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投资与合作

中国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投资与合作

中国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投资与合作
中国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投资与合作

中国能源企业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投资与合

朱磊、张茜

能源问题是世界各国最为关心和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未来二三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最主要的能源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俄罗斯能源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中国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无论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看,还是从地缘政治战略和保证国家安全角度看,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能源企业在同俄罗斯进行油气投资与合作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近两年才有了实质性进展。

一概况

国际能源署( IEA)200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在2012年之前全球将出现石油供应紧缩现象。国际能源署在其到2012年的中期石油市场预期报告中称,全球石油需求年增长率为2. 2%, 2012年达到每天9 580万桶。天然气市场更加处于无法满足需求的风险之中[1]。

预计,未来全球石油需求量增幅为每年1. 6%,将由2000年的每天7 500万桶增至2030年的1. 2亿桶[2]。

不过,世界各国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有很大差别,能源安全保障程度也存在巨大差异。

美国是最大油气消费国,欧盟和日本也是油气产品的巨大需求方。中国是油气需求迅速增长的大国。俄罗斯及中亚里海地区能源国家油气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进一步增加了油气供应能力。新兴能源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

作用愈趋显著。世界各大油气消费国开始改变主要依赖中东能源的单一政策,纷纷采取多元化的输入途径。

(一)中国油气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远远超过了能源生产增长速度。199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超过石油生产量,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量达920万吨。近年来,由于能源缺口的迅速扩大,石油进口总量逐年攀升。2000年,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增长尤为迅速。2003年,中国进口原油 9 112万吨。从2003年5月开始,中国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7年7月中国石油进口总量涨幅为2%, 2008年4月进口原油1 424万吨。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 5亿吨。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仅占2% ~3%。不过,近年来天然气的生产和需求增速较快, 1996~2000年每年增幅达10%以上。200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73亿立方米,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 1%,世界排名第18位。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副总经理汤亚利介绍,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全国消费量将突破1 400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3%左右。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宝国介绍,中国计划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目前的3%提升到2020年的12%[3]。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也将面临天然气短缺的状况。

从总体看,中国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特别是石油,中国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近年来,中国经济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已达到16%左右,而原油生产增速相对缓慢,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导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

度不断增加。在石油进口方面,中国还存在着进口来源单一的严重问题。2004年,中国74.1%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地区和非洲,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进口来源单一以及逐年上升的进口依存度,使得石油供应已成为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要确保石油安全,中国必须走石油进口多元化道路。

(二)俄罗斯油气现状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大国,其地下蕴藏有世界13%的石油探明储量。这些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主要位于俄罗斯陆地(约3/4),约60%的石油资源位于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专家认为,这不仅为向西,而且也为向东的石油出口创造了条件。俄罗斯天然气蕴藏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35%,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拥有东起萨哈林岛、西至西伯利亚的广袤的天然气田,使其在天然气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俄罗斯东部太平洋沿岸的萨哈林岛拥有大约5 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堪称“北太平洋的气库”。俄罗斯天然气主要产自西西伯利亚地区。目前,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占俄罗斯天然气总产量的87%左右。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总量为31. 8万亿立方米。到目前为止,该地区已发现59个油气田,除极少数油气田处于试开发期外,其他大多数处于勘探初期或中期。

2000~2004年俄罗斯能源生产呈增长态势。2000年俄石油产量为3. 23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产量为5 84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 2002年石油产量达到3. 78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0. 7%,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 2003年石油开采量达到4. 21亿吨,同比增长11%[4]。从2003年夏季开始,俄罗斯的原油日产量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 2006年俄石油产量达到4. 8亿吨,比2005年增长2. 1%;天然气产量达到6 562亿立方米,比2005

年增长2. 4%。2007年前5个月,俄开采石油2. 026亿吨,比2006年同期增长3. 2%;开采天然气2 846亿立方米,比2006年同期增长0. 2%。

据俄罗斯能源部和经济部预测,俄罗斯石油开采高峰将于2020年到来,天然气的开采高峰将于2030年到来。能源是俄罗斯出口所倚重的重要行业,其出口额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55%。2002年石油出口量为1. 84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出口量为2 050亿立方米;2003年石油出口量为2. 098亿吨,同比增长12%; 2004年石油出口量为2. 344亿吨,同比增长13. 3%。2005年石油出口量为2. 5亿多吨,天然气出口量为2 000多亿立方米。2007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增长4%,达2. 58亿吨。

不难看出,俄罗斯为保持自身的强国地位,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确实已把发展能源工业作为既定国策。

二中国能源企业对俄油气投资与合作的进程

(一)中俄石油贸易及对俄直接投资

2002年年底,“中石油”准备参与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拍卖会,这也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准备在俄罗斯购买石油企业。但在拍卖会举行的前一天,“中石油”宣布退出竞标。斯拉夫石油公司最后仅以高出起拍价1. 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秋明石油公司共同组建的投资石油公司。这次意外变局在很大程度上是俄罗斯能源利益集团操纵的结果。

在2003年即将结束之际,“中石油”成功收购了俄罗斯斯基姆尔石油公司61. 8%的股份。

2005年7月1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与“中石油”领导人分别与俄“Rosneft”石油公司签署了《一号议定书》和《长期合作协议》。在《一号议定书》中,“中石化”与俄“Rosneft”石油公司商定共同出资成立一家石油公司,负责在萨哈林-3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

