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岳飞和戚继光哪个更强

谈岳飞和戚继光哪个更强

谈岳飞和戚继光哪个更强
谈岳飞和戚继光哪个更强

谈岳飞和戚继光哪个更强?

看到网上有人发帖谈到这个话题,有意思,感觉像是关公战秦琼,不好分判,非要分辨那就只好鸡蛋里挑骨头,姑妄言之了。

1、武术:武艺上无从考究,但都有后人传承武术,不管真伪都流传甚广,武穆神拳和枪法;戚家枪及陈氏太极(涉及),可以说功夫伯仲之间。

2、文学造诣:岳飞一首《满江红》千古传颂,历来被后人推崇,可以说岳的诗词歌赋大气磅礴、慷慨激昂足可占据文学史一席,相较戚继光的“封侯为我意、但愿海波平”虽也流传甚广,但无奈史笔官秉笔时没有浓墨重彩渲染,就只能稍逊一筹了。

2、队伍管理:岳家军和戚家军可以说一脉相承,戚仿岳,但更胜一筹,均是百战不殆的长胜之师,治军严格、秋毫无犯。但鉴于戚曾亲斩儿子戚狄平可以说自律更严。

3、开拓创新:都有兵书流传,都能克敌制胜,但个人认为戚继光更善于总结变通,于南方打倭寇创鸳鸯阵,因地制宜,火器加藤牌短刀专克小日本,于北方御瓦剌创空心城楼,省民力、藏兵勇、防铁骑效果显著,可以说每到一处都有奇思妙想,都经济实用,创新指数超强。

4、政治策略:岳飞明显不如戚继光,都忠君爱国,但岳过于耿直,不知朝廷迂腐,奸权当道,成大事不拘小节,(水至清则无鱼啊,国情就这样),该奉承时应奉承,该站队时应站队,

才能实现驱逐金兵的宏大志愿,否则空有抱负也无人肯用,故君子失小节而谋大业。戚继光明显不同,懂政治,有抱负,知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理,先后依附过胡宗宪、张居正,同样是君子之交,但处事圆滑,奸臣喜其不抢功、不好利、识时务;忠臣知其识大局、有大志、恪操守。戚继光能做到不和腐败朝廷的污水同流、但也不做无谓牺牲去博取沽名钓誉,如果很早就死在贪官之手,那还能实现抗倭的大计啊。当然他最终还是因谗言罢官,那是后话。

5、战争的意义:岳飞与金作战(满族人蒙古人前身),属于民族战争,是民族英雄,但毕竟是一家人;而戚继光和倭寇之战,则是外战,扬我国威,是国家英雄,尤其在弹丸小国至今虎视眈眈的现实下更具现实意义。

6、结局:岳飞风波亭惨死,金兵张势,北伐可以说功亏一篑,效果不显,戚继光平倭,百年间再无战事,效果显著,这就高下立判了;再者岳冤死,家族被迁,折磨无状。而戚被罢官后病死,同在虎狼当道的年代,君恩无眼,忠臣的结局算是不错了,总算留下了全尸。

综上,两人都很强,但从统兵的结果上来看、政治谋略上看、国家和自身结局来看,岳飞较为逊色,戚稍强,但仅从个人魅力上看,岳飞强悍,青史留名、广为传颂。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

