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变态行为的预防:许多精神障碍(disorder)一旦发生,几乎不可能治好

一级预防:面对所有人群

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加强个人自身的力量来避免心理疾病,教给人们应对危险因素的技巧二级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

减少某一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可能性

?预防的目标:1)防止发生;2)减轻程度;3)延缓发生

变态行为(abnormal behavior, AB)概念简史

?古代社会:AB是异常和超自然的产物

?古希腊及科学兴起时期:Hippocrates: 观察并记录了精神失调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异常和流血有关

?18世纪及其后:精神病院的出现与改革、与医院的关系,并最终脱离医院

预防运动的兴起:为了控制治疗变态行为的费用

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基础

?对变态行为的实验研究(Kraepelin)

?生物起源理论:心理疾病可以分类,各疾病可以通过不同的综合征来识别

?Mesmer和催眠

?Nancy学派:与Paris学派展开对癔症的辩论,导致人们对情绪状态更注意

?Breuer和Freud:谈话疗法,自由联想,心理分析

变态心理学领域的法律、伦理问题

?变态行为和法律

如果变态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那么其可能是违法的

刑法的职责就是惩罚道德、社会层面不被容许的行为

Insanity defense: 实际犯法,但精神层面却不愧疚,是否应该赦免罪责?

对精神病的法律诊断:Naghten rule(1943): 针对一方面:自我控制及认知

对Naghten test的批判:人脑是一个整体,不可以仅根据认知能力(还有情绪什么的)

对insanity defense的批判:辩护者的精神状态不一定良好;通过精神病辩护的人可能犯下更严重的罪

?民事关禁

55%的精神病院患者都不是自愿的

关禁的判断标准:1970年之前[有心理疾病即住院],之后[还要有危险性才住院]

关禁相关的问题:门诊病人可能被迫被关禁

?病人的权利

得到治疗的权利[以下为法律进程,个性化的治疗、非限制性的住院条件]

Wyatt v. Stickney, 1972; O’Connor*大法官之一!] v. Donaldson, 1975; Youngberg v. Romeo, 1982

拒绝被治疗的权利: Washington v. Harper, 1990

隐私权、尊严、宗教信仰、充足营养、私人寝所、独立卫生间、收发信件…太杂了没意义背

不知什么意思→行为治疗、操作、违背自由意志

?伦理及精神健康职业规范

心理学家的伦理守则及行为法典(APA, 2002)

BJ-FIR, Beneficence, Justice, Fidelity & responsibility, Integrity[正直+, Respect for people’s rights and dignity 保密原则:保护私人的、敏感的信息;例外(HIV阳性、自杀、虐待儿童者)

知情同意,不要发展处多重关系(一定要保持只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

第二章诊断和评估

心理评估

心理健康专家的首要任务:观察人们所说所做,发现有价值的内容

数据收集、组织、解释信息,把人们分入不同类别

为什么要评估

1)描述:对人格、认知、行为、情绪进行准确描述

2)预测:现实应用,病人应该被再次评估,检查治疗效果

精神障碍的诊断

?变态行为的分类

Kreapelin系统、DSM-IV-TR、ICD(10th edition)

?诊断的应用

决定哪个疾病可能性最大,找出相应诊断标准,看病人符合哪些标准,如果符合某个具体疾病的某些标准,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病人就确诊为该病

?对诊断的批判

1.歪曲了事实,暗示变态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本质区别

2.不同疾病之间不好区分

3.提供了错误的解释,所谓疾病的术语都不是对疾病提供的解释

4.诊断标签可能伤害个人

解决方案:用因此分类(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代替绝对分类,更关注量而不仅质,将不同群体、不同信息来源具体化,诊断过程复杂化

?维护诊断

DSM-IV-TR的特点

1.具体的诊断标准:疾病的基本特点以定义疾病、相关特点、罗列症状以作为诊断标准、不同诊断标

准的信息以区分不同疾病和类似疾病

2.诊断的五个轴:临床症状、人格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通常的药物问题、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全

面的功能评估

3.避免暗示任何病因,除非原因明确

对评估标准的评估:信度和效度

?信度:代表这个结果可以重复测量的程度

内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

?效度:测量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测量的一致性

描述效度(保证某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不会出现在其他疾病中)、预测效度

评估中的问题

?评估员

1)个人态度和表现会影响被试;2)对证据的解释会直接影响评估结果;3)其他实际情况的干扰

?改进办法

诊断标准具体化、每个疾病建立强制的要求、更多依靠统计方法或事实判断而非临床判断

评估方法

?面谈法

面谈人员对某一具体群体或职业的偏见

结构化面谈:限制面谈人员的反应和直觉(SADS, SCID)

MSE(mental status exam):对病人外表、语言、情绪、感知觉、思考内容、认知加工定等级

?心理测验

结构性更强,可以勾画潜在的稳定的特征或特质

IQ测验、投射测验、人格自陈问卷、检查神经心理损坏的心理测验

?实验室测验

EEG、MRI、GSR(galvanic skin response, 皮肤电反应)、EMG(肌肉电波图)

?自然环境观察法

关注情景变量而非个人变量

缺点:耗时、可能会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评估中的文化歧视

?黑人更容易被贴上精神病或酒精中毒的标签看,白人的诊断则是抑郁症之类较轻的诊断

病人在诊断中使用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会戏剧性地导致不同的诊断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怀疑的态度:行为是复杂的,由许多因素引起

?科学研究的客观态度: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步骤

?科学的过程:假设、操作性定义、控制的方法(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平衡,减少期望效应,统计推断)

?伦理问题:被试必须是自愿参与、知情同意(解释目的、解惑、随时可退出、数据机密性)

?相关研究:包括个案对照设计、纵向研究、前瞻性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应随机抽样):研究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研究精神障碍发生的频率和分布

发生率:在一段时间内(如1年)新发生的疾病个案数

患病率:某一时间点,群体中精神障碍人数的百分率

?实验设计

模拟实验:创造一个类似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情境——相对于人工环境设置,更符合伦理

?个案研究:基线阶段—治疗阶段;ABAB(Baseline Stage-Treatment Stage-BS-TS)设计,多基线设计(不同行

为样本的基线);——外部效度太弱

Oct. 17th, 2011, 情绪与行为障碍

?焦虑障碍

?焦虑:一种可怕的、令人痛苦的担忧感,它的对象是模糊的、未被认识的威胁和困难。

焦虑障碍(AD)在1980年被归为“神经症”。

AD的人对特定刺激会反应过度,但除此以外跟常人无异。

大约2%的中国人有焦虑障碍。

?焦虑综合征:三种基本模式

?恐惧症——两个成分:1对一个物体或一种场合强烈的、持续的恐惧,尽管自己知道它实际上并不真正

有威胁;2躲避引起恐惧的刺激。两种,特定对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特定对象恐惧症:

包括:恐高症、幽闭恐惧症、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动物恐惧症

恐惧症患者所惧怕的对象,在生活中应该经常见到才算是恐惧

危险群体——始于童年11—17岁

社交恐惧症:

损害自信心、限制人们的选择

增加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病率

与高危的教养风格相关(过度保护、缺乏情感支持)

危险群体——女性,在青春期早期开始,低收入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形式v. 慢性形式)

非常严重的心理反应,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对严重的创伤事件会有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

压倒性的令人痛苦的事件;连续性地回想或梦到创伤事件

避免那些会使他们想起创伤的事件;情感上对周围环境是麻木的

PTSD症状在创伤之后很快就会出现,但有时也有“潜伏期”

许多个案中,症状会在六个月内出现;但有时候会长达数年(战争、地震等平民灾难)

?广泛性焦虑症

对集中生活环境过度的、不可控制的担忧

烦躁、暴躁、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易疲劳

危险群体:5%的世界人口,女性是男性2倍,35岁以上的人,分居、离婚或鳏夫寡妇

?惊恐症(panic disorder)

