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

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

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

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

位置与分布,大洲、

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

决难题。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

合联系。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

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

中想象形成大洲、

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

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

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

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

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

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

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

分在南半球。

(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

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

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

场的叠加。)

4、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

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5、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

半球图”,

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

(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

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地球?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

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

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亚洲、非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极洲、亚洲

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不是太大,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生活中或

各种媒体中有了一点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系统地学习新知识。

2、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表现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并在课外拓展知识,锻炼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终

身学习的习惯。

镜头一:初一年级地理课堂刚刚升入中学,初一的小朋友对中学环境、课本、老师充满新鲜感,他们在地理课堂里争先恐后地回答

问题,积极性很高。虽然他们愿意张嘴,但回答问题的语言明显幼稚,缺乏地理逻辑支撑。镜头二:初二年级地理课堂经过一学年的

地理学习,初二学生有了一定地理知识、技能的积累,形成了一定

的地理素养。但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

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

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所以他们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

性不够。中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一、教

师方面的原因:1、备教材但不知道备学生,没有结合我校学生基础

薄弱的特点,设计问题难度过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望

而却步,尝不到成功的喜悦。2、教师设计问题不够具体,不能从回

答者实际出发,造成问题模糊,学生不知从何答起。3、教学方法死板,不能结合课堂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二、学

生个人方面的原因:1、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

害怕出错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2、懒惰心理,不愿多事。3、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当然要做必要的反思和

改进。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

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

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一、来点“混搭”又何妨——让学生想说话

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当学生被“引入彀中”,怀疑、困惑、焦虑等心理状态会驱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

为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孩子们肯定有话说了……【课堂案例2】

祖国的首都——北京在分析北京的地形特征时,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怎样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学生学得有劲,掌握得印象深刻呢?通阅教

材之际,我看到了”北京的旧城“示意图,“内九外七”布局的城

门在封建王朝时期应该有特定的功用。上网一查,果不其然:运木

料的车走东直门;粮车走朝阳门;酒车走崇文门;煤车走阜成门;水车

走西直门;军队出城走安定门;得胜回朝走德胜门……一点历史知识,

顿时让我有了灵感,先人的活动与北京周边的地形和物产有紧密的联系。当我把这些信息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北京皇城内城门的功用和北方地区地形区及物产的关系时,明显感觉久远神秘的历史过往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知识面在拓展,求知欲望被撩动,很多学生下意识地翻阅地图寻找答案,孩子们当然会“不虚此行”,有人一拍桌子,失声叫道:“原来如此”!有人“揭图而起”:“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有人甚至一手摁住同学,阻止他起立回答,自己却一跃而起……一个偶然间想到的情境设计,刺激了学生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他们有的出口成章,有的语无伦次,有的词不达意。这些都不要紧,想说、敢说、爱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高大上的“央视范”——让学生能说话

在地理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答案不唯一,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在主观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也给更多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课堂案例3】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与旅游为了了解“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助体验式服务。上课前教师剪辑了一段有江南水乡音乐背景的视频资料。资料分三部分:水乡之美、古镇之美、人文之美,既有优美的音乐,又有诗情的画面。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水乡娃”,怎样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呢?教师创设了情境,提出了学习要求:给这段视频配音。这个任务的完成看似简单,但实际并不容易。它既要求学生有相关地理知识的准备,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及语言美感提出了要求。学生分成六组,每组抽一个人组成评价小组,准备10分钟。10分钟以后小组以抽签顺序派代表轮番上讲台为视频配音。从活动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集体智慧不容小觑。就配音风格而言,有的小组是抒情式的,有的小组是风趣幽默型的,有的小组是“小学究”型的,有的小组甚至派出一个擅长音乐的男生以饶舌歌手的身份即兴表演了一段“rap”……这种情境创设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教师不再一味的单方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

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让学生在配音过程中展示必胜的信心、恰当的姿态、优美的语言。活动持续短暂的一节课,但这种难忘的回忆也许会伴随孩子们一生的。