1、孟姜女哭倒长城 孟姜女为陕西人,年十六,一天在家后园洗澡,被逃进园中躲避抓夫修长城的范杞看到,于是孟姜女就嫁给了范杞,在他们成婚之际被官府发现,于是将范杞抓到山海关修长城。 这一去就是三年,杳无音信。北方冬天寒冷,孟姜女就做好棉衣,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山海关寻夫。可是她的丈夫已经因修长城累死,埋在长城下面。 孟姜女悲痛至极,哭声震天动地,终于将修到海边的长城哭倒,孟姜女寻到丈夫的尸骨埋葬地,自己投海自尽。于是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出现了孟姜女坟——即今绥中县西南四块露出海面的黑色礁石。 2、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 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然而,昭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 扁鹊的弟子东皋公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中认出了伍子胥,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 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犹豫不决,翻来覆去,不觉捱到天亮。 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 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在离我们很早很早以前的宋朝,隔我们有好几百年的时间。 3、岳飞的出生 那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突然在一个农居的小房子里传出一阵又一阵婴儿的哭声,岳飞就在这天下午出生了。岳飞在妈妈怀里不停地哭着,小脸涨得通红,岳飞的爸爸在旁边来回走着不停地拍着脑门,哎,该给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候,小房的上面正好有一只大鸟嘴里哇哇叫着飞了过去,岳飞的爸爸脸上露出了微笑:对,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一样展翅高飞。 在岳飞出生只有二十八天的时候,这天早上岳飞爸爸要到镇上去办事,突然黄河发了好大好大的洪水,那洪水就象一个张着大嘴的魔鬼,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呼啸而来,吞没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当洪水来到岳飞的家门口时,岳飞的妈妈急中生智,抱着岳飞跳进了一个大大的水缸,就这样,洪水就载着这只水缶不停地漂啊漂,周围已经不见了村庄,全是黄黄的洪水。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党鹏举 摘要: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是一部中国的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书中多处体现出老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示弱”观念,并追求“上善若水”的最高理想境界。给人以感觉老子思想的内涵就是一味的“示弱”,尊崇弱小的东西才会最终取得胜利。但通过深入的理解会发现老子的“示弱”并非无下限的追求柔弱,而是由小及大,由弱到强最终胜利的发展的观念、辩证法的思想蕴含其中。本文将从处世为人、军事、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来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关键词:以弱胜强上善若水“示弱”观念道家思想 正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实体, 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源, 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①从《道德经》这部道教的开山之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所讲求的“道”是一种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从多处看到老子推崇弱、小事物的例子,例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盖时。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 ①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胡静《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子始终推崇的大多是小、柔弱的事物,所以我将其称之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老子的这一“示弱”观念可以说横向来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纵向来看对于民族特点和处事原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中这种“示弱”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性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小转化为强大的过程。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滴穿坚强之石的事实,进而提出弱小可以剩强,柔能克刚的道理。② 一、老子思想的“示弱”观念对为人处世的影响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在《老子》一书中是时时刻刻提到弱小才是发展生存的王道。老子思想产生于一个兵祸连年的争霸时代,大国为了争夺霸权不肯相下,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能自保。老子生于那个年代,深知武力的竞争,以暴御暴,只有更烈,绝没有止境。只有消极的软功夫才可以抵抗强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冲开山石,凿成江河。③其实人生的交际、处世也是如此。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用柔道来取胜。晚晴重 ②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

试析戚继光军事策略思想修改

试析戚继光军事策略思想 07041240 周X知 摘要:戚继光作为一位军事家,在晚明边疆危机中积极投入抗倭战争,通过长期的军事实践,积累、创立了其军事思想。戚继光军事思想经历了奠基、形成、发展和完善诸阶段,其内容主要是练兵、练将及战争指导的论述,具有注重实际、贴近实战、讲XX效诸特征,因而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戚继光军事策略思想 戚继光研究,硕果累累。据统计,出版的专著戚就有十多部,见诸报刊杂志的文章就有百余篇,整理校译的戚继光著述也有数种问世。从时间上看,自明清、民国到现在,关于戚继光的研究,自他逝世四百多年来,一直未曾间断过。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XX国成立之后。本文主要介绍戚继光的人生发展历程,还有其建军思想。从戚继光的思想中继承发展我们需要的因素。 一、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戚继光军事思想的创立,伴随戚继光的戎马生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前是奠基阶段;嘉靖三十四年到隆庆元年(1567)是形成阶段;隆庆元年到万历十一年(1583)是发展阶段;万历十一年以后是完善阶段。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XX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XX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为人倜傥有抱负,早年师从儒生梁玠,受过传统的儒学教育,不喜欢死抠章句,但通晓经书大义。嘉靖二十三年,他承袭祖先封职,出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曾赋诗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①表明效命疆场的决心。二十八年,他参加XX武举乡试,得中武举人。二十九年,他赴京城参加武举会试,恰逢蒙古俺答进犯,当即条陈御虏方略,被诏令督防京城九门,由此显露军事才能。三十二年,他被擢升都指挥佥事,负责XX备倭事宜。在这一时期内,戚继光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四书五经”“武经七书”等经典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兵家的思想观点,产生了较深刻的认识,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奉诏赴XX,担任XX都司佥事。三十五年,他被擢为宁绍台参将,负责XX、XX、XX三府军务。根据抗倭战争的要求,他提出训练新军的建议,得到浙直总督胡宗宪的支持,正式开始了练兵活动。三十九年,他首创鸳鸯阵,被调任台金严参将,负责XX、XX、严州三府军务。四十年,他率领本部在XX地区消灭大批倭寇,“台民共倚为长城,东浙实资其保障”。四十一年,他率军开赴XX,在横屿、牛田、林墩等地消灭大批倭寇,高 ①戚祚国汇纂,李克、郝教苏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自戚继光《韬铃深处》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著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化,也攻击这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老子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反映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的老子地打击旧势力反对奴隶主阶级旧思想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1.2老子学说概述 老子的学说见诸《道德经》即《老子》一书里。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所以他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的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儒家学派能够与道家学派齐名。由他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意义深邃博大,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军事谋略等各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戚继光的荣耀——马营篇