惊恐症状:出汗、头晕、发抖并直喘气、心跳加速、恶心、胸口疼、窒息

有线索的发作—无线索的发作

惊恐症就是出现无线索的发作后,持续性的害怕未来的发作,导致行为上的巨大变化

广场恐怖症——十分复杂的惊恐症

危险群体:成年的中早期出现,分居离婚者

?强迫症(OCD)

一种想法或想象,不断入侵一个人的意识

这个人知道这个想法令他痛苦且不恰当,努力去压制,却不断再次出现

Cleaning rituals, checking rituals(固定程序)

80%以上的人承认有时会有奇怪的、闯入型的想法,常人和病人主要区别在于程度而非实质

危险群体:2—3%世界人口,成年人早期23岁开始

?焦虑症:理论与治疗

?高估威胁(认知观点)

AD患者高估危险,并依赖于自败的方式来处理恐惧

广泛性焦虑症:有偏见的心理过滤器

惊恐症:把正常的身体感觉错误地理解

强迫症:对突然的想法的理解是机能障碍性的,并且由于压力,会用机能障碍的方式去处理想法

PTSD:建立起他们自己在应付这个负面的世界中的能力不足的负面假设

治疗:改变认知评价过程

?习得性焦虑(行为主义观点)

如何习得:中性刺激(NS)与厌恶刺激配对,使NS成为焦虑产生源

问题:1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建立反射;2为什么只有一些似乎是挑选出来的刺激会成为典型的恐惧对象;3害怕的经历在产生恐惧症方面既不充分也不必要;4不能解释强迫症中的想法

去除焦虑: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

?神经症(心理动力学观点)

自我努力满足本我但又不违背超我的要求——这个过程失败

治疗目标:把自我所防御的东西暴露出来并使之中性化

?生物化学和医学(神经科学观点)

遗传学因素:遗传风险因素的作用一般,解释了惊恐症40%的变异,14—20%的PTSD

神经递质的作用:1、GABA系统,GABA是抑制神经递质,被苯二氮卓类激活;2、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控制呼吸血压和心率;3、5-羟色胺系统,控制不同神经元通路的数目

药物治疗:弱镇静剂、抗抑郁药物

?分离性障碍

与人格成分的分离有关,可能来自于严重的心理压力

易患群体:女性5—9倍于男性;儿童开始

?分离性遗忘症

与器质性失忆的区别

压力过后v.头部受伤;选择性v.泛化的;时间感和方向感好v.差;可以恢复v.不可

1.局部性遗忘,忘记某一时间段内所有事件

2.选择性遗忘症,只忘记某一时间段内的某些特定事件

3.广泛性遗忘症,忘记了整个生活

4.延续性遗忘症,某一特定时期直到现在所有事件

5.系统性遗忘症,忘记某一类的信息一共5种模式

?分离性漫游症

伴随有出走的遗忘症,行为有目的性,在漫游症发作时看起来很正常

会突然恢复原状“醒过来”,在战争期间和自然灾害之后更常见

?分离性认同障碍(多重人格障碍)

人格分裂为2种或更多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每一种都整合得很好发展的很好,轮流控制患者行为寄主(与障碍出现之前的人是相对应的)和交替人格(后发展出来的),两者并存意识的形态非常复杂人格类型:顺从型的“好”人格和攻击性反抗型“淘气”人格,不同功能领域各有专长

与儿童期虐待相关

诊断中的问题:越来越频繁,报告增加反映对这种综合征有了更好的认识,对记忆与其他认知过程研究的深入都可帮助诊断,对儿童虐待的意识和报告都增加了,诊断错误的个案

?人格解体障碍

一种对自己的陌生感和不现实感,发生于正常生活中,在“濒临死亡经历”后与其他障碍一同出现

?分离性障碍:理论与治疗

?防御焦虑(心理动力学观点)

极度的、适应性防御

治疗:1让患者平静下来;2恢复创伤记忆并为此感到悲痛;3重建创伤记忆

?作为社会角色的分离(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观点)

分离是社会性强化的产物,人接受一个社会角色形成,且又得到了强化

非强化:停止对它们的强化

?记忆功能障碍(认知观点)

提取失败:状态依赖记忆(当人们处在与事件发生时相同的心境状态,就更容易回忆起)

重构记忆(把一个已有心理表征当作对过去经历的真实记忆)

改善记忆提取

?脑功能障碍(神经科学观点)

是神经疾病的产物,海马功能障碍,5-羟色胺功能失调与人格解体、偏头痛有关

药物治疗:巴比妥酸盐钠阿密妥、普罗采克

Oct. 24th, 2011

●Dissociative Disorder

人格成分(general styl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splitting apart

?Dissociative amniesia

●Somatoform Disorders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体象障碍)

对外表缺陷的过度关注或夸张

面部缺陷、头发太稀、肌肉恐畸形

不会经常幻想

专注于外表很小的缺陷,这可能与视觉注意偏向有关

努力掩饰(camouflage)想象的缺陷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把身体迹象和感觉错误解释为异常而持续具有的恐惧

并不是真的有身体机能障碍

症状不是假装出来的

看了很多医生,收集许多药物

疼痛与恐惧

Developmental factors: 家庭成员患病、过度保护的母亲、童年的身体虐待或性虐待疼痛性障碍(Pain disorder)

包含了心理原因的疼痛

难以定位,疼痛部位多,用情绪词语来描述疼痛(而非感觉性),seen as disorder

回避身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家庭病史(family history)

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

真正的能力丧失:运动或感觉功能丧失或削弱,没有神经病理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失明、耳聋、瘫痪和麻木

之前被当成癔症(hysteria),在心理学历史上发挥着核心作用

Beautiful indifference –许多患者并没有受到那些症状的干扰

患者的身体似乎很健康,可以做他们认为自己所不能做的所有事情

危险群体:发作平均年龄16岁,女性

文化差异(sexual in West, body odor in Japan, Kidney in China)

Theory and Therapy

防御焦虑(心理动力学)

Defense against the anxiety prodduced by unacceptable wishes

Sexual drive and hostility

谈话疗法

支持性小组疗法

病人角色(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观点)

学会采取病人角色

已经有过对这种角色的体验,并且这一角色得到了强化

文化的力量

治疗: 1.撤销对疾病行为的强化; 2.社会技巧训练

错误解释身体感觉(认知观点)

过于关注身体

对疾病的错误观念

治疗: 挑战错误观念, Cognitive therapy.与行为主义疗法结合去改变错误认知。

脑功能障碍

遗传学因素

高水平的抑制

右半球功能障碍

治疗: 抗抑郁药物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Stress and physical disorders

心-身关系: 相互影响, 健康心理学所关注的

应激: 1. 一种刺激, 构成了导致躯体反应的环境要求;

2. 一种反应;

3.刺激和个人对刺激评价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刺激特异性: 不同个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不同, 具有特异性

刺激vs. 个体反应: 刺激和反应同时起作用

急性应激vs. 慢性应激

●Stress and illness

?改变生理功能:唤醒ANS(植物神经)、改变免疫系统活动(白细胞活性下降)、各系统之间的反馈作用

?改变高危行为:吸烟、吸毒、失眠、过度饮食或饮食不足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动脉堵塞、CHD导致心脏病或突然的心脏死亡

传统危险因素:家庭病史、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

为了保持某一不变的社会地位(maintain the leadership),这所产生的压力会引起CHD

心理压力大的工作、低智力要求的工作、A型人格(aggressive achiever, faster!!)

