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的掌握,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中完成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通过主体努力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达到新知的内化。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尽管各具特色,但是价值评价上都把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看作是先进教法与传统教法的根本区别。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锤炼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催化剂,若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打击和泯灭,学生成了千面一律的解题机器,学生的数学素质必将遭到埋没和忽略。现今社会人才应具备的以下基本素质: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感、自主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学中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不仅是教学效益问题,而且是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问题。

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因素分析

1、学生应当经常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中经常体验成功呢?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建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课题难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体系的细节,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如,数学定理、公式,不要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参与整个发现的过程。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以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

2、学生应当拥有充分交流的机会。信息的交流可实现系统的优化。在不同表式的数学交流中,学生可知彼知己、获得动力。例如,数学认识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化所学知识的认识。又如,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攻下一道难题,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这样,无需老师敦促,便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力争一展伸手。

3、学生应当拥有切合自己水平的数学问题情景。这要求教师必须不辞辛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克服个性,共性的矛盾,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

4、学生应当拥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既不应该粗暴训斥、视为敝帚,也不应该包办代替、一讲了之,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虽有失偏颇,但对于现在“教师包打天下”的“填鸭式”教学来说,实具启迪意义。“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是确保教学生机勃勃的永恒的“叶绿素”,从宏观上讲,任何教学原则、原理、方法、方式模式、招式的贯彻度与成功度都标志着“主体地位”的维护程度。

三、抓好学习常规环节,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1、抓预习。预习包括泛览式预习和提纲式预习。泛览式主要是知识准备状态的自我诊断及新内容的“火力侦察”知己知彼,带着问题听课,带着目的听课,便于听课精力的合理分配。提纲式预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得新知识。

2、抓课堂。(1)创设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例如,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学习可以设以下问题情景。通过非常直观的图示,表示出A、B两村庄之间有一条小河,,在何处架桥才能够使A村到B村的路程最短。(2)调用直观手段,通过感官活动激活学生主体意识。(3)利用富有情趣的设问。设问的目的是“激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想应该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讲的都是这个道理。(4)利用陷阱技术和挫折手段。(5)处理好“张、驰”节奏,调节学生主动参与的紧张度。

3、抓课后。通过“反思慨念、反思定理、反思例题”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4、抓作业。强调先复习,后作业;要求字迹清楚,表述规范,有错必纠。

5、抓总结。通过总结、概括、归纳、提炼要点与精华,发现联系与区别。包括一堂课的总结,一单元的总结,一章节的总结,一册书的总结,一份试题的总结,一学段的总结,一个认知段的总结等等。

近几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问题虽已日益重视,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

实践上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切实探索实践,以求得更充分、更完美的解决。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产生协作关系的过程,是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位置,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常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作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需要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对于所教内容的不同反应适时改变教学策略,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学的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教,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所讲内容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教师应把握机会,从学生都熟悉的内容开讲,逐步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或大家进行课堂讨论,共同论证新的知识点等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民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课堂讨论,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引出新的知识点,综合小组意见,阐述不同观点。教师对于这个过程积极引导,从而有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良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一种方式,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良好有序的开展,对于教学的质量是一种保证,对于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是不可缺少的。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004学年上学期语文教学论文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水区芦苞中心小学蔡雪玲 2004、11、20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佛山市三水区芦苞中心小学蔡雪玲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增加个体主动活动机会,发挥小组、班级群体功能,在各种学习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文自主创新学习的研究”的立项课题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1、营造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营造要做到二点: (1)尊重关爱。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亲切礼貌的语言,“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课堂上学生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因为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和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得以形成。

课堂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如何认识和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深入与成败。 当前,有些教师在观念上并不反对学生是主体,但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因而,如何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问题,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探索。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张扬和发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学生任何时候的学习都不是从绝对的“无知”开始的,而是在一定“已知”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一般过程是:自学(预习)—传授(接受新知)—自学(复习)。学生的自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学是引领学生逐渐提高,一步步上台阶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教学思想,才能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事可做。 目前有些教师无论上什么课,任何时候都好象从头开始一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成了教学的开场

白。写教案也往往不尊重学生的实际,或低于,或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长此以往,学生既不预习,也很少复习,容易养成惰性心理。这样课堂上也就只能是“教师口传,学生耳受”的被动局面。教师的苦恼也就是学生不主动,课堂上“活不起来”。要知道,没有了学生课前课后的复习功夫,又怎能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呢?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根据具体教学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能够超前学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有了比课堂上大得多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才能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强调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起点低了,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起点高了,学生又跟不上教学的节奏;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自学程度,是因为接受知识是有延续性的。自学好了,课堂上就有了主体表现的可能,反之,课堂上学习主人的地位几乎就要丧失殆尽。 二、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往往从学生的现实表现来推断学生。甚至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的,教育对此无能为力。其实,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都证实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的满堂灌。 我认为针对此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惫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去学知识。 由于学生知识少并且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写人的文章 1、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什么品质,什么精神)? 2、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写的(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4、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景的文章

