部及师宗、昭通、鲁甸、镇雄、威信等地海拔在1900~2100m的地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48%〔4〕。年均气温12.0~14.0℃,热量分布一般,雨量中等偏下,气候温凉等特点。区内高原峡谷多,冬冷夏凉,寒流灾害频发、局部泥石流严重。森林植被少,农业收入低,但药材种植生产有一定基础。中温带主要野生药材资源

有天麻、雪上一支蒿、半夏、鱼腥草、茯苓、龙胆草、淫羊藿、重楼、玉竹、鱼腥草、何首乌、川楝子、金荞麦、杜仲、黄柏、厚朴等。区内天麻和茯苓种植具有较长的历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宣威县召开全国茯苓种植现场推广会。1967年中科院植物所周铉、刘芳嫒等深入昭通天麻产区调查,提出了进行天麻有性繁殖的设想,1969年刘芳嫒在天麻有性繁殖上取得了突破。1970年周铉选择了蜜环菌丰富,离彝良县城三十公里的朝天马进行天麻有性繁殖试验,在荒无人烟的杂木林区,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天麻的有性繁殖首先在云南获得成功。1978年4 月云南省科委组织了全国47个有关单位参加的鉴定会,认可了天麻有性繁殖的成果,为以后全国大规模进行天麻种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彝良、镇雄等地天麻种植已是当地的主要特色经济产业,每年都有大量优质天麻销往全国各地。区域内还种植半夏、雪上一支蒿、黄柏、厚朴、杜仲等药材品种。本区立体气候明显,但有些地方生态脆弱,泥石流和荒漠化严重,山区较为贫困。可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木本药材杜仲、黄柏、厚朴等品种的种植,逐步改变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的局面。

3、滇西中山、滇中高原盆地、滇东北为主的北亚热带

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包括保山、大理东部、昆明和楚雄的大部分、曲靖南部及大关、砚山、西畴、个旧等地,地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0.96%〔4〕。年均气温在14.0 ~16.0℃,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除腾冲、罗平雨量较多外,其余雨量中等。高原湖泊和坝子多,土地肥沃。本区西部为横断山脉,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地貌复杂,中南段多纵谷,东部高原面较平缓多湖盆,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坝子和断陷湖泊。气候温暖,雨量适中,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中药资源较为富集,大理地区就有1540种〔10〕。野生药材主要有贝母、珠子参、雪茶、雪莲花、天麻、山药、红花、川芎、猪苓、重楼、茯苓、大理藜芦、金荞麦、续断、木瓜、乌梅、天南星、防风、龙胆草、黄芩、滇丹参、草乌、半夏等。但存在开发利用较早,资源下降严重等情况。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巍山的红花、弥渡的山药,楚雄的薄荷,姚安的茯苓,曲靖、昭通的半夏,鹤庆的当归都曾是云南的优质地道药材;华坪的附片也曾经非常有名。但红花、山药、乌梅、木瓜、薄荷受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姚安茯苓种植受国家林业政策限制,附片受采收炮制技术影响,生产几经反复,种植生产未能持续;除红花、木瓜、

乌梅等品种还有一定的规模化种植发展外,其余品种已退出市场。保护和逐渐恢复野生中草药资源的生长,减少掠夺式采集,恢复区域优势药材的生产种植和濒危物种保护,是该区域面临的重要任务。

4、滇东南岩溶山原为主的中亚热带

位于滇东部海拔高度约1100~1500m,西部海拔高度约1400~1700m的地区。包括施甸、凤庆、弥渡、绿丰、玉溪、宜良、丘北、广南一线以南至南亚热带之间的地区,金沙江河谷地带的宾川、华坪,怒江河谷的六库、福贡,昭通北部的永善、盐津、巧家、绥江等地也属于此气候带,占全省总面积的16.82%〔4〕。气候特点是热量条件较好,但水分条件稍有亏欠,年均温度在16.0~18.0℃,霜期3~4个月,不能满足热带作物生长要求。中亚热带以滇东南岩溶区为主,滇东南岩溶区与黔桂岩溶地貌联成一体,各种岩溶地貌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育,有宽广的溶蚀盆地,河流呈强烈切割后形成的开阔坝子及湖盆。主要野生中草药资源有黄草、金银花、灯盏花、龙胆草、滇丹参、仙茅、吴芋、马钱子、青叶胆、大黄藤、通关藤、马钱子、马槟榔、何首乌、半夏等。区域内的文山、砚山、邱北、广南等县适宜种植三七、黄草、八角、草果、金银花、砂仁、千年健等品种。南部边缘富宁、麻栗坡、马关、屏边等地适宜种植八角、草果、肉桂、砂仁、马钱子、黄草等品种。其中富宁的八角,金银花,马关的草果质量好产量大而被人们称道。文山地区多年来三七种植稳步发展,形成了三七药材和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保健品、食品4大类产品,建立了三七为主的流通市场,使中药三七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了龙头作用〔9〕。西南部玉溪曾种植潞党参、白术、桔梗等品种,后来受甘肃陕西同类商品竞争和本身生产加工跟不上而退出了市场。现三七、灯盏花、草果、八角、金银花等品种建立了相应生产基地,三七和灯盏花还通过了国家GAP论证,每年都有上百万千克的中药材销往国内外。区域内大黄藤、通关藤、青叶胆、藜豆、七叶莲等原料药也大有潜力,具有良好发展开发前景。

