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宏观论述题整理

宏观论述题整理

宏观论述题整理
宏观论述题整理

一、国民收入核算

1、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区别(SNA、MPS)?

解:1、理论基础不同:SNA遵循西方经济学,MPS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核算内容(范围)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产业是否核算。SNA不仅计

算物质产品,而且计算劳务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而MPS只核算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不核算非生产性劳务。

3、核算方法不同:SNA只核算最终产品的价值或核算各部门的增加值(没有重复

计算);MPS核算个部门价值。

2、两种核算方法的主要区别(支出法、收入法)?

解:(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为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G为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

在运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然后再从国民收入中推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用要素所得法计算应为: GNP = 要素收入+ 间接税+折旧=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折旧。

以上两种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

如果用其它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则按支出法计算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3、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解:1、民收入核算中“非市场”的产品没有被得到统计

2、由于价格的扭曲和差异,使得同类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的进行国际比较

3、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4、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福利情况

二、国民收入决定

1、写出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公式,并加以分析说明。(为何必须满足恒等公式,不等会

如何?)

解: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投资=储蓄。

对于两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所以C+I=C+S, 即I=S。

对于三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G;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T, 所以

C+I+G=C+S+T, 即I=S+(T-G),T表示政府净收入,(T-G)可以看成政府储蓄,所以该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对于四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G+X;总供给(总收入)为Y=C+S+T+M, 所以C+I+G+X=C+S+T+M,即I=S+(T-G)+(M-X),(M-X)可以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所以该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如果投资不等于储蓄,即:

当投资〉储蓄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社会产品供不应求,厂商为了增加利润会增加投资,从而国民收入Y增大,继而储蓄增加,总供给增加,最终达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

当投资〈储蓄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社会产品供大于求,厂商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从而国民收入Y减小,继而储蓄减少,总供给减少,最终达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

2、用三个不同的模型说明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

解:(1)Y—E模型:

①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居民消费、企业投资需求。均衡的产出可表示为:Y=C+I,

这里,消费和投资是居民、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

资量,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②如果发生了实际产出大于市场实际需要的情况,则二者的差额就成为非意愿存

货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不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但它是国

民收入核算中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 计划支出(需求) + 非计划存货投资

③均衡的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与计

划产出正好相等,即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若用 E 表示支出,y 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 Y 在均衡条件下,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同时,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经济均衡的条件是 E = Y ,

(2)IS-LM模型:

①IS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点的轨迹。

②LM曲线描述的是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点的轨迹。

③IS-LM 模型则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同时达到投资(I)=储蓄(S),货币需求(L)=货币供给(M)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决定的模型。

④一方面,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

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

则有货币市场供求决定,也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了;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即货币市场的均衡受到产品市场的影响。因此,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分析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

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

(3)AS-AD模型

① AD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

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函数关系。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

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以横轴表示总需求,纵轴表示价格水平,AD曲线一般向右下倾斜,这是因为:

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使得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均衡利率上升,

抑制了投资与消费,总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

下降以及出口相对价格的提高,从消费下降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

② AS曲线(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社

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所谓总供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

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如劳动市场上的价格是否出清,工资是否具有粘性等)可分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经济学派)与短期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与潜在产出的直线,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的上涨,而不能影响实际产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则向右上倾斜,且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③AS-AD模型是将AD曲线与AS曲线结合起来,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产量和价格

水平的决定和宏观经济的波动。如可以运用AS-AD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

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以及长期中的充分就业状态,同时可以得出相应的应对

措施。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资本边际效率MEC的变动趋势及原因。

解: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通俗而言,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厂商计划一项投资时预期可赚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MEC取决于预期的未来收益R和购置投资资产的成本C。

由于资本边际效率I=(收益R-成本C)/成本C=净收益/成本,所以资本边际效率是一个百分率,可以直接与利息率相比较。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不断递减的,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

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

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

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动机:

①交易动机: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

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紧急支付;

③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

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有货币。

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L1)。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L2)。

