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药性归经」理论之现代化解释

中医「药性归经」理论之现代化解释

中医「药性归经」理论之现代化解释
中医「药性归经」理论之现代化解释

RCOMC 中醫「藥性歸經」理論之現代化解釋中醫「藥性歸經」理論之現代化解釋

作者:宋世源、陳炳成、康佳燕

日期:2010/7/24

本文發表於<自然醫學健康生活>南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自然醫學學術大南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自然醫學學術大會會

壹、 摘要:

運用中醫觀念養生,已逐漸成為時代潮流,民眾對於中醫所說的食物的功用與藥效,普遍都能從營養學觀念去理解;但是看到食物藥材「歸經」這個名詞,一般民眾因為不了解經絡理論,也無任何研究驗證中醫古藉食物歸經的正確性,可能會因此認為中醫食補養生觀念不夠科學。

「藥性歸經」的理論,始自於金人張元素(1151年-1234年),他根據《黃帝內經》裡「四氣五味」區別藥性的方法,定出每一味藥的升降浮沉,他也要求他的學生門人,一定要能辨別藥的氣味厚薄,才能進一步明瞭藥的功效。在有了這樣的明瞭之後,便能知道每一種藥的藥性與那一條經絡有關,這開始形成了「藥性歸經」的理論。

中醫講的「藥性歸經」,指的是食物或藥物的作用可以直接到達該屬的臟腑經絡,起治療作用或保健作用,藥物的性能包括藥性、藥味、升降浮沉等運作機制。歸經是中醫所創造的卓越千古的用藥理論,和西方的營養學只重視成份作用相比,中醫藥學的四氣五味、歸經理論更是全面而完整。

例如養生中藥如紅棗、蓮子、百合等,從成分作用分析,雖然如同西方如綜合維他命、抗氧化劑或葡萄籽等保健食品,具有溫補陽氣、滋補陰液或充養血液等效果。但在「歸經」理論中,紅棗歸脾胃經、蓮子歸心經、百合歸肺經,因其各歸不同經絡,因此用各用在不同的體質,服用的方式也會不同。而西方保健食品因為沒有「歸經」的觀念,常會造成同樣的食品有些人吃了改善體質,有些人吃了傷了體質,卻不知是何原因造成。

RCOMC

現代對中藥的研究,往往只看到有效成分和藥理作用,這樣的研究不可能理解中藥作用的本質,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偏差。例如牡蠣,在實驗室中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成份無非是碳酸鈣,西方用來治療預防骨質疏鬆、中和胃酸,如此而已。而中醫卻認為牡蠣具有益陰潛陽、軟堅散結、鎮驚安神、收斂固脫的作用,這在實驗室中能發現嗎?不能。這些作用有效嗎?非常有效。那中醫是如何發現這些作用呢?

事實上,中藥能起治療疾病作用的關鍵,是在於中藥具有的自然特性及這個特性對人體內在平衡的作用上,以特有的「五性、五色、五味」等特質來分門別類。從藥的性與味作五行的分類,就能對應於五臟六腑。嚴格一些地說,辨別藥性是從形色氣味四方面來判定,然而不管以什麼方式判定藥性,大抵不會脫離陰陽與五行。

一、 五性:包括寒、涼、溫、熱、平等五種性質。寒涼藥適會熱性體質,溫熱藥適合寒性體質,平性藥適合所有體質。人是一種恆溫動物,所以,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需要通過產熱和散熱之間的平衡調節來保持體溫的恆定。當內外界因素導致疾病而破壞了平衡機制,就會產生發熱或畏寒等症狀,那就是熱證和寒證。中醫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上說「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說的就是利用藥物的偏性來恢復人體內在平衡。

二、 五色:傳統中醫有所謂「五色入五臟」的說法,意思是說五種顏色的食物,其屬性不同,歸經也不同,譬如綠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這與西醫常說的營養均衡有異曲同工之妙,可適時調整、補充人體的營養素跟微量元素。

三、 五味:內經上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味是屬而物的本質,就像我們一定要吃胺基酸、脂質、蛋白質及各種營養物質,再加上氣的運轉,所有的功能就能發揮出來。