?Hypertension(高血压、过度紧张):环境应激源太多、个体反应特异性(response style)

?Cancer:类型众多,最常见:乳腺、前列腺、结肠、肺、皮肤癌

动物研究表明——应激源对肿瘤的形成有影响

1)是否有容易患癌症的人格类型;2)消极生活事件和压力是否会导致癌症;3)心理因素是会会影响癌症的发展形成

C型人格:合作、耐心、压抑负面情绪、服从外部权威;Defined as “nice” person.

?艾滋病:会导致睡眠方式失调、应激和AIDS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contradictory)

?Headache:偏头痛(一侧;异常视觉、伴随其他身体、认知、情感症状)

?肥胖:脂肪过多;起因——基因差异、行为差异、活动水平、对应激的激素反应不同

?Sleep disorder

失眠、生物节律失调、噩梦、夜惊症(night terrors)、梦游

失眠:长期无法入睡;导致预想的焦虑、安眠药

?Groups at risk

男性、性激素、潜在的破坏健康的行为;黑人、应激源的文化差异;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Theory and Therapy

?对应激的习得和非习得反应

条件反射,如化疗后就会呕吐,因此在化疗前就恶心;治疗——生物反馈、放松、冥想、锻炼身体

?心理抑制

情绪宣泄疗法。

?婚姻家庭的破灭、社会文化因素、基因因素

●Mood Disorder Syndromes

?Depressive and manic episodes

Manic episode: 易怒、自尊膨胀、睡不着、多话、好斗、过度活跃、鲁莽

Bipolar disorder (躁郁症): Rapid cycling (depressive vs. manic), 一会儿发作,然后又lethargic了。

?Dysthymic and cyclothymic (循环性精神病) disorder

长期抑郁,但比较不严重——2年以上

Dysthymic disorder: 轻微的、一致的抑郁;悲观的;不爱交际;Incapable of fun.

Cyclothymic:

?其他mood disorder的划分维度

精神病的vs. 非精神病的

内因性的vs. 反应生成的

早期vs. 晚期

?Comorbidity (并发症)

抑郁和焦虑障碍;混合的焦虑—抑郁

Nov.7th, 2011

Nov.14th, 21st, 2011 –医院

Mid-term Nov. 21st, 2011 – Deadline12:00

Midterm exam, 作出诊断的时候要选择Theory and therapy的一个视角来做。

Dec.26th, 2011 –期末考

Essay questions

●自杀

?青少年(可能是由于抑郁或药物滥用、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孤立)

Nov.28th, 2011 - Personality Disorder

●人格特质是在广阔的社会和个人情境下,对环境和自我持久的感知、互动和想法

人格障碍是人格特质变得顽固、适应不良以及因其显著的机能性削弱或主观忧虑

5因素:神经质vs.情绪稳定性,外倾vs.内倾, 自觉性, 对他人的同意性vs.对抗性, 对经历的开放性vs.封闭性3类:古怪性/怪癖性, 戏剧性/情绪性, 焦虑性/恐惧性人格障碍

●Odd/eccentric personality disorders, PD

Paranoid PD 偏执型人格障碍

√几乎对所有情境、所有人都是怀疑的,并且没有正当理由

√认知功能受损;朋友很少

√猜疑、固执、喜爱控制

Schizotypal, 分裂型人格障碍

√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和感知;奇幻思维:可以预测未来,读懂他人的思想等Schizoid PD 分裂样人格障碍

√严重受限的社会情绪范围;对人际关系基本无兴趣

√无法表达情绪,尤其是积极情绪;孤独

√言语、行为、思维正常;工作上可能成功,但无人际沟通

●戏剧性/情绪性人格障碍

Antisocial PD, APD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非常漠视并会侵犯他人的权利;经常涉及犯罪行为(系列杀人)

特征:

1.15岁之前开始,并在成年期继续违法或有社会不支持行为的历史

2.在工作、性关系、亲子关系或财务职责中没表现出忠诚和责任感

3.易怒和攻击性

4.鲁莽和冲动的行为,很少进行计划,相关罪犯也没有目标→寻求刺激

5.漠视真理,容易撒谎

Psychopathy, 心理病态→APD只是临床上的,而心理病态是比较严重

1.无目的的行为;

2.最浅层的情绪,缺乏爱、忠诚和同情

3.判断力差,不能从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

4.能够保持令人愉快的使人信服的外表

Borderline PD, 边缘型人格障碍

?4个核心要素

难以建立稳固的自我统一性;依赖却不信任他人;冲动和自我毁灭性行为;难控制愤怒和其他情绪?提高了许多方面的风险:自杀、药物滥用、自我损伤自我毁灭行为、不稳定的关系、愤怒处理、情绪障碍和焦虑症

Histrionic PD, 表演型人格障碍

?本质特征:自我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现→为了吸引注意和同情

?脆弱的人际关系,对自我过于专注,对朋友要求过多,只索取不付出

HPD的女性更有吸引力(Bronstein, 1999)

Narcissistic PD, 自恋型人格障碍

?过度的自我重要感,结合阵发性的自卑

?吹嘘自己的天资和成就;脆弱的自尊

?对他人要求(demanding)过多;难以共情

HPD vs. NPD,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HPD更多女,要关注,戏剧性的无助;

NPD更多男,要赞赏,不会表现无助

NPD vs. APD(反社会),NPD容易夸张自己的独特性和出众的天分,这是其独特性

●焦虑性/恐惧性人格障碍

Avoidant PD, 回避型人格障碍

?明显的社交退缩;是由于害怕被拒绝;

?对任何被拒绝、不被赞同、受辱或羞愧的可能性都过于敏感;

?低自尊;容易对自己在社交中的失败感到抑郁和生气

?工作中可能成功→与分裂样人格相似,工作成为孤独的避难所

?与social phobia的区别: Avoidant PD更弥散、广;而SP是具体的情境中

Dependent PD, 依赖型人格障碍

?对他人的依赖,害怕被抛弃→有些DPD的人会因此去忍受虐待

?与边缘型BPD的区别:BPD能力丧失更严重,且可能做出不计后果的自我毁灭性行为,DPD只要建立了关系就平静了,BPD不行。

Obsessive-Compulsive PD, 强迫型人格障碍

?过于追求井然有序、完美和控制;

?花很多时间在组织、遵循规则、列清单和进度表,但从来不做重要的事

?工作狂,工作成功但个人生活失败

●危险人群

?共病

PD在总人口中很少见,但在临床人口中很常见;

多数PD患者不会寻求帮助→觉得自己是正常的

低收入人群;单身或离异的;童年虐待史

?性别偏向的争论

边缘型PD有75%是女性,2/3表演型PD是女性。在人格障碍评估中存在偏差、刻板印象

?文化偏向(bias)

会使关于人格特质的表述方面存在差异;诊断者的文化背景对诊断有影响

●理论与治疗

心理动力学

性格障碍→产生自亲子关系的失调→分离—个体化过程

自我被削弱,机能适应不良、coping behavior失灵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意象是儿童摄入父母态度或与之合并的产物

治疗:对PD患者运用的方法常常比对其他患者的更直接、更家长化;以心理分析为导向

行为主义观点

问题家庭,技能习得的失败,强迫型人格障碍可能是由于行为被强化造成的

新的学习:障碍中的多数都能视为不恰当的社会行为→接受社交技巧训练以养成新的行为

认知观点

错误的图式(扭曲或夸张);错误的观念;社会信息加工和归因方式

改变图式:让患者进行修正、重新理解或选择性性地伪装错误图式

社会文化观点

社会不公平的产物→应该改变社会

神经科学观点

发现了基因和人格的关系:分裂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的遗传成分特别高

DISORDERS RELATED TO SEXUALITY

●性功能失调

性改革和安全性行为行动

性解放,AIDS症状

涉及性反应循环的断裂或性交疼痛的一类障碍

?性渴望障碍(第一阶段);对做爱的兴趣

1 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HSDD:对性活动甚至性幻想都没兴趣;生物因素包括疼痛、疾病和睾

