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高城市综合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的几点对策

提高城市综合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的几点对策

提高城市综合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的几点对策
提高城市综合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的几点对策

提高城市综合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的几点对策

苍山县地震局马国民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人口、技术、信息、物质财富高度集中,对国家、区域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入,城市规模得到进一步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结构愈来愈复杂,城市功能在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相互间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一旦某个环节遭受破坏,极易造成连锁性的毁坏,使整个城市陷入瘫痪。

目前城市整体防震减灾功能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日益

突出,提高城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提高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成为城市发展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1.加强城市基础探测,科学做好城市规划建设

由于不同城市的地震地质背景各异,造成了不同的地震潜在危险性。受地下活动断层和地基岩土性质的影响,建筑物遭受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重大地震灾害事件表明,地震活动断层、软土层和砂土液化层是致灾“元凶”,这些地段上的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因此,要做好城市基础的探测,查明易造成地震灾害损

失的城市地下活动断层、软土层、砂土液化层等地段分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重视地震安全问题,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以城市探测结果为必要的科学依据,将探测结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合理规划布局,把那些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地段规划为广场、绿地等非建设用地,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济南北京银川、太原等地的探测结果已应用于城市发展规划,对提高城市综合抗震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将抗震设防渗透到建筑施工各个环节

历次震灾表明,95%的经济损失都是由建筑物倒塌和破坏造成的,因此,提高城市的综合防震能力首先要从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入手。

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条文的要求,切实做好建筑物抗震设计,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项目,首先要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首要环节。以往的地震灾害实例证明,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往往能够有效抵御地震灾害的袭击。

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科学的抗震设计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施工才能发挥作用,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同时,更要确保施工质量过关。在原材料选取上,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选材,进行必要的材料

检验,确保原材料质量达到建筑施工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做到保质保量,杜绝偷工减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不能简化工序,省略环节。通过层层把关,严密防范,确保建筑施工质量,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已建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对已建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已建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是多震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抗震措施。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地震烈度Ⅵ度和Ⅵ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处于Ⅶ度及Ⅶ度以上地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就有22个。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能力,在城市开展已建建筑的抗震加固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3.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积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等活动,使公众更多的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救互救技能,从而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消除对地震灾害的恐惧。当地震灾害来临时,可以从容面对,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能依靠地震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广泛参与下,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4.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特别大,给城市的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要认真研究对策,预先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制定应急行动方案,并据此开展预防工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能够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一是要建立组织有力、决策科学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保证;二是要构建反应灵敏的地震信息平台,把各类灾害信息及时汇总上报,为科学的应急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将应急决策及时传达给各部门,快速展开地震应急行动;四是为政府各部门地震应急联动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互通信息,互相协助。最后,要强化政府部门间以及城市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地震应急反应不是一项孤立的应急行动,既需要政府部门通力合作,也需要周围城市的支援帮助。因此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应对地震时,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5.建立素质过硬的应急反应队伍

开展灾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专业救援队伍是关键。素质过硬,行动高效的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震后及时展开救助工作,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目前已有⒛余个省份成功组建了省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社区应急志愿队伍是必要补充。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社区应急志愿队伍能够立即赶赴灾害现场,成为救援工作的先行兵。能够指导群众紧急疏散,第一时间带领群众及时开展自救互救。在灾害事件处理过程中,作为专业救援队伍的后备军,能够协助专业地震救援队伍救助被困人员,配合相关部门维持现场秩序,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

6.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大中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保障灾后民众必需的生活需要,达到降低地震灾害对灾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灾后社会稳定的目的。