2006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运输向中国供应1 500万吨原油。

2006年3月,“中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了分别在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和在中国境内开展炼油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合作的原则协议。

2006年3月21日,“中石油”分别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三个能源合作文件。

它们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会谈纪要》。

2006年7月,俄罗斯石油公司面向全球公开募股( IPO),“中石油”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CNPCI)投资5亿美元,以每股7. 55美元的价格成功购买了俄罗斯石油公司的股票。同时,俄罗斯石油公司取得了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51%的股份后,与“中石化”签署了关于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管理方式的议定书,“中石化”掌握49%的股份。

2006年8月10日,“中石油”收购了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 86%的股份,交易总额达35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俄石油开采领域。两家石油公司表示,将合作开发位于俄马加丹地区、北冰洋海域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等地区的油气田。

2006年10月16日,俄罗斯石油公司又与“中石油”在莫斯科签署协议组建了合资企业——东方能源公司。东方能源公司的法定资本确定为1 000万卢布,其中51%的股份归俄罗斯石油公司所有, 49%的股份归“中石油”所有[5]。合资企业的创建说明了双方在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扩展合作的内容上仍有很多潜力,使得中俄能源合作的方式更具多元化、更加注重实效。

(二)中俄石油管道合作

1994年11月,由俄方首先提议,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2001年7月,双方签署了《联合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主要原则协议》。

2006年4月28日,俄通往太平洋沿岸的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建设开工,年输油能力可达3 000万吨,计划2008年9月完工并向中国供油;另据俄塔社2006年8月13日消息,中俄达成建设俄远东石油管道支线意向,将在俄阿穆尔州修建远东石油管道支线,从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黑龙江右岸设计了5个铺设方案和3个水下通道方案,任何一个方案都不穿越自然保护区。

中俄输油管道合作一波三折,主要原因在于中俄能源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就是油气合作缺乏总体战略规划和战略对话机制。

(三)中俄天然气合作

1999~2000年,中俄两国政府曾签署有关合作开发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塔凝析气田的协议。1999年2月25日,中俄签署了关于铺设俄罗斯—中国(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气管道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报告合作研究的总协议。2000年11月2日签署了关于从科维克塔凝析气田向中国、韩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供应天然气的协议。2003年秋,科维克塔凝析气田项目作业者露西亚石油公司、“中石

油”和韩国天然气公司确认了科维克塔项目的可行性国际技术经济论证报告。根据该报告,俄计划每年将向中国东北地区供气120亿立方米,向中国北部地区供气80亿立方米。同时,各方还计划从2008年开始供气,以便在不晚于2017年时,达到每年向中国和韩国稳定供气300亿立方米的水平。但是,由于缺少基础设施和东西伯利亚气田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俄至今尚未向中国出口天然气[6]。

2006年5月21日中俄两国首脑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规定,俄罗斯将从2011年开始通过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两条线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每条线路的年出口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

2006年8月7日,“中石化”开始利用中国勘探-3号海洋钻井平台在俄远东萨哈林-3号油气开发项目区钻探石油。俄罗斯计划修建东线、西线两条管道,其中西线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经阿尔泰边疆区进入中国新疆,最终与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连接。

三俄罗斯与一些外国石油巨头的合作

(一)外国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的合作模式

外国石油公司与俄罗斯在石油方面的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特许经营权费和税收制度(也称为经营许可制度)下建立一个股份制的合资企业,另一种是在生产分享协议的制度(也称为合同制度)下建立一个合同制的合资企业[7]。

(二)在俄罗斯获取原油所有权的方式

通过分析俄罗斯油气市场的资产交易,可以发现,许多外国石油公司,如“壳牌”、“BP”、“Total”在俄罗斯积极参加各种资产交易,交易量可观,这些交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模式:红利、直接购买、接管、交换、合并和包入。

例如, 2000年6月,壳牌公司为了在萨哈林-2号项目这个马拉松比赛中获得权益,交换了其在北海和墨西哥湾的资产。

俄罗斯政府通过公开竞标,普遍分配其境内油气新区。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竞标主要针对俄罗斯国内的企业,很少针对外国公司。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此外,对外国公司来说,通过签署产品分成协议(PSAs)得到探测和发展油气领域的权利变得更加艰难。这就迫使多数外国投资者通过间接交易,如从俄罗斯企业和在俄罗斯投资的外国企业手中购买股份和权益来获得俄罗斯油气资源,从而与俄罗斯企业或较早进入俄罗斯的外国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三)对中国能源企业的启示

从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的能源发展战略看,利用国外资源来满足本国供应缺口是各国发展的普遍原则。随着经济和矿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在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都已具备“走出去”的实力,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都已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它们应及时总结经验,在已有的国际化经营的基础上,拓宽跨国经营与投资的领域、途径和方式,运用独资、合作、收购、参股等多种方法,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开发的竞争与合作过程,并把重点放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与合作方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受益。

1.贸易方式的选择

(1)并购。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其一切经济行为都受到利益动机的驱使,并购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即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国际直接投资企业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基本方式:即在东道国创建一个新的企业和并购东道国已经存在的企业。两种方式应视情况而定,才能使中国企业从中受益。