5、滇西南中山宽谷为主的南亚热带

为横断山脉的余脉,哀牢山、无量山、帮马山等向东南延伸扩展的地区,以永德、潞西、梁河以西,哀牢山的云县、南涧、景东一线以南海拔700~1500m

的地区,以及哀牢山以东石屏、开远、建水、蒙自、富宁等地海拔400~1100m 的地区。包括德宏州的梁河、潞西,保山地区的昌宁、龙陵、施甸,临沧地区的凤庆、永德、云县、双江县,思茅地区的景东、景谷、墨江以及红河、元阳、新平、元江等县。金沙江河谷的元谋、华坪、东川区的新村、巧家等地也属此气候带,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9.43%〔4〕。特点是纬度偏低,山地趋缓,山川间距开阔,热量丰富,基本无冬,但偶有奇寒。年均18.0~20.0℃之间,无霜期330d左右。光照充足,年日照在2200~2500h之间,滇西南降水较多,如德宏、江城、镇康、思茅等地降水量达1500~2200mm;南涧、蒙自、开远、建水等地降水量仅700~830mm。主要野生药材有黄草、诃子、龙胆草、天冬、砂仁、胡椒、萝芙木、雷丸、仙茅、毕拨、千张纸、苏木、金银花、蔓荆子、郁金、女贞子、何首乌、鸡血藤、大黄藤等品种。昌宁、龙陵、临沧、云县的龙胆草、何首乌、鸡血藤;元阳、红河的草果、八角、大黄藤;景东、景谷县的蔓荆子、茯苓、黄草、胡椒、紫草等药材产量大,质量较好,多销往省内外。但由于长期对野生资源过度采挖,产量已呈大幅下降之势。目前黄草、血竭、胡椒等品种有一定种植规模,但相应产业还跟不上,本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6、滇南边缘中低山为主的北热带

位于世界热带北缘,滇南滇西南边缘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相邻。哀牢山以东地区大致分布在海拔350~400m以下,哀牢山以西地区分布在海拔高度750~800m以下区域。包括河口、元江、景洪、勐腊、勐海、澜沧、孟连、孟定、潞江坝等地,以及金沙江河谷的元谋、宾川,滇南若干河谷山地附近呈围裙状零星分布的炎热飞地。本气候带又划分为干热地区和湿热地区。这里山谷相间,山岭海拔低,低山连绵,河谷呈树枝状伸入其间,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24%〔4〕。本区域气候特点是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年均温度在21.0~23.0℃,全年基本无霜,大春作物一年三熟。是我国中草药和南药资源富集地区,也是发展南药生产,减少珍稀南药进口的适宜种植区。

以元江、元谋、宾川等地河谷为代表的干热地区,分散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河谷的28个县。除澜沧江、元江河谷稍好外,其它均为高山峡谷地貌,谷深坡陡,阶地不发育,资源分散。光热各项指标居全省之冠,年降水量在

800mm以下,年干燥度在1.9以上,年日照时数在2300h以上〔4〕。这些区地气候干燥、高热、光照充足。药材资源主要有吴芋、诃子、蔓荆子、红花、川楝子、姜黄、芦荟、补骨脂、佛手、乳香、没药、香橼、苏木等品种。由于气候炎热,空气土壤湿度小,适合发展苏木、吴芋、补骨脂、红花、草果等南药品种。过去曾在元谋引种乳香,在元江、宾川引种番泻叶获得初步成功,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继续坚持。可在元江、元阳、红河干热河谷选择最适宜区域种植乳香、没药、芦荟、番泻叶等南药品种,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种植,减少进口,具有较好的市场种植发展前景。

以景洪、勐腊、河口、孟定等地为代表的湿热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1800mm之间,年干燥度在0.7~0.9,年日照时数在1800~2000h〔4〕。气候湿热,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是我省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分布区。光照条件稍逊于元江,但年降水量丰富,蒸发量与降水量接近,适宜橡胶等湿热农作物的生长。仅西双版纳州就拥有植物药189科1715种,是中草药资源种类最丰富的地区。野生中药资源主要有砂仁、草豆蔻、木蝴蝶、苏木、黄草、肉桂、郁金、莪术、姜黄、儿茶、荜拨、槟榔、石斛、龙血树、千年健、胡椒等南药。以及温带药材金银花、黄精、天冬、龙胆草、白芨、何首乌等品种也有分布。主要种植阳春砂仁、草果、肉桂、益智仁、丁香、木蝴蝶等。南药品种国内市场经常紧缺,多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品种药用食用均可开发利用,种植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1、中药野生资源无序过度采集,多数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虽然云南省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但中药材野生品种特有的适应性和区域的局限性,使物种分布区域窄小,蕴藏量较少,贮量有限,资源更新速度慢,加上近几十年来的过度采挖,使得全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遭到极大破坏,有的甚至基本灭绝,在短期内很难恢复。目前多数野生药材野生中药材面临资源枯竭,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例如,因过度采挖而濒于灭绝的野生药用植物品种有云南萝芙木、大黄藤、龙血树、三分三、滇重楼、金铁锁、红豆杉、岩白菜、丽江山慈菇、露水草等;因采摘方式不合理导致资源濒危的有豆腐渣果、钩藤等;

