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走近小说人物……

?一、活动目的:

?1.与小说人物进行心灵沟通,感受小说人物的艺术魅力。

?2.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学习小说人物分析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实施建议:

?1.确定研究对象------进入你研究视野的小说人物,可以是给你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也可以是最能激发你阅读兴趣的一位

?2.拟定研究计划------查找有关的理论论述,寻找合适的理论工具,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例如:研究长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需要全面了解人物生平;若研究小说人物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将同类的人物放在一起分析。

?3.收集资料

?(1)研读小说,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内容摘录出来。

?(2)搜集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使得研究对象更具有形象性。

?(3)借助于图书馆活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评论性作品,拓展自己的思路。

?(4)查阅相关的文艺理论作品,为自己的研究寻求有力的理论工具。

?4.分析研究

?在对资料进行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总结研究主题的陈述。如针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特点,写出有关人物分析的论文等。

?参考题目:《铸剑》中黑色人的性格、《三国演义》某一人物形象、谈金庸笔下的“大侠”、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人物”等。

?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成果展示,走到了尽头。

?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亟待总结和推广。

突破藩蓠:走进专题教学

?85%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写作内容肤浅苍白、空洞无物。

?研究性专题教学如何进行……

具体流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读与拓展;第二阶段:再读与研讨;第三阶段:定题写作;第四阶段:有选择的深入体验。前三个阶段是每一个专题学习必须的,第四个阶段视情况而定。

?第一阶段具体环节:

1.泛读概述(两课时)

2.精读原作(四至六课时)

?3.研读网络平台上与专题学习有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六至八课时)

?1. “泛读概述”指学生阅读背景材料。进入网络教室,登录学习平台,完成规定任务。教师对重要信

息要加以提示,如“透过加粗的字体你想到什么?

一边读文,一手记录零星、片段的“感受”

?2.“精读原作”。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设计好精读程序。①学生人手一份原作及赏析文段,反复诵读,加深对原作的理解;②学生进入网络教室,采用默读法完成原作精读,细致体悟原作,以及赏析文段所要表达的观点、看法及评价。

(2)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体察学生的阅读困难,帮助学生走出浮于表面或者偏移主题的理解,力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3.“研读与专题学习有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因为视角不同、观点冲突、思想深

刻的内容,能满足学生由感悟上升到思辨,以思辨

为主并逐步过渡到研究的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培

植独创的、批判的思想,而这正是生成思想的关键,

也是与传统的学习不同的地方。

?教师要加以提示,学生要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及时写出,便于讨论

?第二阶段:再读与研讨

?1、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原作(两课时)

?2、教师适时“深解”原作(两课时)

?3、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两课时)

?1、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原作。教师可不时加入一些新作,主要是在挑战性的文章中所引用的诗词或者文段,如“王安石”专题,选入原作中并没有《桂枝香?金陵怀古》《收盐》《泊船瓜洲》《梅花》等篇目,但挑战性文章中有引用。这种“不时加入”体现在教学行为上是个别提示。

?此阶段中,学生虽然精读过原作,但理解基本上属于单篇的、纵向的、平面的。再读原作,主要是通过比较去促进学生的思考,是多篇的、横向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为下一环节教师“深解”原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做进一步的铺垫。

?2、教师“深解”原作。这源于对学情、学习节律和时机的把握。所谓“深解”不是教师在“讲”,而是教师在“问”;是在“问”一组文章。“问”要有冲击力,

要有启发性,要给学生作头脑风暴式的刺激,要让学生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产生新的质疑,把学生思考引向更深处。

?3、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教师再次走进学生中间,对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方法等作进一步的指导。如比较文章的异同,力图得出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这一阶段,是学生生成思想,进而生长出自己高质量的言语系统的最为重要的阶段。

?第三阶段:定题与写作(两周时间)

1、学生定向、选题(一课时)

2、修改甚至重写,主要是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课时)

3、习作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开设学生习作点评课(一课时)

?这一阶段,可谓“看不见的战线”,是一个重要而又“漫长”艰苦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劳作”过程。说它重要,是因为这个“坎”迈不过去,就只能是“功亏一篑”。说它“漫长”,大部分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超过十天甚至半个月。说它艰苦,是因为这当中要有很大的付出。所以教师要“等得起”,“耐得住”,在“等”“耐”中有所作为,比如说要帮助学生寻

找写作的兴奋点,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

?1、学生定向、选题。这一环节上,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选题过大;选题与定向不分;