中醫的歸經理論講:「五味入口,各有所歸」,是指五味在進入人體後喜歡進入哪個臟器,具體來講就是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進入人體的臟器不一樣,對身體所起的功效就不一樣。

為什麼五味可以入五臟呢?就像我們吃些辛辣的芥末、生薑、蔥、蒜等食物,會有明顯的「通鼻竅」感覺,這說明辛味具有開通、發散作用,可入肺;酸味具有收斂、澀滯的作用,如酸棗仁、五味子,可入肝;苦味具有瀉火、燥濕的作用,如黃芩、黃蓮等,可入心;甘味具有補益、和緩的作用,如黃耆、枸杞子等,可入脾;鹹味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如牡蠣、芒硝等,可入腎。五味與五臟的關係,是中醫的一大發明,對治療疾病與養生有很大的幫助。

貳、 研究目的:

RCOMC

吃入的食物或藥物,同樣通過胃腸吸收孕化後進入體內,為什麼效果會各自到達不同的經絡而起作用呢?這個理論是否正確?還是這只古人臆測出來的觀念呢?對於一般人來說,經絡都無法眼見為實,那裡還有歸經呢?

藥性與經絡一定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歷代醫書與藥書上,到底一味藥入什麼經,卻沒有一定的定論,所以藥性歸經的說法雖然受到很多人的歡迎,但還是存在著一些疑問。

造成這種疑問的原因,應該有下列幾點:

一、 光憑用藥後的驗證,是很難確定到底這味藥入什麼經,少陰病與太陰病有關連,也與厥陰病有關連,只從用藥後的反應來確定入什麼經,有一定的難度。

二、 缺乏真實可信的儀器才測量,即使以氣功方式去感應,也各有各的不同感受,很難定出一個客觀又確實的標準。

三、 以藥物生長環境以及特有的形與味,很容易忽略了某一個因素,而導致偏差的判別,藥性與藥味可以提供一個高可信度的參考,卻不一定能決定這個藥入了什麼經。

因此,本次研究希望能藉由科學化的經絡檢測設備,讓我們真正能「看」到食材對經絡的影響,從而印證「歸經」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參、 研究方式:

一、 以通過各種國際規範與獲得認證的經絡檢測設備-PHCS(Pulse Health Care System)為檢測工具,將數千年來中醫無法用數據驗證歸經理論用標準化、數據化、圖表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成為未來作為科學化研究的基礎。

此設備以累積60年的豐富經驗與臨床數據為基礎,結合最先進的檢測功能,採用最低廉的成本發展出具備安全、準確、穩定、方便、簡單易學等特性的創新設備,並通過各項國際醫療設備等級的電氣安全、電磁干擾、通訊干擾等穩定性與安全性的檢驗,將可成為驗證食物與藥物對人體影響的重要工具。

二、 依受測者所顯現的經絡虛實狀態,將不同的食材或藥材置於檢測盤,再重新檢測受測者經絡能量的改變,藉以了解不同的食材或藥材對經絡的影響,從而驗證推論該食材藥材「歸經」理論是否確實。

三、 我們運用PHCS(Pulse HealthCare System)進行大量的實際測試,針對藥物的特性與人體的實際狀況進行臨床分析與研究,並與古籍相互比對,以實證醫學的態度為藥性歸經理論進行研究並提出論述。

RCOMC

肆、 研究結果:

一、 性、味、色與歸經的關係

1. 桂枝

《醫學啟源》:“《主治秘訣》: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去皮膚風濕。” 《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痹骨節疼痛。”

《本草備要》:“溫經通脈,發汗解肌。”