已处于濒危境地的药材种类还有雪上一支蒿、苍山贝母、珠子参、白及、青叶胆、青阳参、小红参、胡黄连、荞麦叶贝母、铁皮石斛等;生长极为缓慢,开发利用后资源出现危机的有罗锅底、山乌龟、金毛狗脊、通关散、雪莲花、红景天、灯盏花、黄花蒿等虽然在云南省分布较广,野生资源量较大,但随着药用系列产品的开发和需求量增大,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90%以上野生药材资源日趋紧张。

2、重采收轻保护,重效益轻投入,资源破坏严重。

云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云南的生物物种多呈零星点状分布,多数药材物种资源蕴藏量小,而且分布零散,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极大甚至无法恢复,会给种质资源造成灭绝性的影响。某一中草药资源批量开发生产,必须非常慎重,否则恢复物种资源又将是非常困难。目前人们在中药材的采挖、种植、经营过程中重效益、轻投入,重索取、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等浮躁行为。有些品种云南一地出产全国使用,有些省外客商直接到产地,有时不分季节发动毁灭性的采集收购。特别是一些贫困落后的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对市场难予准确把握,只要有经济利益,人们就蜂拥而上,不管大小、不论采挖季节,见一株挖一株对资源容易造成毁灭性后果,加速了中药资源枯竭速度。因此,在这些年市场经济引导下,野生药材资源绝大多数品种都出现了濒危,导致商品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价格暴涨。

3、中药种植缺乏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支撑与引导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由于云南优越的区位自然优势,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商品生产;昭通的天麻、迪庆和丽江的云木香、云当归、秦艽,西双版纳的砂仁,楚雄的云茯苓等药材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位置。云南有成功种植发展中药材,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的范例。但销售市场主要在省外,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与引导,药材商品紧缺时省内外经营户到产区大肆抢购,药材商品宽松时又没有实力企业与人士组织收购,以致几年就出现“药贱伤农,药多害农”的教训。特别是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下,云南种植的云木香、秦艽、当归等品种价格大幅下滑,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加上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系统的组织协调,各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能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人才资源

配置不合理,科技人员创新意识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行业中介组织不健全,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缺乏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合理配置的有效机制,制约了中药种植产业的发展。

4、缺乏资源保护具体政策措施与专门管理机构与专业生产管理人员

国家虽有《药品管理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林业部门的相关规定,但并无具体确实有效的措施,具有市场需求量的品种,被超强度掠取,导致蕴藏量剧减,部分品种(如石斛、重楼、珠子参、贝母、穿山甲等)濒临灭绝。中药材的种植历来主要是各地的国有医药公司管理。现在医药公司改制后,中药材的种植已经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与人员。政府目前多部门管理,管理混乱,工作重复,各取所需,各自为阵的现象。有扶持资金时大家一起上,各走各的途径,各想各的办法,只要争取得到项目,争取得到资金就是大哥,不管自已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与价值。这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工作成效却很低。

三、讨论

1、制定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明确管理机构

根据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制订新的《云南省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药用植物资源进出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实际出发,调整保护品种范围。同时,制定适合省情的《野生草药采制管理规范》即GWP(Good Wildcrafting Practice),使野生药用植物采收和加工处理、销售规范化,规范利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行为,充分体现鼓励中药材人工种植基本政策。明确云南省、地、县药用植物资源管理部门与成立野生药材资源监控中心,同时明确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产权,形成对野生药用植物的有效管理,打破“野生无主,国有无主,谁采谁有”的传统思想。指导和控制野生药材采收的适宜地区与数量,划分采收致危级别;预先警示濒危状态的不可再生性采收、环境破坏性采收;珍稀濒危药材的监控、保护和种群恢复状态。随时掌握中药资源的数量、质量、动态情况及变化规律,协调产、供、销关系,以实现宏观动态管理。通过承包山、地的方式,明确权责,形成监管,避免掠夺式开发。另外加强政府对药材市场的监控和管理,规范药材市场。建立合理的药用植物资源的管

理机制。严禁打击非法收购、销售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2、建立云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保护药用植物资源

建立云南省药用植物原生地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药用植物多样性。对冬虫夏草、云黄连、滇龙胆、贝母、珠子参、金铁锁、雪胆、青阳参、何首乌、草乌、岩白菜、大黄藤、石斛、鸡血藤、雪上一枝蒿、白及、金铁锁、山乌龟、半夏、天南星、龙血树、金荞麦、肾茶、珠子草、滇黄精、白木香、南板蓝(马蓝)、猪苓、云木香、云当归等30种濒危稀缺特色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利用种植、低温冷库等常规技术和离体(组织培养)、基因文库等现代新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做好评价、保护及繁育研究。实行药用植物野生资源的采收控制,实施区域性轮采,休采调剂制度,让药用资源有其休养生息、生长繁殖的机会。要以居群为单位,尽可能多地保存这些药用植物的基因,尤其对那些道地药材的优良遗传基因,更要重点加以保护。首先要保护药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由于许多药用植物是同其它物种伴生,需要其它植物的蔽荫,或需要寄生、附生在其它植物上,因此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药用植物濒危灭绝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云南省南部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森林是石斛的主产地,由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造成石斛赖以生存的林地减少,进而造成石斛类植物的濒危。天保工程的实施,国家严格限制了对天然林的砍伐,相当程度上保护了药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态意识得到增强,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素质都相应提高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增强人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方面需要协调、配套,使野生资源的保护者受到奖励、野生资源的破坏者受到制裁、野生资源的使用者受到约束。

