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市普陀区2015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普陀区2015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普陀区2015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普陀区2015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普陀区2015届高三12月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

2014.12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25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①

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②

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会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③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和化解,于是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济世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④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

正是陶渊明、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他们的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⑤

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给人们带无限的美感。⑥

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早期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即景起兴,涵泳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⑦

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⑧

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声韵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七八年。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⑨

1.文章第④段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宣泄 B.喧泄 C.渲泄 D.暄泄

2.写出文章第②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两个成语。(2分)

3.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进行分析。(3分)

5.文章第⑥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2分)

A.精巧而谨严的格律

B.复杂而深切的情怀

C.新颖而别致的意境

D.精致而多样的形式

6.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B.第③段中“黑暗的丛林”指的是蛮荒时代人类险恶的生活环境。

C.诗歌的体裁及相应的语言形式对意志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作用。

D.格律诗具有精美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7.根据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阐述诗歌是如何“开拓人类精神世界”的。(4分)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7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人名)。(1分)

(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五言体诗,属于古体诗。

B.“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C.这首诗重在表现隐居的安逸闲适。

D.诗中蕴含着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

(3)运用现代文一中的观点,从思想情感或韵律美感上对这首诗作简要的评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9—15题(20分)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犹若

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①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橱窗里看到陈列着这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和□□感。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②

我特别喜欢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37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③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④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如今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⑤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⑥9.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10.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

A.宁静沧桑 B.忧郁阴沉 C.哀愁寂寞 D.悲伤颓废

11.文章第③段前半部分对《向日葵》的描写细腻传神,请对此作简要赏析。(4分)

1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中作者懂得的“道理”是。(2分)

13.作者在文章第⑤段中为什么要描写“3岁的女儿”和农家的“孩子们”?(4分)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当年不惜用四分之一的薪水买下《向日葵》的复制品是出于对梵·高的崇拜。

B.作者到北京工作时没有带《向日葵》,是因为觉得这幅画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不协调。

C.作者描写劳改农场那几株“从篱笆里探出头”的向日葵,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D.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的“未能一表的心思”,是指对生活既热爱又伤感的矛盾心态。15.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6.(1)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3)锦江春色天地,。(杜甫《登楼》)

(4)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

(5)此去经年,。(柳永《雨霖铃》)

(6)陈涉太息曰:“嗟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7),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8),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8分)

齐伤槐女者,伤槐衍之女也,名婧。景公有所爱槐,使人守之,植木悬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于是,衍醉而伤槐。景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婧惧,乃造.于相晏子之门。既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对曰:?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先犯君令,醉至于此,罪故.当死。妾闻明君之莅国也,不损禄而加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六畜伤民人,不为野草伤禾苗。昔者宋景公之时,大旱,三年不雨,召太卜而卜之曰:‘当以人祀之。’景公乃降堂,北面稽首曰:‘吾所以请雨者,乃为吾民也,今必当以人祀,寡人请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顺天慈民也。今吾君树槐,令犯者死。欲以槐之故杀婧之父,孤妾之身。妾恐伤执政之法而

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晏子惕然

..而悟。

明日朝,谓景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谓之暴;崇玩好,威严令谓之逆;刑杀不正,谓之贼。夫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也。崇玩好,威严令,是逆民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公曰:?寡人敬受命。?晏子出,景公即时命罢守槐之役,拔植悬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西汉] 刘向《列女传》(有删节)17.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乃造.于相晏子之门(2)罪故.当死(3)寡人请自当.之(4)晏子惕然

..而悟

18.下面的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幸得充城郭为公民 B.北面稽首曰

C.明日朝,谓景公曰 D.景公即时命罢守槐之役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加罪焉. / 进而问焉.

B.妾闻明君之.莅国也 / 穷民财力谓之.暴

C.又不以.私恚害公法 / 今必当以.人祀

D.不损禄而.加刑 / 妾恐伤执政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2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以然者,何也?以能顺天慈民也。

(2)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

21.刘向《列女传》中将所记载的女子分为“母仪”、“贞顺”、“节义”、“辩通”等,你认为“齐伤槐女”应归入上述哪一类?请结合文章第一段阐述理由。(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1分)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①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②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

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③,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元] 邓牧《吏道》(节选)注: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②二帝三王:尧舜禹汤等上古明君。③仆:消灭。

22.文章第一段中说“为吏者常出不得已”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23.下列各组句子,全部批评后世吏道黑暗现状的一组是()(2分)

①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②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③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④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远古时代的圣明君主任用官吏必须要德才兼备。

