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才之路】(新课标)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8讲 中国的交通课时作业

【成才之路】(新课标)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8讲 中国的交通课时作业

【成才之路】(新课标)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8讲 中国的交通课时作业
【成才之路】(新课标)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第3单元 中国地理 第8讲 中国的交通课时作业

中国的交通

一、单项选择题

(2015·广东省惠阳模拟)下图为我国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表示的地区是( )

A.西南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

C.西北地区D.黄河中游地区

2.图中丙地区铁路运输的大宗货物最主要的是( )

A.铁矿B.煤炭

C.粮食D.木材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可以判断,图中丁地区的水运占优势,应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丙地铁路运输占优势且货运量大,水运的比重较小,应为黄河中游地区;甲地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和铁路运输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且在四个区域中水运占第二位,所以应为西南地区;乙地几乎没有水运,所以应该为西北地区。第2题,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产地,所以铁路运输的大宗货物主要是煤炭。

石武客运专线(石家庄—武汉)是我国高速铁路路线之一。石武专线和在建的武广专线及京石专线将一起形成京广快速客运通道。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石武客运专线全线以高架桥为主,桥隧比达81%。与京广铁路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A.大幅减少了土地占用量B.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危害

C.减小了对沿线地区的噪声污染D.减小了地形对铁路的不利影响

4.石武客运专线建设的意义是( )

①缓解京九铁路运输紧张状况②释放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使其专门用于货物运输③完善铁路网,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④直接促进沿线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⑤促进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石武客运专线以桥代路主要是为了少占耕地。第4题,石武客运专线建成后,有效释放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对完善客货运输结构,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满足各阶层旅客旅行的需要,节省旅途时间,且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下图所示为“我国部分铁路枢纽示意图”,据此判断5~6题。

5.按①②③④顺序,铁路枢纽依次为( )

A.包头、重庆、长春、株洲B.济南、攀枝花、沈阳、昆明

C.兰州、武汉、哈尔滨、贵阳D.郑州、南京、满洲里、怀化

6.分别从上述铁路枢纽出发,乘火车沿最近路线去北京,所经铁路线正确的是( ) A.①→北京;京沪线B.②→北京;京九线

C.③→北京;京哈线D.④→北京;宝成线

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由图中所示地理事物不难确定铁路枢纽的名称。第6题,③是哈尔滨,去北京乘火车最近路线是京哈线。

(2014·浙江卷)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7~8题。

7.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 )

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②修建总成本低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铁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量大,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铁路运输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铁路修建成本高,加上线路固定,铁路运输方式并不灵活,故C项正确。

8.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答案:B

解析:在乌鲁木齐可以看到天山山脉,天山海拔高,山顶有常年积雪,山坡上植被丰富;咸海沿岸有卡拉库姆沙漠;锡尔河为内流河,自上而下水量减少;从阿拉木图往北,气温逐渐下降,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下降。故B项正确。

山东省将修建从青岛到荣成的轻轨(类似火车的一种电气化运输工具),见下图。回答9~10题。

9.在青岛落户的外资企业中,韩国的比欧美一些大国的都多,其主要原因是( ) A.区位因素造成的

B.中韩有众多的相同或类似的企业

C.市场广大

D.投资政策不同

10.修建从青岛到荣成的轻轨最主要是为了( )

A.加快青岛的发展

B.加快山东半岛的发展

C.减少青岛的人口压力

D.改善山东半岛能源运输紧张的状况

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韩国比欧美距离青岛更近,区位条件更优越。第10题,交通运输线路的修建具有加快该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昆明以西的地区几乎没有铁路,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 )

A.保护旅游资源,防止生态破坏

B.森林茂密,施工困难

C.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高山、峡谷

D.资源贫乏,人口稀少

12.图中的梧州曾是广西最大的城市,但后来的发展却大大落后于柳州和南宁,这表明( )

①河运在古代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在增强

③现代城市布局中,沿江设市已无吸引力

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对沿线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⑤沿铁路的城市轴线已取代了沿江设市的布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⑤

答案:11.C 12.C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所示内容的地理含义是( )

A.“西气东输”路线B.“西电东送”路线

C.“南水北调”路线D.“北煤南运”路线

14.有一位运输商,打算从m地运送一批专项物资到上海,下列较为合理的运输路线是( )