(2)进行技术贸易。中国能源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进入俄罗斯油气如勘测等领域。

(3)参股。中国能源企业可以制定详细的战略计划通过参股方式进入俄石油市场,以取得石油所有权。

(4)独资。通过独资方式来获得俄石油所有权,并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石油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对中国能源企业的几点建议

(1)中国能源企业必须充分了解俄罗斯在与中国合作时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开展合作时应对自如。在今后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必须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俄罗斯各个层次的心态,不仅要研究合作可能会给俄带来的利益,更要调查合作对俄的负面影响,并预备补偿方案。

(2)中国能源企业应该学会运用俄罗斯人的思维模式来考虑和开展与俄的合作,充分了解俄罗斯的国情,分析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做到入乡随俗。另外,切忌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国家有关机构必须制止不同企业在境外同一业务领域开展系统业务,造成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的行为。

(3)中国企业应该考虑与本国政府合作,共同开拓俄罗斯市场,走“政府铺路,企业行车”的道路。应充分了解俄罗斯政府的政策取向,选择中俄两国政府间已经达成协议的领域入市。对于没有协议的领域,尤其是敏感、关系重大的领域,

中国企业则应请本国政府出面与俄政府谈判、签协议,然后再承包的办法,使自己直接面对本国政府,以增大合作成功的可能性。

(4)目前,中俄能源合作还停留在能源资源合作的层次上,双方企业需要在能源资源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能源的技术合作。俄罗斯在能源开发技术、能源输送技术、节能技术、核能技术、油气储备技术等能源技术上具有优势,中国在能源技术上还比较落后,中俄能源技术合作前景十分光明。

由于俄罗斯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并有待开发的市场,日益成熟的中国跨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今后的俄罗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多方面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走多样化发展道路。

四中俄油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俄在油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认识上的异同

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俄罗斯则需要中国的市场,两者存在互补性。但俄方将双方的合作视为长期规划项目,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建设东西伯利亚油气统一供给系统,从而带动整个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中方却视双方的合作为亟待解决的短期工作项目,目的是要解决本国的能源危机和石油进口渠道多样化问题。双方的视角不同造成了中俄两国在石油合作过程中的误解和摩擦。中国对俄罗斯战略的理解往往跟不上俄罗斯战略发展变化的形势[8]。

2.战略规划上的差异

中国关注的是俄罗斯从上游到下游整体的石油产业链,但俄罗斯政府对于石油产业的规划是“控制上游,开放下游”,同时,俄罗斯还存在中央与地方在利益划分上的一些矛盾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造成一些石油开发计划在出台过程中不断变化,引起中方的误解和不满。

3.政治互信和历史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俄罗斯国内一些政治精英对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抱有非常矛盾的心态。此外,中国信奉“远亲不如近邻”的信条,坚持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发展和改善关系;而俄罗斯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和老牌的外交大国,“远交近攻”曾在其外交战略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从它对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历史当中可以看出来。尽管现在俄罗斯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依然对中国保持着警惕的心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9]。

4.战略重心的异同

在石油合作方面,俄罗斯一直是中国除中东地区以外的关注重心,而俄罗斯的关注重点则将独联体国家放在第一位,把欧洲国家放在第二位,把美国放在第三位,中、日、印、韩等国家都只能排在其战略的第四位。从这一点来看,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服从于其整体外交战略的。

(二)中俄突破油气瓶颈的途径

第一,在国家层面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中俄能源合作长期战略规划。要在对国际能源格局未来走向、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中俄双边政治经济关系变化趋势、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与对外政策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制订出长期能源合作战略规划,并以此作为指导和统筹中国对俄能源谈判、合

作、贸易、投资、开发等各方面工作的指南。此外,合作方式也不能只局限于能源产品贸易,还应包括独立或合作投资开发、勘探和加工等方面,务求通盘考虑。

第二,建立中俄能源战略对话机制,增强俄罗斯对扩大中俄能源合作的认同和信任。

俄罗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国际合作全面权衡、慎之又慎是可以理解的,应冷静看待俄罗斯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原则,不谋求优先和独占,而追求平等互利。

第三,鼓励和协调多种主体参与俄罗斯能源开发并避免内部竞争。中国政府应该放宽对参与境外能源合作的经营主体的限制,允许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争,不能只让国有企业独享俄罗斯市场。

第四,防止中日较量白热化而抬高进入门槛。对此,中国应该避免与日本竞相叫价,否则将会赢了投标输了钱,使俄罗斯获取渔翁之利。因此,应该冷静观察,慎重出手。

第五,打组合拳,推进合作方式多样化。

继续通过铁路甚至海运扩大油气直接进口,同时致力于推动俄罗斯方面通往中国输油管道分支的开工建设,并且还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直接投资,介入俄罗斯油气资源勘察开采活动。采取灵活方式,必要时放弃独资或控股要求,以免遭遇猜疑和打压[10]。

第六,以多元化国际能源合作战略应对俄罗斯多元化能源外交手段。尽最大努力争取全面提升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协作关系。在与俄罗斯强化合作谈判的同时,应加大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和其他能源供应国的合作机