B.作者认为官吏对百姓的疯狂掠夺是国家出现动乱的根。

C.作者用激烈的言辞批判了官吏依仗权势,戕害百姓的恶行。

D.作者认为官吏作恶是上天不仁,表现了对现状的悲观无奈。

2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2分)

26.简析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

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根纤细的毛发,放在手掌上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会痛苦万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阅读 80分

一、1.A

2.手舞足蹈、诗以言志

3.该句将“诗”比喻为“一缕不灭的曙光”,以看似微弱却能破除黑暗的“一缕曙光”体现诗对文明的启蒙,以曙光的“不灭”强调诗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化抽象为形象,用物象鲜明而又意味崇高的喻体展现出作者对诗歌价值的推崇。

4.(1)帮助人类释放焦虑,摆脱蒙昧

(2)帮助诗人宣泄情绪,超越世俗

(3)面对脆弱的个体自我

5.D

6.C

7.对画线句的理解1分,调动积累1分,具体分析2分。

8.(1)陶渊明

(2)A

(3)角度选择1分,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

二、9.名画本该为公众欣赏,《向日葵》却归为私人所藏,令人遗憾。

10.C

11.答案示例:作者从形态、色调、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动,尤重神韵。文中反复突现画面的主色调,即明亮的黄色,写向日葵时用比喻表现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强调明亮的黄花又“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色调之浓烈跃然纸上。此外,作者还反复描述自己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将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态置于“空荡荡”的背景中,渲染出“凄凉”、“孤清”的意境。

12.梵·高沉醉于色彩世界,因而以浓烈明亮的金黄传达艺术探索的欢欣;他的艺术追求无人理会,因而画面孤清,令人望之心沉、寂寞。

13.女儿的可爱言行表现出旧时家庭的欢欣,与劳改生涯的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农家孩子的欢笑喧哗再次引出对女儿此刻生活和心理的联想、想象,孩童天真的欢乐、女儿单纯的憧憬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距离更令作者感到痛苦、孤凄。

14.B

15.答案示例:作者托物言志,以“向日葵”为线索,将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购得《向日葵》的过程和对这幅名画的鉴赏感受,后半部分着重写十年动乱被迫劳改时的体验感受,“向日葵”从作者的审美对象发展成为与作者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精神寄托对象,寄寓了对生活难以泯灭的热爱。(角度:总体构想、各部分的组织、写作顺序及理由等)

三、16.(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玉垒浮云变古今

(4)澄江一道月分明

(5)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水至清则无鱼

(8)宁可枝头抱香死

四、17.(1)拜访;(2)同“固”,本;(3)担当,承担;(4)警觉省悟的样子

18.D

19.D

20.(1)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能够遵循天道、爱护百姓呀。

(2)不正当地处以死刑,是严重残害百姓的行为啊。

21.答案示例:应归入“辩通”。齐伤槐女为了救父,大胆陈辞齐相晏婴。她并不直接为父申辩求情,而是针对晏子的心理,站在治国之道的高度进行游说。先引用宋景公的爱民事迹,今昔对比,突出景公“伤槐者死”的君令不恤百姓、有害明君之义;再进一步指出刑杀不正的本质为爱物贱人,这将会在邻国产生恶劣后果。论述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深刻透辟的一番分析最终为父避去杀身之祸,可谓能言善辩。

五、22.有才而贤明的人本不屑为官,因为君王诚恳急切地求访方才入朝。

23.B

24.D

25.本文深刻地揭露后世择官不贤,官吏苛政扰民、侵害百姓的现象及危害,表现出强烈的批判之意和痛心、愤怒之情。

26.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将古今君民关系、择吏数量和标准及其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后世吏道的黑暗;将盗贼的下场、危害程度与害民之吏进行对比,尖锐地谴责了后者祸害之大。

写作 70分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得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得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得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美观整洁,酌情加1—2分。

2 2018届普陀区高三英语一模(作文有范文)

