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

平之间的差异。

2.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能力的信念。(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

判断)

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

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

4.习得性无助: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

行为。

5.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6.陈述性知识;是指能用词汇或者其他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用来解释“是什么”的问题。

7.长时记忆:永久性的记忆存储,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生。

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更高些,而

从事比较困难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9.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哥马利翁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况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

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0.负强化: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1.惩罚: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P12)

(一)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后来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大纲》

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

(二)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验、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的统治

?程序教学、教学机器(50年代)

?杜威:“实用主义”、“从做中学”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独立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一时期的内容和体系包括: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体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四)完善时期(深化拓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融合新的发展成果和趋势(布鲁纳1994):

?主动性

?反思性

?合作:合作学习

?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视

2.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

?亲密对孤独成年期

?精力充沛对颓废停滞中年期

?完善对失望老年期

3.大脑的分区、功能及特色:(参见P123表格)

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

左半球:①控制身体右侧②以序列的和分析的方式对输入进行加工③时间知觉

④产生口语⑤执行不变的和算数的操作⑥文字和数字(作为词)方面的识别

⑦积极构造虚假的记忆⑧对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寻找假设⑨善于引发注意以应对外部刺激

右半球:①控制身体左侧②以整体和抽象的方式对输入进行加工③空间知觉

④通过姿势、面部表情、情绪和肢体语言表达语言⑤执行推理的和数学操作⑥面孔、地点、物体和音乐方面的识别

⑦回忆根据真实⑧将事情放置于空间模式中⑨善于处理内部加工

4.行为主义理论: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具体参见P134)

5.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一般来说学习效率和学习动机遵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6.什么是二次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的强化

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

简答题:

1.皮亚杰的认识发展观(具体参见P30—P36)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皮亚杰认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即认知发展源于儿童的动作。

儿童的动作来源于何处呢?皮亚杰认为,初生的婴儿具有从遗传得来的反射活动,如吮吸、抓握、眼睛注视外物等。被称为遗传性反射的动作图式。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以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了一个初生婴儿的智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已有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如,从吃奶改为吃饭,就需要儿童改变原有的动作图式或结构,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个体的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表现在其阶段理论上。他认为:

第一,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各个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有一定的次序。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顺序不变。

第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它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

第三,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第四,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之间有着质的差异。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婴儿或年幼儿童通过他们的感觉和动作技能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手的抓取、嘴的吸吮;被动——主动;无语言、符号

这一阶段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9-12月获得)

上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

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

2、前运算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思维特征:

表象、语言、符号的出现;

“万物有灵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自我中心”:认为其他所有人都有和自己相同感受

不可逆性、不能完成“守恒”

自我中心主义并未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皮亚杰举一例说明之。

一天,两个男孩子和他们姨妈一起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大一点的七岁男孩子挑选一串珠宝类的精美工艺品,三岁半的男孩子,选择一辆小汽车。这个小男孩并不是自私或贪心,他小心地包好礼物,带着期待妈妈喜欢礼物的表情,把它交给妈妈。他的行为是“自我中心”的,他没有考虑他妈妈的兴趣与他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这与自私决不能等同。(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的运算意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思维特征:

掌握“守恒”;不能抽象思维

皮亚杰举了这样的例子: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黑些,问儿童:"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这个问题如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则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难以正确回答。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分别命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年,提问者再将布娃娃收藏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黑。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故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生理上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

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和文化

自我调节:同化和顺应

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思维方面:动作、表象、具体事物、抽象概念

言语方面:自我中心语言;语言的发展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2、维果茨基理论

(一)、心理发展观

基于两种观点:1、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2、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是文化历史所创造的、用于帮助人们思维、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符号,如语言、写作系统或计算系统。

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

在维果茨基看来,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原因

(1)心理发展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四)、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1、教学支架

支架教學模式:教师做–学生观察——教师做–学生协助——学生做–教师协助——学生做–教师观察

教学支架有5个基本功能:

