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管子(管子即管仲)》曰: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予之,非吾所欲也,不予

而与战,必不胜也。彼以教士,我以驱众;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将。故曰:“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对此合理的分析是()

A. 代表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B. 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C. 《管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源头

D. 《管子》是假托管仲而作的伪书

2.唐代独特的文化思潮对女性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唐代女性审美趣味逐步发生变化(见

图),它折射出唐代()

A. 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较高

B. 审美趣味几乎不受道教影响

C. 儒学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

D. 佛教最受女性群体的欢迎

3.宋代“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据此,宋代客户()

A. 属于传统自耕农的范畴

B. 与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

C. 有可能转化为封建地主

D. 推动了代役制走向成熟

4.南宋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州府、嘉兴府、杭州府的平原地

带以及苏州府沿太湖一带已需要从外地进口粮食,以弥补本地消费的不足。下列各项对其原因解释合理的是,江南地区()

A. 农业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

C. 农民与耕地的矛盾逐渐激化

D. 农业生产力出现严重倒退

5.从1894年到1903年末日本公司的数目从2067家激增到9247家,增长了4.47倍;资本总额从2.554

亿元增加到8.876亿元,增长了3.47倍,并确立了以大机器工业为主导的产业资本体系。据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

A. 推动了日本工业近代化进程

B. 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

C. 导致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D.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公园的消费门槛很低,起初不要门票,后来改为收费,但价格仍非常低廉,

就此,市政府的解释是:“公园本公开性质,与民同乐……入场收费,以致一般贫民,望门兴叹,”

该现象说明广州()

A. 政府代表群众利益

B. 市民民主意识增强

C.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D. 市政当局政策开明

7.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中共扩大的

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由此可以推知,这次会议()

A. 使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 落实了遵义会议以来的组织路线

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干扰

D.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热

8.1975年,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获得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宜地

发射了几颗卫星后才掌握回收技术的;美国虽大大方方,却是在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了该项技术。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A. 航天技术逐渐走在世界前列

B. 航天操作规章制度优于美、苏

C. 科研人员有精益求精的执着

D. 字航员对卫星有详细的了解

9.古代雅典,接受“压榨自己同胞,远不如去剥削奴隶,再或去欺诈雅典外邦人”理念的人日益增多,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债务奴隶制的废除

B. “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C. 工资津贴制的保障

D. 公民参政权的扩大

10.在赫鲁晓夫的头脑中还保留着这样的权力逻辑:人民的权力=党的权力,党的权力=我们(指苏共中央

主席团)的权力,我们的权力=我(指赫鲁晓夫个人,即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权力。材料主要反映了赫鲁晓夫()

A. 没有超越个人极权体制的理论逻辑

B. 继承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 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 独断专行的专制主义工作作风

11.1980年,强力推行“供给革命”的共和派总统候选人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次年,里根的儿子

迈克尔因为失业到职能部门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和求职。当主办人得知他的身份后,提出优先为他推荐工作,迈克尔却拒绝了,他表示如果他接受优待,他的父亲会无法面对国民,上述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 里根当选总统的背景是美国经济“滞胀”

B. 美国己建立福利制度

C. 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制衡和监督

D. 里根的“供给革命”己失败

12.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基本是宰相的下级机构,到元朝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到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合称“七卿”……监察机关行使权力以呈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这样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时任何一级行政部门无权过间,任何地方势力更无权干涉,从而确保了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择。

---摘编自张嘉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当代借鉴》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这样几项职权:“(一)对于地方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和措施是否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监督……(四)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六)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有权提起诉讼或者参加诉讼。”

一一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监察制度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井分析其形成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潮流由英国开端然后向西欧国家扩散,凭借本国自身积累的资本主义因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起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走渐进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过程。英国现代化模式影响了西欧和北美,他们步英国的后尘走上现代化道路,与英国一样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包括科技进步、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1776北美独立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它们是早发内生型国家。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实现现代化后,这些国家开始把第一产业的某些部分转向其他地区,把从非洲到东南亚的边远地区变成贸易殖民地把拉丁美洲变为自己的热带作物种植基地和矿石开采基地,摧垮当地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工业革命第一次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发展差距,世界一端是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另一端是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5.材料:隋朝在选官制度上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

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6.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

