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后限时自测卷(含解析)(1)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后限时自测卷(含解析)(1)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后限时自测卷(含解析)(1)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后限时自测卷(含解析)(1)

【课堂新坐标】2015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后限时自测卷(含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

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

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主要是其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保持相对的稳定,但也会由于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等因素发生细微的变化,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生相应的变化。

【答案】 D

2.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

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解析】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并非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答案】 B

3.(2014·郑州质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人工湿地示意图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

城市污水中有机物所包含的化学能。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中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是一个种群在空间上分布的情况。绿藻、黑藻只能利用污水中的无机盐、水等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A

4.(2014·德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也来源于无机环境;捕食关系的存在,对食草动物有利,也有利于牧草的更好生长发育。

【答案】 D

5.有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甲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比乙生态系统长。下列关于甲、乙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

B.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

C.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弱

D.无法判断

【解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小与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答案】 D

6.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

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生物种类较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生产力、分解力较强,物质循环速度较快,但自我恢复能力较弱。

【答案】 C

7.(2014·青岛模拟)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化学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解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光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答案】 A

8.(2013·宁波高三联考)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A.群落甲B.群落乙

C.群落丙D.群落丁

【解析】群落丁含有的物种多,且每种的种群密度悬殊不太大,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答案】 D

9.(2014·烟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 ) A.昆虫的繁殖能力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不会有哪种生物会过度繁殖。

【答案】 D

10.(2013·江门佛山高三教学质检改编)为防治荔枝蝽(高龄时活动范围广)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均可用样方法

B.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关系消灭昆虫

C.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恢复力和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解析】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通常有两种,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如高龄的荔枝蝽;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通过捕食、寄生关系消灭害虫;复合种植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则其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较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12分)(2013·青岛高三一模)福寿螺是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危害极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我国创建出如下图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防治福寿螺。据图回答:

(1)除图中的生物外,该生物群落中还应该有的成分是

__________。

(2)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3)科研人员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中华鳖,可大量捕食福寿螺的成体和卵块,使福寿螺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3/4调整为1/4,福寿螺增加1 kg体重,从理论上分析,取食比例改变后,设福寿螺和田螺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微藻比原来多消耗________kg。(能

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解析】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原产地长久形成的捕食关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增长曲线。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的控制其数量增长。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及其卵块,从而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微藻比原来多消耗的量为:1×(3/4)÷12%÷20%-1×(1/4)÷20%÷20%=12.5 kg。

【答案】(1)分解者(2)福寿螺、鸭子信息传递(3)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4)12.5

12.(13分)(2013·甘肃河西五市高三联考)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甲乙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________。

(3)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河蚌属于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________营养级。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3/5,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为2/5,则河蚌增加10 g 体重,最少需要小球藻________g。

(6)自2008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

【解析】(1)图甲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只有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乙碳循环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而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2)从图甲可以看出,鲢鱼和河蚌有共同的食物水蚤,因而湖泊中鲢鱼和河蚌的关系是竞争。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垂直结构的表现。

(4)河蚌吃小球藻,是第二营养级,河蚌吃水蚤,水蚤吃藻类,河蚌是第三营养级;水蚤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而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一营养级。

(5)河蚌涉及的食物链有两条,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最少需要小球藻的质量应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10×(3/5)÷20%+10×(2/5)÷20%÷20%=130 g。

(6)对湖泊进行填埋,将会使生物的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1)A、D (2)竞争(3)垂直(4)第二和第三一(5)130 (6)抵抗力13.(15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图1

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

山桃 1

丁香0.124 1

油松0.125 0.734 1

刺槐0.148 0.761 0.884 1

图1: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图2:表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

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1)由于在此地区原来的植被的繁殖体还存在,土壤调节没有被破坏,因此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在3阶段时甲乙两种植物锐减几乎灭亡,而丙则繁盛起来,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此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2)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说明物种的数目在增多,即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也得以提高。