三、我是“中国好声音”——让学生爱说话

初一、初二学生具有爱玩好动、注意力稳定性差,而好胜心、好奇心、自尊心、表现欲强烈等心理特点。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课堂案例4】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自然和人文特点而划分的。教材突出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和差异。本知识点为后续次一级区域的学习做好铺垫。鉴于此,教师多用一节课,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这个情境的创设以央视“开门大吉”的流程为模板,我设计四个按钮,每个按钮“引爆”一首代表不同区域的歌曲。选择的歌曲传唱度要高,不仅表达对相关区域的赞美之情,同时歌词也描述了区域的地理概况和特征,有利于学生对区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教学采用竞赛形式,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选派两人组成评价小组。首先每组派一个代表揿响按钮,说出歌名,唱出歌曲,并指出歌曲表现的地理区域。例如,《套马杆》——西北区域;《茉莉花》——南方地区;《松花江上》——北方地区;《天路》——青藏地区。第二个环节以抽签方式“捉对比拼”,比拼内容涉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以及之前积累和课前收集的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本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环境,营造了说话氛围,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对“说话”由迫不得已转为兴致勃勃,直至真正的喜爱。

四、耍些“小把戏“又如何——让学生抢说话

众所周知,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因此,教师有意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抢说话,抢话说。【课堂案例1】中国气候特征之季风气候显著教师在甲班进行知识点教学时采用导学案,通过预习导学——自我感知——课堂合作——重难探究——当堂检测——反馈总结等几个环节,也很好地落实了学习目标。但我课后反思觉得整节课严谨有余,趣味不足。

在乙班教学相同内容时,教师尝试在各环节承转时,设计更有趣的情境。如在重难探究开始前,我抓住目前人们交流的时尚工具——微信,利用微信朋友圈晒照片为学习切入口,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某洗发水广告的摄影师,为了突出该洗发水柔顺发质的功能,摄影师要拍摄风起发飘的镜头。拍摄地点在无锡,请问拍摄的季节如果在夏季,模特怎么站位?如果在冬季,模特怎么站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只见有的孩子意见相左,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孩子调皮地模仿某品牌洗发水的广告词;有的孩子更直观地摆出拍摄时不同的“pose”……此时,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学困生也很积极。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学生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愉悦感;为准确、全面的表达见解,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在表达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能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的情境设计还有很多:在“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这一知识点学习时,设计“一袋薯片的命运”这样的情境;在“新疆地区”教学时结合课本图文,创设“新疆十八怪,怪怪都稀奇”的情境。师生在这样有趣的具有生成性的教学环境下妙语连珠,不断发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制造惊喜,形成共赢互推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着力提高专业技能,敏锐捕捉精彩瞬间,“挖空心思”设计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把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大声说出来”!

作者:黄旭霞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学

看了“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 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 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 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 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 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 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 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使用教材是经教育部2012年审定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2、七年级109班共有学生人。 二、教学目标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地理教学内容,是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侧重基 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共五大章内容,其中第二章、第四章是重难点,第三、五章是难点。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期所教学生,均系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册教材共17节内容,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3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5课时 第四章:8课时第五章:3课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理知识就存在、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还存在许许多多未解的地理之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初一地理教案:浅谈地理课堂导入语设计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一、课堂导入语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根据课标理念,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是7-9年级地理教育的目标取向。因此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知识的讲述不再是概念和原理出发,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赋予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依据新的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管是在章节导入语还是具体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新课程导语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笔者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设计的章节导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很好。 ●二、课堂导入语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纲享领,引人入胜 做到提纲挚领并不难,而且过去很多教师的导人语也是按这一要求来设计。但由于受重知识传授这一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有的导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往往以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地理专业术语来组织材料。实际效果是“精炼枯燥”,虽 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但却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而且脱离生活的说教只能让人生“厌”。初中生对趣味性强的内容比对知识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这里借用____(省、市、区、县)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说明这一点: 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地理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各自然带的珍奇动物。 初中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板快运动、地壳变化的内外营力、气候成因、工农业邓经济地理知识。 因此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引人入胜”比“提纲挚领”更有实际意义,而且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倾向,因此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新课标所确定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导入语更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并对他们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起到较好作用。因此,章节语既要提纲挚领,更要引人入胜。 2.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 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 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 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 位置与分布,大洲、 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 决难题。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 合联系。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 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 中想象形成大洲、 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中图版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 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理教案可以作为学校评价地理教师教学的标准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广东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

广东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 广东人民版七年级地理 教学设计 让地理走进生活 一、教材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始地理课程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到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即地理科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好地理的动机。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系统、全面地认识地理。在知识方面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目标,只要初步了解、知道、认识即可,地理知识的形成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的认识和提高,故本节只是起着初始引入和渗透的作用。三、教学重点 启发、引导、调动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在于是否激发起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四、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依托课本的图像和问题展开思考活动。