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17.材料罗伯特?舒曼(1886-1963),法国政治家。舒曼年轻时曾就读于波恩、慕尼黑和柏林,第一次世

界大战时参加了德军,一战后加入法国国籍,舒曼对法德之间的历史宿怨有亲身体会,渴望能够彻底结束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二战后,大部分西欧人仍把德国看成一种威胁,而非合作伙伴。但随着柏林封锁、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成立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时任法国外长的舒曼意识到,法国必须调整对德路线。为此,舒曼在1950年5月宣布实施一场外交革命一一“舒曼计划”,他说:“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之中,”德国人最先认可了这一计划,接着是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1951年,

六国订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舒曼又推动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体”。“舒曼计划”的实施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开辟了新的途径,他也被誉为“欧盟之父”。

----摘编自李世安《欧洲一体化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舒曼能够促进法德和解的有利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的实施如何为欧洲一体化开辟了新途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非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故A错误;

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

《管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源头的说法是错的,排除D;

《管子》一书中“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体现了对墨家思想的批判,而“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性思想,而管仲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由此可知《管子》一书是后世假借管仲之名而作的书,并非管仲本人而作,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史料型选择题,要能从史料中找到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史料信息的真伪。

2.【答案】C

【解析】

通过材料最后唐代女性“温顺安分,贤淑稳重”不能看出社会地位普遍较高,排除A;

通过材料“逍遥自在”看出审美趣味受道教的影响,排除B;

听过材料中女性审美情趣的演变,最后趋向“温顺安分,贤淑稳重”,说明收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C正确;

材料无法提现佛教受到女性欢迎,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认识到唐代女性审美情趣演变的最后归宿:“温顺安分,贤淑稳重”,说明儒家思想的影响极大。

3.【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可知,说明客户生产资料来自土地所有者,客户与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故B项正确。自耕农是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客户租用田主土地,不能体现有可能转化为封建地主,故C项错误。

代役制指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宋代的租佃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代的租佃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

“南宋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州府、嘉兴府、杭州府的平原地带以及苏州府沿太湖一带已需要从外地进口粮食,以弥补本地消费的不足”表明江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南宋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州府、嘉兴府、杭州府的平原地带以及苏州府沿太湖一带已需要从外地进口粮食,以弥补本地消费的不足”。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5.【答案】A

【解析】

A.材料明显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说明甲午战争日本由于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促进了近代化进程。

B.材料没有反映出对中国的影响。

C.当时日本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D.材料看不出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阻碍。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

“公园本公开性质,与民同乐……入场收费,以致一般贫民,望门兴叹”说明广州市政当局政策开明,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公园本公开性质,与民同乐……入场收费,以致一般贫民,望门兴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7.【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批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可以看出实际上还是要强化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实际上是落实了遵义会议以来的组织路线特征。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并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

力。

8.【答案】C

【解析】

A.在中国之前苏联和美国已经掌握了这个技术,说明中国不是走在世界前列。

B.材料看不出操作规范比美国和苏联好。

C.中国第1次就取得了成功,这是中国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制作精神所导致的。D.宇航员的了解与技术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技进步,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

“压榨自己同胞,远不如去剥削奴隶,再或去欺诈雅典外邦人”主要是由于债务奴隶制的废除,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压榨自己同胞,远不如去剥削奴隶,再或去欺诈雅典外邦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10.【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赫鲁晓夫还是强调人民的权力,最终等于他的权利,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专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

A.那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失业率比较高,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确实出现了经济滞胀。

B.从材料中的失业登记和领取救济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实行了福利制度。

C.美国总统的权力确实接受制约和监督,所以他儿子拒绝了优待。

D.材料看不出这次改革失败。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要求学生结合美国80年代经济政策变化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美国战后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和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答案】B

【解析】

A结论错误,西汉后,纸并不是书写的唯一材料,故A错误;

B史实与结论均正确,故B正确;

C结论错误,雕版印制技术仍然使用,故C错误;

火药发明于唐朝,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印刷术:概况: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

③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概况:

①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13.【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特点通过材料“监察机构基本是宰相的下级机构,到元朝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到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

家最高官员合称“七卿””可以看出检察机构地位上升;通过材料“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看出监察权利独立;第二小问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回答,积极影响从规范官员行为,减少腐败,稳定社会