只能定出研究方向,不能选定具体标题;随研究的

推进,定向和选题都会有所改变等。教师做如下工

作:(1)开设定向、选题的研讨课。(2)推荐阅读

网络学习平台上往届学生的习作。

?2、修改甚至重写,主要是针对“此次”专题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必须承认,部分学生的习作并不能一

次性写成,修改或重写是相当重要和必要,它是学

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包括思想、思

路、文体、样式、遣词、造句等)的过程。教师需

“一对一”反复帮助学生,也可让水平高的学生帮助

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等得起”,“耐得住”,帮助他

们迈过这个“坎”。

?3、习作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开设习作点评课。

第四阶段是有选择的深入体验。这一阶段视情况而定,如“读《论语》”专题学习举办辩论会,“读中国当代诗歌”专题学习举办朗诵会等。

?案例网络环境下国学经典专题研究性学习——和学生一起读《诗经》

?高一新生首先要学习的是《诗经》专题,“从民族文化的源头起步,可以给今后的学习一个参照”。?学生成长的需要……“大人们,我们已经在爱了”一文,深感“爱情教育”的重要与迫在眉睫!

?课堂上可以不讲“爱情”,你总不能让电影电视网络拒绝“爱情”吧。因此说,靠堵、靠躲、靠骗是行不通的,我们该做的只能是紧紧地跟上,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的也只能是引导、开导和疏导。?确定学习方向:师生共商(兴趣与需要)

?文本说了什么(基本目标)

?爱恨情愁

?战火烽烟

?劳动场景

?文本如何说的(提高目标)

?品味《诗经》中语言和形式的美感

?选定学习篇目:基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教师选定?内容上:爱情诗,农事诗,战争诗

?文体上:史诗、叙事诗和讽刺诗

?学习篇目:《关雎》《桃夭》《木瓜》《采葛》《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君子于

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

《东山》《伐檀》《七月》

?学习方法

?第一步:诵读与品评(主要在传统课堂上完成)第二步:质疑与探究(主要在网络教室里完成)

第三步:鉴赏与批判(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室配

合完成)

?课型

?网络:背景知识铺垫课、收集资源评讲课、具体作品探究课、学生习作评价课。

?传统:文本诵读课、问题讨论课、主题辩论课、影视赏析课

?用时两个月,计20课时。

?第一时段(12课时):读爱情诗。

《静女》《氓》《关雎》《桃夭》《木瓜》《子衿》《蒹葭》《将仲子》。采取引领的方式,给学生作精读示范,侧重训练学生“学习提问”“评价提问”的能力。教师的“引领示范”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完成传统课堂学习向网络教室学习的过渡。

?第二时段(8课时):读战争诗、农事诗。

?第一课时(两节课)

?任务:熟悉网络学习的方式方法,熟悉“家园”网站

各个栏目的作用

?学习过程:

?1.告知“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7138627.html,/

?2.学会注册、登录;

?3.分清各母栏目和子栏目的位置;

?4.了解栏目内容及功能。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任务:我们为什么要学《诗经》?

共同学习《静女》

?学习过程:

?1、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

?(1)教师讲述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

?(2)教师朗读并点评网络上的习作: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7138627.html,/jiayuan/news_show.asp?id= 632。

?2、师生共同学习《静女》

?要求:(1)读标题,读原诗,读注释;

?(2)一字一句,认真仔细,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初步树立“问题意识”。

?静女(《诗经·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爱而不

见,搔首踟(chí)蹰(chú)。

学生提问选录:

?读注释

?诗歌集为什么还有另外的名字,如《诗》、《诗三百》等;汉代称之为儒家经典是怎么回事?

?“邶”是地名,具体在哪?“风”是什么意思??读标题

?读原诗

?“城隅”书上注释: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哪一种说法更好?

?谁是放牧者?是静女,还是“我”?

?第三课时(一节课)

?任务:点评第二课时学生发的贴子,理解《静女》诗意,体验爱情的美好。

?学习过程:

?1 .点评学生关于“角楼”的贴子。

?2.讨论并理解《静女》诗意。

?3.教师设问,引向深入:这首诗写的是男女青年恋爱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男女恋爱是怎么样一种习俗?

?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不是有封建礼教吗,不是要父母之命吗,不是要媒妁之言吗,怎么会那么自

由呢?

