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一、绪论

1、社会福利概念: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和维护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设施和相应的服务。

2、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化的福利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它使福利保障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

疗保健、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关系人们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诸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上。”

3、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的变化

1)人道主义思想:仁爱、人性、(早期)公民权利

2)公民权利的观念:托马斯.马歇尔

3)社会福利思想的多元化:80年代后

4、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与理论特征

1)围绕权利与义务关系,对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

2)围绕公平与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以及社会福利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

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的作用;

3)社会福利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

理论特征:

1)意识形态性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4)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与社会理想

第一章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威廉.配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1)劳动价值理论

2)分配理论:

以最低工资理论为基本内容;工资和利润对立,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收入。工资应限制在不超过基本生活费用的

法定工资的最高限额,若工资过高,劳动会相应比例地减少工作时间和努力程度。

3)租税理论:国家的所用租税就应该由土地和劳动收入来负担;

4)增进社会财富的理论: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以提高生产效率

2、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福利思想

1)“看不见的手”创造社会财富和福利

他看到了劳动的重要性。收入有三个来源,一是他的劳动(工资)、资本(形成利息)或土地(地租)。

2)自由竞争和平民福利

平民福利:主张制定最低工资率;

3)政府的作用:最小政府、守夜人式国家

3、边沁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

代表人物:边沁、穆勒

基本原则: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

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一生之中,先后提出或支持过的观点:

(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

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1、功利主义原则或最大幸福原理

判断一种事态是否合于功利,一种行为和一项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是它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这就是功利原则,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之中。

“最大的幸福原则”: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2、自利选择原理

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3、动物权利与惩罚理论

4、立法改革思想——立法是实现最大幸福的重要保证

立法的基本原则:趋乐避苦

立法的任务:计算苦乐

立法的目的: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5、自由放任主义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有限自由与有限干预理论

基本理论思想:幸福不仅有量的差异,还有质的区分,精神快乐比感官快乐更具有更高的价值。功利不仅包括对幸福的追求,也包括对痛苦的避免或减轻,减少痛苦与增进快乐同样重要。

1、有限自由论:即个人的自由不能成为他人的阻碍。

1)主张维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提出不仅要反对国家压迫,保障政治自由,而且还要反对社会习俗和舆论的奴役,维护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反对“多数的暴虐”;

2)首次提出社会具有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划定了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界限。

3)认为公众的永久利益和个人权利结合在一起,所以当二者矛盾时,公众当前利益会通过忽视个人权利来实现,个人则需理性地负起责任。

2、分配正义与社会救济论

1)分配正义:社会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应当平等地获得这种平等待遇的人

2)原因:社会财富增长必须有利于民众从中得到福利

3)救济方法:

一是由国家实施大规模殖民的方法;

二是提供可以开垦的公有土地以便形成小土地所有者的方法。

3、政府有限干预论

1)最好的政府形式: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属于社会整个集体的那种政府;

2)政府的职能:鼓励个人充分发挥才干,增进福利、保护公民财产和安全,政府不应对经济社会生活有太多干预。3)政府不应干预的三种情况:一是由个人办比政府办更好;工业过程;二是虽然由一些个人来办未必比政府办的好,但仍宜个人办;如慈善事业;三是不必要时不要增加政府权力;

4)干预情景:如初等教育、社会弱势群体

5)国家干预形式有两种:命令式(禁止)和劝告式

第二章

1、德国历史学派的福利主张

一、历史沿革

(一)历史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历史学派发展历史沿革

1、国家主义学派

代表:李斯特(1789--1846)历史学派先驱。《国家经济学》(1841年)

主要观点:

1)从各国经济史论证: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与个人财富增长、自由与制度关系

2)经济发展的五阶段说:

原始野蛮阶段(或渔猎时代)畜牧时代农业时代农工业时代

农工商时代

每一发展阶段应有特殊的经济政策

3)生产力说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在于财富的积累和交换价值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精神资本的蓄积。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4)实践活动:

1819年《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主张在德意志内部废除各种关税;

理论上论证了德国工业化以铁路为突破口的交通革命的重要性。

2、旧历史学派

不承认存在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而主张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主张结合各种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去发现各种现象的具体规律,即用历史归纳法研究经济学,强调心理、道德和法律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罗雪尔: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主张用历史方法取代科学的抽象法

3、新历史学派的形成

1——代表人物:施穆勒和瓦格纳

观点如下:

1)国家至上观点。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认为国家通过社会政策增进民众的社会福利。国家应该以租税作为财富再分配的工具。

2)关于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社会经济中地位和作用观点。

3)主张国家干预和劳资合作,实现社会改良。

2——费边社的建立和发展

前身为“新生活联谊会”

1884年成立LES(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或可译为伦敦经济政治学院)3——费边主义的基本福利主张

(一)价值理念:自由、平等、互爱

1、平等——核心信念,其社会理想。

平等:不同阶层的人在开放的机会面前有平等的起步点,包括政治地位和权利、经济条件和社会生活。

达到以上社会平等的两个方法:一是政治民主;二是财富更公平分配。

2、自由——有足够的资源,充分掌握及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

3、互爱——高尚情操,合作强调义务;关心社会需要,提倡利他

(二)基本思想观点

1、生产资料共同所有。

2、实现国民生活最低标准

维持国民最低生活标准的条件:

制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与工时挂钩,8小时工作制

政府应保证国民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符合最低卫生要求的生活条件,促进国民健康,增进国民福利;