(3)图2中的油松和刺槐的生态位重叠达到0.884,高于其他植被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说明它们间的竞争最激烈。鞭毛藻感受光信息,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4)农田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人们不断的从农田中输出物质,且大量的物质并没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循环,因此为了维持其稳定性,必须不断施加氮肥。

(5)由a图的增长率曲线知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说明该种群在此段时间里生活的环境条件非常优越即理想条件,所以种群数量增长呈现“J”型增长。(如图示)

【答案】(1)次生演替竞争垂直分层(2)物种丰富度抵抗力(3)油松和刺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4)因为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5)

浅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浅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回顾了学术界不同的观点假说,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指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成一种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极大的改变生态系统功能。此外,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对局部多样性、区域多样性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改变及其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及保护提出一些建议,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生态复合体的种类丰富度和相互间的差异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它通常有4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系统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保健及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2],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定能量、促进生物能源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是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随着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干扰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骤减。 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是人类出现前的成数百倍。生物物种的贫乏严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必须要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才能得到恢复和保持。本文归纳,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的各类假说,进而为其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指导未来保护方向。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1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所发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总称;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呈现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改变生态系统功能[3-4]。数十年前年前,一些生态学家就提出,物种多样性丧失将导致生物化学过程中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显然,此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假说的动机出于物种保护考虑[5]。然而,生态学家们对物种多样性的丧失是或否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降低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及生物多样性提高是否有利于其功能的而改善仍持有不同的观点。 1.2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不同的假说:①多样性-稳定性假说[6]即随物种数量增多,系统内的生产力和恢复能力均呈现正相关。②冗余种假说[7]即最小物种数,具体指系统内存在可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物种数量,也可以理解成系统中有一定数目的关键种,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到一定程度后达到饱和。其他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冗余的。③不确定假说[8]即生态系统的功能随多样性的改变,单个物种也是处于动态平衡中,因而系统功能随多样性改变的剧烈程度和方向是无法完成预料的。④零假说[9]即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减少和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影响,也可理解成系统对物种数量不敏感。⑤多样性—可持续性假说[8]即多样性高的生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9·全国卷Ⅱ·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A。题目要绘制的是数量金字塔,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牧草的数量远远大于羊的数量,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符合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不如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多,一棵乔木树上往往有许多昆虫,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江苏高考·T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选C。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项错误。 3.(2019·北京高考·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习题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习题 1.下列各项中,既属于植物体的向性运动,又是由于物理信息引起的生命活动的是()A.昙花夜间开放 B.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的移动而转动 C.合欢树的叶子夜间合拢,白天开放 D.含羞草的叶子受到震动后叶片合拢 2.金龟子遇敌害后装死,从植株上滚落地下,属于哪一种信息()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其它信息 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5.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营养信息 D.行为信息 6.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 提高畜产品的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7.