1、写了什么景色? 2、景物有哪些特点? 3、采用什么结构写的? 4、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5、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小动物的文章: 1、小动物外形的特点有哪些? 2、有哪些生活习性?如吃食、居住、睡眠、活动、性情。 3、写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记得,我在上课时,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我请了他回答,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敢于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结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主动回答问题,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作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能够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很多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使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不过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实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分析作者新庄小学邵生明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案例一: 去年学区组织了校际之间听课学习活动。自己听了好多老师的课,学习了好多好的教学方法。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切不少教师的表情严肃,整堂课没有一丝笑容,只有教师的一言堂。二、低年级课上,教师在上课时则一直要求学生把手背过去,还不时的一口令统一步调:“一、二、三,看谁坐得端。”学生是坐端正了,但效果又如何呢?三、还有部分教师顿不顿要求学生:“学生就

得有学生的样子。就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老师教什么,你就要学什么”等等。 分析: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传统教育思想在教师心目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坐端正了,课堂纪律好了,可是学生心在课堂吗?更何况这样长时间的背手端坐,“捆绑式”的教学。带给学生的是疲劳、禁锢和压抑。试想:有些学生连转转头,做做手势,举手提问的自由都没有,学生还有什么主体地位可言呢? 再者,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传统教学一般都是静止不动的“秧田式”排座形式,学生几乎没有在一起交流、讨论的机会。表面看,俨然一种静读深思的情景,课堂秩序似乎控制的很好,但由于学生缺乏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往往固守自己有限的视野和见解,不能从更广的范围内吸收有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通过几天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应如何上好数学课,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积极源于爱好,我认为,在新课改条件下,要上好小学数学课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智慧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索、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四周,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认识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指导学生学 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这是共识,更是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讨论。第一大方面:课堂教学外,第二大方面:课堂教学中。 为什么还需要第一大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平时做人来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是一个好人, 然后才是一位合格的,并且优秀的教师,是一位认真、负责、敢于并善于管理学生,能全心付出的好老师。换言之,是一位能够亲情投资,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并能赢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著名教育家卢勤说过:“如果你想让一名孩子有成就,你就往死里夸奖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其师,信其道”。亲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能缩短师生距离,增强信任度,凝聚师生群体力量,对课堂教学,知识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从备课来讲,作为育人、授业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必须 依据课标,科学规划,精心准备。对于备课,我想从四点来说明一下:第一点,备教材。一定要对课本知识点及课外的知识点进行,并且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课本所有的栏目各自的作用也要心中有数;

同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调整内容,甚至自编教学内容。第二点,备学生。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或个性问题。第三点,备教法,在上述基础上,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举例法、阅题法、讲解法等。第四点,备练习题,这是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大方面,侧重课堂教学中。 1.课堂氛围要民主,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角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主体,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2.教学过程要适时质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认知心理学认为:环境不变,对于学习着就没有新的挑战,任务也枯燥无味。常言道,思维活跃在疑路的交叉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对答案的处理,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主动的创造”。鼓励学生向学生质疑,向老师质疑,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分析、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生成,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学生发挥主体性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能力得到培养。因此,课堂教学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但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注和揭示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及切实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的原因分析 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 1. 课前备课简单化: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 新课程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往往作简单化处理,在学生毫无“知识准备”的前提下直接给出课本上的叙述,学生失去了通过已有知识来辨析概念、理解原理的机会,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比如,讲“季风”的概念时,从当地冬、夏季风的差异引入学生就较容易理

解,但如果直接给出课本中的叙述,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体验”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本来鲜活的知识变得死板、片面、生涩,且在以后的知识应用中无法产生联想,更谈不上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仲。简单化的教学直接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是引起学生厌学的被动学习方式,违反了建构主义关于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理论。 2. 课堂思维活动形式化:学生思维空间被剥夺 地理课堂上教师虽然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却没有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往往自问自答,中断了学生的“质疑-思考-释疑”的链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主体权。 比如教授“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时,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争论中达成一致。学生通过讨论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悬念,教师讲授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异常高涨,就会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时时处于“觉醒”状态,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智慧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 3. 问题设置粗犷化:问题的思维跨度过大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但由于问题设置 坡度过大超越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而无法实现学生的主 动探究,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 比如教师在讲授“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时,设置的问题如下:台风为什么经 常在夏、秋季“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很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但问题比较难,学生分析无从入手,造成课堂“冷场”,探究形同虚设,根本达 不到“启发”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能力有一个“阈值”——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提问难度过大,超出了这一“阈值”,情境设计再精妙,问 题提得再富于启发性,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产生“学习畏惧”。