【歸經】歸心、肺、膀胱經。

桂枝是《傷寒論》裡的「聖藥」,是《傷寒論》中一百一十二方中使用最多的藥材,它生於南方,有火性,但也能化氣,主要是在於補心陽,通結氣。

桂樹最早的名稱是梫樹,具有侵略的意思,在桂樹周圍一兩公尺裡,長不出任何雜木,把桂樹作成了榫頭,打進其他的樹中,被打進的樹木,不久就死掉了。那這種桂樹是正氣還是邪氣呢?應該是正氣,聖經上最後的晚餐中背叛了耶穌的猶大,後來便是在桂樹下上吊死的。現在卡布其諾咖啡能讓人興奮,便是加了肉桂。從這些特性來看,桂枝的同性相求,是在於心。桂枝長在南方,當然也就有火,桂枝能夠補心陽,便是取其火性,心火要夠大,才能入腎,蒸動腎水,再化氣上升,像傷寒論裡的腎氣丸,便是以桂枝增加心陽,再以地黃、山藥、丹皮、茱萸生水,用茯苓和澤瀉利水。水多了會形成水毒,需要及早排出,澤瀉的功能便是在於排水,當水得到適當的排放之後,桂枝才能導心陽入腎,這時還怕心陽不夠,再加上聚陽氣最厲害的附子,幫助腎陽蒸發腎水。桂枝本身化氣的能力不是很足,需要這些幫手來協助化氣。

A.桂枝功效:

(1)發散風寒:桂枝能透達營衛,發散肌表風寒,用於感冒風寒表証,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脈浮等。但發汗作用比麻黃較為緩和。若配麻黃同用則增強發汗散寒之力,用於治外感風寒無汗的表實証,如麻黃湯;配斂陰和營之白芍同用則能調和營衛,且發汗之力更緩,用於治外感風寒有汗的表虛証,如桂枝湯。

(2)溫經散寒:桂枝味辛辣而性溫行,有溫經散寒、袪風止痛的功效。用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肢體關節疼痛,常以桂枝湯配防風、威靈仙等同用。桂枝味兼甘,並略有強壯作用,在婦科和其他雜病應用很廣,如血虛寒凝引起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常與吳茱蓃、當歸、白芍、川芎等同用,如溫經湯。又用於血虛心悸、脈結代,常配炙甘草、黨參、阿膠等同用,如復脈湯。

(3)通陽化氣:桂枝有溫中陽、化痰飲、化膀胱之氣而行水之效,用於陽氣不舒、水濕停留,或為水腫,或為痰飲之証,如治痰飲之苓桂甘湯,治水腫之五苓散等。

B.案例:

RCOMC

C.說明:

以PHCS 經絡儀量測,被測者稍微有點感冒的症狀,量出來的圖型呈現膀胱經高、三焦經低的情況(圖左)。

膀胱經為太陽經,位於體表最外層,當外來邪氣侵犯人體時,與之對抗的第一道防線就是太陽膀胱經。因此,一般感冒時,第一個會看到的就是膀胱經的亢奮。

三焦,在《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從字面上來看,三焦似乎是管理全身水液輸送,但其實這裡的”水”應該理解成”能量”才對。三焦掌管的就是身體器官間能量的傳輸,或者說得簡單點,就是掌管我們的”活力”。感冒的人都沒有活力、精神低落,因此用PHCS 經絡儀量測就會出現三焦經低下的圖型。

桂枝『開腠理,解表,去皮膚風濕』、『實表祛邪』、『溫經通脈』等作用,便是在驅除侵襲體表的寒邪之氣。寒邪之氣驅散了,膀胱經便恢復正常,人恢復活力後,三焦經自然也不再低下了(圖右)。

此外,桂枝還有『通心陽』的功能,而在圖中也正可以看到,原本心經與心包經右線(經絡中陽、氣的部分)略微衰弱的現象,在加上桂枝之後便達到平衡,甚至還略微高出一點。

2. 茯苓

《本經》:「主脾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本草衍義》:「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本草綱目》:「後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于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

RCOMC

苓未嘗不論心病也。」

茯苓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A.茯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主治:用於水腫,泄瀉,小便不利,痰飲,心悸,失眠。

在中藥裡,茯苓是很常用的藥材,茯苓是馬尾松根部所生長的蕈類植物,松樹是長青植物,根部吸取水分與養分之後,要源源不斷地供應整棵樹的需要,但由於松樹沒有冬眠性質的時落葉季節,所以根部就有充裕的時間去安排這些水分與養分。而要能夠安排得非常理想,否則松樹過不了寒冷的冬季。

茯苓既然寄生在赤松與馬尾松的樹根上,當然也就有與樹根相同的特性。這種寄生的方式,古醫書上認為是天的陽氣沿著樹幹落於根部,所以茯苓有很強的陽氣。松因為終年不凋,有很強的木性,木從土裡得取運作能量,便也具有了滲水的功能。藉著滲水的功能,把水化作氣,不僅增強了氣,也把氣作更充分的利用。

