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3本文为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成果;

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世界海洋政治的发展与中国海洋战略选择”

(04JJDZH017)阶段性成果。① 以上观点可参见如下文献:Martin W ight,Po w er Politics ,Leices 2

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8;Robert Gil p in,W ar and Change in

W orld Politics ,Ne 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John J.

Mearshei m 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 w er Politics,Ne w York:W.W.Nor 2t on &Company L td .,2001.

② Fareed Zakaria,Fro m W ealth to Po w er :The U nusual O rigins of A 2

m erica ’s W orld Role ,Ne w Jersey:Princet on University Press,1988,p 11.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

若干思考

3

刘中民

【内容提要】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关系的分析有以下两个值得注意的命题及其引发的问题:第一,关于海权是全球性大国的必要条件的命题。这一命题引发的问题是如何科学理解海权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对此,作者指出多数西方学者都是结合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等其他因素来强调海权重要性的;历史也表明海权本身并不具有确保国家强盛的神奇功效,国家盛衰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活力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第二,新兴海权国家尤其是陆海复合国家挑战既有的世界海洋霸权,从而引发国际体系的冲突与动荡这一命题。作者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并不存在新兴海权国家与既有海洋霸权冲突的历史逻辑,其关键取决于新兴国家大战略的选择;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时期国际体系的总体特征和时代主题的不同。解释模式可以解释历史上的两次更迭,并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预测提供一个视角。

【关键词】 海权;大国崛起;大国地位;霸权;冲突【作者简介】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上海邮编:200083)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7)12-0006-09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世界事务中,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

一成不变的,主要是各国的增长速度不平衡以及技术和组织上的突破可以使一国比另一国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一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言的大国崛起。西方国家关于大国崛起理论的特点及其影响包括:崛起国家具有扩张的本性,“崛起大国挑战现有霸权”造成国际体系的动荡,新兴大国挑战既有领导者的霸权导致

周期性的全球战争。①

有西方学者指出,从两千多年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20世纪德国的崛起,几乎每出现

一个新兴大国都会引起全球的动荡和战争。②

如果进一步放宽视野,审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关于海权与大

国崛起关系的分析,有以下两个值得注意的命题:命题

一,海权是国家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必要条件;命题二,新兴的海权国家尤其是陆海复合国家(兼具陆地与海洋双重属性的国家)在追求海权的过程中扮演着现有海洋霸权挑战者的角色,并引发国际体系的冲突与动

6— 国际关系理论

 2007年第12期

荡。第一个命题引发了该如何理解海权对大国崛起的影响这一问题;第二个命题引发的问题在于其本身的错误逻辑和实践。

当前,中国的发展引起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广泛关注,“中国威胁论”构成了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进行舆论反应的一种论调,而“中国海权威胁论”便是美国“中国威胁论”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例如,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尔(Ja mes E .Auer )等人认为中国海权发展构成了对东亚安全以及美国利益的威胁,美国对此必须加以阻遏。美国的东亚战略必须以海权的主导地位为基础。“美国只有在太平洋地区保持足够的力量存在并表明将在必要时诉诸使用的意

志,美国才能阻止中国追求东亚霸权的野心。”①

他甚至提出:“可以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与现在的中国进行比较”,尽管“历史本身并不会重复,但是

某些模式是显而易见的。”②

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也认为中国海权的发展构成了可能诱发中美冲突的因素。“中国近来采取的军事和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利用一种使它能控制亚洲重要海运线和贸易通道的海上地理环境为目的的。换言之,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现代世界的性质驱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海上强国,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他们认为,在战略层面,中国“正在担负起大国角色”,“这个军事大国的实力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辽阔的太平洋地区内除美国以外的任何其他国家”,“它的目标同美国的利益势必冲突。”在具体的问题领域,如中国台湾问题、南中

国海问题构成了中美直接发生海上冲突的根源。

③在国内关于中国海权的理论探讨中,也有观点非常值得引起注意。如有学者认为,在历史上海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指出“没有海权的大国,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强大的海军是国内财富积累和民主发展的保证”,④甚至强调中美海权性质的不同势必

导致中国海权与美国海权的冲突。“美国是霸权国

家,其军事上的重要表现首先是对海权的排他性垄断。这样,中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海权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霸权,尤其是海上霸权发生冲突……中国要求走向世界并寻求在这个进程中的安全保障,而美国则不允许中国为其海外利益保驾护航的军事力量走向世界。”“中国与美国的利益,尤其是集中在南中国海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海权利益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

突”。

因此,在此背景下,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海

权与大国兴衰理论中的某些结论进行评判,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回应“中国海权威胁论”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当下“中国海权威胁论”的主要论调,本文主要集中探讨三个问题:首先,如何科学看待海权对于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性;其次,如何认识新兴海权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最后,如何看待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

二 如何科学看待海权对于世界

大国地位的重要性

在西方的国际政治理论中,海权论的集大成者马汉特别强调海权对于大国地位的重要性。他认为“海权的历史乃是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地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在其广阔的画卷中蕴涵着使得一个濒临于海洋或

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据。”⑥

但马汉的分析主要针对海权对某些国家的影响,尤其是结合英国分析了海权对于确定大国地位的重要性,没有上升到从国际体系角度进行分析的高度。

在后来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对海权的分析逐步上升到国际体系分析的高度。如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和汤普森认为,16世纪以来,在为期约100年的每个长周期内都会出现一个海上霸权国,其存在对维持国际秩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

7—①

②③

④⑤⑥Ja mes E .Auer,Robyn L i m ,“TheMariti m e Basis of American Se 2

curity in EastA sia,”N avalW ar College Revie w ,Vol .54,No .1,2001,pp 139-47.

Ja mes E .Auer,Robyn L i m ,“TheMariti m e Basis of American Se 2curity in East A sia,”pp 143-45.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隋丽君等译:《即将到

来的美中冲突》,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第2~3页。

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第86页。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际安全利益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美]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美国。他们指出:“海军占据优势,不仅能够确保海上交通线,还能够保持过去通过战争而确立的优势地位。要想拥有全球性的强国地位,海军虽然不是充分条件,

但却是必要条件。”①

在过去的500年中,只有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能成为世界霸权国,因为它们曾拥有的战舰占世界大国战舰总量(同时代)的一半以上,或者其海军军费开支占世界海军军费开支的一半以

上。②而且这些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

海军技术革新。③

世界霸权国不仅都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它们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

国。④对于莫德尔斯基关于“世界大国”应具备条件的分析,中国学者王逸舟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⑤第一,从地理环境看,世界大国必须是有“安全盈余(sur 2p lus security )”的岛国或半岛。第二,要能维持海军力量等全球性政治和战略组织、集中拥有占世界整体一半以上的海军力量。第三,必须是“主导经济(leading econo my )”,以经济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国家。第四,国内政治是开放的和稳定的,即便有偶尔的内乱或政局不稳等国内问题,也不足以削弱其对

外领导作用。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以全盛时期的英国为例,指出“英国统治下的和平”的出现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首先,英国主导建立和控制的国际秩序,尤其是其主导世界经济关系的能力对于英国霸权至关重要,并指出了海权对于主导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在英国制海权的保护伞下,英国的贸易和投资拥有了进入世界市场、取得原料来源的相对自由的通道。其次,“英国统治下的和平”的第二个主导因素是英国海军的至高无上地位。“欧洲大陆以外实际上没有敢于向英国挑战的国家,直至19世纪后期美国和日本成为重要的海军强国。”最后,他同样看重经济、技术革命因素的重

