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组讨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小组讨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小组讨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小组讨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小组讨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坪明德小学邱玉华

(通讯地址: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坪明德小学邮编:34100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了教学的亮点,小组讨论则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成了大多数教师惯用的一种课堂基本组织形式,也渐渐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主流。实践证明: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很高,学习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小组讨论对某些内容来说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但是一些“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存在的问题

1.讨论的机制不完善。

在课堂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讨论由于没有规则,没给学生分组,或小组分工不明确,或没有较为固定的讨论程序,使得讨论场面杂乱无序。教师为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总喜欢与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交流(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对话),只见少数优生非常活跃,全班交流时只是他们在汇报,而个别学生趁机谈天说笑,偷偷玩儿自己的。讨论客观上成为了少数优生的“表演场”“演技场”,学困生的“观看场”“休闲场”。

2.讨论的范围过广。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时,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范围过大,学生不知从哪里下手,讨论不到点子上。这样的讨论只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教学效果。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讲“除数是一位小数的小数除法时”,这位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几番讨论后都摇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像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对这些学生来说范围过广,学生连小数除法都,没有掌握好,怎么知道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关系呢?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只是流于形式。

3.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设置——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形成共识四个阶段。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就马上让学生开始讨论,这时前排学生齐唰唰的掉头,然后七嘴八舌说了起来,谁也不知谁在说什么,也没听在说什么。过一会儿,(有时不过几十秒)老师便拍手叫停,这样有的小组还没形成共识,有的小组刚投入讨论,便“忙手忙脚“的乱收场。这样的讨论一点收获也没有。

4.讨论的时机不是很恰当。

分小组讨论时要抓住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没有把握好的机会让学生讨论,即使放再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也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大多教师是先让学生自己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再提问:“每个三角形与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再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而不是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来讨论:“每个三角形面积与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直观到抽象。像这样违背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是不可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分小组讨论问题要抓住时机。

二、深入的思考

要使小组讨论真正焕发活力,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1.建立科学的讨论小组。

小组讨论中,怎样让每个学生各尽其能,让每个学习者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其作用呢?这就要教师对小组的构建、小组成员的分工等情况作恰当的指导。小组的构成,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既要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就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2.确定恰当的讨论内容。

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确定讨论内容至关重要。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讨论的价值。如何确定讨论的内容呢?一是在教材的重难点处展开讨论,让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二是在知识易错易混处讨论。易错易混的知识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有冲突,在这些地方展开讨论,学生会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交流意识,从而在交流中自我反省和矫正,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构建会有较深刻的记忆。三是在思维创新处展开讨论。人的思维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每一次灵感、顿悟是思维的一次飞跃。要促进这种飞跃,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思维的发展,需要在思维“起飞”的地方引发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深化认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创造性发挥。

3.掌握好讨论的难度。

讨论的问题过难,会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没有讨论的欲望,讨论会失去动力。讨论的难度必须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这样的讨论学生才会既有信心,又有动力。

4.把握住讨论的时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抓住“愤”与“悱”的状态,把握讨论时机尤为重要。当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与方法的选择出现思维冲突,或学生的思维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卡壳了,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恰如其分的组织他们讨论,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从原有的知识“生长”出新的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使“小组讨论”真正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数学课堂评课评语大全

数学课堂评课评语大全 一、粗略简评式: 1.课堂设计新颖有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了学生的脑、口、手。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11. 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 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教学行为兴趣改革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师把握新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一、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我在结合平时的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应是求新、求活、求近。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 2 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使这一个数学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尝试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2、精心选材,因人而异。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3、循序渐进,指导方法。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

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 :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来搜集新材料、发现新事实,通过观察认识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的规律、探求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任何一道数学题, 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 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关键字 :数学教学;概念;数量关系 观察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实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 按照其本身存在的实际情况, 加以有目的的感知, 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方法。数学观察则是对数学问题在客观情境下考察其数量关系及图形性质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知觉。观察过程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觉和思维密切地联系, 这样才能发现观察对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观察是数学活动的前提,数学活动的过程离不开观察。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小学数学教材, 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 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本次实习我教授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 和“多位数乘一位数” 两个单元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在这次在小学的实习经验和体会, 通过几种案例来谈一谈观察法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应用题教学中应用的。 一观察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创设情境充分体现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结合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倍的认识》第一课时理解倍的概念时,根据书本和教参的要求, 教师往往会引出小兔子吃萝卜这一情境, 让学生观察小兔子吃的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根数,从而对萝卜的根数进行分析。胡萝卜有 2根,红萝卜有 6根, 6里面有 3个2。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再用同样的方法将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根数进行对比,让学生巩固对“倍”的认识。整个过程中,兔子和萝卜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对这一情境感兴趣, 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课, 并且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努力想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最终理解了“倍”的概念。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好也学得开心。 正是因为这种方法好, 所以在人教版的教参中, 几乎每个课时都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情境,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产生对知识浓厚的兴趣, 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的教学效果。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 利于学生去发现概念, 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在动手操作中, 我们通常是将实验法和观察法结合起来的。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我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然后动手操作,用直尺去量,动手去折,然后观察总结得到长方形的边对边相等,正方形 四边相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在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 再通过观察身边的图形, 学生就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了。二、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获得简便计算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中学数学论文 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孙婷玉 (宿迁市钟吾初中,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通过初试数学课堂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会讨论,个别同学无法参与到集体中讨论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总结出适合讨论的三种情况:解决方法呈现多样化、学生意见不统一、学生理解出现困难。 关键词:小组讨论;存在问题;适合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7-0048-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下课堂小组讨论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最时髦的一种方式。学生自己能讨论出来什么结果呢?会不会利用讨论的时间讲闲话呢?之前我很排斥这种方式,通过小组讨论能否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产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在考虑良久之后,我决定尝试一下用小组讨论法。在尝试之前,听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当我听到成学斌老师的《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时,更加坚定了我要试一试的想法。 成老师在让学生探究“有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结论时,事先给出