秩序角度回答;消极影响从监察效能有限,容易滋生腐败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通过内容可以看出监察机构职权扩大,按照法定程序履行职权。第二小问原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和新宪法的颁布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监察机构地位上升;监察权力日趋独立;以皇权为依靠,以封建法制为根据。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规范各级官员的执政行为,减少官员的腐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消极方面:封建君主专制下,监察效能有限;封建专制皇权得以强化,易滋生监察官员的腐败。

(2)发展:职权范围更大;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对人民负责。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中国建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新中国政治体制建设吸收了世界先进政治文明的成果。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同时考查学生现代监察制度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

认识。

解答本题时,要能够从材料中总结出监察机构的主要特点,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4.【答案】材料反映的应该是英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促进了英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而且这一变化是逐渐的自上而下逐步变革的过程,其反映的基本历史现象应该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要

评述这一现象就要结合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确立的过程以及工业革命的过程影响来进行具体的评价。

故答案为:

信息: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起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是渐进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过程。

历史现象: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兴起。

概述和评价: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政治前提,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

确立,英国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而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大大发展了英国的生产力,使英国

成为世界上第1个工业国家,最早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成为世界上最强国家我最大的殖民国家,确立了

世界工厂的地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产生的影响。

15.【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选举权也集中到

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放宽录取标准。”从选拔权力集中、选拔方式创新完善进行回答。

(2)结合所学从选拔标准、方式及制度特征进行概括阐述。

故答案为:

(1)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2)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准选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模式化。 【小题2】

【解析】

(1)本题考查隋朝官吏选拔的特点,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趋势,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学生纵向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此题应结合古代选官制度的种类及特点进行解答。

16.【答案】

【小题1】(1)从材料“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可以看出设立国家公祭日既是国际惯例,也是因为我国曾深受日本的侵略,不忘历史,警惕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设立国家公祭日,是督促日本反省侵略历史的举措,从材料“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可以看出国家设立公祭日是国家抚慰民心、顺应民意

的行为,这体现了国家不忘历史,珍惜和维护和平的努力,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故答案为:

(1)背景: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中国曾受

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

(2)意义: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2

【解析】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等基本史实。 本题以举行国家公祭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1)依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了德军,一战后加入法国国籍,舒曼对法

德之间的历史宿怨有亲身体会,渴望能够彻底结束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但随着柏林封锁、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成立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时任法国外长的舒曼意识到,法国必须调整对德路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因素有: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中心地位;舒曼特殊的个人经历;西欧联合自强的思想来留下。

(2)依据材料“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之中”等结合欧洲联合的相关知识新途径归纳如下:搁置争议,经济生产实行共管;依托国际组织解决问题;分领域逐步推进;逐步吸纳新国家加入。 故答案为:

(1)有利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中心地位;舒曼特殊的个人经历;西欧联合自强的思想来留下。

(2)新途径:搁置争议,经济生产实行共管;依托国际组织解决问题;分领域逐步推进;逐步吸纳新国家加入。

【小题2】

【解析】

(1)本题考查舒曼能够促进法德和解的有利因素。依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了德军,一战后加入法国国籍,舒曼对法德之间的历史宿怨有亲身体会,渴望能够彻底结束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舒曼计划”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依据材料“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组织之中”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

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5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一、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 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 ①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 ③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④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②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 ③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 (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2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他的死讯”。这种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退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2、(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 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1954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2019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2.(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3.(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4.(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文艺复兴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海南卷)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宗教禁欲主义,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1.实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思想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消极方面 ①对它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②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这则材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的说教 B.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C.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 D.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恩格斯在评价某一运动时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也确实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这场“变革”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 专题 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 年江苏卷历史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 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 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 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 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 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 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 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 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 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 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 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 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

