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艺术门类论--造 型 艺 术

第三章 艺术门类论--造 型 艺 术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的门类——按照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划分
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艺术
艺术的门类——按照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划分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
艺术的门类——按照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划分
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造 型 艺 术
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空间中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
造型艺术是静态的、偏重于再现的艺术。
因而造型艺术又被称为美术 或视觉艺术 。
歌德:“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只有眼睛,即只有视觉才能感受点、线、面、体、颜色。人们可以用各种美妙的语言称赞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件书法作品,但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代替直观的形象给予观赏者特殊的美的感受。”
造型艺术的主要类型:
1 、绘画
2 、雕塑
3 、书法
4 、篆刻
5 、工艺美术等
一、绘画
(一)绘画基本知识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维空间(平面)里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艺术门类。
2、绘画的起源
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
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大约是 15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西班牙的 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
距今约三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已知道将石珠、兽牙加工钻孔涂上红色并加以组合,制成装饰品。
中国古代五六千年前已经出现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补的动植物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
3、绘画的主要类别
1 )西洋画
油画 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厚纸板或光洁的墙面上创作的画种。
版画 运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并复制的画种。
水彩画 是以水调和颜料所作之画。
水粉画 用不透明的水粉颜料所作的画种。
中国画的分类
按题材:山水、花鸟、人物
按技法:工笔、写意
按形式:立轴、长卷、册页、镜片
(二)绘画的审美特征
形象性、情感性、技艺性
中西绘画差别
东方
1.主要题材—自然
画中有诗
2.圆笔、五指动作
3.写意、意象艺术
4.线条美、笔墨情趣
5.散点透视 ,三远
平远 、高远、 深远
6.诗书画印综合美
7.装帧形式美
西方
1.

主要题材—人
画中有戏
2.扁笔、一掌动作
3.写实、具象艺术
4.色块美、光色韵律
5.焦点透视 ,三透(几何透视、色彩透视、空气透视)
6.只有签名
7.装帧单一方框
(三)绘画作品欣赏
毕加索绘画欣赏
著名画家齐白石介绍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取材于齐白石的绘画
二、雕塑
(一)雕塑基本知识
1、什么是雕塑?
雕塑是雕刻 与塑造 的总称,它是指以可雕的(如金属、木材、大理石、花岗岩、象牙等)或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
雕塑是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形象。
2、雕塑的基本类型
1 )按照运用物质材料的不同:
雕:石雕、木雕、玉雕、骨雕等
塑:泥塑、陶塑
2 )按照体裁 的不同:
纪念性雕塑
城市园林雕塑
陈列性雕塑
3 )按照表现手法和造型形态 的不同:
圆雕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塑
浮雕(高浮雕、浅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形象浮凸形象的雕塑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加工制作而成
(二)雕塑的审美特征
1、造型的凝练性
雕塑不是情节过程中某一动作的暂时休止,而是艺术家综合概括了整个生活过程加以艺术升华的结果。雕塑是永久的休止 ,但又是永恒的动作 ;是静止中的运动 ,却又是运动中的静止 。
因而,它具有高度的凝练性,通过瞬间的姿态来造型,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整个过程。
2、再现现实的单纯性
雕塑大量地是用个别的、立体的、没有背景的形体来再现生活。因而,雕塑比其它艺术都更单纯地再现生活、再现对象的特征。
但是,这些单纯化不是必要的特征和细节的简单化,而是整体感被强调;不是造成对象形态特征的牺牲,而是它在形体方面的重要特征被肯定。
3、观念表现的纯粹性
雕塑不表现非常个性化的内心生活和非常复杂的情感,而是突出地表现高度概括 的单纯性格、情感、品质、气概。
因而它具有观念表现的纯粹性和象征性,构成它的形象所运用的具体因素,能够启发人们相应的联想。
(三)雕塑作品欣赏
1、昭陵六骏
2、胜利女神
3、大卫
三、书法
(一)书法基本知识
1、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
(一)书法基本知识
1、什么是书法?
汉字的书写形成艺术的原因:
从书法的表现形式来看,书法的载体是中国的汉字,而中国的汉字与其他国家的文字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来源于象形,因此点画和结体可以依据不同的需要自由地变化,这是汉字能够演变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前提条件。

