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三、古今异义: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2、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3、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5、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7、传以示美人(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8、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10、窃计欲亡走燕(窃:古义私下里。今义指偷东西走:古义指逃走。今义指走路)11、不如因而厚遇之(厚遇:古义好好招待。今义优厚的待遇)

1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怀,怀揣着)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⑧赵王鼓瑟(鼓:弹奏)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⑥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⑥归璧与赵(归:使……归)⑦以勇气闻于诸侯(闻:使……听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③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②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蔺相如者,赵人也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⑤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状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8、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9、得罪于大王(于大王得罪)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秦王会(于)渑池。

4、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5、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6宁许(之)以负秦曲。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渑池之会:形容一次危险的赴会。怒发冲冠(guān):形容极端愤怒。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白璧微瑕: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苏武传》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1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5.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6.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9.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3.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4.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三、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诚甘乐之(乐: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9)别其官署常惠等(别:使……分开。)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四、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③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④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五、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张衡传》知识点

一、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交接:古:结交。今:①连接②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孝廉:古: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今: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不行:古:不去(应荐)。今:不可以)

4.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5.寻其方面(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6.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国王:古: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今:古代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7.衡下车,治威严。(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8.常从容淡静(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9.连辟公府不就(辟:古义:征召。今义:复辟。)

10.其牙机巧制(牙:古义:发动机件的枢纽。今义:牙齿。)

11.覆盖周密无际(周密: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12.振声激扬(激扬古义: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13.中有都柱(都:古义:大,音dū。又如:军惊而坏都舍。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音dōu) )

二、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

2.傍行八道(“傍”通“旁” )

3.形似酒尊:“尊”通“樽”,杯,酒杯。

三、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衡少善属文(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妙尽璇机之正(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皆共目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四、一词多义

1、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2、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⑥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3、乃:

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4、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5、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shǔ :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省略主语“张衡”)

(6)状语后置

①游于三辅(于三辅游)

②讽议左右((于)左右讽议)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14.孔孟两章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实词 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夫夫颛臾(那) 夫如是(发语词) 相则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相夫子(辅佐,动词) 而危而不持(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又,表并列)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作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古:就,充任;列,职位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过,名词动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生,死,名词动词,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树,名词动词栽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动词重视 衣帛食肉衣,名词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动词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罪,名词动词,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虚词 而而青于蓝(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就,于是)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稍微,略微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低贱,卑下 ⑤微风鼓浪 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④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答应,允许

赞许,赞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样,这般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大约的数量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答案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④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⑤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⑧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⑨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知识点】2020年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知识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

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 ,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 ,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 ,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仔细。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遗(w可: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2、曲:曲在赵(理亏) 3、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4、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5、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6、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7、倨:礼节甚倨(傲慢) 8、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9、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0、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1、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2、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3、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4、靡:左右皆靡(退却) 15、怿(y 1):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16、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17、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18、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4、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6、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必修2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2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数词的意动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

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 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 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 指给大王看。”秦王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 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实词 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夫夫颛臾(那) 夫如是(发语词) 相则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 相夫子(辅佐,v.) 而危而不持(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又,表并列)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作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古:就,充任;列,职位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过,n. v.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生,死,n. v.,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树,n. v.栽种 谨庠序之教谨adj. v.重视 衣帛食肉衣,n. v.,穿 然而不王者王,n. v.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罪,n. v.,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而青于蓝(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并且)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善假于物也(对) 焉风雨兴焉(于之,从…) 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于) 以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清楚) 假舆马者(借)(车) 而致千里(到达) 而绝江河(横渡) 不积跬步(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驽马十驾(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专一) 用心躁也(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验,对照检查;反省今:探究并领会蟹六跪而二螯古:腿,蟹脚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pdf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泛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4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5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6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7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8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9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