?教师明确:参看曹红蓓bei的文章《我们的示爱史》?4、布置小练笔:运用想象或联想,写500多字来解读《静女》的诗意,并上传。

?第四课时(两节课)

?任务:学习《氓》。

?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静女》一样)

“家园”网络上的学习材料《最早的一首叙事诗“氓”》

?学生质疑、讨论(见平台“网友评论”)

?3、相关措施及思考: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从字、词、句到篇,强调对古代生活场景的设想和想象;进入名家品评,选定三篇为“精读”篇目:

?一是王开林的《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篇》:生发想象。

?二是李书磊的《河边的爱情》:进行阐述的精品。?三是洪烛的《诗经里的那条河》:全景式感悟。

?第五课时(两节课)

?任务:针对学生网上《氓》的发贴,教师归纳、评价及布置写作训练。

?学习过程:

?1、教师应整理、归纳学生的网上发贴。比如:对女主人公的分析,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或分析,对诗中一些句子的分析或看法,读诗后一些心得或感悟……

?2、教师归纳总结《氓》的诗意及其意蕴。(略)?3、布置问题思考(略),任选下面一题作文,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1)作文—:评价《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上传位置: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7138627.html,/

?(2)作文二:《氓》的改写。上传位置: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7138627.html,/

?第六课时(两节课)

?任务:研读选入课外的《诗经》五首

?选入篇目:《关雎》《桃夭》《木瓜》《子衿》《蒹葭》(至少研究三首)

?学习准备:进入电子阅览室前,同学们应反复诵读以上篇目,并试提出一些问题,如:《关雎》诗中的男女青年是否是贵族?是的理由是什么?不是的理由是什么?等等!

?强调:同学们要牢牢树立:

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意识” 三、“结构意识”

?进入学习平台,研读名家或作者的赏析文字,质疑、讨论:(学生质疑、讨论过程(原始版)见学习平台后“网友评论”)(教师提供具体的网址)

《关雎》《桃夭》《木瓜》《子衿》《蒹葭》

?第七节课(两节课)

?任务:评价了学生上传的《静女》习作;评价《关雎》《桃夭》《木瓜》讨论的贴子.

?注意:

(1)教师一定要点评学生的评论,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合理的推论。

(2)学生讨论没能解决的,教师可提供一个合理的推论。

?整理学生的发言:例如《木瓜》

?(1)《木瓜》一诗中的“木瓜”到底是何物?

?(2)女赠男何物?男赠女何物?

?(3)关于“送礼的风气”之说;

?(4)为什么要换物或换字?

?(5)“霸道”的结论。

?强调: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和“评价问题”。?第八、九课时:学生习作评价,点评“《氓》的改写”习作

?第二时段(8课时):读战争诗、农事诗。一样学

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生活中的负数》一节课这样来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满足了学生已有数学现实的再现,而且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生活中的负数》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负数的必要性,了解负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生活中的负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教者较好的把握了数学概念的实质展开教学,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运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感受了数学的学习乐趣。 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 对于“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题而言,课题本身很新,学生的感知也很有限。但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 概念引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并通过有序反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自然地引出课题; 直观感知阶段,教师借助温度情境,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计上所表示的度数学生的观察能力强,能通过温度计上读写出所表示的摄氏度,并说出各摄氏度所表示的意义,比较温度的大小等,顺利完成了对概念的初步建构。 巩固拓展阶段,师生一起讨论了“电梯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负数”等实际情景中的问题,不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参与中明确感悟到正、负数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初步感悟到“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也初步感悟到负数大小的比较,更进一步体验到了正、负数表示的是方向相反的量。教师又创设了电梯上下的情境,黄山、吐鲁番盆地与海平面的直观图,向东或向西相反方向的行进,让学生表演刘翔跑步与风速的方向,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了掌握,学生也更深刻的体验到正负数方向的相反性,这是概念的本质核心所在,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特别是两个零下温度,让学生感受到比较两个零下的温度的高低,先分别与0℃比较,看哪一个温度比0℃低得多,哪个温度就低。在学会比较温度的同时,有些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一)营造和谐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

