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预防医学知识点

预防医学知识点

预防医学知识点
预防医学知识点

1.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一种协调人类环境的战略。他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2.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4.公害(public nuisance)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称为公害。

5.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成为公害病。

6..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也称水性传染病

7.地方性氟病(endmic fluorine poisoning)是生活在高弗区的居民通过食物,饮水及空气等介质,它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8.碘缺乏病(IDD):是指机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因碘长期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

9.必需氨基酸EAA: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10.条件氨基酸(CEAA):半胱氨酸和酪氨酸这类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

11.非必需氨基酸(NEAA):其余九种氨基酸,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并满足机体需要的

12蛋白质生物价(BV):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100倍表示。生物价越高,表明蛋白质被机体利润长度越高。

13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14.必需脂肪酸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目前认为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须的两种脂肪酸,前者可在体内转变为花生四烯酸,后者可在体内转变为20碳五稀酸EPA和22碳六烯酸DHA。

15.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是食物中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和木质素的总称,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海藻胶,木质素等。

16.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应包括人体所必需的足够的热量及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间的平衡,避免缺乏或过多,以满足机体代谢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17.食源性疾病FBD: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8.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是指食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9.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20.气溶胶(aerosol):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21.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22.工作有关疾病(work related disease):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并非是所患疾病唯一直接的原因,而只是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表现为特定职业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升高,潜在的疾病显露和以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23.刺激性气体(irritative gas):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多具有腐蚀性。

24.窒息性气体(suffocating gas):是指阻碍机体氧的供给,吸入,运输和利用,从而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的一类有害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

25.尘肺(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6..矽肺(silicosis):是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7..矽结节(silicotic nodule):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肉眼观察为稍隆起于肺表面的,呈半球状结节样改变的肺组织纤维化。

1.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2.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影响,使天然形成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3.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4.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形成彼此以食物链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

5.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

6.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按其性质在外界变化情况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7..环境污染的转归: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环境中分布和迁移。影响因素: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外界环境的理化条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8..物质蓄积: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污染物时如果机体吸收污染物的数量超过排泄污染物的数量,污染物在体内的数量逐渐积累增多称为~

9..功能蓄积: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迅速排出体外,不在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器官或靶组织上产生的功能改变可逐渐积累,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害,这称为~

10.通常情况下,经生物转化,化学物毒性会降低,称为生物解毒作用。但也有一些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称为生物活化作用。

11.联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和(或)物理因素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致使对机体的毒作用增高或降低的现象。

12.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群体中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频率而随之变化的关系,即剂量与某种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3.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物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以及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1.SO2促进苯并比的致癌性

2.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社会~

3.环境污染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4.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水,食物及其生物在内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环境。~

5..环境污染可以引起多种类型的疾病,主要有公害病、职业病、食物中毒、传染病。

5.消化道是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6.大多数污染物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如铅最初集中在血流丰富的肝,之后主要沉积于骨骼组织中.

7..如果污染物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种器官称为该毒物的靶器官。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是镉的靶器官。

有的组织器官中污染物的含量虽然高,但未显示明显的毒性作用,此类器官称为储存库,如肝,肾,脂肪组织是污染物在体内储存的主要场所。

8..肾是排泄环境污染物最重要的器官

9.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常见有毒动植物中毒毒性成分及来源、中毒表现

10..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①夏秋季气温高,细菌易滋生繁殖;②人们喜吃凉食、冷食:③人体肠肠道的防御功能降低。

1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1)食物被细菌污染(2)储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在放较长时间(3)食品加热不彻底

12.职业病诊断:1)职业史:详细可靠的职业史是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者诊断机构将不予受理。2)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是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13.污染物在环境中被富集的条件: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在生物富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损

害。

14.介水传染病流行特点:

①水源被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其发病者可终年不断。

②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净化和消毒措施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职业有关疾病包括: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工作有关疾病(work related disease)和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 trauma)三大类。

2.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是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3..人类环境由多种因素构成。这些因素是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4..除痛痛病(镉中毒)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SO2)、伦敦烟雾事件(CO2、SO2、粉尘)、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NO2)、四日市哮喘事件(重金属微粒SO2)、水俣病事件(甲基汞)、博帕尔事件(异氰酸酯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放射性物质)。

5..环境的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种方式进行。

6.目前主要的环境污染现象:①臭氧层破坏②酸雨③全球气候变暖④沙漠化

空气中常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Ip,氮氧化合物,光化学烟雾,一氧化碳,多环芳烃

7.PAH:苯并(α)芘等多环芳香烃,主要吸附在粒径小于2um颗粒物上,沉积于肺泡区。

8.克山病,缺硒造成(缺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9.必需氨基酸(EAA):有8种,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结氨酸,另外组氨酸是婴儿的必需氨基酸。

10.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1:1:1是最好

必需脂肪酸: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亚麻酸,作用:它们是构成线粒体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与胆固醇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并可作为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质在体内合成的原料

11.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3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4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一级预防的内容主要包括改善环境措施和增进健康措施两方面。一级预防是积极的预防措施主要,应用有关免疫学,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预防工作。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也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其目的是控制和减缓疾病病程的进展,促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提高治愈率。二级预防,要求尽可能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人,尤其是传染病人,以利于对病人及早隔离和治疗,防止周围人群受感染。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临床预防。对已患病的病人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防止病残,使之早日康复!