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制定工厂法

由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实施技术教育等

3、坚持社会民主

4、渐进实现社会主义

5、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

(三)费边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

1、1890年5月1日,五一劳动节示威、八小时工作法案

2、对英国《济贫法》改革

3、一战后,提供给工党《工党与社会新秩序》,提出社会重建的四根支柱:

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普遍实施;

工业的民主管理;

国家财政政策的彻底改革;

剩余财富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4、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与政策的影响

1)以宣传改良思想影响社会:渗透政策

2)对英国各政党实施渗透政策

3)推动英国社会福利的实施

5、新古典经济学效用理论和人性假设

1)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论

2)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这场革命被称为边际革命。

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

边际革命包含两项重要内容: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

3)边际效用分析中的人性问题

人性假设:人是自利的、精于算计而且能够得到完整的知识或信息、趋乐避苦的人。痛苦换来快乐和效用时人才提供劳动。

马歇尔经济学的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人拥有的某一物品的数量越多,为再购买此物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

6、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理论(见书)

7、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福利观

(一)财富分配中的福利问题

(二)消费者剩余与社会福利的增量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商品价格不超过和很少能接近由此购买所得到的满足,故此购买所得到的满足总是超过其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个差额使消费者获得了额外的满足。

(三)政府的福利责任

马歇尔:对因资源枯竭导致生产成本递增的企业,政府纳税,消费者剩余较少,但少于这笔税金用于公共物品支出增加的社会副利。对成本递减的行业,政府可通过补贴使之降低价格,将会增加社会福利。

第三章

1、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福利

1)个人福利:个人福利最大化:收入所得个人消费的满足程度个人工作付出

测量个人偏好的基本方法: 序数方法:次序;基数方法:数值

2)社会福利:个人福利的总和

与一定经济总量和制度安排相联系

2、效用

有两种测量方式:

1)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可以加总计量、赋值,人际之间的效用水平可以比较。

2)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无法用客观地数值测量,但可根据满足程度高低和偏好顺序进行排序。

3、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1)满足自我利益而采取行动是一个理性行动;

2)社会选择:是社会制度中做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通常通过政治投票的结果。

社会选择的机制影响集体或群体的福利。

4、福利最大化(帕累托最优没有)

即效用实现最大值

庇古:福利最大化是指国民收入或物质财富的最大值;

新福利经济学:福利最大化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第四章

1、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1就业一般理论2有效需求理论3经济危机理论4政府干预理论

2、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

(一)政策重心:赤字财政政策

主张实行“投资社会化”

1、国家通过税收政策来影响消费需求的变动。:累进税

2、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或投资于其他部门。

(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政策

通过控制货币数量的方式来调节利率的高低,进而影响投资和就业:

经济陷于萧条、整个社会的失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该增加货币供给以刺激投资和就业。也即通货膨胀政策

(三)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

1、力主消费支出,甚至奢侈性消费支出

2、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已进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3、降低利息率,消灭食利阶层

第五章(重点)

一、贝弗利奇及其社会福利思想

贝弗里奇(1879-1963):《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 1942)

建立“社会权利”新制度

(一)贝弗利奇报告产生的背景

1、战争的动力:基于战时特殊背景下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考虑;

2、贫困成为英国首要的社会问题;

3、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兴起:贫困不是个人的原因

(二)《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1、报告的起草过程

2、报告的主要内容

2、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正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言和概论”;

第二部分为“主要改革建议及理由;

第三部分“三个特殊问题”,重点讨论待遇标准和房租问题、老年问题以及关于伤残赔偿的途径问题。

第四部分“社会保障预算”:财政、雇主、参保人三方共同缴费方;

第五部分为“社会保障计划”: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三个层次保障人们不同需要

第六章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

3、社会保障计划的主要条款

1)计划覆盖所有公民;

2)把所有的人群被划分为六大类:

?雇员:指那些根据合同受雇为他人工作的人员;

?其他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雇主、商人和其他各类自由职业者;

?家庭主妇:工作年龄内的已婚妇女;

?其他在工作年龄内未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

?未达到工作年龄的人员

?超出工作年龄的退休人员;

(三)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

1、国家的责任和职能

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提高国家的效率、降低人民的不满情绪,增进个人福利;

2、社会保障体系及原则

报告书改革3项原则:

①在计划未来时应参照过去的经验,但又不受过去经验的局限;

②社会保险是消灭贫困最有效的武器,而贫困和疾病、愚昧、肮脏、懒惰这五种社会病害同为重建新社会的障碍;

③实现社会保障理想,有赖于政府同个人合作。

1)体系

社会保险:基本需求

国民补助:特殊情况

自愿保险:基本供应补充

(1)社会保险及其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

①凡有收入的国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同一标准缴纳保险费,按照同一标准享受保险给付;

②改分散管理的制度为全国统一的制度;

③保险给付应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为目标,享受时间应以领取人的需要为准;

④社会保险应包括国民生活基本需要的各个主要方面;

⑤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救助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生活水平达到国民最低生活标准。

基本原则:

①保险给付一律平等原则:获得国家平等照顾的权利。

②缴费费率统一原则。收入高的人多缴费。

③统一管理原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④待遇适当,符合受益人的基本需求原则

⑤广泛保障原则:覆盖人群和多种需求

⑥社会保险分类原则:设计分门别类,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2)国民救济:特殊需求人群

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比社会保险低

下列人群必须纳入国民救济:

①未达到规定的最低缴费额的人员;