要性。⑦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02年发表了《处在十字路口的美国巨人》一文,对过去500年的世界霸权国家实力资源的演变进行了归纳(见表1),国内也有学者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对主要海权国家崛起模式进行了概括(见表2),从中都可以发现海权构成了大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条件。

表1 主要国家及其实力资源(1500~2000年)时期主要国家资源

16世纪西班牙

黄金、殖民地、雇佣军、王朝纽带17世纪荷兰贸易、资本市场、海军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软实力)、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信贷

19世纪英国海军、自由准则(软实力)、岛屿位置

(易于防守)、经济规模、科技领先地

位、地理位置

20世纪美国军事力量和盟国、普及的文化和自由的国际机制(软实力)21世纪

美国

技术领先地位、军事和经济规模、软实力、跨国通信的中心

资料来源:[美]约瑟夫?奈:《处在十字路口的美国巨

人》,载胡鞍钢、门洪华主编:《解读美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表2 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模式

国家

崛起模式

西班牙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

荷兰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

英国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

美国

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海洋秩序)+殖民扩张

+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

资料来源:根据辛向阳《霸权崛起与挑战国家范式分析》一文的内容整理而成,参见辛向阳:《霸权崛起与挑战国家范式分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第98~102页。

8—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②③

④⑤⑥⑦

George Modelski and W illia m R.Thomp s on,Seapo w er in Global

Politics,1949~1993,Seattle:University of W ashingt on Press,1988,

pp 13-26.

George Modelski and W illia m R.Thomp s on,Seapo w er in Global Politics,1949~1993,p 1106.George Modelski and W illia m R.Thomp s on,Seapo w er in Global

Politics,1949~1993,p 125.

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载《当代亚

太》,2006年第5期,第24页。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3~434页。

George Modelski,L ong Cycles in W orld Politics,Seattle:Univer 2

sity of W ashingt on Press,1987.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武军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

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137页。

 2007年第12期

在历史上,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这四个霸权国家均具有海权国家的属性。那么是否可以就此断言,海权是否就构成了世界大国尤其是霸权国家的必要条件?对此,居于主流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多是予以肯定的。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尽管强调了海权对于大国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多数学者都是结合其他因素(如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等)强调海权重要性的。对此,笔者认为,海权国家之所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上扮演了霸权的角色,与近代以来海洋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纽带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海权并非是大国崛起的唯一条件,大国的崛起还与诸如国家领土、人口、文化、制度选择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就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而言,尽管马汉等人不断强调海权对于其霸权崛起的重要性,甚至将海权对于英国霸权崛起的影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也有西方学者指出海权仅仅是其霸权崛起的因素之一,并且是与综合国力等其他因素一起发挥作用促成英国的崛起(如莫德尔斯基、吉尔平的分析)。国内也有学者指出:“英国在20世纪以前的成功有赖于两大支柱:海上霸权和均势外交。”“没有雄厚的综合国力作基础,这两大支柱可以

说一个都支撑不起来。”

①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海权本身并不具有确保国家强盛的神奇功效,国家盛衰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活力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葡萄牙海权兴起后世界海权兴衰所遵循的一条历史逻辑便

是,资本的生产与扩张能力是海权发展的重要动力,而

与此相关的对于世界经济的主导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葡萄牙、西班牙海权迅速崛起和衰落的历史便证明了这一点。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的大量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而是转手都流入工业发达的英国、荷兰等国。恰如马克思所言:“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

和英国。”②

沃勒斯坦也认为,“西班牙衰落的原因似乎是没有建立(也许因为它不能建立)能使西班牙统治阶级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创立中获利的那种国家机器,尽管16世纪西班牙在这个世界经济体中居于中心的地理经济位置。”“一旦在1588年无敌舰队战败,它的这种国际地位就循着国际政治的内在逻辑结论走下去。”③

作为葡萄牙、西班牙继任者的荷兰海权的兴衰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荷兰摆脱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后,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其特点是以商业资本为主。伴随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阿姆斯特丹作为连接欧洲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东欧和西欧的纽带,已经“变成欧洲经济的三重中心:商品生

产、转运中心和资本市场”。④荷兰在商业和国际贸易方面的突出优势,决定了荷兰海上力量的发展,使其继

葡萄牙、西班牙之后成为17世纪的海上霸主。英国著名的海洋军事专家安德鲁?兰伯特指出:“荷兰共和国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北海渔业以及波罗的海的贸易,它还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和东印度群岛等长

期贩运中获得巨额商业利润。”⑤但荷兰的繁荣完全建立在商业垄断权而非工业优势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曾指出:“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

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

上的优势。”⑥

但是,17世纪50~70年代的三次英荷战争使荷兰的军事和商业威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荷兰从此一蹶不振。“在下一个世纪中,荷兰的海洋经济依然很强大,但再也不能重振雄风,回到1673年挑战

英法联军的辉煌岁月了。”⑦

英国能够战胜荷兰,主要原因在于荷兰没有本国发达的工业作为贸易的基础,所以在自由竞争中终于敌不过工业资本发达的英国。“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

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⑧

通过考察西方海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西方海权发展的历史线路是:商业冒险与劫掠式殖民扩张(葡萄牙、西班牙)———商业资本扩张(荷兰)———工业资本扩张(英国、美国),其最根本的历史动力及其

9—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

期,第15页。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第232页。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第一卷),第243页。[英]安德鲁?兰伯特著,郑振清等译:《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3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58页。安德鲁?兰伯特:《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第56页。[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2页。

支撑因素无疑是资本的生产扩张、经济主导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因此,认识海权对大国崛起的影响,需要结合其他因素予以客观全面地认识,尤其不能离开具体的国际环境与国家的具体情况。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对于海权与国家崛起关系的认识,尤其要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而忽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简单化思维。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列强炮舰面前遭受的屈辱一直激励着我们要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决心。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发展军力是为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而不是为了满足

海上强国梦”。

三 如何认识新兴海权的崛起与

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

在西方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看来,在历史上,新兴大国尤其是陆海复合国家在追求海权的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地与既有霸权国发生冲突并导致国际体系的周期性动荡。如马汉就曾针对德国指出,德国作为陆上强国,为了控制来自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场的源源不断的原材料等物资供给,而努力发展成一个海上强国,由此,势必存在与彼岸为邻的海权大国英国的矛盾

冲突。②

那么,新兴国家的海权发展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冲突是否构成了无法逃避的历史“铁律”呢?新兴的海权国家是否具有和平崛起,进而避免与现存霸权冲突的可能呢?笔者认为,在历史中,德国与日本由于对海权的追求确实酿成了世界性的战争,但是英国海权的崛起是武力手段与和平手段兼用完成的,美国海权的崛起过程尽管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扩张完成的,也在局部与既有的海洋霸权英国发生过冲突,但是美国在总体上并没有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而是通过“孤立主义”、“门罗主义”、“威尔逊主义”等总体的、循序渐进的外交战略完成的。因此,新兴国家的海权崛起并非只有暴力方式一种历史路径。对此,西方也有学者指出,威胁不是权力本身天生带有的,如19世纪的英国控制着2/3的世界却依然是“光荣孤立”,美国的崛起也没有引发别国反抗。③

