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在21世纪的传播与影响

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在21世纪的传播与影响

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在21世纪的传播与影响
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在21世纪的传播与影响

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在21世纪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章绪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苗秀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也深感文人的时代使命,因而写下不少呕心沥血的作品,反映法西斯侵略者的罪恶和带给人民的苦难,供后人借鉴。但时至今日,法西斯侵略者幽灵还不时蠢蠢欲动,苗秀的作品是否还在负起这个镜子任务,他的苦心是否已付诸东流,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论文缘起。

近年来,日本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试图掩饰它在第二次大战的侵略罪行。在中国、韩国的政府与民间,都引发强烈的反应。唯独新加坡却波澜不兴,一些反应也没有。我去年读了苗秀的《火浪》,深为感动。我想日本对新加坡的残害,不可谓不深。如果有人读了《火浪》,而对日本的掩饰行为,仍然视若无睹的话,是相当不可思议的。由此使我决定研究苗秀的《火浪》等作品在今天的新加坡是否还有流传和影响。

2)范围与方法

本文目的是探讨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在21世纪的新加坡如何传播和产生了什么影响。战时生活小说是指叙写二次大战新马沦陷时期、新马地区内人民生活的小说。这里不包括以1937-41 年间抗战救亡为题材的小说。本文研究年限“21世纪”是指由2001年1月1日至论文截稿日期2006年9月1日止。论文方向将从以下三个方向进行,即探讨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流传价值、转播与影响。

研究的方法除根据苗秀本人的著作外,主要是从市面流通的书报,图书馆、学校教科书、学术论文和网络搜索等来取得传播和影响的证据。

3)苗秀战时生活小说传播与影响研究的当前情况。

对苗秀战时生活小说传播与影响的研究,搜集得到相近的资料有二:

1.Ng Siew Ai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s reflected in Singapore-Malayan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5-1949)”,(with Yeo S N), in P.Lim Pui Huen and Diana Wong, eds ., War and Memory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By Institute of South East Asian Studies publication ,2000。

2.丘柳川《中国抗战文艺与新马华文抗战文艺的比较研究》,新加坡文艺协会,2004 年版。

翻阅后发觉搜到的资料中,资料1是1995年国大东南亚学会为纪念和平60周年的研讨会上,由黄秀爱发表的论文。内容叙列战后新马有什么战时生活小说,小说的主题,扼要地介绍各主题的代表作品。作为揭露日军残暴的小说,论文介绍了苗秀的《火浪》,引述小说对市民在日军炮火下血肉淋漓的描写。资料2专注研究1937-1941年间的抗战救亡文艺。这两个资料都没有讨论到战时生活小说的传播和影响。所以本论文的课题是很有研究空间的。

第二章苗秀生平和苗秀的战时生活小说。

苗秀成长于贫穷与战乱之中,他的战时生活小说与他的身世有很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人说某一篇、某一段小说便是他的自传。本章将尝试从苗秀的生平、他的战时生活小说创作、这些创作的主题、艺术特点等整理出这些战时生活小说的流传价值。

第一节苗秀的生平。

苗秀原名卢绍权,祖籍广东三水,一九二0年出生于新加坡。幼年家贫,与父母聚居于牛车水。1七岁进入英校受教育。一九三七年出身任职银行书记直至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战争新加坡沦陷。一九四七年受聘为星洲日报翻译兼文艺副刊“晨星”主编。一九五五年受聘为华侨中学英文教师至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受聘为南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讲授“新马华文文学”和“文学概论”两门课程。苗秀在一九七四年离开南大后,过着退休的生活。一九八0年他因眼疾恶化辞世。

苗秀一生未进过华校,靠父亲的启蒙教导,自修苦学华文,终于以华文写作成名。一九三三年,十三岁的苗秀便以笔名“苍言”在“新国民日报”发表第一篇散文作品“苦闷”。次年发表第一篇创作小说“生活铁蹄下的俘虏”。直至新加坡沦陷前,他已以各种不同的笔名,在“南洋商报文艺副刊”、“晓风”、“狮声”发表了大量作品。战后,他继续以不同笔名发表许多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和散文。一九七一年八月,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获得新加坡共和国公共服务勋章。

苗秀的小说“新加坡屋顶下”已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另有一些短篇小说也被译成俄文和英文在外国发表。他是第一位显示了马华小说的成熟形态并产生了国际影响的新加坡小说家。2

第二节苗秀的战时生活小说。

战时生活和小市民生活是环绕着苗秀所有小说的两大主题,终苗秀创作一生,这两大主题一直追随着他的小说。论述苗秀小说而不谈及他的战时生活小说将是不全面的。

1)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创作概况。

苗秀以小说创作闻名,已出版的计有长篇小说《火浪》、《残夜行》,中篇小说《年代与青春》、《小城忧郁》、《新加坡屋顶下》,短篇小说集《旅愁》、《第十六个》、《边鼓》、《红雾》和《人畜之间》。其它非小说创作有《文学与生活》和《马华文学史话》。

苗秀以战时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超过他所有创作的半数。这包括他全部的两本长篇小说:一是27岁战后初年(1947)开始创作的《火浪》和56岁晚年(1976)出版的《残夜行》;三部中篇小说之二:25岁年动笔的《小城忧郁》和36岁时出版的《年代与青春》。此外,还有夹杂在短篇小说集《旅愁》里的《太阳上升之前》、《换朝》,短篇小说集《边鼓》里的《河滩上》,短篇小说集《红雾》里的《红雾》、《在途上》、《青春素》和《忌日》,约占他本人短篇小说创作的五分之一。这样丰富的战时生活小说创作,在新华作家中是再无第二人想。

2)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思想内容。

为何苗秀如此执着,把这么多精力放在战时生活小说创作上?其中原因有三:1)战时生活是苗秀亲身经历的生活,耳闻目睹的悲剧,身受其害的痛苦,都使他刻骨铭心。我们没有苗秀在新加坡沦陷时期的生活详情,但我们知道他曾经与赵戎靠卖“架央柴”为生,也领会到那是段鬼一般的昼伏夜出生活。3 2) 苗秀是有满腔正义感的读

书人,他便说过“我十分钦佩那些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的爱抱不平的英雄豪杰。”4他写《火浪》目的是要“暴露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与乎种种血腥的罪行,”5同情在侵略者铁蹄下饱受磨难的人民,歌颂一群誓与侵略者抗争的青年。 3)苗秀是有使命感的文人,有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他说:“我要把近三十年来,马来亚这个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动态刻划下来。因为我觉得活在这么一个时代里,却让时代留下一片空白,这是一种罪过。我还要刻划出那贯串在这些历史事变中间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凶涌波澜。”6 苗秀的小说,便是在这种精神感召下的创作。

他的重要作品《火浪》写新加坡在日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局势中,各阶层人民的凄惶百态,和城陷后人民在日军淫威下的悲惨命运。《年代和青春》、《小城忧郁》分别写日治时期城市和乡村人民过着的屈辱与抗争的生活。《残夜行》又是写日治时期小市民从马来亚州府涌向大埠讨生活的故事。苗秀本想接《残夜行》后写“天亮前后”的故事,可惜壮志未酬,便撒手尘寰。