(1)提供支持(2)具有工具的性能(3)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4)使学生能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

2. 交互式教学模式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交往和教学支持在学生逐步发展技能的过程中的作用,帕林卡萨和布朗据此开发出了一种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首先,教师示范所要完成的活动然后,教师和学生轮流扮演教师

3. 同伴合作模式

同伴合作反映了集体行动的思想,当同伴合作完成一件任务时,他们分享到的社会交往可以起到教学指导的作用。

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社会交互与内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这对认知学徒制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学徒制中,新手与专家近距离地一起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活动。

学徒制强调社会性互动的作用

3、埃里克森理论发展的八个阶段对中小学教育启示

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制约

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个体发展贯穿人生全过程,存在阶段性,每个阶段有特定的任务

1、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

亲密对孤独成年期

精力充沛对颓废停滞中年期

完善对失望老年期

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埃里克森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2)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指导,帮助受教育者顺利发展。

小学生处于勤奋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中学生:

(1)教师要避免将学生简单地看作“孩子”,而应当作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想法

(2)教师不能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

(3)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明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体验并解决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同伴关系的影响

4、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学生各自特点

场独立性(FI)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极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对学生的影响

场独立性的人善于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概括化程度高。

场依存性的人能够解决熟悉的问题,喜欢学习具体的知识。

但相对场依存性的人和相对场独立性的人的区别不是在学习能力上,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上,他们的学习能力或记忆能力并无显著不同。

5、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物,但它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稍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也就是有机体必须先作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

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

学习可以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6、成败归因对学习产生怎样影响

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

能力和努力是个体内部的原因,而任务难度与运气是外部原因。

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

下表是四种归因以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解释。

控制点和自我效能感

控制点是归因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控制点中的“点”主要是指定位。一个将控制点定位于内部的个体会认为成功或失败是由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造成的。一个将控制点定位于外部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运气、任务难度、他人的行为等因素导致了自己的成功或失败。

内部控制通常被称为自我效能感,即认为自己的行为起决定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就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而言,内部控制点较高者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研究还发现,控制点是学生学业成绩的第二个重要的预测源。(第一个是能力)

积极归因:把成败归于努力程度或方式方法,归于可以控制改变的原因。

消极归因:将成败归于自己的能力水平,归于无法控制、改变的原因。

论述题:

一.男女性格差异(从性格和智力上来谈)

智力因素:男生与女生的平均智力总体上是相当的。

男生智力低下与智力超常的比率都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智力发展则较为均匀。

一般认为:女孩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验中占优势。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男性经常用大脑灰质思考问题,而女性则倾向于用大脑白质思考问题。一般而言,与女性相比,男性大脑中涉及智力的灰质区面积是她们的近6.5倍。相反,女性大脑中涉及智力的白质区面积则是男性的近10倍。

男性擅长局部性处理要求比较高的工作,比如数学,而女性则擅长综合和吸收来自大脑中帮助加强语言技能的分布式灰质区的信息。

性格因素:男性的特点是独立、有主见、有进取心、坚强、有竞争心、对专业生涯的追求以及对家庭的责任等,而女性的特点是温柔、耐性、具有吸引力、善于与人相处等。

二.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自我效能感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原理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而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中小学生往往是因为缺失需要(特别是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缺乏学习动机(认知和审美的需要)如果学生没有感受到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方法:⑴教育者应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⑵采取适当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和审美的需要来增强学习动机

⑶给予学生实现自我的机会

根据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具有一下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方法:

①教学必须提供给学生关于他们的能力和自我效能的清晰和精确的反馈

②盲目的自信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造成更多的挫折体验

③对那些焦虑和不自信的学生尤其要赞扬和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

三.结合自己实际谈谈非智力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以下仅供参考可自由发挥)