1.健康促进的原则: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切忌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实事求是原则、灵活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2..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受害地域,对象,利益)、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

3..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按照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而按照产生损害的性质分为特异性损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慢性中毒(水俣病、痛痛病、砷污染造成的“黑脚病”)、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非特异性损害(机体抵抗力低下,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人群总死亡率增加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①相加作用: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②协同作用:各化学物交互作用可以引起毒性增强,即联合作用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的效应之和③拮抗作用: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④增强作用:若一种化学物对某组织或器官无毒性作用,但另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有毒作用,两者同时或先后暴露时可以使其毒作用增强。

5.空气中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1)化学性污染物:二氧化碳,燃烧产物。烹调油烟,甲醛及其挥发性有机物。(2)物理性污染物:噪声,非电离辐射(3)生物性污染物:军团菌与军团菌病,尘螨(4)放射性污染:氡及其子体

6.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脑缺氧的症状和体征,少数患者可有迟发型的神经精神损害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其他脏器的缺氧性改变。

2、处理:1)中止一氧化碳继续吸收2)及时急救及氧气治疗3)积极防治迟发型脑病及对症治疗

7、简述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基本卫生要求。(1)感官性状良好:透明,无色无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2)流行病学安全:水中不应含有任何病原微生物及寄生卵,幼虫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3)化学组成无害: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 (4)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量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剩余量的要求。

8.微生物学性状指标:(1)细菌总数:规定细菌总数限值为MPN/100ml或100CFU/ml(2)总大肠菌群:不超过3个/100ml修订为每100ml水样中检出大肠菌群(3)耐热大肠菌群即粪大肠菌群,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同上。

9.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适宜的加氯量为游离性余氯指标是适宜氯量为消毒30分钟后水中游离性余氯大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含有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05mg/l。)和接触时间>30min(2)水的pH(3)水温(4)水的混浊度(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0.氟中毒的临床表现:(1)氟斑牙:表现为牙面光泽的改变,色素沉着,粗糙,严重者出现以下3种类型:白恶性,着色型,缺损型(2)氟骨症:疼痛最普遍,早期是腰腿关节疼痛。神经症状:蚁走感等感觉异常。肢体变形。其他:头痛,头昏,心悸,乏力等

氟中毒的预防:(一)第一级预防减少氟的摄入量是根本性的预防措施。饮水型氟中毒应以改水降氟为原则,高氟煤烟污染食物和空气的病区应以改灶防污染为主。

(二)第二级预防结合环境监测和人体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第三级预防:对地方性氟中毒患者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情继续发展,其治疗原则是减少氟的摄入与吸收,促进体内氟的排泄,拮抗氟的毒性,增强机体抵抗力

11.碘缺乏的预防:第一级预防:碘盐法,碘油法,增加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海鱼,少食致甲状腺肿物质如芥蓝,卷心菜,甘蓝

第二级预防1、碘防治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采取积极的临床治疗措施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患者,防止病情恶化

12.膳食纤维的作用:(1)通便防癌(2)降低血清胆固醇(3)降低餐后血糖辅助治疗糖尿病(4)能吸收化学物质

13、影响钙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包括机体和膳食两方面:(1)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钙的吸收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男性高于女性,孕妇乳母钙吸收增高(2)有利于钙吸收的因素: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降低肠道PH和增加钙溶解度的膳食均能促进钙的吸收。(3)不利于钙的吸收因素:在肠道中与钙形成不溶性物质会干预钙的吸收。糖醛酸残基与钙结合,时微笑话的脂肪酸与钙形成钙皂影响钙的吸收,胃肠道PH升高的药物(如四环素)影响钙的吸收。

14.各类维生素缺乏病的表现。

(1)VA:①夜盲症②组织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③生长发育迟缓(2)VD①佝偻病②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3)VE红细胞膜受损导致溶血性贫血(4)VK:影响凝血酶原合成表现为凝血缺陷和出血(5)VB1:①成人脚气病(干性,湿性,混合型)②婴儿脚气病(6)VB2:口腔-生殖综合征咽喉炎,口角炎,舌炎,唇炎、慢性脂溢性皮炎、,躯干和四肢皮炎,随后出现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

15.合理营养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 2.科学加工与烹调食物 3.保证食物安全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

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17.食物中毒的特点:1 潜伏期短发病急剧,集体性发病呈爆发性,病程大多较短。2与食用某种食物有关3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多数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炎症状4常集体发病