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有关系(精)

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有关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自主是在一定框架下的自主,教师的主导也是在一定框架下的主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和谐统一的。 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这些事情都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自去体验和完成。这些事情不能完全由教师的讲解所替代,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落实,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就得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布置任务,这样学生的自主才会有方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这时可以成为监督员,监督学生是否在认真的学习。 教师的主导并不否定教师的讲授(只是什么时候讲是关键;根据学习进程,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开展讨论,或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处于一定的范围内展开自主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不能搞放牛式,放任自流,漫无目的。 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的主导就要教师应把“启发、引导、组织、参与、激励、评价”等牢牢的拽在自己手里,把“观察、分析、猜想、推理、论证、实践、交流、讨论、展示”等交还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手段或者教学策略,那么学生的主体地就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有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辞海》对主客体注释为“主体指认识者,客体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和活动的对象”。[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 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如何释放、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二、如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生要以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英语堪称为信息时代的首要载体,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2、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助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English can not be taugh t.It must be learned.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学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表时间:2012-10-17T16:48:53.92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荆翠芸 [导读]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的掌握,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中完成的。 山东省海阳市龙山街道初级中学荆翠芸 一、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的掌握,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中完成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通过主体努力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达到新知的内化。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数学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尽管各具特色,但是价值评价上都把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看作是先进教法与传统教法的根本区别。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锤炼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催化剂,若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打击和泯灭,学生成了千面一律的解题机器,学生的数学素质必将遭到埋没和忽略。现今社会人才应具备的以下基本素质: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感、自主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学中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不仅是教学效益问题,而且是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问题。 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因素分析 1、学生应当经常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中经常体验成功呢?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建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课题难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体系的细节,加强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如,数学定理、公式,不要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参与整个发现的过程。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以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 2、学生应当拥有充分交流的机会。信息的交流可实现系统的优化。在不同表式的数学交流中,学生可知彼知己、获得动力。例如,数学认识的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化所学知识的认识。又如,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攻下一道难题,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这样,无需老师敦促,便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力争一展伸手。 3、学生应当拥有切合自己水平的数学问题情景。这要求教师必须不辞辛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克服个性,共性的矛盾,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 4、学生应当拥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既不应该粗暴训斥、视为敝帚,也不应该包办代替、一讲了之,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虽有失偏颇,但对于现在“教师包打天下”的“填鸭式”教学来说,实具启迪意义。“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是确保教学生机勃勃的永恒的“叶绿素”,从宏观上讲,任何教学原则、原理、方法、方式模式、招式的贯彻度与成功度都标志着“主体地位”的维护程度。 三、抓好学习常规环节,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1、抓预习。预习包括泛览式预习和提纲式预习。泛览式主要是知识准备状态的自我诊断及新内容的“火力侦察”知己知彼,带着问题听课,带着目的听课,便于听课精力的合理分配。提纲式预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得新知识。 2、抓课堂。(1)创设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例如,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学习可以设以下问题情景。通过非常直观的图示,表示出A、B两村庄之间有一条小河,,在何处架桥才能够使A村到B村的路程最短。(2)调用直观手段,通过感官活动激活学生主体意识。(3)利用富有情趣的设问。设问的目的是“激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想应该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讲的都是这个道理。(4)利用陷阱技术和挫折手段。(5)处理好“张、驰”节奏,调节学生主动参与的紧张度。 3、抓课后。通过“反思慨念、反思定理、反思例题”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4、抓作业。强调先复习,后作业;要求字迹清楚,表述规范,有错必纠。 5、抓总结。通过总结、概括、归纳、提炼要点与精华,发现联系与区别。包括一堂课的总结,一单元的总结,一章节的总结,一册书的总结,一份试题的总结,一学段的总结,一个认知段的总结等等。 近几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问题虽已日益重视,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切实探索实践,以求得更充分、更完美的解决。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一、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活动是多边活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在浓烈民主的氛围中,轻松的情境下,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不要随意指责批评甚至嘲讽。在课堂中多用“你以为应该如何?”“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等充满人情味、含有激励成分的语言去代替简单的“对”、“错”等语言。这样更能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尝试表现的欲望。在宽容、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从而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这门学科。 二、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思考与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要长期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也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要把学生课前、课堂或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期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计算时,计算(1)53248237'?+'?(2)028*******'''?-'?在学生板演,老师评价之后。班上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这里分满60度就要加1,分和秒不够减要向度和分借,感觉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差不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列竖式呢?听到这个问题我非常欣喜,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做到。“那列竖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三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异同?”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与书上不同的方法,我发现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错误率更低了,于是我用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的名字命名这种计算方法,这位同学很激动,学生们思考提问的热情也高涨了。 三、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体验性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的参与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自信心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分类时,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要求他们辨认出图形的形状,让他们尽可能多参与教学活动中,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要求他们说出分类的理由并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集体评价。作业我也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都有兴趣投入数学的学习并得到不同的发展。