而货币总需求(L)等于货币的交易需求(L1)与投机需求(L2)之和。对于交易性需求,凯思斯认为它与待交易的商品和劳务有关,若用国民收入(Y)表示这个量,则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表示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该函数是收人的递增函数。对于投机性需求,凯恩斯认为它主要与货币市场的利率(i)有关,而且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表示为L2=L2(i)。但是,当利率降至—定低点之后,货币需

求就会变得无限大,即进入了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就可写成:

也就是说,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中,当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时会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它是凯恩斯分析的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的一种状态。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由流动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在数量上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其中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货币需求是有限的。

但是当利率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由于利息率太低,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没有什么收益的生息资产,而宁愿以持有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这时,货币需求便不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大了。如果利率稍微下降,不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将被货币需求所吸收。也就是说,利率在一定低点以下对货币需求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这就像存在着一个大陷阱,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都落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的意图就会落空。

3、影响IS曲线平移和斜率变化的因素各有哪些?并分析说明。

解: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r与国民收入y之间关系(反反向变化)的曲线。

因为Y=C+I+G+NX,所以影响IS曲线平移的因素有:自发性消费、自发性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

自发性消费增加、自发性投资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增加、政府税收减少均会导致IS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则左移。

IS曲线的斜率及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

图2 IS曲线斜率的特点

(1)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0

(2)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b和h

b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Y对r的反应越灵敏;b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h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I对r的变化越灵敏,Y对r的反应越灵敏;h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I对r的变化越不灵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四、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1、从IS-LM模型中,导出总需求曲线。

解: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表明了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结合,描述了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或国民收入的关系的图形。总需求曲线可由下述方法导出:从同时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出发,寻求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在IS─LM模型中,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唯一变动的是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并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即不影响IS曲线。但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却要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要影响LM曲线。这是因为,LM曲线中所说的货币供给量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如果以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M/P就是实际货币供给量。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而价格水平变动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就会发生变动。实际货币量的变动会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引起利率的变动,而利率的变动就会影响总需求变动,即

P↓→M/P↑→M/P>L→i↓→I↑→AD↑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经济解释是,

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使货币市场出现超额货币需求,从而使利率提高。伴随着利率的提高,投资支出下降,进而导致产出下降。相反,较低的价格水平使货币市场出现超额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下降。伴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支出提高,进而导致产出提高。

2、为何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正斜率?

解: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粘性工资模型: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

不完全信息模型: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

五、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政策的挤出效应(概念、产生、大小等)。

解: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产生:

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从而利率升高,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

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短期中,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小于1大于0,但在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则为1.由此得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大小影响因素:

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2、为何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最常用的货币工具?

解: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之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货币工具,是因为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以下主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1.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控制得当,这方面的作用较之其它工具更为有效。

2.公开市场业务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操作,使其效果无论在质上或在量上均达到中央银行预期达到的目标,而不象再贴现率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少的规模和较小的步骤操作,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地调整准备金,且不会象存款准备率政策那样,产生过于猛烈的影响。

4.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因而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调整的比较理想的工具。

5.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强的逆转性,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迅速作反方向的操作。

3、财政货币政策对收入、利率、消费、投资等的影响。

解: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影响:

在变动税收方面,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些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这同时会增加货币需求,使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削弱一一些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总的说来国民收入还是增加了。

在变动政府支出方面,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这同时也会增加货币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影响一些私人投资,但总的说来,生产和就业还是增加了。

货币政策的影响:

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或增长慢一些。

4、给出某个条件,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及其效应。

解: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

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初始状态是:(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2)、不存在高失业率;(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适宜的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1)、经济过热;(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3)、社会失业率低;(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七、经济增长理论

1、索洛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借鉴。

解:索洛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是罗伯特·索洛所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用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

?前提条件(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即资本-产出比率可变)

2 基本内容

?Sf(k)=k’+nk

S=储蓄率f(k)=人均产量(收入)k’=人均资本增量

n=人口增长率k=人均资本量

图中所示,横轴为人均资本拥有量k,纵轴为人均收入f(k)。集约生产函数曲线f(k)表明人均收入随着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增加而增加,人均产量即人均收入f(k)也相应增加。人均储蓄曲线sf(k)位于人均收入曲线f(k)的下方,因为储蓄只是收入的一部分,两者间的距离为非储蓄,即消费的部分。