3. 加大野生药用植物的人工种植技术研究,对药用植物种植产业实现宏观调控

建立药材生产基地监控中心,进行药材生产适宜分析和指导生产基地选址;指导中药材生产在市场经济下有序发展;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中药材生产发展

方向和政策;引导制药研究和生产行业有效利用药材资源,保证药源的可持续供应。开展野生抚育研究,加强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重点保护滇重楼、珠子参、冬虫夏草、川贝母等5-8种稀缺药用植物野生生境,并进行野生抚育研究与示范;对大黄藤、白及、白木香、南板蓝、草乌、半夏等10-15种稀缺药用植物进行驯化栽培研究与示范。开展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三七、灯盏花、石斛、当归、云木香、粗茎秦艽等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完善种植管护与病虫害防治;对滇龙胆、云黄连、砂仁、重楼、珠子参、白及等10余种中药材的种源筛选;建立重楼、石斛、大黄藤、白及、珠子参、白木香、金铁锁、南板蓝、附子、草乌、半夏等药用植物的良种繁育基地,进行培育和示范推广,为种植基地的建设提供优质种源。

野生采集很难控制其原料的质量和产量,无法保证原料的稳定来源。只有其实现科学的人工种植(养殖)才能保证原料的质量和产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实现人工栽培才能减少对野外资源的利用程度,才能对野生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实施最有效、最直接的保护。因此必须加大野生药用植物的人工驯化种植技术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资源,保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添致富途径。加大对药用植物的基础研究,尤其对药用植物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的研究,以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替代品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制定采集方案,减少药材在加工、保存运输中药效成分的损失,减少资源浪费,扩大加工深度,对废弃资源进行转化利用和多层次开发利用等,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资源,还将增加药农的经济效益。政府要加强对地方药用植物种植(养殖)的宏观调控,通过指导性建议发布和投资倾向引导,发挥地区优势,协调药材种植,避免盲目生产,一哄而上。而种植户则通过成立协会,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实现种植户的自我调控。

综上所述,云南气候多样性造就了生物资源的物种优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对濒危和稀缺中药材要特别注意修复和再生,防止流失、退化和灭绝。提倡依靠科学进步和科技手段保护和持续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力求务实、创新和具有可操作性;采取分阶段和分级保护,确保最重要和最受威胁的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优先保护;体现保护为主,注重可持续利用,建立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长效机制。重视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与充分参与;鼓励科研机构、

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依据云南中药物资源分布状况认真作好道地药材种植的区域规划,充分体现云南“地道药材”的优势。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使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M]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编写说明

2、中国药材公司编著,[M]《中国中药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4-25

3、云南省药材公司编,[M]《云南中药资源名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前言

4、陈宗瑜,等,云南气候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162~166

5、云南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云南省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技术报告)》1989:

95~156

6、潘子秀,《昆明文史资料选辑》,昆明,昆明市政协编辑。1994:(22):123

7、李文辉,等,[M]中国名贵药材选,昆明,云南新华印刷三厂,1989:52~53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执行情况总结1997年,我区开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在2003年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又一致通过了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五年来,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实验区建设“重效率、重效益、重效果”的特点,在全面实施完成《重庆市北碚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 (1996──2000)》的基础上,按照《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简称“二五”规划),确定的6大指标体系,36个指标,6个方面发展重点,5项主要任务,50个示范项目等目标任务,开展了全面卓有成效的工作,荣获“全国山水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33项国家级奖项。 一、落实“二五”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落实规划各项工作目标 《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我区坚持以规划为纲,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政府督办、部门分工、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的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社会的积极性,把规划实施同部门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局部工作结合起来,把日常指导同严格检查考核结合起来,将实验区的工作分解,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对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目标,坚持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 实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由实验区办公室邀请区“四大家”领导及人大、政协代表对在建项目进行视察;同时按照“自力更生、

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面,根据创建xx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代表xx县委、县政府就xx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县基本情况 二、xx县建立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2、基础设施齐全。近年来,我县坚持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四位一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完善硬件环境,水、电、热、通讯等生产要素齐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市容市貌整洁秀丽。 3、物产资源丰富。我县现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金、银、铜、钼、石墨、花岗岩、大理石、石灰岩、麦饭石等19种,其中石灰岩储量达5亿吨,钼储量4000多万吨;野生动物29种,植物1000多种,可广泛用于中医药的260种;境内大小河流13条,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土地总面积225万亩,其中耕地105万亩。

