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可分为4个层次10个方面:

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方面:

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能力要求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材料处理方面:

能力要求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能力要求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能力要求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释方面:

能力要求6: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

能力要求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能力要求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力要求9:史论结合。

四、文字表达方面:

能力要求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在测量上对这4个方面的要求也有区别,区别的依据主要是知识、方法和思维含量。以下进行深入分析:

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要求1~2)

所谓“再认、再现”,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史实原貌。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

之所以把这类分为两个具体目标,是因第一条与第二条相比是更为基础的东西,第二条是根据第一条的内容被人为地概括出来的东西,比较系统,但仍属于反映历史原貌的内容,它只要求准确地再认、再现,不要求发挥和阐释。请注意,对于知识的测量要求和如何获得再认、再现的知识显然是两回事,不能认为考的是死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可以完全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这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在测量方法上,死的知识是被包容在活的问题当中的。也就是说,它与其他几类的测量内容是一个整体,不会截然分开。(占测试要点的80%以上)

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第一,这一条固然有对已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的含义,但更有理解性记忆的含义,如果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第二,关于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本质性的内容,着重说明事件的基本进程及其前因后果。第三,历史概念可以广泛理解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一个历史学中的专名(人名、机构名、团体名、制度名、文献名等);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或具有许多概念和结论,(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因此,不能仅仅记住其文字表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与本质,这才是真正懂得和把握了,才能在必要时正确地运用。那种简单地机械地把书本上的史实、概念、结论都囫囵吞下然后又囫囵吐出,是不符合本条要求的。

例题1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答案] d

——能力要求1、2

[说明]本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再认史实和阶段特征的选择题(答案在课本上有相近的表述),但大部分考生却选错了,毛病出在他们虽然知道这个史实,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

例题2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答案] b

——能力要求1、6 [说明]本题是一道再认历史概念的选择题,“闭关政策”是一个属于常识、尽人皆知的历史概念,但是大部分考生也选错了,毛病出在对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只能望文生义地乱选一通了事。

能力要求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历史的发展显示出进程中的阶段性以及各阶段的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阶段性和阶段特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不懂得阶段性和阶段特征,就不会懂得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基本线索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主流。只有抓住了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才能深刻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本条能力要求,同样也不能理解为死背课文表述的文字形式,而需要真正懂得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实质性内涵,否则,纷繁变幻的历史现象和曲折起伏的历史进程就会成为一团乱麻和一池死水。

例题3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 [答案] a ——能力要求2、7

[说明]本题是一道再认阶段特征的选择题,题干规定了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部分考生之所以误选,主要是因为不清楚实施新经济政策那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不懂得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分析问题。

例题4 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答案] (略)

——能力要求2、6、7、9 [说明]本题是一道从人物评价的角度,概括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以来上述5人的思想和实践为代表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5人的思想和实践,在课本中均有表述,但不能照搬再现。本题检测的能力条目较多,层次略高,侧重考查在分析、概括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再现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2.材料处理(能力要求3~5)

能力要求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这条能力要求是材料处理的基础。“阅读”不是浏览,而要读通;“理解”不是一知半解,而要真正领会。

例题5 《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25日,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这些表明

a.台湾问题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

b.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c.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

d.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 [答案] a

——能力要求3、5

[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性选择题,难度很小。但是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理解材料,也会答错。例题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首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盂轩《资政新篇》

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轩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答案](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3)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

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切实且对外邦人有所警惕。

——能力要求3、4、5、9

[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设问(1)和(2)的要求都不高,只需归纳要点,但注明“不要摘抄原文”。如果考生没有读懂和理解材料,就不可能完整而准确地回答。第(3)问的要求较高一些。

能力要求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条能力要求是建立在前一条基础之上的。题目所引材料,其内容未必全部都是有效的、真实的、正确的,因此,必须经过一番鉴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虚假的、芜杂的东西,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这里所谓“有效”是指要穷尽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不能用一两条有效内容去代替其他内容。有效信息包括:时、地、人、事和观点。

例题7 阅读下列材料(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

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工)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回答:

(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

[答案](1)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

(2)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

(3)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组织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