会。通过增加其他供应渠道减轻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以达到增加与俄罗斯谈判成功的几率。

(责任编辑:高晓慧)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北京远景东方影视公司。)

注释:

[1]国际能源署(IEA)2007年统计数据。

[2]孙永祥:《国际油气形势与中俄油气合作》,《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6期。

[3]刁秀华:《新世纪中俄能源合作》,《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2期。

[4]М.Γ.杰里亚金、许金秋:《俄中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几点思考》,《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13卷,第6期。

[5]夏义善:《试论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8期。

[6]武伟、司岩峰、陈梅梅、牛红军:《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进程迟滞因素透析》,《经济论坛》2007年第6期;徐小杰、成键、王也琪:《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与中俄油气战略合作》,《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7]Xie Bo, Foreign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Russian Petroleum Industry and Prospects of Sino -Russian Cooperation in Oil and Gas, Petroleum Science, 2006.

[8]张健荣:《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9]徐小杰、成键、王也琪:《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与中俄油气战略合作》,《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10]В.В.库列绍夫:《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合作的前景》,《西伯利亚研究》2002年第29卷,第5期。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12期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1 石油行业相关概念 1、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 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 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 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 平方公里。1995 年年产原油192 万吨。油(气)按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 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 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 米3 气=1 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 亿吨(5-50 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 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 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2.2 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2、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地域性分布明显。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消费过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为解决上述能源问题,必须改变现有能源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改善环境。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t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各种能源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煤炭资源分布的面较广,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1458个有煤炭赋存,但90%的储量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是晋陕蒙三省区,占到全国总量的63.5%。从东西方向看,煤炭85%分布于中西部,沿海地区仅占15%。在煤炭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区中有相对较富的省份,如东北区的黑龙江,华东区的安徽,华中区的河南;而在能源比较富裕的大区中又有相对贫乏的省份,如西北区的甘肃,华北区的京、津两市。从分省探明储量看,超过1000亿吨的有山西、陕西、内蒙古;200~1000亿吨的有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和河南六省区,合占全国的25.3%。 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包括山东)和西北,合占全国探明储量的86%,集中程度高于煤炭。储量最大的省区是黑龙江(占全国31.8%)、山东(18.6%)、辽宁(12.7%)和京津冀(12.7%),其次是新疆(8.1%)、河南(4.4%)等。 水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3.7亿千瓦)中合计占到93.2%,其中西南占67.8%。占全国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云南(20.9%)和西藏(17.2%),其次为湖北、青海、贵州、广西,各在3%~8%之间。与燃料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水能资源与之在空间上有较强的区域互补性。 全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占75.2%),水力居次(22.4%),油气为辅(2.4%)。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就省区而言,北方大多数省份以煤炭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则以水力资源为主。在省内能源结构中水力比重在80%以上的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概况.精讲

非常规油气资源概况 为充分了解认识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行业发展现状,为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进行技术储备,根据集团公司领导批示,集团公司科技部组织研究院、油田公司、勘探公司、规划部、资源与勘探开发部、炼化公司等六个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2009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共同组织的“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会”,收集、了解了国内外相关企业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深加工等领域的现状,为集团公司未来发展非常规资源提供了借鉴。 1.研讨会概况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危机也逐渐显现,因此,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至关重要。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本着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煤层气、油母页岩、油砂矿等非常规能源的发展,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共同主办了本次“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会”。 1.1会议主题内容 (1)中国能源政策与发展战略; (2)我国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及开发前景; (3)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分析; (4)页岩油、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 (5)煤层气、油页岩地质环境生态保护及国家相关规定; (6)煤层气、油页岩项目设计及融资环境; (7)页岩油、煤层气深加工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建议。

1.2参会单位及人员概况 本次会议时间从2009年8月9-12日共4天,到会人员126人,会上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相关领导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联煤层气、神化、中煤能源、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各大型能源企业有关负责人和从事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勘探开发利用和设计研究有关院所的专家就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矿勘探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共20人次发表了专题报告,会后出版论文集1本,收录了26篇相关论文。 1.3研究会概况 (1)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 研究会创建于1984年,是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支持下、由有志于推动我国石油和石化工程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员自愿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的全国性技术与经济研究的非盈利学术性社团组织。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变迁,其业务主管部门先后从原国家经委、能源部变更到国家计委、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经贸委。现在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社政字第4366号)。 经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该研究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炼油化工专业委员会,海洋石油和石化工程专业委员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石油和石化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 (2)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 该协会是1982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13个部委联合组建,经国家经贸委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由企事业单位、国内外公司、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及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协会。 协会设有秘书处、洗选加工部和环保节能部三个职能部门和《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编辑部。下设有“低热值燃料发电分会”、“煤转化专业委员会”、

