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谁能告诉我!

2006-05-09 09:30:01 来源: 网易教育论坛网友评论 47 条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列位看官,看到这你们可能会问了,你是不是搞教育的?干了这么多年,你居然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你这家伙这些年得误了多少子弟啊!

别急,先听我说说。

一种行为实施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常识,何况教育的目的涉及国家之发展,民族之未来,实在来不得半点偏颇,否则,那就不是误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子弟的事了。

不知道大家遇没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老师,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比如学那些翻过来颠过去的数学、比如记那些课文句子的解读,这将来会有什么用吗?如果我不学这个专业,那我花心思学得这些东西终究是过几年就会忘记的,那就是在做无效功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而且得花大力气学?

告诉学生,为考试为升学为将来有一个好前途而学?为民族发展、为国家进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学?

为考试、为升学这目的可是实实在在,至于好的前途,自己跟学生讲的时候心里也直发虚(不知道各位心里发不发虚),这一虚不打紧,不为前途,那考试升学的目的又何在呢?退一步讲,即使有一个好前途,那也只片面地实现了个人的那点小利益,这与我们批判的古代的仕子相比,我们的目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批判了百年之后,我们又转回到被批判的起点,这不是丢人吗?

为民族、国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学?还是不要回答的好,因为越回答这问题就越是复杂,最后,沉思许久,终不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也困惑了。教育的目的倒底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建国后我们的教育口号,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1、80年代,我们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是培养“四有新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成了培养学生的目标,而培养这样的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这种教育目的的结果不久我们就看到了:人们普遍的理想变成了成为一个有钱的人,人们的道德实现在“为了我的方便和利益不顾他人的方便和利益”,至于纪律,我们讲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背后却在暗自算计着“有钱能使鬼摧磨”,至于有文化,就是要多认识几个大字。“俺不是文盲了就行”!

2、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目标是好的,可是在教育界实施的过程中,只是喊了几句口号,什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啊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并没有改变什么,人们在道德、理想、文化、纪律上基本延续了前段时间的发展路线,而且变本加厉。农民们高喊着,“俺家的娃上不起学了”!

呵呵,伟大的目标,怎么就只得到这么个结果呢?面对着日益沦丧的道德、面对着日益艰难的生活、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环境,教育就能把责任全部推给社会其它的诱惑?

我想,还得从教育实施的过程找原因,不妨我们再看看我们教育系统内制定的教学目标,上面的目标和结果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就可以得到解释。

先看教学的目标:

(1949—1978)偏重“双基”,以知识传授为课堂教学第一要务,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全国使用统一的大纲与教材,着重于课堂的严格管理与机械训练。

(1978—80年代中期)培养智力,目标是“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着眼于智力发展,注重启发式教学,改进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强调非智力因素,目标是“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国求实现智与情的统一。

(90年代以后)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请注意,这目标在四个阶段中,从文字的表述上我们不难看出设定目标者的良苦用心,然而,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尽管目标提出得很到位,但是评价机制一直没有改变,高考的指挥棒一直在指挥着整个教育的教育行为。考试的内容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其它非智力因素。不变的评价机制怎么能实现变化的教育目标呢?

于是,成绩成了教师和学生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或许你要问,成绩难道不是能力之一吗?问得好,成绩是能力之一,但成绩绝对不能完全代表其它能力、品质。在这个问题上,我实在不想再多做点其它的解释了。)于是,后三个阶段的目标成了无效的目标,并没有得到最终的实现。

只重知识的教育必须导致其它教育内容的缺失,于是,我们教育人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面对教育的最大失败-----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得不喊着累却义无反顾地与出题人玩着猜题的游戏。并以“为了美好的将来”为诱饵引导学生配合我们一起玩。

看来,目标口号喊得再响亮也没用,没有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所有口号也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口号的最终价值是成就了某些专家,折磨的是一线教师还有学生。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口号运动中,那一个不是要回到这最终的评价指标上?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什么呢?” 面对学生的问题,各位看官,给我个答案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