18.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原则:1迅速排除毒物2对症治疗3特殊治疗

19.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1首先应该加强对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特别加强对屠宰场前、宰后的检验和管理。禁止使用病死禽畜或其他变质肉类2防止食品被细菌污。食品做到生熟分开,特别是制作冷荤熟肉时。从业人员应该进行健康检查检验合格后方能上岗,如发现肠道传染病及带菌者应及时调离。炊事员、保育员有沙门菌感染或带

菌者,应调离工作,待3次大便培养阴性后才能返回原工作岗位。3控制细菌繁殖。主要措施是冷藏、冷冻。温度控制在2C—8C,可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繁殖。熟食品在冷藏中做到避光、断氧、不重复被污染,其冷藏效果更好。4彻底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食品食前应彻底加热煮透,隔餐剩菜食前也应充分加热。高温杀菌的效果与温度高低、加热时间、细菌种类、污染量及被加工的食品性状等因素有关。

20.沙门菌: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食品被沙门菌污染,再加上烹调时加热温度、时间不够,未能杀死沙门菌。

临床表现: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最短2小时,长者可达72小时,平均为12-24小时。按临床特点可分为胃肠炎型(多见)、类伤寒型、败血症型、霍乱型和类感冒型。前驱症状有寒战,头痛,头晕,恶心与痉挛性腹痛,大便每日3-5次,常为黄绿色水样便(特征),量多。

预防:1防止沙门菌污染畜禽肉蛋2控制食品中沙门菌的繁殖3加热以彻底杀灭病原菌:关键是使肉块中心温度至少达到80℃,持续12分钟以上。

21.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嗜盐菌)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是鱼、虾、蟹、贝等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引起原因可能因为海产品带菌率高、生熟交叉污染及人群带菌者对食品的污染

22.葡萄球菌:常因带菌炊事人员的鼻咽部黏膜或手指污染食物致质。(含淀粉和水分较多可促进肠毒素产生)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一般为2~5小时。起病急骤,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表现,以呕吐最为显著。

预防措施:1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加强饮食行业人员的卫生检查,加强牛奶的卫生检查2防止肠毒素的产生:食物应冷藏或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食用前要彻底加热。最主要的是杀菌

23.肉毒梭菌:内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由其产生的肉毒毒素所引起的。

中毒的重要特征为眼肌麻景,表现为复视、斜视,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同时伴有眼球震颤,病情严重者出现吞咽、咀嚼、语言、呼吸等困难,排痰及抬头困难,共济失调等,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全身肌肉松弛性麻痹,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短时间抽搐,意识丧失,最终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继发肺炎等而死亡。特殊预防:多价抗毒血清

24.常见有毒动植物中毒:1、河豚鱼中毒:毒性成分是神经毒素,卵巢和肝含毒素量最多,春季最易发生河豚中毒。

25.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类过敏性食物中毒,与个人的过敏性体质有关

26.毒蕈中毒:属于真菌植物。有毒成分引起的临床表现可分为1)胃肠型: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阵发性上腹部疼痛、体温不高2)神经精神型:主要以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还有轻度胃肠道症状3)溶血型:表现初期为轻微胃肠道症状,发病三到四天后出现溶血型黄疸,肝脾大,少数出现血红蛋白尿。4)肝肾损害型:病程分六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脏器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5)类光过敏型:中毒后身体暴露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指甲根部出血,指尖疼痛

可以用二巯基二丁酸钠(汞铅中毒也可用)

27.木薯中毒:常发生于木薯新开发种植区,木薯中毒是因为用未经去毒或去毒效果不好的薯块引起,引起中毒的物质为氰苷类(杏仁)。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组织缺氧,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28.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原因1食入大量含亚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蔬菜或其腌制品。2苦井水。3滥用食品添加剂。4误食亚硝酸盐。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肤出现发绀等组织缺氧的表现,同时中毒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无力,胸闷气短嗜睡心悸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心率减慢,心律不齐,昏迷和惊厥等症状,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抢救与治疗:大剂量维生素c可直接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故亚甲蓝、维生素c、葡萄糖,三者合用效果较好。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尽量食用新鲜蔬菜,腌制蔬菜时选用新鲜蔬菜,盐含量应该达到12%以上,至少腌制15天后再食用;对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地区,进行水质处理,不用苦井水煮粥,尤其不能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2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用量,应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3妥善保管亚硝酸盐,避免误食。29.黄曲霉毒素(AF)食品中以AFB1最多见,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故在食品检测中常以AFB1为检测指标。(可以导致癌症,如肝癌)

30.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职业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消除和控制了病因或限制作用条件后,就能有效减少或消除职业病的发病。

2)病因大多数是可识别和定量检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水平与职业病发病率或病损程度之间有明确的剂量效应(或反应)关系。