7.切实做好生命线工程的应急处置

生命线工程是维系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性工程,一旦遭受严重的破坏,将使城市功能陷入瘫痪,严重制约救灾行动的进展。同时由于受灾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极易引发社会秩序紊乱。交通运输、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适当提高生命线工程的设防标准,加强对生命线工程的监管,在做好生命线工程日常维护的同时,还应当制定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并成立专门的应急抢险队伍。一旦生命线工程遭受破坏,能够立即做出反应,及时排除故障,维持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为受灾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及后续的救灾行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1、在室内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并紧紧抓牢桌子腿。没有桌子等藏身处,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做饭,要立即关火,关掉正在打开的电视等。 2、不要慌张地向楼下冲或跳楼楼梯拥挤危险,碎玻璃、砖瓦、广告牌、水泥预制板墙等砸下来,也很危险。可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3、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玻璃窗、门柱、墙壁、售货亭等危险之处,要蹲在空旷处。在高楼群区,应根据情况进入低矮建筑物中躲避。 4、在学校、商场、剧场时应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不发生混乱。 5、正在搭乘电梯时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停车避开十字路口。为了不妨碍疏散人群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注意收听汽车里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离开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离开。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婴幼儿要抱着背着。 9、不听信流言飞语不轻举妄动,从广播、电视和携带的电脑等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地震前兆——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人们可以听到、感觉到的,如小震前震、气象异常、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等。 小震前震: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大气异常: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反常气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降温或酷热蒸腾等。 动物反常:比较确切的骚动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昆虫如蜜蜂、蜻蜓等。 地下水异常:震区地下水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地光:我国近年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有红、黄、蓝、白、紫等,出现时往往一闪而过,不易观测。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结课论文 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131 学号: 6001113005 姓名:李享 2015年 6月 14 日

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

地震论文

工程地质分析论文 题目:“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姓名:陈富伟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093541 学号:09354101 指导老师:余修日 日期:2011/11/11

目录 0 引言 (1) 1 地震灾区学校建筑的常见结构型式及其破坏分析 (2) 1.1 砖混结构 (2) 1.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 2 建筑结构的主要安全隐患 (4) 2.1建筑特点 (4) 2.2结构形式的安全隐患 (4) 2.3无圈梁一构造柱体系 (5) 3 小结 (5) 参考文献: (6)

汶川大地震震害研究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陈富伟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09354101) 摘要:本文针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分析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严重破坏或完全坍塌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砖混结构缺乏必要的整体连接措施;建筑体型不对称加剧了地震中建筑的倾倒。建议高烈度地区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应重视剪力墙的设置,砌体结构的窗间墙采用组合砌体: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方案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重视对建筑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分析5.12汶川地震中建筑的破坏特征,研究其破坏特征与结构型式、结构构造特点之问的关系,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从震害中提炼出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措施。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建筑工程破坏研究经验教训 0 引言 根据有关资料,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一次千年不遇的特地震再一次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此次地震震级8级,震源浅10km 左右,烈度高达1l度,断层带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为中心,向东北方向一直延续至广元市青川县、陕西省宁强县一带,向西南方向一直延续至成都市都江堰

4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程序

目录 1 目的 (3) 2 范围 (3)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 组织机构 (3) 职责 (3) 4 相关文件 (8) 5 工作程序 (5)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6) 应急资源 (7) 人力资源保障 (7) 物资保障 (7) 医疗卫生保障 (7) 交通运输保障 (7) 治安维护保障 (8) 信息和通信保障 (8) 经费保障 (8) 6记录 (8)

1 目的 为提高公司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公司员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公司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各部门可能存在的暴雨、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各子公司可参照执行。 3术语和定义 无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公司总裁任总指挥,安全分管副总裁任副总指挥,公司党、团、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子公司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和6个专项行动组,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部,综合部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任办公室副主任。 职责 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宣布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领导、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承担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应急救援办公室职责 制定应急工作有关制度和措施,指导各部门、子公司专项应急预案与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协调与衔接,指挥协调各项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开展培训与演练。 疏散引导组职责 负责引导公司员工迅速有序地逃离灾害现场和危险区域,到达安全地点。同时积极做好受灾人员的安抚工作,协助各单位清点人数,向指挥部报告人员疏散情况。 应急行动组职责 负责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快速进入现场,及时消除安全风险,控制灾害影响扩大。医疗救护组职责 负责自然灾害现场的伤员抢救与护理,必要时组织救护车辆紧急将伤员送医院救治。 信息联络组职责 负责收集应急工作相关信息并通报给应急救援指挥部,同时将上级指令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各相关单位,确保整体行动协调一致。 条件保障组职责 负责在自然灾害处理过程中为其他各专项行动组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保障全过程的顺利实施。 志愿消防队职责 负责抢救公司重要的物资设备,以及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公安消防队进行灭火作业。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 (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 (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 (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 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占全 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 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二)按震源深度划分: 浅源地震 (<70 km); 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大于300 km) (三)按震级划分: 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大地震、巨大地震。 (四)按震中距划分: 地方震(<100 km)、近震(100-1000 km)、远震(>1000km)、极远震(>11000km)。 (五)按主震前后划分: 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 地震引发的灾害粗略地可分为两类: 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性的地面振动摇晃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引发地震的构造应力也会使自然地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加重了破坏。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的概念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2、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3、极震区和震中距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4、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5、地震的危害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二、关于我国地震的简单介绍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1、情况简介在20 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 次8.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中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 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 年以来,100 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 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 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统计数字表明,中