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还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作者山西临汾屯里中学杨录梅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规律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在综合体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们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彼此紧密地联合起来,其中光能生产者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生产者----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叫食物链。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个食物链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生态系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通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即在一定范围内,能忍受改变的条件,并能自动调节、修补或建造自己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推动了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反馈。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反馈能力小,结构复杂,反馈能力大。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概念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它是指生竟的生态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由于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强度不均等,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例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分为海洋、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陆地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草原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等。总的来说,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分布地球的各个位置,它们能使营养物质不同程度的得以循环,作为能量的载体使之单向流动,从而对人类的幸福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物种多样性主要指生态系统内各个营养层次物种的多样性。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植物的多样性为草食性动物提供各种食物,从而草食性动物能够进一步繁荣;繁荣的草食性动物又为肉食性动物提供了繁荣的条件;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繁荣更进一步促进了分解者的繁荣。因此,作为多样性程度决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程度。 不同生态系统,物种多样化程度不同,它服从于地域分布规律。地理纬度不同,太阳辐射量不同,形成不同的热量带;同一热量带内经度不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水分状况不样。一一般来说,离赤道、海洋愈远,生态系统物种愈少。就我国来说,纬度愈高经度愈低,生态系统中物种愈少。例如,离海洋很远的荒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低,净初级生产量约为0——10克/米2/年;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高,净初级生产量为1000—5000克/米2/年. 物种多样性还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化。它既包括多样化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 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区域(γ)多样性: 是不存在生物传播障碍的一个地理区域的所有栖息地中观察到的物种总数。 局域(α)多样性: 是同质栖息地的一个小面积内的物种数。 β多样性: 是指一个栖息地到另一栖息地之间物种的差异或变化 物种库: 一个物种源区域中所有物种的整体,一个岛屿或栖息地的定居物种就来源于物种库。 生态位: 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基础生态位: 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 考虑竞争的存在后,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小于食物和物理因素决定的基础生态位。 物种拣选: 由于物种对条件的耐受性、对资源的需求或与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局部群落中区域物种库对物种的约束。 生态释放: 当种间竞争减弱时,一个物种就可以利用那些以前不能被它利用的空间,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态位。由于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就称为生态释放。 中度干扰假说: 由于早期和晚期的演替物种的共存,物种多样性在具有中等强度物理干扰的栖息地中最大的观点。 害虫压力假说: 认为个体拥挤在亲体附近时,使许多被不同有害动物所攻击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害动物和病原体的侵袭很脆弱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见专题 特有种: 仅分布于某一地区或某种特有生境内,而不在其他地区自然分布的物种。 背景灭绝: 人类出现之前的灭绝。 大量灭绝: 生物区系的一大部分突然消失,据认为,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灾变,如流星的影响;巨大的大量灭绝出现在二叠纪末和白垩纪。 人为灭绝: 是由于人类引起的灭绝,其受影响的类群数、影响到全球范围和源于自然灾害,这些与大量灭绝相同。 生态灭绝:? 由于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太少,种群过小,遗传变异性丧失,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自身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1.根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设计的。使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图片的观赏、生活实例分析、知识点的对比、图表归纳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做到既关注知识结论,更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信息交流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这一知识点,采用从个体到整体,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基于事实得出结论;把生态系统与种群、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连接,而不是把知识点孤立的记忆。 3.通过直观图片展示生命现象,是生物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本课通过图表资料的展示,把抽象复杂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肉眼可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生物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讨论,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大量精美图片加深印象,形成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3.直观教学法:运用图表、概念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系