俄罗斯居民消费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2012年第8期总第218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中俄经贸】 俄罗斯居民消费分析 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桑召敏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随着俄罗斯经济的不断发展,俄罗斯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及消费观念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企业只有树立战略意识,适时调整贸易结构,走品牌发展道路才能适应俄罗斯居民消费的新变化,顺利开拓俄罗斯市场。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8-0052-03俄罗斯的居民消费,是指俄罗斯居民为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而由个人直接实现的消费。俄罗斯在经济转轨初期, 宏观经济急剧下滑,物价暴涨,居民收入大幅下降,消费需求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消费结构单一,消费观念落后成为该时代的主要经济特征。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居民收入明显提高,进而使其消费需求 得到释放,消费结构及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俄罗斯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收入水平的提高刺激消费需求 近年来,俄罗斯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健康快速发展,为本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提供了有力保障。 表1 2005—2011年俄罗斯主要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单位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GDP 亿卢布216100269170332480412768388087451660543691实际年平均工资增长率 %12.613.317.211.5-3.5 5.2 4.2商品零售总额亿卢布7041087120107570153619145170164358190750实际商品零售额增长率 % 13.8 14.0 14.5 28.7 -17.2 6.3 7.2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及相关资料整理 由表1可知, 2005—2011年俄罗斯的GDP 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虽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有所下滑,但于2011年恢复并超过危机前最高水平(2008年的412768亿卢布),达到543691亿卢布。得益于国内经济的良好形势,俄罗斯居民的工资水平也逐年提高。虽然俄罗斯的物价飞涨, 但除2009年以外,居民的工资增长幅度均超过物价增长速度,其实际年平均工资不断增加,进而使俄罗斯居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005—2011年,俄罗斯的商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从2005年的70410亿卢布增长到2011年的190750亿卢布,增幅达171%;从年增长来看,实际商品零售额(扣除价格上涨因素)2008年增幅最大,为28.7%,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实际商品零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但 于2010年和2011年总体情况得到好转。 (二)民生政策的实施释放消费需求 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坚持走资源拉动型经济增长道路,依靠能源出口使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这种过分依赖资源条件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俄罗斯的未来发展存在很大变数, 也必定不能长久。俄罗斯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是通过引导和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出口的过度依赖。 为此,俄罗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关乎民生的公共政策:一是住房方面,通过推动经济适用房建设以及加快危旧房改造等措施使人民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二是就业方面,俄罗斯的新版《劳动法》规定,企业不能随便解雇 25

中国油气资源概述

《中国油气资源概述》 课程考查作业 姓名 : 班级 : 学号 : 年月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油气资源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把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证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和有效利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因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随后,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和阐释。有人将可持续发展总结为3个特征: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使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石油利用效率低、不合理用油比较严重的国家。与国际通行的石油消费强度比较,我国石油消费强度为0.19,大体相当于日本的4倍,欧洲的3倍,美国的2倍。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预测显示,我国自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的10年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9741万吨,对进口油的依存度超过三分之一。到2020年,我国对进口油的依存

度将达到60%左右。显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较快,但油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2年,我国汽车发动机每百公里油耗的设计值比发达国家要高10%至15%,而平均单车年耗油的实际值是2.28吨,比美国高10%到20%,比日本高1倍。 我国油田开采的损失率也较大,石油加工过程中的浪费严重。据测算,我国石油资源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2亿多吨的可采储量。 "由此看来,我国油气节约潜力十分巨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飞说,"在今后国内油气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又需要控制在一定限度的情况下,必须把节约放到优先的地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努力挖潜节约的同时,还必须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当前,我国油气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十分普遍。根据有关部门调查,2002年我国农业柴油用量为2570万吨,占全部柴油消费量的33%,其中相对固定的动力设备用油约占农用柴油的20%,用量约500万吨。若其中的一半能用电力替代,便有望节约农业用柴油250万吨左右。 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石油法和切实可行的节油政策,将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加工和销售纳入法制化轨道。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必要的立法来促进节油、代油措施的落实,把鼓励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石油资源的石油消费模式。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产业政策,鼓励和促进汽车厂家生产高燃效汽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油型汽车,鼓励车用替代燃料的使用。要大力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形成像节约粮食和水一样节约油气资源的社会氛围。 油气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和实施立足国内、开拓海外、节约优先、鼓励替代、保障安全、保护环境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油气资源战略,坚持走节约和合理使用的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概况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其中陆上面520万km2,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2,。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2,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占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DOC)

中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不合理性、约束性凸显。形成原因涉及资源禀赋、电力结构与能源选择。存在问题体现在能源的资源、利用、缺口、体制四个方面。这一能源结构的优化,需要战略布局,也需要多项策略组合推进。 一我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1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85%以上,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从2001年至今煤炭年产量和消费总量所占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1997~2006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表1 2001~2011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 表2 200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的水平。我国能源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煤占的比例高,煤与油、气资源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恰好相反。以2009年为例,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仍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其中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4.8%,煤炭和天然气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9.4%和23.8%,核电占5.5%,水电占6.6%。发达国家一级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资源所占的比重更大。 二形成目前能源结构的原因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原因多样,主要有如下几个: 第一,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察赋。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资源小国,主要传统化石能源储量很低。2009年,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1%;天然气生产量为851.7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85%;国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储量的13.9%。我国原煤开采量居世界首位,2009年的煤炭产量为25.84亿吨。相对来说,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我国大量可利用的廉价劳动力使采煤成本比较低,煤炭的价格也比较低,这是煤成为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主要来源的首要原因。 第二,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一直强调适当降低煤炭在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但煤炭所占比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提高,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为保障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大量火电厂不停地消耗煤炭资源,同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有害物质。 第三,用煤成为最经济的能源选择。发展经济需要充足的能源,而能源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生态成本等没有计算在企业耗能的直接成本中,造成众多能源中,用煤的暂时经济性最高。 三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仍处于增长阶段。对煤炭能源的依赖,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能源利用、能源缺口和能源体制四个方面。 (一)能源资源方面的问题 1、能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运输紧张。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对我国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均产生重大影响。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都是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问题。 2、人均能源拥有量少、人均消费水平低。 虽然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