3)发病具有群体性:接触同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很少出现个别病例的情况。

4)大多数职业病的病变在早期是可逆的,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的治疗和处理,预后一般较好,恢复也较容易;中晚期后大多发展为不可逆病变。

5)目前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所以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

6)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患者个体无助于控制人体发病。

31、职业病的防治1)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健康促进:小1)a、医学监护:包括健康检查,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康状况分析和劳动能力鉴定等。b、职业环境监测:对生产环境有害因素定性定量的监测,评价劳动环境质量和公认的接触水平。

小2):加强职业人群的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促进包括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教育、职业心理学教育和预防为主的环境观念。

小3):注重膳食保健

2)采取技术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防治职业性损害的第一道防线)

小1)消除或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发生,小2)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扩散,小3)降低有害因素的浓度,小4)防止直接接触

3)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32.常见职业性中毒(铅、汞、苯、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的主要致病机制,特征性临床表现,常见处理及预防

铅: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炎,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主要表现为乏力、多梦、记忆力减退、肌肉关节酸痛等。

2、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为消化不良,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纳差、恶心、腹胀、腹隐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中度及较重中度病例,可以出现腹绞痛,又称铅绞痛。

3、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低色素正细胞型贫血,多伴有外周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碱粒红细胞的增多。

4、其他系统:铅可引起肾损害,部分患者出现Fanconi综合征。。

治疗:1、驱铅治疗:首选药物依地酸二钠钙。以缓解腹绞痛。另外患者应适当休息,给予合理营养,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

预防:1、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

2、降低车间空气中铅浓度

3、加强个人防护

4、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5、医学监护

汞: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一般起病急,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酸痛、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可出现肾损害和汞毒性皮炎。

2、慢性中毒:其典型的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表现为易兴奋症,震颤和慢性口腔炎。

治疗:1、急性汞中毒:1)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服,静卧,保暖。

2)对误服汞盐患者,接诊后是否洗胃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病情稳定之后,再给予驱汞治疗。

3)驱汞治疗:首选药物为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如患者肾功能出现衰竭征象,应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2、慢性汞中毒:1)驱汞治疗:选用的驱汞药物与急性中毒相同。

2)对症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适当使用镇静安神的药物,口腔炎患者可局部用药。

临床表现:急性苯中毒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慢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害。1、急性中毒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轻者酒醉状,伴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幻觉、哭笑失常等表现。重者意识丧失、肌肉痉挛或抽搐、血压下降、瞳孔扩散,可因呼吸麻痹死亡。白细胞先轻度增加,再降低,尿酚和血苯升高。

2、慢性中毒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候群的表现。造血系统损害的表现是慢性苯中毒的主要特征,以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最常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中性粒细胞内可出现中毒颗粒和空泡;血小板减少可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女性月经过多;严重患者发生全血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苯还可引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多,其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很少见。

中毒性肺水肿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1)局部刺激症状2)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化学性肺炎3)喉头痉挛、水肿4)中毒性肺水肿: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5)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2、慢性损害: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刺激性气体,可致慢性眼睛、呼吸道炎症及牙齿酸蚀症,同时常伴有神经征和消化系统等全身症状。

治疗:1、阻止毒物继续吸收,处理灼伤、预防肺水肿1)防止毒物进一步吸入2)对症处理3)预防肺水肿4)限制静脉补液量

2、肺水肿治疗:1)及早吸氧,纠正缺氧2)应用去泡剂:二甲基硅油(消泡净)3)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4)如并发气胸或纵膈气肿,应减轻胸腔压力。预防和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肺水肿。

33.影响矽肺发病的主要因素:矽肺发病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粉尘浓度,粉尘分散度,接尘工龄,防护措施和接触着个体因素有关。

34.矽肺病理改变分为矽结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矽性蛋白沉淀,团块型纤维化

35.矽肺并发症:肺结核(常见,危害最大),肺及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肺心病。

36.矽肺的临床表现:一般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多种症状。气促常较早出现,呈进行性加重。早期常感胸闷、胸痛,胸痛较轻微,为胀痛、隐痛或刺痛,与呼吸、体体位及劳动无关。胸闷和气促的程度与病变的范围及性质有关。早期由于吸入矽尘可出现刺激性咳嗽,并发感染或吸烟者可有咳痰。少数患者有血痰。X线胸片是诊断矽肺的主要方法。主要表现为结节阴影(直径一般在1~3mm)、网状阴影或(和)大片融合病灶。其次为肺门改变、肺纹理改变和胸膜改变

37.常见尘肺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处理及防治

尘肺的临床表现:1.症状与体征:可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虽可逐渐加重,但与胸片改变并不一定平行。

2.胸部X线片表现:X线通过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对X线吸收率的变化,呈现发“白”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小阴影,作为尘肺诊断依据。

(1)圆形小阴影:其病理基础以矽结节为主,呈圆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按直径大小分为p(<1.5mm),q(1.5~3.0mm),r(3.0~10mm)三中类型。

