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艺术设计史》读书报告

《中外艺术设计史》读书报告

《中外艺术设计史》读书报告
《中外艺术设计史》读书报告

《中外艺术设计史》读书报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如此,无论是他们那些所谓的大家,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要认认真真的读完一本书,我相信一定会有收获。为什么这样肯定呢,因为我尝试过,而且在这个称之为试验的过程中,我的确获得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一本非常陌生的书本来说,从不认知到渐渐熟悉,再到倒背如流,可想而知这一个过程是多么的艰辛,是他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其实,《中外艺术设计史》这一门课程,在我们上一个学期中已经学过了,但由于我在上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好好的把握,几十个课时就这样被我白白的浪费了。就在考完试之后,我后悔了,我认为这是对《中外艺术设计史》这本书的不尊重,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读完这本书。结果,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收获甚多,不仅弥补了上一学期没有掌握的知识,而且我自身也获得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所以我觉得读书很重要,当然读好书更重要。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关于《中外艺术设计史》的读书心得。

对于《中外艺术设计史》这本书来说,先不管它里面的内容,就这本书的题目来讲,依我之见,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这本书是围绕哪一个主题而写的,接下来才能细细的品尝其中的味道。就中外艺术设计史这个题目而言,我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应该知道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设计。其实,这整本书就是围绕“设计”这一课题而展开的。

在课本的第一章的第一节中就指出了设计的定义,所谓的设计,就是指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设计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领域,是针对一定的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有形(智力构思)和无形的方法的过程和达到目标所产生的结果,反映着人的自觉意识和经验技能,与思维、决策、创造等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时候课本上的知识反而更难理解,我们可以试着自己的理解去总结设计的定义,也就是说设计是有目的的、有预见的行为,是人类特有的造物行为,而不同于动物的看似绝妙的本能。设计是自觉的、合乎规律的活动,设计对实践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而且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设计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并且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说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我们应该把握一定的度。

《中外艺术设计史》这本书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章当中,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其

次,“工艺美术运动”及“新艺术运动”的发展,即工业设计的发展,这里主要讲工艺美术运动即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的特征,还包括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两者之间的对比;第三,这一章主要讲的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包括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大师的设计活动及其设计思想;第四,包豪斯设计在现代主义设计时期的发展,对于包豪斯设计,我认为这是本书的重点,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世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发展,通过本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波普艺术。以上就是本书的大体知识框架,这是我自己根据读完本书的经验而划分的。也许这本书的知识点还有漏缺,但是我认为以上我总结的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而且还会帮助我们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对于本书的解读,我觉得对我帮助很大,不仅如此,我还学到了大量的关于艺术设计的相关知识,所以说,读书能使人进步。接下来我就本书的重中之重来做一解说。

所谓“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手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形成和发展的以复兴手工艺为己任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直接起因是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机械产品的丑陋,在产品装饰上大量借用手工艺的装饰手法,缺少一种合理的装饰形式,以与其内部结构相适应。工艺美术运动对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强调手工业,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以及古典的、复兴主义装饰风格,提倡歌特式风格;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主张艺术家向自然学习;在建筑设计上,强调以功能为主的设计原则,主张就地取材等。而所谓的“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在欧洲大陆的设计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和理论上并没有超过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完全走向自然主义风格,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造型,装饰的构思主要来源于自然状态。对于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两者之间的区别,在艺术上,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它承袭了工艺美术运动中流畅的自然曲线和简洁的造型,二者都希望在艺术和技术上建立一种有机的平衡。在艺术内涵上,新艺术运动一开始就抛弃了所有的传统艺术的姿态出现,实质上新艺术,只不过艺术的载体延伸到实用的产品上。通过以上对工艺美术运动及新艺术运动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而且对艺术在不同

时期的艺术风格也有了解。

对于包豪斯这一章,我认为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所谓包豪斯,就是指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学校的简称,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的发展包括四个阶段:魏玛时期,即艰难的创业时期;迪索时期,即包豪斯的成熟时期;柏林时期,即包豪斯在德国的最后岁月;新包豪斯,即包豪斯落户美国及其国际化。包豪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过了三任校长,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设计思想及风格。而且,包豪斯在发展的过程中,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及教育方向: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客观、自然的法则。对于包豪斯的设计成就,我们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她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其次,包豪斯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成为世界许多学校的出发点,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度,甚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精神方法一直影响着后世名流。当然,包豪斯设计也有其局限性。如设计的作品过于追求创新,难以让大多数学者看懂,阻碍了其理论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包豪斯设计忽视了文化传承,对各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所以说,包豪斯设计这一块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我们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我们对包豪斯设计有很深的了解,那么我相信我们的专业设计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学好这一部分,不仅如此,我认为,《中外艺术设计史》这本书对我们的专业也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很荣幸能够读完这本书。