戚继光的荣耀第三篇《马营篇》 第一章《马营的概念》 戚继光在南方抗倭时,主要是以步兵为主,辅以水师之助平定倭乱。因此,戚家军并不擅于马战,而是以步战为主。在辽阔的北方平原以及塞外,骑马作战是明军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主要作战方式,这是因为战场环境有利于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机动作战。北方游牧民族往往集结数万骑兵,采取类似倭寇的作战方式,飘忽不定,一拥而上,打得过就吃,打不过就跑的战术进犯,只是游牧民族是骑在马背上而不是用两只脚在跑,当然机动性更强。况且游牧民族自小在环境险恶的马背上长大,拥有厚实披甲与精良的弓矢刀具,配以优异马术及精湛武艺,使其在军事上的优势远非中原汉族可比拟。

明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作战方式,也因此采取不得以的被动守势防御,步兵驻在点线之间的长城防线作为防御主力,以马队作为主要预备队,进行反击逐退敌人的任务,很少主动出击,就算出击也多是纵深短浅的反击作为,长程奔袭几乎没有。就算强如戚继光在到任后也是如此,几次的防御作战也都是以步兵防御,然后亲率骑兵反击逐退来犯的敌骑。 戚继光虽然长期在南方水乡与倭寇作战,其本人是山东卫所军的世袭军官,对于骑兵战术并不陌生,也因北方作战环境适合骑兵奔袭,因此,戚继光在北方练兵时,对于马营的编组与训练可说非常的重视,既然戚家军不擅于马战,马营的组成兵员多数来自于原卫所军士,也可以说,戚继光在北方编练的部队,兵员组成不仅有来自江浙的戚家军或称为南军,也有为数众多的北方边军,尤以马营而言。 在战术作为上,既然明朝是采取守势防御的战略设想,戚继光在马营的规划上,是作为以车营或是辎重营为核心的主战机动部队,是构成一个完整大营的机动作战主力。在行军时,马营为前锋,护卫车营于左右。作战时,马营臵于车阵内伺机而动,待机出击。因此,马营的编组不在于能够独立行使千里奔袭的任务型态,更不是一般现代人所认为的骑兵编组型态,而是作为混成部