氣所能到的地方,水也一定能到,氣不能到的地方,水也一定不能到,而且當氣停止的時候,水也停止了,一定要把水運送到適當的地方,氣也才能隨之運轉,茯苓能夠把水送到應到的地方,所以茯苓第一個功能便是寧心,水不能到心,心火必旺。脾需要水,但水又不能太多,茯苓能供應脾適量的水分,讓脾能正常的運作,腎最需要水,茯苓就供應足夠的水,利用有形的水,散布無形的氣,利水還行氣,讓氣能起於陰而運轉於陽,再從陽轉而化陰,這樣完成了清升濁降的生理機能,同時使心脾腎三個重要的臟得到補益,這就是茯苓可愛的地方。

B.案例:

C.說明:

被測者脾經的左線(經絡中陰、血的部份)和膀胱經特別低。中醫師診斷此人有脾溼、

RCOMC

水液代謝不良。「脾溼」是「脾虛」的進一步惡化,就是「濕」之中的「日」與「灬」等陽氣都不太足,只剩冷冷的水分留在「土」中,在脾虛水瀉、便秘、脹氣、腹痛、消瘦、倦怠乏力的症狀之外,還可見到一些「寒象」,如不欲食、噁心、大便稀爛帶有不消化物、手足冰冷、身體腫重、浮腫、白帶等等。過食寒涼性食物易導致脾虛或脾溼,已經脾虛或脾溼者再吃寒涼食物更會加重病情。脾虛則體內營養補給不足,體力自然變差,免疫力也大幅下降。

經詢問後證實被測者的確因為天氣酷熱而常飲用冷飲,而PHCS 經絡儀量測出脾經的左線低的圖型,正符合中醫師的診斷。而膀胱經低下,除了代表體表抵抗力虛弱之外,也可單純解釋為負責排水的膀胱的功能低下。

放上茯苓後再量測,可以看到脾經和膀胱經有很明顯的改善。茯苓『利小便』、『行水』、『利水滲濕』和『健脾』的功能確實在PHCS 經絡儀的圖型上表現了出來。

雖然本案例中『腎』並沒有特別的問題,但中醫的經絡理論中,腎經與膀胱經是相表裡的。因此,茯苓對膀胱經的作用,應該可視為

它歸腎經的作用的一部份。

二、 食物也是藥的一種

中醫裡有所謂「醫食同源」的概念,是指醫藥的來源,原本和食物如出一轍,所謂的『藥物』其實就是具有某種偏性的『食物』。西方醫聖希波克拉提斯也提倡:「你的食物,就是你的醫藥」。我們平常所吃的『食物』雖然不如『藥物』的效果強烈明顯,但是卻佔了可以『常吃』、『多吃』的數量上的優勢。因此,當發覺自己有哪方面的病兆時,大可不必急於求醫吃藥,只要能知道疾病的性質,找出有與之對應的性質的食物,就可以在平常的飲食中找回健康來。

1. 香蕉

A.案例

RCOMC

B.說明:

受測人三焦經特別低,放上香蕉後量測便有非常明顯的改善。

在「黃帝內經.靈樞.靈蘭秘典篇」稱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把三焦經定義為「氣血、津液運行至五臟六腑的通道」。其實中醫的三焦,就是廣義的循環系統,不只是津液運行,還包括了後天得之於飲食與自然清氣等營養的運送管道。

量此人時是在接近中午時分,人正肚子餓的時候。正因為肚子餓了,人便沒有活力(能量),三焦經便低下。而放上香蕉後,正好補充了人體不足的能量,三焦經便回升到正常的位置。

香蕉顏色黃,味道甜,在五行中為土,對應脾胃。脾經沒有任何改變,這是因為物質檢測是在體外進行,香蕉只是放在檢測儀上,脾胃根本沒有任何物質進入,故數值不變,但是香蕉改變肚子餓時能量低落,導致三焦經數值偏低的效果卻清楚可見。

2. 水梨

A.案例

RCOMC

B.說明:

吃水梨前後的比較。較明顯的改變在肺、大腸的提高和肝的降低。中醫認為梨能潤肺,咳嗽時最好的就是吃冰糖燉梨,而我們在量測後也確實看到了肺的能量(尤其是右線的氣的部份)有所提高。肺經與大腸經相表裡,在五行中同屬『金』,因此肺經能量提高,連帶著大腸經也跟著提高。然而,五行中『金』是剋『木』的,因此屬金的肺與大腸能量提高,便會將屬木的肝與膽的能量壓低。剋是陽剋陰、陰剋陽的,肺的能量是陽的氣提升的多,因此肝與膽便是陰的血下降得比較明顯。

三、 不能吃的東西也有歸經

不管食物或藥物,都是吃進肚子裡後從體內作影響改變。那麼一些不能吃下肚的東西據說也有從體外作影響的能量,這是從前人的迷信還是事實?如果是事實,那這些能量會不會也有歸經的現象呢?

1. 玉

A.案例

RCOMC

B.說明:

古代中國人認為玉能夠辟邪,關於鬼神之說,我們雖然沒有辨法證實,但是對於玉對身體的影響變化,我們卻已經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觀察得到。

圖中可以看到,原本上下起伏劇烈、能量紊亂的經絡,在放上一串玉項鍊後便大致恢復平穩。尤其心、心包、小腸和肝經幾乎平貼中線,安定得不得了。小腸和心包經基本上都與心經互表裡相關連,中醫理論中,心經的『心』主要指的不是我們的心臟,而是我們的神志。

而肝經能量高的話,通常不是常熬夜,就是常生氣。而玉能讓這些跟神志、情緒相關的經絡全部回到正常,也就是有「安定心神」的作用。

古人知識未開,看到一個人莫名其妙就發脾氣、胡言亂語、大吼大叫,就認為這個人是「中邪」了。其實這可能就是這些掌管神志、情緒的經絡發生了紊亂。是不是因為玉能夠安定這些紊亂,於是就有了玉能辟邪的說法了呢?

2. 水晶

A.案例

RCOMC

B.說明:

水晶也是大多數人都相信它有能量的產品。與玉相較,水晶對人的影響似乎比較偏重在下半身的肝、腎、膀胱和膽等經絡。其效果也不是單純的補或洩,而是讓這些經絡能量高的降低、低的提高,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3. 天珠

A.案例

B.說明:

據說有佛力加持的天珠,在量測後可以確實看到有對心、心包、三焦和胃經的影響。佛力云云,可能讓人感覺它帶有迷信色彩。但是含有能影響人體的能量,這在科學的量測下

RCOMC

已經證明是千真萬確了。

像這類據說帶有神奇能量,能帶給人平安、好運的物品其實多不勝數。而它們能帶給人好運的說法,也不見得就只是一種迷信,而可能是因為它們帶有能讓人身心保持健康、安定的能量。人身體健康當然就無病無災,神志清楚安定就不容做出錯誤行動發生意外。既然能讓人不易生病與出意外,這是否就是它帶給人的『好運』呢?

有趣的是,經過實際量測後證實,這些玉石、天珠的確像藥物一樣有各自的歸經現象。像玉就偏重在心和肝經,對其他經絡影響都不大;水晶則專門顧下半身的脾、肝、腎等經絡,對上半身的經絡根本理都不理。所以,如果有人說水晶、天珠是迷信,戴了還是霉照倒、病照生的,請他別太快下定論,他可能只是戴錯了東西,沒有『對症佩石』而已。

伍、 結論:

一、 從此次的研究來看,中藥的歸經理論的科學性是肯定的。從現代治療學的進展來看,古代中醫總結的歸經學說,包括《內經》所述將藥物引至病變處而發揮療效的「引經藥」等理論,為現代西醫的「導向化療」提供了歷史的、足資借鑒的先例。

二、 這本是一套很完整的理論,無疑是中醫的一項進步。然而後人卻完全疏忽了治病仍需分辨寒熱,因時因地制宜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只著眼於強記每一味藥的經性,不辨陰陽,也不合五行,更不詳細考慮寒熱,見什麼病開什麼藥,這樣造成了中醫的大衰退,也難怪有人提倡「歸經不可從」的看法。