(2)不规则形小阴影:病理基础主要是肺间质纤维化。表现为粗细、长短、形态不一的致密阴影。(3)大阴影:指长径超过10mm的阴影,为晚期尘肺的重要X线表现,形状有长条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理基础是团块状纤维化。

4)胸膜变化:胸膜粘连增厚,晚期膈面粗糙,呈“天幕状”阴影。胸膜改变包括胸膜斑、胸膜增厚和胸膜钙化

(5)肺气肿:多为弥漫性、局限性、灶周性和泡性肺气肿,严重者可见肺大疱。

(6)肺门和肺纹理变化:早期肺门阴影扩大,密度增高。边缘模糊不清,肺纹理增多或增粗变形。晚期肺门上举外移,肺纹理减少或消失。

4.并发症: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是肺结核。

尘肺治疗

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增强体质,加强营养,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预防肺内感染,积极防治并发症,消除、减轻症状和改善病情,延缓病情的发展速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1.治疗:尘肺患者应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结核及其他并发症,以期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

⑴保健康复治疗⑵对症治疗⑶并发症治疗①积极控制呼吸系统感染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对症处理③呼吸衰竭的治疗

预防措施:“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尘肺综合性预防的“八字方针”。

(1)组织法律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企业法人代表和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粉尘的危害,确保防尘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及防尘设备的维护管理。

(2)技术措施:用工程技术措施降低或消除粉尘危害,是控制粉尘危害的最根本措施。

(3)卫生保健措施:定期测定粉尘浓度,将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连浓度以下,合理使用防尘口罩,确实抓好健康监护。

38.高温作业的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

39、高温致中暑的类型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40.各种矿物质、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及缺乏病的主要表现

钙:长期缺乏钙和维生素D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骨软化、骨骼变形,严重缺乏者可导致佝偻病,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钙缺乏易患龋齿,影响牙齿质量

钙的食物来源:奶和奶制品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是重要的钙来源。

铁:铁缺乏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膳食中的铁的良好来源,主要为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鱼类。锌:缺锌可引起食欲减退或异食癖,生长发育停滞,儿童长期缺乏锌可导致侏儒症。锌的食物来源:锌的来源较广泛,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和动物内脏是锌的极好来源。碘:碘缺乏的典型症状为甲状腺肿大。碘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海产品硒:(1)硒的生理功能:1.硒是抗氧化酶如GPX、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 等的必须组分,它通过消除脂质氢过氧化物,阻断话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而起到延缓衰老、预防某些慢性疾病的作用。2硒通过脱碘酶发挥对甲状腺激素调节作用,对全身代谢及相关疾病产生影响。如碘缺乏病、克山病、衰老等。3 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硒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充硒可以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而起到预防疾病效果。4.保护心血管和心肌作用,调查发现机体缺硒可引起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克山病。5.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以及抗肿瘤的作用。

维生素A:缺乏①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者可致夜盲症②维生素A缺乏还会引起机体不同组织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③生长发有迟缓

食物来源:维生素A最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良好来源是深绿色或红黄色蔬菜和水果

维生素D:缺乏:缺乏维生素D,对儿童将引起佝偻病;对成人,尤其是孕妇、乳母和老

人,可发生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食物来源: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内源性(即日光/紫外光照射皮肤合成)和外源性

【即食物来源)两方面。维生素D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海水鱼(如沙丁鱼、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

维生素E:缺乏出现溶血性贫血

食物来源:含量丰富的食品有植物油,麦胚、硬果、种子类,豆类及其他谷物

(1) 生理功能中的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起构成体内抗氧化系统,保护生物膜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细胞骨架及其他蛋白质的巯基免受自由基攻击。在非酶抗氧化系统中维生素E也是重要的抗氧化剂。

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酶原合成,表现为凝血缺陷和出血,维生素K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

维生素B1:缺乏:维生素B1缺乏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成人和婴幼儿均可发生成人脚气病,婴幼儿脚气病。成人脚气病分型:1.干性脚气病 2.湿性脚气病 3.混合型脚气病

食物来源:维生素B1的食物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谷类的谷皮和胚芽、豆类、硬果和干酵母,糙米和带麸皮的面粉比精白米面中含量高;二是动物内脏(肝、肾)瘦肉和蛋黄

维生素B2:缺乏:核黄素缺乏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唇、舌、口腔黏膜和会阴皮肤处,故有“口腔-生殖综合征”之称。核黄素的良好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物,肝、肾、心、蛋黄、乳类尤为丰富。

尼克酸(烟酸):缺乏:尼克酸缺乏症又称癞皮病。临床上以皮肤、胃肠道、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其典型病例可有皮炎、腹泻和痴呆,即三“D”症状。

食物来源:尼克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肝、肾、瘦肉、花生、茶叶、口蘑等含量较高

维生素B6:缺乏:维生素B6缺乏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和神经系统。眼、鼻和口部皮肤脂溢样皮肤损害伴有舌炎和口腔炎。神经系统方面表现为周围神经炎