普陀区 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英语质量调研英语试卷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 A 10% Directions:In Section A, you will hear ten short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The convers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about it,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 1. A. Mother and child. B. Teacher and student. C. Husband and wife. D. Boss and secretary. 2. A. They like reading today’s paper. B.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oday’s paper. C. They found nothing interesting in today’s paper. D. They have no idea what the paper is about. 3. A. In the concert. B. In the theatre. C. In the exhibition. D. In the studio. 4. A. Getting ready to board a plane. B. Queuing up for the check-in. C. Meeting friends at the arrivals. D. Waiting at the baggage claim area. 5. A. The man doesn’t care which colour is chosen. B. The woman prefers the colour. C. The man is concerned about the colour. D. The man intends to choose a different colour. 6. A. Doing a lot of homework. B. Staying focused in class. C. Sleeping for a short break. D. Devoting all her spare time to learning. 7. A. He was chairman of the club. B. He wanted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C. He want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club. D. He was interested in international advertisement. 8. A. The man should work hard. B. The man should turn down the job offer. C. The man may have another chance. D. The man can apply for the job again. 9. A. Its ending is not good enough. B. Its structure is not satisfying. C. It deserves an award. D. It is good except for the writing skills. 10. A. She likes watching instead of playing. B. She is a good team sports player. C. She doesn’t like any kind of sports. D. She likes taking part in team sports. Section B 15% Directions: In Section B, you will hear two short passages and one longer conversation, and you will be asked several questions on each of the passages and the conversation. The passages and the conversation will be read twice, but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When you hear a question,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would b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 Questions 11 through 13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11.A. It contains protein. B. It contains water. C. It helps the brain work properly. D. A full stomach leads to a good sleep. 12. A. Sleep helps the brain control the senses. B. Sleep promotes rest. C. Sleep helps the brain revise and store information.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 脱这种困境 ..?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学科网法是,首先联系词

2005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 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浓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 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超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色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 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 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 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 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 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 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 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 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 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福剪纸组成的窗口图案,常见的题材有“言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 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 比如旧式窗格金,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 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窗上则不同有用武之地。 再比如现代妇女多有社会职业,不善针线,作为刺镂用的剪纸“花样子”也就逐渐绝迹, 而且,旧剪纸模式教为单一,花样已显陈旧,如果总是“门花”一对,“肥猪换门”,千载 不变,使很难与现代家庭的气息和谐起床,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要消亡,若能颇时应变,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④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尤其时下人们切盼富有, 剪纸艺术投其所好,契合其心态,注重盼富、困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画面饱满,不避 繁琐,反受欢迎,这也是目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审美心理上的反映,此外,新剪纸增加了 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 肖属相。比如今年是鸡年,便是“金鸡进贴”年是狗年,便改成小狗拉着装满财宝的车子 跑来,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⑤新剪纸的另一特征,是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 年兴起的国画样式的剪纸,从形式(中堂、条幅、扇面等)到内容(花鸟、人物、山水等),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特别是在贴年画的传统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缸鱼、门神、婴戏娃娃等, 这些工艺精美的剪纸就容易被接受,甚至招人喜爱。 ⑥新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 要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千变万化,而且以大红和金色的纸张为主要材料,

高考作文之201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201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篇一:2010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 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 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的许多方面。 立意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题材料范围很大,审题的角度也很多。 考生可以从眼前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针对那种目光短浅,缺少长远 考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后代的现象来写;可以从生态平衡角 度考虑,人和自然要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来写,可联系到渤 海湾休渔季、科学捕捞等事件来发挥;也可以从做事心态角度考虑,写学会等待、不要浮躁、要有更宽广的胸襟,才能获取更大的发展 空间来写;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小鱼变成大鱼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人往往违背规律,揠苗助长。 同时,这道题也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 得到更多的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等;也可以从其他角 度来写,比如万事都要有个“度”,也就是做事不能过度等等。 看得远,才能收获更多 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 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 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

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滩死水;相反地,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想当年,比尔盖茨毅然决然地选择辍学,放弃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哈佛深造机会独自出来创业之时,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不解,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因为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他看到了正在崛起的硅谷;看到了一个正朝人类迈进的信息时代;看到了微软立足于世界的可能,于是他坚定地一步跨进了时代革新的洪流。仅这一步,让他成为了行业中的翘楚,然而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蒙蔽他眺望的双眼,他深知风险和机遇并存的道理,因此他用一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时时警醒着微软上上下下的员工不要懈怠。比尔的远见让微软十多年来得以立于不败之地,也让同行们对这位智者充满敬意。 看得远的人,往往有比别人更好的心态,这使他们在急于事功之人的面前显得更加从容淡定。而这两种人的对比在股票市场中显得尤为鲜明。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在贪婪时恐惧,在恐惧时贪婪。”这便是他成为股神的秘密,同时也告诉我们炒股其实炒的是一种心态。从众者所能赚到的永远只是蝇头小利,因为在股市中能收获更多是那拥有远见的小部分。 无论是丹麦人,还是孟子都用他们钓鱼的智慧在启示着我们:抬起头,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不要以眼前的得失为生活价值的标准,放生那些在你“渔网”中的“小鱼”,只有这样,来年在你的生命池塘里,你才能收获更多生龙活虎的“大鱼”!

