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年(下半年)南京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报考须知

2011年(下半年)南京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报考须知

2011年(下半年)南京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报考须知一、报考条件

原则上要求所有课程的理论考试已全部及格者方可报名参加该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凡是不符合报考条件者不安排本次答辩(答辩费不退)论文成绩一年之内有效。举例说明:我校2011年11月进行论文答辩的成绩,可以在2011年下半年、2012年上半年与2012年下半年办理毕业,逾期失效。

特别申明:考生取得论文成绩后,如因其他成绩不全导致无法毕业进而论文成绩逾期失效的,责任自负且需要重做毕业论文。不能接受申明内容的考生请勿报名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报名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则视为同意该申明内容。

二、报考办法及要求

1、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本次为2011年5月25日-31日),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的“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信息系统”进行论文答辩的网上报名;

2、我校将于2011年6月3日之前在网上给出初审结果,没有通过初审的考生请勿继续寄送相关材料及答辩费用;

3、通过网上初审的考生,请务必于2011年6月5日之前将论文指导答辩费200元(理工类220元),并与论文提纲(含论文题目)、考生回执(见附表二)及“本科报考资格审查表”复印件、“免考申请表”复印件(有免考课程的须提供)等书面材料按我校指定的相关院系地址(见附表一)进行邮寄。请务必仔细阅读附表一及其备注。

凡是2009年12月以后申请的免考与资审,可以在系统中查询审核结果。将系统中的扫描图件打印后寄来亦可。

4、我校相关院系将根据书面材料进一步审核考生论文答辩的报考资格,届时具体事宜请直接与我校相关院系联系,联系方式见附表一。

5、考生与主考学校间的来往信件及汇款等须按规定时间发出(以邮戳为准),所有信件与论文提纲首页,务必写上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与Email等”,按主考学校指定的地址邮寄。如有逾期或书写差错,概不办理,后果自负。

6、学校收到论文提纲后,根据学生选题确定指导教师,编排论文编号,回信告知指导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导师确定后,论文稿直接寄(送)导师,并注明学校编排的号码(所有信件自留底稿)。

7、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如在论文撰写中弄虚作假,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8、考生须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准考证参加答辩(或考核)。证件不符或不全者不得参加答辩。

9、考生参加答辩的交通、食宿费用由本人所在的单位负责(或自理)。

三、考生注意事项

1、汇款时请在汇款单留言栏内注明专业及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码以及详细联系方式(必须填写清晰,否则后果自负),以免延误论文指导。

2、不按时寄交有关论文材料者,造成不能正常参加论文指导和答辩,后果自负,论文指导费概不退还。

3、准备报名参加论文答辩的考生要提前办好“本科报考资格审查表”、“免考申请表”,并事先准备好这些材料的复印件,不要缺失,以免影响正常报考。

4、考生向主考学校寄送有关材料时,要注意时间期限,如时间较宽松,可用挂号信邮寄(不得用平信,否则遗失后果自负);如时间较紧,应用“特快专递”邮寄。

四、论文撰写要求

1、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科学,有一定的新意,文笔流畅,字迹清楚;篇幅在5000到7000字之间。

2、论文提纲、论文初稿、论文完成稿可用300字方格稿纸书写,也可用A4纸打印,字体为4号字。

五、毕业论文(或设计)报名时间、地点安排

1、在2011年6月5日前,考生将论文题目与论文提纲(篇幅一般不少于1000

字)寄出。论文提纲包括论文纲目、基本论点、主要论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等具体内容。

2、在2011年7月10日前,指导教师将修改、审定后的论文题目与论文提纲寄

给考生。考生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论文题目与论文提纲,并根据修改稿着手撰写论文初稿。

3、在2011年9月1日前,考生将论文初稿寄出。有条件的考生可以直接与指导

教师见面,听取指导教师对论文初稿的修改意见。

4、在2011年9月20日前,指导教师将修改后的论文初稿寄给考生。考生要根

据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修改论文初稿。

5、在2011年10月5日前,考生将修改后的论文二稿寄出。

6、在2011年10月20日前,指导教师将修改后的论文稿寄给考生誊抄,形成论

文完成稿一式两份,一份考生自留,另一份于在11月5日前寄出。在完成撰写论文的同时,还要准备好供论文答辩时使用的论文内容简介(一般不超过10分钟的讲解时间为限)。

7、各专业论文报名地址与答辩时间安排详见附表一,答辩者必须携带身份证、

准考证。

8、每位考生须交论文指导、答辩费文科200元、理科220元(邮资费答辩时再

交),并与论文题目和论文提纲、考生回执及本科报考资格审查表复印件、免考申请表复印件等材料同时寄出。所有信件(自留底稿)及汇款均寄到南京大学相关院系的联系人(详见附表一)。

★具体流程请以各相关院系的安排为准,请务必经常关注院系网站的通知与说明。

附表一:各专业论文报名地址与联系方式

注:工商管理专业、法律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公共关系专业的考生请务必经常浏览上表中相关院系的网站,院系的通知将会有更加具体的事宜。

附表二:

专业本科考生回执

注:考生应自行打印回执并认真填写,然后按照“附表一”中的地址、邮编与联系人寄回我校相关院系(不得用平信寄)。

行政管理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

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

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

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

8、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

10、非政府组织运作的困境及对策

11、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重塑

12、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

13、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和内容研究

14、腐败治理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

15、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16、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政府官员腐败问题及对策

18、体制转型与腐败滋长的相关性分析

19、论我国腐败的预防机制

20、权力制约与反腐败机制问题研究

21、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22、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23、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

2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

25、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

26、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7、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28、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3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

3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讨

32、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

33、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34、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35、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36、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37、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38、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39、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40、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

41、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42、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3、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44、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45、论述行政法制化

46、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7、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48、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

49、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

50、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

51、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

52、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

53、现代化进程中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

54、政府职能定位及其对企业的管理

55、加入WTO与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

56、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

57、网络经济时代的政府危机与再造

58、公共管理与非政府组织的角色

59、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60、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61、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管理变革

62、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3、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64、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65、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

66、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67、论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68、政策环境和政策系统的关系

69、论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主要因素

70、论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

80、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

81、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82、论中美公共政策构成的差异及原因

83、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84、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85、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8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87、网络经济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88、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考

89、政府实行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90、试析行政责任的缺失

91、依法行政的政治环境研究

92、当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新标准

93、如何推行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94、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95、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96、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

97、我国改革后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趋势的表现

98、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发展研究

99、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

101、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102、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研究

103、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发展研究

104、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105、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106、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107、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问题

108、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109、试析建国后中国社会分层的演化

110、德治与法治比较研究

说明:上述选题仅供参考,考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