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进步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分析

技术进步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分析

技术进步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分析
技术进步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分析

 

[收稿日期] 2011-05-30

[作者简介] 孙永君(1977—)

,男,辽宁台安人,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① 本文所称的产出均指实际产出,具体请参考后文。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库。

我国目前可以获得的失业率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劳动部门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把那些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无工作者视为失业人员,因此它会低估真实的失业程度。二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推算得出的估计失业率,因被调查城市在全国城市中失业率较高,根据这些城市的调查数据计算的失业率不具

有代表性。[1]

三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数据估计得出的调查失业率,该调查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就业定

义进行估计,其结果应该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据一直没有全部公布。由于上述失业率数据的种种缺陷或不可获得性,很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来估计我国的真实失业率,如周长才、周天勇、熊祖辕和喻东和蔡昉等人的研究。周长才得出的

失业率过高,个别年份甚至达到50%‘[2]周天勇没有给出估计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具体算法;[3]

熊祖辕和喻东计算出的1997—2000年连续四年的失业率为8.1%,并不可靠。

[4]

蔡昉的假设是农村的失业率为零,原因是农村家庭承包制保证每个人拥有一块责任田,农村劳动力要么在非农产业就业,要么可以被视为农业就业,失业率很低,因此在不能获得农村真实

失业率的情况下,假设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为零,把农村就业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视为相等,计算出来的调查失业

率不会产生很大误差。

[1]

本文采用蔡昉的方法计算出调查失业率,后文所称的失业率,均指这一调查失业率。张车伟通过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估计出我国部分时点的失业率,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点对本文计算的调查失业率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验

证。[5]

该文计算的2000年的城镇失业率高达8.27%,本文计算的2000年的失业率为7.61%,而同时该文也认为,尽管根

据人口普查数据估计的失业率是对目前中国城镇失业水平的最接近实际的度量,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中国的真实失业水平,这也印证了本文计算出来的失业率还是非常接近实际情况的。

技术进步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分析

孙永君

(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提 要] 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可分劳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促进了产出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增长,但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与技术进步相伴的资本投入也对劳动起到了替代作用。在经济活动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技术进步对产出和就业增长影响的不对称性,是我国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技术冲击;产出;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6X(2011)08-0033-09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失业和产出(GDP)是宏观经济的两个重要

变量。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和

失业率变化情况。①

从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近十几年来,我国在产出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总体上

并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95年以来,我国产出的平均增长率达到9.59%,但同时平均失业率也达到5.81%。一般来说,产出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奥肯定律来描述,即产出每增加3%,失业率大约降低1%。[6]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产出失业关系明显和奥肯定律不符,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近年来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值得深入研究

图1 1978—2008年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和失业率

对于我国这种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一些学者做了积极有益的探讨。王诚认为,直接参与、引导、促进和扶持企业创新活动的那部分就业,即核心就业,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造成经济增长但就业却困难。[7]李红松认为,企业向社会集中释放了大量富余人员,同时为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进行的投资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以及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等,都导致产出增长不能带动就业的显著增加。[8]常云昆和肖六亿认为,宏观经济关系扭曲,产出对就业和物价的影响无法正常传递,以及企业已有就业制度安排下劳动力的企业内部储备等原因,导致较低的有效就业率,从而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就业增加。[9]蔡昉、都阳和高文书认为,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无能为力,而且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10]蔡昉进一步认为,由于就业扩大还没有成为各项经济政策的优先原则,以及就业创造还没有成为引导投资方向的核心标准等原因,我国经济增长没能取得良好的扩大就业的效果。[11]安立仁和董联党在资本驱动的假设下提出了由资本量决定的潜在增长率等一系列概念,并认为基于资本驱动假设的经济增长观点,可以解释中国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问题。[12]

上述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我国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角度多数是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的,很少有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产出失业关系,更鲜有定量分析技术冲击对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本文拟用基本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即可分劳动模型)来分析技术冲击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始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Prescott),以及朗和普鲁瑟(Long and Plosser),他们将实际冲击作为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把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之内。[13][14]在国内,许多学者应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模拟分析,考察货币因素、政府支出、人力资本、价格黏性或开放经济等因素的影响。[15][16][17][18][19][20][21][22]这些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经济的拟合程度上,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被批评较多的一点,就是它无法在一个模型中综合分析宏观经济的诸多因素,只能在某一个模型中加入不同的假设来提高模型的拟合能力,与此同时又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如果引入过多的经济变量,又会稀释主要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普雷斯科特(Prescott)的研究表明,简单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已经可以解释85%以上的产出波动,[23]国内学者的前述有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本文拟采用基本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技术冲击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分析产出失业关系,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劳动进行内生化处理。按照对劳动的内生化处理方法进行分类,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分为可分劳动模型和不可分劳动模型。在可分劳动模型中,总工时数的变化是由工人对工时数的调整所致,因而工时数的所有变化都是由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变化引起的。不可分劳动模型中引入了劳动概率,工人要么从事固

43

定时间的工作,要么不工作,因而工时数的所有变化都是由就业变动引起的。这里,把可分劳动模型作为分析的基础,对于不可分劳动模型,将另撰文进行分析。根据可分劳动模型的假设,该模型对分析我国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工作强度大、延长工作时间等现象有较好的解释能力。本文将遵循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

dland and Prescott)以及汉森(Hansen)的方法,将可分劳动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作为本文分析产出失业关系的基

本框架。

[13][24]

在这一框架下,本文所关注的重点不是产出、劳动、消费、投资等的周期性波动,而是借助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来分析技术冲击等因素对产出、就业等的影响,进而分析产出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也不同于实证研究中,更多地单纯关注失业产出二者之间简单的实证关系的检验,即奥肯定律的验证,而是在此基础上验证技术冲击等因素对我国失业产出关系的影响,这是对我国失业产出关系分析的进一步深入。

 

①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消费是指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

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二、中国经济特征事实

应用可分劳动模型,首先要分离经济序列的波动成分。H P滤波方法已经成为分离经济时间序列趋势和周期成分的标准方法。本文首先对所分析的经济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然后用H P滤波方

法分离出周期波动部分。

鉴于本文的重点,笔者首先介绍产出和就业数据。这里用GDP衡量产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都是GDP的现值,同时又公布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可以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名义量转化为以1978年价格计算的实际量。

劳动数据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人数。分析就业人数数据发现,1990年的就业人数有一个非常大的跳跃增加。一般认为,这种突增是统计口径的变化,或者是人口普查将以往年度漏掉的就业人数包括进来引起的。如果是统计口径的变化,而国家统计局又没有对以前年度的数据进行调整,无法根据新的统计口径得到数据。在原有统计