风险评估报告

综合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报告 按照2012年《全国创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社区综合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程序,对社区综合灾害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易发灾害信息 前进社区位于颍州区鼓楼街道办事处西北,东至解放北路;西至西城墙路;南起鼓楼广场;北到专署后巷。辖区面积约0.22平方千米,辖区内有2个较大居民小区,13个单位家属院,2所学校,1所医院,8家单位和社会团体。社区划分为12个居民组,总人口6237人。其中流动人口228人,14周岁以下1037人,70周岁以上人员783人,生活不能自理人员11人,残疾人员36人; 社区位于阜阳老城区,主要易发灾害风险为内涝和火灾。辖区有多处历史古迹和始建于上世纪中期的老旧建筑,主要沿解放北路、建设街、文德路、三义街一线密集分布,其中多数墙体表面破损、部分结构出现倾斜等。多数老建筑电线杂乱且老化,还有部分居民在建筑旁边或院内堆积了可燃闲置废物;发生火灾、坍塌的可能性较大。可能危及人口660人,灾害风险面积26000平方米;文德路、三义街居民区房屋分别滨临西城内河和刘琦公园外围鱼塘,每年7、8月份多雨季节,易发生

内涝灾害,可能危及人口200人,灾害风险面积10000平方米。 二、社区灾害的主要特点、信息、等级情况 社区风险评估小组本着“减灾从社区做起,让灾难远离居民”的工作方针,运用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程序,对易发生的灾害风险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整改意见,推荐安全措施,再通过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落实。最终达到消减和控制灾害风险的目的。 1、火灾灾害:火灾是指时间与空间上失去控制并造成财物和人身伤害的燃烧现象。本地秋、冬季节少雨,空气干燥,可燃物质的水分含量较少,最容易发生火灾;同时,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也是发生火灾突出根源。由于天气寒冷,家庭用火、用电、用气量增加,引发火灾的不安全因素也明显增多。 根据火灾损失(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物直接损失金额)分为:从损失危害和过火面积分为重大火灾、较大火灾、一般火灾,分别用红、橙、黄色表示 2、洪(内)涝灾害:由于持续降大雨、阵雨使低洼地区发生淹没、渍水的现象。本地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暴雨天气,但较大范围的集中降雨一般出现在7、8月份。前进社区地势较高,发生洪灾的可能性不大,短时间集中降雨时,位于西城河、鱼塘沿岸地区较易发生内涝灾害。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共3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色表示。 3、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没有季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烟台一中高一十班赵成诗 探究目的: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由此对地震的成因与预防措施有了兴趣。 探究计划与形式:本组主要通过网络及图书馆收集资料,必要时咨询有关技术人员,争取得到第一手资料。 探究结果 (一)地震成因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数量不多,只占地震总数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军事施工及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触发某些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引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也能诱发地震。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来,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发生了6.1级地震,使混凝土大坝产生82米长的裂缝。 (三)日本对地震的预防措施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在应对地震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高层大楼每隔数层会有一层防震措施,就像我们垒积木一样,我们垒一个完整的“高楼”容易倒,但是我们可以把几个小积木垒接起来,用“胶”粘连,下层建筑震动,在粘结处震动被化解一部分,对上层的影响变小。这是常见的防震措施。 (2)日本在地震预警很出色,可以在地震发生,但震动尚未传到地面之前12秒预警,并将地震预警在所有电视频道上播出。很多人正是在看到预警之后从容应对的。 (3)日本多地震,所以很多家庭、学校都有“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包中日常用品是不宜多储存的。日本多地震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心储存日常用品,因为可以在保质期内就派上用场。 (4)民众的地震自救意识极强,平时的逃生演习也很充分,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及时的听从调遣,迅速撤离。 (三)地震的长期预防措施 长期预防有两方面的内蓉,一是国家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布局要考虑地震问题,包括在进行工程建设之时避开断层等不稳定地区,建设之前加强论证,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城乡的建筑物、构筑物要考虑杭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否则一旦发生大震,损失将更为惨重。 同时地震部门加强地震的预报与上报机制,首先将我国未来年左右的地震危险区和重点防御区作出基本预测,在此基础上开展震害预测,确定各区震害的防御重点,做到防患未然。 地震现阶段几乎无法避免的,为了降损失降到最低,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向群众普及应对地震的自救措施,加强对消防人员的培训,做到准备充分