②一直不适合工作的人员

③不能享受失业、伤残或养老金待遇的人

④低收入而申请缴费豁免的从业人员

⑤因个人原因失业又无法获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

⑥生活难以自理有特殊生活需求的人

资产调查

(3)自愿保险

(四)报告的理论价值与积极作用

一个关于全方位福利问题的报告

基本宗旨是消除贫困;

关注人们的需要

突破:

1、为儿童提供的子女补贴

2、提出建立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二、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蒂特马斯典范

基本特征:

一是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是其核心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是其理想社会;

二是国家在福利发展中扮演不可或缺与积极角色。市场制度虽然发挥重要作用,但要受到政府规管;

三是社会是由利益冲突的群体构成,社会责任和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四是影响福利发展因素多种多样。

(一)蒂特马斯福利国家理论

1、重塑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辩证统一的整体福利观

1)满足个人需求是社会的责任

2)社会不能超出能力范围无限满足个人需要

2、对自由市场的福利分配机制的批判

1)私营福利扩大和强化社会不平等;

2)私营福利制度不仅会削弱和损害公共服务,而且会缩小和削弱总体性社会责任感;

3)私营福利并不能提供选择的自由;

4)私营福利加剧两极分化,使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3、建构社会福利的分层体系

1)社会福利机制:

A模型:剩余福利模型

前提:私有市场和家庭是两个自然地福利供给渠道,个人可以通过他们需要得到满足,只有当市场或家庭崩溃时,社会福利才介入运作;

B模型:工业成就模型

与工作成绩紧密联系,即要得到保障必须先要有工作成就。社会福利设施实际上成为经济的辅助品。

主导的分配方式是论攻行赏。

与就业关联的社会保险属于此模式。

C模型:制度性再分配模型

此为社会最主要的统合制度,在市场之外,按照需要原则,提供普及型服务。这一模型主张社会平等原则,认为所有国民都享有基本生存的权利。市场并不具备初级的福利分配功能,主要的福利分配者应该是政府。

2)社会福利结构

社会服务:公共福利,对依赖状态的人们的集体干预。

财政福利:中央和地方直接税制下的宽减、免征、扣除等间接补贴

职业福利:现金和实物支付的职业福利,由雇主供给,免税

4、社会福利制度承担的责任

六个方面:

一是具有分配与再分配的作用

二是促进社会整合和协调

三是社会服务应该承担起对那些在社会变迁中去福利问题进行补偿

四是最主要的目标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祉

五是强调社会服务支出是一种投资,而非单纯的消费

六是能够发扬利他主义精神

(二)主要贡献

1、社会福利三类型分析、普遍性福利概念

2、扩大了社会行政范围

3、方法论:对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需将其置于该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第七章(重点)

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亚当.斯密,自由放任

新自由主义:如何解决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问题

(一)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是凯尔斯主义面临挑战。经济速度放慢、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并存,导致经济滞涨。凯恩斯经济学失灵;

二是全球经济联系增强

三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结构

就业结构

职业结构:分化为核心岗位和边缘性岗位。工会作用减弱

四是: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二)新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

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首要性,认为个人拥有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使损害个人的权利确实可以增进整体的利益,也是不应该损害那个或那些个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坚持私人财产权和市场经济是个人自由的唯一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认为,个人之间在先天能力、后天努力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是由于阶级分化原因造成的,如果对市场分配的结果进行人为的改变,反而会损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必须限制国家或政府的作用。

二、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一)哈耶克的社会福利观念

哈耶克简介: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成名,提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1、哈亚克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自由的政治思想主张

1)哈耶克的政治理论

自由观: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外一个或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性状态”(哈耶克)。

自由是和个人责任密不可分的,个人责任要求我们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不承担个人责任也就意味着对自由的丧失,个人只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而不应当对同样具有自由的人承担任何责任。

自由和强制:要使所有的人都享有尽可能多的自由,就不能否认强制的必要性;需要国家和政府来实施强制的功能。但是,如果不对国家和政府的作用给予限制,个人的自由又会受到伤害。

把国家看作是“必要的恶”

反对国家“集权主义”

程序正义论:认为只要市场过程本身是合法而公正的,其具体结果导致谁贫谁富是无可指责的。他反对所谓的社会正义,认为其不关心程序和过程的公正性,而只对分配结果感兴趣,由于不重视程序或过程的公正性,反而会使社会不正义。

2)哈耶克的经济主张

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哈耶克认为平等作为一个社会目标,当然是要争取实现的,但不能强求平等,否则只会损害效率,也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

哈耶克坚持认为,建立福利国家的一套做法是有损自由的,是以效率的损失为高代价的,只有个人的行动才可能是公正的。

也即哈耶克在平等问题上的立足点是机会平等或起点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或分配的平均主义。

2、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

1)对福利国家的批评

第一,哈耶克认为福利国家具有短视和低效的倾向;

第二,福利国家构成了对个人自由的威胁。福利国家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标准限制了个人在诸多问题上的选择权,并控制着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收入,政府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配财务,这时政府的权利大增,而个人的自由和责任日益衰弱

第三,福利国家对经济具有破坏作用,它抑制了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福利国家中,由于效率和平等的双重标准,使得人们在效率和平等的取舍上难以平衡。

2)哈耶克的社会福利观的主要内容

(1)有限度的保障和绝对的保障。

他将社会保障分为两种:

有限度的保障:是大家都可获得的,是维持生计的最低收入保障,存在于市场之外;

绝对的保障:唯有特权群体方能享有,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只有控制市场才能得到。