口径下,1990年的就业人数是56 740万人,在新的统计口径下,就业人数为64 749万人,新旧统计数据的比约为1.14,如果假设其他年份新旧就业人数数据的比值大约也是1.14,则调整的方法之一就是可以把1.14作为调整系数,乘以1990年以前各年的原就业人数。另外一种调整方法就是将1990年就业人数超常增加人员按1956-1973年间

历年人口出生量占累计量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分配,同时对该期间估计由统计误差导致的某些年份数据的异常波动进行平滑处理,同样,对1991年以后的劳动力数据也进行平滑处理。徐高、王小鲁和樊纲等人研究分别采取了上述调整方法之一对数据进

行了处理。

[25][26]

更多的研究则没有进行调整,如陈昆亭、龚六堂和邹恒甫把前述就业人数的大幅波动作为劳动供给冲击的证据,认为这是劳动供给存在不确定性的表现,并把劳动力供给冲击作为经济周

期波动的来源。[27]

对于1990年的就业人数异常波

动,本文可以进行一些线索性的分析。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解释,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才是就业人口,将1990年向前推16年,查看1973年以前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发现,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受当时的经济政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了跳跃性的下降和上升,以后主要呈现下降的趋势。人口出生率的跳跃性变化也许并不能为1990年的就业人数突增提供足够的解释,但至少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即这种就业人数的变化或许可以由若干年前的人口出生率的变化来解释,但是这一解释又不能充分到可以忽略1990年就业人数异常波动的情形,所以,本文对就业人数的数据采取了未经调整和经过调整(采用王小鲁和樊纲的方

法[

26

])两种形式,并分别计算了数据的波动特征。对于投资,用资本形成总额来衡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不包括存货的投资流量,它与经济学研究中通常所指的I具有一致的含义,同时也是和国际上通常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一致的指标。根据

张军和章元的研究方法[

28

],可以将资本形成总额转化为1978年的不变价。对于消费①,本文使用消费

者价格指数,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以当年价格核算的消费转变为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消费支出。

图2~图5分别画出产出和未经调整劳动、产出和调整劳动、产出和资本、产出和消费等经过H P分解后的波动图形。这里重点关注产出和就业人数的波动。从产出波动和未经调整的就业人数波动来看,在1998年以前,就业人数的波动明显呈现出逆周期波动的性质,而在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的波动不大,表现出比较平稳的变化态势。在同期,产出的波动幅度明显下降,二者波动的相关性或者波动幅度明显呈现出减弱的性质,尽管就业人数的波动也呈现出一定的逆周期性质,但是并不明显。就产出和经过调整的就业人数而言,就业人数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了,1978—2008年间的就业人数波动序列一直是比较平稳的,和产出基本上呈现出逆周期的特性,但是最近十几年来,这种逆周期性的特征逐渐减弱。从产出和消费、资本的波动来看,消费和资本基本上都是顺周期变化的,消费的波动和产出的波动幅度基本相当,而投资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产出

图2 产出波动和未调整劳动波动

也可以计算得到产出、劳动、消费和投资波动的标准差,通过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二阶矩,查看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程度。在得到各宏观经济变量标准差的同时,本文也计算出各宏观经济变量相对于产出的标准差,相对标准差如果大于1,说明这个变量的波动幅度大于产出的波动幅度,反之,则说明其波动性小于产出的波动性,具体结果见表1

。图3 

产出波动和调整劳动波动图4 

产出波动和投资波动图5 产出波动和消费波动

63

表1

产出等变量周期波动的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差

变量产出波动就业人数波动调整就业人数波动资本波动消费波动标准差0.018 176 7 0.015 672 2 0.002 220 6 0.042 567 4 0.023 201 2相对标准差

1 

0.862 213 7 

0.122 167 4 

2.341 866 2 

1.276 425 

3 另外,本文计算出了产出、资本、消费和劳动

的相关系数,以更精确地表示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协动关系。通过相关系数也可以看出,产出波

动和就业人数波动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产出等变量周期波动的相关系数

变量产出波动

就业人数波动

调整就业人数波动

投资波动

消费波动

产出波动1————就业人数波动-0.580 7 1———调整就业人数波动

-0.111 9 0.417 2 1——投资波动0.787-0.332 9-0.019 3 1—

消费波动

0.695

-0.310 

1-0.191 3 

0.414 7 

 

① 本部分所涉及的求解过程,包括下文的生产函数、技术冲击的估计和计算,以及校准过程中涉及的计算内容的详细

过程,因篇幅问题,未全部列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笔者索取。

三、模型

(一)家庭

家庭面临如下最优化问题:

max E∑∞

t=0

βt

u(

ct,1-ht)(1

) s.t.ct+it≤wtht+rtkt

(2)式中,k0和λ0是给定的;0≤β≤1是折现因子;

ct和lt分别是消费与闲暇,时间禀赋标准化为1,从而lt=1-ht;wt是工资率;rt是资本价格;kt是

资本存量。资本存量由家庭拥有,家庭将资本服务卖给厂商。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其对未来工资和资本价格的预测和均衡时的工资和资本价格是相同的。t时期的效用函数是u(ct,lt)=logct+

Aloglt,A≥0。个体可以在[0,1]区间上无限供给劳动。在每一时期交易三种商品,即产品、劳动和资本。这里仅考虑现货市场,因为跨期风险承担仅会在存在异质的个体时才会出现。

(二)厂商

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

f(λt,kt,ht)=λtkθth1-θ

(3)式中,劳动ht和资本kt是投入;λt是随机技术冲

击。假设代表性家庭在t期做决策时,已知λt的行为。因为生产规模报酬不变,所以一个公司的经济等同于多个公司的经济。厂商的产出用于消费ct或者投资it,此时下面的约束成立:

ct+it≤f(λt,kt,ht)(4

)资本存量遵循如下运动规则:

kt+

1=(1-δ)kt+it(5)式中,it是投资。假设技术冲击λt遵循一阶马尔科夫过程,并有如下运动规则:

lnλt+1=γlnλt+εt+1(6)式中,εt独立同分布,分布函数是F,并假设这一分布有正的上界,这可以保证产出总是正的。同时要求F的均值是1-λ,此时λt的无条件均值为1