因此,新兴海权的崛起并非只有暴力冲突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有和平崛起的模式,也并没有什么绝对的铁律,新兴海权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模式在根本上取决于新兴国家自身的战略

选择,同时也深受国际结构特征的制约。下文拟通过德国和美国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一)挑战英国海洋霸权:德国的教训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以后,德国的迅速崛起,打破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均势格局,但德国面临着如何处理海权与陆权的关系问题。“从军事的观点看,德国的地缘环境极为不利,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均被列强所包围。陆地有俄罗斯-奥匈帝国-法国环绕,海上由波罗的海和北海所限制,德国去大西洋的出口分别被瑞典和英国所封锁,

在日德兰半岛还被丹麦所阻断。”④

为摆脱这种不利的地缘政治处境,俾斯麦确定了亲英、联奥、拉俄、反法的“大陆政策”,并优先发展陆军,德国由此确立了欧洲陆权的主导地位,并保持了与英国海权力量之间的平衡。这也恰如马汉所言:“当前在欧洲只有德国有着他国望尘莫及、协调得当的力量,这体现在它们的富有、它们的工商业体制的有效以及英国海军和陆军的强大上。其他国家只是站在英国或德国一边对它们间

的平衡发挥作用。”⑤

但是这种平衡也埋下了双方矛盾的根源,即一旦拥有大陆优势的德国要打破这种平衡谋求海权与陆权的并重发展便势必导致与英国海权的矛盾。

伴随19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海外扩张的开始,德国海外殖民地与英法等国家相比较的劣势促使德国发展海权的欲望愈益强烈。对此马汉精辟地指出:“没有什么比建立一个‘大德国’体系更能让德国心满意足;而机会的缺乏又不禁使这个对殖民地的贪欲昭

然若揭的国家心烦意乱。”⑥

为摆脱地缘政治的困境,德皇威廉二世大力推行“世界政策”,大力建设海军,露骨地把争夺世界霸权的矛头直指英国。此时适逢马汉的海权理论问世,并被德国的威廉二世奉为圭臬。德国外交大臣比洛德明确表示:“与我国历史上任何时候相比,海洋已经成为国家生活中一个国家重要的

01—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①②③

④⑤⑥唐世平:《塑造中国理想的安全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马汉:《海权论》,第151页。

Stephen M.W alt,The O rigins of A lliances ,Ithaca,Ne 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p 121.

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年

版,第109页。马汉:《海权论》,第129页。马汉:《海权论》,第147页。

 2007年第12期

因素……它已成为一条生死攸关的神经,如果我们不想让一个蒸蒸日上的、充满活力的民族变成一个老气横秋的衰朽民族,我们就不能允许这根神经被割

断。”①

阿尔弗雷德?特皮兹(A lfred Von Ti p itz )提出了一种“海军冒险”理论,即把德国的海军发展成为一种能使英国感到威胁的军事力量:即使最强大的海权国家想要毁灭德国海军,也必须付出极高代价,这样的风险足以对之起到威胁作用。因此,德国选择挑战英国的海权战略及其积极实践,是使英德矛盾成为欧洲核心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费尔格雷夫认为德国的错误在于受到了双重地理特性的困扰:“由于与海洋的联系使它倾向于海上的冒险,就此而论它是一个海权国家,而因它位于巨大心脏地带以西的地区是人口最稠密的边缘,使它至少可

能成为一个把心脏地带组织起来的中心区”。

面对德国日渐严峻的威胁,英国广泛结盟,利用外交上的纵横捭阖,纠集力量反对德国。1902年英国同日本结盟,旨在遏制俄罗斯在远东的扩张,同时削弱德国在中国的影响;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以共同反对德国;1907年,英国与俄国协调了在中东和近东的矛盾,签订了旨在对付德国的协约。这样,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形成,其矛头直指德国,与早在1882年即存在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两大阵营对垒。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基本上摧毁了德国海军,并夺取了德国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英国海洋霸权虽然遭到一定的削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仍然占据着世界海上霸主地位。相反,德国则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德国的教训可以总结为:德国作为陆海复合国家,其最为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在于大陆,德国对海权的过度崇拜以及盲目发展海权,背离了德国大陆性为主的地缘特征,海陆两个方向过多树敌而使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弊端加剧,最终其挑战英国海洋霸权的战略选择遭到彻底失败。“随着1918年的战败,不仅‘世界政策’和‘海权’烟消云散,德国的整个‘发展前途’也罩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阴

霾”。

在一战后的德国地缘战略中,尤其是卡尔?豪斯浩弗的臭名昭著的“纳粹地缘政治学(Nazi geopoli 2tics )”除了对生存空间的强烈要求之外,对于海洋也有一种强烈的渴求。他认为“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跨过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

是一个重大事件”。④“最理想的是一个国家要具有在陆域和海域彼此相当的力量,能够使它对陆地的控制

成功地转向对海洋的控制。”⑤他还坚信陆权和海权的

世界冲突的理论,认为陆权与海权的对抗是地缘政治上一个最普遍的现象,其理论再次将德国引向地缘政治的歧途。

(二)妥善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关系:美国的经验

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海权扩张的确构成了其完成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有学者认为,在美国崛起过程中,海权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海权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国内商品的出口,保护了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崛起。其次,海权成为美国争取独立、扩张领土、维护统一的重要工具。最后,海权成为扩大美国政治影响力,实现美国国际战略目标

的有力工具。⑥但是,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其海权战

略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美国并没有像前文所述的德国那样直接挑战包括海权在内的英国世界霸权,而是将海权战略与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结合起来,进而在规避扮演世界霸权挑战者,相对平静地完成了国家的崛起,其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处理好与当时海权霸主英国的关系,充分利用机遇跳跃式发展。马汉在谋划美国的海权战略时,便特别强调在军事计划中必须包括政治和国际关系,⑦指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灵活处理与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的关系。他特别强调了美国与英国合作的重要性:“今天不可能有哪个国家能独霸海洋,英美两国基于共同血缘的亲近感,可能在控制海洋上建立

合作。”⑧他希望同英国达成和解,并以血缘上的特殊

关系与之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因为“英国因其强大的海军和在我国周围拥有坚固的据点,无疑是最可怕

11—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王生荣:《海洋大国与海权争夺》,第111页。[英]杰弗里?帕克著,李亦鸣等译:《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

治思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第18页。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第63页。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第64页。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载《当代亚太》,2006年第5期,第25页。

[美]马汉著,蔡鸿武等译:《海军战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8页

马汉:《海权论》,第367页。

的可能敌人。”①美国海权在其实践过程中,基本遵循

了马汉的主张,规避对英国的挑战。1814年《根特条

约》的签订开始了英美和解进程。尽管双方的摩擦不断,但从此没有再次发生战争。此后,美国利用英俄矛盾,适时提出“门罗主义”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在美西战争中,美国又利用当时英国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境地,以在非洲和远东事务中支持英国反对德、法、俄为交换,将英国拉往自己一边。“正是英国的友好行动,

使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预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②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迫使英国放弃“两强标准”,最终使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与英国在主力舰上的平等地位,并确立了对日优势。在一战和二战中,美国利用远隔欧洲大陆的地缘优势,采取“推卸责任”战略,消耗欧洲列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海权大势已去,战后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权霸主。