A.m—(大秦铁路)—秦皇岛港—(海运)—上海

B.m—(京包线)—北京—(京沪线)—天津—(海运)—上海

C.m—(京包线)—北京—(京沪线)—上海

D.m—(同浦线)—潼关—(陇海线)—连云港—(海运)—上海

答案:13.D 14.A

解析:由图可判断m地为山西的大同,该地是我国主要的煤炭产区,故应该是“北煤南运”。大同(m)的煤炭首先通过大秦线运到秦皇岛,再转海运到上海是最合理的运输路线。

15.下图是318国道某段航拍图,该段所在地显著的地形特征是( )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山高谷深,地势陡峻

C.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D.河网密布,湖荡星罗棋布

答案:B

解析:从航拍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公路呈“之”字形,地形特征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经过横断山区;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地理特征,喀斯特广布为云贵高原地形特征,不在318国道沿线地区,河网密布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征,与航拍地形不一致。

16.下列地理现象,能够满足“地处30°N神秘地带、时值318国道沿线旅游旺季”两个条件的是( )

A.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自西向东流

B.尼罗河入海口处海水盐度为一年中的较大值

C.潘帕斯草原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D.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常受飓风侵袭

答案:D

解析:能够满足“地处30°N神秘地带、时值318国道沿线旅游旺季”两个条件即30°N 夏季,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夏季常受飓风侵袭,直布罗陀海峡在30°N以北,尼罗河入海口处海水盐度为一年中的较大值时为冬季,潘帕斯草原位于南半球;因此选择D项。

二、综合题

17.读下面“中国铁路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铁路线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2)图中标有数字的铁路干线中,全部位于东部季风区的有________(填数字代码)。

(3)连接我国首都和最大城市的铁路是________,途中经过的直辖市是__________,它与长江的交会城市是________。

(4)从我国首都到珠江口东侧的特别行政区,最便捷的铁路干线是________,途中经过的省会城市是________,它与浙赣线的交会城市是________,它经过的经济特区是________。

(5)铁路线?是________线,它与京广线的交会城市是________,与浙赣线的交会城市是________。

(6)新疆乌鲁木齐的大批棉花运到上海加工,适宜的线路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香港中学生旅游团想要坐火车去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成都市西南),经过的便捷线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京广线②京哈线③京沪线④包兰线

⑤兰新线⑥成昆线⑦京九线⑧焦柳线

(2)①②③⑥⑦⑧⑩??

(3)京沪线天津南京

(4)京九线南昌南昌深圳

(5)湘黔株洲株洲

(6)兰新线—陇海线—京沪线

(7)京九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成昆线

18.(2015·沈阳二中质检)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川藏铁路示意图。

材料二2009年9月,川藏铁路正式动工。该线全线贯通后到成都到拉萨只需8个多小时。川藏铁路起于成都,经康定、林芝到拉萨,全长1629千米。沿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显著的地域差异组成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彩带,既有无限魅力又考验着这项伟大的工程。

材料三川藏铁路沿线自然资源富足,其中玉龙铜矿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铜矿床之一,探明储量达650万吨。川藏铁路的修建,还将打通我国与南亚的陆路经贸通道。目前西藏的亚东和聂拉木口岸的出境通道也已纳入我国中长期路网规划。

(1)川藏铁路的意义远大于青藏铁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川藏铁路对西藏地区发展的

促进作用。

(2)川藏铁路从拉萨到成都跨越了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一、二、三)级阶梯。填出序号代表的地形单元:①________;②________。

(3)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川藏铁路建设的不利影响。

(4)列举两例修建该铁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①完善进藏通道(合理布局交通网络)。

②将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和西藏旅游的发展;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贸易发展和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③有利于藏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带动就业;有利于西藏人民脱贫致富。

④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沿线和西藏的环境保护。

(2)一、二

①横断山脉②雅鲁藏布江谷地

(3)地势起伏大,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受冻土、高原缺氧和生态脆弱等问题的制约。

(4)横断山区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高寒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或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第(1)题,主要从川藏铁路铁路建设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来分析。经济意义:完善进藏通道;将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和西藏旅游的发展;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贸易发展和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社会意义:有利于藏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带动就业;有利于西藏人民脱贫致富。生态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沿线和西藏的环境保护。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中国地形知识可知川藏铁路从拉萨到成都跨越了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①横断山脉;②雅鲁藏布江谷地。第(3)题,主要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生态环境承载力等自然条件来分析对川藏铁路建设的不利影响。气候条件: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地形地势: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发区;河流:河流较多,水量大;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冻土、高原缺氧和生态脆弱。第(4)题,修建该铁路在横断山区可能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在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高寒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