丸酮减少;心理因素包括抑郁、紧张、对性的矛盾心理和性关系中的冲突

2 sexual aversion disorder, SAD:没有兴趣,且有厌恶或恐惧心理;主动回避性爱;性创伤所造成

?性唤起障碍arousal(第二阶段)

性快感伴随着肌肉的紧张和血管的充血

女性sexual arousal disorder:阴道润滑液体分泌不足,可能由于情绪上的痛苦、性创伤或生理因素

男性erectile disorder, ED勃起障碍:多重原因,年龄、血压、糖尿病、吸烟、心脏病、药物滥用

?Orgasmic disorder, OD, 性高潮障碍

女性OD,差不多有25%的美国女性报告;原因:1其他的性问题(唤起障碍、性刺激不充分等),2对性爱的焦虑、躯体意象或是与性伙伴的关系等;3抗抑郁药物的使用

男性OD:8%,抗抑郁药物

早泄:1/3的人群(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

?Sexual pain disorders, SPD, 性疼痛障碍

性交疼痛:在行活动中会感到疼痛→可能是对性创伤的条件反射→证据表明常源于心理因素

阴道痉挛:阴茎试图插入时,阴道外部肌肉的自主性收缩

Paraphilias, 性欲倒错

●Fetishism, 恋物癖:为了性满足而对无生命物体或是人体的一部分的依赖,对正常性行为没兴趣,会收集新

的物品

Trasvestism, 异性装扮癖:以此获得性满足;有的结婚成家了;有的男性异性装扮只是为了支持他们作为一个女性的幻想,不是异装癖

Exhibition, 裸露癖:年轻男子,性压抑且婚姻不幸福;在公众下对年轻女子展示阴茎,通常无害

Voyeurism, 窥淫癖:偷看陌生人脱衣服或性行为而得到满足感;阵发性(处于应激的时候);社会生活和性方面常常是退缩的

SM, 施虐狂和受虐狂:生理/心理上残忍;Sade(法国作家)的小说包含大量出于色情目的对女性折磨行为的描写;Masoch作品中的男性角色在肉体受到女性虐待时总是沉迷其中;很难区分正常和异常Frotteurism, 摩擦癖:对一个未同意的人进行碰触或摩擦;在人群拥挤的地方

Pedophilia, 恋童癖:区分情境型性骚扰vs.偏爱型性骚扰;在relationship中感到孤独;对受害者伤害非常严重;乱伦(人群中7%—17%)

Rape: 常见的犯罪行为,是心理障碍吗?许多强奸行为不是心理障碍,而是文化对性和暴力的宣扬所引起的●理论和治疗

Oedipal fixation, 恋母情结

?性欲倒错是前性器期(pregenital stage)的结果

?治疗:用个体心理疗法或心理分析来揭示冲突并解决冲突;也有团体疗法

行为主义观点

?条件作用

Desensitization, 去除异常模式→羞耻厌恶疗法(在治疗者办公室表演倒错行为,让别人议论嘲笑) 认知观点:错误的态度和观念

神经科学观点: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有关:常伴有5-羟色胺的新陈代谢变化和儿茶酚胺能转变中的变化

●GID, 性别认同障碍

两个特点:性别焦虑(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 对变成另一种性别的渴望

性别交叉现象(变性),三种模式→

1同性恋型男变女心身异性:儿童时期就有女孩子气,长大后作为性伙伴吸引着男性,尝试像同性恋生活2同性恋型女变男心身异性:儿童时期像男孩子,吸引着女性,不会从异性装扮中获得性兴奋,希望被当作男人来爱

3异性恋型男变女心身异性:儿童时期不表现出女性的行为举止,是性感的,吸引着女性,但从青春期开始,异性装扮和把自己想象为女性更能帮助实现性唤起→尝试像异性恋一样生活且多数会结婚,但不满意

Dec.5th, 2011 - 药物依赖和滥用

●心理药物:改变人的心理状态的药物——合法与非法药物

滥用[习惯性使用和有害后果]:当药物使用成为习惯时,当它开始侵蚀一个人的正常机能,就被定义为滥用依赖[药物为中心的生活]:机能继续下降,对药物的运用以及从中恢复过来这个过程占据了生活的主要部分成瘾:机体需要药物来保持正常(在DSM-IV-TR中属于依赖)

●药物滥用4标准

1重复出现的、与药物相关的未能履行主要角色义务;

2在身体处于危险的情况下重复出现药物使用(如酒后驾车);

3与药物相关的法律问题;

4不顾由药物作用引起的社交或人际问题而继续用药。

●药物依赖7标准

1完全专注于药物;2非故意的过度使用;3耐药性;4脱瘾(长期使用→躯体需要药物→药物水平若降低→心理身体扰乱);5一直都希望或努力控制药物的使用;6为了使用药物而放弃重要的社交、职业或娱乐活动;

7不顾与药物相关的问题持续用药

酒精依赖

●各国合法喝酒年龄(19个无限制,12个16岁,约100个包括中国18岁,也有19岁、20岁、21岁(美国)的)

●酒精问题的社会代价

?1钱:1998年,美国损失约1,850亿美元,低生产率、医疗花费和其他代价

?2与酒精相关的机动车事故:2001年美国损失450亿美元,血液酒精水平(0.08%就醉了)

?3其他事故:自杀、船只事故、淹死

?4中毒性谵妄(心理混乱状态);5暴力犯罪、性侵犯;6危险性行为的可能性

●个人代价

?酒精的即时效应

药理学上,是一种抑制剂。降低并干扰了高级大脑中心电冲动的传递→影响复杂心理过程

BAL(blood alcohol level)0.03—0.06%时两种作用:1情绪和社会行为改变;2判断力削弱

?长期效应

常被用作应对(或至少是忍耐)生活问题的一种手段→但后果却相反,滥用者的问题比之前还多

心理后果:1记忆、判断、集中注意的能力被削弱;2能力受侵蚀;3虐待儿童;4引起其他精神病障碍,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生理后果:1胃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大脑损伤;2肝硬化

震颤性谵妄(delirium tremens, DTs): 一种脱瘾症状,猛烈震颤、大量出汗、定向障碍、噩梦般的幻觉

死亡:酒精滥用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非滥用者

●酒精依赖的发展

大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社交性饮酒→饮酒量增加,体验到黑视(blackouts)和偷偷喝酒(sneaking drinks)

Jellinek(1946): 从开始大量喝酒到完全被酒精打败要12—18年

●危险群体

收入高的人、教育程度高的人较容易使用酒精;非常消极的生活事件的受害者;

32%男性过度使用;11%女性(1995)

女性通常在生命后期才开始饮酒→有一个显著的应激性事件

男性更可能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一起喝酒

狂饮和大量饮酒在青年人中比在老年人中更常见,在大学期间大大攀升

●酒精依赖的治疗

?解毒(开始阶段)

在家或在医院都可以;服用1个星期镇定剂;同时大量服用维生素和液态物质(防营养不良或脱水)

这样一来,酒精的有毒作用就从机体内清除了

?行为改变(复原)

把社会、家庭和职业生活被扰乱的患者变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坚持的、应对能力强的社会一员

?多形式治疗

同时治疗身体、心理和社会问题;

1职业治疗→学习或在学习工作技能;2放松训练;3团体治疗;4家庭和婚姻治疗→解决家里问题;