对于侵略者的种种罪行,苗秀战时生活小说里都有细致的刻画。如《火浪》中的“大检证”、“大屠杀”,人群如何在牛车水集中营内受尽折磨,如何被迫通过四关的审问,审问后被拉到左或右边行列,距离虽只是几步之遥,却有生死之别。夏财副等一群人又如何给绑上大货车,驱往樟宜海滩,一串串的背水排开,任凭日寇用机关枪肆意射杀。日寇的狂轰滥炸的灾害,在《火浪》有这样的描述:

第二天一早,山芭的人们发现这个防空洞变了一个大窟窿。里面是一

片模糊的血肉。茶李树的残缺枝丫上,吊上一枝人腿,像猪肉档挂着

的猪蹄子,还穿得有一支白帆布树胶鞋子。大伯公庙塌了一边,神坛

供桌上飞来一颗小娃儿的天灵盖,翘了一条小辫子,扎着一条红色丝

带子。7

但正如苗秀所说:“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与乎种种血腥的罪行,反映到作品里的,还不到千百分之一.”8

3)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人物。

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内容广泛,人物众多,除了知识分子外,主要写作对象是广大社会底层人物。其中有苗秀歌颂的仁人志士:如《火浪》里大义凛然,誓死反抗的梅挺秀、姚红雪;如《残夜行》里誓不受辱的妓女莎莉,《太阳上升之前》里的黑凤;如《年代与青春》里的地下抗日分子林秋,《小城忧郁》里的林铁山。有苗秀无情鞭挞的附敌败类如《火浪》的周梅圃,丁主任等。有苗秀寄以同情的笔触的知识分子如《火浪》的林玲、夏财副,《年代与青春》里的丁莹等,他们都是从起始的犹豫不决,最后转变为坚决的抗敌分子。更多的是写大动乱下的升斗市民,如《火浪》里的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方先生、方少奶奶,炸弹下牺牲的机器卡阿庄,樟宜海滩上给屠杀的木匠陈阿岜。或如《河滩上》上家破人亡的沙梅、阿代。《年代与青春》里的“我”、两樵等。也有悲剧中的喜剧人物如《青春素》里的机器卡王彪,他头发早白,给日本鬼子一巴掌打翻在地,嫌他老迈,却因祸得福逃过鬼门关,免得被拉去当炮灰。

这些底层人士都曾是活在苗秀生活圈子里的人物,所以他们在苗秀笔下都如此活灵活现。

4)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艺术特色。

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和他所有其它小说一样,都极注重故事情节的建构。他的一个显著的叙事特色是倒叙手法的灵活运用。为使情节

更为紧凑,情感冲突更为尖锐,他往往利用倒叙的手法,把故事压缩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空间内。就以短篇小说《忌日》为例,故事仅是写在农历年初一的早上,一个老太太躺在床上悲痛万分,为哀悼儿子的忌日而绝食。但忌日的整个来龙去脉,却在老太多个层次的回忆中展现。第一层倒叙是在忌日当天回忆五年前老太带空棺到监狱为儿子收尸,从监狱里再展开第二层回忆倒叙儿子被抓去那一个晚上的情景,然后转回老太收尸后再回忆五天前探监的一幕,叙述最后返到年初一早上倒叙侄儿阿庆八月前突然失踪的事。如此苗秀便把侵略者带给老太四个最痛苦的日子,在最短时间内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精练的广东方言运用是苗秀小说的另一特色,尤其是用在人物的语言上面,更能反映战时情势之危急,也突出人物在生死关头的内在品性,使读者如闻其人,如在其境。例如《火浪》里的一段:不知得什么时候,突然像天塌下来似的轰隆了一下,他方先生打睡梦

中惊醒过来……他老下意识地冲着那个已经打床上爬起来,揉着惺

忪睡眼的方少奶奶喊起来:“喂,空袭来了,空袭来了!”

那个不晓得是不是还没有困醒,她爬前一步,伸手扭亮了电灯。

“喂,唔开得灯,同你讲是空袭,你重开灯!”

“你撞鬼了嘛!那是雷公响吧了,悌你大惊小怪,真系困懵你。”

活现了空袭时小市民的惊慌失措,方先生的心细胆小,方少奶奶的泼辣霸道。

第三节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流传价值。

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在当年以至今天都有很高的评价,苗秀的贡献与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就以创作成果而言,据李廷辉《新马华文文学大系》,战后二十年间,在新马出版的华文长篇小说只有八部,

而八部之首便是苗秀的《火浪》9;中篇小说34部里,苗秀便有三部;短篇小说1188篇中,苗秀也占有30篇。创作之丰富,居战后新马华文作家之首五名内。10处于急功近利,华文、华文文学不受重视的社会里,苗秀仍然默默耕耘,坚持文学的价值,率先交出掷地有声的作品,他对战后华文文坛的重大贡献,是毫无疑问的。1971年他获得了新加坡共和国公共服务勋章便是一大明证。当然,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批评家的评论至为关键。

1)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评价。

自从苗秀开始写作以来,针对他的小说的评论文章不在少数,以下只举比较详实的批评为例:-

1960年,赵戎这样写:“苗秀的艺术风格是独创的,手法的高明,刻画的细致,可谓无人能及。对人对事的描写,都不袭前人窠臼,且又生动感人,可说是登峰造极的了”。“东北作家端木骐良的《大地的海》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长篇创作,曾轰动一时,苗秀的《火浪》底成绩是超过他们的。”11

1970年,黄孟文(孟毅)说:“苗秀与韦晕可以说是战后新马小说界的双杰。……他的小说有很强的故事性,使人非一口气把它们读完不可。而读完之后,你会觉得作者在小说的布局结构方面确有过人之处,其情节之发展,常常使人料想不到,绝不呆板单调。这是苗秀小说成功的地方。”“苗秀还喜欢在他的小说的人物对话中,掺入一些粤语方言。……他的绝大部分的小说,在使用方言口语这一方面,都很恰当,增强了作者的艺术风格。”12

1991年,陈实这样写:“迄今为止,新加坡华文文学中,还没有多少作家写出过像苗秀那样反映重大社会历史变迁和那么广阔社会生活场面的作品,这是他留给新华文学的一份不朽的文化遗产。”13

1999年,刘笔农这样写:“我向来推崇苗秀,他不但小说写来内容扎实,技巧高超,短篇小说固然优秀出众,摆在华文小说世界内,绝不较中国作家逊色,而中篇小说《新加坡屋顶下》、《年代和青春》及《小城忧郁》,更让人拍案叫绝。至于长篇创作《火浪》,有位英年早逝的大报总编辑就曾当众称苗秀的《火浪》及赵戎的《马六甲海峡》,是新马文坛的两部史诗,他更说,这两部作品的辉煌成就,让新华文坛感到骄傲。”14

2003年,周宁这样写:“姚紫是个高峰,苗秀也一样。苗秀是位有艺术气魄的作家,他以反映大时代为创作宗旨,力图在小说中贯注一种史诗精神。....苗秀是最能代表新华小说的作家,除了他的创作水平外,他作品中展示的热带风光与南洋化的华文风格,也是独具特色的。”15