统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蜜蜂跳舞动画,引出生物间的信息传递。 ★新课学习 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自主学习P105-P106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生态系统信息有哪些类型?完成下表: (2)判断下列各项分别属于哪种信息。 ①鸟类的鸣叫②萤火虫发光 ③植物的花④猎豹通过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2、学生展示表达交流。 (1)小题采取师生问答形式,(2)小题学生分组将各自答案展示到黑板上。 3、教师呈现答案,师生讨论总结做错的题目。 4、教师总结,点拨疑点。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自主学习P106页资料,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资料1、资料2问题:蝙蝠若无回声定位进行信息传递,能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完成取食、飞行吗?若没有光照信息,莴苣、茄、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串联七从不同角度看生命系统的信息传递学案

专题串联(七)从不同角度,看生命系统的信息传递 i 4ra 侑息、优学侑息 I _____________ __ 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_____ 一、选择题 1. (2018 ?潍坊一模)下列关于DNA 勺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勺基本骨架由 C H 、O N P 等元素组成 B. 连接磷酸与五碳糖的化学键可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断裂 C. DNA 的片段都有遗传效应,可控制生物的性状 D. DNA 的复制和转录都能在细胞质中进行 解析:选D DNA 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其中不含 N 元素;解旋 酶的作用对象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DNA 的片段不都有遗传效应,有些片段不能控制生物的 性状;细胞质中分布有少量 DNA 因此DNA 的复制和转录都能在细胞质中进行。 2. (2018 ?河西区二模)某链状DNA 分子的一条链由15N 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 a ,另一 条链由14N 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 b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DNA 分子中某片段的 G + C 的比例为1/3,则整个DNA 分子中T 的含量为1/5 B. 若该DNA 分子在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则子代 DNA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a + b )/4 C. 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碱基通过磷酸直接相连 D. 该DNA 分子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解析:选D 若某DNA 分子中某片段的 G + C 的比例为1/3,可计算出A + T 占该片段的 2/3 , T 占该片段的1/3,但不能计算整个 DNA 分子中的T 所占比例;若该 DNA 分子在15N 的 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得到4个DNA 含有8条链,其中含15N 的链为7条,含14N 的链为1 条, 总相对分子质量为 7a + b ,则DNA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 + b )/4 ; DNA 分子中,一条链 上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相连, 两条链之间相邻的 碱基通过氢键相连;链状 DNA 每条链的一端具有 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双链 DNA M 有两条 链,因此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郎胞内的借息传邀 (寧遣传益息为例) 生命系统的 信息传递 细齟何购 信息伟递 1通过信息物质的传递I (如神经連屋、戦;通过细胞的直接伟迪! L 导导晋中^匸B TS .咅咅00 s TS ?咅0# 生总系统的信息传递] 用为侑息 I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清涛1李新蓉2 (新疆农业大学1、林学与园艺学院,2、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增高和氮沉降加剧等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并结合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展望,以求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英文摘要:Biod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to human survival,also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land use, climate chang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nitrogen and deposition intensified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make the organisms character,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biodiversity, change, further influence ecological system process and function, and ultimately 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with China's in this field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In order to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ore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Biological diversity;terrestrial ecosystem;climate change;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0引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hierarchical system),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理论与实践上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包括不同的水平,每个水平的多样性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予以测度.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可以用于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用一定面积内的物种数目表示.更精确的方法是考虑物种之间的关系,即测度分类学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

示范教案(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教学重点 1.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1.文字资料1:信息的种类。 2.文字资料2:信息传递的例子。 3.文字资料3:课外实践的设计。 4.文字资料4:课堂问题、例题。 5.视频: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归纳出信息传递的种类。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信息传递的作用。 5.通过对教材信息传递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信息传递的特点。并列举出其他例子,进行归纳,得出信息传递的种类。 6.通过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和“资料分析”,学生能总结出信息传递的作用。 7.通过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实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能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9.认识到信息传递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这一事实。 10.关注信息传递在农业上的应用。 11.通过课外实践,培养科学严谨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面先复习一下。 课件展示: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简要叙述碳循环。 3.简要叙述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回答(略)。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和修改) 推进新课 师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在社会中十分重要。大家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 生1 文字、语言、消息、情报。 生2 数据、信号、声音、感觉、光线。 生3 气味、动作、表情。 …… 师很好。信息的种类很多,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那这些信息是依靠哪些途径传播的呢?作用的对象是谁? 生电视等媒体、报纸、书本、广播、生物个体等途径。作用于人。 师很好。事实上,信息业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而且时常发挥着奇妙的作用!下面我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讲义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信息的概念 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2.信息的基本类型 (1)物理信息 ①概念: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某种信息。 ②举例:光、声、温度、湿度和磁力等。 (2)化学信息 ①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②举例: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 ①概念: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特殊行为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生产中的应用 1.作用 (1)个体水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水平: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举例:若能利用模拟动物的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举例:利用生物的声音信号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物碱、有机酸和性外激素等都属于化学信息。()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3.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5.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于无机环境。() 6.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 提示:1.√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有的对被捕食者有利,如鸟的叫声,提醒同伴逃避敌害。 3.√ 4.√ 5.×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也可来自于其他生物。 6.×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问题探究] 1.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其实任何生物的生存均离不开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三类。观察图示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知识点一碳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因此又叫循环。 (二)过程图解 小结: 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 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三)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增加CO2的去路) 知识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 1.二者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