食物来源:维生素B6的良好来源为肉类(尤其是肝)

叶酸:缺乏的典型症状为巨幼红细胞贫血

食物来源:深色绿叶蔬菜、胡萝卜、肝、蛋黄、豆类,南瓜,杏等都富含叶酸。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严重摄人不足可患维生素C缺乏病。临床的早期表现有疲劳、倦怠、皮肤出现瘀点、毛囊过度角化,其中毛囊周围轮状出血具有特异性,出现在臀部或下肢,继而出现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机体抵抗力下降、伤口愈合迟缓、关节疼痛及关节腔积液,可伴有轻度贫血等。食物来源: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编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号:50416303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学分:3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 绪论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健康的概念。健康权。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预防策略的实施原则*。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目的*。 第九章临床预防医学与健康管理 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内容。健康管理的定义。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具体原则。危险因素的概念及特点*;临床场所如何收集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在慢性病预防中的意义。健

预防医学》试题库

《预防医学》试题库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0分) 1.整体健康具有、、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5.预防工作可分为、、、、五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医学模式 2.预防医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 4.整体健康 5.健康促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10每题1分,11-16每题2分,共22分) 1.预防医学的对象()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取无菌纱布的正确方法是0.99分 A.用消毒的手指拿取纱布 B.戴手套拿取纱布 C.用无菌持物钳夹取纱布 D.用灭菌换药镊子夹取纱布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取无菌纱布的正确方法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纱布。 2、可能致肺癌的是0.99分 A.长期饮用含藻类毒素的地沟水或井水 B.长期接触石棉 C.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D.长期接触汞 E.长期接触铅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长期接触石棉可以物理刺激肺导致肺癌。 3、和破损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的器材0.99分 A.灭菌剂或物理、化学灭菌方法 B.应用灭菌剂或高效消毒剂 C.应用物理灭菌方法 D.杀灭结核杆菌的消毒剂或中、低效消毒剂 E.杀灭细菌繁殖体的消毒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和破损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的器材时应用灭菌剂或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4、传染病区使用的拖把0.99分 A.拖把应有明显的标记,严格分区使用 B.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C.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适量倒在污染地面30min后,用拖把拖干净 D.拖把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洗干净,晾干备用 E.应先消毒,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水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悬挂晾干备用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传染病区使用的拖把应先消毒,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水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悬挂晾干备用。 5、某工地食堂用餐后半小时左右,有多名工入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出现发绀,并出现精神萎靡、头晕、头痛、乏力、心跳加速,有的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最大可能是0.99分 A.沙门菌中毒 B.大肠杆菌肠毒素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四季豆中毒

远程教育预防医学复习题

预防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 1.缺乏维生素A易患: A.坏血病B.脚气病C.赖皮病D.干眼病2.下列哪一种是由“嗜盐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A.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C.葡萄球菌食物中毒D.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3.在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 A.败血症型B.类感冒型C.胃肠炎型D.类伤寒型4.健康成人应该保持哪种氮平衡: A.零氮平衡B.正氮平衡C.负氮平衡D.零氮平衡并富裕5% 5.脚气病是由于缺乏下列哪一种维生素引起的: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 6.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组全部是成人必需氨基酸: A.赖氨酸丙氨酸亮氨酸B.苏氨酸色氨酸谷氨酸 C.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D.异亮氨酸甘氨酸缬氨酸 7. 秩和检验又叫: A. 参数检验 B. t检验 C. 非参数检验 D. 方差分析 8.比较相同人群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异程度,宜用的统计指标是: A. 全距 B. 标准差 C. 中位数 D. 变异系数 9. 反映一组偏态分布资料平均水平的指标宜用: A.变异系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均数 10.下述____种资料为计数资料。 A. 血红蛋白( g/L ) B. 红细胞计数( ×1012/L ) C. 抗体滴度 D. 血型 11.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A. () S X X n = - ∑2 B. () S X X n = - ∑ - 2 1 C. () S X N = - ∑μ2 D. () S X N = - ∑ - μ2 1 12.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相对数是: A. 相对比 B. 率 C. 构成比 D. 率的标准误 13.一个呈正态分布的数据资料最好用________表示其平均水平。

执业医师考试预防医学章节重点及汇总

目录 预防医学 (1) 绪论 (1) 医学统计学方法 (4)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14) 临床预防服务 (30) 社区公共卫生 (45) 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61) 预防医学 绪论 考试大纲 (1)预防医学的概述:定义、内容、特点、意义 (2)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当代健康观、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决定因素生态学模型 (3)三级预防策略: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 (一)预防医学概念 1.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这是一个“健康生态模型”,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 2.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包括卫生系统功能、卫生决策和资源配置、筹集资金和健康措施评价等),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三级预防措施。要求所有医生应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如何了解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物质与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找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早逝的目的。 3.特点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③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二)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预防医学(卫生学)1