当人均资本拥有量k为OB,则此时的人均收入为BJ,人均储蓄为BP,这部分人均储蓄一部分用于装备每一新增人口即资本广化的BG和一部分用于人均资本拥有量即资本深化的GP。这意味着k将提高,于是导致f(k)增加,因此,B点将右移到A点。A点资本的深化等于0,全部的人均储蓄都被用于资本的广化,经济达到均衡。反之亦然。

?模型的含义:人均储蓄量可以被用于两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量(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增加的人口配备人均资本量(资本的广化)

?结论是: 存在着一条稳定增长的途径,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无论最初的资本-产出比率数值如何,经济总是取向于稳定均衡增长途径.

新古典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实现人均产量增加有三种途径:1 人均资本量既定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增加总产出 2 提高储蓄率,使人均资本量增加 3 降低人口出生率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工程地质学复习(论述题)

1、举例说明岩浆岩的成因与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 侵入岩: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颜色由深至浅,铁镁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逐渐增加还含有石英、云母、角闪石,由于在地下缓慢固结,有较充分时间结晶而具粗粒结构,多为等粒状、斑状,常见构造有帯状构造、块状构造。 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颜色与浅至深,含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由于在地表迅速冷凝固结,无充分时间结晶而形成细粒结构或未结晶而形成的玻璃质,典型构造有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 2.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对于所给的任意一块岩石标本,首先要根据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结构、构造特征,首先鉴定属于哪一类岩石类型。然后在每—大类岩石中,根据其颜色的深浅、颗粒的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区分为哪一种岩石类型,例如岩浆岩可分为浅色的和深色的矿物,其结构有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三类;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三大类,从宏观上讲沉积岩均具有层理状构造,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由于经过风化、搬运,故成分较单一,具较好的磨圆度,并由胶结物胶结;变质岩主要是根据其构造分为片理的或非片理的两大类,片理的又可分为片状的、片麻状,其结构均为变晶结构。最后,再准确定出岩石名称。 3.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片麻岩各有什么特征?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它们? 花岗岩是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多呈肉红、浅灰、灰白色,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 长石石英砂岩是沉积岩,砂质结构,由50%以上的粒径介于2~0.05mm的沙砾胶结而成,粘土含量<25%,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 花岗片麻岩是变质岩,由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石榴子石等一些变质矿物,矿物晶体粗大呈条带状结构,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具典型的片麻状构造。 二、水的地质作用 1从原理上说明为什么砂岩是透水层,页岩是隔水层. 主要是由于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和胶结物的类型说决定的,页岩的矿物颗粒细小,胶结物为泥质胶结,胶结紧密,岩石的孔隙度低,封闭性强。砂岩的矿物颗粒比较大,胶结物一般为泥沙质胶结,岩石的孔隙度大,所以对于水的封闭性差,甚至是储水的地层。 2.第四纪地表流水沉积物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坡积层松散、富水,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易出现滑坡; 洪积层上部以砾石、卵石为主要成分,强度高、压缩性小,是建筑物较良好的地基,但其孔隙度大,透水性强;中部以砂土为主,下部以粘性土为主,也是较好的地基,特别需注意泥石流; 冲积层作为地基,砂、卵石的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建筑材料,粘性土承载力较低。 三、岩石工程性质 1.根据岩石的地质特征评述沉积岩的工程性质. 碎屑岩:按硅质、钙质、铁质、石膏质、泥质依次降低;基底式胶结的岩石胶结紧密,强度较高,受胶结物成分控制;接触式胶结岩石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强度低; 粘土岩:工程性质最差,强度低,抗水性差,亲水性强,若节理裂隙很少时是很好的隔水层;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一般情况下工程性质良好,具足够高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一定韧性,是较好的建筑材料,需特别注意是否被溶蚀 2.岩石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是如何影响岩石风化速度的? (1)岩石的成因反映了它生成时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岩石的生成环境和条件与目前地表接近,则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相反就容易风化。如岩浆岩中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抗风化能力依次减弱,一般情况下沉积岩比岩浆岩和变质岩抗风化能力强。(2)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不同,其结晶格架和化学活泼性也不同。常见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石英、正长石、酸性斜长石、角闪石、辉石、基性斜长石、黑云母、黄铁矿。从矿物颜色来看,深色矿物风化快,浅色矿物风化慢。对碎屑岩和粘土岩来说,抗风化能力主要还取决于胶结物,硅质胶结、钙质胶结、泥质胶结的抗风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doc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広观经济学考试论述题(第四大题部分) 六、论述题: 6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拯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6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6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7P增加要多一些? 6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口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NP? 65.如果政府庭用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GNP会发生什么变化? 66.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口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67.“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6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记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公债得到的利息不记入GNP? 6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 7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Z耐用消费品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71.为什么存货被算作资木,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7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7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 74.为什么西方広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7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対策? 76.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冇什么区别? 77.如果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來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同样大的影响?