4、文化积淀深厚。xx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5、经济优势独特。改革开放以来,xx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高奏发展主旋律,张扬优势,主攻特色,尤其是以xx产业快速膨胀,创造出了颇具影响的xx现象,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6、综合势力较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xx发展目标,按照"中心突破、块状发展、沿线隆起、园区带动"的发展布局,着力抓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民营经济、城镇建设、对外开放五项重点。X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x亿元,同比增长x;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亿元,增长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亿元,增长x;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x;实际利用县外资本x亿元;出口创汇x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x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x;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xx市各县市区首位。 7、科技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县把实施"科技兴县"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以发展创新为主题,以科技进步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以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组织、科技推广、科学测报机构和科技服务络为主体的科技管理体系,科技兴县氛围浓厚,

云南省市区域气候资料整理

云南省,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北回归线穿过省境南部。东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气候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 云南纬度和海拔相关。从纬度看,其位置只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的地理纬度,但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因境内多山,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形成山高谷深,由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般高原每上升100m,温度即降低℃左右。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稀少。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降水充沛。降水量最多是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220天。云南光照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 1.昆明市 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8℃左右。历史上年极端气温最高℃,最低℃。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035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昆明日温差较大,紫外线强度较高,一天之中有四季,有遇雨变成冬之说,在冬、春两季,冬季日温差可达12~20℃,夏季日温差为可达4~10℃。 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秋季降温快,天气干燥,多数地区气温要比春季低2℃左右。降水量比夏季减少一半多,但多于冬、春两季,故秋旱较少见;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5.干、湿季分明。全年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简介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 一、广西主要气候特点 (一)热量丰富,日照适中 广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大部地区在20.0℃以上。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广西各地≥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是全国积温最高的省区之一。丰富多样的热量资源,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熟制和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广西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

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灾害频繁,旱涝突出 广西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 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划分,广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危害广西的旱灾主要是春旱和秋旱。干旱发生频率的地域差异较大,春旱以桂西地区居多,而秋旱多出现在桂东地区。全广西大范围的春旱大约4~5年一遇,但百色、崇左两市、防城港市北部、北海和南宁两市南部、河池市西部等地发生春旱的频率达70~90%。全广西大范围的秋旱大约2~3年一遇,但桂东北大部、桂中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等地发生秋旱的频率达70~90%。 广西暴雨洪涝灾害频繁。每当汛期,强降水天气常造成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冲毁、淹没农作物、道路、街道、房屋,冲毁水库、桥梁、电站等设施,引发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西洪涝发生频率大的地区有两类:一是降水量多、暴雨多的地区,例如柳州市北部、桂林市中部、沿海地区和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规定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 规定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参照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区域。在区县、街道、乡镇、开发区等特定的区域内,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制度建设和政策突破,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条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负责协调指导和组织推进实验区的发展与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实验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编制和实施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批准实验区的建立、撤销,开展实验区的组织管理等工作;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为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条申报单位作为实验区建设主体,负责推进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条实验区所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所辖区域实验区的管理主体,负责协调解决实验区发展、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为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 第六条实验区所在区县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并成立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实验区所在区县、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内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二章申报与认定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任务,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指南。 一、示范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规划是推动示范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制定规划,明确示范区的特点及定位,用前瞻性的思路和创新性的手段,指导实验与示范,最终实现引领、促进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规划必须体现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共性问题,突出示范意义。 规划可从示范区申报年度的下一年起,每5年为一期限。规划制定后须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按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最终文本,并经所在行政区划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使之具有法律效力。规划的工作应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通过多部门合作,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二、示范区规划的内容 1、概况和区情分析 全面阐述示范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基础情况;在总结和归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对本地开展示范

区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从区域层面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综合分析制约所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重点问题和瓶颈问题。 2、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提出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应本着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自主创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对周边地区或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及带动作用。 3、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规划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和谐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为建设主题,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期内示范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量化为具体的任务指标(见附件)。根据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目标,确定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工作任务。 (1)社会发展 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镇建设、公共设施、公共信息等,围绕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瓶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工作重点。体现通过科技引导城镇合理规划和管理,着重研究和探索城镇统筹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缓解社会突出矛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动事业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提供示范。 (2)资源环境