极为关注的感情。我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三)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我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四)引导质疑问难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陆璟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1]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有几种用法: 1.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2] 2. 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 “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 探究可以用于以下内容的教学:(1)物理,生活,地球空间科学的学科内容;(2)科学事业的性质(例如关于科学探究的性质);以及(3)进行科学探究所要求的能力。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 3. 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 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3]。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其他类型的探究 探究一词也在针对实际问题的项目学习中使用,称为实践的探究(pratical inquiry)[4]。实践的探究与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不同,探究性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理解有广泛解释力的一般原理,而且在任何时候,在科学范畴内关于那些原理是什么通常有一致性的意见(例如,运动定律)。而实践的探究一般不指向某些通常被接受的理解,而是指向考虑在某些情况下几种不同的可能的行动线索;它们中的每一种都可以是“正确的”。实践性的推理与背景是密切相关的,选择是根据因地制宜的知识和局限性做出的,换句话说,要考虑许多现实问题和条件,例如什么是谨慎的,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是必须的,以及什么是道德的。因而实践性探究倾向于具体而不是抽象,有限的时间而不是无限的时间,最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局部性的而不是一般的探究。实践性探究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和运用智慧的决策过程。 科学学科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强调直接指向科学理解的思考,而不是指向合理的行动。而实践的探究则指向行动方案。例如:有哪些可行的方案来减轻上海的水质污染?对于在美国居住的低收入华人家庭来说,既有营养又经济的食谱是什么?在考虑这些问题时科学知识是必需的,但却是不够的。 国外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两大类与科学有关的实践性探究的领域。一是环境教育(至少是环境教育的一些方式),二是技术教育(我们这里讲的不一定是“高”技术)。技术不同于科学,技术是一种几乎专门为了改善人类各方面条件的事业,它在考虑对知识的利用的同时必须包括对其价值和

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想、迁移、推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并进行自问自答,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这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在教学中是 一、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的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再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估算”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乘法估算的方法,以及乘法估算的意义及应用范围,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集思广益举出很多生活中用到除法估算的例子。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在各种教研课中,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数学课活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通过动手操作这种数学学习手段,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与交流。促进生活问题数学化。 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求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思维活动,所以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动手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能够通过思考解决的一些问题不一定要动手操作。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把操作安排在知识的“生长点”上。 三、树立几种意识。1.过程意识。新课程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体性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2.开放意识。把社会当作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以社会、生活为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能让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浅谈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浅谈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 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数学 教学中,探究性教学可以达到明理、创新的目的,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谈谈自己对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厚的兴趣。著名 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 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讲授“实数”的引入时,学生准备两个边长为 1 的 正方形纸片,问能否把两个正方形各剪裁一次,再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研讨、归结方法:沿对角线各裁一次,拼成一个面积为 2 的正方形。教师接着问:面积是2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引入新课。无理数比较抽象,通过上述情境引入,一方面促进学生动 手探究、合作交流,使学习新知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以疑设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利用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究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多提供现代生 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打折问题的应用题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调查商家主要 有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八折的旗号,另一 家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哪一家鞋店购买东西更合算。在轻松愉快的学 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使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为现实生活服务。 3.利用例题的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例题:“求证: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问题学生不难证明,但教师不能到此为止,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 探索。探索1:任意四边形变为等腰梯形呢?探索2:变为矩形呢?探索3:变为菱形呢?变 为正方形呢?……你有什么发现?探究所得四边形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关系。这样利用学生刨根问底的心理,不断发问、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发现和掌 握知识。 4.利用一题多解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数学题中的解法很多。通过一题多解的练习,使 学生养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和观点去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习惯,从而 扩充思维的领域。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多种证明方法。一题有多种解法,使学生感 到奇妙的解法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而信趣倍增。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 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提高数学探究教学质量 数学的教学过程要有一个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的空间,针对学习的关键环节,带动学生积极 参与,同时要提高数学探究过程的质量。课本中“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操作与思考”、“尝试与交流”、“思考与探索”、“拓展与延伸”、“数学实验室”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参 与数学教学的空间和条件,为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如在“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可这样设计:(1)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不等 边三角形纸片。(2)教师问:能否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果能,共能拼出几种?请画出示意图。再探究:为什么拼出的是平行四边形?(3)观察这些平行四边形,从 对边、对角、邻角、对角线、对称性等方面来尝试归纳它的特征。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索了 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7138627.html,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治国魏春艳柳占山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9期 探究性学习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构建学习小组,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教师适度引导,反馈点评,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探究性学习合作自主评价一、问题的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这种学习方式提出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着值得思考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设计框架内、在教师的控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想尽一切办法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这样做,从其本质来看,仍是顺着教师的设计和思路,把学生仍作为“客体”,学生仍未脱离“被动接受”的局面。如何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动活泼与教学上的散漫、随意、肤浅、热闹区别开来,如何使合作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而让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 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的过程,是个体对进入感官的事物主动进行选择、转换、储存、运用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把现成的概念、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来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引导、点拨、总结——引导作用,学生则要自学、自悟、讨论、动手填写学案、完成练习——主体作用。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如下。 (一)构建小组 学习小组是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构建学习小组不要过于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本着自愿的原则,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两两交流,便于形成讨论格局,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可以轮流当组长,都得到锻炼,让合作探究成为一种自觉,进而享受学习的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创设情景,提出疑问。教师应精心选取典型图文材料,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需要合作的问题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与学生实际比较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等。 (三)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正确理解这些特点,对课程教学会产生积极导向作用。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上面的成功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探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一)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二)自主性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三)过程性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四)实践性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简单的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k=11 沈志勤 学校开了每周两节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使我们在学习课堂的知识外还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的知识加以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我参加的是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内容是“近视与课桌椅高度的关系问题”。在这里面,我们首先通过对同学们的近视情况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了对各种类型课桌椅高度的调查,并制作了几十份问卷调查、访谈活动、实地考察、制作模型等等。 在这样生动而自由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摘要: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的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细读文本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质疑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理性分析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深入。探究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使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细读文本;质疑;理性分析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逐步学会对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因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身体验得来的。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这与文学阅读的要求不谋而合。因为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模糊性和未定性的特点,而且还是阅读者感觉、理解、思想和观念的生长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就是立体的、多维的。因而,在文学课上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大有裨益。 一、细读文本——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见微知著是细读文本的根本。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时,要求学生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激活学生感受体验和直觉想象文学文本的能力。这种细读是一种精心细致、逐字逐句逐段的钻研体味,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学作品中提取信息的阅读。 《祝福》是学生中学就学过的作品,开篇即写“我”在回到鲁镇后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我们让学生对“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句话进行讨论。鲁迅为什么用一个“剩”字?主人已离去,客人还在书房,完全可以用“留”字,但一个“剩”字,已把“我”的尴尬处境披露无疑:留下吧,明摆着不受欢迎;离开吧,这是回故乡的第一天,真的是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在这样的解读之后,学生开始品味文字。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字面意义的理解,还要领会文字的“弦外之音”,捕捉到人物的微妙心理及尴尬境地。 《阿Q正传》中写阿Q欺负小尼姑时,也有这样的句子:“‘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十分”与“九分”一字之差,说明了什么?阿Q在受了屈辱之后以欺负弱者的行径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兼之又赢得酒店里“鉴赏家”们的赏识,自然是“十分得意”,而酒店里的看客们在“看”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但由于未能像阿Q那样“亲自”对小尼姑动手动脚,这得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 学生学习能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此,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任务。 2 学生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学生能探究学习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有探究就会有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要使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