卫生学 ?健康: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的内涵包括: (1)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 (2)自我感觉良好。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是健康的基准,比之本人所处环境对健康影响更为重要。一个残疾者外表上虽然异于正常人,但能够按自己的身体特点克服种种困难,做些对人民有利的工作,而与一个体格上健康,却终日郁郁寡欢者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讲,前者是健康人,而后者是病人; (3)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一、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研究对象: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 ?研究任务: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等。 ?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卫生学研究的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可进一步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 ?环境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大气及室内空气、水体、土壤(岩石)、食物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 ?环境因素是指介质中被转运物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成分。可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我国卫生工作战略目标: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本质含义:“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支付能力等,都应该享有同等权利。 五、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1.学习环境与健康关系的概念,掌握影响健康的各种环境,充分认识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2.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有关问题。 3.掌握作为全科医师应具有的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机能,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一节人类的环境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 第二章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环境分类: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由于地球结构的原因,造成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出现相应元素的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为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2.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渐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物质的统一性(P12)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如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由于低氧环境的影响,机体从环境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居民,但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生一些适应性改变,如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多。使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条件相适应,并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研究环境暴露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6.土壤沙漠化 2.臭氧层破坏 7.大气污染 3.生物多样化减少 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 4.酸雨蔓延 9. 海洋污染 5.森林锐减 10.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类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体现 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供本科护理学使用)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常考题目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E)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预防医学答案

(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 2.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病因宿主环境 4.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 二、名词解释 1.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选择题 7. A 五、简答题 1.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2.降水地面水地下水

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模拟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为主体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广义的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包括社会因素 2.职业病: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 3.均数抽样误差:因各样本包含的个体不同,所得的各个样本均数也不一定相等,这种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异或各样本均数之差异为均数抽样误差。 4.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5.数值变量: 6.病例对照研究:指选择患有或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7.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8.普查:在特定时间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氮平衡: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二、填空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2.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又称(听阈)位移。 3.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可用(x +-1.96S )估计95%的正常值范围。 4.写出率的计算公式:率= (某种现象实际发生的数/可能发生某种想象得数*100% ) 5.在同一正态总体中以固定n 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同3题)范围内。 6.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7.报告传染病有三类,共 35 种。 8.钙丰富的食品有:乳制品,豆类,芝麻,核桃,海带。 9.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海产品和海渍产品:鱼虾蟹贝咸肉咸菜凉拌菜等。 三、问答题 1.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是: 答: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②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等。③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引起中毒②诱发癌症③传播疾病。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①工业噪声②交通噪声③生活噪声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 答: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可以检测和识别,一般需接触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映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人群中,长有一定发病率,很少会出现个别病人。4.如能早期发现并能及时合理处理,愈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越晚,疗效也越差。所以防治职业病关键在于全面执行三级预防。 3.试述现况调查的概念及目的。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_超全面的修改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C)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 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E.妇幼保健和老年保健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 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 视机体的生理活动D.忽视心理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 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B.从医学 整体出发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D.提示 医疗保健模式的需改革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 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 BCDE ) A.物质环境因素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C.各 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 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 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 性和可及性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 灾难中恢复 四、选择题 1.D 2.C 3.E 4.C 5.A 6.A 7. A 8.A 9.C10.C 11.ABCD 12.ABCE 13.ACE 14.BCDE 15.ABCDE 16.ABCE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 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 用的前提(A ) A.慢性中毒 B.急性中毒 C.亚急性中毒 D.迟发 性反应 E.致敏作用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 A) A.相加作用 B.相乘作用 C.独立作用 D.协同作 用 E.拮抗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 ) A.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B.烟尘和二氧化碳 C.苯丙蓖和二氧化碳 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 E. 砷化物和硫化氢 5.飘尘的直径在( B )?? A.100微米以下 B. 10微米以下 C. 5微米以 下 D. 1微米以下 E. 0.4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 C ) A.扩散 B.沉降 C.转移 D.氧化 E.植 物吸收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

口腔预防医学 08口腔 jojo 第一章 预防口腔医学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 )的概念可整合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 ①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 ②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 ③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类实验”) ①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 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做填充的牙。 ②乳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WHO 的标准 - 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 乳牙,即为龋失牙。 ③龋均和龋面均 : 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a.龋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之和 b.龋面均=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面之和 ④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受检人数患龋病人数×100% ⑤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 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受检人数 发生新龋的人数×100% ⑥龋面充填构成比: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 算)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 ⑦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卫生统计学重点整理-预防医学