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复习《生命系统信息传递》

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复习《生命系统信息传递》生命系统各个层次内部和个层次之间通过信息传递,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传递实现了生命系统各层次的联系,同时也是生命系统稳态维持所必需的。在必修1细胞膜的功能中有涉及到信息传递的内容,必修2涉及到遗传信息的传递,笔修3稳态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都涉及到信息交流,最后是生态系统层次的信息传递。在在高三复习课中,笔者按照细胞内部的信息交流,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的信息传递,把必修教材中有关信息传递的内容以小专题的形式做了梳理和整合,打破章节,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系统性,便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引出细胞水平的信息交流。 1.细胞内的信息交流: (1). 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交流。 细胞也是一个系统,细胞核是这个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代谢的中心,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如何进行信息的交流?由学生自主完成,用图解的形式说明细胞核遗传物质的转录和翻译,教师做点评。 (2).以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为例,进一步说明细胞内信息交流。

2.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引导学生回顾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教师版图归类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图3 (1). 相邻细胞间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图2)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引导分析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的识别和信息交流。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 细胞产生信号分子通过血液的运输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图1)如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引导学生分析归类各种激素,及其作用的靶细胞。特别是反馈作用的激素的靶细胞;如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可以是下丘脑和垂体。 (4).细胞产生信号分子直接作用于靶细胞。(图3)如神经细胞产生神经递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培养搜集资料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巩固探究实验中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认同生命信息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信息传递实验探究中如何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通过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即可搜集到有关信息传递的实例,但如何区分这三种信息;并让他们认识到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这些都还需要同学间的合作、讨论,老师的点拨来完成。探究实验设计一直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结合本节知识点通过课堂训练的形式进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训练和巩固。 学法指导:资料分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探究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讲述法、指导法 教具准备:PPT 信息传递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学设计思路: 本人通过一段视频引入新课:“蚂蚁的生活片段:通过信息素设置路径,找到食物如何通

过触角告诉同伴前来帮忙,发生种内争斗,如何释放信息素清理死者等”——引出信息概念— —复习细胞、个体生命信息观——引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搜集到的信息传递种类(有的用PPT 展示、有的组直接举例,各种信息传递种类还是比较全面)——小组合作讨论:信息传递在生命活动、繁衍、调节种间关系,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有何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下讲义,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训 练:从实验结果比较中推导出实验结论;——结课并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论文名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学号: 姓名: 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结而言,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也正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在维持自然平衡等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支持系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致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主要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功能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三个问题。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形成机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对策 1 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进化意义的概念。经研究,广泛认同的 一个定义是由学者马克平等(1993)给出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 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他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包括动物、植物、

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他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内涵丰富,包含了多个层次和水平。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而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每个层次都存在着多样性。而研究众多,意义比较重大的主要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基因多样性是基础,是保证物种进化的动力。而物种多样性则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物种消失,也就不存在基因多样性了。多样的物种与多变的环境又构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 1.1.1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也称为基因多样性(刘红梅,2001) ,指地球上生物个体中包含的遗传信息之总和(宋丁全,2004)。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染色体多态性,蛋白质多态性和DNA多态性。 1.1.2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生物分类基本单位,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主要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一定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 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蒋志刚,1997) 。物种多样性也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1.1.3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由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非生命因子( 光、空气、水、土壤等) 所组成。从结构上看,生态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生境主要是指无机环境,如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生境的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甚至是整个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包括演替和波动) 方面的多样化。 1.2生物多样性现状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受到诸如地形,气候和环境局部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就生物多样性而言,分布是不均匀的,生物多样性由热带向极地减少。南极仅生长着两种开花植物:青草及漆姑草。而热带地区的亚马逊雨林地区,物种数目之多以至于从来没有人知道具体数目。另外,分布于热带地区的珊瑚礁、大型热带湖泊和深海、热带干性生境(如落叶、灌丛、草地和沙漠)以及“地中海气候”类型区域(如南非、加利福尼亚南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灌丛)的物种数量也极为繁多。湿地因为水的存在,也成为各纬度带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 1.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1)国内有的几种假说 突变选择、新种效应、生态位多样性假设、与生态位相关的竞争假说、环境变异假说、渐次变化时间假说、干扰假说、面积假说、生产力假说、综合作用假说(蒋有绪,1998)、资源平衡假说(Braakhekkeet al.,1999)、竞争平衡理论(Huston,1994)、中等干扰理论(Hacker et al.,1997;1999)。 实际上,平衡和非平衡理论都认为在中等尺度,中等频率和中等强度的干扰下,生物多样性最大(Roberts et al.,1995)。 (2)国外以Jeffries提出的观点较为全面。 Jeffries 认为生物多样性形成主要受三类生态因子的制约: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根据信息传递的特点判断信息类型,培养科 学思维能力 2.通过比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 区别与联系,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 3.通过分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 养尝试解决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 和能力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信息的概念 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2.信息的基本类型 (1)物理信息 ①概念: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某种信息。 ②举例:光、声、温度、湿度和磁力等。 (2)化学信息 ①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②举例: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 ①概念: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特殊行为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生产中的应用 1.作用 (1)个体水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水平: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举例:若能利用模拟动物的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举例:利用生物的声音信号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物碱、有机酸和性外激素等都属于化学信息。( )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 3.“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4.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 5.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于无机环境。( ) 6.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 ) 提示:1.√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有的对被捕食者有利,如鸟的叫声,提醒同伴逃避敌害。 3.√ 4.√ 5.×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也可来自于其他生物。 6.×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其实任何生物的生存均离不开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三类。观察图示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中蜘蛛网的振动对蜘蛛来说属于哪一类信息?此信息的来源如何? 提示:蜘蛛网的振动对蜘蛛来说属于物理信息,此信息来源于生物(或蜘蛛)。 (2)图2中人的气味属于哪一类信息? 提示:化学信息。 (3)图3中的孔雀开屏属于哪一类信息?该信息的来源是什么? 提示: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该信息来源于生物的行为特征。 2.请用箭头表示图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