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4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3.C 4.A 2014年2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展煤基新兴产业,特别是煤机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煤炭转型步伐。据此完成5~6题。 5.近年来,山西加快能源的加工转换,将输煤转为输电,这样做的益处是( )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缓解山西用水紧张的局面④减轻山西的环境污染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山西是产煤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其原因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 A.能源开发规模不大——加大煤炭的开采量 B.我国和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不大——拓展国内和国际两大煤炭市场 C.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加大煤炭转换为电能的力度D.生产结构单一,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延长了产业链,这样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运输压力。第6题,山西生产结构单一,煤炭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再加上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山西并不是经济强省;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力争产业多元化。 答案:5.A 6.D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7~9题。

2019-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测试卷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性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以下三题。 1.在图示模式中()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为了顺利实现产业转移,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广东省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的决策,就是把珠三角的某些产业转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腾出空间来,再引进和发展其他产业。材料二某年份珠三角某市与粤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 15. 2.有关珠三角向粤北地区转移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下表,完成以下两题。

3.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 A.市场 B.资金 C.原料 D.技术 下图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东水西调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9. 4.甲、乙两区域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有() A.年径流量大 B.径流季节变化不明显 C.含沙量高 D.无结冰期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以下两题。

5.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①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①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①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川气东送项目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工程,包括一条主干线(四川普光至上海)、一条支干线和三条支线。目前川气东送项目已成为中国又一条横贯东西的绿色能源大动脉。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6.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①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方便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①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①供气来源地更多,供气更稳定①运输线路短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章末综合检测卷(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产it no万吨)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扩大煤炭开采量 B.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 下列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②辅以公路建设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B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第2题,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 以并没有减轻其对交通的压力。 解析:1.A 2.C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一“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 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 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B.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C. 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D. 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 “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 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第3题,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等方面;黄河虽流经山西,但黄河航运条件较差,山西的煤炭并不是以水运输出为主。第 4 题,“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分别说明开采利用煤炭给山西带来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 3.C 4.A 2014年2 月24日黄河新闻网报道山西省煤炭行业要拓展煤基新兴产业,特别是煤机 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煤炭文化业、煤炭高端服务业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煤炭转型步伐。 据此完成5?6题。 5. 近年来,山西加快能源的加工转换,将输煤转为输电,这样做的益处是( ) 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②缓解运输压力③缓解山西用水紧张的局面④减 轻山西的环境污染程度 A. ①②B .②③ C.③④D .①④ 6. 山西是产煤大省,却不是经济强省,其原因和发展方向分别是( ) A. 能源开发规模不大一一加大煤炭的开采量 B. ------------------------------------------------ 我国和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不大拓展国内和国际两大煤炭市场 C. 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开采不足一一加大煤炭转换为电能的力度 D. 生产结构单一,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一一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第5题,与输煤相比,输电延长了产业链,这样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运输压力。第6题,山西生产结构单一,煤炭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再加上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因此山西并不是经济强省;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力争产业多元化。 答案: 5.A 6.D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