。(三)均衡①

在本文假设的简单经济中,没有外部性或其他扭曲,帕累托最优等同于竞争均衡。代表性家庭预期福利最大化:

 max E∑∞

t=0

βt

u(

ct,1-ht)(给定k0和λ0)(7

)7

.t.式(2)和式(4)~式(6), 及εt~c

.d.f.F.(8)在时期t,经济的状态由kt和λt描述,决策变量是ht,ct和it。这一动态规划问题的贝尔曼方程

如下:

①V(K,λ)=m

ax{u(c,1-h) +βEtV(k′,λ′)|[

]λ}(9

) 

① 测定资本存量,需要确定4个因素,即基年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当年投资和折旧率。对于计算资本

存量的基年,本文选取1978年作为计算资本存量的基年,并选用邹至庄计算的1978年末的初始资本值,即14 

112亿元(1978年不变价)

。[29]对于当年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处理,依据的是张军和章元的研究。[28]② 本文也采用了经过调整的劳动力数据对可分劳动经济进行了模拟,因篇幅原因,这里未列出计算过程,只在后文列出最终结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笔者索取中间计算过程。

③ 本文在生产函数的形式设定中,没有引入时间趋势项。

最大化是针对变量c和h求解的,约束条件同

式(8)。因为效用函数是凹的,约束是凸的,值函数也是凹的,这意味着最优化问题式(9)是标准的有限维凸规划问题。根据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和包络定理,同时把模型中的变量转化为加总项并用大写字母表示,结合约束条件,并运用对数线性化方法,如定义槇Xt=lnXt-ln Xt,并定义xt=槇Kt+

[]1为内生状态变量,定义yt=[槇Yt,槇Ct,槇Ht,槇

rt]为其他内生变量,可以将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和约束条件转化为下面含有预期和不含有预期的表达式,即:

0=Axt+Bxt-

1+Cyt+Dzt(10) 0=Et[Fxt+1+Gxt+Hxt-1+Jyt+

1+Kyt+Lzt+

1+Mzt](11

) zt+

1=Nzt+εt+1,Eεt+

1=0(12

)式中,A…N为参数矩阵,这一经济的解是矩阵P,

Q,R和S,用以描述经济系统运动的均衡规

则,即:

xt=Pxt-1+Qzt(13

)yt=Rxt-

1+Szt(14

)四、校准和模拟

首先确定模型参数的取值,即校准。在可分劳动模型中,参数主要有消费贴现因子β,资本折旧率δ,资本产出弹性θ,技术冲击一阶自回归系数γ

及其标准差δε,还有均衡劳动供给H。除了消费贴现因子和均衡劳动供给,其他参数都需要通过计算

生产函数得到,所以下面首先估计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

估计生产函数涉及资本和劳动两个变量。对资本的度量综合了邹至庄、王小鲁和樊纲等人研究成

果。

①[26][29]劳动的度量在前文已经明确,这里列出根据未经调整就业人数计算的过程。

②需要明确的是,在计算资本存量的过程中,根据张军和吴桂英

的研究,[30]

折旧率取值为9.6%。折旧率也是校准

所需要确定的参数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在计算生产函数时使用一个折旧率,在校准时使用另外一个折旧率,从而保证模型参数的内在一致性。

和多数研究一样,假设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③,并有如下的表达形式:

Yt=ez

tKθt

N1

-θt(15

)取对数并整理可以得到:

lnYtNt=Zt+θlnKt

Nt

(16

)经过估计,得到:

lnYtNt=-1.688 3+0.592 1lnYtNt

(17)

上述估计结果都是显著的,并且残差通过了正态性假设的检验,这说明资本产出弹性θ为0.592 1,劳动产出弹性为0.407 

9。(二)技术冲击

遵从惯例,用估计生产函数以后计算得到的Z的时间序列值,即索罗(Solow)残值,来衡量技术冲击,并根据技术冲击所遵循的一阶马尔科夫过程的假设,估计得到:

lnλt+

1=0.8 243lnλt(18)估计结果显著,并且残差可以通过正态性检验,这说明技术冲击的一阶自相关系数γ为0.824 3,也可以计算得到其标准差σε为0

.058 4。(三)参数取值及模拟结果

对于稳态时劳动力和消费贴现因子,和多数研

究一样,分别取值为0.333 

3和0.99。①。同时,根据均衡劳动值,也可以计算出均衡产出、资本、

消费和投资的数值,具体结果参见表3。

表3

可分劳动模型参数校准结果和经济变量均衡值

δβ

θγσεY H K C I0.096 

0.99 

0.592 1 

0.824 3 

0.058 4 

4.055 5 

0.333 3 22.563 9 1.889 4 

2.166 

1 

① 需要说明的是,前文劳动数据用的是就业人数,而这里分析用的是工作时间,就分析劳动力的周期波动的程度来

说,如果假设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大致相同,或者尽管工作时间可能不同,但这种个体工作时间的差异影响经过加总后会消

失,就不会有显著的影响,那么就业人数周期波动和劳动力工作时间的周期波动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不会影响本文的分析结论。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国内应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研究的通常做法。

通过计算,可以求得可分劳动模型在经济达到

均衡时的系数矩阵取值,此时有:

槇Yt=0.535 2槇Kt+1.265 8槇

λt(19) 槇Ht=-0.139 4槇Kt+0.651 8槇λt(20) 槇Ct=0.744 4槇Kt+0.288 5槇λt(21) 槇Kt+

1=0.937 9槇Kt+0.203 3槇λt(22

) 槇

rt=-0.464 8槇Kt+1.265 8槇

λt

(23)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假设可分劳动经济产出标准差和实际经济产出标准差相同,这样利用上述等式,以及前文计算的实际经济产出标准差,可以得到可分劳动经济劳动、投资和消费的标准差。将产出波动的标准差标准化为1后,可以得到如下结果,见表4。

表4

实际经济、未调整劳动经济、调整劳动经济波动比较模型/变量

产出波动

投资波动消费波动未调整劳动波动

调整劳动波动实际经济相对标准差1 2.341 9 1.276 4 0.862 2 0.122 

2未调整劳动经济相对标准差1 1.528 9 0.551 8 0.096 

3—调整劳动经济相对标准差

1 

1.327 2 

0.594 

1—

0.080 

9五、结论

在可分劳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本文得到的经济时间序列的波动情况和实际经济波动情况的结果有些差异,如模型预测的消费和投资的波动小于实际经济的波动,但是模型预测的劳动波动和实际经济经过调整的劳动波动相比,还是比较接近的。总体看来,就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关系而言,可分劳动模型的模拟结果对实际经济的就业产出关系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实际上,即使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经济变量来试图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或者说非常接近的拟合。因此,不必过分纠结于模型对实际经济波动的拟合程度,而是在本文所关心的产出就业关系上,笔者着重考察经济系统达到均衡时系数矩阵的具体取值,看看可分劳动模型的均衡运动方程能否对理解我国产出失业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般来说,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是技术、劳动