在数学课堂内外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数学课堂内外开展探究性学习 发表时间:2010-10-12T13:22:11.2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马炎 [导读]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马炎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数学课堂内外的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实践活动,并对传统型课程资源及现代型课程资源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课堂内外;探究学习;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马炎,任教于河南省温县黄庄镇林召中学。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课堂内外完成的,那么,要想实施数学的探究性学习,就必须要在课堂内外都下功夫。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 应当承认,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部分的教学目标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投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和设计的。在课堂上,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作为突破口。 1.揭示知识背景,介绍相关的数学史 数学教师要善于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研究的痕迹,让学生看到并体验面对一个新问题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同时“史学可以明智”,向学生介绍历史、数学家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百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当同学们通过自我探索、合作交流找到答案后,他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励探索精神 我们知道,如果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含义。构建主义认为,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或任务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同时,这种情境又是整体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3.暴露思维过程,正视挫折与失败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展现给他们成功的范例,还应展示失败和挫折的一面,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我们应该清楚,思维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试一试,尽管有时候他们是那么的幼稚,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但是这样做是值得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经之路。教师甚至还可以有意识地“笨拙”一点,让学生经历一番磨难之后再找到真经,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宝贵财富。 二、课堂外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新战场 进行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内,还要依靠课外,但我们决不能把课外当成“题海战”的阵地。课外可以进行如下的学习活动。 1.“另类”的作业和知识小结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现在这种方式可以翻翻新,比如让学生制作符合要求的各种棱柱、棱锥。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通常我们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帮助学生复习,把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十分详细地告诉学生,并让学生抄写、背会。现在看来,这种方法与探究性学习是相悖的,必须加以改正。现在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已经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所想表达出来。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表格式、汇报式等方式整理、归纳、完善学过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但没有把它当成一种负担,而且还比较感兴趣,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即显示了自己的才能,也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体验生活实践 鼓励、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即生活之中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有一节关于方程的内容“打折销售”,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一节内容安排在周一进行。在上个周五将表格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数学活动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利用星期六、日去任意一个打着销售的商店,逐项填写表格中要求的内容,然后按要求设定问题,并求解,填写本人评价、家长评价等。在周一数学课上,让他们交流调查体会,这样的课堂,确实能够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变成学生追求快乐、获得新知的最佳载体,让课外探究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探索的最好战场。 三、数学课堂内外探究课的课程资源 要让学生进行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来支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1.传统型课程资源 传统型课程资源包括习题册、课外读物、教具、学具等,这些传统型的课程资源在进行数学课的探究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资源。