汉字始于象形



汉字使用毛笔书写
2、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萌芽(殷商—— 西汉)
甲骨文
殷商时期,由于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比较低下,在遇到比较重要的事情时,要进行占卜活动,以得到鬼神的保佑。占卜活动结束后,人们在较平整的龟甲和兽骨上刻上占卜的过程和结果(卜辞),这样,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就形成了。
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与后来出现的书体相比,甲骨文结体繁复、线条单纯,是一种极其朴素自然的书体。
金文
商周时代,人们把青铜器用作宗庙里的祭器和象征等级制度的礼器,在许多青铜器上,不仅刻有纹饰图案,有的还刻有铭文。最初人们在钟鼎上发现刻铸的铭文,便把这些铭文叫做“钟鼎文” ,但后来又发现,在钟鼎以外的其他金属器物上,也刻有铭文,于是就把它改称为“金文” ,用来表示刻铸在所有金属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记载了祭祀典礼、征伐记功、赏赐锡命、要券盟书、训诰臣下和颂扬先祖等六方面的内容。
金文绝大多数是与器物一起浇铸出来的,偶尔也有用刀直接雕刻的。因此,这样的书写方式就决定了金文的审美特征与甲骨文有较明显的不同:字型比较简单,笔画趋于一致,线条粗圆,结体浑厚,转折处过渡圆浑,没有棱角。
篆书
篆书起源于西周末年,东周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秦始皇时期达到鼎盛。我们称秦统一之前的篆书为大篆 ,秦统一之后简化的篆书为小篆 ,这两个阶段以石鼓文 和秦刻石 为代表。
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 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在十个鼓形石头上,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内容为记述国君游猎情况,故称“ 猎碣” 。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 陈仓十碣” 。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对先秦的大篆进行简化,形成小篆,加以推广应用,使其成为通行书体,因此,小篆又称为“秦篆”。
秦始皇在统治期间,在泰山、会稽等地用小篆书体刻石记功,这些留有字体的刻石现在大多已荡然无存了,我们要了解小篆只能通过各种拓本,现存的拓本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和《绎山刻石》。现在我们统称为“秦刻石”。
小篆的普遍使用使文字整齐化和简易化,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小篆结构严

谨,线条匀圆,形体扁长,具有独特的美感,在书法发展史上,对后来隶书的形成有影响,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书体。
隶书
秦代把小篆作为统一的通行书体,虽然与大篆相比,小篆已经较为简化,但书写起来,仍然很麻烦。这时,在办理公事,处理奏章的过程中,出现了方便书写的隶书。到西汉东汉之际,隶书完全定型,取代了小篆,成为官方使用的标准文体。在汉字发展史上,隶书定型化的过程叫做“隶变”,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上,隶书从用笔看,横画有蚕头、波势、俯仰、磔尾,竖画如柱,折画如折剑,点画如木楔;从结体看,有纵势长方的小篆,渐渐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可以说,从用笔到结体,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度。
第二阶段:成熟(东汉—— 南北朝 )
东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已经成熟,楷书、行书、草书 在魏晋两百年间逐渐定型 。
楷书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书体,从魏代钟繇创始以来一直被广泛使用,直到今天,楷书仍然被我们广泛地使用着。
草书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完善和定型则是在魏晋。早期的草书是隶书草写,与篆、隶相比,草书用笔和结体更加自由和多样化,这使得书法艺术突破了文字书写固定格式的限制,更易于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它没有楷书的规范严谨,又避免了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是草书的楷化和楷书的草化。
第三阶段:繁荣(隋唐以后 )
隋唐以后,书法艺术进入繁荣时期,字体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 ,如唐朝的楷书就有欧体、虞体、褚体、颜体、柳体等多种不同的字体。从此,书法艺术确立了其在艺术门类中重要地位,表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3、书法的基本要素
用笔
毛笔是书法的最主要工具。中国毛笔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时就有有弹性的毛笔,人们能自如地在陶器上画出粗细不同、流畅美观的各种线条。用毛笔来书写文字,逐渐演变成书法用笔的艺术技巧,从而构成书法艺术的要素。
书法的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艺术技巧。
结构
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笔画构成的,笔画如何组合才能美观,产生结构的艺术技巧。结构又称结字、结体或间架 。书法的结构往往就文字的结构规律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做合适的艺术安排。
书法的结构是根据这些规律和技巧表现文字的形式美,给观者以丰富的美感、情趣,借以引起无穷的意境和趣味。
章法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整体关系和安排。这种安排除了疏密、均衡等关系外,