战略方案石油储备今日中国最现实可行的选择优选资料

战略石油储备:今日中国最现实可行的选择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预测,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缺口将达两亿多吨!面对目前国际油价不断攀升,面对国内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必须探索一条解决自身石油供应问题的最现实可行的途径:战略石油储备。那么,中国如何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美日德等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有哪些可供参考? 核心解读 ? 早在1994年,也就是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的第二年,便有从事石油产业以及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指出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战略石油储备依然是困扰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决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方法 由于没有被国际石油市场所认知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为保障正常经济和社会运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变成了国际石油交易商炒作的本钱。这种炒作的结果是,中国为满足日常所需石油的进口价格提高,采用进口石油作为储备油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像钢材、粮食等经济和生活必需品一样,国际上越来越多地把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说成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威胁;同时在价格层面通过增加中国进口的成本而得益。2004年1至6月,我国进口原油6102万吨,同比增长39.3%,但进口金额增长了57.4%。这些基本统计数字告诉我们,中国石油进口过程中对国际石油市场付出了什么代价。

由于没有使国内市场产生足够信心的战略石油储备,在国家进出口政策管理部门于2004年初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放开石油进口经营权后,我国国内也不乏炒作中国石油进口依赖的商家。这种炒作的结果是,依赖现有技术水平而满足消费量成了"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进口量的增长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石油消费速度远远高出经济增长速度?有没有节油的消费方式,从而降低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战略石油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战略储备只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解决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其它方法包括:抑制需求,能源转换和突击提高产量。在这些方法中,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继续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冲击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 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 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而在于节制油价的上涨。战略石油储备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一、有了储备便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储备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生产出口国集团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至于受到以政治或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由于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相互依赖性,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的受益人包括了所有石油消费国。从这个角度看,战略储备也是扩大在能源和其它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 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 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俄罗斯市场的中国企业

1.中国商品进入俄市场的4种方式: 第一种: 大多数中国商人采用跨国直销方式做对俄贸易,他们一身兼三职,出口商,进口商及批发商。 大多数俄罗斯商人不能以信用证方式进口外国商品,中国商人将货在中国交给运输公司, 运输公司在俄罗斯清关后将货送到中国商人的指定地点, 中国商人收货后一般通过集贸市场将货批发出去,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但所承担的风险很大,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变化。 随着俄罗斯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法律的执行,20万华商已经从俄罗斯撤出 第二种:

主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批发市场,如北京雅宝路市场, 根据俄罗斯采购商需求(上门采购或者通过电话下单),将采购商订购的货物打包, 通过空运,陆运或海运包税方式运出去。 这种方式前几年流行,销量很大,但近几年来,销售逐渐下降,而且客户拖欠的货款越来越大,引起了许多坏帐,这种交易没有契约,出口没有单据,海关不能提供证明,因之而起的毁约,拖欠款,丢货和扣货等种种风险,商户只能自己承担。 第三种:通过正规的出口渠道 俄方客商或其他国家(最后转口俄罗斯)看样订货,厂家供货收汇。 这种方式目前较少,但随着俄经济的发展,采用这种方式的俄商家会越来越多。 第四种: 中国企业在俄组建公司(独资或与俄罗斯的合资形式), 或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正常的清关手续进行货物或原

材料的 销售,目前许多中国商家正在探索这个操作模式。 2.影响 商品进口体制和经营纳税 俄罗斯对进口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中国和俄罗斯签有经贸互惠协议,俄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关税优惠幅度为25%,当前俄进口关税除零税率外,分别为5%,10%,15%,18%等四档。对汽车、白糖、酒精、酒类制品、烟草制品等特别敏感的商品实行25%或30%的进口税率。 俄目前实行两种增值税率:粮食、基本食品、原糖、野生果实、浆果、核桃,用于科技目的、生产饲料或制作药品的鱼粉、鱼或海产品,儿童用品等进口商品的增值率10%,其它商品的增值税率是18%。 目前仅对酒类、香烟、汽油、首饰和小轿车等5

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

我国能源资源有三个特点 l)水能、煤炭资源较丰富,油、气贫乏。 我国的水能资源总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居世界第一,煤炭远景储量和可开采储量均居世界 第二。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比较贫乏,分列世界第10位和第22位。 总体上我国今后的电源结构仍将以煤电和水电为主,并适度发展核电。 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和大型核电站群的开发及电力外送。 2)人均能源资源相对贫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要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较强的能源支撑,必须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能源开发,积极利用国外资源。 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 3)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发展呈逆向分布,能源丰富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2/3以上的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煤炭资源2/3以上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能源资源却十分匾乏。 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和远距离输送,有利于促进建设国家级电力市场,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方,八成的水电资源源在西部,而三分之二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部沿海,供给与需求之间有2000公里的距离。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电力消费国。