戚继光军事思想探论

2008年5月 理论学刊 M ay.2008 第5期 总第171期 Theory Journa l No.5Ser.No.171戚继光军事思想探论 赵国华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戚继光作为一位军事家,在晚明边疆危机中积极投入抗倭战争,全面主持蓟镇防务,通过长期的军事实践,积累、创立了其军事思想。戚继光军事思想经历了奠基、形成、发展和完善诸阶段,蕴含着两个理论来源:以《武经七书》为教本的兵学和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学。其内容主要是练兵、练将及战争指导的论述,具有注重实际、贴近实战、讲求实效诸特征,因而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戚继光;军事思想;军事学;明朝 〔中图分类号〕K8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8)05-0100-05 当代中国学术界,戚继光研究从文献整理、传记编撰到专题讨论,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戚继光军事思想作为研究重点,更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一系列论著被不断推出。今年是戚继光诞辰480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望晚明的边疆烽火,缅怀戚继光的丰功伟绩,探寻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真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 戚继光军事思想的创立,伴随戚继光的戎马生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前是奠基阶段;嘉靖三十四年到隆庆元年(1567)是形成阶段;隆庆元年到万历十一年(1583)是发展阶段;万历十一年以后是完善阶段。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为人倜傥有抱负,早年师从儒生梁δ,受过传统的儒学教育,不喜欢死抠章句,但通晓经书大义。嘉靖二十三年,他承袭祖先封职,出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曾赋诗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卷1),表明效命疆场的决心。二十八年,他参加山东武举乡试,得中武举人。二十九年,他赴京城参加武举会试,恰逢蒙古俺答进犯北京,当即条陈御虏方略,被诏令督防京城九门,由此显露军事才能。三十二年,他被擢升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备倭事宜。在这一时期内,戚继光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四书五经》《武经七书》等经典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兵家的思想观点,产生了较深刻的认识,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奉诏赴浙江,担任浙江都司佥事。三十五年,他被擢为宁绍台参将,负责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军务。根据抗倭战争的要求,他提出训练新军的建议,得到浙直总督胡宗宪的支持,正式开始了练兵活动。三十九年,他首创鸳鸯阵,被调任台金严参将,负责台州、金华、严州三府军务。四十年,他率领本部在台州地区消灭大批倭寇,“台民共倚为长城,东浙实资其保障”[1](卷2)。四十一年,他率军开赴福建,在横屿、牛田、林墩等地消灭大批倭寇,高奏凯歌返浙江。四十二年,他率军再赴福建,与俞大猷、刘显等人一道,在兴化、平海、仙游等地消灭大批倭寇。“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震,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1](卷4)在这一时期内,戚继光领导抗倭战争,不但立下了赫赫战功,连升都指挥使、副总兵、总兵等职务,还把练兵经验加以总结,编成《纪效新书》,经过战争实践的检验,作出进一步的修订,形成了一套练兵思想。 隆庆二年,戚继光奉调到京城,被任命为神机营副将,旋又奉诏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务。三年,他被任命为蓟镇总兵,负责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在内阁首辅张居正、蓟辽总督谭纶等人支持下,他全力投入军队建设,加紧操练兵马,改进武器装备,修缮城墙和敌台,从山海关到昌平镇,构筑起一道坚固的战略防线。“蓟镇十七年中,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2](《戚继光传》)这一时期,戚继光撰写了一系列奏疏,制定了一揽子规章制度。隆庆五年,他把这些奏疏、规章制度加以整理,编成《练兵实纪》。这部著作是《纪效新书》的姊妹篇,主要论述 001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doc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在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浙江一带,有一个民间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带领戚家军荡平了浙江倭寇后,带领军队直逼福建。盘踞在兴化的倭寇便派出了侦探,搜集戚军的情报。他们看到戚家军一天只行军二三十里,到兴化还有七八天的路程。倭寇头目听到报告后说:"还早着呢!今天咱们先喝个痛快,过两天准备防御还来得及。"但是,当他们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戚家军已赶到兴化,一个突然袭击,全歼了敌人。原来,足智多谋的戚继光,在行军途中为了麻痹敌人,命令士兵每天只走很短的路程就宿营。等敌探回去报告后,就下令烙制中间带孔的饼子,用绳子穿起来,背在身上,急速向兴化进军,一天一夜就赶完了几天路程,出其不意把敌人消灭了。后来,当地群众把这种中间带孔的饼叫做光饼,并沿袭成风,用以纪念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光辉业绩。 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他出生于将门之家。在父亲严格的教育和薰陶下,戚继光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并立下大志。当时,戚继光耳闻目睹了海盗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灭绝人性的暴行非常气愤。他在父亲的教导下,树立了爱国思想,并立志从戎。16岁时他父亲死了,他袭职做了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指挥佥事,以后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调到沿海前线负责山东海上抵御倭寇的防务。