高中地理必修3章末检测5: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章末检测卷(五)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据此回答1~2题。 1.表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源地能源以天然气为主,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结合下面“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正确叙述是() A.东线工程从杭州取水,沿大运河输水到北京 B.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水位较高,可自流输水 C.西线调水路线最短,工程量最小,是经济有效的调水方案 D.南水北调工程全都完工后,长江水将大部分调往北方地区 4.关于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黄河含沙量太大,不能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B.华北平原供水紧张,长江流域水源富余 C.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将向北方转移 D.为了减少长江的洪涝灾害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完成5~6题。 5.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天然气丰富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D.水能资源丰富 6.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7~8题。 7.西电东送是把西部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火电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aB.bC.cD.d 8.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主要是因为()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 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3.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它们的形成都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据此完成第1~2题。 1.黄山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高峰悬崖之上的原因是( ) A.根部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 B.黄山松的生长不需要吸收养分 C.植物的向阳性 D.山谷风大的影响 2.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关于其成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黄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 B.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C.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 D.山谷风的影响 解析:第1题,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能穿缝而植。第2题,黄山 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 2.A 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的大堡礁因其奇特性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观光旅游。据此完成第3~4题。 3.关于有利于珊瑚虫繁衍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堡礁海域水面温度高达21~38 ℃,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大 B.海水平均盐度35%,海面平静 C.这一带在地质历史上是缓慢的沉降地带 D.海水清晰度不高,有效地遮掩了太阳紫外线对珊瑚虫的伤害 4.关于大堡礁地区的组合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大堡礁景区,只有美丽的珊瑚岛礁,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B.白沙碧水,充足的阳光,掩映的椰林,虽然景色很美,但对大堡礁景区没有什么意义 C.最早的开发者是土著部落,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对澳大利亚有重要意义,也是游客十分感兴趣的旅 游内容 D.大堡礁景区景点单调,缺乏好的组合 解析:第3题,大堡礁海域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平均盐度为3.5%,海水清晰度高才 有利于珊瑚虫的生长。这一带在地质历史上是缓慢的沉降地带,而大堡礁正是在地壳缓慢的下沉过 程中,由一代接一代的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的。第4题,在大堡礁景区,除了众多美丽的珊瑚岛礁, 还分布着许多具有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白沙碧水,充足的阳光,掩映的椰林都是大堡礁的有机组 合部分,所以其组合较好,景区景点并不单调。 答案:3.C 4.C 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的东海岸,珊瑚礁相连,这就是世界七大自然奇景之一的大堡礁。大堡礁 由约3000个独立的珊瑚礁组成,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洋公园、珊瑚水族馆。据此完成第5~6 题。 5.大堡礁岛屿的成因及其岩石构成属于( ) A.大陆岛、变质岩 B.沉积岛、页岩 C.珊瑚岛、石灰岩 D.火山岛、玄武岩 6.珊瑚礁的形成过程是( ) A.岸礁→堡礁→环礁 B.堡礁→岸礁→环礁 C.环礁→堡礁→岸礁 D.环礁→岸礁→堡礁 解析:第5题,大堡礁岛屿是珊瑚岛,珊瑚岛礁是由珊瑚虫骨骼堆积形成,属于石灰岩。第6题,因珊 瑚礁的形成过程是地壳缓慢下沉的过程,所以最初珊瑚礁在岛屿周围生长形成岸礁;岛屿逐渐下沉, 珊瑚礁继续向上生长,形成堡礁;岛屿继续下沉,没入海中,珊瑚礁继续向上生长,形成环礁。 答案:5.C 6.A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教学提纲

模块三区域地理 专题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 活动 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旱地 主要粮食 作物 主要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甜菜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工业 我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 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②重工 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 工业,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口, 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结论: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4、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①为保证建筑物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宜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与子午线成300-600夹角;②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防寒),屋顶坡度小(少雨),楼间距大(正午太阳高度小,楼影长);③南方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屋檐宽(遮阳挡雨),房屋进深高度大(防热),楼间距小(正午太阳高度大,楼影短)。 5、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为保证运行安全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①公路、铁路设计,需考虑沿线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等;②港口需建在水深、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列举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和非可再生能源类型 2. 煤炭开发利用易产生的问题和治理措施?(生态破坏 问题如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地面 塌陷、工程性缺水等,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酸 雨、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措施:生态保护措 施:回填采矿区,保护地表土层和植被,进行复垦和 再种植,营造矿区防护林带,美化矿区环境开展煤矸 石的综合利用,回灌地下水等;污染治理措施:调整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治理三 废) 3. 简单评价山西煤炭的优越开发条件(资源、市场、位 置和交通) 4. 陕西省建设能源基地建设措施 5. 列举输煤和输电对山西省的利弊(输煤之利:对当地 环境污染小,水资源消耗少;输煤之弊:需要建设铁 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且在运输中会有损耗,成本较 高。输电之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低,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输电之弊:造成当地大气污染,加剧 水资源短缺) 6. 煤炭综合利用的途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资源 优势构建三大产业链) 7. 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 3.10)中各种工 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见课本P47页) 8. 决定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利用方向的自然背景有哪些 方面? 9.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的自然原因? (地形起伏大,水量大,水能丰富) 10.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产生的综合效 益有哪些方面?(见图 3.18,防洪、灌溉、养殖、 发电、航运、旅游等) 11. 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基础知识回顾: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6、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7、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8、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9、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组成部分—重要性—保护重点)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10、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11、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2、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供水、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 13、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丰富的水电结合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发展。