2017年上海普陀区高三英语一模试卷及答案

普陀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髙三英语 I.Listening Comprehensio n Section A10% Directions:In Section A, you will hear ten short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The convers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about it,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 1. A.Relaxed B.Annoyed C. Worried. D. Satisfied 2. A. On February 1st. B. On February 2nd. C. On February 3rd D. On February 8th. 3. A. A basketball player. B. A laundry worker. C. A window washer. D. A rock climber. 4. A. To a stationery shop. B. To a gymnasium. C. To a paint store. D. To a news stand. 5. A. Ask for something cheaper B. Buy the purse she really likes C. Protect herself from being hurt. D. Bargain with the shop assistant. 6.A. She doesn't plan to continue studying next year. B.She has already told the man about her plan. C.She isn’t planning to leave her university. D.She recently visited a different university

上海市黄浦区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黄浦区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考试 语文试卷2014年1月8日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冯骥才 ①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细琢磨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种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②由此,我注意到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做新设计品商店。走进商店,眼前一亮,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玩具,还有居室的、园艺的、电器的等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一切物品一概是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特的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的神奇效果。 ③我忽想到,这数千种全新并不断更新的产品,需要多么巨大的设计创意与能力来支持?不只是丹麦,整个北欧都看重现代生活离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字——设计。□。哥本哈根有一座新设计博物馆,展示了人类生活一些方面设计的历史,以及设计与发明、材料、科技及文化的关系;其中几座世界上最现代的音乐厅与歌剧院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思想、新的审美精神以及超前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博物馆骄傲地展示着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④前两年我访问瑞典和挪威归来,写过一文《从简朴到简约》。我说,北欧四国与中欧和南欧不同,在历史上北欧没有处于欧洲文化中心,没有太多的“人文包袱”;他们的本土文化一直单纯简朴,也就比较容易从固有的“简朴”走进现代文化所需要的“简约”。但是这绝不是听其自然的转化,而是一种自觉的进取。他们首先是明明白白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在这中间,设计被摆到最关键位臵,设计师成了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通过数十年乃至几代设计师的努力,不仅形成了北欧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还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⑤设计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设计被作为一种创意的代名词,设计师被视作最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为世人所尊重。如今设计在北欧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时尚;当然,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时尚,而是高端的文化时尚。 ⑥从经济角度看,设计还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在丹麦有一家享誉全球的积木玩具公司——乐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一位名叫克里斯第森的人所创。它是一种带有“连接颗粒”、可以自由拼砌的五色(红、黄、蓝、白、黑)塑料积木,能够听凭人们的想象自由地堆砌出各种事物来。在乐高所在地比隆小镇,有一座闻名全球的主题公园,使用了4200万块塑料积木,拼砌成世界各地名胜、

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9分) 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一个高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来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来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 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什么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曲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疏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咸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 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角(见图)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2分)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篇一: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 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 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与前年“心 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 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 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 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 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 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 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 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 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 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 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

[精品]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英语一模试卷含答案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一、Part 1 Listening(第一部分:听力)(共30分) 1.(6分)Listen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根据你听到的内容,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2.(1分)A.To the park. B.To the Bund. C.To the museum. D.To the library. 3.(1分)A.At 10:30. B.At 11:30. C.At 12:30. D.At 13:30. 4.(1分)A.coins. B.pens. C.Stamps. D.stones. 5.(1分)A.Teacher and students. B.Brother and sister. C.Mum and son. D.Customer and clerk. 6.(1分)A.By bike.

B.By bus. C.By underground. D.By car. 7.(1分)A.At a supermarket. B.At a restaurant. C.Write a library. D.At a cinema. 8.(1分)A.Write reports. B.Play computer games. C.Learn languages. D.Draw pictures. 9.(1分)A.Alice looks sad today. B.Alice's favourite subject is PE. C.John is poor at PE. D.John will take an easy test. 10.(6分)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tell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合你听到的短文内容,符合的用T表示,不符合的用F表示) 15.Kitty started her first job to look after three little boys in a family. 16.After having too many late nights and early morning with the children,she felt very tired. 17.Kitty's friend Megan suggested that she should go to work for a better family 18.Kitty managed to get some training at a college and passed the test finally.19.Kitty likes her job because she thinks it's fun and easy to work with small children. 20.According to Kitty everyone could have his dream if he is not a top student at school. 11.(10分)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听短文,完成下列内容,每空格限填一词) 21.You can hear the voice of a or a popular actress giving instructions on a taxi.