这本书的最后一块重点知识就是后现代主义。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设计流派及其设计观念,是指在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成熟于90年代的一股设计思潮。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孟菲斯”的反主流设计、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风格、高技派、极少主义风格等,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设计作为当代设计艺术的一个思潮,其思想和主张很快传到了欧洲各地,是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与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产品形态与产品功能结构的关系之外还有象征和联想的作用,而装饰设计恰恰是现代主义设计所反对的,即后现代主义设计并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设计潮流派。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另一

方面,后现代主义倡导的美学思想是一种文化“杂交”。所以说,通过学习《中外艺术设计史》这本书,我们了解到了后现代主义的两面性,这也就验证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的说法,因而我们自身也学到了一些看待事情的技巧,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总之,《中外艺术设计史》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上天赐给我的一份礼物,我从中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关于艺术设计的相关知识,而且我还有其它而外的收获,所以说,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在阅读相关的书籍时,一定要做到:认真对待每一字、一词、一句。我相信,只要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就是我对《中外艺术设计史》这本书的读后要闻。

对外汉语见习心得体会

对外汉语见习心得体会 对外汉语见习心得体会篇1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历史的真相》读书报告 ——后现代主义史学之我见 《历史的真相》一书,不只是有关近年来史学界主要思潮的分析与叙述,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主要批判思想发展与影响的说明。作者是从历史研究的实务经验来讨论问题的,书中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理论,有的是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反思和全面广阔的思考。书中的叙述穿插了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内容,还包含着历史哲学的思考。 作者主要探讨了三种绝对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史学的影响。首先是启蒙运动时代信奉的科学的英雄主义模型,第二是笃信进步的观念,第三是知识绝对主义。作者对人们观念中奉为经典的观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然后提出疑问,得出自己的观点。作者指出,一切论述都是相对的, 都与当时的立场相关, 当时相信的事就变成真理。科学作为一切真理的源头和模式的地位被推翻,而深埋于历史背后的事实真相是可怀疑的和相对主义的。所有的历史都是暂定的,谁也不能自认是定论,只有历史学的民主实践才最有助于理解我们的世界。 十八世纪,自然科学与其实验方法渐渐成为衡量一切真理的准则,科学变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范本,即“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他们认为如果科学是中立的,而且是普遍适用的,全然是天才一手促成的,这就把近代科学起始的其它要素都抹杀了。这种抹杀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或者说抹杀了历史的真相。 经过史家的不懈努力, 终于向历史的权威学说提出了挑战。挑战首先从历史的科学性开始,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一股势力支配历史学话语的局面。启蒙运动打破了用基督教神学阐释历史的范式,第一次出现了诠释历史的多种方式。十九世纪中叶,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三位史学大家孔德、达尔文、马克思, 都是科学绝对真理的倡导者。孔德指出历史揭示科学定律,用实证主义为阐释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法则;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法则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马克思则试图为整个人类历史总结出相同而具有普适性的科学定律。到二十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相继受到挑战和颠覆,惟有马克思的唯物史仍然保有活力。 史学研究的转变是从孔德和斯宾塞开始的。培根的《新工具》使实证主义大为发展。黑格尔和孔德等人的现代史理论, 为历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知识依据。兰克学派称,历史学家应当以追求历史真相为目的。至二十世纪,韦伯和涂尔干对实证主义提出挑战。二十世纪中叶, 库恩提出用社会因素解释科学革命起源,向历史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库恩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学的英雄主义范式。面对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浪潮,作者主张历史学的民主要鼓励对传统观点持怀疑态度, 同时也要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与可知性。福柯和德里达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他们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观念发起了挑战。福柯认为,“真实和真理不过是包藏着权力意志的话语”,提倡挖掘被遮蔽、被忽视的历史真相。科学家强调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意识形态的解释来掩盖其做出选择和阐述时起作用的主观意志。因此,历史学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史叙述形态,都曾是后现代主义者攻击的对象。 历史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客观,结论是折衷与调和的产物,是话语制造知识,而不是知识在制造话语。而历史发展是多线的、多层的演进,一种方式难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 》读书笔记