2019年中考生物重点题型突破题型三材料题类型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含答案解析)

题型三材料题 类型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1. (2018岳阳)阅读材料作答 【资料一】过去,在洞庭湖湿地栽种了大量欧美黑杨,该树生长快、耗水多。调查还发现种植户选湖泊湿地,挖沟起垄,沟排水垄植树,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发展。为了尽快修复湿地,目前西洞庭湖正在全力清理欧美黑杨。 【资料二】袁隆平院士团队利用半野生水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获得了180个品种,通过耐盐碱栽培实验,有三个品种正常生长!对这三个品种的后代继续进行耐盐碱选育,获得了耐盐碱效果更高的海水稻。其最低亩产300公斤,最高亩产620公斤,口感香甜甘糯,且栽种过程不需要施用化肥。我国盐碱地有9900多万公顷。袁隆平院士表示继续对海水稻优化选种,力争在2020年种植1亿亩盐碱地,按最低亩产计算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昔日贫瘠荒芜的盐碱地将变成希望的田野! (1)资料一,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美黑杨当初作为经济林木和抑螺血防林引入,我们熟悉的辣椒、红薯也是自国外引入的。对外来物种的引进,说说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稻的获得及其耐盐碱能力不断提升都是变异,这些变异包括________。 A. 单纯受盐碱环境影响 B. 基因的重新组合 C. 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基因的改变 (3)种植海水稻不用施化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有研究

