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英文化中的习语翻译差异 英语

中英文化中的习语翻译差异 英语

院系:外国语学院

班级:10级英教*班

姓名:******

学号:040110****

论中英文化中的习语翻译差异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是各

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

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五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文

化象征、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及习语翻译法.

Idioms is a unique and fixed expression that a language gradually formed.It i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the various countries and it reflects the custom of the nations.A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it transmits the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adequately reflect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Therefor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idioms Which can mostly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from five aspects,this is,the living environment, cultural symbol, religious belief, historical allusion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关键词】文化差异 ( cultural difference )、习俗(custom )、

习语(idiom ) 、翻译(translation )

【引言】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

达出来的语言活动。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差异

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

至会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完全有必

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

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中英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因此,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

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和牛有关的词语。英国虽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西风凛冽”之辞。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 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英国西临大西洋,在春天,凉爽惬意,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带来万物复苏,恰似我国的东风使春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此外,由于英国地处岛国,航海业曾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这些习语原来是水手用的术语,后来陆地上的人也渐渐使用起来。如:all at sea (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hang in the wind (在风中摇摆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three sheets in the wind(三条帆脚都摇晃,比喻酩酊大醉)等。我国地域辽阔,虽也临海,但是航海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与航海有关的习语虽然有,但数量不多,如“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灭顶之灾”等。而汉民族主要生活繁衍是在内陆,土地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陆地,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耕有关的习语,如:“土洋结合”、“斩草除根”、“土生土长”等。(二)文化象征的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不同的文化象征,引起不同的联想。比如在基督文化里,绵羊是驯服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老鼠是胆小懦弱的象征。英语中把蝙蝠bat看成是邪恶的象征,因为它外观古怪丑陋,居住在阴暗的角落,而且还有吸人血的vampire bat,提起来就令人恐惧。因此,英语中有as crazy as a bat, as blind as a bat 等。然而,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英语中完全不同:“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蝙蝠作为一个吉祥物,经常出现在民间的许多图案上。红蝙蝠的“红蝠”与“洪福”同音,因此更是象

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而英美人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无机会)等。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

众所周知,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一切由上帝主宰。相关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而在中国的文化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意义深远。因此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等。此外,“龙”的含义在中英文化中的意义也截然不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长有翅膀、身上长鳞、有爪子的能够喷火的动物,它常常跟邪恶联系在一起,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凶恶而丑陋的象征。而在汉语中,“龙”自古以来就意味着“神圣、高贵、吉祥”。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人被誉为“龙的传人”。因此,在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子孙被称作“龙子龙孙”,还有“龙袍”、“龙床”、“龙颜大悦”等词。汉语中的亚洲四小龙到了英语中则成了"four Asian tigers"。在颜色方面,由于中国人信神,受佛教、道教影响,所以中国人大都崇黄尚红,轻黑忌白。中国人以红色为贵,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而且希望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所以我们翻译汉语的“红”时要选择喜庆的词。比如:开门红、满堂红。但是在西方,新人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新娘总是身披白色的婚纱,取其圣洁美好之意。葬礼则由牧师主持,参加者身着黑色的衣服或佩带黑纱,以示对逝者的哀悼,有悲哀、绝望、

a white day 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

(四)历史典故的差异

中英习语中,有一些习语来源于历史,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话传说,它们虽结构简洁,但意义深远,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 让人想到了“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arbides 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 Pandora’s box 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思是“无穷的灾难”。而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是出自神话传说。这些习语成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中英习语翻译方法的差异

(一)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直译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传播了原语文化,因此是最佳译法。例:(1)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was put out by his enemy ,he might ge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古时候要是一个人的眼睛被敌人挖了,他可以把敌人的眼睛挖出来当作是报复。这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出自《圣经》的《旧约·出埃及》二十一章。这一习语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习语中为数不多的外来语之一。既然英语习语和汉语的习语同出一辙,意义未变,就可以直译。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因为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不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而且在目标语中也找不到与之对应的习语。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不拘泥于原文,重在原文的表达,即在透彻理解习语的基础上舍弃原语中的形象,采用意译的方法,以求能清楚地达意。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 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

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三)补译法

有些英语习语常以缩略的形式出现,但是寓意并没有改变,翻译时若只译出其缩略形式,中国的读者很可能不太明白其意义,若将原文的部分补译出来就比较好懂。如:It's the old story of the stitch in time.

(还是那句老话,及时补一针,可以省九针。)

这里the stitch in time 是习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的缩略形式。

(四)代换法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审美情趣、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不同,有些英语习语在意义、用法、文化特征上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所承载的寓意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改换喻体,即采用读者较为熟悉的形象,从而产生与原语相近的或相似的寓意来,达到与原作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如: 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 a penny’s worth of price. 翻译这句话,涉及到英语国家的货币单位。如果直译就成了“一便士的钱,一便士的货”。但如果换成中国的货币单位中“分”来表达,译为“一分钱一分货”,既通俗又易懂,又符合汉语的习惯。

【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内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确切的翻译。认识到中英文化中地理因素,文化象征、宗教信仰方面及历史典故的差异,才能帮助理解中英文化内涵的差异。总之, 要想译文通顺、贴切,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译出的东西才能达到传神的完美标准, 才能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忠

【参考文献】

彭晓蓉、从学习汉英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J]. 宣传与文化,1999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吴瑾瑾、实用英汉翻译[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