半个世纪以来,苗秀的创作都得到国内外作家、学者的推崇,自然不是偶然的。

2)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流传价值论析。

结合前人的评价,苗秀的战时生活小说的流传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故事背景史实有近乎报导文学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对后世有高度的启发作用。

故事里的大时代风云,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所耳闻目睹的历史史实。故此,他小说里的大时代事故固然与历史档案16是一致的,而细节的描绘则比历史档案更为深刻。“大捡证”在《火浪》里的惊心动魄场景,便是一例。张純如写《南京大屠杀》,必须经过实地採访,捡视前人实录等间接资料而成。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已在法俄战争后50年。两人都未有经过作品中战火的洗礼。“大捡

证”时,苗秀是二十二岁的小伙子,庆幸他能闯过四个鬼门关,逃出生天,我们才能读到他的作品。苗秀作品的艺术价值固不及《战争与和平》,但历史事故的确凿可信,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故此,法西斯侵略者可以抵赖《南京大屠杀》,却不能抵赖他在新马犯下的罪行。因为这些罪行都一一再现在苗秀的战时生活小说里,铁案如山,苗秀便是目击证人。日本越是要模糊历史,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的价值越高。

2.倾注浓郁情感的笔法,史诗一般的叙述。

由于在大时代里翻滚的不是别人,而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一个有强烈创作使命感的现实主义作家。所以,苗秀对他笔下的人物事故,总不自已地投入强烈的爱与憎。在《火浪》里,他对日机空袭后血肉横飞场景的深刻地描绘,是为对法西斯侵略者发出的严厉控诉。《红雾》里地惨天愁的故事,对弥漫在整个大地上的气氛,苗秀用最深沉的笔触来描绘:

阴惨惨的天空,老是一块灰白一块黯黑,沉甸甸的压住那些绵延起伏

的小坟岗和林梢子。……几株粗壮的古榕给炸去了半截,剩下几段焦

秃了顶的木樁子,凄惶的伫立在那里。赤道带的特殊性迷雾,开始弥

漫了这一带的山岗、胶林。这迷雾,反映了燃烧着的半红的天边,渗

混了一种红澄澄的色素,让人想到了血,不错,这人间正淹没在血泊

里……。17

《火浪》、《年代与青春》和《小城忧郁》可以说是苗秀的战时生活小说三部曲。里面人物众多,事故纷纭,对新马沦陷前后的重大事件都有全面而深刻的描述。日军在马来亚关丹登陆前社会的抗日

救亡运动、登陆后英军的兵败如山倒、炮火下一片混乱的社会,和沦陷后的大捡证,大屠杀,榨取奉纳金,和一连串的暴政如宪兵部的酷刑、烧芭、拉夫、强抢妇女等事件,有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都一一得到反映。这样史诗般的作品,在新马作家中固然是绝无仅有,即使是在中国文艺作品中也不多见。

3.苗秀战时生活小说是实践新马华文文学南洋特色的急先锋之一。

1948年周容在吉隆坡《战友报》发表《谈马华文艺》,掀起了马华文艺独特性与侨民文艺的激烈论争。周容在文章里以强而有力的口吻指出马华文艺与侨民文艺截然不同的关键,宣称马华文艺必须反映此时此地的现实。18论争的结果使新马华文文学从侨民文学中解放出来,确立以新马社会为创作对象的正确方向。参与这论争的人甚多,但身体力行的却很少,苗秀便是少数交出作品的一个。早在1945年,他便在《南方文艺》发表过小说《古城内外》,是为中篇小说《小城忧郁》的初稿。1947年,他开始在《晨星》连续发表后来是长篇小说《火浪》的篇章。19这些都是富有热带风情,深入社会,用新马的语言,写新马的风物的文艺作品。作为新马华文文学史上先驱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一点便有流传的价值了。

总括来说,无论从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哪方面去衡量,苗秀战时生活小说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第三章苗秀的战时生活小说在21世纪的传播

在21世纪,文化的传播管道是多样化的,除传统的书、报等外,还有多媒体性的电影、电视、网上书本、网络图像等。本章将尝

试从调查苗秀战时生活小说单行本的出版、版本、销售数量;书店摆卖情况;图书馆有什么、多少藏本,借阅情形;教科书、报章、杂志的内容是否有引用、介绍;和网上情况来探讨这个课题。

第一节:单行本出版与售卖情况。

在决定单行本的初版与最后版本时,以国家图书馆的资料为准则,而参考南大、国大图书馆和书局藏书以断定是否有更新或更旧的版本。

1)出版情况,除去中篇小说《新加坡屋顶下》和小说集《第十六个》外,以下的出版都是或全部、或局部与战时生活有关的。

-1953,短篇小说集《旅愁》由南洋商报社初版,至今未有再版。

-1956,中篇小说《年代和青春》由南大书局初版,至今未有再版。-1958,短篇小说集《边鼓》由青年书局初版。

-1960,长篇小说《火浪》由青年书局初版。

-1962,中篇小说《小城忧郁》由海鸥书局初版2000本。

-1963 《小城忧郁》由新马文化事业公司再版3000本。

-1963,短篇小说集《红雾》由新马文化事业初版。

-1964 《小城忧郁》三版4000本。至今未有四版。

-1965,短篇小说集《红雾》再版。至今未有三版。

-1976,长篇小说《残夜行》由大地文化事业初版,至今未有再版

-1999,短篇小说集《苗秀小说选》由新加坡文艺协会初版。

-2004,《火浪》由青年书局再版简体本。

-2005,《边鼓》由青年书局再版简体本。

2)摆卖情况

以下是本年四月间走访各书店所观察到的情况。在调查苗秀著作摆卖的同时,也看看同是以反法西斯侵略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萧红的《生死场》的摆卖情况,做一个比较。

-远东书店,paragon shopping centre:没有苗秀的著作。只在一小角落摆卖新加坡的一般写作,内有容子的小说一本。

-大众书局,珍珠坊:有一特别摆卖新马著作的书架,但大都是时事、史地、应用、等书籍,純文学作品不过十来本,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全无战后文学著作,更无论苗秀的了。萧红的《生死场》倒有一部。

-大众书局,百胜楼:也有一特别摆卖新马著作的书架,也都是时事、史地、应用、等书籍,純文学作品是有的,全是当代作品,并无战后文学著作。萧红的《小城三月》却有三本。九丹的《乌鸦》也有三本。

-友联书店,百胜楼:内有两个摆卖新马著作的书架,可喜找到苗秀的《火浪》一本,赵戎的《在马六甲海峡》一本,韦晕的《浅滩》三本,林参天的《浓烟》和《热瘴》各三本。同时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十二部、《小城三月》一部、《选集》二部,九丹的《女人床》也有三本。

-上海书局,百胜楼:中国、香港、台湾的文学著作全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有三部、选集两部,只是完全没有摆卖新马文学著作。