和资本,并且这三个要素之间也是存在相互影响的。从劳动的均衡运动方程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对劳动的冲击系数是正的,达到0.651 8,但从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冲击效应来看,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冲击系数已经超过1.265 8,即技术每进步1%,产出就会增加1.2%以上,而此时劳动的增加只能达到0.65%。这说明,尽管技术进步在促进产出增加的同时,也会促进劳动的增加,但是技术进步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程度却是不同步的,就业增长的幅度大约只有产出增长的二分之一,此时技术进步的后果就是产出增长和就业增长的不同步性,即技术进步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往往意味着资本投入的增加,模型的模拟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从劳动的均衡运动方程可以进一步看出,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此时资本对劳动冲击的系数为-0.139 

4,这说明,随着资本的增加,经济中9

所需要的劳动力呈绝对下降趋势,即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情况,单位资本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少,这和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也是吻合的。

 

① 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有关统计数据的说明,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1

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就业人数是指在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

收入的人员。同时,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活动人

口数和就业人数可以发现,①在1991年以前,尽管

二者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经济活动人口数和就业人数的差要明显小于1991年以后经济活动人口数和就业人数的差,即处于失业状态的人口增加了。所以尽管从绝对数值来看,就业人数一直是增加的,但经济活动人口数和就业人数的差越来越大说明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人口没有实现就业。本文的可分劳动经济的模拟结果恰恰可以印证这一经济现象。尽管产出不断增加,同时就业人数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经济活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产

出所能吸纳的劳动力增长速度赶不上产出增长速度,所以失业人口也会增加,失业率会上升,这样就出现了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

综上,在劳动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在促进产出大幅增加的同时,却不能同步促进就业人数相应幅度的增加。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会带来投资的增加,而投资对劳动又有替代作用,这样,技术进步的“副作用”就是经济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的增幅越来越小,最终造成产出增加和就业人数增加的不同步性。这是通过可分劳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所得到的技术进步对产出失业关系影响的一个重要结论。鉴于可分劳动模型模拟的是经济系统的长期均衡结果,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一般性,可以解释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长期行为。

参考文献

[1]蔡昉.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3).

[2]周长才.经济增长与失业: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存在性检验[J].学术研究,2001,(2).[3]周天勇.中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是多少[J].财贸经济,2003,(11).[4]熊祖辕,喻东.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J].统计研究,2004,(7).

[5]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J].世界经济,2003,(5).[6]A.Oku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sperity[M].New York:Norton,1970.[7]王诚.中国就业发展新论———核心就业与非核心就业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2,(12).[8]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9]常云昆,肖六亿.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

[10]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

研究,2004,(9).

[11]蔡昉.如何认识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4).

[12]安立仁,董联党.基于资本驱动的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业率及其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13]F.Kydland,E.Prescott.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J].Economctrica,1982,(50).[14]J.Long,I.Plosser.Real Business Cyc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1).[15]卜永祥,靳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和理论扩展[J].世界经济,2002,(7).

[16]陈昆亭,龚六堂.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与波动的研究———引入人力资本后的RBC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

研究,2004,(8).

[17]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

2004,(4).

[18]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

(6).

[19]李春吉,孟晓宏.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10).

[20]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5).

[2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J].经济学(季刊),2009,8(3).

[22]薛鹤翔.中国产出的持续性[J].经济学(季刊),2010,9(4).

[23]E.Prescott.Response to a Skeptic[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6,(10).[24]G.Hansen.Indivisible Labor and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5,(16).

[25]徐高.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26]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7]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2004,(4).

[28]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29]G.Chow.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

[30]张军,吴桂英.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责任编辑:刘舫舸)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OUTPUT AND UNEMPLOYMENT IN CHINA

SUN Yong-jun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25,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coexistence of high growth rate of output and high unemployment rateappeared in China.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divisible DSGE model revealed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promoted the growth rate of output and employment,but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outputwas more than that on employment.While at the same time,the increase of capital brought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ubstituted for labor.In the context of continuing increase of labor force,the unbalance effect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output and employment resulted in the coexistence of high growth rate andhigh unemployment rate appeared in China.

Key words:dynamic stochastic model;general equilibrium;technological shock;output;unemploy-ment

技术创新经典案例讲解

产业技术创新经典案例 案例1:曼哈顿计划 主题:目标明确,集中财力物力,创新突破。 案例:1939-1940年,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德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等国都在研究核裂变,并想制造原子弹。 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府和军界正式大量拨款研制原子弹,并制定了“曼哈顿计划”。1942年费米(E.Fermi)在芝加哥的研究小组建造的反应堆取得成功,这是人类首次控制住了从原子核释放出来的能量,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1942年,美国建造了研制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任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为实验室主任。计划先后解决了几个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 1.燃料使用的效率问题—利用反射层提高效率; 2.起爆问题--采用内德迈耶的“内爆”法。 3.铀的提纯问题。铀235的天然含量很低,因此采用从铀238中分离的办法,成本很高。后来发现钚239也是一种良好的裂变材料,钚是铀238嬗变来的,因此,将分离铀235剩下的大量铀238制造钚。1943年8月,玻尔到了洛斯阿拉莫斯。1945年7月16日,美国“三一计划”――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威力巨大。 点评:美国在短短不到四年里,就成功试制了原子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批最优秀的欧洲科学家由于受到希特勒的迫害,逃亡美国,使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科学家阵容,二是美国政府迫于战争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人力50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5万;占用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曼哈顿计划”的目标明确——制造原子弹。对于带有应用目标的计划,必须目标明确。 案例2:化工工业的创新 主题: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产生重大创新。 案例:化学工业常常被称为是第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从最初的与纺织行业结合紧密的无机化学的发展,到首先是煤焦油派生物到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再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大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而导致碳氢化合物化学的重大突破,大量的创新迅速出现了:聚苯乙烯、有机玻璃、PVC、聚乙烯、合成橡胶、尼龙和所有的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所有的重大创新几乎都是在大型化工企业的实验室内完成的。 杜邦公司发明的尼龙(nylon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30年杜邦研究实验室从严格合成的材料中第一次获得有使用价值的纤维,被称为人造丝,通过4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完全合成了实用的合成纤维,到1938年正式宣布这项发明,定名为“尼龙”,并与1939年开始投产。由于它强度大、耐摩擦和不易腐烂,在国内外市场大受欢迎,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应用到飞机和汽车轮胎用衬布、军用服装、降落伞和其他用途等。杜邦公司这个存在近两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doc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1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 本章通过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的分析,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启示,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3.1海尔集团基于核心能力的技术创新 3.1.1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网络 海尔集团公司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及时地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核心创新,着手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形成了海尔特色的企业创新网络系统,科研成果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而且紧紧与市场相衔接,为海尔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产品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基础 海尔技术创新系统由5部分构成:中央研究院、国际认证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测试检验中心、产品开发中心。中央研究院承担超前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产品开发中心承担短期产品的设计,工业设计中心为集团产品提供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而国际认证中心、测试检验中心是海尔产品的保证体系。其中,工业设计中心包括海高公司、东京设计分部,洛杉矶设计分部、阿姆斯特丹设计分部,里昂设计分部、蒙特利尔设计分部、悉尼设计分部。国际认证中心包括国际认证室、环境参数测试室、电磁兼容测试室、电器安全测试室、声学测试室等。 海尔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系统的三个层次是:①海尔中央研