1.卫生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居民卫生状况以及卫 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2.同质(homogeneity):在统计学中,若某些观察对象具有相同的特征或属性称为同质的。 否则称为异质(heterogeneity)的或者间杂的。 3.变异(variation):同质事物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没有个体变异,就没有统计学!] 4.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sample):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的集合。 6.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包含的观察单位个数。 7.参数(parameter):反映总体特征的指标。特点:未知、唯一,希腊字母表示,如总体 均数、总体率等。 8.统计量(statistic):根据样本观察值计算出来的指标。特点:已知、不唯一,拉丁字母 表示,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 9.变量(variable):研究者需要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或属性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 征或属性称为变量。 10.变量值(value of variable):变量的观察值或测量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ed value)。 11.资料(data):变量值的集合称之为资料。 12.定量资料(quantitative data):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特点:一般有度、 量、衡单位,一般属连续性资料。

13.定性资料(qualitative data):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特点: 一般无度、量、衡单位,一般属于离散型资料。可进一步分为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14.计数资料(count data):将观察单位按某种类别或属性进行分组,清点各组观察单位数 所得的资料。可进一步分为二项分类资料和无序多项分类资料。 15.等级资料(ordinal data):将观察单位按照某种特质或属性的程度或等级顺序分组,清点 各组观察单位所得的资料。各属性之间互不相容且有程度的差别。 16.抽样研究(sampling research):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的 研究方法。 17.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样本统计量 之间的差异。 18.概率(probability):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度量。通常用P表示。大小 介于0与1之间,即0≤P ≤1。 19.小概率事件:医学研究中,将概率小于等于0.05或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20.小概率原理:并不表示不可能发生,但在某一次试验中,是不会发生的。 2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先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统一编号,然 后采用随机数字表、统计软件或抽签等方法之一随机抽取n(样本大小)个编号,由这n 个编号所对应的n个观察单位构成研究样本。 22.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事先将总体内全部观察单 位按某一顺序号等距分隔成n(样本大小)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含m个观察单位;然后

预防医学试题库.doc

预防医学试题库 1. 除()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 根据食物链的不同层次,人类应处于() A.第一营养级(最低级) B.第二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 D.第四营养级 E.第五营养级(最高级) 3.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属()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物质 E.无机界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著名论点载于() A. 《内经》 B. 《易经》 C. 《千金要方》 D. 《丹溪心法》 E. 《空气、水和居地》 5."人类-环境"系统是以()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A.环境 B.生物 C.人类 D.物质 E.食物 6.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间,一定条件内处于() A.相对的不平衡状态 B.相对的暂时的平衡状态 C.绝对的不平衡状态 D.绝对的平衡状态 E.无关状态 7.人与环境之间最本质的辩证关系是() A.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B.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C.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D.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E.进行信息传递 8. 下列中生态系统是() A.一个湖泊 B.一条河流 C.一片森林 D.一滴水 E.以上都是 9.以下中不正确是() A.生物圈是一个最为精巧而复杂的庞大的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C.所有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D.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E.生态系统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过程中 10.与人类生活及环境污染关系较为密切的三大循环是() A.氧、镁、氮 B.氢、硫、钾 C.氮、钙、水 D.水、碳、氮 E.氮、碳、钙 11. 以下不属自然环境是() A.大气层 B.江河流域 C.人口发展 D.草原 E.岩石 12.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A.社会环境 B.无机界 C.生产者 D.消费者 E.分解者 13.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 A.生产者 B.一次消费者 C.二次消费者 D.分解者

预防医学知识点

1.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一种协调人类环境的战略。他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2.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4.公害(public nuisance)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称为公害。 5.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成为公害病。 6..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也称水性传染病 7.地方性氟病(endmic fluorine poisoning)是生活在高弗区的居民通过食物,饮水及空气等介质,它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8.碘缺乏病(IDD):是指机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因碘长期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 9.必需氨基酸EAA: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10.条件氨基酸(CEAA):半胱氨酸和酪氨酸这类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 11.非必需氨基酸(NEAA):其余九种氨基酸,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并满足机体需要的 12蛋白质生物价(BV):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100倍表示。生物价越高,表明蛋白质被机体利润长度越高。 13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14.必需脂肪酸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目前认为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须的两种脂肪酸,前者可在体内转变为花生四烯酸,后者可在体内转变为20碳五稀酸EPA和22碳六烯酸DHA。 15.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是食物中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和木质素的总称,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海藻胶,木质素等。 16.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应包括人体所必需的足够的热量及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间的平衡,避免缺乏或过多,以满足机体代谢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17.食源性疾病FBD: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8.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是指食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9.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20.气溶胶(aerosol):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21.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22.工作有关疾病(work related disease):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并非是所患疾病唯一直接的原因,而只是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表现为特定职业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升高,潜在的疾病显露和以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23.刺激性气体(irritative gas):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多具有腐蚀性。 24.窒息性气体(suffocating gas):是指阻碍机体氧的供给,吸入,运输和利用,从而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的一类有害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 25.尘肺(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6..矽肺(silicosis):是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 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C )C.转移 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B)B.上呼吸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