浅谈课堂中探究性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法是:诱发情趣,重视参与;提倡质疑,鼓励创新;倡导合作,激活思维;扩大视野,积极探究。要在吃透、用好、用活教材的基础上,让知识超越教材;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让教学超越课堂;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超越教师。 1.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

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2.合作探究,训练自主能力。 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还要引导学生有序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然后再理解课本内容;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3.合作学习,探究释疑。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3)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 习的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初中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新课改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探究问题解决——建构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反映在教材上,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设计,无论是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还是我们浙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先给出一幅或几幅图画创设情景,接着提出问题,示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从事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技能技巧。所以我们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设计的意图,透过“形式”,营造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本文试图通过教学实例,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谈一些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教学片断1《平方差公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计算下列各题: 1、(1+x)(1-x) 2、(2a+3) (2a-3) 3、(100-1)(100+1) 4、.(x-6)(x+3) 师: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做,看谁做得又快又对。(过了约10秒,老师告诉大家他已做好。学生惊叹。) 师:我已经得第一了,看谁能得第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约2,3分钟后陆续有学生完成。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对一下,是否一样。) 师:不知你们的计算方法是否和我一样为什么我比你们做得快多 二、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空间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有利于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1 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正确理解这些特点,对课程教学会产生积极导向作用。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上面的成功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探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

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 (四)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简单的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 所说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导引”启发之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从阅读材料中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推论验证、形成诠释的阅读方式。 从发展的角度看,探究性阅读不主张消极的接受,而是强调自主参与、主动探索,探究阅读 材料深层次的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深邃的内涵,从中寻找出规律性东西。现代教学论认为,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密切的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探究性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把 阅读与人生、阅读与社会、阅读与自然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加以整合。具体说来,探究性 阅读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与感悟,加深理解与体验,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 2.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探究性阅读呢?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来提高。传 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分析来促进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认知与理解,应该说,这种接受式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获取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是由于学 生是被动接受,没有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因而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对语言的推敲、揣 摩与品味,以及对人文内涵及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都是不够的,或者说影响不大。任何能力 的形成与提高都应该是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由此说来,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也 只有在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促进和提高,学 生才真正能够在探究阅读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 探究性阅读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基础,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坚 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探究性阅读主要以学生个体或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实施,学生 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就是探究的过程;理解了问题,达成了共识,就是探究的目的。探究 性阅读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进行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 体的探究过程。在探究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探究自己是否能够提出问题,是否能够求得进一 步的理解,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管理者,而是一个 参与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也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组 织学生围绕阅读材料自主阅读进行探究;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是一个导引者,在探究 阅读过程中起到导学、引路、搭桥的作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 问难,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巧设台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与 探究热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十分 鲜明的突出了“探究”、“讨论”的特点,这些“研讨与练习”既遵从语言学科的规律,又符合语 言学科的性质;既注重拓展性,又注重开放性。一般情况下,不搞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是 倡导多元化思维,倡导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探究阅读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灵 性与悟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十分有利。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呢?例如,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这样来探究:“请同学们通读课文,试探究诗中的‘海’与‘山’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可能答不好,或者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可以点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一下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说的?”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找出来“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是全新的世界呢?”学生稍经思考 就可以说出“全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世界,就是理想的世界”。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合 作探究:“请同学们进行拓展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样的世界是全新的世界呢?”学生经过合作讨论探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1“从小的方面说,我们家由棚户区搬进新的小区,住进新的房子,这对于我们家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搬进新的小区,住进新的房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感到家更宽阔了,连天都显得更为广阔了,这可 真算得上是一个全新的世界”。2从大的方面说,今天我们这个兴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相 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革命老前辈来说,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全新的世界”。由此推论,我们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跳出传统“灌输--训练--考试”应试教育的僵化模式的羁绊,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社会,探索真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