戚继光的指挥才能在紧张的军事生活和刀枪对阵的战场上表现 了出来。 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开始,戚继光的部下看不起他。有个军官,论辈份是他的舅舅,竟然依仗自己是长辈,不服从命令。戚继光感到很棘手:处分吧,他是长辈,别人会说自己无情无义;不处分吧,整顿军纪怎样进行呢!"治军避亲,何以服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不仅严明了纪律,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冻死不拆房,饿死不掳掠",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戚继光在长达年的抗倭生涯中,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历经无数次战役,打了不少胜仗。 公元1562年,戚继光在挫败进犯浙江的倭寇之后,率部入闽剿倭。狡猾的倭寇扎营在福建宁德边的横屿上。小岛四面环水,退潮时尽是泥沼。倭寇凭借有利地形,在岛上又修筑了坚固的工事,陆军难以进攻,水军也无法靠近。为了消灭这股敌人,戚继光察看地形后,制定了陆军进攻的方案。他命令战士们在海水退潮时快速地在烂泥上铺上稻草,冲上横屿。天降神兵,倭寇毫无准备,经过短暂的激战,敌人被戚家军全歼,倭寇盘踞3年的横屿一举收复。戚家军从此威名远扬,倭寇称戚家军为"戚虎"。推荐阅读:五年级话题作文:戚继光600字戚继光的故事读后感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过程优秀模板《抗倭英雄戚继光》读书笔

戚继光爱国事迹是什么五篇

戚继光爱国事迹是什么五篇 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戚景通,对儿子的家教十分严格。戚继光十二岁那年,有一次,几个工匠来戚家修理房屋。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戚继光爱国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戚继光爱国事迹篇1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杰出的军事家、人民英雄。 1544年,当时东南沿海倭寇为患,戚继光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1553年,总督山东沿海备倭事,振饬营伍,整刷卫所,清理钱粮,严明纪律,督修海防设施,巡察海上营卫。在任期间所辖海疆肃靖,御倭卓有成绩。1555年,戚继光调浙江抗倭,第二年,任参将。1559年。,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00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这支军旅为“戚家军”。他率这支军队先后取得高家楼、龙山、缙山、乌牛、松浦、鉴云等大捷,扭转了战局。戚继光勇冠三军,身经百战,任劳任怨,挺身干事。实为振古之名将。 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民族英雄,意义深远。中华民族历来不畏列强。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让东方巨龙永远腾飞! 一、南征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二、北御鞑靼 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戚继光的故事

戚继光的故事 戚继光:驱逐倭寇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 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平倭。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到了浙江,先检阅那儿的军队, 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 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 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

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 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就这样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郑成功的故事 i.郑成功是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他生活在距我们三百多年 前的明末清初。他率领中国人打败了强占中国台湾宝岛的 苛兰人,把台湾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2.郑成功是中国人,但他却出生在日本。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 的爸爸很穷,为了养家糊口从中国去了日本。接下来在日本结了婚生下了郑成功。关于郑成功的出生有以下几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郑成功的妈妈在怀着小郑成功的时候,一天依在床头睡着了,睡着睡着突然梦见自己站在大海边,她眺望着大海可高兴了,她一会抓只小鱼,一会儿又捡个贝壳,别提多高兴了。这时候突然看见一只大鱼朝她游过来,郑妈妈慌忙之间就要躲闪,谁知道那鱼一头扎进了她的肚子里。 i.郑妈妈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了,窗外还没有天明。这时候 睡在妈妈肚子里的郑成功突然动了起来,难道他也醒了 吗? ii.另外一种说法是郑妈妈到海边玩,捡了好多好多贝壳,天是那样蓝,海也是那样蓝,郑妈妈可高兴了。她用一根线 把一只只贝壳穿了起来,做成了一条美丽的贝壳项链,她 想用这串美丽的项链亲手挂在以后出生的郑成功脖子上。 郑妈妈想,好多人围着郑成功说:"你的贝壳项链真好 看,是谁送你的。"这时候她想郑成功会骄傲地说:"是我 妈妈亲手给我做的。 b)郑妈妈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但一会郑妈妈就被痛醒了。原来郑 成功在妈妈肚子里听见大海的波涛声,心想那是什么啊,哗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浅谈老子的军事思想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以“道”为本的核心,战争的出现是私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背离“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已形成了“天道不可违”的潜意识思维模式,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值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急剧动荡时期。这种过渡,是通过无数兼并战争得以实现的。频繁爆发的战争荼毒生灵、危害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也使《老子》一书打上了鲜明的反战印记。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反战思想最集中突出地体现在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四十六章,第六十八章和第六十九章中。在老子看来,无论怎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总是巨大的灾祸与无比的苦难。“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置身于春秋末叶的老子不仅亲历了东周王朝的衰微,而且也深味了当时天下混战的残酷。从而,他高扬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旗帜,以无比悲悯的情怀严正指出战争的罪恶。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其大意说,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用的。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发现,战争不仅往往体现为“其事好还”,