2019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 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6.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 ①(围棋)②(捶丸一球类竞技)③(弓箭)④(蹴鞠) A.① B.② C.③ D.④ 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二(3)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秦朝多人议政的史实,说明在群策群力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 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故选A。 答案A 2.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 ,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 制的加强。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B项正确。 3.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C 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D项错误。 4?“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A 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5.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和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6.(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7.(4分)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8.(4分)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 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 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 刘家功夫针。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附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0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年 D .1946—1949年 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 .夫唱妇随赴战场 B .抗战流血不流泪 C .国共北伐齐协力 D .解甲归田喜而泣 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此 -------------------- 卷 -------------------- 上 -------------------- 答 -------------------- 题 -------------------- 无-------------------- 效--- ---------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分析 一、必须关注核心素养和时代热点 从近些年的考题来看,除了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还注重对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几乎到处都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体现,比如国家统一意识、文化认同感等。仔细分析去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到其紧贴现实,处处体现时代热点。此外,试题还比较注重对史观、史学理论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从考生来看,他们容易出现两大问题,首先对于记忆性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形成清晰的时空框架,而对于一些理解性的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弄懂弄通。 还有一部分考生审题意识不强,没看清题干就匆匆作答,而在读题过程中又往往在获取解读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方面比较弱,经常照材料摘抄原文。等到了答题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杂乱无章,缺少一些答题技巧和规范的语言。 二、备考建议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中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掌握,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历史知识记忆的精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二轮复习可以打破现有教材模块的体例,建立清晰的历史框架。此外,全过卷大学建议多关注高频考点和时代热点,关于时代热点有几个建议,第一要关注体现社会战略性价值并且符合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热点,比如说“文明交流”“大国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第二就是要符合国家意识并且关注民生的热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体制改革”“社会公平”等。第三还可以从体现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国家统一”“公民意识”“人民的力量”等。再有一个就是周年热点,比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另外,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也是高考近些年的一个考查趋势。 三、高考试卷整体概述 (一)选择题布局采取“4+4+4”的模式,排列顺序大致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排列,政治、经济、思想三模块不分彼此杂糅在一起。选择题的阶段布局大致如下:中国古代史4个,近现代史4个。西方古代史1个,近现代3个。就2018年的全国卷新课标2文综选择分布情况如下:24题(先秦的文明与社会转型),25题(秦汉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26题(唐宋变革),27题(明清社会转型),28题(千年未有之变局),29题(觉醒与探索),3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31题(共和国的年轮),32题(希腊罗马的辉煌),33题(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4题(20世纪前期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35题(战后的世界发展与演变1945以后) (二)主观题探讨(以2018年全国卷新课标2文综卷为例),非选择题在选择材料上一般控制在1200—1300左右,体现出设问减少、设问质量提高,减少阅读量、提高思考深刻,减少单一标准、增加多项标准等特点,41题出题着眼于选拔有时代意识、有社会担当、有问题解决能力的栋梁之材,一般立意宏大,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综合能力要求强;42题则是开放性试题,12分题年年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一般立意高远,充满学术味,意在为高校选拔学者型人才。考生可以运用不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一历史试卷分析以及2020年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一历史试卷分析以及2020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试卷分析 整体分析: 1内容分布: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24,25,26,27题,16分,选考45题(15分,计算分值)),共计31分;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28,29,30,31题,16分,41题第(1)问中国部分,计4分,第(2)问,计10分,42题,计12分,选考第48题,计15分),共计57分; 世界史(选择题32,33,34,35题,16分,41题第(1)问世界部分,计11分,选考题第46题,计15分),共计42分。 近5年,新课标高考真题分析得知,古代史30%,中国近现代史40%,世界史30%。2019年高考试卷符合这一标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依然是复习的重点。 2字数统计: 选择题部分:约1280字,表1幅,无图。 历年新课标卷分析选择题统计2007年,1236字,图1幅;2008年,1179字,表1幅;2009年,1121字,图一幅;2010年,1281字,图2幅;2011年,1518字,图2幅。…… 2016年,约1200字,表1幅,图1幅。2017年,约1200字,表3幅,图1幅。2018年,约1200字,表1幅,图3幅。 分析得知,本次试卷选择题信息量符合标准,答题时间控制在

12分钟以内。有充足的时间认真做分析题。 主观题部分:依旧是三道,41,42必考题,45,46,47选考题。41题,一幅图,一段材料,设问2小问,42题,一段材料,阅读量都不大,难度一般,容易得分。 具体题型分析: 24题,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度。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数据分析以及所学可知,西周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选择B。 【错误项分析】A项“长期”,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D项“弱化”,错误。 25题,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西汉的推恩令制度。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分析以及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用推恩令,打击地方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择C。 【错误项分析】AB项与题意无关;D项过于绝对。 26题,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朝的文化。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分析以及所学可知,唐朝具有尚武精神,

2019年全国一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9年全国一卷高考历史试题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