5工作咨询

安塔布司(antabuse): 为饮酒提供一种附加的震慑力,吃了它再饮酒的人,会增加心率、脸红,感

到非常恶心

?互戒协会和其他自助团体

嗜酒者互诫协会(AA):必须完全戒掉

自我管理和恢复训练(SMART康复)→自我信任,认为成瘾是一种适应不良行为,而非疾病

?门诊和简短治疗

动机性面谈、FRAMES:反馈f、责任r、建议a、menu、同情e、自我效能s

?认知—行为疗法

复发防止模型(RP model):辨认高危情境,分析导致高风险情境中喝酒的想法;建设性的改变生活

风格;选择不喝酒的朋友,改变想法、relearning

?匹配

嗜酒者是一个异源群体,通过匹配把嗜酒者可以引向最适合其特性的计划中

尼古丁依赖(Nicotine dependence, ND)

●PD: 想戒烟却戒不了的人;25%美国人是吸烟者

尼古丁的效应:矛盾性(1通过提高血压和心率来刺激系统;2又有镇定作用);3并未损害心理功能而是健康●反吸烟运动

立法禁止香烟广告;许多公共场合禁止吸烟;“吸烟有害健康”;年轻的吸烟者

●ND的理论与治疗

?吸烟是一种习得的习惯,被一系列强化所维持

生理成瘾:服用Vitamin C会降低血液中尼古丁水平→更多吸烟

会在大脑的情绪中心释放出多巴胺(dopamine)

?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口香糖;皮肤贴片;鼻用喷雾;滤气器;环境的作用→广告也可促进戒烟

其他心理药物

某些药物确实有医疗作用

鸦片镇痛、吗啡治疗痢疾、海洛因蹭是止咳糖浆的主要成分

●抑制剂

作用于CNS以实现减轻疼痛、紧张和焦虑,放松和去抑制,减缓智力和运动反应性

如:1酒精、2鸦片剂、3镇静剂(sedatives)、4镇定剂(tranquiliziers)

共同作用:耐药性增强;脱瘾症状;大剂量会压制生命系统(如呼吸)的功能→死亡

?鸦片剂

引起放松和幻想,减轻焦虑和疼痛,包括1鸦片、2吗啡、3海洛因和4美沙酮(methadone, 口服,作用是长期的,满足了对其他鸦片剂的需求,作为海洛因成瘾治疗的替代性药物)

?海洛因

美国滥用最广泛的鸦片剂,注射的形式

积极效应:1感觉汹涌而来;2简单的满足、欣快和幸福的状态2—6小时

消极效应:1大部分人会感觉恶心而不是愉快;2脱瘾症状和耐药性;3可怕的体验(流眼泪、鼻涕、

打呵欠、忽冷忽热、刺痛感、呼吸心率加快、大量出汗、腹泻、呕吐、头痛、胃痛、其他部位痛)

?镇静剂

巴比妥酸盐,缓解紧张,带来放松和睡眠→安眠药;提供像酒精一样的体验

耐药性会急剧迅速上升;长期以来被作为用来自杀的药物(睡眠、停止呼吸)

持续3—6小时;和酒精一起使用,是单独使用效应的4倍

?镇定剂

治疗焦虑症和应激相关身体障碍

会使服用者形成习惯:副作用→打瞌睡、呼吸困难、运动和智力机能削弱

●兴奋剂(stimulants)

提供能量、警觉和信心感(安非他命[苯丙胺]、可卡因、尼古丁、咖啡因)

?苯丙胺

减少无聊感和疲倦感;压制食欲→用来减肥;提高运动协调性→运动员;抑制睡眠→准备考试

生理效应: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发烧、头痛、震颤和恶心

心理效应:不安、易怒、敌对性、混乱、焦虑或短暂欣快

神经效应:脑损伤(比海洛因、可卡因和酒精都严重)、注意和记忆受损、运动障碍;妄想错觉

?可卡因

自然的兴奋剂→古柯叶中的活性成分;较多采用粉剂→鼻吸;也可注射

中毒特征:兴奋、强烈的欣快感、判断力下降、易怒、烦乱、冲动的性行为

摄入剂量过大可能→抽搐和心搏停止

脱瘾症状3阶段:1crash(崩溃)(逐渐加剧的抑郁和不安,对药物的强烈渴望);2虚假的正常状态,但很快恢复为厌倦和情绪低落的波动状态,混杂着焦虑;3消退阶段,又回到正常状态,偶尔会有渴望

●致幻剂(hallucinogens)

以在感官知觉中引起歪曲这种方式来作用于CNS的一组药物

不会引起唤醒水平的很大变化(不同于兴奋剂和抑制剂),没有证据表明会使人生理成瘾

?LSD

万花筒般的颜色和景象;新的看事物的方式;新的意识状态;

歪曲知觉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会变得恐惧和混乱、闪回和视觉加工的其他扰乱,可能会重复出现8年之久

?PCP:会伤害自己,并且药物引起的妄想和知觉歪曲会使他们危及他人

?MDMA摇头丸:与高风险性行为有很高相关;导致妄想、惊恐发作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记忆长期受损●大麻和大麻制剂

轻微致幻效应;不上瘾

生理效应:心率加速;眼白变红

行为效应:影响复杂活动的效率

心理效应:主观感官体验提升;时间赶改变;放松、放任自由的被动性;记忆、注意功能损伤;思维模式被扰乱;主观不熟悉感

减少睾丸酮水平;抑制免疫反应;导致肺癌

理论与治疗

●心理动力学

强调药物的内部平衡功能,即面对痛苦情绪时恢复平衡的能力

1药物和冲突:药物可以让人们容易适应新的角色,以不焦虑

2口唇需要和依赖性:口唇固着的后果

3习得性自我照料:补救自我照料技能、学会控制和处理情绪

●行为主义观点

心理和生物化学奖励:

厌恶条件作用:催吐剂和药物共同作用形成反射

隐蔽性敏感性作用:让患者生动详细的想象恶心和呕吐是药物造成的

辨证行为主义疗法

●人际关系观点

行为夫妻疗法:针对酒精依赖和家庭暴力问题

家庭治疗:提供支持以解决家庭问题

●认知观点

对药物进行思考;认知行为疗法

●神经科学观点

遗传学研究;生物化学研究;药物治疗

●社会文化观点

贫穷;AIDS;减少伤害

Dec.12th, 2011 –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精神病

●所有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疾病

心理障碍从根本上削弱了现实联系,导致个体不能满足生活的正常需求

没有适应功能;会影响他人,通常需要住院治疗

3个主要分类: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思维、知觉、情感严重失调,举止异常和社会性退缩为标志

●发病率

●诊断分类的历史:Kraepelin(1896)→Bleuler(1911),分裂的心理

●症状(DSM-IV-TR):5种主要症状;两个或以上且持续一个月以上,症状明显干扰个体活动6个月以上则诊断

?妄想(delusion)

没有根据地坚定持有某种信念;可能出现在大量不同的心理状态中(如癫狂、抑郁、用药过量等)

主要分类

1、迫害妄想:坚信有人在监视、威胁或其他方式迫害自己;

2、控制妄想:坚信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受到他人或外星人的控制;

3、关系(reference)妄想:坚信他人的举动都是针对自己

4、夸大妄想:坚信自己是一个权势无上的人→把自己定型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妄想人物

5、自罪妄想:坚信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6、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可怕的生理疾病,针对的是一种奇怪的痛苦感而非疾病本身

7、虚无妄想:坚信自己、他人或整个世界都不会存在

?幻觉(hallucinations)

在没有任何确切的外部刺激下,知觉到并不存在的东西,通常幻听(最常见,70%)或幻视

无法选择性注意

?语言无组织

联想散漫:说话漫无边际,前言不搭后语

内容的贫乏:所能传递的信息很少,虽然可能会用很多词,语法也都正确,但交流很差

语词新作(neologisms):思维混乱导致令人疑惑的言语

音联(clanging):配对的词除了节律或发音相像外,再无其他联系

语词杂乱:联想过程的完全受损→听者不可能在前后的词或短语之间找到任何联系

?运动行为障碍(disorganized behavior)