1. 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以后”可以单用,“以来”“以内”不行 2. 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时点+……”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3. 以后/后来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4. 后来/然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5. 之间/之内/中间 之间:两点距离以内。 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 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 三年前/前三年 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 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 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 头一天/前一天 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 ……上/……中/……下 ……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 心里/心中 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 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我们厂中……”不行。 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 时间/时候 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11. ……的时候/以后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对外汉语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指导书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与有效手段。为落实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毕业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有关201X届本科生毕业实习的安排如下: 一、实习目的 一是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是为就业迈出第一步,通过实习获得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为就业做好准备。因此如何在实习中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习形式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以分散实习为主,集中实习为辅。分散实习是指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单位完成毕业实习。集中实习指学生由学院统一安排在教学实习基地或联系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实习地点主要有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烟台韩国学校、耀华国际学校、XX市人事局及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等。 三、实习时间 1、本院集中实习,3月中旬至4月中旬。计划前3周时间用于学生业务实习,最后一周用于学生撰写实习工作报告并提交学院。 2、耀华学校,计划在1月中旬组织面试,争取年前上岗。 3、韩国学校,3月上旬面试。

4、人事局,拟于3月上旬上岗。 5、外地实习返校时间: 于4月20号返校。四、实习要求毕业实习是整个教学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特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1)端正实习态度,诚恳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严肃认真地完成既定的实习任务,写好实习工作报告并接受考核。 (2)尊重实习单位工作人员,虚心向他们学习;主动协助实习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遵守国家法律、校纪校规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当代大学生和我校的良好声誉。 (4)注意交通安全、人身和财产安全,自主选择实习地点时要谨慎选择正规单位,谨防误入传销圈套。五、实习工作总结 1、实习结束时,每个学生应撰写完成实习工作报告; 2、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总体评价(应将总体评价填写在《烟台大学学生毕业实习鉴定与考核成绩表》“实习单位意见”栏内并必须加盖实习单位公章); 3、由指导教师评阅实习工作报告,并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提出明确,具体的建议,最后由院或系评定学生毕业实习成绩、写出毕业实习的工作总结。 4、实习工作报告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是: 如实反映自己的实习工作概貌、不得编造,客观总结自己的实习体会与收获,对实习中观察或接触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现实问题,应有重点地进行独立、深入分析。实习工作报告的语言要规范、字迹工整、总字数在201X-3000字之间,并于4月底上交实习报告。具体包括: 单位介绍(20%)、实习过程(20%)和实习体会(60%)。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雷雨晴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

会则社会亡。”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读《京华烟云》有感 在老师布置作业后不久,我们组的组长就带领大家开始各自的阅读。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去百度阅读和超星图书找了一些书籍看,一共有以下六本:《围城》,《家》,《京华烟云》,《呐喊》,《平凡的世界》,《活着》。 1.A在百度阅读看的是钱钟书的《围城》。 该书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总之,《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2.B在百度阅读看的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该书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对于这本书,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此言不假,作者以有力的笔法,将整个时代缩影到小小的北平,缩影到曾、姚、牛三大家族。书中写得最出彩的是女子,落落大方、温良恭俭的木兰,率真可爱、敢爱敢恨的莫愁,多愁善感的红玉,贤良传统的曼娘……她们或古典、或现代、或保守、或开放、或老实本分、或工于心计,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在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下,家族兴衰、

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对外汉语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对外汉语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对外汉语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一】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读书笔记(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 吕叔湘: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 把第二语言教学归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范畴,或者直接称之为语言学是不恰当的。 ● 语言教育学科实在受众多相邻学科理论的启示、综合应用相邻学科的有关理论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而形成了用于解决语言教育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不仅是“理论的应用”也是“可以应用的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1. 普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普遍性、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的理论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对汉语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其规律进行揭示的具体语言学。 2.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形式和意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 3.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索绪尔)。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4. 言语有生成性。 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概念、判断、推理。 7.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9. 功能主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和交际能力performance :语言能力主要与语言的形式有关,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 环境的内在心理机制。 2)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yms 提出,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Turn-taking ,insertion sequence ,closing ,opening ,5)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 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神经生理: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的潜在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是大脑语言功能向左侧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报告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文科的热门专业之一,全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经由201X年的16所激增到目前的80余所。其中,北京语言大学自上世纪60年代成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是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院校。概括来说,对外汉语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与对外汉语专业相近的本科专业有中国语言文化、汉语言文学及外语类专业等。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一般的汉语教师都需要学士学位,如汉语志愿者和公派汉语教师。如果在高校的国际交流中心担任教师则需硕士及其以上学历。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策略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较宽,主要涉及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第二语言教学法等几个层面。一些抱有良好职业愿景的低年级学生往往在众多课程中摸不到方向,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我