了两道题,如下: (1)∠B=∠B', ∠C=∠C',B'C'=2BC, 证明:△ABC∽△A′B′C′ (2)∠B=∠B',∠C=∠C',B'C'=3BC, 证明:△ABC∽△A′B′C′ 学生A带着自己小组的成果用实物投影,开始给大家讲解: (1)分别取各边中点;(2)分别取各边三等分点。 讲解完之后,其他小组学生按耐不住了,学生B指出方法太麻烦,他们组有更简单的方法。就这样方法越来最简单。最后只作了一两条辅助线就探究出了结论。看着孩子们那兴奋的劲头,这可是我们班上很少出现,偶尔有也只是在极个别好同学的身上。回来后,我就开始思考讨论什么内容?什么时候讨论?怎样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讨论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讨论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由于第一次尝试,所以选择了一张《幂的运算单元测试》。事先我已经批改好了试卷,总体做得不是很理想,里面有几道题比较难。之前一些简单的题目已经订正了。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刚说完学生就很兴奋,看来这分组讨论的“魔力”还是很大的。接着我规定了两个规则:(1)分组讨论要顾全组里的每一个组员,确保一人会全组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后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触和理解,几乎可以说所有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都有意识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但要说新课程所倡导教学理念和思想完全被我们教师所接纳并转化为行为应该说尚需时日。可能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而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理念与行为想分离的。读了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问题: 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堂活动重表现、轻体验;有一位外国专家听了中国一位特级教师的一堂无可挑剔的、非常顺利的数学课说:“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学生都懂了,我们还教什么?”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堂重表现的实质。文中还例举了其他的一些存在问题:小组合作重形式、轻实质;探究重执行、缺思维;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书中提到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而我们平常的可能因为时间较紧而忽略。 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能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

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浅白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甚至有时将小组合作等同与小组讨论,有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价值,有的合作学习缺乏深入自主和个体体验,有的合作时间不足、没有反馈交流等,不一而足。 又如: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但是,有的课堂上是一问到底,不可否认,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思考。试问,这样能有多少收获呢? 书中提到的三不要四要让我印象深刻:不要什么培训时的感觉很好,也不要观摩时的感觉很好,更不要教学时的感觉很好;要的是回到课堂还是会操作,要的是学生的感觉很好,要的是学生学有所获,要的是不走样的体现学生主体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融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将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需要不断学习,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需要不断反思,将反思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需要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

演讲稿《我理想中的数学课堂》

我理想中的数学课堂 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的时间在学习、接受知识,而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可以说,我们在课堂中学习,我们在课堂中成长。因此,课堂不应该是寂静无声的图书馆,课堂也不应该是热热闹闹的交易所,课堂更不应该是学生思想智慧的禁锢地。 我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是这样的: 首先,课堂应该是激情燃烧的地方。课堂聚集着几十个求知欲极强的年轻生命,不应该死水一潭。数学,本身就是比较抽象、比较乏味的科目,如果老师讲课时没有一点激情,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呢?所以要想让学生激情,老师必须先燃烧。 其次,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的地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是生长知识的地方,每个走进其间的人都应从中获得求知的乐趣,求知的愿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所需的知识。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不应该直接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学会思考,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课堂要有预设,更要有即时的生成、教学灵感和机智的闪现。 第三,课堂应该是自由开放的地方。课堂是要有一定的秩序和空间。但我认为不能封闭和专制。一是要有形式上的自由和开放。不一定非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可以有不同声音,有老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老师听,更有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与静思;二是要有心灵的安全和自由。不让学生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说错了,不用怕老师会批评,同学会嘲笑,课堂本来就是不断产生错误、纠正错误的地方。师生之间平等友好,没有敌意和不满;三是要有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课堂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课堂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紧相连,既让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又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和价值。所以,我认为,课堂不是书店,但要有书店的广博和养份;课堂不是戏场,但要有戏剧的情景和高潮。 要想做到这些,作为教师,我认为首先需要我们放下架子,做“人师”而不是“经师”。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学生感觉教师的可亲可敬,缩短师生的空间和心理距离。其二,我们要做“主角”。教师作为一项职业,要求我们要满腔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数学)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和载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研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还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完整版)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至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小组际差别,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短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