哈耶克认为绝对的保障对自由具有很大的威胁

(2)必须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主要作用方式

政府不能够在强制实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正当规则”以外,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干涉个人自由。

提供保障的方式要尽可能地符合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政府的非强制性、尽可能少的收入再分配。

主张在社会保障中引入竞争机制,在提供服务时要尽可能的消除政府的这种排他性权力

3、哈耶克社会福利思想的评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哈耶克及其所倡导的发挥市场效率和个人责任的理论

(二)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

《资本主义与自由》: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

1、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理念

1)市场经济理论

“不存在任何完全纯粹的制度,每一制度都是某种类似混合制度的东西:一方面,包括指令性因素,而另一方面,却又主要的依靠自愿合作。问题在于一种比例的多少,在于将指令性因素降至最小,而且,在引入指令性因素的地方,在于在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生产效率目标以外的其他目标的同时,以一种尽可能小的妨害生产运行的方式来实现指令性因素最小化”

2)失业和通胀不可替代论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增加的更快引起的,货币的作用为主,而经济产量的作用为辅。也许很多现象都可以使通货膨胀率产生暂时的波动,但只有当他们影响到货币增长时,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自然失业率”:即使劳工市场与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也并不能使失业率达到零水平。这个失业率并不是由于货币因素引起的,它是由实际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实际因素决定的,或者说由劳工市场的结构决定的,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联系,自然失业率是永远存在,不可消除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从长期来说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弗里德曼认为,只要对劳动市场工作的开战加以改进,如消除障碍和限制而使劳工流动性增大,减少寻找工作时间,更容易获得关于工作空位的情报,提高劳工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消除产品和劳工市场的垄断,就会降低自然失业率。

2、对福利国家的批判

1)对福利国家制度理念的批判

(1)福利国家对个人自由和选择的限制

弗里德曼看来,政府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福利国家而采取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干预了个人的自由

(2)福利国家的收入分配强求结果平等。

(3)福利国家垄断福利市场。

2)福利国家政策的失效

(1)福利国家经济政策的失效

(2)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失效

公共住房政策

最低工资法

3)弗里德曼对社会福利的建构

(1)贫困问题的减轻

相对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私人慈善机构的捐助

3、负所得税——社会保险的模式选择

负所得税=(税前收入-税收减免)×负所得税税率

第一,它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

第二,它将贫困的人当作认真尽责的人对待,而不是当作无能的﹑受国家保护的人对待

第三,它使穷人具有自助的动力。

第四,它将消除官僚主义及政治贿赂。

4、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凭单计划

西方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券计划:面对国家干预教育的种种弊端,弗里德曼提出了教育券(voucher),试图改革集权化的教育体制。这是一种既能保证家长享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又能保持现有的教育财政来源的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实行凭单计划(教育券)。

5、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评价

三、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布坎南简介

1、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产生的背景

(1)公共选择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

(2)公共选择理论

一种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和需求问题的理论

(3)产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

(4)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

用“有理性的经济人”分析政治市场交换

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是“选择”而是“交换”

2、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核心内容

1)基本观点:“经济人”假定

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也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

2)核心内容———政府的失灵及其表现

(1)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议会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

(2)政府失灵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政府政策的低效率

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的前提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政府权力的介入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和分配格局的扭曲,产生大量的社会成本

四、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

(一)罗尔斯的正义论与平等主义的福利观

1、正义论的基本前提

1)把社会视为一个能够推进所有参加者的利益的合作体系。参加者既有利益一致性,也存在冲突

2)自由的、平等的、自利的、理性的和具有正义感或正义的欲望与能力的个人的假设

2、公平的正义及其形成的前提条件

公平的正义

无知之幕

3、正义论的原则

1)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正义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 : 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 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正义原则: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第一,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第二依系于在机会公正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公平原则)。

2)两个优先规则

第一个优先规则: 自由的优先性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优先于第二个正义原则,意味着平等的自由的原则应该首先被满足,同时还意味着不允许在基本自由和经济社会收益之间进行交换,承认自由相对于社会经济利益的绝对重要性。

第二优先原则为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性

4、平等的福利观

(二)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福利观

个人对自我的权利: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身体的所有者

肯定权利 :是指保存下去的权利

否定权利:是指不受干涉、不受伤害的权利

2、拥有的正义论

1)诺齐克认为,经济资源在人们之间的分布状况是否正义并不依赖于分配过程(分配正义),而在于拥有什么和如何拥有。因而,要考察问题是拥有的过程是否正义,即考察一个人是否有权利拥有他所拥有的东西。(拥有正义)2)处理拥有的正义问题的三个原则

首先:“获取的正义原则”,即持有的最初获得;

其次:“转让正义原则”,这一原则涉及到的是利益从一个人的持有到另一个人持有的转让;

最后:“矫正正义原则”

3、诺齐克社会福利观念:反社会福利——最低限度的国家

“最弱意义的国家”

第七章全球背景下的社会福利理论新发展

一、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全球村:全球共同体意识;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全球性的自由经济体系,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资源的市场配置;

现代性的制度性扩张:吉登斯——现代性即各种制度性的安排所构成的政治经济秩序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过程

文化全球化:文化互动过程,整体意识的主观进程

世界体系论: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

(二)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潮

1、新右派

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

个人强有力政府

选择的自由社会权威主义

市场安全有序的社会

自由放任等级制和服从

小政府民族

2、全球化的后果及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1)全球化强化了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治理方式,对民族国家独立性造成冲击

2)对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1)经济繁荣为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

(2)全球化使社会福利问题成为全球性话语;