2014年上海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

上海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悠然把酒对西山 陈从周 ①?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 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 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北 京的西郊,西山统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 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②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 八字来概括。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 表现。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全被焚毁,今仅存断垣残基。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来谈借景。 ③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10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 风景洵美。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④园面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人东宫门,见仁寿殿, 峻宇翠飞,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⑤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颠,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 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 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人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 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⑥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5年上海语文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 ,你可以将一张街道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 .. 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

高三作文之2014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2014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篇一:2016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立意解析】 2016各区一模作文立意解析 长宁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有人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 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①正视痛苦,思考出路 如材料所述,痛苦就是痛苦,当我们经历痛苦时,最明智的做法是 思考痛苦产生的原因,思考降低痛苦的方法,这样便能从痛苦中收 获一笔宝贵的财富。 ②体验痛苦,收获财富 事实也不尽如材料所言,痛苦本身也可以是财富,它是一种真真切 切的体验,代表着仍然鲜活的、拒绝麻木的心灵。文明的历史就是 一部痛苦的历史。 ③规避痛苦,乐享人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学习规避痛苦,或者不沉湎在痛苦之中,是 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④直面痛苦,承担人生 生活中的痛苦往往是不可规避的,因为它们是伴随责任而来的,这 就要求我们在最开始就能预见痛苦,并且敢于直面它,承担起生活 的分量。 普陀区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出奇迹。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情做 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①做好规划,审慎坚持 坚持了多年却没有成功,可能是一开始坚持的方向就有了问题,或 者是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也有 可能是坚持的方式有问题,因为坚持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有 变化、有创新。所以在坚持之前应该做好规划,解决掉一些问题: 坚持什么,凭借什么坚持,怎么坚持。 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018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一模试题(附答案)

2018年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1分) (2)郴江幸自绕郴山,。(秦观《·郴州旅馆》)(2分)(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2分) 2.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宣传“节俭用餐不浪费”,要在学校食堂张贴标语,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为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C.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是一项是()。(3分) 身处互联网时代,,而要俯下身子,建立与公众的连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 A.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B.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C.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D.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8题(16分)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 ①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

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②只有回到“人类为什么需要经典”这样一个问题的原点上,才能洞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肯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有谁不渴望了解更多的甚至全部文学现象呢?可这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了解更多,而是做不到,是不可能。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譬如,据说中国唐代创作的 诗歌大概有10 人,不同程度地讨论几百首诗歌;中国人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所展开讨论的作家一般也都限制在两位数以内,集中解读的作品多则在百部左右,把提到的作品算在内一般也就在六七百部上下。在这些中外文学史中集中阐释的作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会称为经典作家,集中阐释的作品我们也会称为经典作品。 ③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全面把握认知对象的愿望,而是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较少的认知投入;二是要了解更多。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靠近认知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两个目的呢?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提供的所谓经典不论恰当不恰当,其核心标准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代表性”,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现 的目的。 ④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历史上经典的选择和确认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反复出现的事实同样证明着经典与人们的认知需要的紧密关联。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并非都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价值认同、身份确证、理想的达成、生命的安顿等方面。虽然有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诸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等,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⑤文学经典进行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激励人们把这一切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在外气质。《诗经》中温柔敦厚的君子、《荷马史诗》中传唱千年的英雄,承载着无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常常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对于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⑥由于文学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读者有条件、也有可能对作品所提供的生活情景进行二度想象和创造。无论是对经典意义上的追寻,还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都是读者独立

2014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审定试卷官方权威版(含答案)B卷

2014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B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42分) (一)默写(18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过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 山岛竦峙。(《观沧海》) 4.,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6.稍近,益狎,。(《黔之驴》)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观沧海望岳 曹操杜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临”与“凌”的意思完全相同。 B.沧海、树木、星汉均属于“造化”。 C.两首诗的观景都是由近观到远望。 D.都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壮美景象。 8.两首诗都借雄伟景象表现了诗人的。(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上文选自《》,本书由西汉的(人名)编订而成。(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邹忌是一个敢于在朝廷直谏的大臣。 B.齐威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开明君王。 C.邹忌善于思考、用自身经历来说理。 D.本文生动地揭示了听取民意的意义。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某山隅有一老圃①,早失偶,惟一女远适②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③,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四壁,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 【注】①老圃:这里指老农。②适:嫁。③暴卒:突然去世。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姐引.之去()(2)仍牢守故.宅()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但那猴子不离开不逃逸。 B.不用链子拴上不用手拉着,也不让那猴子逃离开去。 C.没有链子拴也没有绳子拉,但是那猴子从来不离开。 D.没有链子拴也不用手拉,也不让它离开不让它逃逸。 14.从文中看出老圃死后那猴子“哀伤殊甚”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大家要做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B.称赞义猴是一只懂得感恩的动物。 C.针砭社会上那些无情无义之人。 D.批评老圃的女儿没有尽到孝心。 二、现代文阅读(48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