自考中国行政史历年试题论述题部分的答案整理(部分题目因重复已归纳到简答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宋代监察制度的改革。P144 一、台谏趋于合一。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则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谏合为一体。台谏合一使监察的锋芒集中于各级官员,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这和专制皇权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从庆历年间开始,不再用现任宰相推荐者为台谏官,后又取消了执政者亲属担任台谏官的资格,至北宋末年形成定制。从此以后,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称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其权力得到强化。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宋朝监察官员权力虽然很大,但同时也处在被监察的地位上。御史台一方面对各级官员实施法律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之下。 42.试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主要特点。P240 第一,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第二,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带有较多的“临时”色彩。 41.试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P140-142 39.试分析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P74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这是中央集权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此来调解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第二,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此乃监察制度的主导方面,前已述及;同时也应看到监察制度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监察机构当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去污剂,弹劾不法官吏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加强职官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选官、任官和官吏考核的监督则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总之,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解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中国封建国家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所谓“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简单说就是皇帝对国家行政有控制和决策之权,中枢机关人员对皇帝的决策有审议之权,谏官和执行官对不恰当的决策有封驳之权。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还有一些约束之法,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从汉朝开始即有儒生给皇帝和太子讲授经典的做法;通过神权来制约、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等向失道的君主提出意见;大臣还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的“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革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制度及训示也可作为制止后世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39.试述中国封建制国家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P70 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39.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主要困难。 41.试析战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困难。P313 第一,领导班子不力。从1948年6月组成的“行宪”后的首届行政院,到1949年9月南京政府垮台,行政院的领导班子在16个月中更迭了四次。行政院领导班子更迭如此频繁,显然难以保证行政决策的有效执行。 第二,系统紊乱。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完成行政任务的组织保证。但是,战后南京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互不相谋。战后,接受敌伪财产的工作典型地反映了南京政府行政执行上的混乱。在接受过程中,由于不同系统都想通过接收而自肥,互相争夺,以致各地的敌伪财产一般都要经过三四轮接收。有的敌伪财产被国府、省府和市府三道封条并贴。有时一个工厂同时有两三个部局来争。许多军政官员也趁接收之机,贪污盗窃,敲诈勒索,骚扰百姓。 第三,指挥失灵。行政指挥是行政执行中的重要环节。没有统一的行政指挥,行政执行就会陷入混乱,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南京政府后期,随着军事、政治、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权