(3)全球化使得经济和政治活动变化公开透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市场封闭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垄断和特权)3)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

(1)为全球经济竞争中提高竞争力,福利国家追求的平等和安全的社会理想和社会政策被抛弃;

(2)形成贫困与富裕、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世界;

(3)破坏了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福利网络;人口的国际流动

(4)跨国公司超国家权利体系的形成使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失效,消弱了政府履行其对人民承担福利责任的能力。

二、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群是指拥有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或共同信仰、价值目标、规范体系的,关系稳定而持久的社会群体

社群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

(一)社群主义兴起的背景

首先,当代西方国家能力的进一步弱化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间性社群的衰落

再次,在传统社群日益衰落的同时,一些新的社群却在西方国家中出现,并且对现实生活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70年代后兴起的新人权运动,或第三代人权运动,或许也为社群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社群主义的基本观点

1、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

2、积极的权利和消极的权利

积极地权利是个人对国家或集体的要求权,他要求国家或集体采取积极行动来实现并保护个人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工作权、健康权等

消极权利是指无须政府或集体的作为而获得的个人权利,他人也不得侵犯这些权利,如居住、迁徙、信仰等,属于基本人权范畴

3、强国家理论

“权利政治”转向奉行“公益政治”

第一,在国家方面,社群主义主张“强国家”。这里所说的“强”是就国家职能方面说的

第二,在公民方面,社群主义主张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

4、“共同善”的理论

1)善优先于权利,认为只有在承认共同善的首要性前提下,人类生活才会有真正幸福

2)共同善理论的意义:

首先个人生活在社群众,并从社群获得个人生活的目的和价值,形成社群观念,并在参与共同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心理上的共生共存感;

其次,共同善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集合,倡导一种由“互相信任、合作和利他的原则支配着”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共同的善也是一种评价个人偏好的标准,规定社群的生活方式、帮助公众形成善的观念,引导公众的偏好趋向于共同善;

最后,共同善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集体责任的确认,它赋予公民个人对生活的安全与保障的福利要求权,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和道德的依据。

共同善的形式:公共利益和集体的道德精神,有物化的和非物化的形式。

(三)沃尔泽的分配正义原则

思想糅合了自由主义思想。

其论述以正义多元论和复合平等论为基础。

正义多元论即强调不同的分配领域和不同的分配方式受不同的分配原则支配。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各国社会福利制度

各国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余慧慧 11哲学 H11114034 1.西欧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容有: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基本收入维持、负所得税、住房补助、社会基金 社会津贴——疾病津贴、疾病照顾津贴、工伤津贴、法定产妇津贴、法定疾病津贴、住房补贴、儿童津贴、无劳动能力者生活津贴等 特点: 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 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 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 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以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 2.德国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 特点: 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 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 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对无劳动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 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实施社会保障。 3.美国市场化模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美国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令,美国社会保障仅限定在以下三个项目范围内: (1)向那些临时或永久失去收入的人和家庭提供现金支付的项目; (2)向在上述条件或在某种情况下接受保险金的人和家庭,向在一既定范畴内的所有人提供医疗照顾的项目; (3)向一既定范畴内的所有儿童提供现金支付的项目。 特点: 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制,是兴办和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化,公私兼顾,联邦和地方政府兼顾,其侧重点时有调整。 美国社会福利保障项目的多层次,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据笔者综合有就业和失业福利保障、

社会福利

怎样理解学习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福利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要靠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来保证助人的行为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所以研究社会福利思想将会给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价值支持。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导向作用可概括为两个:①.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表达,社会福利思想通过阐述福利关怀的终极价值来揭示社会福利的本质,并依据这种解释构建福利哲学,形成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各种社会福利的理论和流派,社会福利思想也是帮助社会工作建立行动的基本坐标。②.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一种规范性社会理论,社会福利思想根据其所奉行的意识形态准则规范社会福利的实践,为实施社会服务,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价值规范和行动原则。总之,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哲学基础。社会工作这种专业特性要求它必须将自己同整个社会福利的发展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并从中获取理论和价值观的支持。社会福利思想构成了社会工作发展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试论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1、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提出反对任何国家干预经济的自由经济理论,强调自发的市场调节比国家干预更有效; 2、在充分的自由竞争中,个人的利益得到实现,国民财富得到迅速增长,社会福利也就不断的得到增进; 3、亚当斯密的放任自由主义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 4、政府职能是保护国家不受外敌的侵犯,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制度保护公民权利,举办对私营企业无利可图的公共福利事业; 5、亚当斯密认为应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供应能持续; 6、主长市场第一,福利第二 简述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观点。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1.功利主义原则,从心理学的联想原理和伦理学的最大幸福原则出发,把人堆幸福的追求看作是受人的心理感受支配所引起的心理联想。 2.最大幸福原理,提出福利最大化原理,认为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集合,每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是社会的最大福利。 3.立法改革思想,通过立法来增进人类的幸福。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独立的发展。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才更有价值。社会与个人之间应相互协调,方法是让他们各得其所。个人行为的正当性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准。要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幸福和与别人的幸福。主张通过法律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教育和舆论培养人的良好品格。检验政府好坏的标准是社会利益的总和,是否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出贡献。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应是有限度的。 费边社有哪些社会福利主张? 包含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实现国民生活最低标准、缩小收入差距;坚持社会民主;主张渐进实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另外,他们主张的社会民主、对地方和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思想也是有助于增进公民权利、保证公民福利的。 费边社对欧洲各国社会政策的影响有哪些? 以宣传改良思想影响社会,对英国各政党实施“渗透”政策,推动英国社会福利的实施。(自己展开)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福利观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财富分配中的福利问题。(杰文斯的劳动供给理论)②.杜普伊特提出的消费者剩余与社会福利的增量。③.政府的福利责任——政府的税收或补贴与社会福利;政府所有或经营垄断行业与社会福利的关系。(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 简述凯恩斯的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一、“经济危机的病因分析: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大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定律 二、“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1.政策的重心:赤字财政政策2.辅助政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 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凯恩斯主义主要以其政府干预和有限保障的理念,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从根本上说一种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底福利价值取向,此外,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管理理论及其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仍然成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在20