究院——体系核心机构。海尔中央研究院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机构,是为实现其科技力量的整合和优势资源的优化而设立的集科研、开发、中试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研发机构。在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大举进攻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就需要拥有自己的超前技术储备,需要研讨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技术。1998年12月,海尔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研究开发相关领域的超前技术和超前项目,旨在针对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跟踪和预测,并及时根据市场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集团科技开发整体战略部署,确保集团科技开发的超前性、国际性、整体性。②产品开发中心——中短期产品的设计基地。各事业部所属的产品开发中心,电冰箱研究所、空调器研究所、洗衣机研究所等14个新产品研究所,从事相应产品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同时研究开发相关产品,为 市场直接提供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在这一层次上形成当前市场产品、未来2—3年的技术储备能力,同时承担降低成本的工作,各产品研究所同时还从事中短期相关产品的规划工作。即同销售、企划、制造、供应等部门协作编制中短期产品、技术规划。各产品开发中心均有自己下属的中试基地,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的转化和完善。③具有海尔特色的生产一线技改小组。在海尔源头论的思想带动下,海尔生产一线还活跃着小发明小改革的创新小组,他们没有年龄、学历的限制。凭借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实际工作经验,发明出小工具,小方法,使自己和同事的生产效率成倍的增长。有一些员工企业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这些小发明被命名后,在集团内得到推广和肯定。比如,“孔涌刮板”、“强绪支架”、“杨明隔离器”等小发明都出自一线工人之手。海尔每年都对为企业在发明创造、革新改进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

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查问卷KB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

中山市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情况调查问卷 各有关企业领导: 您好!由衷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认真填写本问卷。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情况,有效促进我市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为我市下一步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便我们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科技政策和服务,特开展此次调查活动。对企业 所反映的信息我们将严格保密,只用于政策研究。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 二OO九年十月十二日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盖章):所在镇区: 注册资本:(万元), 总资产: (万元) , 净资产:(万元) 所属行业:,主要产品: , 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国际; 主导产品出口国别;2008年出口创汇额 (万元) 产权性质:外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其它(请说明) 企业职工人数: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占职工比重%; 企业有无专门技术研发机构:①没有□;②有□ 从事研发工作人员人;高级职称人数人;中级职称人 企业2008年研发投入(万元); 2008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 二、企业自主创新情况 (1)企业的技术来源是: ①购买引进国内技术□;②产学研合作□;③自行研发□; ④引进国外技术□;⑤其它(请注明) (2)近三年企业年平均有多少研发项目在进行: ① 1个以下□;② 2-5个□;③ 5-10个□;④ 11个以上□ 其中,企业自己主持的研发项目(个);目前已形成产业化的项目(个) 技术和产品是否形成了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①是□;②否□ (3)2008年企业有无新产品或自主品牌的产品推出:

①没有□;②有□ (4)如有新产品推出,其技术水平是: ①国际先进水平□;②国内先进水平□;③省内先进水平□ (5)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中,自主品牌产品收入所占比重是: (6)如果企业技术是购买引进的,那么有没有对这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方面的后续研究? ①有□;②没有□ (7)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的技术差距如何? ①很大□;②有一定差距□;③差距很小□; ④没有差距□;⑤国内领先□;⑥国际领先□ (8)企业现有设备的技术水平是: ①国际先进水平□;②国内先进水平□;③省内先进水平□; (9)企业是否曾遇到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秘密等)的纠纷? ①有,曾被侵权□;②有,曾被告侵权□;③无□; (10)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是: ①高端(研发、营销) □;②低端(加工、组装) □; (11)企业通过了哪些标准认证? ① ISO9000系列标准□;② ISO14000系列标准□;③我国国家强制性标准□; ④美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如UL标准、FDA标准等)□;⑤欧盟的产品质量标准(如CE标准)□; ⑥其他(请写出) (12)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①市场营销□;② 技术创新□;③模仿能力□;④成本和价格□; ⑤管理□;⑥其它(请注明) (13)如有技术优势,主要为: ①技术装备先进□;②产品开发速度快□;③技术来源渠道畅通□; (14)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服务?(最多选2项) ①技术中介□;②科技成果转让□;③人才培训□;④技术指导□; ⑤合作研发□;⑥公共平台□;⑦其它(请注明) (15)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是: ①银行贷款□;②外商投资□;③风险投资□;④政府资助□; ⑤企业自筹□;⑥企业间融资□;⑦其它(请注明)(16)以下关于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哪些企业了解?哪些在企业得到落实?