《管理学》论述题整理

管理学论述题 第一章 一、管理者得角色 1、根据亨利明茨伯格得理论,分为: ①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2、根据彼得F德鲁克得理论,分为: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与工作 二、管理者得技能: 1、技术职能:如管理会计得人要懂会计 2、人际职能:对各高中低层管理人员得要求大体相同 3、概念职能:将组织视作整体,了解各部分相互关系 三、管理职能 1、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得行动 2、组织:管理活动得根本职能,就是其它一切活动得保证与依托 3、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 5、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得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得原动力 第二章(包括评价!) 一、泰罗得科学管理理论 1、理论:①科学管理得根本目得就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得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得管理方法代替旧得经验管理③实施科学管理得核心问题,就是要求管理人员与工人双方在精神上与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2、做法:①对工人提出科学得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得选择、培训与提高④制定科学得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使管理与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得劳动称为执行职能3、评价:⑴积极性:①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得科学管理方法,就是管理理论得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需要③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使管理理论得创立与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⑵局限性:把人瞧作纯粹得“经济人”,忽视了员工感情、态度等因素 二、法约尔得组织管理论: 1、管理得六种职能:①技术②经营③财务④会计⑤安全⑥管理 2、管理得14条原则:(个人认为重要得2个)①分工②统一命令 三、行为科学学派 ㈠梅奥得霍桑实验: 1、企业得职工就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得社会欲望,提高工作得士气,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得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该采用新型得领导方法 ㈡X,Y理论,超Y理论(比较简单) 1、X:①人得本性就是坏得②采取严格得控制,强制方式 2、Y:①人得本性就是好得②创造多方面满足工人得环境就是她们得智慧与能力得到充分得发挥

工程地质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 1、岩土体的各种与建筑有关的性质称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是指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2、粒径:土颗粒的直径,单位是mm。 粒组:土颗粒按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合成的组叫粒组(粒级) 3、斜坡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4、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矛盾而引起的,对建筑物本身顺理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5、不同结构类型,不同自振周期,不同阻尼比的建筑物在某一给定的地震过程作用下发生的最大地震反应称为地震反应谱。 6、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细粒土可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应于转变点的含水率,称为界限含水率,也称为稠度界限。 7、附加应力是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中产生的应力。 8、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如侵蚀作用、堆积作用等形成的山坡、海岸、河岸等。 9、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传播介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10、在满足建筑物的强度和变形的条件下,允许地基变形的最大值。 二、简答题 1、土颗粒一般都带有正电荷,孔隙水中离子一般具有正负两级,因此就被土颗粒吸附,就形成颗粒表明结合水,相邻的两个土颗粒同时吸附一个离子,这样就有部分结合水称为两个颗粒的公共结合水,就将两个颗粒连结起来。 2、地震的发生是地应力的释放过程,地壳岩体的强度是确定,当地下应力集中到能使岩体破裂使就会产生地震,因此释放的应力最大也不会超过岩土的强度。震级就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因此也是有限的。 3、岩土体之所以能够被压缩,是因为其中有孔隙,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会越来越小,就越难以变小,因此压缩曲线就变缓。 4、有效粒径(d1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10%对应粒径。平均粒径(d5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50%对应粒径。限制粒径(d60)或称限定粒径(d6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60%对应粒径。 确定任意一组粒组的百分含量 任意粒组的上限粒径对应的百分含量S上限任意粒组的下限粒径对应的百分含量S下限则该粒组的百分含量 S= S上限- S下限 5、因为基岩密度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的幅度小,且速度快,能量很快就传播开了,实际烈度较小,破坏程度低。而松散沉积物密度小,地震传播速度慢,导致能量集中,地震影响范围不大,而破坏很强,实际烈度就高,破坏就严重。 三、1、由p-s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较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对于比例界限荷载值与极限荷载很接近的土,当极限荷载PU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Pcr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两款确定时,且压板面积为0.25~0.50m2,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荷载量的一半。 (4)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实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2、工程地质勘探施工包含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 2.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 4.个人主义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 ·2.自然垄断 3.政府保护 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 4.平均主义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 2.布坎南 3.尼斯坎南

·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 ·2.行政垄断 3.自然垄断 4.科技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 ·2.平均主义分配 3.按需分配 4.按阶级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3.外部性 4.官僚也是经济人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 2.瑞典 ·3.美国 4.挪威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1.摩擦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 ·2.进入障碍 3.供给意愿不足 4.资源短缺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 2.法国 3.瑞典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2018年4月自考真题:《公共政策学》论述题部分及答案