社会福利服务事业

儿童津贴 对抚养学龄前的儿童的养育者来说,如果上一年的年收未达到一定水平的话,可以申请领取“儿童津贴”。但,如果是外国人的话,除了必须提前办好外国人的登录手续以外,还要根据居留资格的种类及居留期间来定是否能领取该津贴。如希望领取该儿童津贴的话,请务必去办理外国人登录的所属市町村的担当课(系)办理申请。另外,儿童津贴是从办理申请的次月至孩子就学前之间支付的津贴。详细情况,可向下列所示的有关部门咨询。 ☆儿童津贴的咨询电话☆ 斐川町役场 健康福祉课 福祉系 (0853)73-9111 受理时间:星期一~五 8:30~17:00(除节日及年末年始休息日以外) 儿童抚养津贴 对由于父亲的死亡或双亲的离婚而又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未满18岁的孩子的养育者来说,如果上一年的年收未达到一定水平的话,可以申请领取“儿童抚养津贴”。但,如果是外国人的话,除了必须提前办好外国人的登录手续以外,还要根据居留资格的种类及居留期间来决定是否能领取该津贴。至于领取儿童抚养津贴额的多少,也将根据抚养人数来决定。如希望领取该儿童抚养津贴的话,请务必去办理外国人登录的所属市町村的担当课(系)办理申请。儿童抚养津贴的支付,是到孩子年满18岁以后初次的3月31日为止。但,如符合可以领取儿童抚养津贴的条件,而过了5年却还没有办理该申请的话,就不能再领取该津贴。 ☆儿童抚养津贴的咨询电话☆ 斐川町役场 健康福祉课 福祉系 (0853)73-9111 受理时间:星期一~五 8:30~17:00(除节日及年末年始休息日以外) 儿童相谈所 在育儿的最初,也许有许多有关孩子的问题想要进行相谈。那么,在如下所示的场所,也许能满足你的要求。在这些相谈所孩子的双亲、家属、保育所、学校的老师、邻居、以及孩子本人,都可以去相谈。费用是免费的。另外,关于相谈内容也有严格的保密规定,请放心地去相谈。相谈的方法有电话、面谈、访问等。 儿童教育相谈处的名称 所在地 电话/传真号码 管辖地区 中央儿童相谈所 〒690-0823 松江市西川津町309-1 TEL (0852)21-3168 FAX (0852)21-3163 松江市、安来市、八束郡、 能义郡、隐歧郡 出云儿童相谈所 〒693-0051 出云市小山町70 TEL (0853)21-0007 FAX (0853)21-0047 出云市、平田市、簸川郡、 大原郡、仁多郡、饭石郡 浜田儿童相谈所 〒697-0023 浜田市长泽町1428-6 TEL (0855)22-0178 FAX (0855)22-2319 浜田市、大田市、江津市、 迩摩郡、邑智郡、那贺郡 益田儿童相谈所 〒698-0041 益田市高津町イ2561-2 TEL (0856)22-0083 FAX (0856)22-0075 益田市、美浓郡、鹿足郡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3、4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掌握其社会福利思想。掌握福利国家的理论,并能够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歇尔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国家的理论。 教学难点: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福利国家危机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生平简介 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1893—1981)生于伦敦,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历史学考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作为平民战俘在德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他曾经做过一个短期的研究。返回英国后,他于1919年被选为剑桥历史学会特别会员。1925年,马歇尔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呆到1956年。在那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他本来是一位经济史学者。1925年加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讲师,1929年转到社会学系,1930年成为社会学高级讲师。后来他曾回忆说,当他开始教授社会工作时,他对这个专业什么也不懂,而后来转到社会学系,他在专业观念上对社会学几乎是同样的无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史学者的工作以后。 马歇尔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曾经编辑了大量有关社会分层和人口方面的出版物。二战期间,他一度被安排到英国外交部任职。1944年马歇尔回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被任命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教授。这个研究所就是今天的社会政策系。这期间他所作的关于阶级冲突、社会分层以及人口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马歇尔作为英国高级委员会的教育顾问又一次去了德国。1951年回国以后继续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直到1956年。这期间,他担任过社会学系系主任。以后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社会科学部主任。1960年正式退休。1981年,马歇尔在他剑桥的家中去世。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他的大部分社会学著作完成于1945—1960年间,而他的大部分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则是在他退休后发表的。1949年,在纪念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一次会议上,马歇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class)。这篇演讲第一次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公民权利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从而成为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个社会学理论(亚诺斯基,2000)。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为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一)公民权利的构成 公民权利理论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civil Right)、政治权利(politicaldght)和社会权利(social right)。