-商务印书局, IMM:有一个本地文学书架,有一套三册《马华文学大系》,有丘絮絮、洛萍小说选,就是没有苗秀的小说。《萧红传》、《呼兰河传》各有两部。

-青年书局,百胜楼:有一本地文学书架,青年书局自己出版的《火浪》、《边鼓》自然具备,其他如《在马六甲海峡》、《浅

滩》、《浓烟》和《热瘴》也齐全。根据青年书局资料,

《火浪》再版后销售数量至今年不超过200本。

小结:总括来说,苗秀小说在60年代最受欢迎,《小城忧郁》连续三年三版。现在,《旅愁》、《年代和青春》、《小城忧郁》、《红雾》和《残夜行》都已是绝版书籍,书坊再难买到。幸而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的《苗秀小说选》收集了不少短篇小说,不至全部湮没。《火浪》和《边鼓》因青年书局再版简体本而得继续流传。但大多书局都并不热心推销,所谓四大书局(大众、商务、上海、友联)中,只有友联书局愿意摆卖。它们热心推销的,是更有号召力的如萧红的作品,和更有吸引力的如九丹的《乌鸦》。

第二节:图数馆的藏书与借阅情况。

调查图书馆的藏书与借阅情况主要倚赖图书馆的网上目录资料。国家图书馆的Online Catalog. 20国大、南大和教育学院的 On line public access (OPAC).21至于借阅记录则只有国家图书馆才公开。南大则尚有盖满日期的纸条贴在书后。

1)国家图书馆:

可借出阅读的计有《火浪》、《边鼓》和《苗秀小说选》。以上三著作都可以在中央国家图书馆和分布全国21分馆中找到。《小城忧郁》、《年代和青春》、《旅愁》、《红雾》和《残夜行》藏在李光前图书馆,只供参考,不能借出。至于借阅情况是否拥跃,应看下面图表:

统计表1 国家图书馆苗秀小说借阅记录表

图表显示《苗秀小说选》自1999年出版后有8本搁置在书架上超过三年没有人借阅。目前没有人借阅一本。最多人借阅是在去年7月间,共有10 本借出。《火浪》在2004年9月出版后便有5本搁置在书架上超过一年没有人借阅。目前全部只有一本借出。最多人借阅也是在去年7月间,共有18 本借出。《边鼓》只在2005年7月出版,记录显示图书馆在去年10月至11月间购置,在这半年内借阅情况并不拥跃,有将近35本搁置于书架上,目前也没有借出一本。

去年笔者修读《新马华文现代文学》一科,其中第二次作业的题目是“选取苗秀的长篇小说一部,并分析它的写作特色”,交卷日期是在七月初。当时笔者就往国家图书馆借取了《火浪》来阅读。我相信很多同学也这样做。由此可知《火浪》和《苗秀小说选》一时间在去年六、七月那么抢手,是和新跃大学有关,不是苗秀的小说突然间流行起来。不过,这也显现新跃大学对提倡新马华文文学的贡献。

2)各大学与教育学院的图书馆藏书情况表。

统计表2 各大学与教育学院图书馆苗秀著作藏书表

从上表可看到,教育学院图书馆收藏的苗秀战时生活小说算比较多,但也不齐全,缺了《小城忧郁》和《残夜行》。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又缺了《残夜行》、《红雾》和《旅愁》,据书后的借阅记录,《苗秀小说选》已放闲了半年。国立大学图书馆只有《残夜行》和《苗秀小说选》两书罢了。新跃大学图书馆就更什么也没有。在六月初检查时,以上全部书籍都未有被借出。

第三节:教科书的情况

考虑到苗秀小说常用大量广东方言,和不少坊间俚语如“刁那妈”、“合家铲”等,极不可能被选入低年级的书本里,所以对小学和中学,我只查阅了两个最高年级的教科书。同时也只捡视最新的版本,这些版本都是根据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而编。

1)小学教科书

统计表3 小学高级华文教科书内容分类表

(据2002年订课程标准,2004/5初版)22

检查小学五六年级的高级华文教科书,一共57个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中国历史/民间故事、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故事和“其它”四种。内容驳杂的“其它”占27篇,47 %,“中国历史/民间故事”则占21篇、40 %,新马文学则一篇也没有收进去,更无论苗秀的作品了。

2)中学教科书

统计表4 中学普通华文教科书内容分类表

(据2000年订课程标准,2004/5初版)23

《中学华文》(普通)课程教科书在新加坡是最被广泛应用的教科书。据“前言”说,教材的总目的除了是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外,也让学生认识及吸收华族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与小学教科书比较,教材的显著差别是大量采用了新马文学,在全部39单元中占了9个单元,合23%。新马作家包括宁舟、郭玉崑、何濛、庄淑昭、尤金和白荷等。其中4上的课本有《英勇的阿南少尉》一章,4下课本有《羔呸店》一篇,都描述了人民苦难的战时生活、日本军的凶残。几近苗秀《火浪》中的情景。

统计表5 中学高级华文教科书内容分类表

(据2002年订课程标准,2004/5初版)24

中学高级华文教科书是专为对中文有较高水平和兴趣的新加坡中学生而编。教材编写是以新加坡教育部2002年颁发课程标准所列的主题与副题、传统文化内涵、核心技能与价值观、以及理想的教育成果为依据。而且又根据五大主题而成。即:以人为本、家庭为根、社会为先、胸怀祖国、放眼天下。既然以传统文化内涵为编写标准之一,中国和香港、台湾文学便占了最大的分量,合全数单元37%。不过,新马文学作品仍占22%。新马作家、作品包括杏影、王窗梅、淡莹、梁文福(最后的牛车水)、艾禺、余云、黄孟文、张挥、罗伊菲、王润华等。值得注意的是,以战争带给人民苦难为题材的作品有两篇,一是黄孟文的《第18,475支香》,二是无名氏作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前者是叙述发生在南北韩国,主人翁因韩战而与父母南北分隔,五十年后终于越过三八线母子重逢的故事。后者则粗畧地讲述新加坡从沦陷到光复的经过,内容不够深入,自然也谈不上感人。为什么不选用一些发生在本地而于富文艺感染力的作品,例如苗秀的呢?

统计表6 中学高级华文辅助读本内容分类表(1999-2000年初版)25

根据“前言”,这套辅助读本是配合《中学高级华文》教材而编写的。它的选材标准也和《中学高级华文》无异。以华族文化为主题的篇章,占总篇数56%。入选新加坡作家作品并不多,只有陈晴山、苗芒、萧伊钏、君绍和潘思颖在正文,芸芜、尤金(南瓜情)、田思、周粲和王润华/唐爱文(潘受诗书论文集)在推荐读物罢了。和战时生活有关的作品有二:一是四上课本中林谋盛的故事《出走围城》,二是四下课本里的郁达夫散文《敌我之间》。

《出走围城》是写林谋盛在围城下与家人诀别的情景。文后有“推荐读物”是冯仲汉主编的《和平的代价》,推荐目的是让学生更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义。《敌我之间》是郁达夫在抗战期间写给日本友人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指责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强调中国军民不惜任何牺牲的抗战决心。选这篇公开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文后“推荐读物”是金志浩、郑泽青等编的《影响历史的演说》!却为让学生欣赏绝妙的演说技巧及高超的语言艺术。

统计表7 初级学院华文教科书内容分类表

(据2006年订课程标准,2006年初版)26

初级学院华文教科书一律选用散文为内容,其中中国作家作品占83%作者包括鲁迅、老舍、钱钟书、梁实秋等经典名家。新马作者入选的有梅国民的《峇峇漫谈》、王润华的《沉默的橡胶树》和梁文福的《最后的牛车水》。