改变未来的十大新兴技术

改变未来的十大新兴技术 技术或许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推动变革的主要力量。诚然,技术永远蕴含着风险,但积极的技术突破能够催生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应对当今世界最为迫切的各项挑战,包括从资源枯竭到全球环境变化等各种挑战。然而,由于投资不足、监管体系过时以及公众对技术的误解,许多颇具前景的技术未能充分释放其潜力。 世界经济论坛新兴技术全球议程理事会每年发布一次的十大新兴技术介绍了技术变革领域最新的重大趋势。该理事会通过重点关注最为重要的突破性技术成果,宣传其发展潜力并致力于消除投资、监管和公众认知等方面的差距。2014年,理事会再次发布了可能改变未来社会状况的十大新兴技术。 1、身体自适应可穿戴电子产品 从谷歌眼镜到Fitbit腕带,可穿戴技术在过去一年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大部分可穿戴设备都是通过监测运动状况、心率、睡眠模式等体征,帮助用户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目前,可穿戴技术行业正在超越腕带或触摸感应设备等外部可穿戴产品的范畴,开始发展“身体自适应”电子产品,进一步跨越人类与技术之间的界限。 新一代可穿戴设备旨在适应人体使用部位的形状。这些产品往往体积很小,内置多种传感器和反馈系统,并且外观上无突兀之感,也不会影响用户的社会交往。这些几乎无形的设备包括能够监测心率的耳塞、穿在衣服里面并能追踪体态的传感器、能够追踪生命体征的临时纹身贴,以及通过震动提示、由脚步感知GPS方向的触觉鞋等。这类产品很多,用于多个领域:触觉鞋目前被提议用于帮助盲人识别方向:而谷歌眼镜已经有许多肿瘤学家在使用,主要是通过语音指令获得病历信息和其他可视化信息,为外科手术提供协助。 技术分析人士认为,可穿戴产品的成功要素包括设备大小、非侵入性、测量多种参数的能力,以及能否提供实时反馈,帮助改善用户行为。但是,要让更多的人使用可穿戴产品,则产品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必须要获得社会的认可。比如,已经有人对那种使用摄像机进行面部识别和记忆协助的可穿戴设备提出了质疑。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这些挑战能被克服,则预计到2016年将有数亿人使用可穿戴设备。 2、纳米碳复合材料 随着世界范围内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汽车行业的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担忧,而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有望减少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利用纳米碳纤维技术生产的新型复合材料正在汽车制造领域显示出潜力,有望将汽车重量降低10%甚至更多。轻量化汽车需要的燃料更少,输送人员和商品的效率更高,并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但是,效率仅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改善乘客安全。为了增强新型复合材料的强度与韧性,业界正在碳纤维和周围的聚合物基之间构建纳米界面,比如会使用碳纳米管,以改善锚固性能。在发生意外事故时,这些材料能够在不发生撕裂的情形下吸收并分散冲击力,从而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 第三个挑战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性。这个问题曾阻碍了该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但目前已快要找到解决方案。相应的技术方案包括将可分解的“释放点”置入聚合物和纤维之间的界面材料,从

科技创新企业经典案例

案例一 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 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同期富士公司数码相机的销售量比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的20%。 此时,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年柯达利润报告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 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目前,富士胶片在液晶显示屏材料中的TAC 膜、高像素拍照手机的镜头组件和彩色相纸三大块,都占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这和富士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有关,因为富士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森社长在给员工的2008 年新年致词中表示:富士胶片要在21 世纪成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公司”。 反观柯达:09年6月底柯达胶卷的停产、柯达印店推广的受阻,及不断下滑的业绩(至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营收下降20%,且连续4个季度亏),致使人们不得不猜测柯达是否会被收购,柯达首先判断错了数码的前景,其次又没有快速抓住回调弥补的时机,结果只能够从影像业的霸主沦为末流,代价不可谓不刻骨铭心。

创新案例分析——联想

企业自主创新案例分析——联想 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里,中国企业有两家,其中之一就是联想。在这个名为《中国科技的奇迹--联想在中国》的案例中,哈佛经济学家认为,在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里,还没有哪个国家拥有一家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除了中国,除了联想。 2002年12月3日,联想又一次聚焦了世人的目光,联想技术创新大会(Legend World)在联想大厦隆重举行,来自英特尔、微软、甲骨文、德州仪器等世界级信息产业顶尖技术精英亲临联想,参加各种论坛和产品展示活动。 多年来,“World”基本上是国际优秀信息技术企业的通行证,国内信息技术企业在其中只能是充当一个配角的角色。联想代表国内IT企业首次坐庄“World”。这使得中外知名企业巨头坐在了中国人的企业里谈经论道,这件事本身正是这种国际化合作潮流的体现,同时也表明中国企业自身技术实力已经开始崛起,能够与世界对话未来。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曙光。联想的技术创新之路 据联想有关人士称,此次联想之所以能够举办此次盛会,根本的原因是联想在技术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的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新经济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持续的创新力,创新再生产通过对扩大再生产的否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如果说创新是新经济的动力之源,那么技术创新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创新要求技术创新作为其坚实的基础,而合理的技术创新方法则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的整体进程,从而更有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身处IT行业,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因为我们看到,技术创新正在加速前进。例如半导体产业过去用了28年时间才使微处理器的速度达到1GHz;而近20个月以来,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了3GHz的新高峰! 一.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在坚定走技术创新道路的企业发展道路中,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业界称之为“爬北坡”和“爬南坡”。所谓“爬北坡”,指的是企业从发展一开始就把自身定位在技术驱动型企业上,在研发方向上直接切入核心技术的领域,在此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爬北坡”道路笔直,但比较艰险。 所谓“爬南坡”指的是企业从产品、应用技术层面开始研发,逐渐在技术、资金上积累,逐渐向核心领域进军,最终把自身塑造成技术驱动型企业。“爬南坡”道路平缓,但比较安全。 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爬南坡”从产品、应用层面向核心技术层面逼近有它天然的优越条件:首先,中国企业位于中国市场的最前端,灵感来源于用户的需求,所以,在产品、应用领域中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占据了先机。 其次,一旦占据了产品、应用层面的技术制高点之后,必将会带来可观的利润,这就保证了研发的持续性,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坚持不懈的投入至关重要。 从联想的技术发展模式而言属于后者,事实证明,在产品、应用技术层面的不断积累,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后者已经在此种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002年,联想万全慧眼智能监控管理系统问世,服务器实现核心技术从“0”到“1”的跨越;3月18日,深腾1800系列发布,高性能服务器实现从无到有

企业技术创新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驱动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驱动因素 [ 08-10-02 15:14:00 ] 作者:刘理晖王广 民编辑:studa0714 内容摘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建立,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中应重点关注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创新环境和政策激励等外部驱动因素,以及创新管理体系、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创新人才内部驱动因素。应从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在采购和金融支持方面建立技术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企业家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驱动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总体看我国社会生产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是:多层次,多跨度,多数行业尚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过渡的转型阶段,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建立,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仍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容乐观 (一)企业技术创新机构难以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 完善的技术创新机构是企业获得可持续技术能力的基本保障。2005年,在我国28567家大中型企业中共有9350个科技机构,超过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科技机构,仅6874家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占总数的24.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办科技机构(2005)。)。近年来,随着市场对技术创新需求的增强,企业设立科技机构又呈增长趋势,但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尚不健全,数量不足,尤其是不具备成熟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管理经验,以至现有的企业创新机构也没得到充分利用。全国几百万个小型企业中基本上没有技术开发能力和条件,也没有可依托的技术开发实体;科研、高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畅通有效的生产技术联合通道,生产 与科研脱节,使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只占1%,企业将失去竞争力;若达到3%,企业可维持;若达到5%,企业可参与竞争;若达到8%,企业可以有所发展。从现状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必备的技术竞争力,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相对不足。2005年我国R&D费用总额所占GDP的比重为1.34%,世界发达国.家的比重大多数在2%以上,日本3.13%,丹麦2.48%,芬兰3.51%,瑞士2.94%,韩国2.85%,美国2.68%,德国2.49%,法国2.16%。2005年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为1250.9亿元,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 0.76%,R&D费用总额与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59%(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