第二,借鉴历史上英国成功的经验,善于维持陆上均势,利用陆地强国间的矛盾保持陆上力量平衡。海洋国家一般不与大陆国家陆地相连,不愿卷入大陆强国间的战争,但却把某一大陆强国取得大陆霸权看做对自己威胁的标志。因此,“海洋强国把维持大陆强国间的均势视为自己本土安全的前提。”③

英国在数百年间,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作为自己本土安全的前提。由于欧洲大陆国家间的力量发展不平衡,英国频繁更替联盟对象以打击新的争霸者。美国与欧亚大陆的地缘关系类似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美国的地缘战略类似英国的地缘战略,即维持欧亚大陆均势和海上非均势。为此,美国强调:“我们在和平时期就一定要经常注意不让任何国家或几个联盟国家以优势的力量出现在旧世界这两个区域的任何地方,以免我们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显而易见,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内部

实力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政策方向。”④

美国把利用欧亚强国间的矛盾作为维持欧亚大陆均势的重要一环。如20世纪在欧亚大陆东端,日俄战争前美国利用英国和日本平衡俄国,日俄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俄(苏)、中、英平衡日本等。因此,尽管美国在此过程中也曾在二战后期被卷入战争,但更多的是坐收渔翁之利。因此,在二战结束前,也就是美国在完成其霸权崛起的过程中,并没有挑起和长期参与耗费国力的世界性战争。

第三,在具体问题上采取武力与和平双重手段并

用的策略,并在海权扩张战略上采取了选择英国霸权较弱的太平洋作为重点扩张策略。在对拉美问题上,美国坚持“门罗主义”,排挤欧洲列强对美洲事务的染指。美国的这种策略被某学者总结为:“英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大西洋拥有制海权,但在太平洋不是,……美国不强行追求大西洋的海权,避免引起英国的敌意,同时也不让英国等欧洲国家染指美洲,这就是

‘门罗主义’”。⑤

在对亚太问题上,马汉则提出占领夏

威夷和与欧洲列强共享侵华利益的“门户开放”等观点,在实践中,美国基本上遵循了这一战略。

德国与美国作为新兴国家在处理与传统海洋霸权关系上的不同结果表明,并不存在新兴海权国家与既有海洋霸权冲突的历史必然,其关键取决于新兴国家大战略的选择,即挑战既有霸权体系,还是融入国际体系并通过灵活的手段实现和平崛起。如果考虑到国际体系的因素,还必须考虑到不同时期国际体系的总体特征和时代主题的不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冲突构成了二战前国际体系的总体性、结构性特征,其内在矛盾在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性扩张政策,殖民地的征服和控制构成了霸权争夺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在此过程中,海权力量则具有超乎其他力量的绝对重要性。伴随战后以来世界非殖民化进程的完成以及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不断深化,尽管地区性或全球性海权仍然是世界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权的战略重要性依旧存在,同时也是大国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它并不再像战前那样构成大国矛盾的重要因素(如在一战前后大国围绕海军力量比例分配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海权功能也在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其维护海洋通道安全、处理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国际合作功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新兴国家在当下的海权发展尽管有可能导致大国间的竞争,但已不太可能由此导致大国冲突。

21—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①②③④⑤马汉:《海权论》,第296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3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版,第277页

程广中:《地缘战略规律试论》,载《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67页。

转引自程广中:《地缘战略规律试论》,载《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67页。

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第18页。

 2007年第12期

四 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

前文提到的“中国海权威胁论”的主旨思想即中

美之间存在着海权冲突。该问题在本质上涉及的是新兴国家与既有霸权国家的关系问题,认识和解读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限于文章的篇幅,仅就与海权相关的问题做如下概括性分析。

第一,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中国不可能发展全球性的海权,并对美国的全球海洋霸权构成威胁。作为陆海复合国家的中国始终面临作为陆海复合国家所面临的制约性问题。根据地缘政治规律,双重易受伤害性以及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国家资源分配分散化构成了陆海复合国家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它们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定平衡,而克服这一弱点,需要极高的外交技巧和谋略,需要高超的决策

者选定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①

尽管中国目前在海洋方向面临一系列潜在的危机与压力,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需要在继续经营陆权战略的同时,对海上战略加以平衡甚至进行一定的倾斜,以应对中国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几个棘手问题。但

陆地边界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中国安全战略中的重心所

在。在这一问题上,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Robert S .Ross )的观点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他认为,从东亚地缘政治的结构来看,中国的优势与利益在大陆,美国的优势及其利益在海上,中国的陆权能够与美国的海权达成平衡并维持东亚地区的和平。“地理学决定了中国和美国无论现在还是21世纪都是地区内的两个主要大国,它们应该有能力控制两极冲突,保持地区均势和相对和平,把紧张程度降到最低。”具体说来,在当前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只有美国和中国拥有追求地区霸权所需的地理资产。但是受地理影响,美国和中国都不可能去挑战对方的势力范围。”他认为,尽管“中国也具备发展海上势力的地缘政治潜力”,“在21世纪头1/4的时间里,中国是唯一有可能挑战美国海上势力的国家”,“然而,中国的政治地理影响它的利益并限制它的抱负”。他的基本依据是由于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在历史上中国也从未有过跨水域的领土扩张,“边境安全”在历史上和目前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利益”,由于“中国并不能确保边界的永久安全,因此不能把发展海上力量作为战略和财政的优先

选择。”“即使中国力图扩大其海上势力,它也很难与

美国的海军抗衡。”因此,“中国的大陆利益与美国的海上实力应该阻止北京把发展海军力量置于优先地

位。”对于美国而言,他认为美国的战略深度及海军力量,使它不仅在沿岸水域占据优势,更能突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领空。“更重要的在于东亚的大陆领袖不能成为一个有抱负的、在海上‘畅通无阻’的大国。”因而,中国在海上战区始终输于美国,而美国在东亚大陆又逊于中国。中美在朝鲜半岛、南沙群岛、台湾海峡三个热点问题上的博弈都会遵循这一逻辑,但不至于诱发中美之间的军备竞赛或酿成中美之间的大规模冲

突。②尽管上述观点不能完全为我们所认同,其中也

暗含了对中国海权发展的警告,但他对于东亚地缘结构中美国与中国利益的分析是相对准确的。第二,中国外交战略和海洋战略以及多重战略需求使得中国有限的海权发展不可能以挑战美国的全球海洋霸权为目标。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从长远讲,三种需求的满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和空间内又会产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的

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③

中国国家大战略要满足多重战略需求这一基本现实,要求中国海洋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并有效弥合或减缓不同战略需求之间的矛盾张力,进而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实现。就主权需求与发展需求、责任需求的关系来说,中国既需要从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等出发发展中国的海上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和海洋权益等主权利益,同时又面临着如何规避与周边国家的潜在海洋冲突,进而危及中国发展需求的满足以及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的塑造等问题的挑战。它决定了中国海权发展的基本需求在于主权需求而非霸权需求,也决定了中国海权发展的有限性,决定了中国海权战略的构建不可能以全方位的远洋海权国家为目标,中国海权发展的性质也不会超出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国家捍卫海洋主权的需求。因此,

31—①②③详细论述参见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

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美]陆伯斌:《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第69~73页。

关于这一观点可参见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323页。

中国海权的有限发展绝不是以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为归宿和目的,中国所面临的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多方向的、多样性的安全压力决定了海权的有限性及其满足主权需求的性质,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根本无法建立美国式的全球海洋权力。