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周末时间加课学习日语、韩语,课余时间基本都投进了英语及二外学习中;有的是传统中文系的学习模式,课余时间大量地阅读小说、研读汉语言理论知识;还有一些同学甚至对当初选择的专业产生了怀疑,投入到其他相近专业的学习中。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目标,制定高效的学习策略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要突出重点、兼顾其他。低年级时要杂取旁收,大量选修汉语言文化类课程,并打好外语基础;高年级时结合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积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和升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来讲,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习首先要突出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系统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的基本知识。在重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之外还要注意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原来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不成问题的语言现象,也许就成了重点和难点。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往往不能从现有的教材、工具书、汉语语言学论著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者多关注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报刊杂志,积累素材,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其次,处理好学习汉语课程与文化课、外语课的关系,正确认识文化课和外语课的学科地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授汉语必然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大一时一般都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中国文化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已经就业的小刘介绍说,很多同学把"文化课程"想象得太过狭窄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中医、气功、太极拳、国画、书法甚至中国菜的烹调,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

青年之将奋起吾国之将辉煌 ——关于《敬告青年》的读书报告 1914年,留寓日本的陈独秀在数次革命失败后痛感国人“视公众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的麻木心态。由于厌倦了少数几个冒险家的革命,他致力于将救国的重点转向寻找改变国人麻木心态的良方。第二年,37岁的陈独秀回国,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敬告青年》。陈独秀文风铿锵有力,字字直指人心。虽然这是一篇白话文夹杂着古文的文章,读起来羞涩难懂,但陈独秀犀利新颖的白话文风和披荆斩棘的行文思路的确让人畅快人心。 在文章开始,陈独秀就抛出这样一个观点“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社会则社会死”。当时袁世凯欲破坏民主共和体制,蓄意复辟;而在思想上则更康有为等人大肆鼓吹尊孔复古,为复辟制造舆论环境。面对混乱的局势及民族生存之危局,陈独秀清醒的认识到要摆脱中国持续被冠以弱国称谓的局势,决不能寄托希望于康有为这样的“陈腐朽败之分子”,而“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陈独秀把青年时期归结为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借此他鼓励青年要“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其智能,力排陈朽腐败者以去”。于此同时,陈先生还认为在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中青年已经逐渐出现心智老成的现象,他敬告青年们要“发挥人间固有之

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间”。那么什么是新鲜思潮什么又是腐朽文化呢?陈独秀借此提出了自己的六种定义。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这是陈独秀先生所一直推崇的独立自由的思想,他要开拓自由之风入青年之胸怀。这里他还引用了尼采的话把道德分为两类“有独立心而勇敢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另外他还指出欧洲历史就是自由开放的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定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他从政治,宗教,经济,民权等等方面阐述了自由独立之分的重要性。要求具有新鲜血液的青年要勇于破除陈旧,勇闯自由独立之先风,而不是去做一个无独立意识,听信教条的无意识青年。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在这一部分中,陈独秀先生指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世界无时不刻不在改变,唯有不断地寻求进步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陈独秀先生的文章中来讲,他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法律,体制,学术,礼俗与世界先进文化差距甚远,如果继续“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还怎么与强国竞争,故需要我们更新思想,打开国门,接受新风。作为青年,我们更应该认清优胜劣汰的现实环境,追求进步,破除保守思潮。