设想:将海洋生物高耐盐的性状利用到栽培稻上。需要的生物技术是__________。 2. (2018湘潭)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相对于传统水稻能在较高盐碱浓度的水田里正常生长,1986年,陈日胜偶然在海水短期浸泡过的土地边发现了一株带芒的水稻,从那时开始,陈日胜每年一代代种植,不断对其进行繁殖、筛选,最终,选育出名为“海稻86”的新品种。“海稻86”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的独特生长特性,但早期“海稻86”亩产比较低。2014年,袁隆平团队参与改良“海稻86”,通过杂交试验和选育,到2017年秋,海水稻最高亩产为620.95公斤,轰动全国。 (1)水稻与玉米一样,同属于单子叶纲植物,水稻种子的营养主要储存在________(填种子结构名称)中。海水稻能从盐碱地有选择地吸收无机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功能。 (2)从以上信息可以推断,育种工作者运用选择育种和________的方法培育出高产、耐盐碱的新品种,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 (3)海水含盐率约为3.5%,某品种海水稻的耐盐率约为0.8%。在大面积海水稻试验田中,分别采取以下方式处理该品种海水稻:Ⅰ直接利用海水灌溉;Ⅱ用淡化至0.9%的海水灌溉。试判断,试验后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 A. 全部存活 B. 前者全部死亡,后者可能有部分存活 C. 全部死亡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2012年5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M ay 2012  第10期总第260期 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10T o tal N o .260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贾 力1 ,赵 娜 2 (1.包头市赛罕塔拉城中草原湿地管理处,内蒙古包头 014030; 2.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西宁 810008) 摘 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由来、多样性测度方法,同时在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对稳定性研究的历史、现状等作了评述,详细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特别是在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植物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Q 146;X 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0—0046—05 当前,世界上的动物和植物正在迅速减少,据M A (2005)统计,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比化石记录快1000倍的惊人速度锐减。由于物种灭绝速率的加快,人们在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方面的兴趣越来越大。随着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认识的逐渐加深,生物多样性锐减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负效应(Chapin et al,2000;Kinzig et al,2001;Lo reau et al ,2001;Hoo per et al ,2005),已引起科学界的普遍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成为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中心问题(Chapin et al,2000;Kinzig et al,200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者关系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在解释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时,存在很大的争论和不确定性(T ilman et al,1997;Hooper et al,2005;Balv anera et al ,2006;Cardinale et al ,2006)。笔者尝试在对一系列相关理论的发展、观点、研究方法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多样性及其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初步总结,为将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1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1 生物多样性的由来及面临危机 生物多样性一词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1988年,Wilson 主编的《生物多样性》一书出版,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1991年,国际生物科学联盟(IU BS)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研究项目。1992年,该项目与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 E )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ESCO )合作,把项目名称改为DIVERSIT AS 。此后,项目的研究发展为从遗传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地球上所有生物。然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生态学家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定义多样性。对于生物多样性试验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争议很大(Grime 1997;Wardle et al .1997;Hust on et al.2000)。1993年,我国学者也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概念。生物多样性(biodiver sit y )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及其与它们生存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马克平1993)。作为 宝贵的资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种与环境方 面的保障,已经成为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极其不均匀,并且面临着巨大的灭绝威胁。热带原始森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却拥有全球50%以上的物种数目。当今物种的灭绝速率是过去任何时期自然灭绝速率总和的1000倍(Wilson 1988),即自恐龙消失后物种自然灭绝速率的最高记录。物种的丧失也不是局限在某一区域内,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保护和维持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使其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1.2 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1.2.1 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中最早涉及到的概念,指在一个群落中出现的全部物种数目。它作为一种传统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手段,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及不完整性,它是一种粗糙的评估多样性水平的方法(P ielou 1975;T t hm r z ,1995;Pet chey and Gasto n 2002;Jiguet et al.2005)。然而,由于它的易测量性,迄今为止,在很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人们仍然常用物种数目(物种丰富度)来代替生物多样性。 1.2.2 物种多样性。采用物种丰富度的测量方法,意味着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对环境的响应一致,同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也都相同,物种之间彼此独立(P et chey et al .2004)。然而,群落中的优势种、伴生种、稀有种及偶见种等在群落的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必定产生不同的效应。所以,Shannon 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随后被提出。这两种指数包含了物种均匀度的信息(Sim pson,1949;Krebs,1978;Rico tt a 2002)。因为,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对生物多样性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此概念提出的最初一段时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几年以后它们在生态学研究中的价值才被发现并且广为流传(MacArt hur ,1955),因为它们能够高效地定量群落中物种分布的不确定性。 Simpso n 指数(D)D=1- 2 i=1(pi) Shannon -Wiener 指数(H ,)H ,= s (P i )(lnP i) ? 46? 收稿日期:2012-02-25 作者简介:贾力(1977—),女,内蒙古包头人,工程师,副总经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