地理必修3知识点汇总

必修3(区域地理)考点 注意:区域地理复习时一定要结合教科书中的图,做到图文对照。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关于区域的一些概念: (1)区域是地球不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1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气候区、地形区、工农业区等。○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3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有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选择题或判断题) 2 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4.现代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的地位日渐下降原因? 答:(1)随着工商业、交通的发展,○1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2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加之土质粘重,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附]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1)人均耕地多;(2)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3)肥沃的黑土. 5.我国最大的粮仓是东北,其次为华北,再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大的棉花产区为新疆南部,其次为华北,再次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6.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7.遥感简称(RS.)是人们在航空器(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信息数据的获取)。 ⑴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响图像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⑵利用遥感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 8.全球定为系统简称(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为系统。(1)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全球定位系统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3)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4)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地点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高程(海拔)。(5)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地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为你服务。(信息数据的获取) 10.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1)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2)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检索、空间分析、和运用评价。并对区域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交通、人口、经济等进行精确的分析。对自然环境进行评估等(管理、分析和应用)[选择、判断题]。 11.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促进。遥感主要用于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12.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后,有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3、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14.荒漠化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1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原因。 答:(1)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及高大山系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深入,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也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渡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1 1、世界三大人种:白色人种(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背部、亚洲西南部),分布范 围最广;黄色人种(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和美洲部分地区)人数最多,黑色人 种(非洲南部、大洋洲和美国境内);种族无优劣 2、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面积俄罗斯1707,第二加拿大997,三位中国960,四位美国937;人口最多中国,印度第二,美国第三;按经济发展态势将世界分为 发达国家(20个,主要有美加英法德意日新澳)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点。 3、语言联合国日常用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使 用适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4、中国外交政策:对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2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 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 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 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 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3 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大陆:亚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关于高级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专题训练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12 一、单选题 1.2016 年年初,中科院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利用卫星监测并瞬时估算 PM2.5 浓度的方法。据此完成下题。 利用卫星监测并估算PM2.5 浓度,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 地理信息系统 B. 遥感技术 C. 全球定位系统 D. 数字地球 2.顺丰快递自主研发的用于派送快件的无人机已在局部地区试运行。这种无人机飞行高度约100 米,内置导航系统,工作人员利用高精度的3D 地图数据库预先设置好目的地和飞行路线,无人机就可以自动到达目的地,误差在 2 米以内。它直接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 RS 和GPS B. GPS和GIS C. RS 和GIS D. RS GPS 和 GIS 太平洋岛国汤加附近的海底火山剧烈喷发,火山喷发处悄然升起了一座新岛屿,新岛屿长 约1.8 千米,宽约 1.5 千米,海拔高度100 米左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组成该岛屿的岩石可能是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石灰岩 D. 板岩 4.目前科学家使用现代地理技术监测板块之间的相互移动,这种技术 还可以应用于 A. 珠峰高度的测量 B. 地震震区灾情的监测

C. 最佳路径的选择 D. 农作物估产 据统计,2016天猫“双十一”当天交易额超1207亿元,无线成交占比近82%,阿里巴巴通过菜鸟网络管理所有包裹的收发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菜鸟网络公司能够实时掌握包裹的精确位置,其主要使用的技术是 A. RS B. GIS C. GPS D. 数字地球 6.在包裹查询界面,菜鸟网络还可以显示包裹的承运公司,投递包裹的快递员,以及包裹预计到达的时间,其使用的技术是 A. RS B. GIS C. GPS D. 数字地球读沪宁杭(甲)和珠江三角洲(乙)工业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7.目前国家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与两工业基地无关的是 A. 南水北调 B. 西电东送 C. 西气东输 D. 晋煤南运8.两工业基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A. 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的酸雨中心 B. 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 噪声扰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 耕地锐减,土地资源紧缺 9.要监测和分析两工业基地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最有效的地理信息 技术手段是 A. RS 和GPS B. GIS 和GPS C. 数字地球 D. RS 和GIS 第一批两颗“北斗三号”卫星将于2017 年9 月29 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将迄今为止精度最高的北斗卫星,民用定位精度高达 2 米。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