重复的运动行为:摸头;搓裙子;撕纸

高强度的运动行为:跑步、挥臂、弄倒家具

不活动→紧张性木僵(整天保持箴默不运动的状态)

社会性退缩:避免与环境的接触;避免与他人的接触

?心境障碍(negative symptoms):两种模式

1、消退性情绪应答→情感迟钝或情感平淡

2、不恰当的情感:产生于情境不相称的情绪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

预兆期→活动期→残留期

●危险群体

文化背景会导致症状和诊断的差异

低IQ,失业,未婚,城市居民,年龄(常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发病)

性别:影响发病和易感染性

妄想性障碍:一堆治疗(略)

Dec.19th, 2011 –儿童期和青春期的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

●4个主要分类

1破坏性行为障碍;2情感压抑障碍;3习惯障碍;4学习和交流障碍

会有长期的后果

破坏性行为障碍

●注意障碍性多动(ADHD)

过度的motor活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甚至无法1—2分钟)

不良的学业成绩、不良的适应性功能和社交关系;不良的控制行为,不好的身体状况和睡眠模式可能会引起冲动和无序的行为;可能发展成其他障碍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DSM-IV-TR的4类分组:1侵犯他人或动物;2损毁财物;3欺骗或偷窃;4其他违反规章的行为家庭因素:重要因素:很多孩子搞破坏就是为了迫使父母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强化的作用

可能犯罪:归因加工过程有问题,趋向于把别人的动机看作是有敌意的(适用于男孩)

●焦虑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

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在1岁后期表现出来;可能缘于parent-child冲突

?社交恐怖症

害怕陌生人→但在家适应的不错,和同伴有正常友谊关系

?广泛性焦虑障碍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经常以操作情景中的预期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情感压抑障碍

●PTSD:常见于受过虐待的儿童

●儿童期抑郁

症状类似于成人抑郁(悲伤或无望的心境,对生活消极看法);

在表现方面有别于成人:拒绝去上学;表述一些夸大的害怕等

习惯障碍

●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少女和年轻女性患者为主]

由于害怕体重增加,而出现的严重抵制进食

不像大部分的心理障碍,它会有身体上的损伤。

2种类型:抵制类型vs. 饮食作乐/清除类型

?神经性贪食症

不加控制、饮食作乐式的进食,然后再进行补救

不稳定的体重;对此感到羞愧

?儿童肥胖症

有生理因素:新陈代谢率和运动模式等

有心理因素:食物线索响应

●排泄障碍

可能由于过于严厉的入厕训练→社会要求儿童早期就要控制排泄

?遗尿(enuresis)

定义:过了应该学会控制的年龄却仍然缺少膀胱控制

尿床;5岁以上;至少一周两次出现尿裤或尿床

?大便失禁(encopresis)

不自觉的排便,可能与遗尿同时发生

●儿童期睡眠障碍

?失眠

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熟睡;常与担忧或其他生理因素相联系

?梦魇与夜惊

梦魇的孩子不会表现出特别生理唤醒,可能不会被惊醒

梦惊时的痛苦会表现出强烈的生理唤醒,可能不会被惊醒;醒来后常常回忆不起恐惧内容

?梦游:持续15秒到30分钟

学习和交流障碍

●学习障碍

?阅读障碍

阅读缓慢,理解能力差,跳词、换词或曲解词

?书面表达障碍

大量的写作文题:段落组合不好、错误拼写、语法、标点符号、不规范的书写

?数学障碍

无法理解概念、无法识别符号、或记住运算;答案总是错的

有些学习障碍的孩子同时也有ADHD,品行障碍或抑郁;铅中毒;

视力和听力并未受损;记忆或其他认知功能失调;低自尊;低动机

●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和交流中的其他差距

发音问题;语言的表达困难;接受性语言迟缓(难以理解他人的语言)

?口吃

通过阻碍、延长或重复字词、音节或语音而使流畅的言语受阻

可能是遗传的

理论和治疗

●不适当的学习:不充分或不适当的学习可能导致儿童期障碍→再学习

●儿童的消极认知:错误的归因、不良的问题解决和其他认知因素→改变认知

●家庭因素:通过人际治疗法,家庭系统法来治疗

●文化模式:两种不同的文化规范

●心理动力学:游戏疗法,让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结束外化的冲突,控制焦虑,缓解内部压力●神经科学:大脑功能失调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3项标准(DSM-IV-TR)

1、低IQ,M=100, SD=15, 低于70;

2、适应功能有明显缺陷(两种或以上);

3、18岁以前发病

●水平

?轻轻度发育迟滞:50—70,自我照料技能发展缓慢;有工作和朋友

?中度(moderate):35—55,能照顾自己,可以完成简单对话和简单任务

?重度:20—40,通过特别训练,可学会自我照料和工作技能;需要监管;说话有困难

?极重度(profound):低于20或25,有一些自我照料技能,但需要各种监管(supervision)和帮助

●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

1、脆弱X综合征→大耳朵、长脸、超活跃或自闭

2、唐氏综合征→很多症状:两眼旁开,塌鼻梁,头小且圆,嘴角下垂,口小,舌头厚且伸出

?代谢障碍

1、苯丙酮尿症(PKU):积累在体内,破坏CNS

2、泰萨氏症(Tay-Sachs):导致脂类代谢缺陷→渐进式的衰退,以至于完全不会运动;伴随单独痉挛发作

●环境因素

?出生前环境

1;风疹、梅毒和甲状腺素缺乏的荷尔蒙失调、HIV病毒传染;

2、药物使用;

3、营养不良:出生前母亲营养不良

?出生后环境:

1身体外伤:经常被打→不可逆转的脑损伤;

2剥夺的影响:缺少稳定家庭、智力刺激、父母照料等;

3少女母亲:很少做好赋予自己孩子的准备

●成人的精神发育迟滞

?唐氏综合征和阿尔采姆症

?MR和其他心理障碍

?ADD、进食障碍;破坏性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人格障碍;焦虑障碍;抑郁

自闭症

●症状:1社会隔绝;2精神发育迟滞;3语言缺陷;4刻板行为(重复的行为)

Autistic disorder spectrum (ADS)

●理论

大脑类型[male brain: 更理性、计算、空间能力、语言能力不如;female one: 语言好,敏感,人际关系好]?

神经科学观?认知观?

●社会的责任

相关政策;社区服务;保证生活质量;家庭支持;雇佣率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有着独特而不同的视角,从这个社会性角度上看,心理学脱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从关注自身转向了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于社会影响的心理学更具有实际的生活意义。作为一种课余读物,对个人的增益良多。 心理学上分支繁多,但是多数关注的都在个体自身。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是潜意识和力比多对人的影响;荣格的传承与发展下,人格心理学也是在个体心理上的探讨和类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后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动因。围绕着个体的心理机制,去解释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途径,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无法达到自身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敏感多疑。也因为如此,比较关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际地运用起来会好得多。 迈尔斯是心理学界的名家,他的《心理学与生活》更被广泛推荐为心理学的入门读本。《社会心理学》也是备受推崇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粗略地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阅读的时候,