——能力要求3、4、5、9

[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材料出自清朝官府告示,文字内容歪曲了历史真貌。必须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才能获得回答问题所需的有效信息。题中提出三问,其设问角度和测试重点都是在此。

例题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

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荚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原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 (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尸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2年《捷报》卷12

回答:

(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答案](1)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发生利益冲突;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人工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2)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

a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敢于创新,使这家早期民族工业企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b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第(2)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以上两类答案角度不同,不得交叉计分。如能把两类都清楚答出,可以加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出。

——能力要求3、4、5、9 [说明]本题的第(1)问,要求把材料中有关该厂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出来,但以“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方面为限制条件,凡不符此条件的都属无效信息;又注明“不得摘抄原句”。所以,只有真正理解材料并把全部信息加以整理筛选,才能作答。第(2)问的能力层次较高,a类答案从经营管理或生产关系角度作答,b类答案从先进技术或生产力角度作答,只要答出一类即可得分,答出两类则予加分,体现了答案与评分的灵活性。

能力要求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这条能力要求是对前一条的发展,即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和已学知识来说明或论证试题提出的问题。这里的“有效”用了“充分”,是指对于有效信息不能只求罗列,而要求展示有效信息在回答问题当中的作用和意义。要针对所回答的问题,把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融为一体,进行透彻的说明、论证,实现其材料价值,这才是“充分”。

这条要求可以说是材料处理能力的自然归宿。但要注意的是,应以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如果丢开材料中的信息,只用已学知识也能正确答题,那就完全失去了本题能力检测的作用。

例题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考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答案](1)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导致人民离散,政权覆亡。目的是: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能力要求3、4、5、7、9 [说明]本题要求充分利用3条材料中的大量信息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4个问题。第(1)、(2)、(3)问都是要求“说明”;第(4)问则要求“论证”,能力层次比前3问稍高。

3.历史阐释(能力要求6~9)

其主要特征是思维。此类范围中含有三条具体目标,相对而言,对于“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要求程度应该是准确、合理、周到。“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条要求是客观性。“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因此它强调的是理论性。它除了要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之外,还要着重分析事物本质和它的历史倾向。本项能力要求共含三条,在能力层次上明显是逐条提高的。

能力要求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这条能力要求主要指的是,按照特定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本质的、系统的整理。这条要求的知识容量很大,但思维能力的层次并不很高。

例题10 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理清楚。)

[答案](1)原因:

①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

②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

③对外开放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特点和历史地位:

①全面繁荣 (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

②兼收并蓄 (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

③世界领先 (领先于世界的项目)

④影响深远 (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

[说明](1)概括的文字可以与上列要点不同,意思相同即可。如“对外开放”可写作“对外文化交流”;全面繁荣”可写作“百花齐放”。 (2)有下列情况可以加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出。

①能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或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高度说明原因的;

②在上列七点之外,还能写出其他原因、特点和地位,言之成理并有正确说明的。

——能力要求6、7、9 本题是一道概述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的问答题。题目上明确指出对答题的特定要求,即不要照搬课文,必须经过归纳、比较和概括。此题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条能力要求。与题目相适应,参考答案只列要点,并加评分说明,从而为考生答题提供了一个必要而合理的“灵活度”,同时也为避免“活题死评”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此外,本题在评分标准中首次专列文字表达分,以引导考生的重视。

例题11 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能力要求6、7、8、9 [说明]本题要求把处于两种社会环境中的思想及其作用进行比较。要比较,就要把分见于两册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才能进行正确的阐释。本题的能力层次表露得很清晰,第一问只要求概括已学知识;第二问则要求大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比较,难度较高;第三问再进一步追问根源,这就深人到揭示本质和规律上来,含有理论性的要求,能力层次是相当高的。

能力要求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分析和评价是历史科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历史评价特别要求客观性。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分析一切客观事

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那种离开具体历史条件,从抽象原则出发,生搬硬套的所谓“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是完全不科学的。

例题12 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阐述积极意义按以下三个层次评分,不得累计:

第一层: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

第二层: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

第三层: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符合人民利益。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对生产的破坏,也符合人民利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安定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弘扬。