第三,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建立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在安全上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规避或减少冲突。近年来,中美双方在实践领域建立和加强了海洋安全磋商机制,以减少相互之间因对对方军事活动发生误解和判断错误而引发武装冲突或战争的危险,减少进行突然袭击的能力。1997年中美两国就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达成协议。1998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国防部长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协定》,这是中美两国第一份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该协定规定两军定期讨论海上安全措施;中美舰队相互联系、搜寻和援救行动的程序以及双方海上礼节的说明等;双方将成立工作

组或举行特别会议,处理两国海军之间的问题。①

中美海洋安全磋商机制建立的意义在于:首先,进行定期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有利于减少纷争和促进合作,从而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美军一位将领曾经这样评价道: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是两国间的一座重要

桥梁。②

冷战后,随着美国军事战略重心从欧洲逐步转移到亚太地区以及中国海上军事力量逐步实现现代化,两国海上军事力量近距离活动会越来越多。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有助于双方海空力量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误解或错误判断,有利于两国的海上军事安全。其次,中美建立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积极开展海上军事安全合作,可减少相互猜疑和防止战略对立,也有利于加强中国与美国的盟友日本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美、日三边安全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可减少东南亚国家对中美发生军事冲突的担心。由于保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双方都不愿看到因海上事件导致两国关系紧张甚至引起意外武装冲突。

不容否认,目前中国的海洋面临着来自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的现实与潜在的危机与压力。三个问题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台湾问题属于反分裂的中国内政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属于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的外交问题。但从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的层面看,三个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共性,

即三个问题都关涉到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安全,都不同程度地有美国的因素介入其中(尤其是中国台湾问题),因此其最终解决也必将受到美国海权力量的限制。近年来,中国的确有因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主权需求而有限度地发展海权力量的必要性,并被美国视为挑战其亚太主导地位,进而有引发中美关系紧张乃至潜在冲突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在未来中美关系的战略互动过程中,从中国方面而言不宜夸大和渲染中国海权与美国海权之间的矛盾,同时需要向美国表明中国的立场并力争获取美国的理解;美国方面则应该对中国面临的海洋权益危机及其解决此类危机所需要的海权发展予以理解,进而使双方都能够在认识到彼此海权不同性质的基础上,在主观上规避双方的海权冲突。对此,美国尤其应该意识到,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意志是不容置疑的,但中国并非要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更没有将美国驱逐出亚太地区的企图和力量。美国还应该认识到,如果美国要凭借其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存在及其同盟体系阻遏中国国家主权追求的实现,美国将冒与中国发生冲突的风险,同时美国也没有在台湾等局部问题上绝对胜出中国的把握。对于中国而言,也应该认可在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存在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中国没有力量挑战美国在亚太的海权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发挥着平衡该地区局势、维护太平洋海上通道安全的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收稿日期:2007209217]

[修回日期:2007210226]

[责任编辑:赵远良]

41—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①②关于该问题的详尽论述可参见钱春泰:《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

商机制初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4期。

U.S .Pacific Command Public Affairs,“U.S .Pacific Command HostsMariti m e Safety Meeting with China,”June 3,2000,htt p //www .

pacom.m il/ne ws/ne ws2000/re107-00.ht m .

Abstracts

Reflecti on s on Seapower and the R ise of Grea t Powers L i u Zhong m i n (6)

I n W estern internati onal relati ons theories,there are t w o re markable p r opositi ons and related issues on seapower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The first p r opositi on is that seapower is a necessary conditi on for gl obal power .Relatededly,there is the issue of how t o understand scientifically the effects of seapower on the rise of great po wer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mostW estern scholars e mphasize the i m portance of seapower,but they als o e mphasize the i m portance of the econo 2my,technol ogy,and instituti onal innovati on .However,hist ory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no supernatural effects of seapow 2er on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The second p r opositi on is that the ne w seapower countries,es pecially the land 2sea coun 2tries,challenge the existing gl obal hege mony of the sea,often leading t o conflict and turbulence .Based on e mp irical a 2nalysi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no hist orical l ogic t o conflict bet w een ne w seapowers and the existing gl obal hege mony of the sea,and the key issue lies in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ne w seapowers as well as i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s of the internati onal syste m at vari ous ti m es .Resources,Technology,I n stituti on s,and the Change of Econo m i c Hege m ony:Ba sed on Property R i ghts Theory and Econo m i c Growth Theory Ca iY i m i n g (15)

“The change in econom ic hege mony ”can be inter p reted as the f oll owing t w o questi ons:how does a non 2hege monic country exceed a f or mer hege mony in ter m s of econom ic strength?And then,why and how does the catching 2up non 2heg 2e monic power beco me a ne w hege mony?Given that econom ic gr o wth is decided by res ources,technol ogy,and institu 2ti ons,the “exceeding ”m ight occur when res ources,technol ogy,and instituti ons in the econom ic hege mony have a posi 2tive and large net i m pact on the non 2hege monic count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 r operty rights,whether a change in he 2ge mony occurs mainly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value of the ex pected benefits fr om the internalizati on of externalities and expected costs .T wice in hist ory the theory of p r operty rights and the theory of econom ic gr owth have p r ovided an effec 2tive pers pective for the changes in econom ic hege mony and they may als o p r ovide a pers pective on futuref orecasts of the gl obal econom ic structure .

Cycli ca l L og i c to the Tran siti on of Hege m ony:M odelsk i ’s L ong Cycle Theory i n I n terna ti ona l Rel a ti on s and its W eakness

Cu i J i a n shu (24)

Modelski ’s l ong cycle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 m portant schools in W estern I R theories that study the evoluti on of inter 2nati onal politics .Its funda mental assump ti ons are:leadershi p is needed in the world syste m;such a r ole is derived fr om gl obal war;seapower is a necessary conditi on f or its establish ment;the evoluti on of internati onal politics is based on a cyclical model,in which dom inati on by the leading power in the internati onal syste m nor mally lasts about 100t o 120years .The contributi on of this theory is that it offers an ex p licit macr o 2paradig m f or the study of changes in internati onal

3—No .12,2007

W orld Econom i cs and Politi cs

大国崛起第三集观后感走向现代

《大国崛起》第三集观后感 看了关于英国的故事后,我们不难发现,近代英国的兴起始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这位女王的远见卓识和开明宽容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位女王统治英国的职业生涯中,非常善于协调不同势力之间的关系,从不滥用自己的权利与威望。并且,她一生节俭,绝不轻易发起战争。 正如片中所说,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她严守《大宪章》,不跨越王权,不随意加税,给人民以宽松的环境发展经济;她有着长远的目光,鼓励发展航海业,是英国最终取代西班牙、荷兰成为海上霸主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她的宽容,才造就了莎士比亚这位文坛巨匠和无数优秀的戏剧作品;她为了维持权利的平衡和英国的独立,终身未嫁;当王权与议会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总是会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让步。在她一生中,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和秩序给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令人敬佩的是,伊丽莎白非常善于管理自己以及国家发展的目标,并且强有力地去执行。为此,她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个女王为了国家的强大,终生未嫁。 虽然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叫道“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伊丽莎白女王依旧可以很平静的坐在剧场欣赏戏剧。这种极大地襟怀鼓励了英国国内人文思想的发展,给新事物新思想的发现发展开辟了很好的舞台。 本集中英国的崛起刚刚步入正轨,虽然距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