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描述激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回首的时候也发现了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我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来自社会和他人影响。原来心理学真的就在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里囊括了较多的内容,也不乏有趣又惊人的发现。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引发最多思考的,应该是从众心理。 在此前,读过《乌合之众》,深深了解了人类从众的心理盲目性,也惊讶于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或者“我”的立场做出相应的行为。无形之中我们也经历着被引导、被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里,尽管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没有被描述得那么恐怖,但是想来还是不禁让人打几个寒颤。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的从众主要来自两种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获得他人接受而做出相应的从众行为,此时尽管你不一定同意他人的意见,但是为了获得认同而不得不从众。在学校社团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社团里面总是只有几个意见提出者,在他们的活跃下,其他人碍于情分经常会接受自己并不是十分认同的某些决定。这种情况下从众会导致我们的心理抵触,应该称得上是坏影响。但并不是所有规范性社会影响都是坏的,有时它是好的,比如在一个十分清洁干净的场所,看到他人自律自爱,你也会主动地保持好环境卫生;有时它并无关紧要,比如当你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她们七嘴八舌地决定了去哪里之后你在没有任何偏好的情况下选择顺从了。比起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显得更加简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平时作业 分数 一个不敢独自睡觉的女大学生 -----------黑暗恐怖症 、 姓名:储敏怡 学号:11092047 一、一般资料 李某,女,19岁,未婚,汉族人;某高职院校的五年制四年级学生,身材中等,偏瘦,面容稍显憔悴,相貌秀丽。衣着整洁。谈吐较犹豫,言语清晰,思维逻辑正常,表达合理,无感知觉障碍。 二、求助原因 2019年底入校以来,经常害怕黑暗状态的寝室。尤其是熄灯后,虽然想了很多办法克服,但效果不好,近 6个月来,越来越严重,常常难以入眠,即使入睡也会在突然连续惊叫中惊醒。因影响同寝同学的休息而前来就诊。来访者自述,自已是个极端内向胆小的人,有怕自己黑暗寝室的想法。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每到晚上熄灯时就紧张、害怕, 但是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22时要准时熄灯,起初还可以自我克制,但2019年初以来却 越来越严重,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出汗、心跳等症状,每到入夜则担心熄灯 后有鬼而出现的害怕心理。每到傍晚就担心自己寝室关灯后的恐怖情景。夜间入睡后多为 浅睡,梦多,并且常常出现连续的惊叫,大约每周1—2次。但惊叫并不是因为噩梦引起,梦中多只是一些离奇古怪的梦,并不恐怖。对寝室外的黑暗则无恐惧感。因夜间睡眠不好,又担心影响同学的休息和自己的学习,因而白天情绪低落。 个人成长史父亲为私企老板,较为富有,关系一般,现已与亲生母亲离异,与一年轻 女性结婚,并育有一子,大概1岁余。母亲做服装生意,独自抚养姐弟两人。弟弟14岁,很听话,在上学。李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未离婚时经常吵闹,互相指责对 方有外遇,并最终因此离婚,李某在学校因此而被同学嘲笑。父亲脾气暴躁、迷信,动起 怒来特可怕。父母常常在半夜打架,李某和弟弟经常被扭打和吵闹声中被惊醒,边哭边拉架。父母离婚后父亲仍然经常回来居住,依然常常在间与母亲打架,父亲仍指责母亲在外 边有“野男人”。父亲经常在家里搞各种迷信活动,和李某“驱鬼”,李某基本是在不断 的迷信活动中长大的。父亲很爱李某姐弟,经常给李某姐弟经济资助和关心。如大学以后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 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

2015北大心理学考研变态心理学笔记汇编(经典版)一名词解释 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 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沉默羔羊》读书笔记

《沉默的羔羊》不是我看的第一部惊悚作品,但是它留给我的却是最深印象,像是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驻扎了下来。无论是电影作品再细到文字,不腻地回味了一遍又一遍。 年轻的实习探员Starling从一个“简单”的任务——访谈Dr.Lecter——开始,在Dr.Lecter 的提示下从案件卷宗中发掘追捕野牛比尔的线索。其中条分缕析的推理过程,掩藏在Dr.Lecter的嘲弄、Starling的回忆、Chilton和众人的干扰中,需要读者也像史达林一样,一步步抽丝剥茧,看到结果。Starling所面对的恐惧与残暴,Dr.Lecter的“犯罪艺术”,伽姆先生的恶心动机,一步步将游客引入到那个紧张二充满恐惧的世界,使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的情绪一起高低起伏。 书中的Dr.Lecter,是精神病学博士,同时其本人也是一个罕见的有着异常心理症结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而其它两位系列杀人凶手自然也是心理疾病患者。Abnormal Psychology 最初曾被翻译为“变态心理学”,出于人们的猎奇心理,描写“心理变态”的作品从来都是很吸引人的。所以《沉默的羔羊》系列成为为大众所喜爱的惊悚悬疑推理作品。 在心理学诸多流派中,Freud(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无疑是最为大众所周知的。基于精神分析理念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要远远多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其它心理学流派。一方面是精神分析学派具有挥之不去的神秘色彩(反科学性?)从而更能贴合通俗娱乐的口味,另一方面则是在融合了多种心理学视角的作品中精神分析理论的鲜明特征使得其血统更容易被分辨出来。 “羔羊沉默”系列就是一组带有明显精神分析思想的作品。童年经历、创伤、潜意识,这几个Freud的核心关键词,在该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者并不仅仅将镜头只对准心理异常的凶手,对于其它角色的心理同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Starling对自己出身和家境的自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弱者的怜悯、以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依恋和父爱缺失的代偿,是该系列作品一条重要的主线。此外,Graham 敏感的神入(empathy)、Chilton自大的判断、Barney憨厚的细心、Pazzi敏锐的贪婪,在作品中描写得同样精彩。 我敬佩但痛惜Starling这个形象。在Starling的内心深处,父亲的死和羔羊的嘶鸣是两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巨大烙印,她的理智和高效、她的正义和怜悯、她在面对恐惧时鼓出来的勇气,无不源自她年幼时的经历和记忆。父亲在巡夜时被劫匪打死,只能由母亲一力担起养育家庭的重担,而且作为最大的孩子不得不被送往亲戚家抚养,童年因听到屠宰羔羊时羔羊的嘶叫声心中留下严重的阴影。所以她渴望强大,用力量来保护自己;同时对于弱者有着缘自共感的强烈同情。Starling曾认为增强力量、击毙罪犯、解救人质可以让羔羊不再鸣叫,在那段时间里她确实做到了;在接触Dr.Lecter后,她明白了现实的复杂和无奈迫使她对正义的绝对信仰。但是她继承了母亲的内在品质,使她适应了应对世俗的委曲求全。她努力在弗吉尼亚大学修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双学位,而当机会来临得以参与到野牛比尔的案子中时,她宁可课程重修也要在案子中竭尽全力。巴尔的摩犯罪精神医院的恐怖地牢、老鼠横行的旧仓库、冰冷的殡仪馆、野牛比尔的地下迷宫,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她努力克服心中的恐惧,但是那一声声羔羊的嘶叫还是会在她心中回响。 而作为令人难以触摸的恶魔Lecter,喜欢捕捉人心中的恐惧,因其对Starling的羔羊的嘶叫升产生兴趣后,在少有的两个能够与之交谈的访客中,Lecter与Starling的互动远比与Graham的交流更精彩生动。不仅仅是因为Graham抓获了他而导致的敌意,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和Starling异性相吸,还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和她是同样的人——同样受一个生命的问题所困扰。很多年以后,Lecter都还记得Starling欠他的一个回答:羔羊停止鸣叫了吗? 即使Lecter是一个残忍的恶魔,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才能。Lecter在许多领域如古意大利的文学和历史、古典音乐、香味、酒和烹饪都有着惊人的造诣。苏格拉底说:"人的一种品质未必能抹掉他的另一种品质,他们可以共存,可以是既是善良又是可怕."也许就是这个原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三级技能—变态心理学 (2001年11月-2008年5月真题汇总) 2011年11月 案例五: 案例介绍:下午六点,心理咨询师正准备下班,来了一位年轻女士,要求咨询,咨询师告诉她,咨询是要预约的,请她改日再来。她说,那不行,今天无论多晚,都必须要为她咨询。口气坚定,不容商量。又说她担负重要的任务,时间很紧,还戏谑地说,不就是晚吃会饭嘛,晚一会吃饭有利于身体健康,减减肥么。 心理咨询师观察到该女士二十多岁,衣着打扮正常,朴素,没化妆,表情令人难以捉摸。咨询师请她入座后问她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她没有回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你可真有本事,中秋节会吃粽子,耽误时间了,地铁是动车出事故,你能把抑郁症治成精神分裂症,就这样,别哕嗦,开药吧。 以下是双方一段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想开什么药? 该女士:维思通。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吃维思通? 该女士:他们说这个对我有用。 心理咨询师:他们是谁啊7 ( 该女士:别装糊涂了,就是精神病院的那些所谓专家们。 心理咨询师:你找他们看过? 该女士:还住过院呢。 心理咨询师:那因为什么不继续找他们?