——能力要求5、7、8、9 [说明]本题引用了墨子的两段言论,要求指出其思想核心,阐释其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设问层次清晰。正确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战国初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否则,难免曲解。第一段答案很浅显;第二段答案必须结合课本知识搞清战国初期的社会矛盾状况和民心好恶向背,为第三段作铺垫;第三段是本题的“压轴”,评价其积极意义分三个层次,具体区别了考生思维能力的高低。

例题13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

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改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能力要求6、7、8、9 [说明]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的几个步骤,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并总结出根本性的经验教训。正确解题的关键在于真正理解这几个步骤所处的各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抓住这几次变化调整的核心内容与前因后果,这也正是显示了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第一问较简单,只要求再现历史概念;第二问重在归纳、比较和概括,知识含量很大;第三问则提升到理论高度,能力要求相当高。

能力要求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条能力要求是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重在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与事物的本质及其历史倾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当然,在高考中只能是“初步”的,即只要求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的,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理论分析是有内在联系和有系统的。但是,绝不能把“初步”曲解成背几句理论条条,到处贴标签,这是一种极其庸俗有害的做法,与考查能力背道而驰。

例题14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答案]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俄国的农奴制度、德意志和意大利政治分裂的局面仍然是严重的障碍。因此,导致了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这些事件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这表明,那时历史运动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铲除资本主义本身。恩格斯的结论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的。

恩格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观察和分析了历史的演进。

恩格斯修改原先的结论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也说明恩格斯坚持以实事求是、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说。

——能力要求3、5、7、8、9 [说明]本题引用恩格斯晚年修正早年的一个“不对的”预言并提出了新的结论为材料,要求考生回答如何理解这个新结论并指明恩格斯得出这个新结论的“着眼点”和意义。本题的理论性很强。恩格斯的自我修正及其新结论,本身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进程而作出的科学论断,考生要能正确地解题,也必须具有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特别是要敢于尊重事实,破除迷信,坚持真理。

例题15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本题旨在考察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评分中应注意:

(1)能把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矛盾的,加1分;

(2)凡能明确地从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角度进行分析评论,并言之成理的,加1分。

(3)本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0分。

——能力要求3、5、7、8、9

[说明]本题以唐朝的由盛转衰为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对杨贵妃的评论为切人口,要求考生评论赵翼的观点。怎样认识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怎样评论“女祸论”?如果在史实现象上纠缠,将无法理清头绪。这里首先是个理论观点问题,牵涉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阶级和个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能力要求9: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主要是要有适当的史实作立论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而不互相矛盾。不要求考生去做史学理论文章,不要做一段史实加一段理论的拼盘,更反对把理论观点当标签去找史实对号入座,而是要求把基本的理论观点融入历史分析和历史评论中去。

4.文字表达(能力要求10)

能力要求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与其他文科科目文字表达的要求不一样,它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语言准确,这一点和其他科目的要求共性多一点,不过,历史学科要注重这其中的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和说明论证表述的准确。其次要求逻辑严谨,这里的逻辑不是指行文作章的结构,而是指所述内容的内在关系。概括来说,它应该是有序的而非罗列的;完整的而非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非含混的。

假期作业参考答案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 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 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 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 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 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 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 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 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 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 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 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 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 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 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 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 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