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师: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有很多举世闻名的作家,雨果就是其中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根据一个真实故事创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投影出示课题)我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认真地自读这篇小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完后,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并写在纸上,注意把六要素交代清楚。 (生自读。师巡视。) 师:我看了一下,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自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写的内容。 生1:1870年3月17日夜晚,英国的“诺曼底”号船行驶在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被“玛丽”号船撞伤了。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工作,最后把60个船员和乘客全部救出去,他自己与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情节比较完整,但有两点要注意。一,请大家仔细读课文开头部分,看看事件发生的时间他说得具体、准确吗?二,语言是否还可以再简洁一点呢? 生2:1870年3月18日凌展四时,“诺曼底”号轮船在英伦海峡上被“玛丽”号船撞沉了。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把60人全部救了出去,他自己却与船一起沉入了海中。 师:很好。同学们经过认真自读,理清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如果有,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第35节的“肇祸”是什么意思? 师:有哪位同学能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吗?(没有人举手)“肇祸”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闯祸的意思。比如制造交通事故叫做“肇事”。 生2:课文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班上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不少人摇头)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你们能拥有选举的权利? 这是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的一个教学片断。由于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被点燃,因而学生能有效地挖掘文本资源,整堂课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使教师的“预设”和语文课堂的“生成”共精彩。 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呼唤生成的语文课堂,那么是否可以淡化预设呢?实质上,新课程下不仅不能淡化预设,而应该加强。因为生成的前提是预设,生成是一种充分预设后的精彩。因此,只有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而成功的“预设”,除了对文本透彻解读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过程,不顾学生感受,没有学生参与的“预设”只能“生成”麻木呆滞、无奈沉寂的课堂。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充分肯定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白纸。 学生并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习语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总是将起点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而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知识能力的学习(活动)环节。针对这篇小说文字浅近易懂,故事情节简单清晰,而初一学生也有一定概括能力的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为通过自读整体感知内容,而后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事实证明,这一设计使课的推进很快,能争取到更多时间展开下面的学习环节。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我也注意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期“触类旁通”,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或者伙伴间的互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首先应确立学是中心,教是服务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在课堂上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新课改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提倡通过合作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突出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发展。 一、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强化主体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喜欢的合作伙伴,尽量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如果我们留心,很容易会发现,这两年齐读的现象减少了,更多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小声读、表演读、同学比着读,找自己喜欢的伙伴一起读等等,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在自主交流学习体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用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就尝试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要求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一节课内掌握本课生字,能把故事演给大家看,并能说出自己学后的感受。整节课中,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有的读,有的写,有的查字典,有的互相请教,有的尽情表演,有的观看评价。起初还担心他们自己是否能真正读懂课文,可是听着孩子们最后发表的体会,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尽管他们不能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总结出寓意,但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一些只想借助外力,急于求成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例子。这不正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知识的自我内化和建构吗?当然,我们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习中,教师要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高效。 二、把交流讨论权交给学生,培养合作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小组合作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共同体之间的开放性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推敲质疑,使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的信息交流联系起来,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对知识多角度的、全面的理解。它确保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对“教师的主导性”的理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教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更为重要,主要以下几点体现: 1、备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编制设计自己课堂教学模式。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上每一堂新课前,让学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学、尝试练习,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得到提高。 3、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特长、优势性,产生学的兴趣与快乐。 4、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堂资源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围墙,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在社会环境中学会学习。 总之,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又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中强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反映主要是: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因材施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创造性思维被抑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最后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所以在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具备较好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要求。 主体性教育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如何理解、分析教育中主体性的特质,是进行主体教育的重要问题。北师大的教授通过实验构建了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三个维度,受到广泛认可。 当前人们在观念上一般并不反对学生是主体,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因而,课堂上如何真正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发挥,谈几点看法。 一、遵循主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把教学活动看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生过程及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过程。坚持主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必须注意二点: 1、提供努力目标,增强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主动传授文化知识,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实施传授。传授效果,即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只有通过大量的作业和习题加以强化和巩固,只有通过考试和测验加以检验。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课后被动地做大量的作业,为了日后考试的成功忍苦负重。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灌得辛苦,学生课后题海溺得难受,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就不足为奇了。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应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目标导学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过渡语或投影等形式使学生明确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识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 2、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主动参与学习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主动参与学习的优越性。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在讲“简单电现象”这一节内容时,教材的范例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就知道,而且比较熟悉,让同学们根据教材和教师的指导做这个实验,这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材和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就给全体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