煤炭占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2/3左右,但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效率还比较低。 同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一次能源分布严重不均衡。 能源需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约占需求总量的3/4左右;用于发电的煤炭和水力资源,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这种能源分布与消费的不平衡状况,决定了能源资源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以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为依托,实现煤电就地转换和水电大规模开发,并通过建设特高压电网,实现跨地区、跨流域水火互济,将清洁的电能从西部和北部大规模输送到中东部地区。 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利于西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在西部和北部煤炭基地发展壮大一批大型煤炭和发电企业,提高煤炭、发电行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机制与对策研究

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机制与对策研究作为“工业的血液”,石油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供应安全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为解决石油供应安全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发展,我国已于2003年开始实施石油战略储备政策并鼓励发展石油商业储备,旨在通过储备石油来应对潜在的石油供应短缺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有关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问题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石油战略储备的最优补仓与释放策略入手,以动态规划方法为基础,通过逐层次的建立针对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石油商业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的定量分析模型,对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政策及多层次的石油储备体系管理策略与关政策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建立基于不确定动态规划方法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决策分析模型(CSDA模型)定量地研究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在石油价格不确定市场背景下的最优补仓与释放策略。 随后,本研究在CSDA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将石油商业储备纳入到研究范围中,建立了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分析模型(CSCOS模型),对石油商业储备影响下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商业储备最优决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论首次提出石油委托储备政策作为石油战略储备的辅助性政策,来加快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建设阶段的最优补仓速度,并通过灵活的储备调控机制强化我国应对石油供应短缺的能力。本研究还首次建立了基于多维动态规划方法的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及石油委托储备分析模型(CPDSOS模型)针对石油战略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政策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在对石油商业储备与石油委托储备的分析结论基础之上,本研究建立了中国多层次石油储备体系综合分析模型

中国企业在海外为什么会受骗

中国企业在海外为什么会受骗? 1. 外贸陷阱多,一不小心就被收割 案例:长城汽车在俄罗斯的外贸纠纷,不禁让人想起了15年前长虹在美国受骗。 2004年,一则刊登在《深圳商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把长虹在美国被骗的消息抖了出来——《传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受骗金额可能高达数亿》。 改革开放后,我国家电行业飞速发展。到90年代末,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彩电行业的利润大大降低,不少国内彩电巨头都把眼光盯向了海外市场。作为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四川长虹更是雄心勃勃地想在北美市场分一杯羹。 虽然曝出新闻的都是大企业,但事实上从涉及的交易总额来看,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吃亏可能更多。 因为大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即使再不完善,也总比小企业好。只不过大企业单次涉案金额大,容易搞出个大新闻。 2005年,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就曾经估算过,每年外贸诈骗给中国企业造成的损失至少有数十亿美元。十多年过去,每年百亿美元的诈骗损失也属保守估计。 由于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更不完善漏洞更多,骗子的诈骗方式也花样迭出。多数时候,骗子利用了海外的特殊政策,中国企业只能吃哑巴亏。 臭名昭著的“土耳其骗局”,就让中国企业吃了不少亏。 骗子们先注册一个土耳其的空头公司,由该公司出面将中国出口的货物骗到土耳其海关,故意拖延时间。依据土耳其海关执行条例—— 超过45天无人认领的货物,海关有权没收拍卖,而原收货人有优先获得该货物的权利。 如果中国公司傻等,骗子公司就在45天后以低价将货物买走,然后再高价卖出分赃;如果中国公司察觉并欲通过某些介入将货物取回的话,面对的将是一连串敲诈,土耳其骗子公司会先要求支付仓储费用,之后还会继续设置更多障碍和陷阱,一步步将中国公司的钱骗完。

石油资源调查报告

中国能源资源现状调查 ----石油资源现状调查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十分短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强。因此,如何有效使用石油资源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石油能源;现状分析 1 前言 当机器的轰鸣声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响起的时候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有了石油,1907年在延长县打下了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一井,1939年甘肃老君庙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开端。然而就在民族石油工业的萌芽阶段,美孚、亚细亚、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迅速进入中国。洋油以空前的规模在中国各地倾销,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民族石油工业又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1949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破败摊子。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基本靠国外提供,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石油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全国需要原油1000多万吨,缺口一半以上,连街上的公共汽车都因缺油而背上了煤气包甚至木炭,各种物资更是极端匮乏。中国被世界戴上了“贫油国”的帽子,就好像以前被戴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一样沉重。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来的黑色金子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甚至改变了新中国的命运:东北平原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后来为了庆祝这份礼物,将大同改为大庆。 我国在世界石油储量上排世界第九位,但是仅占世界总量的2.3%,人均2.5 吨,仅占世界人均的11%。我们有占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然而资源占有是如此的少。在世界上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在我们中国一样分布不均匀,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前两个主体是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后一个包括河南和苏北等盆地,这里的累积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的近3/4;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共占全国储量的70.53%,居全国之首。目前,长江以南探明的小油田,占全国储量不到0.1%,这些特点决定了北油南运、东油西送的总格局。显然,最缺油的是西南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东部以外的石油资源储量主要是在新疆和我国海域,占全国储量的16.65%。目前新疆的储量又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分别占全国储量的8.28%、6.28%和1.55%。目前海上石油的勘探成果也与大陆的相似,即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浙江省以东海域的东海陆架盆地中部的西湖凹陷也相继发现了平湖等8个油气田,但渤海湾盆地的探明储量成倍增长,石油储量主要在北部。 然而就在我国石油资源在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资源使用效率并不像想的那样的高。能耗强度高、效率低,浪费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是我国工业体系普遍存在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供应日趋紧张。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自此我国的石油消费量超过了自身的