即争战很会陷入循环复报之怪圈,而且更会造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恶果。就是说,凡是军队开到的地方,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以后,灾祸苦难则随处可见。因此,老子强烈地呼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老子》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兵者凶器”的战争观。老子认为,“兵”对于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但它应当是一个国家用来自卫而不是用来侵略的武装力量。“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就是这个意思。国家要有精兵良将,但不用来威胁或侵略别国,这才是真正的保卫自已的实力,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唯一方法。早期道家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充分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在一般的意义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这在《老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立场是相一致的。 第二方面是守柔贵雌、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柔弱虚静的一方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刚强动躁的一方,因而主张贵柔守雌,以退为进。这一“柔弱胜刚强”的刚柔论思想体系客观上为弱小的新生的力量战强大而腐朽之敌提供

向戚继光学带兵

向戚继光学带兵 _________读《戚继光》有感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安徽定远,生于山东微山。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作为基层带兵人,我们能从戚继光身上学习很多的带兵之道,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甚至还有很详细的战略战术。这让我收益匪浅,是以后回部队,比较宝贵的经验。 带兵,不仅是军官带领、管理、教育士兵,主要是指军队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管理、教育部属和部队。我军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带兵的责任,平时要带兵完成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战时要带兵打仗。毛泽东曾经指出:“带兵即管理”。叶剑英也说:“带兵包含管理教育问题,而且主要是管理教育问题”。带兵主要是管理教育人,培养广大官兵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军政素质、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达到巩固和提高战斗力的目的 针对以前卫所军队所残留的疲弱颓废之气,戚继光在“戚家军”中大力强调练兵、练将,练心、治气。他认为军官的素质关系到士兵的素质,只有好的将领,才能练出好的兵来。“练兵之要在练将”。军官只要有了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贞不二之心,才能就可以充分得到发挥,即有一尺之才,便在一尺的空间里发挥作用;有百里之才,便在百里的空间里发挥作用,有各种才能,就在各种场合发挥作用,为国家作出贡献。他指出,一个军官的品德,决定了他施展才能的方向。一个品德优良的军官,能把自己的才能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和人民;一个品德不好的军官,则会把自己的才能用来谋取私利。这种对军官品质和心性的高度重视,使得戚继光在一开始练兵时,就注重培养了一支与以往军队不同的骨干队伍,保证了戚家军的健康成长和壮大。 我军建设进入和平建军新时期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深入,加上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士兵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以往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基层带兵人只有把握住当代士兵的心理特征,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爱他们,才能做好连队管理教育工作。当代士兵的心理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需求的多层次性。需求是人对实际生活中所需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含客观需要和主观欲求两层含义。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生理需要、学习与进步的需要、社交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为国家作贡献的需要,等等,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方面,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们的需要是随着客观需要的不断满足和社会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和平时期,人们安宁、幸福的需求得到满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使当代士兵的需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出许多显著的特点:一是求知,他们求知识,求进步,渴望成才,这是当代士兵的一个最大特点;二是求尊,他们好胜好强,特别要求政治上、人格上的平等,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干部的尊重,对有损于他们人格尊严的管理方法敢于反抗;三是求美,他们追求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但对仪表美的追求更为强烈;四是求乐,他们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普遍较高,渴望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五是求实,他们有较强的求实精神,说话做事注重实际,对假、大、空的说教特别反感;六是求新,他们的创新意识较强,思想活跃,勇于探索,敢于抵制一切因循守旧的陈规陋习;七是求奇,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社会上出现的