时间过去很久,但她的影响,仍在继续。 英国:全球第一个走进现代化的国家 真正击败西班牙荷兰,席卷天下的第一个全球霸主 在葡萄牙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走向冒险、殖民扩张的崛起开始,巨大的财富流入让邻居西班牙羡慕不已,西班牙以后发制人的优势,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大陆,其情形犹如后来的美国,将美洲大陆变为自己的“后院”,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形式上瓜分了整个世界。 因为两国没有采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制度建设,17世纪其全球支配权让给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荷兰。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利用其无与伦比的融资模式、物流运输和营销模式,称霸国际贸易舞台,同时其触角也伴随着从我国台湾岛、新西兰到巴西的殖民掠夺,因为荷兰是小国,在强大的英国打击下(英荷三次战争)丧失了自己长达一个世纪的霸权。 第四个崛起的大国为英国,从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开始羡慕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财富,英国偷偷的用一种做贼式的手段(由女皇支持的英国海盗)向西班牙发起了挑战。西班牙为了维护自己的全球霸主的地位与巨大的商业利益和财富,于1588年派出了强大的“无敌舰队”,向英国发起进攻,结果反而让小而弱的英国打败了。西班牙与其兄长葡萄牙一样,从此逐渐退出了世界历史舞台,直到今日也是一个欧洲二流的国家,尽管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西班牙帝国的梦想”。 英国在击败西班牙之后,在整个17世纪,当中国处于明亡清兴的百年巨变中,英国同样也经历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阵痛,直到1688年,近一个世纪英国国王与英国议会最终达成了协议,英国从政体上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在那一年,大清帝国的康熙大帝击败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扩张领土的野心。 英国一直以海上强国为追求目标,确立了“称霸海洋”的制海权战略,最终垄断了世界贸易,建立了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在当时,法国还在君主制的“欧陆强国”的意识里徘徊,德国与意大利还在四分五裂,俄罗斯为建立统一的国家依然南征北战,美洲还在欧洲殖民者的占领下沉睡,日本处在幕府统治的黑暗中,中国在“康乾盛世”的传统中重复着改朝换代的历史,印度则处于西方殖民占领与四分五裂的双重苦难中。 历史将大国崛起的机会给了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英国不辱使命,在18、19两个世纪,在工业革命(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殖民地占领与掠夺,在军事实力特别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发展中,在经济体系,特别在全球贸易体系中走上了“巅峰”,成为第四个崛起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一个称霸世界两个世纪的大国。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0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0 法国在其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以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范文,小编为大家推荐。欢迎阅读。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三百多年前,它凭借着路易十四的强大王权称霸一时,两百多年前,它依靠拿破仑的军功横扫欧洲,在19世纪,它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这里曾经孕育出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过各种社会理想的实践三百年来,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变幻总是能够听到它在大国舞台上发出的声音。法兰西,这个弥漫着激情和理想气息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狱,巴士底狱被认为是专制王权的象征,摧毁它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这场革命被后世称作为法国大革命。绝对君主制宣告结束。 1661年,就在中国的康熙登基的前一年,法国的路易十四(1638—1715)开始临朝亲政。后人在这两位东西方的君王身上发现了诸多相似。同样是幼年称帝,雄才大略,同样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掌握着高度集中的王权,并借此将自己的国家带到了一个高度鼎盛的时期。凡尔赛宫,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正是当年路易十四表演绝对王权的硕大舞台。年

轻的刘易十四亲政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废除首相,一切国家事务的决定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然而这位君主去世72年后,大革命就推翻了曾经给国家带来巨大荣耀的绝对君主制。原因何在呢?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在路易十四亲政的54年间,打了31年的仗,国库被掏空,作为国家财政来源的税收逐渐成为矛盾的焦点。当时法国分为三个等级,贵族、教士、平民,前二个等级的人不纳税,并拥有一定的特权,平民只有工作的权利,并且还需纳税。特权阶层和第三等级的矛盾显而易见,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不断地战争需要的税收使得矛盾愈演愈烈。路易十四统治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绝对绝对权利的整个系统。君主专制已经向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 1774年,路易十六(1754—1793)继位,这是大清帝国正在安享乾隆年间的盛世,但路易十六却没有这么好运,先主留给他的难题要远远超过他的荣耀。为缓解矛盾,国王尝试着向特权阶层征税,这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国王成为了全体国民的对立者。为了解决财政危机,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召开已经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但是单个等级的愿望都落空了,愤怒的代表们提出制定宪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却解散议会同时调动大批军队开往巴黎,国王与民众之间最后一次协商的机会丧失了,革命以汪洋恣肆之态快速蔓延,民众不仅推翻了国王,而且以新的理想来设计自己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1000字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1000字 导语: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国崛起心得体会1000字文章,仅供参考!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1000字《大国崛起》这本书用敏锐的历史眼光和宏观的全球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

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发源地;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应当被视作国家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概念是要有逻辑支撑的,逻辑支撑是要有历史内容的。孟子曾对“大国”概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有很好的表述,他说“以仁假力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公孙丑上”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5页。)这里的“霸”讲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霸权”,而是有影响力的国家;所谓“仁”,讲的是国家制度,而“力”则是一个国家的现实国力。这样,大国崛起就应具备国力和制度这两个要素。其中,国力是资源转换形式,因此,大国首先应是资源占有和控制较多的国家。孟子的话,对现代国家崛起的研究,也同样适用。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了经济利益人们便组成各种社会集团,并以集团的名义展开阶级的和民族的斗争,这种集团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古代国家内外关系以血统皇权维系,近现代国家内外关系则以法权意义上的主权维系。这样,主权就成了现代“国家崛起”理论的逻辑起点。与人要吃饭的道理一样,国家更是一个汲取资源的强力系统。国家的崛起需要资源支撑。这样,国家存在所依赖的资源则成了“大国崛起”逻辑演绎的第一环节。由此便派生出如国家力量、国家权力、国家权利、国家制度和国际民主等概念系列。概念是逻辑演绎的“纽扣”。但是人毕竟与动物不同,人在吃饭的同时,还是要思考的;国家在需要资源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形态和相应的社会制度。物质资源,尤其是战略性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与极难再生性,决定国家间的关系是一种绝对博弈关系,但是绝对

博弈中可能出现的绝对“零和”结果,又使人的绝对博弈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变为相对博弈关系,在各自国家力量的边界寻求理性和解。一张世界地图,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崛起本身并不仅仅是国家为获得资源释放国力的物理过程,确切说,它更是一个政治过程。国家政治是国家力量的理性使用。亚理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辩证法是逻辑演绎的科学方法,人类自觉运用辩证逻辑的能力是理性的表现。国力是国家崛起的基本条件。国家力量的核心当然是军事力量,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版1975年版,第819页。)但是,国家军事力量是要有边界的和不可透支的。这是因为国家可控资源是稀缺和绝对有限的;除非这个国家将全世界的资源拥为已有。但这样就会出现一国与所有国家相对立并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悖论。历史表明,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衰落于世界性扩张。对已崛起的大国而言,其衰落速度与扩张程度为正比。德国俾斯麦在主权统一问题上不惜铁血,但在统一后,尽管德国已有了令整个欧洲望而生畏的武力,但此时德国外交却表现出少有的温和并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幸的是,德国威廉二世及后来的希特勒放弃了这种与大国交好的温和外交政策,走世界扩张和无限透支武力的道路,这又使德国在大战后惨被肢解。二战结束之初,美国也曾表现出全球武力扩张的倾向,朝鲜和越南战争透支了美国的国力,并造成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衰落。尼克松上台后迅速果断从越南撤兵,收缩国力,此后美国国力再次恢复并持续继续