1广广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西

广西的竹子及制浆造纸 1广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 广西地处北回归线、北纬25°以南,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纬度低、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7.9~22.6℃,≥10℃的活动积温5657.7~8159.1℃,降雨量1300~2800mm。年平均无霜期在320d以上,非常适合于竹子的生长,尤其是丛生竹林。?? 竹子属单子叶禾本科多年生植物,常见自生成林于亚热带地区。长江流域至黄河流域为散生竹区。北回归线附近的云南、广西、四川、福建、广东等地区为丛生竹区。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竹林面积达700万公顷,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吨。?? 竹子一旦造林成功,在几十年内可年年择伐,永续利用,青山常在;竹子形态端直挺拔,茎秆秀丽,枝叶婆娑,四季常绿;地下根系发达,相互交织,在山坡、台地、河堤、江滩、湖岸有很好的固结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广西现有竹林面积4.7万多公顷(70多万亩),竹材总蓄积量470多万吨,每年可供造纸用竹材100万吨以上。实际造纸用竹不到资源可供量的10%。 2广西用于制浆造纸的竹材品种 广西柳江造纸厂近二十几年来大量用于制浆造纸的竹材是2年生或3年生的原竹。品种多为黄竹、丹竹、苦竹、篙竹、金竹、吊丝竹、箭竹、毛竹尾、云香竹、茨竹等。?? 上述竹材大部分为野生,有一部分为人工栽培。合理的栽培管理应该是:竹林的栽植→科学管理→抚砍结合→丰产成林→连续生产。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同,每亩产量相差很大。人工种植的竹林每亩约60株,每年施化肥10~20kg,可产竹子600~2300kg。这些竹材一般高为6m以上,收割后将竹子砍成约3m长,打成捆以便搬运。这时竹子含水分大约在40%以上。容积比重一般在550~731kg/m3,自然堆积密度为214~299kg/m3。?? 竹材的砍伐和储存工作有季节性,一般从先年的10月至第2年的5月,伐龄为2~3年。不要砍伐半年以下的未成熟竹,这对于竹林的再生和防止竹材的霉烂变质都极为重要。?? 竹材的堆放期及引起蛀虫对制浆造纸工厂的影响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从实践中得知:竹子在堆放的头两个月中,损失抽提物含量约50%;在堆放12个月之后,抽提物的损失达75%。堆放第1个月后,浆的强度有所减少,裂断长下降约8%,耐破因子下降30%,撕裂因子下降23%,耐折度下降50%。从堆放的第1个月后直至第7个月,浆的强度水平几乎不变。堆放期超过7个月之后,撕裂因子和耐折度大大地下降。在堆放12个月以后,撕裂因子从176下降到110,耐折度从696次下降至67次。当竹材开始腐烂时,撕裂因子和耐折度受到严重损失,分别下降到67和11次。 ??这就提醒我们如何去控制质量系统和尽可能地减少竹子在采集、运输和堆存期间的损失。 3广西竹材的纤维特性及化学成分 竹类原料的纤维形态在各种、属之间差别不太大。竹类原料的细胞主要有6种:①纤维细胞;②薄壁细胞;

(发展战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交流材料最全版

(发展战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交流材料

山西省科技厅交流材料 以转型跨越发展为契机 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山西转型综改实验区工作的重要实践。在国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依据每个实验区各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历史传承、经济模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增强了实验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壹五”期间我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较快发展,新建设国家级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区3个,目前,国家级、省级实验区分别达到5个和11个。 特色实验区介绍 长治市以全市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门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市发展的壹个基本战略。成立以来,共组织申报4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已落实3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308万元。这些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落实和实施,成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形成了依靠科技支撑,推动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格局。真正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实验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撬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不断向前发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20.2亿元,同比增长13.7%;财政总收入完成198亿元,增长11.3%;规模之上工业增加值完

成572.87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61.1亿元,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22.7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0元,增长11.7%,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01%,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市区二级之上天数达到356天,在国家环保部重点监测的城市中排名由81位上升到17位,连续7年成为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连续3年名列华北第壹,全市有5个县荣获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形成了山西省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群。近年来,长治市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壹条中部资源型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循环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优化实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右玉县作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2%,先后被评为山西省首批绿化达标县、山西省生态建设红旗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授予山西省林业建设突出贡献奖、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魅力小城、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造林绿化的艰苦创业实践中,创造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近年来,右玉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运用右玉精神这壹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一、环流的季节转换 1、近地面的平均流场 (1)冬季:有一条明显的风向辐合带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南经四川伸入低纬高原并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在辐合线南面与西面盛行西南风,风速普遍大于5~6m/s。