最新整理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情况汇报.docx

最新整理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情况汇报 一、企业基本情况 联创电声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是原第四机械。工业部于1966年从七三四厂搬迁部分生产能力在组建的三线军工企业国营红声器材厂改制而成,专业从事电声器件和防护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是国内军工防护、电声产品的骨干企业,20xx年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资金6000万元,员工20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37人。主要产品为轻型保护头盔、通信帽和送受话器组,已在海、陆、空各军种,中航613所、昌飞公司,武汉中元公司、xxx海格公司、北方联创通信公司等国内主要通信设备制造商得到广泛运用,作为通信、防护设备的配套电声器件。 公司于1997年通过了GJB546军标线认证,20xx年获得三级保密证书;20xx年获得军工电子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20xx年首批通过军用电子元器件承研承制单位资格审查;20xx年通过GJB9001B-20xx认证;20xx年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20xx年获得载人航天工程科研生产单位资格证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公司管理体系。 公司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发展,近三年获得省重点新产品计划15项,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2项,吉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县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申请专利9项,已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6项。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公司十分重视科研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及科研经费的支持,近三年共投入研发经费1825万元,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1人次,现有研发人员37名,占职工总数的18.41%,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本科学历11人。 在研发机构建设上,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设有产品设计部、工艺工程部、项目管理部、新品试制部,配备有多物理场仿真系统、电声测试仪、三坐标测量仪等设备用于研发;先后与南昌大学、师范大学等院校进行合作,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在人才培养上,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每年都招聘一批大学生充实技术队伍,同时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邀请行业专家来公司举办专题技术讲座,让技术人员了解行业内最新技术动态和知识。 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

十大新兴技术把微生物变成化工厂

2019十大新兴技术把微生物变成化工厂 和传统石油化工不同,用微生物制造化学产品是完全可再生的,而且排放的温室气体也相对较少。 从塑料袋、衣服到化妆品和燃油,如果追溯我们每天购买和使用的东西的来源的话,你会发现大多数日常生活用品是用深埋在地下的材料制造的。 为现代生活制造产品的工厂大多用各种各样的化学产品来 做原材料。而这些化学品来自于那些靠化石燃料供能的工厂,这些工厂将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学产品的原料转化为其他各式各样的化合物。 如果能用生物有机体替代石油、汽油和煤炭,来制造多种工业化学原料的话,那么对环境以及全球经济来说都是好事。我们已经开始用农业产品来制造工业原料了。比如我们穿着棉质的衣服,住在木制的房子里。不过植物并不是唯一的材料来源。 从长远看,微生物按理说能够提供更为价廉而特性多样的材料,其特性的多样性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无须再从地下挖掘原材料,而可以在充满活体微生物的大型生物反应器中“酿造”它们。 想要让源自生物的化学产品真正实现腾飞的话,它必须在价格和性能上能够匹敌传统的化学产品。 由于系统代谢工程(systems metabolic engineering)的进展,

这个目标似乎近在咫尺。系统代谢工程对微生物的生化性质进行微调,让它们能够把更多的能量和原料用于合成有用的化学产品。 这种微调有时需要改变有微生物的基因;有时需要进行更复杂的微生物新陈代谢工程,并且要把酿造条件也考虑进去,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由于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演化工程学方面的诸多进展,新陈代谢工程师能够制造这样的生物系统,这些生物系统能够生产用寻常方法难于制造(因此价格昂贵)的化合物。比如,最近有人成功地细菌进行定制,使其能够生产PLGA (聚乳酸-乙醇酸)。这是一种可以植入人体并可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可用于缝合手术创口、制作移植物和假肢,以及制造癌症和感染药物的输送材料。 系统代谢工程学也能被用于制造某种特殊的酵母菌株,这种酵母菌可以产生用于治疗疼痛的阿片。这类药物在世界上的需求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目前还没有充分缓解疼痛的方法。 用新陈代谢过程制造的化合物的范围每年都在扩大。虽然这类技术不可能完全复制所有的石化产品,但是却可能制造出利用化石燃料无法经济地获取的新化合物。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价格高昂,因为必须从动植物中提取,而且含量却很低。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一、引言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注重。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发布了各种优 惠政策实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策略。不过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 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 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 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 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协助了企业提升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 于企业选择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 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 财务指标,但因为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所 以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 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 效评价方法实行系统的综述。 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 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对于技术创新的 概念界定一直存有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R.在搜 集大量相关论文并实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 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

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

企业技术进步及创新发展情况 一、“十二五“创新能力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申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共完成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7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取得省市级科技创新进步奖项工11项;产学研合作企业95家。 二、存在问题 1)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企业面还不够广。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是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科技投入较少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受财政现状影响,政府实际科技投入受限。 3)是技术合作渠道不多,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目前全县企业的技术来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靠自主开发或以乡情、亲情为主要纽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技术合作的渠道、范围和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深入,新产品的开发受到影响。技术合作的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部分企业信息不灵,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找不到与高校、科研单位技术结合点。 4)是创新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科技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感,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强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突出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力争到2020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以上,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与一家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达60个以上,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3个,省级新产品15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导产业装备总体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 四、主要推进措施 1)是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平台。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在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在合作企业设立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 2)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层次高、规模大的产学研展洽会等展会,动员组织企业参加,寻求合作机缘,让企业走出去。同时,在县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把高校、科研院所请进来。 3)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寻求资金支持,通过吸收风险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引资,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能力。 4)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和培养