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规律。当环境中的内外刺激引发学习者的各种需要时,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对这些需要作出评判,确定哪些重要、哪些具有实现的可能、哪些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当断定某种需要有价值、可以实现且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时,这种需要便转化为动机,推动学习行为发生;同时,学习者还会对学习行为的结果产生某种预期,产生目标期望。目标期望产生后,不仅能反过来促进需要向动机转化,而且指引行为的方向。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影响需要向动机转化的重要变量,而且还会对目标行为进行调节,使其不偏离目标价值。动机驱使行为,而目标则启动行为,行为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目标达成或没有达成。目标如果达成,行为成功,产生需要满足后的满足感。满足感产生后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层次较高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增强,原有的需要继续得到强化,行为持续进行;另一种是当层次较低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消失,原有的需要弱化和新的需要出现,原有的行为停止或被新的行为所取代。同理,目标若没有达成,行为失败,出现挫折感。无论行为成功还是失败,学习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对成功给予积极归因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失败给予消极归因的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自我效能感使人对今后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态度,习得性无力感则使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消极

态度,不管是自我效能感还是习得性无力感,两者都会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上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的心理状态。学生若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就会表现出认知活跃、情绪兴奋和意志努力,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其主要外在指标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当前学习任务的意识状态、集中与指向;情绪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对学习任务的评价、兴趣、爱好等;意志是面对困难时,能否顽强坚持下去的心理品质与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水平作出分析与判断。

智商(智力商数)——IQ

?1、比率智商: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如:一个五岁的儿童恰好能完成所有六岁儿童的题,则智力年龄为六岁,

IQ=(6/5)*100=120

?100——智商的平均数

?2、离差智商

?IQ=100+15Z

?代表测试者在人群中智力水平的相对位置

?100——群体智力的平均数

?Z——标准分数(代表智力的离差)

?比如,一个智力测验的平均分为75分,标准差为5,得75分的智商为100,得80

分的

?Z值为(80-75)/5=1,则IQ=100+15*1=115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其特点是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和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的实施和总结与反思。 2.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其特点有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高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 第二章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5.图式: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6.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7.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 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第三章 8.偶发记忆: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记忆的目的性较差,在记某些材料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记住,而将一些重要的东西忘记了,这就是偶发记忆,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记忆现象。 9.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障碍和(或)多动为主要症状的身心疾病。(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仅仅出现注意障碍,有的则会活动过度,而有的儿童这两个问题都会出现。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对所有的事物或活动包括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均无法集中注意力;活动过度主要表现为冲动、多动、情绪不稳定、控制力差、无法安静下来等等。)第五章 14.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word版本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 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 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 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 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 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 15岁,初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 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 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 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 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 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 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 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 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 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 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 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 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 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 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特 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 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 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 从“经验型”向“理论型” 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 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 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 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 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 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 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 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 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 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 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 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 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 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 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 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 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 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 (二)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 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 在“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 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 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 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 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 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 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 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 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 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 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 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 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 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 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 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 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 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 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 期思维开始萌芽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 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 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 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 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 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 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 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 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 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 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 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 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 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 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于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 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 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 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 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 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 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 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 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 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 平。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 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 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 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 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 阶段理论(见书P20-21)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 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 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 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 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 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 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 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 发展和形成)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 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 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 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 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 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 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 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 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 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 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 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 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 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 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 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 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 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 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 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 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 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 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 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 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 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 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 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 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 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见书P27)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如何因材施教)P27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 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 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 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 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 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 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 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 征) 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 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 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 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 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 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 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 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 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 定义说明: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变化;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 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 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 习有本质的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 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 的; 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 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 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 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 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 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 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 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 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 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 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 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 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P32-33)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 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 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 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 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 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 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 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3、我国: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 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P34-43)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 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 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 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 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 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 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 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 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 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 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 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 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 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 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 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 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 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 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 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 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 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 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 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 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 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 件作用论;(P37) 基本规律:(理解)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 作用论;(P39) 基本规律:(理解)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定义理解)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 规律的制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