这与地形与海拔高度有关系,南支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南支槽,低纬高原处于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影响下;在辐合线北面与东面盛行东北冬季风,气流具有很强的反气旋曲率,这就是冬季风绕过青藏高原后,受地形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形式主要就是以西北气流的影响为主,而云南则受偏东回流气流的影响,这就是由于在冬季风的引导下,地面冷高压的南下路径偏东,当冷空气进入华南或入海后,冷空气沿冷高压南侧的偏东回流气流影响云南。 (2)夏季:盛行偏南气流并有气旋式弯曲,当其偏南气流向北翻越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后出项气旋式涡旋,大致在105oE附近,西南气流与东南气流成汇合状。即所谓的印度季风与夏季风的交汇地带。 2、700hPa与500hPa平均流场 (1)冬季:700hPa上南支西风气流绕青藏高原而行,到青藏高原东南侧进入云南,转为西南气流呈现出明显的的气旋性弯曲,并形成一支狭长的强风带,滇中的昆明西南风达到15m/s,这一特点在500hPa上表现尤为突出。云南从700hPa到500hPa都为正涡度中心控制,昆明附近为深厚的最强正涡度中心。北支西风气流从西北向东南,700hPa上在云南北侧30oN附近与南支北上气流相汇合。这一辐合线以北为负涡度区所控制,最强负涡度中心处于青藏高原东北侧。500hPa上青藏高原的北侧也有一支强西北风,在急流南侧(青藏高原的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为负涡度控制,南北两支西风在低纬高原汇合。 (2)夏季 西风绕流效应依然存在,但与冬季有很大不同,南支西风已不存在。700hPa上低纬高原被西南季风控制,季风一直围绕青藏高原东南侧推进到秦岭一带,云南在气旋式流场的控制之下;500hPa上一支由孟加拉湾一带来的西南季风代替了南支西风,以青藏高原北侧的偏北气流形成了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切变线。 3、对流层高层 南亚高压(也称青藏高压或亚非季风高压)就是对云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一个环流系统。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2007年06月20日 一、自然资源优势广西土地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广西在区域上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1.山地山地是广西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1995年末统计,海拔在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为93 2.5万公顷,占广西土地面积的39.4%(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占2 3.5%;400米~800米的低山占15.9%)。广西山地以山高、坡陡(坡度30°~40°)、切割深、光照少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北和西部;在土地利用上,以林、牧业为主,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和牧草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2.丘陵地丘陵地海拔为200米~400米,面积为684万公顷,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8.9%,是仅次于中低山以外的主要山地资源类型。其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地边缘及主干河流两侧;以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较为集中。这类土地与中低山地相比,有坡度缓(坡度5°~25°)、土层厚、谷地宽、光照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等特点;在利用上多宜性较突出,诸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尤以林地、旱坡草地为主,土地利用上有较大潜力。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缺水,土壤较贫瘠,生态脆弱,如利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恢复。 3.石山广西是中国主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分布面积为435.4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4%是广西比较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石山山地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是人类生活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分布在这一类山地中。在土地利用上,以灌杂术和旱地为主,旱、涝频繁,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4.台地台地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为149.1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一带。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人类劳动、生活的主要区域,条件仅次于平原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旱作农业、经济作物、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但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原较高,往往因水源缺乏致使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域内,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2: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示范区是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可持续发展示范试点,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载体,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地。 第三条示范区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精神,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行动。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点问题,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探索与实践。 第四条示范区工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统筹规划、整合优势,突出示范特色,深化示范内容,提升示范水平。 第五条示范区建设实行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支持、优势集成的运行机制。 二、示范区的基本条件 第六条全面完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实验内容和各项指标,验收合格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同类地