关于积极探索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机制

关于积极探索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机制 在我国,社会福利务的供给、管理与促机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刻的变革,其基本趋势是由原的政府包办+不干预模式逐步新的社会福利服务式转换。在迈向市经济的过程中,政府面临着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能,建立健全社会福利障体系,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的课,又面临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中,探索和建构新型的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的挑。 一、培育多元化的会福利服务供给主体 般说来,政府部门、公立社会服务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力量。性质上,他们三者有着明确界定,政府部门侧于根据社会福利的需求确定福利投入,分配福利资源制定相关的福利政策;而社福利组织,无论是公的,还是志愿的,更多的是直接向公众的服务。在承的社会福利服务的职责,前者的相当一部分职不断向后者转化,这不仅是更面满足社会福利需求的一种客观要,也是福利服务社会化发的进步趋势。社会福利社会化虽然意味着政可以在服务具体递送方面发挥间组织的积极作用,但这做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一是会上已经有相应的组织或构可以承接政府退后的社会功能,不至于政府退出了却没有相应的组织或机构可以承起政府原有的职责与功,导致社会不必要混乱与无序;二是政府对这些接政府功能的组织与机能够进行有效地监管和评估。 根据美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米基利对社会福主要制度安排的描述,民间组织与社会福利服务提供的路径选主要有:

第一,非正式的社福利服务提供。非正式的社福利制度,包括个人、庭、邻里和社区为增进社会福,履行文化和道德责任所担的各种活动,例如个帮助和照料家庭成员的活动,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的活动,社区这个方面的集体努力等等。它是一由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社区内志愿者社区领袖、社区积极分子等组成的正式网络提供。非正式的或者非专业的、民间的自我服务,旨在社区内有需要的人供福利服务的非正式制度,也称为“由社区照顾”的社区福利服务度。在非正式的社福利制度中,民间组织主要是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如向社区参与自我服务的人员提供专业服务指导和培训,为非正社会福利服务提供部分资金物质帮助,鼓励生活在社区内本机构成员业余参与非正式社会利服务等。 第二,式的社会福利服务提供。在界各国,各种社会福利服务通常以社区为单元来组织,并最终落到生活在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因此,正式的社会利服务也就是正式的区福利服务。具体地,间组织介入正式的社福利服务提供的方式通过“区内照顾”来进行的。所谓“社区内照”,就是指为了避免去大型照顾机构那种冷漠、没有人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机构化的专业照顾带来的负面应,由政府及非政府的服务机构在区里建立小型的、业的服务机构,发展以社区基础的治疗与服务设施、技术和计,使所提供的福利务更贴近人们的正生活和真实需求,如建立社区活动心、老人之家、青少年之家、日照顾中心等,为老、残疾人、不需住院治的精神病、慢性病患者、越轨行为的青少年及父母无照顾的儿童提供照顾、治疗和教等方面的服务。这是民间

社会福利

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狭义)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价收费或免费的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2.①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或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社会福利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是公民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③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国家运用政治权利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主要在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为一部分无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 3.《济贫法》:为了维持秩序和社会安定而颁布,但主要是为了处罚和镇压贫困人员,并不是对贫困人员实现救济。②《贝弗里奇报告》:指1942年颁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建立福利国家并消除主要障碍:贫穷、无知、失业、陋隘。 4.古典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 5.新自由主义:以个人自由或权利为核心,针对社会民主主义和福利国家发展中的问题,重新阐述自由主义的哲学一社会价值观,坚持消极的自由观。 6.社会民主主义福利观: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全民建立社会福利,承担起全面的社会责任。 7.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思想:认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辅相成并寻求二者的动态平衡。批判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其简化了个人和社会。主张国家福利的作用,可帮助克服利己主义,发展利他主义。 8.第三条道路:(吉登斯提出)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寻求“自主与自我发展”用“福利社会”取代“福利国家”福利不应仅仅由中央政府提供,应调动地方政府,社会第三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 9.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 10.恩格尔系数:是判定人们生活水平高低或贫富差距的指标,是人们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 11.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2.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指最终建立惠及全体儿童的保障标准适度的福利制度。 13.SOS儿童村:是一个国际性的民间慈善组织,采用家庭模式收养孤儿,用SOS这个国际通用求救信号来呼吁全社会关注和帮助在灾难中幸存的孩子。 14.绝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所获得的收入和生活资料难以维持生存需要。 15.相对贫困:是社会所认可的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活水准,所获得的收入和生活资料不如一般人或一般家庭的生活状况或贫困状态。 16.结构性贫困: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7.贫困文化论:认为长期处于贫困的人会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这种自我维持的贫困文化会阻碍穷人提高其生活水平,并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导致新的贫困。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1)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⑴ 在社会保障学界,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在这里,我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之下五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来使用。 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旨在为人们的例如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提供保护;社会补偿旨在为人们在遭遇例如战争、暴力行为这些特殊的生活风险而受到损害时提供保护;社会救济旨为那些不能从社会保险或者社会补偿中获得待遇或者从社会保险或社会补偿中获得的待遇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保护。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 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 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

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 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 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 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此外,教育和住房分配也是福利待遇。在教育方面,从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概述 xiaowugui

第一节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概述 一、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的基本概念 1、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服务。(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社会救助) 2、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的定义(课本P324) 所谓社会福利服务,是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服务的内容? 3、社会福利服务的重要性 A、当代各国的福利性服务政策行动主要是基于商业化服务的不足而设立的,而商业化服务可能会使一些困难家庭难以获得最基本的服务。 B、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为人们共同需要的服务项目也不宜通过使用者个人付费的商业化方式来提供。 C、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服务活动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整合,这些服务不宜采用商业化服务。 综上所述: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维持社会生活的有序和促进社会整合、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者)满足最基本的服务需求,就需要政府和其他