苗秀不以散文闻名,这里找不到他的作品不是意外。不过,与战时生活略有关系的作品有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文章写作者参观了一个隐匿于新加坡闹市的荒僻日本人墓地。这里有排列整齐、等级森严日本将领和军士的墓碑,有隐姓埋名的日本妓女墓碑和一个客死异乡日本文人的墓碑。文章淡淡地讽刺凭经济蓬勃,意气风发的日本游客,当日在新加坡满街满巷,却不去看望这片墓地,不敢面对自己的历史事实。

3)大专教科书

新跃大学的新马文学教科书是杨松年编的《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它着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演释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对作家和作品多只轻轻一提,但对战时生活文学的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却意外地相当详尽。例如在对战争以及它所带给人民的浩劫,它介绍了丘天的《复仇》中一段新马沦淊前一片风声鹤唳景象的描述,它又介绍了苗秀《火浪》中一段新加坡在日军炮轰下一片火海的景象和一段市民在日机轰炸下号哭呼叫,血肉横飞惨状的描述;对日军展开的大检证,大屠杀行动,它又再介绍了《火浪》和《复仇》中的叙述。对刻画反抗英雄的文学,它又介绍了苗秀的《年代与青春》和《小城忧郁》。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 陈明珠、马飞跃 摘要:社会称谓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变化与会社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方面的变革,同时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21世纪,社会称谓语,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发展趋势 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开放型心态、包容精神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这时期的社会称谓语与开放、自由、追求时代个性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下面就它的类型、特点、出现的原因、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阐释。 一、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类型 21世纪社会称谓语分为四类:职务称谓语、特征称谓语、亲昵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具体内容如下: (一)职务称谓语 常用的职务称谓语有职业称谓语和职衔称谓语,下面分别介绍。 1.职业称谓语 人们由于职业原因所获得的称谓就是职业称谓语,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的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 (1)职场类称谓语 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金领、精英、白领、紫领、银领、白骨精、商花、CEO(首席执行官)CGO (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官)COO(首席运营官)CSO(首席安全官)CTO (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 (2)自由职业者称谓语 粉领(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悠客(都市中一些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转态中暂停下来,自主地控制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的一类人)威客(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自由作家、自由摄影师、网络歌手、网络自由人、SOHO一族(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家办公的人) (3)新闻媒体工作者称谓语 主持人、广告人、制作人、记者、编者、编辑、导播、摄影师、灯光师、DJ (4)娱乐圈内人士称谓语 导演、演员、歌手、星哥、星姐、模特、经纪人、大腕儿、大牌、明星、宣传大使、形象大使、爱心大使 (5)文艺工作者称谓语 作家、评论家、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 (6)服务行业工作者称谓语 导游、美容师、按摩师、发型师、空姐、礼仪小姐、公关小姐、迎宾小姐、啤酒小姐、按摩小姐、酒吧小姐、空嫂、月嫂、环嫂、小保姆、吧女、舞女、陪老女(陪伴老人读书、聊天、散步的女子)服务员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许晓悦 J12202007 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这是简单的对史学的一种定义,就是把史学定义为对人类过去所发生的活动的记录或研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不是指的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而是对历史存在的描述或研究,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可以说就是文学。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清朝著名的类书《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以不同的标准将国学分为不同的成分,而史学和文学就是其中的两部分。二者关系千丝万缕,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已成一种不成规矩的定律。 现代学者研究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从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入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不管是何史料,都有文学成分。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资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作为正史的《史记》犹且被认为是一部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国语》、《春秋》了。史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则其内容必定具有文学色彩,这说明作者在作史之时为追求文学有意无意的会加入自己观点,加入一些虚无的东西更加突出重点,为突出正面人物而贬低反面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刘邦时写到了离奇的出生及神话般的斩白蛇起义故事,其一些传说被记入史料只能看作是文学。张良遇黄石公授予兵法,也就更极致的表现张良的形象特点。在传述一个人物时作者也会写进去一些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史记》尚且如此,则春秋只能按经去读了,孔子在其中加入的个人观点也未免太多了。国语也未尝不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呢。 2.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必然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运动的生动的形象的再现,就必然包含着宝贵的历史认识成分,能够为人们理解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风貌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文学是认识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作家对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所谓典型环境,就是一定时代的历史的具体环境——由在该时代的生产方式制约下的社会关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相互交织而成。所谓典型人物,是说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应有高度的概括性,他能代表同一历史时代(即典型环境中)的同一类型的许多人。这样,文学作品所提供给人们的,就是由各种人物的生存方式、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交织而成的某一历史时代的特殊的生活画面,是给人们描述了一部关于某一特定时代的形象的历史,从而达到它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之崇高目的。 3.好的文学作品里面都包含有“历史”,这是史学工作者要加以注意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加深对历史时期、历史现象的理解。我们有时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知道了许多历史事实,但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着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着原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制表归纳四大古典文学名着,解决重点;②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与反封建的关系等问题的细致分析,突破重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着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①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化解难点;②将影视音像资料、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认知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红楼梦中人》 师:为筹拍版《红楼梦》,北京电视台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红楼选秀活动。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历时十个月,覆盖了全国赛区,一时间赞许者有之,责骂者有之,反响强烈。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着,除了《红楼梦》还有呢? 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师:另外三部名着也在开始筹划翻拍,近来中国出现了翻拍名着热,可以看出这四部名着队我们现在的人依然有极大的魅力。大家知不知道四大名着产生于什么时期? 生:明清 师:这四部小说是明清时小说的代表,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读读明清那些迷人的小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字。到了明朝,小说开始繁荣起来,清朝时继续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繁盛时期,盛开了无数娇艳的花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小说呢。我们一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务简报.doc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务简报 总第36期2015年度第2期2015年12月31日 一、喜讯 1.2015年8月,英文系教师包慧怡创作的诗集《狐狸的窗户》获不是出版基 金(The Atypical)颁发的“水晶书奖”。 2.2015年12月,英文系教师包慧怡创作的文学随笔集《翡翠岛编年》被豆瓣 读书评为“年度旅行游记”;其翻译的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集《唯有孤独恒常如新》被豆瓣读书评为“年度国外文学”。 3.2015年11月1日,2015级英文系本科生潘婷玮参加,第13届“21世纪?华澳 杯”中澳友好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获三等奖。 4.2015年11月20日,第七届“法语之星”风采大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并圆 满落幕。外文学院2014级法文系代表队喜获第二名佳绩。 5.2015年11月21日,厦门大学与台湾日本语文学会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口 译大赛(日语)首届邀请赛”于厦门大学举行,日文系2012级本科生赵琪获得二等奖 6.2015年12月11日,外文学院2014级英文系本科生倪侃、2015级法文系本 科生钟雨桐双双荣获2015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亚军。 倪侃同学还收获了大赛“最佳语音奖”和上海赛区总冠军。学生指导老师为大学英语教学部万江波、时丽娜和徐真三位老师。 7.俄文系获“2015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称号。 8.纪春萍2015年11月《俄语本科翻译教材调查与分析》获第12届华东地区 外语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9.韩文系13级本科生14人在2015年全国高校朝鲜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全部通 过,其中8人取得优秀,优秀率达57.14%,最高分为96分,远高于全国18.45%的平均优秀率。 10.2015年12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韩友好协会、韩中友 好协会主办的“第十届锦湖韩亚杯中国大学生韩国语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