一幅书法还必须字字上下顾盼、左右相映,行行相互联系、气脉连贯,使之成为一个既完美和谐又有变化的整体。特别是草书和行书,它常增加笔画的牵丝、引带,彼此呼应,使整幅书法作品具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以及节奏感。
墨法
书法的用具除笔外,还有墨和纸。笔、墨、纸三者相互产生变化不同的效果,因此墨法也常为书法家所重视。
用墨的方法有: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湿墨、枯墨、涨墨等。淡墨,古人作书多不采用,明 董其昌 爱用淡墨,及到近代便大量采用,并在一字之中,浓淡互用,笔画之间,彼此渗透产生丰富的意趣。
(二)书法的审美特征
1、线条的美
中国书法艺术是典型的线条造型艺术,书法给人的美感,首先就来自于线条。书法的书写工具是笔,笔画的粗细、方圆,墨色的浓淡、枯湿,字形的大小、繁简通过笔都能够表现出来。
中国书法的线条极其丰富,不同的线条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通过线条的直、弯、粗、细、渴、湿可以使人产生庄严、柔和、丰满、苗条、刚劲、畅快等不同审美感受。
2、结体和布局的美
点画的书写、结体和布局是书法艺术造型的三大基本要素。前面所提到的线条的美说的是点画的书写,下面谈谈结体和布局。字的结体,也叫间架结构,即一字之笔画的多少、疏密的关系和比例,也就是每个字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关系。布局,又叫布白或章法,是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分布的关系。
字中有点画的地方叫做“黑”,无点画的地方叫做“白”。点画与空白安排得当,才能体现出字的美。不同的书体应体现不同的结体特点,楷书和行书的结体讲究端正、严谨;草书要酣畅、潇洒,篆隶则应体现古朴苍劲。
而布局的妙处在于有变化。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要讲究变化的章法。中国书法的布局一般有三种形式:先秦的书法大多既无纵行又无横列,而后来的行草多为有纵行无横列,楷书大都纵有行,横有列,体现整齐的美。
3、形与神的美
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在书写中,运用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字的结体和章的布局给人留下的直观的美感,就是中国书法的“形”的美。而书法史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所谓风、骨、情、性、气、韵、灵、趣等。实际说的都是书法艺术所要表现的“神”的意思。神的美也就是书法艺术所要表现的情感意象和精神内涵。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艺术是以形写神的艺术,神形统一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不过,书法艺术神的美必须以形的美为基础,只有具有了深厚的书写功底,才能真正

表现出书法艺术的精神境界。
(三)书法作品欣赏
1、平和含蓄的晋朝书法艺术
晋朝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艺术第一个鼎盛时期
明代方孝儒在谈到晋朝书法艺术时说:“ 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蕴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之意。” (《 逊志斋集》 )
这是指晋朝书法艺术平和、自然、含蓄的美。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303-361)和他的小儿子王献之(344-386)。
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成就。他师从于女书法家卫夫人(272-349),并广学秦汉以来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清朗俊逸的风格。在书体上,他“增损古法,裁成新体”(张怀瓘《书断》),促进行书和草书走向成熟。因此,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称为“书圣”。
其传世墨迹很多,有《兰亭序》、《姨母帖》、《平安三帖》、《十七帖》、《乐毅论》、《快雪时晴帖》、《初月帖》、《行穰帖》等脍炙人口。其中《兰亭序》对后世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赵构《翰墨志》载: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同谢安等41人在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修禾契(一种祭祀活动)时,为大家的诗集写的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其中“之”字二十字,各不雷同,酒醒后,又写了上百遍,都不及当时所作。《兰亭序》真迹已失传,今传世的均为摹本,以冯承素“神龙本”最为知名。
2、刚健雄强的唐朝书法艺术
唐朝的书法艺术出现了新的繁荣,著名的书法家很多,最有影响的是欧阳询、张旭、颜真卿、柳公权和释怀素五位大书法家。
3、自由豪放的宋朝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经历了唐朝的繁荣之后,到宋初开始滑坡。以蔡襄为代表的北宋初年的书法转向一种秀丽的风格,而这样的风格很快就沦为媚弱的书风,使得宋初书法日益衰退,一蹶不振。直到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出现,媚弱的风气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4、元、明、清的书法艺术
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书法艺术总体上延续了这三种风格,没有再出现像晋朝和唐朝那样的繁荣局面。
四、篆刻
(一)篆刻基本知识
1、什么是篆刻?
篆刻的“ 篆” 字,古时写作“ 瑑” ,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 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 玉” 改为 “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 摹印

篆” ;王莽定 六书 时,称为“ 缪篆” ,从此便明定篆书 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
篆刻是以篆书 为基础,利用雕刻 方法,在印面中表现艺术型态的造型艺术 。
2、篆刻的起源与发展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 玉石 、金、牙、角等。它被称为“ 古代篆刻艺术时期” 。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 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二)篆刻的审美特征
1、以刀代笔,印从书出
篆刻美是在书法之美和雕刻之美的结合中实现的。
篆刻与书法同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造型艺术,区别在于:书法以笔墨写字,而篆刻是用刀在印面上刻字。
2、以刀镌石,刚柔相济
创作篆刻作品,以刀为笔,以石为纸
以刀治石,须因材而异、随机应变。
3、方寸天地,万千气象
须将印面表现得单纯而又丰富、简单而又复杂,做到以少胜多。
表现上越含蓄,读者的关照领域就越宽,想象空间就越大。
(三)篆刻作品欣赏



思考题
1、按照表现手法和造型形态的不同,奥运会奖牌上的雕刻属于:
A、圆雕 B、浅浮雕 C、高浮雕 D、透雕
2、按照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感知方式和创造方式划分,美术分别属于 艺术、 艺术和 艺术。
3、属于汉字特有的艺术是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