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庄杰尧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由于强调以学生为本,开放的教材,多元的智能观等,都以动态和变量做为备课的对象,因而备课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该部分在总论中有详细要求,故在此不作缀述。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总要求及原则 (一)、总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历史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明确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原则。 ⒈教师要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功能。 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育目标上要实现其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品质方面的独特功能,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了解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及它的弊端,并积极思考如何克服这些弊端;懂得自由、民主和公正的基本制度来自每个公民对它的认可和遵守,从而激励学生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努力创造和平、自由、民主与平等的世界。 ⒉明确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 本次课改使课堂总目标由过去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个目的,改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七个目标,历史教师明确本课程培养目标,并支配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行为方式。 3 根据课标的内容标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教学要求。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使之具有时代性特征。 历史学科的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其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目标和能力发展方向,按课标“内容标准”要求,将知识与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 4 发挥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作为国民素质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历史课程,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的责任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挖掘这些提高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还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学生与自我情感调控能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专项训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专项训练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与能力水平划分 1.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2.概念内涵分解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3.历史解释素养的能力水平划分 二、历史解释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体现 1.考察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 (1)考察历史观对历史解释的影响:历史解释必定是在一定史观指导下进行了无论历史解释者有意或无意、承认或者不承认,都是如此。“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解释”,而在我国,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就是我们进行历史解释的“前提”。 (2)考察时空概念对历史解释的影响:注意,“时间观念”不仅指的是真实性的年代、时期,还包括了史实性的历史的开端、历史的分期、历史的线索等。后三者,则因为史学家的立场、学术背景等因素导致观点各异,要求学生对此做出基于史实的历史解释。 (3)考察不同史料对历史解释的影响 (4)考察历史学家个人因素对历史解释的影响 任何正直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都一定会基于并忠于历史史实,但由于个人不可避免受所处时代和个人学术背景等因素制约,其对历史解释必然带有主观色彩,全国卷还没有对此直接考察过,本专题后命制了这样的模拟题。 2.“历史解释素养”能力考查解析 本目上文讲述了高考对影响历史解释的主要因素的考察,侧重于史学研究方法,下面具体解析高考对“历史解释素养”能力考察水平的案例。鉴于上海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故引用较多上海历史试题来进行解析。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水平一: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12小题共48分) 1.帝王陵寝的朝向和皇帝生前做操问政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但秦始皇陵和秦陵兵马俑军阵的排列都面向东方。对秦始皇陵的朝向有别于厚是帝王陵寝的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应树立以下理念: 第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所以该学习的目标应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把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性转变为主动探究性。 第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理解,并提出自已对历史的理解。 第三、该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该学习的组织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且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一些与一般历史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谈不上研究,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维固化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 3.以学生自主为形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历史研究性学生活动得以真正开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挫折

【人教通用】2019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四大能力强化练_能力四_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四大能力强化练 全真训练(A卷) (45分钟100分)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乍得湖位于非洲中北部,湖面海拔281米,平均深度1.5米。乍得湖属于内流湖,但湖水却是淡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这种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因而被传成许多神话或奇谈。后来科学家发现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乍得湖东北部有一最低处海拔是155米的盆地。 材料二乍得湖是世界上盛产螺旋藻的三大天然湖泊之一。营养和温度、光照是影响螺旋藻生长的重要因素。螺旋藻可食用,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具有减轻癌症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脂等功效。 材料三乍得湖地区略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乍得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乍得湖盛产螺旋藻的有利条件。 (3)你是否赞同乍得湖居民扩大螺旋藻生产?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内流湖泊水成为淡水的主要原因是水源交换多,结合水源的补给类型分析来水丰富,结合东北部海拔较低的盆地分析排水丰富。第(2)题,结合农业区位,自然区位主要从光照、温度和营养物质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第(3)题,赞同,主要分析扩大生产带来的有利影响;不赞同,主要分析扩大生产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乍得湖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补给丰富;多条河流汇入,地表径流补给 较多;东北部的盆地比乍得湖低很多,大量湖水通过地下径流源源不断地往盆地渗流过去,盐分随之排出,故 湖水盐分低,成为淡水。 (2)纬度低,湖水较浅,光照强,湖水水温高;入湖河流携带泥沙多,营养丰富;螺旋藻食用和医用价值高,国际 市场需求量大。 (3)赞同:螺旋藻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扩大生产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扩大就业。 不赞同:螺旋藻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缺氧,还会产生有毒成分,影响水质和鱼类生长。 2.读某区域图(下图),回答问题。(24分)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doc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效解题,注重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