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明显见效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贯串教学始终 (1)复习中创设情境 作为复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全体的讨论参与,了解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一方面复习了解答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逐渐解决了新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2)新授中启发心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1.独立思考: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在小组合作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而不仅仅作为小组中的一位听众。教师在此时要鼓励学生。特别是能力中等和较弱的学生,引导其观察,审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的重要性高尔基说:“细节是隐藏在文字间的魔术。”对于数学课堂,细节是隐藏在数字、数学符号、运算符号,乃至图形间的魔术。关注数学课堂细节,可使简单中充盈灵动的智慧,洋溢人性的光辉。关注课堂细节,能突出教学重点,凸显教学亮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规划细节,巧设情境 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结束时均有目标达到性,避免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或脱离实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是启迪我们在备课构思时,是要规划细节。 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对细节的巧妙处理往往能彰显教师的智慧。 例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大部分教师都会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看着图形,运用所学的知识就能判断出结果,这样的情景没有多少智慧的成分。我在判断三角形类型的环节,用一张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让学生判断被遮住的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露出一个直角,学生不假思索地喊“直角三角形”。当教师拿出纸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喊:“耶,猜对了!”第二次,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兴奋地叫:“钝角三角形”。当教师移开纸时,学生开心地喊叫:“耶,又猜对了。”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学生胸有成竹地说:“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当教师慢慢地移开纸片时,学生看到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后沉默了。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讨论后明白:“三角形里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所以只要看到一个钝角或直角就能确定这个三角形的类型。但是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两个锐角,因此,不能根据露出的一个锐角确定三角形的类型。”教师用一张纸把三角形遮住一部分,不仅增加了情景的吸引力,而且更好地突破了学生的认知盲点。 二、让细节成为数学学习的有效导向 新课运行环节,教师若能捕捉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另一方面能进行动态建构,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某教师设计了小白兔抱萝卜的情景(图中兔子们站在同一条直线上,中间那只兔子的正前方有一棵萝卜)。教师问:“哪只小白兔能抱到萝卜?”学生抢着回答:“很可能是正中间那只。”教师接着问:“这样的抢萝卜游戏公平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得出:“小白兔与萝卜的距离不相等,抢到的可能性就不相等,这样的游戏不公平。”教师继续引导:“怎样设计游戏才公平呢?”学生讨论后,认为要公平,就要保证参赛的兔子到萝卜的距离相等。这

我的理想课堂

我的理想课堂 【摘要】:理想课堂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追求的。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朱永新老师提出了他关于理想课堂的思考。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一是课堂的参与度;二是课堂的亲和度;三是课堂的自由度;四是理想课堂的整合度;五是理想课堂的练习度;六是理想课堂的延展度。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模式);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想课堂 远到孔孟,近到杜威,再到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新教育,教育界对理想课堂(或理想教学)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时代背景变迁、地域文化不同、学生基础高低、学科文理之别、教师专长各异……如此众多的可变因素,使得每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课堂理解与教学选择。为理想课堂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也许注定了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一出戏是否理想,应该是观众说了算;一首歌是否理想,应该是听众说了算;一道菜是否理想,应该是食客说了算。一堂课是否理想,不应仅听教育专家或教师本人的一厢情愿,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最有评价权的听众——学生的感受。 一、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中国有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这个典故,都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应努力营造教育环境,教师应努力培养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形成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1、轻松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课堂中,司空见惯的是考试、评分、评等级。轻松的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而言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这样的课堂有助于促进进行批判的探究、好奇心、冒险精神和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而不是分等级的或权威的教学。大量的研究表明,开放式的课堂比传统课堂更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发展。 2、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要深入学生、接触学生,多给他们微笑与鼓励,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相处的,从而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激发学生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导入新课时,我采用表演游戏、编讲故事、制造悬念、创造情境等,具体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掌握。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的魅力、数学的魅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趣生疑,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乐学的火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我在讲《可能性》时,先设新年联欢会的情境,用利用多媒体展示联欢会时会场布置及活动内容。再进行抽签活动,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张分别写有唱歌、跳舞、讲故事的纸条拿出来,由一名学生抽签,抽签前先表达自己的意愿后抽签,其他学生进行猜测,再揭示结果。说明,根据时间,活动可选择多人参与。进而引导学生用“可能”一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存在。三个

浅谈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冒”,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没什么意思。也有部分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还比较有兴趣,但随着学习的进行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新知识的掌握,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或者说是数学教师的悲哀。凡此种种,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我们的数学教育。凡此种种,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数学教育。数学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学科,是一个“好玩”的学科。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枯燥无味一样。只要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作为老师有责任把学生领进数学大门,让他们凭自己的感受发现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进而产生对数学乃至宇宙奥妙进行理智地探索的渴求。怎样使数学课堂变得“好玩”从而让孩子爱上数学哪?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

开展数学小组活动

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由教材、教师把“已知”的东西传授给自己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由于受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至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小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惟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那么,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短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于是,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明显见效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贯串教学始终 (1)复习中创设情境 复习中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创设氛围,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复习中去,通过对旧知识的唤醒,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创设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