文化教学读书笔记

文化教学读书笔记 国际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尽管如此,国内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时大多只注重于语言教学方面的指导,对专门的文化课问题却提出的比较少。如何上好文化课对于教师们而言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文化教学这个方面来说的。 一、现状 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包括了两种形式:一是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是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教学。 近十年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内容也比较分散。大家的基本认识是:要注重文化教学的层次性,要根据初中高级不同阶段、不同课型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选择不同的文化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总体上说,此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 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课教学课程已经在相当多的院校中设立,不过对此类文化课程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成果主要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的一些看法。 近十年来,也出版了不少专门性的文化教材和一些可做教材用的文化知识书籍,但是有关教材的研究却比较少。 总体来看,文化教材有不少新成果,但是有关研究不是很多,微观研究则更为缺乏。 近十年文化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概括如下: 1.进一步确立了文化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了文化教学的性质,树立了文化教学的观念; 2.汲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营养,为文化教学研究开阔了事业,特别是在中介文化系统研究,文化混融情境的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3.超越概念的纠缠,探索更加深入,尤其是文化因素的研究、语言与文化结合方式的探索,为文化大纲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4.对接受主体的学习理论研究逐步加强,开始注重文化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研究。体现了文化教学研究向深度发展,开阔了研究思路,增强了研究的现实性。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每一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都要有与内容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由于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口语课所出现的文化语言要多于汉语教程课。因为这阶段首先要解决基本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语言、交际方式又是异质文化间差别较大的文化层面。在交际语中,具有国俗意义的词语、俗语、句子特别多,而且词语的国俗语义比实体词汇意义更为重要。比如汉语中习用的招呼语“吃了吗”、“干什么去”等,字面意思和打招呼人的实际意思有很大差别,如果不给留学生介绍清楚,就会产生交流障碍。因此在口语课中,介绍、说明、示范、练习是传递汉语文化的基本方式。 与口语课相比,初级阶段的韩语课以传授知识语言、知识文化为主。对于留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为重要。所以此段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用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但教学方式仍然不通。口语课可以继续采用介绍、说明、示范乃至带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方式,而汉语课则要多采取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中级汉语教材,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外,还要照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对外汉语实习工作总结

2011年教育实习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进行教育实习。对外汉语教育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回顾两个月以来的实习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组织、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我的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学习、工作方面都圆满结束,过程中有快乐也有辛酸,现将本学期的实习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端正态度。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进行教育实习的目的是把课本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专业理论教学效果,培养调查、研究、观察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学,为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端正态度,以积极热情严肃的态度进行教育实习。心理学上有一个“不值得定律”,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在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就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克服这一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真确的价值观,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无论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身处其中的快乐和烦恼,都会让你成长。 二、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各阶段的实习内容及要求。除了之前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等。就是提前做好教育实习工作计划。还有就是怎样写听课记录、怎样听课和分析课、怎样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比如,怎样听课和分析课。课堂,这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也是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个主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进行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比如,关于怎样听课和分析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 ②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 ③为了什么以及如何检查学生的知识? ④是否在交给学生学习? 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劳动。 ⑥知识是否得到发展和深化? ⑦是否让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牢固的知识? ⑧教师应当怎样布置作业? ⑨在分析课的过程中进行概括。 (参考[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三、积极参与听课。 在实习过程中,虚心向各位教师请教,认真掌握教学知识,努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初期,尽量去多听各个班级,各种课型的课。比如,口语、听力、精读等,在比较中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这方面,我最重点听得就是生词的处理和授课的流程。确定目标后,重点去目标班级听课。比如在第三周我已经确定要去普通三班讲精读课之后,重点就在三班听课,第三周对自己听课的主要目的和要求如下: ①浸泡在教室里,克服害怕、恐惧、焦虑心理。 ②了解课程的大概流程,重点就是精读课。 ③熟悉普通三班同学,以及他们的汉语水平和课上的参与程度。 ④精读课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的方法。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篇一: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 “炮火下的觉醒” ——荣维木 [键入作者姓名] 学号: 读史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大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羞辱史,当我们不怕谈起,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选择的书是抗日战争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炮火下的觉醒》,最主要讲的是卢沟桥事变。这段抗日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的羞耻,还有反思! 品史 全文有八章:一、是谁打破了华北的宁静 二、乱局的产物——冀察政务委员会 三、中国抗日教亡运动的兴起 四、暴风雨的前夜 五、卢沟桥事变爆发 六、日本的阴谋和宋哲元的抉择 七、平津血战 八、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

全书的高潮是第五章,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 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 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 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 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 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 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解释的是书名中的“炮火下”,觉醒则是第八章的内容。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 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 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 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 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政府对宣战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各自都进 行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结果还是考虑到本国的利益而没有正式宣战,也没有正式宣布绝交,双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驻对方大使 召回。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 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 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 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