高效解题,注重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 高效解题,注重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 高效解题,注重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作者简介: 郭子其,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成都树德中学历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历史教学专委会理事。成都树德中学郭子其当前的高考试题注重课程观思想,试题常常不拘泥于教材,通过“脱开教材”而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进行理解与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样的试题,考生常常似乎能够答题,但对答题的正确性又茫然无知,答题时总差“临门一脚”的功夫,考试效果差强人意。而对于解答材料性主观题,考生总是难以深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有效理解与解释。个中原因之一就是不知历史问题的理解对象与角度,难以利用理解与解释方法而有效理解问题。什么是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呢?-般说来,解释就是澄清、说明了什么,主要关注历史的为什么,说明历史的因果关系,关注历史的事实性,以及推理的合理性,即注重有无这一历史事实与推理逻辑是否可靠。历史的理解主要是关于事件的原因、理由与意义,也就是依据历史事实能否得出这个意义与认识,关注理解的合情性。历史的理解关键是要可靠,要在占有证据的基础上加以认识,其认识要合符

时代特征。历史的解释涉及因果性,历史的理解涉及意义性。如果把二者合二为一,就是注意历史的理解力。其主要关注的角度有:注意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即信息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否存在,所以,应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判断试题信息反映的历史事实是否可靠;注意历史事件的联系尤其是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由这样的事实可以分析推理出怎样的结论,所以,应关注材料反映事件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历史理解的合理合情性,需要关注“历史”与“时间”,把历史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与思考;注重自我理解分析的逻辑关系与意义关系,即依据历史信息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的理解与解释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1)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解与解释,就是历史的理解与解释要科学。试题主要关注历史的证据是否真实,所以要关注试题中提供的历史事实是否客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相关事实的正误。(2)合理性的历史理解与解释,就是依据人类活动的意图、目的、信仰等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试题主要有:由这些证据能否得出相应的结论,坚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注意过度解释,即由这些材料与历史事实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关材料与历史事实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情境中能否得出这样的认识与结论;考生能够利用不同的史观与方法对同一历史问题进行多元多样的历史理解与解释,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注重运用历史理论与方法进行作答。(3)叙述的历史理解与解释,就是历史叙述本身包含有历史解释的功能。在试题中,

历史学科一定要讲得透彻

历史学科一定要讲得透彻 李晓风认为,新课程改革一定要强调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是由不重复的单一事件构成,而自然学科的某一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不重复的单一性事件、一个叙事性的学科,决定了历史学科不可能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由初始条件就可以推出最后的结论。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自然学科尤其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可以采取渗透发现式学习,但是历史学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发现什么东西。学生什么都不知道,能发现什么?这就是单一事件和叙事性学科的一个特点。 因此,李晓风老师一直强调,历史课一定要讲,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讲课讲到一定程度,再进行一些有质量有层次的活动,这是很有必要的。有质量有层次的活动体现发现性特征,但是绝对不能把讲课免掉了。 “从具体授课的模式上来讲,现在有些课堂不区分学科的特点,一上来就是活动,好像这就是素质教育了,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我觉得历史课是非讲不可的,如果非要确定一个比例的话,历史课堂75%的时间要用来讲课的,然后在剩下的四分之一时间中,如果教师对问题有了充分的把握,可以进行一些有深度有质量的活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对问题有把握这一前提。” “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能够讲到让学生目不转睛地在那想事儿,那是最好的效果。你要适时地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去琢磨。能不能把课讲到这个程度呢?讲到这个程度的依靠是什么呢?不仅仅是教育学的那些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教育学有一些理论的确不错,但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去实践,因此当老师必须首先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功底。” 有时候,李晓风也会和老师们进行一些争论。“强调能力,是不是就可以说不要专业知识了?如果真的那么简单的话,何不让中小学的学生就学习一门名字叫…能力课?的功课,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学科知识不重要,那就不用分学科了,就只讲能力好。但事实却是,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科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更常见的现状是,教师教学的内容局限于对教材的重复和强化,甚至做不到解释清楚教材中涉及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无论设计怎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活动,最后却仍然跳不出教教材的窠臼,真正的素质教育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李晓风认为,高三是历史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时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背书,去做题,而要把知识的体系讲清楚,把关键点讲出来,还要把可以让学生思考争论的地方说出来,有些问题会让学生思考一生。 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真翻阅一些理论著作的基础上,李晓风写了一些论文探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强调历史学科的叙事性特征和从大量的不可重复的具体事件感知人类社会的演进的思维方式。 也正是因为历史学科与数学和自然科学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明确的重复性规律有很大的区别,他建议历史学科不能像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那样进行课