中国石油资源现状

中国石油资源现状刘杰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石油领域的竞争超出了纯商业的范围已成为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武器。国际石油跨国公司正在加紧抢占最重要的石油产地他们的商业利益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利益是一致的并且得到其国家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受制于人的潜在威胁。从非军事方面考虑对国家安全影响最大的除粮食外就是石油世界能源多样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石油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石油在世界消费中的比例已上升到40以上已处在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的阶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石油资源环境。石油安全已成为国际安全的国之大计确保石油安全不仅是“远虑”而且是“近忧”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快建立石油安全战略体系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一、2010 年国内石油产品市场运行状况一生产加快增长原油产量增幅创25 年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快报资料2010 年中国原油生产完成2.03 亿吨比上年产量增加1310 万吨增长 6.9为1986 年以来最大增幅完成原油加工量4.23 亿吨增长13.4。主要成品油生产完成情况汽油7675 万吨、柴油1.59 亿吨、燃料油2115 万吨、煤油1715 万吨与上年产量相比汽油增长 5.1、柴油增长12.0、燃料油增长11.6、煤油增长15.3与上年增速相比汽油和煤油增速有所减慢柴油增速明显提高燃料油则由上年大幅下降19.0转为上升11.6。二原油月均进口近两千万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4.5 作为重要的能源基础原材料为保证

国内石油需求持续增长及资源储备的需要2010 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多数月份进口量超过2000万吨大关全年进口原油达 2.39 亿吨比上年增加3560 多万吨增幅为17.5比2009 年增速又提高了3.6 个百分点。由于原口的持续加快增油进长增速大幅超过国内生产致使近十年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到2009 年中国原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50的警界线达到52.52010 年又进一步上升至54.5与2001 年依存度27.8的水平相比提高幅度达26.7 个百分点与2006 年依存度45.0水平相比也提高了近10 个百分点。三成品油进口持续下降出口继续增长2010 年我国成品油贸易继续维持进口下降和出口增长的趋势。据海关总署统计全年共进口成品油3688 万吨比去年略有下降降幅为0.2出口成品油2688 万吨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继续增长7.4。在主要成品油中燃料油、柴油和煤油分别进口2307 万吨、180 万吨和488 万吨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4.2、2.1和15.5汽油、柴油、煤油和燃料油分别出口517 万吨、464 万吨、605 万吨和990 万吨比去年分别增长5.1、3.0、1.8和14.8。四供需形势趋紧库存有所下降2010 年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稳步较快的增长促进石油产品需求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提高。虽然二季度市场需求增势回稳供需形势趋于宽松但8月份后随着中国经济景气度上升生产建设与交通运输呈现加速增长势头对成品油需求逐渐增加。尤其在节能减排限电潮的引领下一些企业改用柴油发电造成短期内对柴油需求的急剧增加供需紧缺形势不断加剧。到12 月份通过努力组织进口调剂资源加大生产力度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 导读: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油气资源勘探,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评价及优选,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1 我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喜获成果 6 西藏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与战略选区 8 新疆煤炭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 13 油气回收是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的必要之举 16 油气资源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19 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24 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 31 二、发展篇 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简析 36 油气资源税改革下的新疆财税形势浅析 37 油气资源所在地政府构建和谐油地关系的问题与对策 39 油气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41 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探索 45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 51 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56 中国石化西部油气资源前景解读 58 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挑战 59 中国油气资源生产发展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研建 66 中国与中亚油气资源合作现状与展望古丽娜尔 70 中哈油气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趋势及启示 72 中日东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及法律适用 77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资源经济研究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彭飞鸽1袁飞2李志学1 (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2.江苏省江阴市人事局,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我国现行的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其制订初的目的相悖甚远,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基于石油行业面临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在酝酿对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为了促进改革,国内对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研究、油气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国家石油安全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系研究、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系研究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的,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其中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油气资源;有偿使用;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09)02-0005-05 0引言 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油气资源税费远不能反映资源的真正价值、税费体系设计不规范、油气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已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因此对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1996年,蒲志仲、刘永爱等人提出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为改善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建立科学的油气价值理论,实现矿权配置的市场化,规范油气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和作业者之间关系等建议。[1](P24-27)之后,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的研究 对于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最初,国内学者们大多都是介绍了国外石油税费制度,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比较来讨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他们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国外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了解,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2001年,雷涯邻、赖月莲对我国石油税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征收办法这一新角度对国外油气税收制度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存在资源差异考虑不充分、征税方式和计税依据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国内的研究更进了一步。[2](P37-41)2005年,王甲山、李绍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彭飞鸽(1983-),女,陕西武功人,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与审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环境补偿机制研究0(项目编号08E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