公共组织来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 二、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的特征 1、社会福利服务的首要特征是其福利性 所谓“福利性”,是指按照非商业性的原则和方式来提供的服务,与“商业化”相对。 2、社会福利服务一般是指针对个人的社会服务 3、社会服务与社会救济是既相关又不同的服务 针对以上各点应作解释 三、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的基本内容 1、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在当代各国,政府、企业和各类民间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居民或员工提供一些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便民利民服务。 2、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的服务需求,这些共同的服务需求可以以“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满足。 3、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在各个社会中政府或其他组织都有一些针对特殊困难者(主要包括贫困者、老年人、残疾人、残疾儿童以及其他一些在生活中具有特殊困难和特殊需求的个人和家庭)的福利性服务。 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异同(应该分析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救济的异

英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社区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 班级: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卫欣然学号:0907111070 一、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 英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发达的福利国家,同时也是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而英国家庭的养老功能已明显衰退,法律不再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在英国将近80%的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同住。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解决老年人问题只能走社会养老的道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推行“住院式照顾”模式,即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舍,同时花钱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这种照顾方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引起了某些人权主义者的批评。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的方式,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他们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4种形式。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也有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在老年人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足部分由政府开支。 家庭照顾,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老年人公寓,是对社区内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边无人照顾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年人提供的一种照顾方式。老年人公寓由二居室组成,生活设施齐全。公寓内还设有“生命线”,一旦老年人感到不适,只要拉动生命线就可获得救助。老年人公寓收费低廉,但数量有限。 托老所,包括暂托所和老年人院。因家人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料的老年人便可送到暂托所,由工作人员代为照顾,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最长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入老年人院,即分散在各个社区中的小型院舍。 第二,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如,地方政府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为帮助老年人能在家独立生活,地方政府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政府对超过65岁以上的纳税人给予适当的纳税补贴,住房税也相应减少。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还有家庭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护理、换药、洗澡等。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第四,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如,由英国政府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相继建成了以高福利、高税收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国家制度。这套福利制度秉承为民众构建物质生活“安全”和“无风险社会”的理念,为全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各国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法律责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多子女津贴、孕妇津贴、母亲津贴等是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林林总总的各种福利,使民众不必为衣食住行分忧,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体面生活的物质保证。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于促进西欧各国社会平稳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续几十年的高福利也累积了诸多社会问题: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制度似乎已难以为继。西欧为何会出现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未来走向如何? 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探讨。 一、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福利国家于二战后在西欧各国兴起,有着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要求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两级分化,也必然导致生产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购买力持续降低的尖锐矛盾。于是,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便周期性爆发,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集中,普通劳动者的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危害增大。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避免崩溃的命运,资本主义世界选择了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主要的“救世”方案就是实施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通过国家投资推行“反危机”措施。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改善劳动群众的贫困状况,增加有效需求。 其次,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欧各国构建社会福利制度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剥削制度,因而必然遭到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为谋求解放,各国工人阶级进行了顽强不屈、持续不懈的斗争,罢工和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进入 20 世纪,西欧工人阶级的力量已十分强大。工会成为抗衡资本家的重要力量,左翼政党迅猛发展,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于二战后相继参政或执政,对资本主义统治构成极大的现实威胁。在此

浅谈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6745032.html,/souask/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作者:刘翠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其他项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逐步进行改革,到目前社会福利在保障范围、享受待遇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福利资金的筹措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它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福利制度中不适应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改革要求,逐步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福利制度,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一项严峻而艰巨的任务。 1.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完善 (1)社会福利企业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福利生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靠社会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福利生产发展的某些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处于劣势;“八五”期间,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使一些福利企业举步维艰;价格、医疗、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都超出福利企业内部的消化能力;“三角债”的困扰、国家信贷规模的控制也使福利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所有这些都使社会福利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考验。 就社会福利企业自身来说,企业职工素质普遍偏低。有的福利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意识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有的基础工作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制不完善,没有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摘要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社会福利有

三个本质特征: 脆弱群体优先。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性。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服务性。“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2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在社会保障学界,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在这里,我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之下五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来使用。 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旨在为人们的例如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提供保护;社会补偿旨在为人们在遭遇例如战争、暴力行为这些特殊的生活风险而受到损害时提供保护;社会救济旨为那些不能从社会保险或者社会补偿中获得待遇或者从社会保险或社会补偿中获得的待遇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保护。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 (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此外,教育和住房分配也是福利待遇。在教育方面,从小学到高中教育是免费的,高等教育不仅免交学费、住宿费等费用,而且学生还可以享受到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助学金;在福利分房方面,企业或者单位按照职工的工龄和年龄等条件以及家庭人口数目,为职工分配住房。总之,计划经济时代的50年,我国的社会福利是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关怀职工生活方方面面、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的福利制度。我国的福利制度自建立以来,尤其是在建国后的十来年,在解决城乡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的生存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据民政部门的统计,1959年民政部门管理的福利院收养了64454位孤老、27964位孤儿和14627位“三无”精神病患者。[1]在农村,按照1960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1956-197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30条确立的对农村中的孤老残幼实行“五保”的制度,许多地区建立了养老院,收养农村中的孤寡老人。到1994年,全国已有33584个乡镇统筹供养了273万“五保”人口,农村敬老院约4万所,收养56万老人。[2]民政福利制度的实施就使得那些社会上最脆弱群体的生存有了保障,由此极大地显示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