戚继光的故事6个

戚继光的故事 戚继光的故事(一):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一向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能够不杀,以后还怎样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之后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戚继光的故事(二): 戚继光抗倭故事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嘉靖三十四年五月,由汉、壮、苗、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爱国将领张经领导下,于王江泾大破倭寇,斩敌2000。这是抗倭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被称为“自有倭患来,此为战功第一”。 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当地畲族人民的奋起抗击。嘉靖四十二年,败走福建的倭寇,窜犯台湾鸡笼一带,被高山族人民赶走。而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最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被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抗倭的自卫斗争。这其中,就包括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秋天,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次年被推荐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这些地区是倭寇时常出没、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方。 当时,明朝将士大多是没有战斗力的老弱病残,军队装备也破旧不堪,士兵的盔甲都是用纸片缀成的,行军打仗连营帐也没有,只好在路边的旅馆里投宿。军粮奇缺,使得将士们长期吃不饱肚子。这样一来,谁还愿打仗一个冬天一过,戚继光手下的人都跑得差不多了。 从小生长在军人之家的戚继光对这些了解得一清二楚,他一向在想改编军队,建立一支勇猛善战的新军。 他曾多次向上司提出招兵、练兵的推荐,但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559年,上司才准许他作一次选兵、练兵的尝试。 戚继光认为,身体壮实,皮肤像泥土一样黝黑的农民、渔人才是最理想的士兵;相反,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一、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老子》一书论兵之处甚多,有对当时战争情景的描绘,有对战争态度的表述,有对选将用兵的要求,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作战经验的总结,然而“柔弱胜刚强”贯穿于《老子》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它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老子》指出:“兵强则灭、守柔曰强”,这是它言兵的总结论。从战争的规律看,《老子》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从实战的经验看,《老子》认为:“抗兵相加,哀者胜”;从对将帅的要求看,《老子》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从敌我态势的发展上看,《老子》与古代许多军事家一样,以水喻兵,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此,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在研究《老子》时,都把“贵柔”看成是《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这一论兵的基本思想出发,观察自然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又用这一基本思想论及人生,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从而概括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坚强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柔弱是走向新生的道路。因而告诫人们凡事都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还把这一基本思想引伸到政治上,主张以柔取天下,指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把这些现象提到哲学高度加以概括,从而看到了“物壮则老”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试图用宇宙的本体论来进行说明,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作为他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柔弱胜刚强不仅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 《老子》讲的“柔弱”是指初生的事物,将此比之于初生的婴儿,又比之于刚出土的幼芽,这些事物从表面现象虽然柔弱,但实际上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讲的“刚强”是指强盛的事物,将此比之于人生的壮年,又比之于成熟的草木,这些事物看起来坚强茂盛,“但木强日则折”、“物壮则老”,实际上日益走向死亡和枯稿。《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建立在朴素的辩证法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科学真理,为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老子》虽然看到了“柔”和“刚”“弱”和“强”的对立,也看到了柔弱刚强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由于他没有看到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因而他提出一整套“守柔”、“守雌”、“守静”、“守辱”等回避斗争、安于现状、反对转己化的哲学。所以它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他自已经觉察到的那样,“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唯心主义的“道”毛主席对于古代辩证法思想给了最科学最精辟的结论,指出:“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提当时社会的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被形而上学所代替。” 柔胜刚,弱胜强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科学的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指导现实的革命斗争。唯物辩证法在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全面地概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柔弱胜刚强”做了科学的解释。新生事物一开始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它代表着事物前进运动的方向,它的发生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因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阶级斗争中代表新兴阶级的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弱国能够打败强国,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春秋战国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类阶级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有答案)_有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2)及答案 1.(2018·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这支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7分)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得出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根据材料“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得出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根据材料“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得出训练系统,注重实战。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作用,主要从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抗击倭寇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注重实战。 (2)背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作用:提高了军队思想觉悟、凝聚力和战斗素质;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2.(2015·江苏卷·24)“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1.岑港之战 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 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 于是打算逃走。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备驾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继光趁机 发动进攻,击沉倭寇大船,余党向闽南逃窜。从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烧杀抢掠,给事 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备治罪,戚继光却 因平定汪直的功劳而复官,让戚继光守卫守台、金、严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 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2. 福建之战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 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 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 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 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 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 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3.北御鞑靼 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向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 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 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 训练,得到了穆宗的许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