2020年金版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1-1-1 高考四大能力要求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2015·合肥模拟]雨水花园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自引进中国以来,应用较为广泛。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种有灌木、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不适宜大面积引入雨水花园的是() A.北京B.上海 C.银川D.哈尔滨 答案 C 解析雨水花园主要用来收集雨水,并且能够对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进行净化的系统。利用的前提是该地区降水较为丰富且降水的季节分配差异较大。银川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面积建设雨水花园

不仅收集不到雨水,还需要大量的水源灌溉。 2.下列关于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收集的雨水与小区景观用水系统结合,大大提高了用水效率B.雨水花园应该选择在城市中地势略高的地方,以净化水的来源 C.加快水分蒸发,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地区小气候的营造D.在我国北方应该在耐淹作物中优先选择耐旱品种的植物,以节约水资源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种有灌木、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浅凹绿地”与B选项中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相矛盾。 [2015·昆明模拟]毛竹适生的温度为最冷月平均气温4~8 ℃,年降水量1 200~2 000 mm,性喜湿。读世界竹子分布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最适宜毛竹生长的地区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D 解析毛竹适宜生长温度为最冷月平均气温4~8 ℃,年降水量1 200~2 000 mm。四地点只有④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最适宜毛竹生长。

(完整版)初一历史下学科教学计划

东疏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学科历史年级初一 任教班级初一1-5班教师郭霞审批(签字)教研组长 教导主任 2012年2月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及学习兴趣 今学期本人担任初一(1-5)班的历史课的教学,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2班3班5班,表现突出。上课时各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大多数同学都能当堂掌握所学的内容。但也有个别同学的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对历史学科丧失了兴趣。2、学生的基础知识 从上学期的几次学业水平测试来看,学生的整体基础比比较扎实,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少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发现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另一方面,要及时辅导,精简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学生的智能因素 大部学生对历史学科比较感兴趣,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能够积极自主学习,善于合作交流,初步学会了历史学科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4、学生的学习方法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但有少部分同学,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致使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吃力,这需要教师进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水平 本人从教初中历史教学十多年,对课程标准、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具有一些教学经验,对“三环节教学”也有了较好的把握,重点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上还不够熟练,教学方式的转变还不够灵活。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新课程标准,把握素质教育脉搏,搞好“三环节教学”。加强对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3(实验节活动课。三个单元的标题、与《历史课程标准》4节正课和22个单元、.稿)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第五至第七个学习主题完全一致,与新课标特点相辅相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地理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

地理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 依据考试大纲地理高考考核能力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获取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显见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图、统计图、联系图等图像所提供的符号、注记、数字、图例等信息;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综合能力测试七年来,地理信息的呈现特点: ⑴教材之外的信息 从原来课本插图的改编转向逐渐脱离教材,信息中涉及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会给出相应解释。这些新信息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合理的假设和推理,不会给学生解题早成障碍。 ⑵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 便于学生阅读、考场读图、用图能力。 ⑶信息情境化 创设新情境,使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⑷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 试题提供信息十分简练,含有隐性信息,使信息不完整。

⑸提供组合信息 组合信息是指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信息,它常常在学科内知识综合,或跨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呈现。 ⑹逐步给出信息 以简要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基于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在审题时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⑴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⑵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等。 ⑶时间特征;如某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某一时间段等。 2提炼地理信息 在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信息进行提炼,明确重要的、关键的、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然尔逐条分析,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信息链(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⑴反馈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搭建地理信息与学过知识的桥梁,明确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⑵反馈地理知识结构,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能提炼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信息源。

2020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总结【精品】

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边疆贫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