建构的历史_略论王安忆90年代以来小说的上海文化精神

建构的历史 )))略论王安忆90年代以来小说的上海文化精神 韩敏 1955年,一岁的王安忆跟随革命作家母亲茹志鹃到了上海,从此,减去/文革0期间在安徽的生活,王安忆人生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海。王安忆认为自己的写作是一半农村,一半城市,那么这个城市就是上海了。王安忆曾说,上海这样的一座城市,她是鲁迅的城市,她是巴金的城市。其实,从1993年开始的5纪实与虚构6、5伤心太平洋6和5长恨歌6,2000年的5富萍6,直到2003年的5桃之夭夭6,流淌在这些作品中的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想像,为王安忆这棵当代小说界的常青树灌注了时代的关于存在意义的追寻意义,上海也在慢慢地变成王安忆的上海。 现代化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内驱力,造就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场景就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30~40年代的上海的出版业以及发达的娱乐业,造就了上海现代化的文化形象;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上海经济无疑造就了现代化的物质形象,上海由此而成为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现代化生活图景的中心想像。从世纪末的城市文化怀旧到新世纪的席卷网络和电视的/城市地形图标0寻找活动,无一不是浸透了人们对所居之城的归属感的追寻。在城市文化的书写中,作家无疑是城市最好的知音,在他们与城市的高山流水一般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城市的隐秘的也是本质的声音。这种声音消弭了媒体时代的伪饰,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才得以与某些城市成为天然的共同体,如重庆的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与5红岩6;北京的四合院与老舍的5四世同堂6;以及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与岳阳等等。正如王安忆说的,文学可以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格调。其实一个城市的真正的文化地形图标来自于作家,来自于文学。90年代以来小说世界的一个亮点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书写,池莉与武汉,张欣与广州,王安忆与上海,叶兆言与南京,, 在对城市文化的书写中,女性作家似乎与城市更具有亲和力。王安忆在5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6一文中写到,城市作为人类的再造的生活空间,女人在此获得了与男人同样的生活起点。在王安忆看来,男人与土地相关,女人和城市相连。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淹没的是我们曾经熟悉的物像,是那些与我们某一段生活相关的物像。城市改造中挖掘机推掉的并不仅仅是某一处老屋,这种/发展0的文化症候更多的是阻断了我们与过去的联系。当我们漂浮在这个充满着/不确定性0的生活空间的时候,寻找雅斯贝斯的所谓/自己的联系0的欲望就愈加强烈。因为/人只有通过联系才获得命运0,这种联系是/被他自由地领悟到的联系,他使这联系成为他自己的联系01。王安忆从1993年的5纪实与虚构6和5伤心太平洋6开始对所居城市的联系进行了文学的建构,这是她90年代以来小说发展的主线。 1995年张爱玲的去世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对/张派0小说热潮的探讨,它或许激活了王安忆的上海城市文化的书写者的身份意识。尽管她一再努力地将自己与大众视野中的上海小资情趣书写者张爱玲相区别,但是她们对上海市民文化的共同热爱,也使读者将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上海书写者置于共同的视野之中。王安忆说过这样的话:/我生活在上海,我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包括语言、上海人的世界观等一直都是潜心关注的。0o对于张爱玲来说,上海是她写作的重要场景,她说自己在写作5倾城之恋6等七篇香港传奇时,/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词不达意的地方0?。

高中语文第四册明清小说鉴赏浅谈

高中第四册明清小说鉴赏浅谈 高中第四册安排了一个小说单元,四篇均为明清小说,四篇小说均选自明清小说,既因为它是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因为在古典小说中明清小说的艺术成就最高。我国的古典小说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作为高中学生,不管以后是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还是直接步入社会,读一定量的古典小说,尤其是读其中的精华明清小说都是完全必要的。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面对同一文体阅读的层次是很不相同的,乡间不识字的老太太和大学里的教授在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都会同情杜十娘,怒斥李甲、孙富。而不同在于乡间老太太没有教授更深入的从社会学、美学等方面去思考它的价值。读小说的人爱从小说中看“热闹”,这就是小说广为流传的原因,而鉴赏则必须跳出“看热闹”的境界。 明清小说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其魅力肯定不如现当代小说,只要看一看古典名著和小小说各自在柜台的行销量就知道了,而存在的读者群中基于“古典名著”去读的也远大于了喜爱的理由。为什么学生缺乏对古典小说的热情呢?古典小说包括明清小说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感造成了很大的阅读不适应,有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就奇怪,宝、黛整天除了吃喝,就不见他们学习,也不明白宝、黛的爱情价值究竟有什么值得称道。这是清代作品,写于1757至1778年左右,距离不过三百年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阅读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障碍,虽然这些作品使用的基本为当时白话,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已基本上相当于阅读浅易文言文了。更大的障碍来自生活情景的改变,由明清到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学生很难想象三五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甚至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上都无法想象。学生对明清时代社会风尚、社会生活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真真假假戏说性的明清电视剧中,可靠程度有限,有时甚至有错误认识的可能性。 由此推出这样的结论是必然的,我们要鉴赏明清小说第一要务在于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封建的政治体制更加成熟、完备,专制主义更加加强。同时也正走向没落和衰败,此时农耕文明高度发达,而商品经济在富庶的地方日益萌芽,在城镇中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中一种有别于农耕社会的新的群体----市民阶层正在兴起。而同时属于这个阶层的思潮也渐兴起。如在清乾隆年间,山西就出现这样的情形,地方官员向皇帝禀告此地民风,第一流的子弟不再走科举之路,又往往都送去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这样的离子当然就屡见不鲜了,如《白秋练》的男主人公,就是父亲不想让他走科举之路,转而经商,于闲暇读玩诗书引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重商轻农甚至蔑视科举这样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叛经离道”,这种思潮虽然在冲击着封建体制的大局。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在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就会明白杜十娘为什么没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给李甲,直到被李甲出卖,十娘想用这些财宝去撬布政使老爷的家门,使他能接受自己,想用钱财打破封建门阀制度的壁垒,这种思想不但十娘有,《白秋连》中的女主人公被公公认可,原因也是白秋练善于玩期货,能预测物价跌落,一句话,能赚钱。 社会生活的改变,使作家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迁。在思想文化领域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崇拜圣贤,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潮兴起。这使得文学观念也有了新的特质。于是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具有草根文化特质的“忠义”的极力歌颂。甚至极有点个人恩怨色彩的华容道放操也被作为忠义精神极力推崇。而在《水浒传》中我们看到的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 (1)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摘要: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不同的人的性格会决定不同的生活命运,反之,生活道路的不同也会反作用于人的性格。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这二者的关系表现的十分突出,尤其是在90年代后创作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物进行余华式特有的加工处理,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和历经苦难的多舛命运。由此,将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再次阐释了性格与命运的错综变换的复杂关系。 关键字:余华人物性格生活命运苦难坚韧 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是在用内心的绝望与呼喊写作,在他的笔下,将人性的善与恶描摹的真实生动,淋漓尽致。站在人生的高度,他将人物至于苦难的环境下,反复历练,层层盘剥,犹如高炉中的顽石,终数尽磨难,留下警醒与教训的碎片。这位作家正是余华先生。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传统构成了了解和颠覆。他的早期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但是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读余华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血和泪的洗礼,当文中的纷纷扰扰一次次地从我的心尖碾过时,仿佛深陷其中,常会在心中留下万般感慨,这想必也是笔者喜爱余华作品的最主要原因。《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是余华在转型后,在90年代后先后创作的,也是笔者在此文中主要论证的关键作品。而在这三部作品中,余华将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的复杂关系展现的到为全面。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道:“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此生此世的。 一.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与环境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