三、 藥性歸經其實是一種很科學化的歸類方式,科學講求的是實驗與證據,這都需要有一臺足以代表實驗準確性與容觀性的儀器來協助。我們所運用的PHCS(Pulse

HealthCare System)系統,可以很簡易快速地看到經絡的變化,驗證歸經理論的正確性,這是目前最具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檢測方法。

四、 中醫重視的「醫食同源」的理論,與西方營養學之父Hippocrates 提倡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醫生」,其實都是養生保健很好的學理依據。人體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功能,所以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素,而不同顏色的食物對身體的作用其實也不盡相同,若每天吃五種顏色的食物,將有助於人體維持臟腑的正常功能,讓身體更養生、更健康。

陸、 参考文獻:

一、 馬悅凌,「溫度決定生老病死」,江蘇文藝

二、 王唯工,「氣的樂章」,大塊文化,2002

三、 唐雲,「走近中醫」,積木文化,2004

四、 莊雅惠,「買中藥,你內行」,天下文化,2007

五、 楊乃彥,「健康美顏與經絡養生」,第三屆世界自然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2009

六、 宋明燁,賴正國「經絡道-醫生不說的秘密」,上醫健康事業,2010

七、 宋明燁,「藥性與藥味」2010

RCOMC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2

想要高分,好好看看选择题中的A、B型题和填空题及名词解释、问答题。其中名词解释、问答题以统计分析的为重点。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2.刘完素认为肺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3.刘完素认为心的本气是() A.温 B.清 C.燥 D.湿 E.热 4.刘完素认为肝的本气是() A.热 B.温 C.清 D.燥 E.湿 5.刘完素认为脾的本气是() A.寒 B.燥 C.湿 D.热 E.清 6.刘完素认为肾的本气是() A.清 B.寒 C.湿 D.热 E.燥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 A.张洁古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9.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选用除……以外的下列方剂() A.防风通圣散 B.双解散 C.天水一、凉膈半 D.天水凉膈各半 E.三一承气汤 10.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应用何法() A.以解表为主 B.和解表里 C.表里双解 D.以清里热为主 E.以上都不是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二)B型题 A.小柴胡汤 B.防风通圣散 C.三一承气汤 D.黄连解毒汤 E.大柴胡汤 1.刘完素治疗大下之后,热势尚盛者用() 2.刘完素治疗表证而兼有内热者用()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4.朱丹溪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5.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

一、中医基础理论选择题 (一)中医基础理论A1型题 中医基础理论题1.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的内脏是( ) A.脾 B.心 C.肺 D.肾 E.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题2.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 A.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D.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痰量多者为痰,少者为饮 中医基础理论题3.神昏、痴呆、癫证是由于( ) A.痰浊上蒙清窍 B.痰迷心窍 C.痰火扰心 D.饮逆于上 E.痰浊内动 中医基础理论题4.下列哪一项属于痰饮的致病特点( ) A.症状复杂,变幻多端 B.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C.善动数变,百病之长 D.耗气伤津,易扰心神 E.气血凝滞,筋脉挛急 中医基础理论题5.具有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处不至特征的致病因素为( ) A.痰饮 B.瘀血 C.结石D.疠气E.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题6.下列哪项是饮邪为害( ) A.癫狂 B.眩晕 C.流注 D.水肿 E.瘰疬

中医基础理论题7.梅核气为痰气结于( ) A.心 B.咽喉 C.肠胃 D.肺 E.皮肤 中医基础理论题8.瘀血引起的出血特点是( ) A.血色鲜红 B.伴有血块 C.色淡质清稀 D.出血量多 E.出血量少 中医基础理论题9.下列哪项是瘀血致病的特征( ) A.腹痛,痛随利减 B.形成肿胀,时聚时减 C.胁痛且胀,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D.胸闷咳嗽,不能平卧 E.疼痛如针刺,位置不移。 中医基础理论题10.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别名( ) A.恶血 B.败血 C.蓄血 D.衃血 E.离经之血 中医基础理论题11.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的病因( )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外伤 E.过劳 中医基础理论题12.下列哪项不是结石的多发部位( ) A.大肠 B.胃 C.胆 D.膀胱 E.肾 中医基础理论题13.下列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 ) A.多发于六腑 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C.在体内形成癥块 D.病程较长,症状不固定 E.可发生绞痛 中医基础理论题14.下列那项不是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 ) A.刺痛 B.胀痛 C.痛处不移 D.压痛 E.疼痛夜间加重 中医基础理论题15.下列哪项不属于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的共同致病特点( ) A.与气滞有关 B.致病广泛 C.病程较长 D.导致疼痛 E.为有形之病理产物 中医基础理论题16.少腹疼痛,痛经闭经,经血紫色成块,或见崩漏,为瘀血阻于( )