2018年4月自考真题:《公共政策学》论述题部分及答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试述政策支持系统有效运行的影响 【答案】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 (1)信息传播系统: 比如:情报部门、统计部门、档案部门、图书资料部门以及政策信息的咨询、监督、反馈部门。基本功能是①信息的搜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③信息的传递。 (2)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 (3)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基本功能是: 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构成要素是: ①政策评估主体②评估对象③评估目的④评估标准⑤评估方法 【考点】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 31.试述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方法 【答案】评估是对各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择优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决策的意见。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是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1)预测是指预先测知未知事物或条件的可能性,以作为未来行动的依据。 1)预测性评估的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式证实。

2)预测性评估的方法:①外推预测②理论预测③判断预测 ①外推预测: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②理论预测:理论预测帮助分析人员以理论假设,以及当前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社会状况做出预测③判断预测:试图就各种判断进行推导和合成。 (2)公共政策的可行性评估,指的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拟采用的政策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能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评估。 1)技术可行性,主要以效力标准来衡量政策的具体产出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2)经济可能性,主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政治可行性,主要以政策对相关权力或利益群体的影响来衡量政策绩效。 (4)行政可操作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的可能性。 【考点】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宏观论述题整理

一、国民收入核算 1、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区别(SNA、MPS)? 解:1、理论基础不同:SNA遵循西方经济学,MPS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核算内容(范围)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产业是否核算。SNA不仅计 算物质产品,而且计算劳务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而MPS只核算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不核算非生产性劳务。 3、核算方法不同:SNA只核算最终产品的价值或核算各部门的增加值(没有重复 计算);MPS核算个部门价值。 2、两种核算方法的主要区别(支出法、收入法)? 解:(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为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G为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 在运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然后再从国民收入中推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用要素所得法计算应为: GNP = 要素收入+ 间接税+折旧=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折旧。 以上两种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 如果用其它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则按支出法计算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3、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解:1、民收入核算中“非市场”的产品没有被得到统计 2、由于价格的扭曲和差异,使得同类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的进行国际比较 3、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4、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福利情况 二、国民收入决定 1、写出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公式,并加以分析说明。(为何必须满足恒等公式,不等会 如何?) 解: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投资=储蓄。 对于两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所以C+I=C+S, 即I=S。 对于三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G;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T, 所以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全部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共三部分) 一、名词解释题 二、简答和论述 三、基本要点梳理 一、名词解释部分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 名词解释 《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臵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他认为“心之本体无

论述题专题整理(经济常识)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明年的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论述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必要性。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1)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2)人民政府担负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应该坚持“执政为民”,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忧民所忧、乐民所乐。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要求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请运用有关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 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巩固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如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都是改善民生的要求。 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政府担负的职能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保障和改善民生,符合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的目标。如上海市政府近年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完善社保制度等,都是改善民生的具体

工程地质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粒径: 有机质: 毛细水: 结合水: 重力水: 土的结构: 工程地质问题: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土的构造: 土的物理性质: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土粒密度: 工程地质条件: 土的密度: 干密度: 饱和密度: 含水率: 饱和度:。 土的毛细性: 土的力学性质: 正常固结土: 超固结土: 活断层: 地震: 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 地震效应:

二、简答题 1.我国主要通用的粒组划分方案是怎么样的? 2.目前常采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有哪些?细粒土、粗粒土各用什么方法? 3.什么是累计曲线,如何在累积曲线上确定有效粒径、平均粒径、限制粒径? 4.不均匀系数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5.土中的矿物主要有哪几类?各类矿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6.土的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有什么关系? 7.土中水按存在形式、状态、活动性及其与土粒的相互作用分哪些类? 8.为什么说结合水对细粒土的性质影响最大? 9.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结构连结有哪几种形式? 10.结合水、毛细水是怎么样把土粒连结起来的?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特点?不同结构特征对土的性质有何影响?12.什么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哪些主要性质? 13. 反映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那些?其中那些是实测指标? 14.根据饱和度大小,可将含水砂土分成哪些含水状态? 15.为什么说土的孔隙性指标是决定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最重要指标? 16.什么是稠度界限?稠度界限中最有意义的两个指标是什么? 17.细粒土随含水量变化表现出的稀稠软硬程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8.什么是塑态、塑性、塑限和塑性指数?他们有什么不同? 19.塑性指数大小说明什么?他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20. 细粒土具有涨缩性及崩解性的原因是什么? 21.为什么说土的力学性质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2. 什么是土的抗剪强度,粗粒土、细粒土抗剪强度有和区别? 23. 用推力法评价斜坡稳定性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24. 岩石与土相比力学性质有何异同? 25. 滑坡防治的措施 三、论述题 1.简述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如何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饱和土的压缩过程? 3. 简述分层总和法的假设条件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生理论述题整理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知识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6.什么是静息电位?其发生机制如何? Resting potential 是细胞静息时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差 发生机制是:离子的跨膜扩散 7.什么是动作电位?其发生机制如何?如何证明动作电位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Action potential 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时触发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发生机制是细胞受刺激时引起离子流动,造成内向电流或者外向电流 Ap 的发生主导是钠离子的内流引起的RP去极化,所以可以将细胞用钠离子阻滞剂处理后再给予刺激,发现不再产生AP, 则可证明AP 是钠离子主导的.之后测出AP 的锋电位,发现锋电位和钠离子平衡电位接近,可证明动作电位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8.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如何传导?有何特点?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特点是全或无,强度不衰减,具有不应期 9.请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局部电位是阈下刺激造成的膜电位改变 ,它的特点是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关,强度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叠加,强度随着传播不断衰减(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只在局部形成向周围逐渐衰减的电紧张扩布/ 没有不应期,可发生时间总和 & 空间总和) 动作电位是阈上刺激造成的,它主要由钠离子的外流以及局部电流的形式产生并传播.它的特点是全或无,传导强度不衰减,具有不应期 10.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如何变化?为什么? 细胞在一次兴奋中,在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0,在相对不应期兴奋性逐渐由0 上升到100%.在超常期兴奋性高于100%,在低常期兴奋性低于100%,之后兴奋性又回复到100%的水平。 知识点2:肌肉收缩 11.试述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 过程:AP 传到神经末梢→钙离子内流→ Ach 释放→ N2-AChR 活化→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引起EPP→EPP 扩布到邻近肌膜,引起AP→ Ach 被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 特点是单向传递,有时间延搁,易受缺氧/ 药物等因素影响. 12.何谓肌小节?肌小节中有哪些成分? Sarcomere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为1/2I+A+1/2I 组成. 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由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构成. 13.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钙离子起何作用?几种收缩蛋白各起什么作用?兴奋-收缩耦联是电兴奋和机械收缩间的中介机制结构基础是横管(T 管)、纵管(肌浆网) 钙离子是介质肌钙蛋白结合钙离子变构,使得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使之与肌球蛋白结合。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后,横桥水解ATP ,扭动使肌肉收缩。 14.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Ca2+ 结合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移位→ 肌动蛋白的横桥结合位点暴露,两者结合→ 横桥水解ATP 供能→ 横桥摆动→ 细丝滑行→ 肌细胞收缩 15.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当骨骼肌收到一次短促刺激,可发生一次AP ,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种形式的收缩成为单收缩当骨骼肌收到高频率的刺激时,新旧收缩过程出现总和过程的强直收缩。 16.前负荷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各有何影响?前负荷决定肌肉初长度 后负荷决定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4.在收缩特点上,心肌与骨骼肌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⑴二者均为横纹肌,收缩原理均为肌丝滑动。⑵二者收缩均受前后负荷影响。不同点:⑴收缩引发机制不同。骨骼肌没有自律性,运动神经纤维兴奋引起收缩。心肌有自律性,自发收缩。⑵ 对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依赖性不同。骨骼肌依赖性不大而心肌依赖性较大。⑶心肌为全或无收缩,而骨骼肌以运动单位为单位同步收缩。⑷骨骼肌收缩能总和引起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