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

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 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能是只顾城市,不顾农村。城市化要建立在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市场主导,政府有效引导,二者有机结合,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城市化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大势观察■朱铁臻21世纪,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新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新问题。一、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中国是在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脆弱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1950年到1978年的28年,城市化率由11%增加到18%,增加了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属于慢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自1958年起实行严格的户口改革,限制农村人口进城。从1978年到1998年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1998年城市化率达到33.35%,20年间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中国的城市化开始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13.075亿,城市化率提高到43%,年均增长1.42个百分点,城市人口达到5.63亿(其中主要是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因素,实际不可能有这样的超高速增长)。未来15年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据预测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6.5亿左右,城市化率将达到47%,平均年增长速度为0.8个百分点。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如果届时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城市人口将是8.4亿,农村人口6.3亿。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人口历来是流动的,不是固定不动的,不少城市就是移民城市。比如上海过去比较多的是宁波人、苏北人,真正的本地人没有多少;深圳就更不用说了,绝大多数是外地移民。实际上我国解放初期,人口也是自由流动的,直到1958年开始,才把户口管死了。人力资本的发展主要就是靠流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中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将会大大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为巨大的人口迁徙和生活方式的变更,而且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对于世界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都有历史意义。二、走出城市化认识的误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城市化的概念、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根据不同的学科和自己的专业作出不同的解释,这种争论还会长期进行下去。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其健康发展,正确把握城市化内涵,提高认识是完全必要的。尤其要走出当今城市化认识上的误区。(一)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农民进城。即,城市化≠农民进城。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总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这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也利于横向比较,但这种城市化的内涵缺乏全面性,容易产生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应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吸收他们进城市定居,改变生活方式。城市化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人口城市化。进城的农民,不仅当做外来的劳动力,而且要当做城市居民、城市的主人,并逐步达到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长远目标。同时城市化还包括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现象。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这正是城市化质量不高的表现。(二)城市化不等于城市建设、城市无限扩张。即,城市化≠城市建设与扩张。现在有一股风,一说加速城市化,就是加快城镇建设与扩张。城市无限扩大,小城市要迅速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要加速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尽快成为特大城市,甚至国际城市。 城市化必然会促进城镇发展和规模扩大,但是,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

文学概论课后题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时期

论文题目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小说》 姓名:谭孟春 年级:11级历史二班 学号:110301067 完成时间:2013/4/22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所不懈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也留下了家喻户晓、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大家反复揣摩、欣赏。尤其发展至明清时期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一个巅峰! 关键词:明清小说产生、定义文学文体明清小说分类、分期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等 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究竟什么是小说呢?翻开各种权威的大辞典,都明白无误地写着,它是一种文学文体。和诗、词、戏曲、散文等一样,它是中国文学殿堂中的重要一员。也许是基于这种认识,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小说的童年是在唐代,而那些文人写作的“传奇”才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小说,或者说是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才有了文体独立的意义。但大家都看到,在唐代以

前,己经有许多小说在社会上流传。例如:《搜神记》、《穆天子传》、《燕丹子》以及《汉武故事》等等,甚至是《山海经》中的有些作品,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都可以归为小说。著名的《韩凭妻》、《李寄斩蛇》、《东海孝妇》等等,有人物、有情节,故事的叙述有头有尾,其发展变化曲折有致,己和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没有区别。因此认定唐传奇是中国最早的小说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中国小说发展的实际。在早期的我国古代文献中,著录有许多有关“小说”的文字记载。例如,人们熟知的《庄子·杂篇·外物》、桓谭和《汉书·艺文志》等所说的小说概念,和上述辞典记载的并不符合。也有人望文生义,把“小说”和“说”混为一谈,认为小说就是说故事。其来源很早,大概和诗歌等的产生一样,是古代人民在劳动中产生的。然而他们又无法拿出具体的作品来说明,因此难定一是。 但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小说的产生必然是在我国的文字产生之前。而我国文字的产生,根据己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它不可能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虽说目前对苍颉造字的说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说文字的产生大约在我国的殷周时代,还是较为可信的。换言之,今天我们讨论的小说,必须是有文字记录的作品。否则,一切就无意义了,也是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讨论的。其次,我们应当肯定,小说与“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所谓小说是指“小”的“说”。在古代,“说”曾经有过某种文体意义。如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就写过诸如《说难》之类的文章。正如后世的柳宗元有《捕蛇者说》之类。这里的“说”,显然己是指一种文体了。把“说”扯上某种文体意义,可能与此有关吧……其“说”而小,可能在当时这种己有某种文体意义的“说”,并不很重要。相对于“小说”,也必有“大说”。这也就是《庄子》所言“其于大达亦远矣!”。既“于大达亦远”,自然难进其法眼喽。可能也有些统治者比较聪明,认为在这些“丛残小语”中有“可观之辞”,至少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某种思想上的启迪。也正因此如此,他们在朝廷设立稗官,犹如从民间采风那样,专门从街头巷语中收集那些“道听途说”之事,因为其中“如或一言可采”,也是“刍荛狂夫之议也”。然而这等工作,毕竟不是正途,所以“君子弗为也”,然而它也不会被消灭。小说家的存在,将会把这类人或事记载下来,专门献给统治者使用。关于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内容,重点是繁荣时期的明清小说。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这个时期的小说的特点有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从明代开始,小说创作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其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

汉字的魅力教案

《汉字的魅力》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魅力所在。 2、理解说明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 3、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1、汉字的魅力所在 2、学习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说明文中的文学色彩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目标自学式问题研讨式诵读感悟式 学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字词积累: 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一般是第一语言,即一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枯燥:没有趣味。 绚(xuàn )丽:有文采的、美丽的。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娴(xián )熟:熟练。 深谙乶:非常熟悉。 新陈代谢: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 习以为常:认为很平常。 毫不为怪:一点也不奇怪。 脍(kuài)炙(zhì)人口:本指美味人人都爱吃,现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悲痛欲绝:悲痛到了极点。 亵(xiè)渎:轻慢,不尊敬。 二、关于作者: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10月出生于江苏北部的运河畔古城淮安。7岁随家迁到杭州,在西子湖畔读小学,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避难到上海,在这个中国现代最大城市和文化中心读完中学和大学,有机会读了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并开始课余习作。1945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1947年大学毕业。在长时期从事报纸刊物编辑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散文随笔、传记文学、诗歌、儿童文学作品集四十余种。其中儿童诗《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刘文学》,散文集《秋水》,纪实散文集《花朝》,先后获全国优秀儿童读物奖、新时期优秀散文奖和纪实文学奖。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年-1976年卷?散文集》等选集。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吗?生答: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纸术。有人说,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 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 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 “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21世纪经典电影