该女士:我就不是他们说的那个病,我是心理问题,你不是心理专家吗? 多选:46、该女士的行为特点包括( )。 (A)强人所难 (B)随心所欲 (C)有病乱求医 (D)语言夸张 单选:47、该女士出现的主要症状是。( )。 (A)主客观不统一 (B)破裂性思维 (C)夸人语言 (D)行为异常 单选:48、对于该女士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要向她说明其所言不实 (B)不与她争论 (C)委婉地告诉她记忆有误 (D)判断这句话有无症状学意义单选:49、对该女士形成初步诊断前,首先需要排除的是( )。 (A)心境障碍 (B)人格问题 (C)精神病性问题 (D)疑病症 单选:50、对该案例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向她说明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 (B)进行转诊 (C)通知家长 (D)委婉说明自己对她的问题无能为力单选:51、交谈中,咨询师请助手为该女士倒杯水,趁机递给助手一个小条,上写:“注意,精分”,其用意是( )。 (A)考虑安全措施 (B)尊重该女士 (C)考虑保密例外 (D)准备药品 单选:52、对该女士的收费问题,比较恰当的做法是( ) 。 accident occurred, the direct punishment 0.5-10,000 yuan, responsible for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the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考试资料与重点-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主试通过直接观察或在谈话中的观察对被试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是把被试作为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个案材料的来源可能是被试者的自述或他人报告。优势:内容丰富详实,记载独特的案例,启发新的理论观点。不足:结论无法推广,结果无法重复,访谈报告存在偏差。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并能对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和反复的验证。(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 认知心理障碍: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指人处在兵力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去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则称为遗忘症。 进行性遗忘:由于大脑病态而引起大脑弥散性损害的病人,在大脑疾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记忆的损害也会进行性的加重,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逆行性遗忘: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病人在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再认错误:旧事如新症:病人对过于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 似曾相识症:病人对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 记忆错乱:错构症:是指并在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虚构症: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思维过程障碍: 抽象和概括过程障碍:抽象概括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病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的表象为主要依据的,这称为直观形象式或直观情境联合的形式 抽象概括歪曲:病人所概括的往往只是事物或现象的偶然或次要的联系,而抛弃了本质的东西。 联想过程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 思维迟缓:联想抑制,思维活动显著减慢 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洞,概念词汇贫乏,回答非常简单,但语速并不减慢 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连贯,逻辑性障碍,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 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 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思维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突然中断,不受患者意愿的分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思维云集: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紊乱多变毫无意义,

变态心理学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过分的多疑,例如怀疑同学“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这可能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另外,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

《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九)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几个重要概念 1.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3.文化差异:被一种文化视为正常的性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不一定也是正常的。 4.性爱的五个层次:人类的性爱分为五个层次,性行为问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层次上。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和性功能。 第二节性功能障碍 1.人类正常的性反应:性反应足由五个阶段组成的;欲望期、唤起期、高原期、高潮期、恢复期。 2.性功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1)性欲障碍:性欲障碍的主要类型为长期性欲缺乏和性交恐惧障碍。长期性欲缺乏的个体,对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没有兴趣;性交恐惧障碍的个体,对关于性的想法或者偶然接触到性都会感到害怕、恐慌或厌恶。 (2)性唤起障碍:性唤起障碍可以分为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性唤起障碍。很多性唤起障碍的个体对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欲望和幻想,但是,男性很难达到或维持勃起,女性不能达到或维持润滑。 (3)性乐高潮障碍:是一种在女性中最为普遍的性功能障碍。男性的性乐高潮障碍分为两种:早泄和射精延迟。 (4)性交疼痛障碍:个体发生性交时伴随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只有当没有发现任何医学原因时,才可以被诊断为性交疼痛障碍。 3.性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 (1)生物因素:药物的使用、衰老可能导致性欲的失去;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也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性欲和性兴奋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性失调。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性机能障碍的解释有所不同。. (3)社会文化因素:亲密关系的显著恶化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 (4)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一种性功能障碍是由单独的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更多的时候,这些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等。 第三节性别认同障碍 1.性别认同障碍的概念: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宜的观念感到不舒服。性别认同障碍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等相区别。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实宽广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应用心理学专门知识,能胜任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教育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广阔的背景知识;了解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它的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应用心理学科研能力和严谨踏实的学风。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社会发展与社会心理研究 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儿童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前两年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后一年用于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和通过答辩。

四、课程设置 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必修课考试,选修课考查。各课课目、教时、学分及时间安排见教学计划。 五、培养方法 采用以自学为主,必要的课堂教学、系统读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导读”为目的,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启发;读书务求做出系统的笔记,并在读书笔记基础上写作学期、学年论文(要求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以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指导方式为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既发挥导师个别指导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 六、教学实践 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为两周(6~12课时),独立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教学。教学实践结束后,由导师根据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评定成绩,合格得给予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最迟于第三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选题,第四学期作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完成论文初稿,第六学期修改定稿,然后通过答辩。

变态心理学案例报告 偏执型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 案例报告 班级:11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

一例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案例报告 案例: 某男,已婚,系同一条街的街坊,约50岁,离异。 个人成长史: 自小与四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姐姐在16岁时因病死亡)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脾气较怪,稍有不满,就会发脾气责怪打她的子女。其父亲与母亲感情不和,年轻时,常年与其母亲分居,且不抚养子女,将工资用来养活一个寡妇及其孩子。后来得知父亲养活了别人,找父亲说理,被父亲关在小黑屋,不给吃喝,险些丧命,后被看不下去的邻居搭救。 案例描述: 后来结婚成家后,心重,敏感多疑,每每看见妻子与异性接触,就怀疑妻子与别的诸多男人有不正当关系,甚至害怕“狗男女”要一起害自己,时常会打骂妻子。他悄悄跟踪妻子,并反复盘问,多次要求妻子不可以与异性接触。后妻子与其离婚,并带走孩子。 他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在向自己家门口扔树叶,便怀疑小孩是受邻居唆使要谋害自己,并为此与邻居大骂。有时在看见小狗便溺,也破口大骂,指责狗的主人居心叵测,多次险些与狗主人打架。 常与别人激烈争执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事,与别人意见相左时,总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仿佛自己是伟人、智者。夸耀自己的字体(事实上不怎么样),认为自己很有才华,很有本事,感到社会对自己不公。与别人(父母、妻子、孩子等)争吵后,挑剔别人的种种错误,从不认为自己有错。 对本案例的身心状况评估: 不知情的外人看来与常人无异,思维逻辑、智力等正常; 社会功能部分受损,能挣到工资过活,但是无法与人保持持久友好、正常关系; 具有与一般人相异的情感表现,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 自幼的经历使得他人格方面有缺陷,不完善。性格敏感、多疑、不信任人。 CCMD-3偏执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其症状标准: 广泛、稳定、长期的与常人偏离,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异常偏离。 ①心胸十分狭窄,对遭遇过度敏感,多疑; ②感觉被迫害,且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④过分自我中心,过于自负,一直将错推给别人,坚持认为自己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自己永远都正确; ⑤易激动,过分警惕,抱有敌意; ⑥脱离实际的好争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