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历史学科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实际课程。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隐性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创设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情境。 2、历史课程: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二、论述题 1、什么是“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这一涵义有何新的发展趋势? “课程(curriculum)”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教育内容的系统组 织”。“curriculum”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currere,是动词“跑”的意思 ,而“curriculum”则是名词“跑道”的意思,更多的是强调静态的“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相比较,currere 一词的原意“跑的过程与经历”则更能体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趋势有: (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1)1950-1952年:初高中开设历史课,内容上实行小循环制。 (2)1953-1957年:加强了教学的计划性,编写出新的历史教科书,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内容上实行大循环制。 建国初,历史教学的特点:照搬前苏联教育的制度和经验,重视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3)1956年: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历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历史教学大纲,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恢复小循环制。 (4)1957年至1960年:历史教材更加突出政治性,历史课时减少,小学和高中取消了历史课。 (5)1960年至1965年:历史课程的新的探索时期。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调整了新教学计划。小学设历史课两年,教古今中外的典型史实;初二学中国古代史,初三学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学世界史,每周2课时。 (6)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历史教育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遭到全面破坏。 (7)1976年至1986年:中学历史教学开始空前繁荣和活跃。 A.历史教材的编写形式更加活跃。 B.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 C.历史教学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出现了有关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教育学等课题。 (8)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教材编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变化。 A.大一统的教材体制开始转向多轨制,出现了3套不同的课程标准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学科 一、学科介绍 1、学科专业介绍。历史教学与课程论是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本学科以历史教育史、历史教师教育、历史比较教育、中学历史课程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学历史课程教法和学法、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教学的实践,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构建历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以便服务中学历史教学。 本专业是海南省惟一历史学专业硕士点之一,其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高级职称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本专业现有专业实习基地2个,教育实习基地4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有南海区域研究生中心和琼属华侨华人研究中心2个。近几年来本专业导师已参与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目前在研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其中完成和在研《高校世界史学科体系改革理论研究》、《构建为基础教育服务体系研究》和《河南师范类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研究》等教学课题多项,本专业导师先后出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中学课程教学研究·历史》等教学相关的专著若干;先后发表《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试析义务教育历史课标(2011年版)的特点》等教学论文10余篇,受到同行的好评。本专业一直承担海南省历史学科的中学教师师资培训,导师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有能力完成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研究方向介绍。本研究方向围绕中学历史教学与课程而进行,以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中学历史教法研究等方向为主要特色,紧密联系基础历史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旨在系统地总结当前国际、国内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自身规律性的基础上,构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理论体系。 3、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历史教师。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2)具有良好的历史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

(新课标)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一四项基本能力专练(含解析)

一、四项基本能力专练 一、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2018·江西新余第一中学模拟)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进过程中,120°E~130°E近地面气压多年平均随时间和纬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沿经线气压梯度最大的时间是( ) A.5月15日 B.6月15日 C.7月1日 D.8月1日 答案 A 解析我国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大致以34°N为界;结合图中气压值变化线,5月15日沿经线方向,等压线密集;其他三个日期沿经线方向穿过的等压线稀疏,所以5月15日气压梯度最大。 2.据图分析,江淮地区开始进入梅雨期的时间是( ) A.5月15日 B.6月1日 C.6月15日 D.7月1日 答案 C 解析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由图可知,6月15日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3°N附近,雨带大致在28°N~31°N,此时长江下游开始进入梅雨期。 (2018·河北保定模拟)下图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天然林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与森林覆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代表( )

A.年径流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B.年径流量、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年径流量 D.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年径流量 答案 B 解析读图,①径流量最大,且等于②③之和,故①为年径流量;随着森林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森林调蓄功能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故②为地下径流,③为地表径流。 4.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量 B.增加径流总量 C.减少地下径流量 D.控制土壤侵蚀 答案 D 解析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读图可知,随着森林覆盖率增加,年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因而有利于控制土壤侵蚀。 (2019·广东七校联合体联考)钱塘江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受侵蚀或堆积作用而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人员曾连续多年对闸口至澉浦段河床高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以东降低。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缩窄江道是其中重要措施(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5~7题。 5.江道缩窄前,关于夏季仓前东西两侧河段河床高度的变化,推测合理的是( ) A.河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B.河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C.潮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 D.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可知,枯水期仓前以西河床高度升高,以东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可推测,枯水期河水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少,而枯水期时海水上溯势力较强,可能大致到达仓前,受海水顶推作用影响,河水到达仓前以东河段较少,所以仓前以西河段以沉积为主,仓前以东河段则受海水冲淤影响较大,故出现研究人员测量的结果。而夏季河水水位上涨,径流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