十佳剧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励志影片。 2) 教父(1、2):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 3)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4)天堂电影院:每个男人的童年回忆,太经典了。 5)无主之城:人家怎么能拍出这么牛的电影! 6)活着:也许是中国目前最伟大的电影。 7) 阿甘正传:教导所有的人要去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爱中国。 9) 楚门的世界: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乐之声:音乐的力量、音乐的快乐! 11)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历史、充满感染力的摄影和杰出的演员。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战系列:开创了一个电影神话。 2) 异次元骇客(第十三层):应该说它比黑客帝国的构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画类科幻电影的代表。 4) 终结者(1、2):科幻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电影真不多见。 6) 黑客帝国系列:引发了对现实和未来网络发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种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风格另类的科幻片,结尾出人意表。 8) 超时空接触:比较严肃地探讨外星文明问题的力作。 9) 千钧一发:描写未来社会人的基因问题的惊险影片,内容和主题俱佳。 10) 2001漫游太空:经典作品,以严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著称。 十佳战争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2)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3)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4)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5)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7)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10)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十佳动作片 1) 英雄本色(1):吴宇森代表作。 2) 真实的谎言:阿诺演的最温情和幽默的电影。 3) 生死时速(1):充满动感,耳目一新! 4) 虎胆龙威系列:呵呵他怎么总是一身伤却不死啊!!! 5) 勇闯夺命岛(石破天惊)动作片颠峰作品!演员表演出色。 6) 刀锋战士(1、2):新式吸血鬼动作片,非常另类和华丽。 7) 神秘的黄玫瑰系列:呵呵因为看的时候年纪小,觉得比西部片还经典。 8) 复仇:也是罗马尼亚的老电影,这部影片的枪战让人百看不厌。 9) 三步杀人曲系列:干净利落的墨西哥风格枪战电影。

文学之于生活

文学之于生活 文学是什么?生活又是什么?文学活动和生活活动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也许在我们这种平凡人看来,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一个是蓝天上的云朵,一个是大地上的黑土。文学嘛,在人看来,是浪漫的,飘渺的,有时候又抓不到摸不透。生活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人这一辈子每天朴实的,脚踏实地的活着的时候所经历,体验的。可是文学,它又是作为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它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所以这样看来,文学却又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甚至于说是水乳交融的。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我们人所从事文学的创作,接受,理解和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运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解释就是说文学是人们生活的艺术升华,用美丽的语言去描绘我们朴实却又精彩的生活体验经历。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它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为文学作品都是人写的,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有可能是抒发情感的,有可能是平白描写叙事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生活得多样。它的文学有可能是喜悦的,有可能是悲凉沧茫的,有可能又是慷慨激昂的,又有可能仅仅只是记叙一件发生在身边的小小的事件。文学是由语言组成的,通过语言的组成

描叙和记事。文学就形成了。语言是人所具有的,人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去创作出许许多多的经典流传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往往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我们可以判定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总而言之就是文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活动,而生活活动又影响着文学活动。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就是真,善,美,丑,恶。因为文学反映的内容是与周围生活的关系,他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得酸甜苦辣,是最快最直接的描绘与解释。宋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就写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就是生活。相信每一个人都可能有听雨的经历,上述文学作品写的不正是人生百态,人得每个阶段听雨的感受。从少年到壮年再到两鬓斑白,听雨所感,这正是文人从生活中锁获得的感悟。作者的心境随着时间年龄的增长,他的生活从少年试歌楼的灯红酒绿中消磨时光,壮年漂泊于客舟旅社,到老年时孤居于僧庐下,听雨,可以说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件事了,可在词人的笔下,他就成了意境优美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了,也给我们后人的文化历史上又添一笔。

明清小说整理

明清小说 ---By cly 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梁启超提出“熏浸刺提”,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 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 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余象斗杨尔曾) 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拟话本小说神魔小说 拟话本小说:《石点头》《照世杯》《十二楼》《豆棚闲话》 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曾朴李宝嘉 《金瓶梅》是:通俗小说章回小说 三言二拍(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作者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二拍:作者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今古奇观》 三话: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 《三国演义》人物: 典韦陆逊吕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曹操毛宗岗评点 《红楼梦》人物: 紫鹃林红玉傻大姐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程伟元伙同文人高鹗续作的 《水浒传》人物: 燕青乐和(铁叫子)石秀杨志宋清金圣叹评点 《金瓶梅》人物: 宋惠莲陈经济清代初年张竹坡以评《金瓶梅》闻名 《儒林外史》人物:严贡生杜慎卿周进(哭昏)牛浦郎杜少卿牛浦郎婴宁马纯上匡超人名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聊斋志异》人物:青凤纪昀批评其是“一书而兼二体” 明代蒲松龄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红学”(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新红学”(1921到1954)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俞平伯 话本与拟话本:

浅谈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MicrosoftWord文档(9)

浅谈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 刘玉龙 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下面以《孔乙己》为例谈谈小说中的人物与生活。 一、叙事总是与人有关的,小说总是要写人的活动、思想与情感的。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真人,其生命是一种艺术生命,只存在于文学特殊的艺术空间之中。作者往往是创造了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幻觉,这种人物的生命是作者用文字赋予的,作者通过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或许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其原型的,但原型不能于小说中的人物相等同。象《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就不能看成是鲁迅本人,这是作者讲故事的一种技巧,营造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氛围。 二、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是小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艺。 作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一种是通过直接描写的办法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甚至是心理特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小说开头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时的第一句话中就表述出来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形象用极少的语言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取名字这样的事情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有帮助。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名字正蕴含着他生活和性格的某种特点,言谈举止是塑造人物形象很有力的技巧,通过精心选择的字词句表达出来,以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在的性格。“窃书不算偷”、“多乎哉?不多也”这两句话几乎就是孔乙己的代表,表现出的是这落魄穷书生的略显可笑的心理和他对“之乎者也”的近乎本能的迷恋。 三、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事件,一个事件往往是小说中基本的一个叙述单位。 小说由这些叙述单位构成完整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安排人物的活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就由八个事件构成。八个事件都是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来编排的,真正要描写的主人公却是孔乙己。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遭遇和命运,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而这个人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都是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 四、从社会历史视角对人物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因为文学在本源上就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的情貌和精神。文学作品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 作品中反映的政治、经济、伦理、心理等都属于社会的范畴, 都在社会历史的审视范围之内。一种视角就是一种感受和分析作品意蕴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规范和局限。因此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 而应该多侧面, 多纬度地分析出作品的更丰富的意蕴来。现代解释学、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由三种地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文学活动的主体或对象——作者、文本、读者——构成的对话体系。 除了社会历史视角, 还可以从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等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 比如从文化视角看孔乙己, 这个人物就不仅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蕴, 而且表现了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批判意蕴。不仅批判了旧文化, 而且具有新文化的启蒙意义。茅盾说“鲁迅写此文时, 文化上的反动势力极为猖狂, 但鲁迅不取那时当权有势的文化反动派作为典型, 这又表现了鲁迅对于当时反动派的蔑视——预知其必无前途, 并为他们的前途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