十大仿生新技术

十大仿生新技术:未来防弹衣模仿金恐龙鱼 据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2931542.html,网站报道,一直以来,科学家和工程师便从大自然身上获得灵感,他们的很多发明创造无不要感谢大自然这位“恩师”。在本文中,我们专门为读者列举了灵感来源于大自然的十大创新技术,具体如下: 1. 模仿壁虎的超强粘合剂 看着壁虎快速穿过海滨小屋的墙壁,下榻在这里的度假者眼中经常带着一份惊奇。几年前,科学家认识到壁虎足垫上数百万个分叉的小刚毛所拥有的神奇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壁虎上演飞檐走壁的绝技。目前,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系列模仿这种神奇力量的超强粘合剂,用以提高打造爬墙机器人、头发友好型绷带的可能性。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甚至可以凭借采用这种技术的神奇手套,拥有和壁虎一样飞檐走壁的本领。到时候,他们完全可以和这些四足动物好好较量一下。 2. 像海参一样软硬兼备的塑料

当受到惊吓之后,身体柔软的海参会分泌一种特殊化学物质,能够在几秒钟之内将皮肤变硬,此时的皮肤如同一副铠甲。这一软硬兼备的本领为科学家提供了灵感,促使他们研制一种遇水之后即由硬变软的塑料材料。这种正在研制中的材料可用于生物医学移植,例如向大脑植入微电极。其它潜在应用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让伟哥遭遇强手。 3. 提速武器——鲨鱼皮泳衣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美国游泳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凭借8枚金牌创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自然首先归功于多年的刻苦训练和令对手羡慕的天赋,但他所穿的Speedo泳衣可能也让他拥有某种优势,这种超级泳衣使用的材料模仿鲨鱼皮的形状和质地。 鲨鱼皮表面粗糙的V形皱褶可以大大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进而实现快速游动。2000年,Speedo开始将从鲨鱼皮身上得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试题及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 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判断题 1:[3分]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趋势。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2:[3分]和田十二法,是我国学者和田在奥斯本检核表的基础上,在他原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提出的一种方法。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3:[3分]“神舟飞船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功能上的创新,这体现在对轨道舱的使用上”。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避免资源浪费而采取的方案。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4:[3分]苹果公司每周都有两次会议,这两次会议分别运用两种不同的创新方法,第一次是头脑风暴法,第二次是黑帽子思维方法。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5:[3分]医学上“叩诊法”和听诊器的发明,就是类比思维的结果。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6:[3分]法伯的毛毛虫实验,验证了权威定势。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7:[3分]南方电网开展“三讲”活动。即:局领导“每月一讲”,中层干部“每周一讲”,各部门、班组“双周一讲”,促使每位员工都要走上讲台进行授课。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8:[3分]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水平、创新实践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工作规律和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所决定的。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9:[3分]思维定势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思维的参照系太大。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X 10:[3分]天津地铁公司创立了“三通道”发展模式:设立管理通道、专业通道和技能通道共三个通道。 正确错误 我的答案:√ 单选题 11:[3分]关于7天开店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买方便面要下楼去取 B :较好的康乐设施 C :窗户非常小 D :房间面积要比同行均值小一些 E :吹头要走到走廊的公共区域 我的答案:C 12:[3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致开幕辞,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新局面。 A :2014年APEC会议 B :2014年东盟十国会议 C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D :2014年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会 E :2014年东亚经济圈高峰会 我的答案:C 13:[3分]天津地铁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点两翼七条线”模式,其中的“一点”是指()。 A :企业管理 B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C :企业文化 D :研究发展 E :新线规划 我的答案:B 14:[3分]()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和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最为密切。 A :党政领导人才 B :能人 C :企业家 D :专业技术人才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华为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综述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1.小灵通与3G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在任正非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而3G才代表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判断是正确的。华为从1996年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3G建设瓶颈的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有所斩获,一路走来,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

2021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研提纲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21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研提纲正式版

2021年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研提纲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企业概况 包括资源或原料、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及装备、生产能力及产量、质量;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和技术、产品进出口等情况(国内情况统一采用XX年数据,国外情况尽量采用最新数据,下同)。 二、企业技术进步情况 十年来(1995~XX)进行过哪些技术改造,应用过哪些新技术,开发过哪些新产品?目前主体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情况及水平;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情况;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及再生利用情况;企业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情况,包括自动化、计算机、分析检测的技术进步及改造应用情况;企业技术人员及从事研发队伍概况;企业鼓励研发、创新、革新的政策或措施;企业技术管理部门和技术开发机构(包括技术中心)情况等。 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情况 1、本企业1985年以来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情况 1)申请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2)授权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3)授权的发明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4)有效专利(已授权) 件,其中国外件; 5)引进专利件,其中国外件;

IT十大新技术

IT十大新技术 计算机一班黄平平学号:14102474 一.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也称为云平台。云计算平台可以划分为3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存储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定义:①一种计算模式:把IT资源、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IBM)②一种基础架构管理方法论:把大量的高度虚拟化的资源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大的资源池,用来统一提供服务(IBM)③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Google) 二.分布式存储分层 分布式存储分层就是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台独立的设备上。传统的网络存储系统采用集中的存储服务器存放所有数据,存储服务器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也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焦点,不能满足大规模存储应用的需要。分布式网络存储系统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利用位置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它不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还易于扩展。 三.移动云 移动计算以及云计算正在融合为同一个平台,能提供不受限制的计算资源。移动设备一般受制于内存、计算能力和电池续航。但与云计算结合后,数据的处理和储存将不再依赖移动设备。 四.物联网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五. 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是一个为了简化管理,优化资源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化技术把一台计算机虚拟为多台逻辑计算机,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多个逻辑计算机,每个逻辑计算机可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六. 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是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与终端硬件技术融合的产物,成为继电脑无纸化办公、互联网远程化办公之后的新一代办公模式。是当今高速发展的通信业与IT业交融的产物,它将通信业在沟通上的便捷、在用户上的规模,与IT业在软件应用上的成熟、在业务内容上的丰富,完美结合到了一起,使之成为了继电脑无纸化办公、互联网远程化办公之后的新一代办公模式。这种最新潮的办公模式,通过在手机上安装企业信息化软件,使得手机也具备了和电脑一样的办公功能,而且它还摆脱了必须在固定场所固定设备上进行办公的限制,对企业管理者和商务人士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

科技创新企业经典案例

~ 案例一 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

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 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同期富士公司数码相机的销售量比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的20%。 此时,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年柯达利润报告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 目前,富士胶片在液晶显示屏材料中的TAC 膜、高像素拍照手机的镜头组件和彩色相纸三大块,都占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这和富士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有关,因为富士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森社长在给员工的2008 年新年致词中表示:富士胶片要在21 世纪成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公司”。 反观柯达:09年6月底柯达胶卷的停产、柯达印店推广的受阻,及不断下滑的业绩(至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营收下降20%,且连续4个季度亏),致使人们不得不猜测柯达是否会被收购,柯达首先判断错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