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实验区。 第七条示范区党政领导班子对可持续发展有较深刻的认识,政府推动有力,具有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 第八条经济基础好,具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的规划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及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第九条示范区内社会文明、环境优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突出。 三、目标、任务和重点 第十条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探索并形成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示范基地。 第十一条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经济建设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点、关键问题,开展创新性实践与示范。 第十二条编制《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示范区规划》应由示范区所在地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并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现其法定效力。 第十三条加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提高示范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

广西林业概况

广西林业概况 我区是南方集体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有资源、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 我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林木生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十分适宜培育森林资源特别是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全区林地面积2.2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63.5%,是农业用地的近3倍,居全国第五位。集体林地面积2.1亿亩,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内蒙古和云南。 全区有维管束植物8354种,居全国第三位;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84种,是全国野生动物较多的省区之一。全区有1000多种动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适宜栽培的珍贵树种达100多种,能开发出不少大产业。 近年来,我区林业发展势头较好,许多关键指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面积1.95亿亩,居全国第六位,其中人工林总面积接近8000万亩、速丰林总面积3000万亩、经济林总面积3500万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57.78%,是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的近3倍,居全国第四位。活立木总蓄积量5.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森林生态功能年总价值8388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十一五”期间,全区每年商品材采伐限额1313万立

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将达3681万立方米,占全国1/7强,居全国第一位,我区将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商品材生产基地地位。 全区已建成林业自然保护区63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2处,自治区级41处,保护区总面积为141.2万公顷,保护着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黑冠长臂猿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兰花等植物资源、生态群落。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科技部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为“实验区”)是在一定行政区域内,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依据政府主导、公众参与,长远规划、突出重点,科技引导、创新驱动,主题实验、示范带动的原则,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社会管理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全面提升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不同类型地区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实验示范。 实验区创新能力是指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升当代与未来协调发展的能力。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包括实验区总体评价和实验区之间比较评价,是在实验区创新能力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力图通过逐年评价,监测实验区的创新活动特点和发展进程,推动实验区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是:(1)突出实验区定位和特点;(2)以实验区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为基础;(3)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4)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相结合;(5)数据具有可获得性;(6)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 实验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管理创新能力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 (一)科技创新能力 反映科技创新对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包括2个二级指标: 一是科技投入,包括2个三级指标: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二是科技产出,包括2个三级指标:万人专利授权数、累计认定并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数。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反映实验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 一是经济发展,包括1个三级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是社会和谐,包括6个三级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人均公共健康支出、亿元国内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执行情况总结 1997年,我区开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在2003年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又一致通过了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五年来,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实验区建设“重效率、重效益、重效果”的特点,在全面实施完成《重庆市北碚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1996──2000)》的基础上,按照《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简称“二五”规划),确定的6大指标体系,36个指标,6 个方面发展重点,5项主要任务,50个示范项目等目标任务,开展了全面卓有成效的工作,荣获“全国山水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33项国家级奖项。 一、落实“二五”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落实规划各项工作目标 《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我区坚持以规划为纲,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政府督办、部门分工、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的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社会的积极性,把规划实施同部门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局部工作结合起来,把日常指导同严格检查考核结合起来,将实验区的工作分解,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对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目标,坚持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 实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由实验区办公室邀请区“四大家”领导及人大、政协代表对在建项目进行视察;同时按照“自力更生、自加压力、自始至终”的原则,鼓励多渠道申报立项,多方资金投入,2001年至2005年间,仅实验区办公室就争取到国家科技部和市科委立项支持的项目近20项,经费200多万元。部门与各社会单位也加大了对规划内外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力度,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区实验区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规划的指标、项目实施情况 几年来,区政府在社会事业投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分析,规划中90%以上指标完成较好,尤其是反映我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获得大幅度提升,2000年为73岁,预期2005年达到75岁,实际达到76.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为1.3‰,预期2005年≤1‰,实际达到-0.7‰;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为5546元,预期2005年达到7800元,实际达到101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为2312元,预期2005年达到3100元,实际达到367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000年为12.7米2,预期2005年达到21.0米2,实际达到31.0米2;森林覆盖率2000年为27.19%,2005年达到30%;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000年为85%,2005年达到≥9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2000年为91.14%,2005年达到95%;清洁能源利用率2000年<70%,2005年达到≥93%;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2000年<20%,2005年达到≥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为8334元,预期2005年达到11520元,实际达到13722元;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有部分指标呈统计下降趋势,如每万人医生数,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等。分析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问题,因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用工灵活,部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并未纳入统计范围的人员逐渐扩大。 加强实验区项目建设和管理,是抓好创建示范区工作的重要支撑。2001年,各个部门根据“二五”规划50个优先发展项目要求,开始了组织实施工作。2005年我们对实验区“二五”规划的50个项目进行了集中全面调研分析,“三级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国家仪表功能材料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东与广东、海南为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洲,西北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交界,南濒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又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有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幅源广阔,南北约610公里,东西长约750公里,总面积236661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1997年末,全自治区人口4633万人,除汉族外,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64万人,占总人口的38.08%其中壮族人口1518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2.76%,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1958年3月5日,经国务院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97年广西行政区划为5个地区,9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59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26个市辖区,3个市郊区,688个镇,611个乡、62个民族乡,其中瑶族乡51个,苗族乡8个,瑶族苗族乡1个,侗族乡1个,回族乡1个。75街道办事处,1228个居委会,14822个村委会。 广西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从总体看,广西属于我国东南丘陵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周高中低,状若盆地。四周多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中部为海拨2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山地占总面积的74.8%,高于全国66%的比例,平原占14.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997年末,全自治区有耕地264.86万公顷,水田151.93万公顷,旱地112.93万公顷。 地形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被山地围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盆地边缘多缺口,桂东北、桂东、桂南沿江一带有大片谷地。 地貌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石山六类。中山指海拨8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低山指海拔400一800米的山地,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丘陵指海拔200-400米的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台地指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平原包括谷底宽5公里以上、坡度小于5度的山谷平地,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另还有约4.7万平方公里的石山地区。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全自治区陆地总面积的70.8%。境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很广,岩层厚,质地纯,褶纹断裂发育,加上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系主要分盆地边缘山脉和盆地内部山脉两类。边缘山脉:在桂北以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等为骨架;桂东北有猫儿山、越城岭、

低碳_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重要方向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为了扩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 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将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主题。 虽然我国各地区间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战略需求呈现多样性,但在当前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 2009/05 18低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 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耿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刘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薛冰

源危机,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形式下,“低碳”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共同方向。 一、低碳的发展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带来的碳排放活动,造成大气中含碳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长,导致了全球变暖。根据2006—2008年陆续发布的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IPCC在2007年发布的评估报告则进一步指出,在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中,二氧化碳约占63%,甲烷约占18%,氧化亚氮约占6%,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碳化物合计约占13%。由于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长导致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全球及区域性问题,二氧化碳、甲烷温室气体等都被列入《京都议定书》减排清单。遏制全球气候暖化,把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大气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聚集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虽然依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只有发达国家需要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在解决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上的示范区域,其示范作用应具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前瞻性。因此,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背景下,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形式进行低碳产业的示范,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力。基于不同尺度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低碳建设,可以帮助探索研究城市面对气候变化的人文响应过程,推动区域关于低碳的能力建设,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发挥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示范作用。 二、低碳的概念内涵 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背景下,低碳概念孕育而生。目前,关于低碳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有两个潜在方向,即低碳经济和低碳区域(园区和城市)。低碳经济是指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区域则是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区域内部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行低碳方向的改造、完善和提升。低碳经济和低碳区域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因此,低碳的主要理念是通过重组和完善人类活动过程、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和行为理念改变,促进以二氧化碳为主要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的提升或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水平的降低。 2003年,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世界各国都对“低碳经济”投入了空前的热情。从发展的角度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进步。在一系列的环境、能源、区域安全及经济增长问题的联合作用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为世界第二位,并且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持续增高。在降低碳排放的浪潮中,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我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的世界领跑者,低碳的巨大市场潜力还有待激发。 三、低碳的实现路径 在我国区域进行低碳技术的集成,实现产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 并构造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2009/051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