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

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

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 导语:看完《大国崛起》纪录片12集,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欢迎阅读参考。 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打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发达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

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波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18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大国崛起观后感350字听说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爆流行,有口皆碑,于是借了碟看,末了还不忘刻录下来。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天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

大国崛起读后感

改革为先 ——读《大国崛起》有感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五百多年的时刻里,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几百年来,历史的尘烟逐渐消散,但为什么葡萄牙、荷兰这些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不及中国一个省的国家能成为历史上的殖民大国,又为什么昔日的大国都仅能维持百年左右的霸权?这些不一样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回顾五百多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历来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国家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是依此换来了国家的强大。 到了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重大创伤。但二战后德国人能认真反思历史,勇于悔过,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也打动了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人民。“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书中让我强烈震撼的还在于几百年以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取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强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透过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实现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宣言和三权分立、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等无不如此。因此,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 说起制度改革,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可能更有启发好处。熟悉近代史的人都应记得,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分别经历了两次革新户外,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中国经历了洋务户外。其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事实上,为了学习西方进步国家,中日甲午战争几年后进行的百日维新户外,由于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阻挠,昙花一现般地也失败了,中国再次失去了革新、发展的机会。 改革开放真正解放了生产力,真正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三十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我们要继续改革!

大国崛起读后感 法国

法国 ——激情岁月同绝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法国的开始是贵族王权的专制统治。 有专制封建统治的地方,就一定有阶级的矛盾,而矛盾的升级想必就是底层的反抗。而在早期的欧洲,法国人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监狱。监狱里当时只关押着7个人,但是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天,牺牲了98个人。因为巴士底狱被认为是专制王权的象征,摧毁它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有象征意味的行动。确实,路易十六的专制统治在极大程度上对第三阶层的普通劳动者可以说是苛刻的剥削。在不断抱怨的同时,通过启蒙运动思想的熏陶,劳动人民自然产生了夺取政权的念头。人民应当是国家的主人: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然而简单的起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带来的弊病。法国人民随即颁布了《人权宣言》:它彻底的否定了旧时代的王权、皇权和特权,并确立以人权和法制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1789年8月从巴黎传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整个欧洲。人们交流思想,传播平等自由意识。 欧洲的其他封建国家开始不安起来,战争一触即发。法国随即启用拿破仑,在以武力征服欧洲各国的同时,宣扬着法国的先进制度法令,使得整个欧洲成为法国的天下。但是,靠武力征服的国家统治不稳定。欧洲国家的人民先是接受了这种法案,但又恰恰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选择了反抗。 滑铁卢一战,拿破仑的辉煌不复存在。法国人民明白了: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但是,一个鼎立世界的大国毕竟还是需要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二战期间,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又一次开启了法国的黄金时代。 今天的法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强国。而在激情的背后,则是法国人民对和平、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金一南观后感“百年沧桑,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报告会,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2016年11月在的一次演讲视频,让我不禁泪流满面!新中国一路走来是如此得不易,100年前多少仁人志士尝试拯救山河破碎的中国,他们前赴后继,无畏无惧,九死一生,真可谓惊心动魄! 多灾多难的中国之所以屹立不倒,只因不同时代都有中华民族的脊梁出现,这些民族之魂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奉献了自己的人生,无私无畏,只为救国图强。 我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只在历史书上模糊而知,我不知道我们的先辈是如此得担当,如此得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寻找一条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光明之路,路在何方?! 当我的心与先辈起来时,心中隐隐地痛,在车上痛哭了一场。他们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现如今我们不配做他们的子,因为我们活得没有担当! 良知之心是如此地柔软,如此地易痛,如此地易感,当心渐渐开始光明起来,那一刻我触到了先辈的心灵,致良知唤醒了我那颗久被尘封的心! 当年四万万中国人就如一盘散沙,没有国家观念,没有民族观念,没有组织观念,人民的心在昏睡。当年抗日英雄靖宇被身边的人出卖,很多人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只有功利。老乡劝靖宇不如投降,靖宇说过一句话:“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

吗? ”惊天动地的一问,视死如视归,中国的脊梁就是心中的那份担当。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十三人,有的牺牲、有的叛变、有的被开除、有的当汉奸,最后只剩下了两个人从头走到尾:和董必武。 几十年之前,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如此艰难,没有红地毯,没有夹道欢迎,不尽的流血牺牲与叛卖,为了什么?为了这个民族,为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觉醒! 说:“没有,我们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们的先辈如此轰轰烈烈、前赴后继,而我们如今做了什么?我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什么?此心被问得实在惭愧,此心被问得生生地疼! 历史选择了党,人民选择了党,一路走来,今天我们物质富裕,丰衣足食,但我们又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无尽地迷茫,路在何方?! 是醒来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先辈肩膀头子很硬,扛过来了。中华人民国前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三十年需要我们醒来,继承! 担当!中国梦需要我们的脊梁! 如今的我们,肩膀头子也要像先辈一样很硬,扛起我们的责任,祖国再也不会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啦! 我接受了一次真正的心灵洗礼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老师们的觉醒和对我们的唤醒,我要去入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后代子,只为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肩膀头子硬一回,像先辈一样成为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读书心得 《大国崛起》一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按时间的梯度,根据9个国家的发展历程,用9个章节分别加以描述。各个国家的诞生发展都注意结合特有的地理文化及其民族特性加以剖析,让读者了解这些国家崛起的关键因素;也着重对那些纵横驰骋在历史星空、永驻各国青史的时代伟人、民族英雄进行浓重描绘,让读者领略伟人特有的时代意义;在勾勒各大国崛起历程这一宏大历史画卷的同时,不忘从地缘政治、民族性格等角度探寻大国的兴衰规律,给读者以启示。当然,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目的—“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不难看出,此书受到众多中国读者乃至学者的喜欢有其必然之原由。 不过,从国际关系史专业的角度以及本书的编著目的出发,本书的内容编排仍有美中不足之处。 一是探寻大国兴起的过程中,南征北战、刀光剑影,“伐交”不断,然而“攻心”却略显不足。换句话说,书中所描述的大国崛起历史,更多的是突出以军事与经济力量为主的“硬实力”的重要性,而对美国以制度、人权价值观等“软实力”缓解崛起过程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压力的分析却不尽充分,尽管在法国那个章节中多次提及以“理性”、“人民主权”为主旋律的法国大革命精神对国际关系