2.增加开放性,在课本图像和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联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深化认识。 3.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启发,让学生在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及地理科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动机。 五、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六、教学案例: [引入]老师与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一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并可巧妙的导入主题: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什么课吗?有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什么? 1、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 活动1:知识抢答 暑假是学生们的快乐节日,今年的暑假,小明和爸爸妈妈计划去滑雪,他们准备去哪 里?: A.巴西 B.阿根廷 C.欧洲 D.美国 雪王国长年冰雪覆盖,六月时也在不断的下雪,而且整天都是黑夜……”请问雪王国在 哪个大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 C.欧洲下列哪种语言不是联合国语言?: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

2020年人教版初一地理重点教案

人教版初一地理重点教案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 __];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xx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 __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③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③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

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备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备 课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备课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是整个初中教材最基础的章节,对以后的地理学系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它的重中之重,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没有真正的学习地图,地理空间学习能力较差,而我校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等原因,在地图等方面了解的,这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本章既是理解的难点,也是记忆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分析。(三)教学目标: 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且能用相关数据描述其大小;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观察并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且能够用景卫网确定地球上任一地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策略: 突出重点,学习过程练习化。重点练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通过指地图、指空白图、填图、绘图、联系等相关步骤对经线和纬线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观察并运用地球仪。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把有关图片和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达到培养他们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课时安排: 共九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4课时; 《地球的运动》2课时; 《地图》3课时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单元备课

(一)内容分析: 本章中世界海陆分布图大势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与经纬网一起构成地理学系的最基础的章节,对以后的地理学系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重点及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三)教学措施: 1、突出重点,学习过程练习化。重点练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通过指地图、指空白图、填图、绘图、联系等相关步骤对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大洲大洋相对于经纬线的位置、相对于半球的位置进行充分联系。 2、海陆变迁侧重于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掌握并运用解释地理现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 (一)内容分析: 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世界人口和人口问题、世界语言和宗教,观念教学是这一章教学的重点,通过本章教学旨在帮学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举例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 5、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举例说明聚落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教学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 美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热门-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新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事 实。 2、知道学习地理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初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形成地理表象;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初步树立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 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生活与地理 2、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合作价值观。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老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课程,他可以使我们成为像诸葛亮那样,上知天文,下知——? 学生:地理!

老师:对,地理!教师:同学们,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学生说,并可以提问,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简单讲评 教师:地理学科所学的内容很多,也很有趣,涉及到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学好地理是十分有用的。那么地理具体学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读P1课文和卡片:1、说一说地理学习哪些内容; 2、尝试在空白卡片中填上地理的其它内容; 3、将这些内容按自然和人文进行分析。 教师:1、地理所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用地理知识和方法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十分有用的。 总结:生活离不开地理。(板书) 学生:读P2四幅图,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并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教师: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须因地制宜。 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风沙掩埋了古文明”和“听老家的姑姑说……”两段资料,围绕下述内容谈感想: 1、造成巴比伦文明消失的原因有哪些? 2、山区种植粮食和果树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 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反面事例。 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归纳为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2、因地制宜。 学生:阅读教科书P4“综合分析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念”两段课文,结合上面所列举事例,说一说: 1、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2、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3、怎样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 教师:1、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讲评; 2、小结:(1)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地理; (2)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地理;(3)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再生是有条件的,要求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学习地理。 板书:综合地分析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结全课: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学好她对每一位同学终生有用。 七、【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重点强调在每节新课前学生要依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指导做好课前预习。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三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 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湘教版

《我们怎样学地理》教案(第1课时)课 题 学会使用地图,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开展地理考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2、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 学 重 点 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节,我们知道了我们身边很多的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信大家都会有所收获。 一、学会使用地图 教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你不难猜出谜底----地图!你用过地图吗?你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运用地图学习地理。 1.地图的概念 先展示一幅地图,请学生大致了解,通过提醒,旁敲侧击点出重要词语---平面图,某一区域,符号,文字。从而得出地图的概念,即: 用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的相应位置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2.绘制平面草图 活动:首先参看教材P7图1-12.指出该图有立体感,不是平面图,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学校的平面草图,选取其一作为点评,指出错误,并点出绘制平面草图的关键:

初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教案

自然环境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自然环境》一节是教材中介绍的唯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教材的整体结构实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一步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自然环境》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虽已接触了一学期的地理,但对地理知识只是肤浅的整体的了解,如:学生知道七大洲的名称,却不知在一个大洲的内部仍然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又是什么呢?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顺理成章的进行本节学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壮观的亚洲图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文体育活动,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重视对我们所生活大洲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三、三维目标确定及依据 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亚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识图分析、小组合作,教师指导,领会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以及用歌曲渲染氛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亚洲地形、河流特点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本节涉及的地名多而枯燥,读图量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利用现代化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