自然灾害论文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概述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 学号:1104050712 日期:2013年4月19日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

灾害风险评估

题型:填空、选择、概念、简答(不需展开,完整句子)、论述(写满2/3)、计算 第一章 1、灾害: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自然与人为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产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利后果的现象。 2、灾害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致灾因子(又称 为灾源,即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 异变因子)、承载体(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 集合)和灾情(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由致灾因子导致的灾害所产生的生命和 财产损失的情况)。 4、风险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灾害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组合。更具体地讲,风 险定义为由自然或人为诱发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有害后果或预期损失发生的概率。 5、表达式:R=H×V R—风险 H—致灾因子 V—脆弱性 R=P×C P—灾害的可能性 C—灾害的后果 6、风险的两大要素:概率和后果 7、概率风险:可以用概率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统计预测的与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交通事故) 模糊风险:可以用模糊逻辑和不完备信息近似推断的与特定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 地震灾害) 不确定风险:用现有方法不可能预测和推断的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未来情景(如:纳米技 术风险) 8、灾害风险理念的形成包括:灾变研究、灾度研究、灾害风险研究 9、灾害风险评估:衡量灾害风险程度的方法,即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灾害 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10、灾害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孕灾环境是导致致灾因子形成的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共同对承灾体构成威胁,从而使承灾体具有承受侵害和损失的危险,进而出现灾情。灾害系 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11、消防部队主要承担的工作: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 建筑倒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 第二章 1、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灾害的损失评估(和孕 灾环境的稳定性评估) 2、致灾因子的危险性主要包括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发生概率 3、灾害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损失的量化方法有:绝对量化法、相对量化法和专家评定法 4、灾害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灾害风险分析是可操作的,手段有随 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复杂性 5、随机不确定性与模糊不确定性的区别:(1)前者是因为自然的原因并不是总能被知道,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仅仅是近似正确;后者是由于尺度的模糊性或人们掌握信息的不完备(2)前者用概率测度,抽象为随机事件;后者把经典集合中的决定隶属关系灵活化,从而

关于地震研究方面的论文

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 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 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东台市地震局丁辉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 引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 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 在地震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增强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因为每一场地震都会带来许多灾难,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1. 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 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 3. 选材过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4. 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5.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语文作文评语大全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初中作文资源请搜索初中作文频道与你分享! 6. 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7. 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8. …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9.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

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10. 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11. 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12.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13. 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14. 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5.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6. 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7. 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8. 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9. 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20. 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地震灾害的作文评语推荐1. 作者对…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富有新意 2. 全文语言朴实结构自然…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本课属于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以《中国的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课改精神,关注高考,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简述地震的成因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 3.理解导致地震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 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地震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与其他地质灾害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危害程度还具有地域差异。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以及灾情的时空分布特点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文字材料,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联系汶川地震背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再结合对文科班学生的要求,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以达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新课教学 本课课题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所以全课就都以汶川地震为主线进行串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利用思考一、思考二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所以先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关要素(地震的构造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材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适时加以归纳总结。 在教授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使学生对地震的分布有总体上的认识,之后利用地图抛出问题——中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乡土地理——福建多地震吗,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关注生活,学习地理的乐趣。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 1 自 然 灾 害 概 论 论 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