的冲击力,但是法国大革命里面是什么精神内核,这些内核又以怎样一种作用机制冲击欧洲旧制度?这些问题并没有得以详尽地回答。其实,本书中书写的9大国,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大国都是民主制度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完善的民主制度在推动西方国家政治进步、经济发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既然是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审视大国的先进之处,像美国的《人权法案》、法国启蒙运动及其影响下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实质就应该正面地、具体地加以阐述。作者已经总结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全球化早期背景下的“接合部文明构架”,那么跟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其潜台词是否就是苏联的僵化体制、民主的缺失导致这个大国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很重视苏联解体对我国发展前途的影响,由此我们一直在摸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我国争取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发展自我,实现和平崛起。对此,中国似乎可以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身上找到灵感。在美国学者约翰·伊肯伯里的《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受到他国的集体攻击,或者说没有陷入“安全困境”,而且战后美国的发展模式深受西方国家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建立霸权、维持霸权过程中强调民主、人权观念与自由制度等“软实力”的栽培。“软实力”将美国武装成一个“仁慈的霸权(帝国)”,这头“温和的大象”凭借其先进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一种“合作性权利”和吸引力,并与西方的工业体系融为一体,从而固化了美国网络式的同盟关系。历史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特别是那些正在追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其发展过

大国崛起观后感2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2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一)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九国为题材,解读15世纪以来这些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国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九国说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 一:对外扩张的历史 二:殖民统治史 三:资产阶级革命史 四:工业、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史 五:对世界近代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对比现在的中国,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与他们有所不同。目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信息革命是当前的标志,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国家的整体提升,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崛起,中国就要学习各国崛起的优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竞争力,使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素质继续提升。 美国虽然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力在逐步衰退,钢铁工业和重工业制造业在失去,就业压力增加。但是我们业应该看到美国仍然处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科技竞争力还是很强,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储备的实力,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来说,仍然是一流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实现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继续主导经济改革,让中国的市场继续成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全世界在经受经济危机的创伤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潜力,成为了各国的救命稻草,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带动各国走出世界危机。而中国也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投资,推动我国GDP水平的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想,如果再有10年,很有可能超过美国,实现经济总量的新腾飞。 最后,我们要继续进行科技创新,实现产品核心的技术的掌握。创新能力是当前各国科技水平的体现,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看你是否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目前,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的新阶段,创新力成为各个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法宝,因此,只有我们不断的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先机。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5 篇) 导语:观看《大国崛起》,让我揪心。在我们读过的书本中,常说伟大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地大物……,多少年来,我们为此陶醉。看过此片,对照十五世纪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如梦初醒,不无遗憾!以下是XX整理的大国崛起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心得体会央视二台播出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为主题,通过全球的视野,讲述了500年来9个世界性大国兴衰历史变迁。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以及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整部纪录片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我在领略了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也让我对建邺之崛起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珍惜历史机遇 观看《大国崛起》,让我揪心。在我们读过的书本中,常说伟大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地大物……,多少年来,我们为此陶醉。看过此片,对照十五世纪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如梦初醒,不无遗憾!说有遗憾,因为在

人类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领先世界的辉煌,有过崛起的机遇。早在1405年郑和的船队就已经乘风破浪,远航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了近一个世纪。只是当年的郑和带领着大船队,只是去宣扬我泱泱大国的实力的,宣扬过后,就回来了,啥事都没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小国却是带领着坚船利炮,掠夺着各地的财富回去把他们的国家建设成“大国”。人类进步的机遇是有限的,谁能抓住,谁就会抢得先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这些弹丸小国之所以称之为大,正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机遇。 历史像一面镜子照映这我们的今天。时至今日,国家在崛起,地区在发展。如何在南京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中使建邺进入前列,关键是抓住新的区域调整这个关键机遇期。 二、解放思想 要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根本的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

精品-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5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5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1 有幸拜读了《大国崛起》这一著作,感悟颇多。 大国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必将经历时间、政治、文明乃至整个历史的考验,或崛起于经济的变革、或崛起于律法的审试、或崛起于战火的洗礼、或崛起于科学的考教、抑或思潮的涌动、大道的铸就;但无疑从世界天堑被打破的那 一天起,所有国家便不得不停止那些自我演绎的的故事,开始主动或被迫地相互的审视、交流、碰撞。那些拥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国家出现了,他们推动着世界向着“既定”的剧情走去,演绎着伟大的史诗,把握机会,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衍变为世界性强国。 大国,是一个不单单以领土为衡量标准的词汇,更是对其国家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任何单一的、单调的因素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强国。单纯物质层面的丰富是苍白的,其不仅要有规模、能力,更应该形成一种吸引力、内部凝聚力。也就是说一个大国外部的崛起,源于内部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其内部力量的外延。而这种内部力量往往取决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不妨来看,莎士比亚、牛顿、亚当斯密的名字共同镌刻在了英国崛起的道路上;法国的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雨果、居里夫妇等一系列代表引领法国文化的伟人。文化可以打破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行进。

除此以外,制度的创新,也足以奠定大国的地位。近五百年来,只有三个国家先后建立起世界霸主地位——荷兰、英国、美国。他们先后建立、确定、完善、创新、改良着世界市场经济的模式。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保障经济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内阁制、议会制,长久的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走向强盛和现代化都不能刻意模仿其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必须从万千条途径之中发现并坚持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懈践行。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向强盛国家的开端。正如俄罗斯、德国、日本,他们选择凭借国家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国家凭借刚刚重建后国家和政府的强大影响力,塑造社会形态,与英美等凭借社会推动国家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完全不同。 成为一个大国,或许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难题,是一个有着无穷多解法的永恒之谜。但只有那些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历史总是率先选择第一时间适合其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回顾当下,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而今活跃的强国依然是当年的那些大国,他们率先完成了现代化早已领先于时代,向着未来的更深处去探求人类的命运。 当然,自从大航海的航道把地球割为两半的时候有些事就已经注定。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般残酷的鲜明,大国崛起所依靠的恰是对殖民地的扩张、划分、掠夺。那里的人民享受着与殖民国完全不同待遇,他们所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土地和丰

大国崛起之荷兰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荷兰观后感 13个大国崛起全过程,各具特色,应该来说,对中国借鉴意义最大的,是荷兰。 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这就是荷兰。 八百年以前,荷兰还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荷兰人创造了奇迹。 那么,荷兰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从十四世纪开始,荷兰捕鱼业渐渐发展,从而也推动了荷兰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行为的发展。随着商业程度逐步加深,于是荷兰人民形成一种经营意识。17世纪,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积聚了巨大的财富,经济的发达支撑起荷兰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 荷兰可以说是和平崛起的“典范”,这对于如今的中国来说,恰恰是需要借鉴的。中国多次强调和平崛起,正是因为如今的世界局势,如今的国家实力,依靠侵略与掠夺是没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大国的。中国现在政治安定,国内外环境都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是指中华民族全面崛起,包括经济崛起、政治崛起两个层面。从经济崛起上来说,中国应该像荷兰学习。经济层面的崛起包括经济的崛起、自主技术与品牌的崛起、资本与金融的崛起。而这些,正是中国应该努力的方向。就经济这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足以影响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就经济这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足以影响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中国经济的内在力量之强大是一定会驱动中国崛起的。 然而,我们不能光看荷兰的崛起,我们还应该看到它的败落。荷兰的败落告诉我们:没有强力的集权,没有领土的野心,没有强大的政治庇佑的生意人,注定不能长久。利令智昏,使在商业领域屡有建树的荷兰人在政治上幼稚得近乎可笑。如此小的国家,掌握了几乎全世界的海洋,以国力和人口为主要构成的物质实力显然适应不了如此显赫的权柄,一定需要非凡的智慧才玩得转身边虎视眈眈的豪强,但他们似乎并没有从稍早一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尤其是葡萄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