中基(名词解释)

1、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或加释: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而功能似脏,非脏非腑,故名) 2、精——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⑴泛指人体一切有用的成分;⑵专指肾中所藏之精;⑶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前二义必答) 3、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4、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变化。 5、阳盛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1、肾主纳气——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外环境——机体的外界环境指自然与社会环境而言,(1分)主要包括时令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居处与工作环境等。(2分) 4、逆治——又称正治,是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是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2分)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时的病证。(1分) 5、三焦——其一是指六腑之一,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2分)其二是指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上为上焦,膈下脐上为中焦,脐下为下焦。(1分)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或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中医学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之为互根。) 2、塞因塞用——指使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3、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称为药复。 4、离经之血——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5、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血互生互化;(2分)血、精都是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二者的密切关系,称为精血同源。(1分)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由于阴能制阳, 故阴胜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不断运动、活力很强,无形可 见的精微物质。 4、血虚——指血液虚损不足, 营养功能减退, 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5、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2分)适用于食积腹痛、热结旁流等实性病证。(1分) 2、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或简答: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 ,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精彩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2.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导引:是一种由舞蹈动作演变而来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与后来的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4.五禽戏:是东汉医家华佗发展古代导引的知识与经验,选择模仿虎、鹿、熊、猴、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使头、身、腰、腹、四肢达到全面的运动锻炼,是现在已知我国较早具有完整套数的医疗保健体操。 5.龋: 甲骨文的记载。表示牙齿窟窿是因虫蛀而引起的。 6.降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7.简帛医书:简为竹简、木简,帛为丝织品。简帛医书即古人刻写在竹木简或丝织品上的医学书籍。 8.六气致病说: 公元前541年秦医和为晋侯诊疾时用“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原因。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9.疡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外、伤科医生,主治疮疡、金疮、骨折。 10.疾年: 甲骨文中的记载。指多疾之年,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1.五毒:《周礼?天官》中的记载,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是目前所知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12.鬯其酒: 甲骨文中的记载。是一种色美味香的药酒,既能用于祭祀也可用于医疗,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13.卜辞: 即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故称卜辞。 14.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15.医师:《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16.雨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7.变火:《周礼?天官》记载“变火”,以不同燃料烧燎防疫(或说藉火取暖),表现了预防疾病的思想和目的。 18.疾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内科医生,不仅为王室服务,也“掌养万民之疾病” 19.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20.食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营养医生,负责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 21.《治百病方》: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的一批木质简牍,是东汉早期的临床医学专书。有医药简牍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保存了较完整的医方30余首,方中涉及药物约100味。所论涉及内、外、妇、五官各科。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其二,药物学、方剂学均达到相当的水平。初名《武威汉代医简》,但因简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样,遂改名为《治百病方》。 22.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2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寸口脉法:是王叔和取《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之说,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脉位,分别左右配属脏腑,使切脉部位和脉应脏腑逐步统一化、规范化。 24.蛊: 甲骨文的记载。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25.医案:即西汉淳于意所述25个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26.太医署:唐代设立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最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B.肺C.脾D.肝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B.气的运动形式C.气的运动变化D.气的升降运动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B.胃C.大肠D.脾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B.髓C.脉D.胆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B.实证用攻C.虚证用补D.虚证用攻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B.不卫生食物C.陈腐变质食物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B.脾C.肾O.三焦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B.侮其所不胜C.克其所胜D.子病及母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B.大肠C.小肠D.胃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B.胆C.脑D.骨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B.任脉C.带脉D.督脉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B.手少阴C.手少阳D.手太阴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B.湿邪C.其性数变D.其性凝滞E.易致疮疡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 3. 证、病、症: (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 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6.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9.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 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 10.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 A.防风通圣散 B.地黄饮子 C.双解散 D.白虎汤 E.三一承气汤 二、名词解释题 1.河间学派 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